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答案.doc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第八章答案..
20
10
0 -0 .0 0 0 1
- C x = - 9 .2 8 e - 5
0 .0 0 0 0
0 .0 0 0 1
C
0 .0 0 0 2
14.以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尿样中铜的含量,分析线324.8nm. 测 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计算试样中铜的质量浓度(mg.mL-1)
加入铜的质量浓度/mg.mL-1
在仪器设备上,二者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原子吸收光谱仪中所有组 件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而荧光光谱仪则将光源与其它组件垂直排列,以 消除激发光源发射的辐射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12.用波长为213.8nm,质量浓度为0.010mg.mL-1的锌标准溶液 和空白溶液交替连续测定10次,用记录仪记录的格数如下.计 算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锌元素的检出限.
有时,对于背景的吸收也可利用以下方法进行校正:(1)邻近 线校正法;(2)用与试液组成相似的标液校正;(3)分离基体.
8.背景吸收和基体效应都与试样的基体有关,试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解:基体效应是指试样在转移、蒸发过程中任何物理因素的变化对测定的 干扰效应。背景吸收主要指基体元素和盐分的粒子对光的吸收或散射,而 基体效应则主要是由于这些成分在火焰中蒸发或离解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热 量而影响原子化效率,以及试液的黏度、表面张力、雾化效率等因素的影 响。
2.何谓锐线光源?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为什么要用锐线光源?
解: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如空心阴极灯。 在使用锐线光源时,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 一致。这时发射线的轮廓可看作一个很窄的矩形,即峰值吸收系数K 在此轮 廓内不随频率而改变,吸收只限于发射线轮廓内。这样,求出一定的峰值吸收 系数即可测出一定的原子浓度。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以光辐射的形式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这种现象称为分子发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为分子发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又称为冷光(ColdLight),它是在没有任何光、热或电场等激发的情况下,由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光辐射。
化学发光分析(ChemiluminescenceAnalysis)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发光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高灵敏度的痕量分析方法。
化学发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极高的灵敏度:荧光虫素(LH2)(luciferin)、荧光素酶(luciferase)和磷酸三腺苷(ATP)的化学反应可测定2×10-17mol/L的ATP,可检测出一个细菌中的的ATP含量。
2.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由于可以利用的化学发光反应较少,而且化学发光的光谱是由受激分子或原子决定的,一般来说也是由化学反应决定的。
很少有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生出同一种发光物质的情况,因此化学发光分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3.仪器装置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分光和光强度测量装置,一般只需要干涉滤光片和光电倍增管即可进行光强度的测量。
4.分析速度快:一次分析在1min之内就可完成,适宜自动连续测定。
5.定量线性范围宽: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强度和反应物的浓度在几个数量级的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基本原理化学发光是基于化学反应所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其中一种产物的分子的电子被激发成激发态分子,当其返回基态时发射一定波长的光,称为化学发光,表示如下A+B→C﹡+DC﹡→C+hυ化学发光包括吸收化学能和发光两个过程。
为此,它应具备下述条件:1化学发光反应必须能提供足够的化学能,以引起电子激发。
2要有有利的化学反应历程,以使所产生的化学能用于不断地产生激发态分子。
3激发态分子能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而不是以热的形式消耗能量。
