武汉水格局的形态学分析

合集下载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武汉作为中国内地重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水格局。

它的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有长江和汉江两大主要河流贯穿而过。

武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给城市布局和风水格局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城市布局充分体现了其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特点。

而在风水理论上,武汉的水、山、地势等因素也对城市风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分析一下武汉的城市布局。

武汉城市的布局可以说是“三镇合一”,即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形成了今天的武汉大都市区。

在明清时期,这三镇分别是江南第一军事重镇、江南第一商业重镇和江南第一工业重镇,三镇的布局相互衔接,形成了商业、军事和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这种布局也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武汉的城市布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是武汉市中心,也是整个市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长江的水运资源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汉江的汉口港更是成为了武汉的商业重镇。

整个城市布局在历史上都是以江为界、岛为市、江汉交汇的独特特点。

我们来看一下武汉的风水格局。

风水学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而山则是防御的象征。

在武汉的风水格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是武汉的“聚宝盆”,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而在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等自然水体存在,这在风水学上称为“四水归堂”,有收天下之财、聚四方之气的意义。

这些水体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运输便利,也使得城市的风水格局更加完善。

武汉市的山势起伏也为城市的风水格局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武汉市区内,有着诸多的小山丘,如武昌黄鹤楼、汉口龟山、汉阳古德寺等地标建筑,山水交融、山明水秀,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景观和气息。

296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296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武汉科技大学文远高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肖尚德熊启华摘要以水文资料为基础,结合武汉地理气候特点,确定了武汉地区夏季和冬季可资利用的潜能。

根据武汉市的气候特点,按四个月需要空调,以10℃利用温差计算夏季提取的冷量为63.73×1011GJ。

以3个月、10℃利用温差计算冬季提取的热量为47.80×1011GJ,相当于163077.5吨标准煤所提供的热能。

关键词地下水,能量利用,资源,武汉1 武汉地理气候特点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缘,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城中汇合,将市区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

市区及郊县的总面积为8467.11平方公里。

武汉处于丘陵地带,经平原边缘向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部低平,南部丘陵、岗垄密集,北部低山林立,80%以上面积为岗垄平原和平坦平原地区。

武汉淡水资源丰富,以长江为主干,构成庞大的水网,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

对这些水资源在暖通空调中加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夏季湿度大、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日高气温≥35℃的天数达21天,有的年份甚至达40天以上;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实际气温达40℃时常有之,是全国有名的“火炉”。

在冬季潮湿寒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里建筑热环境处于不舒适状态,是典型的冬冷夏热地区。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地区空调迅速普及,至2006年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空调器144.6台[1]。

而空调的使用,特别是风冷热泵的使用,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2]。

近年来武汉市已建成的地下水源热泵空调工程有20多项,因此有必要探讨整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2 武汉的水文地质概况武汉地区处于长江中游,长江、汉江汇聚武汉并穿城而过,第四系沉积主要受长江、汉江控制,沿河两岸分布着一级阶地冲洪积地层,具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沉积结构,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性土,总的特征为上细下粗,在粘性土和砂性土之间大多有一定厚度的粉土、粉砂、淤泥质土交互土层,习惯称“过渡层”。

武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作, 保 持 水 资 源供 给 与 需 求之 间 的相 对平 衡 。 关键词 :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 现 状 分析 ;对 策
1 基 本 情 况
武汉 市 江 河 纵 横 , 河港沟 渠交织 , 湖泊库塘 星罗棋 布。 全 市 水 面总面积 2 1 1 7 . 6 k m , 约 占全 市 国土 面积 的 1 / 4 , 水 面 率 居 全 国省 会 城 市 之 首 。 其 中, 境内5 k m 以上 的河 流 有 1 6 5条 , 水 面 面
供水总量 的 3 5 . 4 %。 地 下 水 供 水 在 全 市 供 水 量 中 所 占 比 重 不
2 现状供水能 力及结构分析
2 . 1 现 状 供 水 工 程 供 水 能 力
据《 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 现状年 2 0 1 0年 , 下 同) , 全 市 工 程 现 状 总供 水 能 力 5 7 . 2 6 2 2亿 m 。 其中水利工程保证率 7 5 %
的可供水量为 1 8 . 8 7 5 0亿 m , 占总 供 水 能 力 的 3 3 . 1 %; 自备 水 源工程 2 2 . 4 4 2 4亿 m , 占总 供 水 能 力 的3 9 . 0 %; 公 共 供 水 工 程 年供水能力 1 5 . 4 1 9 8亿 m , 占总 供 水 能 力 的 2 7 . 0 %; 地 下 水 工 程年供水能力 0 . 5 2 5 0亿 m , 占总 供 水 能 力 的 0 . 9 %。
积共 4 7 1 . 3 1 k m ; 大于 0 . 0 5 k m 的 湖 泊 有 1 6 6个 , 水 面 面 积 共
程供 水 量 6 . 8 8 2 6亿 m ,占 总 数 1 8 . 4 % ;引 水 工 程 供 水 量 3 . 7 2 8 2 亿m , 占 总数 9 . 9 %; 提水工程供水量 2 6 . 8 7 2 4亿 m , 占 总数 7 1 . 7 %。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个别地段缺失,一般均有分布,层面起伏大,冲沟薄,垄岗厚; 所含高岭土在上部呈网状分布,下部分团块分布,压缩性低, 强度高,对基坑稳定,防水及锚固有利,也应注意遇水软化对 基坑的潜在危害
厂区西部分布连续,埋深浅,起伏小,厚度大,东部不连续, 仅见于垄岗,埋深大,起伏大,厚度薄;西部碎石含量高,东 部含量少,强度高,压缩性低,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锚固 有利
工程地质性质
地层名称
顶面
地层
埋深(m) 厚度(m)
颜色
(1) 填土 (2)
(3)
(4)
杂填土
素填土
粘性土
淤泥质土, 淤泥或软
粘性土 粉土或粉 砂夹粉质 粘土(互层)
0~5 2~4
3~5
9~13
0~5
Hale Waihona Puke 杂0~3杂
0~6
黄褐
6~20

3~5

(5) 砂土
(6)
粉细砂 中粗砂
12~18 25~30
30~35
其上部分为黄褐色粘土,含大量铁锰质结核,中部为褐红色网纹状 粘土,为冲洪积,呈硬塑~坚硬状态,地基承载力较高。下部为粘土含 角砾,局部为红泥砾或砾卵石层,为冲积和残坡积,地基承载力亦较高。 现以沌口经济开发区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总装配厂地层为例列于表4。
工程地质性质
中更新统 地层与名称
(1) 粉质粘土
岩性特征及工程评价
8.3~12.9 4
3.0~6.0 4.4~9.1 7.7~16.0 11.1~25.1
由粘性土混多量碎石、碎砖组成,底部一般有厚约0.4m 的塘泥,质松软,结构松散,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及 锚固不利
含少量氧化铁、铁锰质结构及少量高岭土,中压缩性, 可作为多层建筑天然地基,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及锚 固有利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本篇论文目录导航: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路径探究武汉市水资源发展新思路探析绪论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水资源危机化解成功经验借鉴化解武汉市水资源危机的途径探析武汉市水资源治理问题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2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2.1 武汉市基本水情2.1.1 河流、湖泊数量多,水域面积广武汉市对水资源的开发以地表水为主,拥有众多的河流及湖泊,水域面积广。

全市5km 以上的河流共165 条,境内总长2166.4km,河道水面面积471.31 km2,河道水面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为 5.57%.以市区内部的长江为例,在武汉市的境内流程达到144.5km,水面宽度1000~2000m.而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武汉市境内的流程也达到62km,水面宽度100~400m.全市共有湖泊166 个,湖泊水域面积达到779.56 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域面积的36.8%,中心城区有湖泊40个。

在全市的湖泊中,面积在3.33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1 个。

武汉市最大的湖泊是梁子湖(跨行政区湖泊,在武汉市内面积158.7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最大湖泊是东湖,东湖也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33 平方公里。

2.1.2 少数河流及湖泊的污染程度加剧尽管武汉市呈现出总体水质情况较好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流和湖泊的污染加剧。

2006 至2011 的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据统计,河流方面,在2009 年之前,作为武汉市主要引用水水源的长江武汉段以及汉江武汉段的水质均呈现了好转的态势但蚂蚁河的水质较2009 年有所下降。

在湖泊方面,全市主要检测湖泊按功能类别统计如下(表2.1),水质劣于Ⅴ类的湖泊的数量除2007 年,其它年份与上一年相比逐年减少,但是到2011 年劣V 类湖泊的数量又略有回升。

其中,部分大型湖泊如南湖和东西湖的水质每年都被检测出为劣Ⅴ类。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GIS1103第四组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GIS1103第四组

实验报告案例名称: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小组成员:所在班级:GIS1103中国·武汉二○一四年五月一、实验背景①湖泊的定义:湖泊是指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

汉语定义:湖与泊共为陆地水域,但湖指水面有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泊指水面无芦苇等水草的水域。

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潟湖、人工湖等。

按湖水盐度高低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

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

②武汉的湖泊之殇:a.历史之殇(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武汉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

武汉填湖造地、围湖养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问题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问题之一,而当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单位亩产不高。

为获得更多的粮食,全国掀起一股“以粮为纲”的运动,大面积的湖区和湿地被填占,变成了田地。

应该说这一阶段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围湖造田。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则是顺应改革开放,增加经济效益的需要,群众自发性的围湖养殖,发展水产。

加之武汉人口激增,工业经济加速发展,水质污染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武汉三镇当时几个大的郊区湖泊均大面积遭到垦殖,东湖在这一阶段亦有大面积的缩减。

来自武汉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武汉湖泊的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已缩减为874平方公里,。

仅1972年一次填占青菱湖,便使其面积减少240多亩。

b.发展之殇(湖面不断长出的街市):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般意义上的围湖造田、围湖养殖逐步停止,但却掀起了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滨湖地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土”,加上发展旅游,滨湖地区水域一块一块地被蚕食、侵占。

武汉市水功能区划

武汉市水功能区划

武汉市水功能区划2004-12-20(武汉市水务局二OO四年十二月)为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加强水资源保护,武汉市水务局组织编制了《武汉市水功能区划》。

区划以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为目的,根据武汉市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现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质和水量的需求,统筹规划,合理确定了全市主要水域的主导功能、功能顺序和水质管理目标。

以此作为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依据。

一、水域范围江河长江、汉江武汉市境内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大于700 km2的天然二级支流。

湖泊中心城区列入《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的全部湖泊;远城区水面面积大于0.1km2且列入《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的湖泊;市境内跨区的湖泊。

水库全水库全市大、中型水库及具有建制镇饮用水供水功能且供水人数达一万人以上的小(一)型水库。

三、技术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四、水功能区分类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分区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

一级区划主要解决地区之间的用水矛盾,二级区划主要解决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

全市共划分一级水功能区 177个,二级水功能区 62个。

其中33个一级水功能区和26个二级水功能区由《湖北省水功能区划》划定。

一级区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四类。

保护区指干流及主要支流源头区,重要的调水水源区,重要供水水源地,以及对自然生态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的水域,已划定保护区1个;保留区指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水域。

已划定保留区131个;开发利用区指具有满足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渔业和游乐等多种需水要求的水域,已划定开发利用区45个;缓冲区指为协调省际间、矛盾突出的地区间用水关系,以及在保护区与开发利用区相接时,为满足保护区水质要求而划定的水域,全市未划缓冲区。

武汉水文化研究论文

武汉水文化研究论文

武汉水文化研究论文在中国历史上,武汉一直是水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座城市濒临江汉平原,被长江与汉江环抱,因而从古至今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深入探究武汉的水文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本文将从武汉的水文化背景、文化影响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对武汉水文化研究进行探究。