化学发光反应的化学发光效率ΦCl,取决于生成激发态产物分子的化学激发效率Φr利激发态分子的发光效率Φf这两个因素。
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答案
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基本要求:了解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掌握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和应用特点,重点: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应用特点。
难点: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参考学时:3学时作业参考答案1.简述荧光法产生的基本原理。
具有什么样结构的物质最容易发荧光答:物质受电磁辐射激发后,被激发的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而发射荧光,基于测量化合物的荧光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即为荧光分析法。
芳香族化合物、带有平面刚性结构的化合物、带稠环结构的化合物容易发荧光。
2.解释下列名词:单重态、三重态、荧光、振动弛豫、内转换、外转换、失活、系间窜跃、荧光量子产率、激发光谱、荧光光谱答:单重态:电子自旋都配对的分子的电子状态称为单重态。
三重态:有两个电子自旋不配对而同方向的状态。
荧光: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所发出的辐射;振动弛豫:由于分子间的碰撞,振动激发态分子由同一电子能级中的较高振动能级失活至较低振动能级,多余的振动能以热的形式失去的过程。
内转换:在相同激发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进到较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失活:激发态分子不稳定,他要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这就是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系间窜跃: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无辐射跃迁过程。
荧光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
荧光量子产率=发射荧光的分子数/激发态的分子数=发射的光子数/吸收的光子数激发光谱: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荧光强度,将荧光强度对激发光波长作图,即得到激发光谱,实际为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如果将激发光的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测量不同荧光波长处荧光的强度,将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作图便得到荧光光谱(或称发射光谱)。
分子发光分析fa
试样需在液氮温度 ( 77K , -196℃ )下测定低温磷光 (将液池放在盛放液氮的杜瓦瓶内) 固体表面室温磷光分析需特制试样室
2. 磷光镜
有些物质既可产生荧光 ,又能产生磷光。用机械切光装 置 —— 磷光镜区别荧光和磷光。利用荧光寿命短,磷光寿 命长消除荧光干扰。
§12-4 荧光分析法和磷光分析法的特点与应用
If
如果试样数量不多,可用比较法进行测量
配一标准溶液浓度为Cs,Cs与未知液浓度Cx相近, 并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它们的荧光强度
未知液 标准液 If
x
= KCx
If s = KCs
比较
I fx I fs
Cx Cs
Cx Cs Cs
I fx I fs
若有试剂空白,测得的 荧光强度减去空白后
I f 2.3 f I obc Kc K 2.3 f I ob
f
I0
b
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呈线形关系, If=KC 只有在浓 度低时使用,荧光物质测定的是微量或痕量组分,
灵敏度高。
浓度高时, If与C不呈线形关系,有时C增大, If反
而降低因为公式[
灭效应。
]中后面影响,有时发生荧光猝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最新四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答案
4. 荧光物质浓度高时,为什么会发生荧光强度偏离 F=2.3K’I0εbc 光系式的情况? 答:由 Lambert-Beer 定律可知,F=K’I0(1-e-2.303εbc),将此式中的指数项展开,当 εbc<0.05、I0 一定时,荧光强度 F=Kc,所以低浓度时,溶液的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 度呈线性关系。当 c 变得足够大使得吸光度.超过 0.05 时,F 将偏向浓度轴。原因很多。 首先是数学上的近似带来的误差,其次是入射光被强烈地吸收,造成溶液内部的入射光 强锐减。当溶液浓度增加时,发光物质分子间碰撞还会产生自猝灭。当荧光化合物的发 射波长与吸收峰重叠时,液体内部激发态分子所发射的荧光在通过外部溶液时被同类分 子吸收,因而浓度增加同时会导致自吸收增强。