武汉的水文化背景武汉的水文化远远超出了其地理位置所能描述的范畴,它是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汉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而且武汉作为它的重要节点,自然担负了农业生产的桥头堡和物资流通的职责,因此水运再其经济上的地位也越加凸显。

同时,武汉地处于长江中段,又是两江交汇的唯一通路,在历史上居于重要的战略节点。

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武汉水文化成为重要的范畴,广大的民众和官方机构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武汉水文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武汉水文化在文化发展之历程中发挥了几个重要的作用:1.打造武汉的城市形象:武汉的水文化与建筑文化融合,于是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特别是在近代建城的过程中,武汉注重人文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并将其渗透到城市建设之中。

这便让人们从武汉的水文化中,看到了一座美丽、简洁和俊秀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形象也让武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启发文化艺术的创造:武汉的美丽水乡景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出现了乌鸦公园这样的现象级营业后,武汉的水文化在文化摄影、文化设计以及文创领域开始繁荣起来。

凭借多年的历史积淀,武汉的文化艺术不仅影响了周边城市,更推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3.开展水利学研究:武汉地处长江中游,自然水文条件较为优越。

有着充沛的水能资源,一直以来武汉市对水利学研究有着较为深厚的底蕴。

由于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武汉市也利用各种民间和官方机构之间的合作,致力于通过科学新成果、科学技术新方法,推进武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平衡。

学术研究成果武汉水文化研究自然衍生出了多方面的成果。

其中,武汉大学自水利工程领域研究成果相对突出。

城市与水的关系水与武汉

城市与水的关系水与武汉

水与武汉1、武汉之水——江湖水系的总体概况武汉之水既不同于威尼斯、芝加哥,也不同于苏州、杭州,其独特性表现为:①“通”——四通八达、九省通衢,是活水。

②“丰”——千湖之省中拥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拥有一江(长江)、三河(府河、金水河、通顺河)、四水(汉水、滠水、举水、倒水)和200多个湖泊。

全市水面面积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率)达25.8%。

图1-1 武汉水系分布图图1-2 武汉主城区湖泊分布图③“全”——江河、湖泊、水库、塘堰等各种水体功能俱全。

④“富”——全市主水、客水、地下水三水之合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1.4万立方米,是全国的37倍,世界发达国家的10倍。

⑤“均”——各类水体大致呈均匀分布,城市空间与水系相互交融,形成“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格局。

主城区范围内就拥有长江、汉水和27座大小湖泊。

因此,如果就水面面积率而言,武汉在中国大中城市中不是最高的(山东聊城33%,江西南昌28.2%),但就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而言,武汉却是最密切的。

2、水与武汉2.1 得水生城——水是孕育和形成武汉的必要条件①生命源于水,生命之活动离不开水。

考古证明武汉早期人类的聚居点均位于濒临水边的高地上。

3500年图1-3武汉主城区的四大水系图1-4 国内相关城市水面率比较图1-5 老武汉码头的繁华景象8%10%17%25.80%28.20%33%0.0%5.0%10.0%15.0%20.0%25.0%30.0%35.0%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南昌聊城8%10%17%25.80%28.20%33%0.0%5.0%10.0%15.0%20.0%25.0%30.0%35.0%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南昌聊城前武汉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地“盘龙城”就建在黄陂区的江水边。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和驾驭大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及水上运输的需要,遂在沿江形成三镇。

武泰闸一带水域的繁兴诞生了武昌;鹦鹉洲一带来自全国的竹、木排富庶了汉阳;集家嘴码头的帆樯林立迎来了汉口——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美名。

武汉城市湖泊水质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评价

武汉城市湖泊水质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评价
收稿日期:2013-06-02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100602902)。 作者简 介:温 周 瑞,1966年 生,男,教 授 级 高 工,博 士,主 要 从 事
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及水生动物病害等研究。Email:wenzrui@163. com
年的研究表明,汤逊湖水质最差时为 V类水(杨书 香等,2011),中度富营养化(杨华东等,2009);黄家 湖水质最差时为 V类水(黄克亮等,2010),重度富 营养化(吴龙华等,2010);野芷湖也降至 V类水质 (宁华等,2011)。2011年 3月至 2012年 2月,作者 研究了汤逊湖、黄家湖、野芷湖和东野芷湖等 4个城 市湖泊的水质和富营养化现状,并采用模糊综合评 价法对湖泊水体进行科学评估,旨在为城市湖泊的 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3.4 构造模糊关系矩阵 将实际监测值代入相
应的隶属函数,计算其隶属度,由此得到评价因子对
各水质类别隶属度的模糊关系矩阵 R。
1.3.5 建立权重集
Ii=Sxii
Si=1n

j∑=1Sij
(1) (2)
式中:Ii为第 i种污染物的权重,Xi为第 i种污
98
第34卷第 5期 水 生 态 学 杂 志 2013年 9月
EvaluationofWaterQualityandEutrophicationofUrbanLakesinWuhan
WENZhourui1,WANGCongdan2,LIWenhua1,YERong1,ZHANGCongyi1
(1.HubeiFisheriesScienceResearchInstitute,Wuhan 430071,P.R.China; 2.ChangjiangWaterResourcesCommissionJingjiangHydrologyWaterResources

水的空间构型

水的空间构型

水的空间构型水是自然界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水无处不在,有固体,液体,气体之分,每种形态都对应着一个空间构型,即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水向某个方向流动时总会在某个点上形成小范围或大范围的停滞现象。

因此,任何物体的变化都离不开这些几何构型,如果没有了几何构型,一切事物都将变得杂乱无章,难以想象。

由此可见,几何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物,同时又是包罗万象的事物。

由于水具有流动性、粘滞性、膨胀性和不可压缩性等特征,使其不仅具有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各种形态,还具有了多种结构特征,如环状、团状、链状、纤维状、板状等等,每一种形态都对应着一个几何构型,由此,它们便可能随意进行折叠或旋转等改变。

所以说,几何是万能的。

(1)大面积积雪形态模拟和管道内积雪实验表明:压强增大时,水滴呈现出圆锥形,在1个立方米的积雪上铺上1个毫米厚的小冰粒,当积雪在0 ℃的情况下完全凝结后,可形成直径5厘米的冰球,这就是冰雹的雏形。

(2)加热蒸发模拟实验表明:当把固体水加热到100 ℃时,其中的水分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裂而被蒸发掉。

(3)玻璃纸划痕模拟实验表明:水具有流动性和不透明性,其表面与固体表面相比,只有非常薄的一层,如用指甲轻轻地在纸上划,就会产生一条痕迹。

(4)扬尘模拟实验表明:用吸尘器清除房顶灰尘时,由于水分子与固体颗粒之间没有隔离作用,故只能通过机械力将其搬运,而无法利用颗粒之间的间隙去除。

(5)汽车油路防锈模拟实验表明:水具有流动性和不透明性,从一端喷入少量清水,从另一端取出来时,油路里的水分子会把油路内的固体微粒粘连在一起,而堵塞油路,并且在油中溶解了一些固体微粒。

(6)剪切刀的剪切阻力模拟实验表明:水具有流动性和不透明性,且密度较小,故液体剪切时的阻力较小。

(7)雾珠形态模拟实验表明:水具有流动性和不透明性,且密度很小,因而其表面张力很小,故雾珠刚升起的时候,会聚在一起,逐渐散开。

(8)二氧化碳释放模拟实验表明:水具有流动性和不透明性,因而能够传递热量,且水的蒸发速度非常快,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

武汉的湖泊调查报告

武汉的湖泊调查报告

武汉的湖泊调查报告一·调查的背景进入初中后,就经常奔波于培训机构之间,每次都要经过武汉的东湖,早就有此意向想要做一份调查报告,所以选择这个选题,主要是想通过此报告来展现武汉的湖泊的现状,希望能以此向大家展示武汉的湖泊的美,更希望大家爱护环境,爱护湖泊!二·调查结论1·湖泊的美东湖墨水湖月湖这是200年前的武汉,周围布满湖泊,可以说漂在水上。

这是民国时期的武汉的湖泊,也有100余个大小不一的湖。

您知道,享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还剩多少湖泊吗?您了解,江城这片“梦里水乡”现存湖泊的面积吗?权威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城区湖泊由建国初的127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

社会各界大声疾呼:保湖治湖,刻不容缓!“湖泊是地球妈妈明亮的眼睛”,曾经,武汉市内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武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武汉市民的骄傲。

然而,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

目前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仍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我国湖泊与水资源环境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金伯欣等专家认为,武汉湖泊数量减少、面积锐减,既有特殊历史背景下围湖造地、围湖养鱼的“历史之殇”,也有因城市建设需要而填湖占湖的“发展之殇”,更有屡禁不止的违法填湖的“现实之殇”。

武汉曾经优于水,如今却忧于水。

面对严峻的湖泊保护形势,武汉市长阮成发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大声疾呼:“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湖泊!”“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治理湖泊,保护湖泊!”金伯欣教授也呼吁:“政府当需铁腕治湖,市民也应主动保护。

”武汉在湖泊保护方面也做了诸多努力,出台《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一湖一景”、“清水入湖”、“大东湖水网”等治湖工程。

但是,一方面在花巨资治湖,一方面湖泊却在继续遭到侵蚀与破坏。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一、气象、水文武汉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向内陆过渡地带,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区。

具有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的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16.7℃,7月平均气温高达28.9℃,1月仅3.5℃。

夏季气温高,35℃以上气温天数为40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8.1℃,武汉日均温≥10℃持续期达235天,年平均无霜期240天。

一年四季分配也以夏季最长,达135天,冬季次之,为110天,具有冬夏漫长而春秋短促的显著特点。

武汉地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84.0mm,降雨集中在4~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391.7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5.7%,湿度系数Ψw=0.903,本地区大气影响深度da=3.0米,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米。

武汉市区内水系发育,长江、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切割”成武汉三镇,两大水系支流有府河、滠水、长河、倒水等。

以长江和汉水对区内地下水动态、水质影响最为突出。

市区内分布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对位于湖泊四周的建筑工程应高度重视地面水体的影响。

据汉口(武汉关)水文站实测资料,长江武汉段最高洪水位为29.73m (吴淞高程),最低枯水位8.87m,水位升降幅度20.86m。

长江、汉江与其两岸地下承压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愈靠近长江、汉江江边地段,水位互补关系愈明显。

二、地形及地貌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被长江、汉江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谓之武汉三镇。

武汉城区南部分布有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树枝状冲沟,武汉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水系发育、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

最高点高程150m左右,最低陆地高程约18m。

武汉地区地貌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地区,丘陵呈线状或残丘状分布,如武昌的磨山、珞珈山、汉阳的扁担山等,丘顶高为80~150m,组成残丘的地层为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砂页岩。