8.试比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荧光光度计的异同点。 不同点: 第一是光源不同。荧光光度计光源为高压汞蒸气灯和高压氙弧灯,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计用的光源是钨灯、碘钨灯、氢灯等; 第二是吸收池不同。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中的荧光池是四面透明;透过荧光池的激发 光方向与被测物发射的荧光是相互垂直的;而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比色皿是两 面透明;入射光与检测器是在同一直线上。 相同点:都是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四大主要部分组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溴化碳)能使荧光减弱。溶剂纯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也很大。当溶剂中含卤素或重金属 原子时,荧光强度降低。
pH 值的影响:pH 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是可逆的,含酸、碱性取代基的芳香化合物 的荧光一般都与 pH 值有关,一些荧光物质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会发生水解。而不会离 解的荧光物质在任何 pH 值均产生荧光。
完整版四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答案
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了解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掌握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和应用特点, 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应用特点。
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3学时作业参考答案1.简述荧光法产生的基本原理。
具有什么样结构的物质最容易发荧光?答:物质受电磁辐射激发 后,被激发的分了从第一电了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 基态而发射荧光,基于测量化合 物的荧光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即为荧光分析法。
芳香族化合物、带有平面刚性结构的化合物、 带稠环结构的化合物容易发荧光。
2.解释下列名词:单重态、三重态、荧光、振动弛豫、内转换、外转换、失活、系间窜跃、荧光量 子产率、激发光谱、荧光光谱答:单重态:电了自旋都配对的分了的电了状态称为单重态。
三重态:有两个电子自旋不配对而同方向的状态。
荧光:受光激发的分了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i )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 。
)所发出的 辐射;振动弛豫:由于分了间的碰撞,振动激发态分了由同一电了能级屮的较高振动能级 失活至较 低振动能级,多余的振动能以热的形式失去的过程。
内转换:在相同激发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 进 到较 低能级的分了内过程。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 甚至消失的过程。
失活:激发态分了不稳定,他要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这就是激发态分 了的失活。
系间窜跃:激发态分了的电了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了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无辐射跃 迁过 程。
荧光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分了发射荧光的能力。
荧光量子产率二发射荧光的分了数/激发态的分了数二发射的光了数/吸收的光子数激发光谱: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荧光强度,将荧光强度对 激发光波长作图,即得到激发光谱,实际为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参考学时:荧光光谱:如果将激发光的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测量不同荧光波长处荧光的强度,将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作图便得到荧光光谱(或称发射光谱)。
(完整word版)分子发光分析(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分子发光分析(习题及答案)
分子发光分析
一、选择题
1. Stokes位移是指分子的荧光发射波长总是比其相应的吸收(或激发)光谱的波长( 1 )
(1) 长(2) 短(3) 相等(4) 无法比较
2.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4 )
(1) 有关(2) 无关(3) 不确定(4) 前三者都有可能
3.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的过程是发射( 1 )
(1) 荧光(2) 磷光(3) 化学发光(4) 拉曼光
4. 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的过程是发射( 2 )
(1) 荧光(2) 磷光(3) 化学发光(4) 拉曼光
5. 荧光是一种( 3 )现象
(1) 热致发光(2) 场致发光(3) 光致发光(4) 生物发光
6. 下列哪种分子结构不利于产生荧光?( 3 )
(1) 具有ππ*跃迁(2) 具有刚性平面结构
(3) 具有吸电子基团(4) 具有长的共轭结构
二、填空题
1. 荧光物质分子都有两个特征光谱,即____激发光谱_________和______发射光谱_______。
2. 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激发光谱成____镜像_________关系。
三、简答题
1. 激发态分子常见的非辐射的去活化过程有哪几种?试分别加以说明。
2. 如何区别荧光和磷光?。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第一章电位分析法1~4 略5.(1)pMg x=5.4(2)3.65×10-6– 4.98×10-66. -17%7. 4.27×10-4%8.(1)=5.4×10-4lg=-2.31=5.0×10-3(2) Cl- =1.0×10-2 mol/L9. pH x ==5.74R入=1011Ω10. Cx=8.03×10-4 mol/L第二章电重量分析和库仑分析法1. 1.64 V2. -1.342,0.2383. 1.08 V,0.4V,7333 s4. Co先析出,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313 – -0.795V之间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455 – -0.795V之间5 Bi:0.283-0.190V(vs.SHE);-0.005 - -0.098(vs. Ag/AgCl)Cu:0.310-0.159V(vs.SHE);0.022 - -0.129(vs. Ag/AgCl)Ag:0.739-0.444V(vs.SHE);0.451 – 0.156(vs. Ag/AgCl)控制阴极电位大于0.310V(vs.SHE),可以使Ag分离,Cu2+和BiO+不能分离。
6 ,7 , ,89.10. t= 4472s11 6.1×10-4 mol/Lpt阴极产生OH-,改变pH使副反应发生,故pt阴极应用玻璃砂芯套管隔离第三章 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1~3 略4. 当pH=7时,当pH=5时,5. (1) 线性回归方程: y =6.0733x + 0.3652(2)0.536 mmol/L6. M C x 41023.2-⨯=7. 22.7 μA8. 0.0879. 1.75 ×10-3mol/L10. -0.626 V11. 5.9×10-3第四章气相色谱法1~14 略15. 8.5%,20.6%,60.9%16. 2.15%,3.09%,2.75%,6.18%,85.84%17. (1)4.5, (2)48mL,(3)5.4min,(4)103,(5)1866,(6)1.07nm18. (1)8.6,(2)1.4419. (1)n有效(A) = 636.59n有效(B) = 676(2) 2 m20.(1)0.45 ,(2)7111121.(1)4,(2)4,(3),22. (1)3236,2898,2820,3261,(2)3054(3)0.33m第五章高效液相色谱法1~16 略17. 26.24%,27.26%18. 1600,6.7,7.3,1.1,0.8,7 m19. 0.63,2.38,2.65,4.034021,3099,2818,3394,595,1535,1486,217820. 5.1%21. 0.47%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仪1~8 略9. 2.57 eV10. 0.573%。
仪器分析课习题
仪器分析课习题第一章电磁辐射基础1对下列单位进行换算:(1)1.50ÅX射线的波数(cm-1)(6.66×107)(2)670.7nm锂线的频率(HZ)(4.47×1014)(3)3300cm-1波数的波长(nm)(3030)(4)Na5889.95Å相应的能量(eV)(2.11)2写出下列各种跃迁所需的能量范围(eV)(1)原子内层电子跃迁(1.2×102-1.2×106)(2)原子外层电子跃迁(6.2-1.7)(3)分子的电子跃迁(6.2-1.7)(4)分子振动能级跃迁(0.5-0.02)(5)分子转动能级跃迁(2×10-2-4×10-7)3某种玻璃的折射率为1.7000,求光在此玻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76×1010cm/s)4辐射通过空气与玻璃界面时,其反射损失大约有多少?(~4%)5解释下列名词(1)单重态与三重态(2)原子荧光与分子荧光(3)选择跃迁与禁阻跃迁(4)激发电位与共振电位6阐明光谱项符号和能级图的意义7用光谱项符号写出Mg2852Å(共振线)的跃迁(31S0-31P1)8下列哪种跃迁不能产生,为什么?(1)31S0-31P1(2)31S-31D2(3)33P2-33D3(4)43S1-43P1(31S-31D2)第二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1解释下列名词(1)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2)原子线和离子线;(3)共振线和共振电位;(4)等离子体;(5)谱线的自吸.2计算Cu3273.96Å和Na5895.92Å的激发电位(eV)(3.78,2.10)3谱线自吸对光谱分析有什么影响?4说明影响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5阐述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分析的原理,怎样选择摄谱法定性分析时的主要工作条件.6光谱定性分析摄谱时,为什么要用哈德曼光栏?7推导摄谱法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8选择分析线应根据什么原则?9下表中列出铅的某些分析线,若测定水中痕量铅应选用哪条谱线,当试样中含量为0.1%时是否仍选用此线.