武汉市地貌及第四系地质讲解

武汉市地貌及第四系地质讲解

4、剥蚀堆积垅岗:指武汉市的 Ⅲ 级阶地。 地面标高25~42m。地层主要为中、上更 新统冲洪积(Q2al+pl 、Q31al )粘性土(老粘 性土),具有弱膨胀性,但武钢的老粘性 土不具有膨胀性。Ⅲ 级阶地上还发育有冲 沟,冲沟内堆积物为全新统冲积(Q4al ) 层。冲沟的地表形态如一条趴在地上的 “桑蚕”,冲沟上部水塘多为人工修筑, 用于下游农田灌溉。下游水塘多为天然形 成,淤泥或软塑土层分布较厚,水塘内养 鱼或种植莲藕。见图1。
11、Ⅰ级阶地的粉细砂及粉质粘土互层渗透 系数一般取经验值:K=1.0~2.5m/d。砂层 孔隙承压水渗透系数一般在K=10~18m/d, 从上至下逐步增大。 12、粉细砂及粉质粘土互层,在进行水文地 质评价及突涌计算时应该作为含水层考虑。 在进行抽水试验,计算下部粉细砂渗透系 数时,却应作为隔水层考虑,具有双重性。
武汉市地貌及第四系地质讲解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部 2016-1-25
1、地形与地貌: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面貌,是不同的地质 条件造就的,是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 2、武汉市地貌形态分为三大类型:剥蚀残丘、 剥蚀堆积垅岗、堆积平原。 3、剥蚀残丘指武汉市地形或地势明显偏高的一 些残丘,如:东湖的磨山、珞珈山、洪山、 龟山、蛇山等,顶部标高60~150m,岩层主 要为泥盆系五通组(D3w )石英砂岩,少量 为二叠系孤峰组( P1g)硅质岩,岩层走向为 NWW或EW、NW向,倾向NNE或N、NE。市 区外有其它时代的岩层成“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河漫滩及河床:河漫滩指人工江堤迎水面 一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 地。河床指长江及汉江常年有水流的地段。 7、冲沟及Ⅰ级阶地植物发育特点:冲沟必然 是两边地势高、中间低;上游高、下游低。 并可以此判断冲沟的上游、下游方向及地 下水流向。冲沟底部老粘性土( Q3al )含水 量较高、承载力较低,垅岗高处老粘性土 ( Q3al )含水量较低、承载力较高。冲沟及 Ⅰ级阶地常有芦苇等水草生长。见图2。

武汉市地质条件

武汉市地质条件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边缘,属剥蚀残丘平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中间凹谷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称之为武汉三镇。

武汉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

最高点高程150米,最低陆地高程18米。

地貌形态主要有三种: 1.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地区。

2.剥蚀堆积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黄陂的平原湖区与残丘之间。

地形波状起伏,垄岗与坳沟相间分布。

高程25-45米左右,按长江、汉江冲积阶地划分,相当于Ⅲ级阶地。

3.堆积平原区,分布于汉口城区级武昌、汉阳沿江一带,相当于Ⅰ,Ⅱ级阶地。

Ⅰ级阶地(有一部分属高漫滩),广泛分布于长江、汉江两岸地区,呈不对称型分布。

地面标高19-23米左右,局部达25米左右。

Ⅱ级阶地仅见于青山及东西湖一带,地面标高22-24米左右。

武汉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南弧西翼,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至北西西的线型褶皱,以及北西、北西西、北东和近东西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

本区分布地层有古生界砂岩、页岩、灰岩及泥岩;中生界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新生界的粘土岩、砂岩、砂砾岩等。

由于基岩零星出露,地表所见有规模较小的压性、压扭性及张扭性断裂。

据航空物探与钻孔资料,沿青山东侧,经天兴洲至府河一带,有北西向襄樊至广济深大断裂隐伏通过。

断裂中以北西或近东西向走向断层和北西向横断层较发育,次为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横断层。

武汉地区第四系地层主要可分为三个区:一般粘性土区、隐伏老粘土区、和老粘土区。

1、一般粘性土区:主要分布在一级阶地、河漫滩及二、三级阶地的坳沟部位,以汉口地区及武昌、汉阳的沿江一带为主。

该区地层具有明显的沉积相二元结构,上部为一般粘性土,厚1-12米,粉土夹粉质粘土、粉土或粉砂夹粉质粘土互层过渡层5-12米,中部为厚度30-45米厚的砂、卵砾石层,有厚度为30-40米粉砂、细砂过渡到中粗砂夹砾、卵石层(厚度2-8米,局部缺失),底部为基岩。

武汉市水资源供用水量及其结构分析

武汉市水资源供用水量及其结构分析

武汉市水资源供用水量及其结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市现状年供用水能力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摸清现状概况,并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为保障水资源供需相对平衡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供用水量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

全市水面总面积2117.6km2,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水面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下段,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因其地理位置、环境特殊,易受高空槽、高原槽、中低层切变线、台风等影响,形成多雨天气。

但水资源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沿江及平原地带水多易涝,山区、丘陵区岗地水少易旱,旱涝交替,需要合理开发利用、调配水资源,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

2.供水能力及结构分析2.1供水工程供水能力据《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水利工程年总供水能力:全市总供水能力57.2622亿m3。

其中水利工程保证率P=75%的可供水量为18.8750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33.1%;自备水源工程22.4424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39.0%;公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15.4198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27.0%;地下水工程年供水能力0.5250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0.9%[2]。

2.2现状供水量及其结构分析2.2.1分工程类别供水量全市蓄、引、提工程总供水量37.4832亿m3。

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6.8826亿m3,占总数18.4%;引水工程供水量3.7282亿m3,占总数9.9%;提水工程供水量26.8724亿m3,占总数71.7%。

2.2.2分供水部门供水量公共自来水供水:中心城区自来水现状实际供水总量为9.12亿m3。

自来水厂水源地主要是长江、汉江。

新城区(各县区)自来水现状实际供水量2.1850亿m3。

自备水源供水:自备水厂现状实际总供水量12.8966亿m3。

其中,主要自备水厂(年取水量400万m3以上)供水量12.2232亿m3,占95.0%。

长江武汉河段(下段)河道演变分析

长江武汉河段(下段)河道演变分析

长江武汉河段(下段)河道演变分析【摘要】本文根据实测水文河道资料,分析了武汉河段(下段)河势的近期演变。

通过深泓平面变化、纵向变化、洲滩变化、河床形态变化、冲淤变化等几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综合历史变迁和近期河床演变过程,在上游来水来沙及边界条件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本河段仍将保持现有河势;受三峡工程蓄水影响,一定时期内本河段河床可能发生冲刷。

受两岸节点以及防洪工程等边界条件制约,河段河型将维持较长时间,总的河势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关键词】武汉河段;河道演变;水文河道资料1 概况长江武汉河段上起武汉市汉南区纱帽山,下迄新洲区阳逻镇,全长70.3km。

其中纱帽山至龟山为顺直分汊河段,长约35km;龟山至阳逻为微弯分汊河段,长约35.3km;武汉长江大桥以下1.8km左岸有汉江入汇,入汇口以下是汉口边滩;距武汉长江大桥以下7.0km处建有长江二桥,再向下游是天兴洲及其分汊河段,其中右汊南岸有青山边滩,1998年大洪水后边滩消失。

武汉河段中段有龟、蛇二山锁江,下段有青山、阳逻十里山以及白浒山等天然节点控制。

主流自沌口走白沙洲左汊,过龟、蛇山节点,沿武昌深槽下行,平顺进入天兴洲右汊,其左、右汊在洲尾水口附近汇合后,经左岸阳逻下行至龙口折向右岸,然后沿右岸进入牧鹅洲水道。

图1.1 为武汉河段(下段)河势图。

图1 武汉河段(下段)河势图2 深泓平面变化本文将该河段分成三段进行分析,一是三十七码头至天兴洲洲头段,该段历年深泓线偏靠右岸,平面摆动较小,但是深泓线分汊点及过渡段深泓线的变化较大,其变化规律与天兴洲洲头的淤积发展或冲刷回缩相关,随着天兴洲洲头护岸工程的逐步完成,加强了对河势的控制,洲头部位河床冲淤变化较小,左右汊分汊点位置基本稳定在丹水池附近。

二是天兴洲分汊段,天兴洲左汊系弯曲汊道,历史上处于主汊地位,目前为支汊。

左汊深泓线自进口至出口紧贴左岸,符合弯道水流运动规律,近四十年来左汊淤积萎缩,河床升高,原有的深槽淤积成为浅段,流路不集中,导致深泓线的局部摆动。

汉江下游河段水质生态模型及数值模拟

汉江下游河段水质生态模型及数值模拟

。河流因其ຫໍສະໝຸດ Ξ 收稿日期 :2001 - 10 - 26 ; 修回日期 :2002 - 01 - 07 基金项目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1ABB048) 资助项目 . ) ,女 ,四川省绵阳人 ,讲师 ,博士生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 、 作者简介 : 彭 虹 (1966~ 水环境学方面的研究 .
[ 3~6 ] 2
自身特点 ,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很少见 ,因而研究河流 水质问题时很少考虑生态因素 。 1981 年 Patteron 提 出了适用于动态水体中的藻类生长 、 溶解氧和营养 物质 变 化 的 生 态 模 型 , Riley 和 Stefan ( 1988 ) 及 Hamitton 和 Schladow ( 1997 ) [ 7 ] 对此模型进行了发 展和完善 。Monzur Alam L mteaz 和 Takashi Asae2
Cz Kpz + C4 C8 f ( C4 )
- K12θ 12
T - 20
f ( C6 ) C1 f ( C6 ) C 1
( 8)
( 2) 磷循环 :
S K3 = K83θ 83
T - 20
S K2 = K12θ 12
T - 20
- G Pl C4 ( 1 - PN H4 ) A N C
( 9)
物理意义 水位 断面面积 流量 断面平均水深 糙率 水质成分 边界负荷强度 浮游植物内出生率 浮游动物捕食率 水体中氨氮含量 水体中有机磷含量 BOD 含量 水体中有机氮含量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饱和光强 水体消光系数 温度系数 浮游植物非捕食死亡率 浮游动物捕食率温度系数 内源性氮 有机磷对无机磷转化率系数 个水质成分有效沉降率 植物生长摄取氮米氏常数 复氧系数 复氧系数 磷相对碳的转化率 复氧系数 藻类的氮碳比 硝化反应极限半饱和常数 硝化系数 有机氮的矿化系数 浮游植物呼吸作用的氧碳比 死亡浮游植物转化无机氮的化率

长江中游江湖生物通道恢复的关键生物学问题与框架构建——以武汉市涨渡湖群为例

长江中游江湖生物通道恢复的关键生物学问题与框架构建——以武汉市涨渡湖群为例

收稿日期:2021-10-20修回日期:2023-08-3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C3200304,2019YFC040890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青年项目(2020CFB322)。

作者简介:陶江平,1981年生,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行为生态学及过鱼设施方面研究。

E-mail:**************通信作者:邱凉,1975年生,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与水生态修复研究与管理。

E-mail:****************长江中游江湖生物通道恢复的关键生物学问题与框架构建——以武汉市涨渡湖群为例陶江平1,刘宏高1,易燃1,侯轶群1,蔡露1,邱凉2(1.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2.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局,湖北武汉430010)摘要:围绕生物通道恢复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方案设计与分析,搭建生物通道恢复技术框架,为推动长江中下游江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以涨渡湖群为研究试点,系统总结了该水域江湖洄游鱼类在“长江-湖泊”的迁徙、洄游规律,掌握鱼类入湖和出湖习性。

围绕幼鱼入湖、成鱼入湖与出湖等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需求,结合河湖水位变化特征与影响、现有工程及调度措施的局限性,提出了“季节性灌江纳苗”“生态水网+过鱼设施”及调度运行等方案,从保障江湖洄游性鱼类生活史完成的角度搭建生物通道恢复框架,为解决江湖复合生态系统阻隔问题、恢复洄游鱼类及生物多样性、修复河湖水生生境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水系连通;生物通道;鱼类洄游;生态水网;过鱼设施中图分类号:Q17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23)05-0001-08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浅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据统计,长江中下游湖泊占全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60%以上,1km 2以上的湖泊有651个,10km 2以上的湖泊数量超100个(秦伯强,2002;陈昌仁,2011)。