说明理由铅线波长/Å激发电位/eV2833.0714.372802.0015.742873.3215.632663.1715.972393.7916.5010说明选择内标元素及内标线的原则?11说明缓蚀剂在矿石定量分析中所起的作用?12采用K4047.20Å作分析线时,受Fe4045.82Å和弱氰带的干扰,可用何种物质消除此干扰?13为什么在碳电极直流电弧光源中采用惰性气氛?14分析下列试样应选用什么光源:(1)矿石的定性、半定量;(2)合金中的铜(~x%);(3)钢中的锰(0.0x-0.X%);(4)污水中的Cr.Mn.Cu.Fe.V.Ti等(ppm-x%).15分析下列试样时应选用什么类型的光谱仪:(1)矿石的定性、半定量;(2)高纯Y2O3中的稀土杂质元素;(3)卤水中的微量铷、铯.16说明乳剂特性曲线的制作及其在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中的作用.17简述ICP光源的特点及应用.18试比较摄谱法与光电法.19绘出原子发射光谱仪的方框图,并指出各部件的具体名称及主要作用.20当试样量很少而又必须进行多元素测定时,应选用下列那种方法:(1)单道ICP-AES;(2)原子吸收光谱法;(3)摄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21若光栅刻痕为1200条/mm,当入射光垂直照射时,求3000Å波长光的一级衍射角.(21.10)22当一级光谱波长为5000Å时,其入射角为60°,反射角(衍射角)为-40°,此光栅的刻痕数应为多少条/mm?(446条/mm)23有某红外光栅(72条/mm),当入射角为50°,反射角为20°时,其一级和二级光谱的波长为多少(um)?(15.4,7.7)24当某光栅(1250条/mm)的焦距为1.6m时,计算其一级和二级光谱的倒线色散率.(5Å/mm,2.5Å/mm)25若光栅宽度为50mm,刻痕数为1200条/mm,此光栅的理论分辨率应为多少?(60000)26上述光栅能否将铌3094.18Å与铝3092.71Å分开?为什么?27试对棱镜光谱与光栅光谱进行比较.28若光谱工作范围为200-400nm,应选用什么材料制作棱镜和透镜,为什么?第三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1试比较原子吸收与分子吸收光谱法.2解释下列名词:(1)多普勒变宽(2)自然宽度(3)压力变宽(4)振子强度(5)光谱通带3计算在火焰温度为3000K时,Na5890Å谱线的激发态与基态原子数的比值(Pj/P0=2).(6×10-4)4原子吸收亮度计的单色器倒线色散率为16Å/mm,欲测定Si2516.1Å的吸收值,为了消除多重线Si2514.3Å和Si2519.2Å的干扰,应采取什么措施?5采用那些措施才能检测到原子吸收信号,并说明其理由.6简述常用原子化器的类型及其特点.7测定人发中硒时,应选用何种火焰,并说明其理由.8分析矿石中的锆时,应选用何种火焰,并说明其理由.9怎样能使空心阴极灯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如果不处于最佳状态时,对分析工作有什么影响?10火焰的高度和气体的比例对被测元素有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11说明原子吸收光谱中产生背景的主要原因及影响.12如何用氘灯法校正背景,此法尚存在什么问题?13什么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化学干扰?用哪些方法可消除此类干扰?14在测定血清中钾时,先用水将试样稀释40倍,再加入钠盐至800ug/mL.试解释此操作的理由,并说明标准溶液应如何配制?15指出下列原子荧光跃迁的类型(共振、非共振)(1)Cu3274Å(42S1/2-42P1/2)(2)Cd2288Å(51S0-51P1)(3)Sn3034Å(53P1-53P)(4)As2350Å(42S3/2-42P1/2)16试从产生原理上对原子荧光与原子发射光谱进行比较.17试从仪器部件及光路结构对原子与原子荧光仪进行比较.18欲测定下述物质,应选用哪一种原子光谱法,并说明其理由:(1)血清中锌和镉(Zn2ug/ml,Cd0.003ug/ml);(2)鱼肉中汞的测定(xppm);(3)水中砷的测定(0.xppm);(4)矿石中La、Ce、Pr、Nd、Sm的测定(0.00x-0.x%);(5)废水中Fe、Mn、Al、Ni、Co、Cr的测定(ppm-0.x%)。
90350-仪器分析-第八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重态,经过振动弛豫 转至其最低振动能级,跃回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
3、荧光/磷光光谱曲线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 激发光谱曲线-荧光强度与激
发光波长的关系
• 固定测量波长为荧光/磷光的最 大发射波长,改变激发波长, 测量荧光或磷光强度;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 荧光或磷光光谱曲线-荧光
或磷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的关 系
• 固定激发光波长为其最大激发 波长,测量发射不同波长的荧 光或磷光强度.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62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4. 荧光、磷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荧光激发光谱荧光发射光谱
200 蒽25的0 激30发0光3谱50和4荧00光4光50n谱m500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6、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定量分析)