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特征

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特征

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特征
张陵;胡祥胜;关义涛;向进洋
【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
【年(卷),期】2016(30)6
【摘要】第四纪冲积、冲洪积与冰水沉积的砂层和砂砾石层中贮藏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是开采利用条件较好的地下水开采层位.江汉平原第四纪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含水层结构和含水层系统受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等因素影响分布发育特征各异但又统一,含水层多层、含水层结构多变、水文地质特征相对一致是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的特点,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是多层的,又是连续、统一、非均质的大的综合三维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总页数】4页(P895-898)
【作者】张陵;胡祥胜;关义涛;向进洋
【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荆州434020;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武汉430051;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武汉430051;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武汉4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7
【相关文献】
1.淮南巨厚新生界多含水层组地下水系统特征 [J], 周小平;张春雷;马济国;刘满才;马雷;钱家忠
2.江汉平原海相含油气系统特征与勘探目标 [J], 王海鹏;郭战峰
3.井孔—含水层系统特征的现场试验 [J], 殷积涛;黄保大
4.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与含水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J], 邬建勋;余倩;蒋庆肯;黄韬;叶恒朋;杜冬云
5.江汉平原高砷含水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J], 李红梅;邓娅敏;罗莉威;王焰新;段艳华;董创举;甘义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水格局的形态学分析武汉独特的水体形态特质在多种场合被业内专家频繁地提及,但缺鲜有学者对其进行较为深刻的研究。

过去几十年的城市扩张对水体的不断侵蚀,使得武汉的水体形态特质逐渐退化。

直到2013年年底,武汉发布了其远景发展规划——“武汉2049”,提出要在2049年将武汉打造成为第三层级的世界城市,并强调充分利用其特色水资源重点打造城市蓝绿水网体系并控制城市发展生态底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帮助武汉认知自身独有的特质,从而合理组织三镇格局下密布的江河湖泊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发展成为拥有卓越的、特色的世界城市成为本文的主要关注点。

本文以城市水格局的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典型的世界城市和国内重要城市等15个城市的水格局特色及水陆格局,结合城市形态学与景观生态学中的量化研究手法,以四项特定指数对应描述每一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其数据结果分析比较武汉与各世界城市及国内主要城市的水格局特征值,说明武汉城市水格局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景特征的主要价值点和其下一步城市建设进程中水体的保护与发展方向。

水格局形态特征的量化评价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认为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可将城市水格局的特征概括为水体量、水斑块、水陆混合度和水岸线四个方面。

为进行量化的比较,体系构建中为每个特征匹配对应的能反应该特征的计算指数,如使用水斑块的数量和最大斑块指数来说明其斑块特征;使用分离度和信息熵来说明其水陆混合度;使用水岸线长度与边缘密度来说明其岸线特征。

为获得城市的水体数据,操作方法中使用RS和GIS技术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城市水体要素并进行处理,辅助使用了FRAGSTAS插件计算部分景观格局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武汉的水体量与内陆城市相比非常大,其体量接近沿海城市;水斑块的尺寸大小适合形成圈层式宜居滨水空间;水陆混合度非常高,从而产生更多的水陆交汇地带;具有超长的水岸线,是武汉独特的城市资本。

策略中则认为其应加强水道至出海口的通达性、恢复其淡水资源品质、保护湖泊以保持其水陆混合度,独立规划设计城市滨水区、重点考虑实现对水岸线的保护,打造最美最长水岸城市,同时将宜居与滨水圈层结合起来。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测算了武汉市域1990、2000和2006三年的评价体系指数值,以反映武汉这一时期的水格局演变趋势;并以武汉城市生态敏感区划定和水体与城市的微气候研究等当前前沿的研究等为例进一步探讨了水形态的评价体系在规划学科中的应用方向,以期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本文的相关数据获取方法与评价体系能有更广泛的实际应用。

1绪论1.1研究背景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该《批复》将武汉的城市性质调整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武汉发展新一轮的起点与定位。

2013年,武汉市政府组织编制“武汉2049”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将在2049年将武汉打造成为第三层级的世界城市。

武汉城市性质的调整为其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在该次研讨会上,绿色城市战略首次超越高效与活力等经济发展战略,被专家认为是城市当前最亟需的发展要件;武汉独特的水资源也通过新一轮的蓝绿网络得到梳理,并将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的生态底线。

在此巨大的发展契机之下,在武汉从中国中部中心城市跃升为世界城市的这一建设进程中,武汉的水资源、水形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过去的三十年间这座备受眷顾的城市曾损失超过100个湖泊,那三十年之后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在研讨会上指出:“武汉是一座泡在水中的城市”,也强调说绿色、生态、环保将是武汉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且不可大意的重大课题[1]。

基于此,本文将武汉与当前典型的世界城市比较,分析当前世界城市的水资源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其发展过程中的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等;通过量化比较多城市的水格局特征,从而帮助武汉认知自身水形态的特征,以提出定向保护其特征的建议。

期望从特征保护出发,不仅能保护现有的水体资源不被侵蚀,更能逆向恢复其生态作用,从而充分利用武汉的水体这一独一无二的城市自然基底,打造其与城市中心区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关系。

从武汉的水资源情况来看,武汉市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现市域内拥有大小湖泊166个,其8494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水域面积达到了2217.6[2]km2,比全市面积的四分之一还要多一点。

东湖、沙湖和南湖数百个湖泊面积达803km2。

三镇鼎立、两江交汇和星罗棋布的湖泊造就了武汉水陆交融的独特格局,其中中国最大的内城湖泊——33平方公里的东湖完全位于其主城区内,是市内气候的蓝色调节器,也是每季花开花落时市民们出游的好地方。

水格局水资源早已成为这个城市赋予其居民的独特的资本:江、河、湖泊流经三镇每一个社区与聚居点,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自然与人工交融的城市空间,超过500平方公里这样的城市空间,全球再无城市能比拟其规模。

然而当前武汉的水资源情况却不容乐观。

在过去的30年间,水资源使用的浪费、地下水资源过度的开发以及区域性的水域污染使得武汉的水域数量大幅下降,全市范围内超过100个小型湖泊由于城市扩张而被填埋或抽干;水质急剧恶化,饮用水源一度被污染,汉江水华频发;滨湖区、滨水区由于管制不利,地产商或填湖造地、或大量占用城市公共水域资源致使大、中型湖泊萎缩严重,后期管理的不足又使得水质恶化加剧,景观功能丧失。

根据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①,当年主城区湖泊仅存38个,结果令人震惊。

针对此,曾群等学者曾严厉指出:“(武汉的水资源)若没有水量,就谈不上水环境;水质遭受污染,水丧失使用价值就不称其资源[3]”。

水体被填埋直接导致了城市的水格局的退化及特征的丧失,水质恶化则直接影响市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和城市生态环境。

水资源的优势的丧失极大的降低了市民居住环境舒适度及生活质量。

武汉政府从2001年开始不断颁布法令法规旨在落实保护水体,却无法挽回其萎缩的趋势,使得规划工作者意识到保护武汉的水资源不仅是迫在眉睫,而且亟需突破传统的画线保护手法,将更加直观、高效并可落实的指标与方法引入到当前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中。

然而武汉的水格局的形态特征到底是怎样的,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我们究竟应该从怎样的角度出发来保护水体,又驱动城市水格局往怎样的方向发展?从当今的世界城市来看,如美国纽约与芝加哥,他们不仅经济水平较高,同时也拥有良好的城市软环境,如滨海区或城市绿心等,正是其高质量的景观与居住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居其中;其水上交通模式也使得其成为全球性或区域性的交通枢纽,进入成为金融贸易中心;良好的水质与开阔的空间也使得其成为世界性活动的举办地,人口、交通、商贸和文化这些正是世界城市评选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指标。

由此,本文以城市水格局的形态特征为评价标准,将武汉与一些典型的、杰出的世界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其水资源发展的历程与策略、归类其城市与水体的形态关系、并以设立的评价体系,从水体量、水斑块、水陆混合度和水岸线四个水格局特征要素及相应的计算指标切入比较其特点。

希望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以数据说明武汉最为突出和独特的水格局形态特征,辅助决策武汉水格局的形态特征的保护和发展方向,并实测了武汉市域1990、2000和2006年三年指标,分析其变化过程以,说明该指标体系在水形态的监测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补充阐述了该评价体系在城市水域相关的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1.2研究目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目的:1.通过武汉与世界城市及国内重要城市的水格局比较,认知武汉的城市水形态特征;2.借鉴典型世界城市的水资源发展策略,结合武汉城市水格局水形态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手段营造具有独特水资源特征的城市生态格局;3.通过量化研究推动城市从过去力度偏弱的水域蓝线规划、湖泊保护规划,走向定向的、定量的、高效的、特征化的水形态保护模式;4.为武汉及相关研究案例城市水域形态方面的规划设计提供数据支持;5.将水格局特征评价体系应用参与到相关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形成以保护水格局形态特征为属性的良性设计。

1.3研究意义与创新武汉是国家认可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其新一轮长期规划将绿色城市作为其建设世界城市的首要策略,在此两大契机之下,如何利用武汉丰富的水资源条件成为该进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然而当前武汉正处在一个快速城市化的阶段,飞速的城市土地扩张和不断增加的人口,使得城市的生态底线不断失守。

地产开发的侵占、地下水的超采等使得城市水域面积萎缩严重;城市废水、污水的净化处理不足、加上港渠的污染使得水质富营养化严重,甚至威胁到城市饮用水安全。

在当前水质、水量都大幅下降的现状下,从水格局水形态入手,定量的研究其特征并打造特色生态格局,以期遏制武汉当前水资源的恶化趋势,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社会意义。

从应用而言:1.将武汉与典型世界城市及部分国内城市进行定性比较,通过其水资源的发展历程与策略分析,总结武汉可参考的水资源治理手段与方法,可选择出最适合武汉水域特征的水资源利用途径;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总结不同水域类型的城市的水格局特点并确立武汉城市水格局独特的特征及优势,给出武汉水资源的保护方向及学习对象;3.以武汉为实例,阐述了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在城市特征监测中应用的可能。

鉴于此,认为本文对武汉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水格局特征的确立与保护,水资源相关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有现实意义。

同时,该评价体系也可用于其他城市或区域,具有一定的延展意义。

从研究的层面来讲:1.本文从城市尺度入手研究水体,进行多城市水格局的比较,弥补了该类型研究的不足;2.采用定量的方法与指标,以数据说明城市的水格局特征,并进一步将该评价体系用于规划管理中,弥补了当前对水体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层面的不足,并可作为后续武汉水体研究的数据支持;3.建立的评价体系在水格局水形态城市规划相关研究中可有进一步应用,如城市的生态敏感区划定、城市微气候调节等方面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文结合城市规划、形态学、地理学、数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城市水格局的形态特征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与当前的规划及管理方法有一定的接驳点,能在如武汉的多水型城市的水格局保护研究与实践中有一定的应用。

1.4研究步骤、方法、对象1.4.1研究步骤本研究最终目标是以特定的评价体系界定城市的水格局的形态特征,从而认知武汉的水格局的形态特征,建立以特征保护为出发点的城市水体发展策略;并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规划的设计与管理中,保护城市水格局的特征。

本文的研究主要步骤包括:1.通过收集文献和地图资料对城市基本水陆格局进行判读;2.通过城市遥感影像提取案例城市的水域要素,构建城市水格局评价体系,选取评价指标,评价各城市水体量、水斑块、水陆混合度和水岸线四个特征要素;3.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总结武汉主要水域特征并证明其在水形态方面的独特性,依据其特征提出相应的发展与保护要点;以武汉为例,实测其在规划管理中监测水格局特征变化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