溶液的荧光强度(If )与溶液吸收的光强度(Ia)及荧光量
子产率( f)的关系 :
If = Ia
由朗伯-比耳定律:
A=lg(I0/ It), Ia= I0- It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9. 影响分子发光的环境因素
a.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 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
b.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 率增加。
c. 溶液pH
酸碱化合物受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7章分子发光分析法【7-1】解释下列名词。
(1)单重态;(2)三重态;(3)荧光;(4)磷光;(5)化学发光;(6)量子产率;(7)荧光猝灭;(8)振动弛豫;(9)系间跨越;(10)内转换;(11)重原子效应。
答:(1)单重态:在给定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必定以相反方向自旋,自旋量子数分别为1/2和-1/2,其总自旋量子数s=0。
电子能级的多重性用M=2s+1=1,即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能级多重性为1。
此时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单重态或单线态,用S表示。
(2)三重态:当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时,自旋量子数都为1/2,其总自旋量子数s=1。
电子能级的多重性用M=2s+1=3,即自旋方向相同的电子能级多重性为3,此时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三重态或三线态,用T表示。
(3)荧光:分子受到激发后,无论处于哪一个激发单重态,都可通过振动弛豫及内转换,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发射的光。
(4)磷光:分子受到激发后,无论处于哪一个激发单重态,都可通过内转换、振动弛豫和体系间跨越,回到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发射的光(5)化学发光:化学反应物或反应产物受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激发而产生的光辐射。
表示。
(6)量子产率: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常用f(7)荧光猝灭: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猝灭,荧光猝灭分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
(8)振动弛豫:处于激发态最高振动能级的外层电子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以非辐射的形式将能量释放的过程。
(9)系间跨越: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即分子由激发单重态以无辐射形式跨越到激发三重态的过程。
(10)内转换: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之间的非辐射跃迁。
(11)重原子效应:使用含有重原子的溶剂(如碘乙烷、溴乙烷)或在磷光物质中引入重原子取代基,都可以提高磷光物质的磷光强度,这种效应称为重原子效应。
答案_分子发光光谱法
南京邮电大学
仪器分析
3. 荧光猝灭:荧光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之 间相互作用,使荧光强度减弱的作用。 ): 7. 以下六种方法均能改变荧光量子效率( 增大。这是由于当 1)降低温度。温度降低, 温度降低时,介质的黏度增大,溶剂的弛豫作 用减小。 减小。这是由于温 2)升高温度。温度升高, 度升高时,碰撞频率增加,使外转换的去激发 概率增加。
南京邮电大学
仪器分析
减小。 3)改变荧光体的浓度。荧光体浓度较大时, 这是由于浓度较大时,激发态荧光分子与基态荧光 分子之间产生碰撞或能量转移。 4)加入静态猝灭剂。静态猝灭剂是荧光分子与猝灭 剂形成不发光的基态配合物而使荧光猝灭,加入静 态猝灭剂导致 减小。 5)加入动态猝灭剂。基态, 减小。 6)改变溶剂的黏度。溶剂的黏度减小,弛豫作用减 小, 减小。
南京邮电大学
仪器分析
分子发光光谱法
P328 1. 量子效率:发荧光的分子数与总的激发态的 分 子数之比。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 式由高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
南京邮电大学
仪器分析
2. 荧光、磷光的异同点: 相同点:同属于光致分子发光现象,分子吸收的是紫 外可见UV-Vis光的能量。 不同点:荧光指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返回到基态时 释放的光;磷光是指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经系间 跨越至第一激发三重态,然后返回到基态释放的光。
仪器分析各章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问答题1. 简述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第二章色谱分析法1.塔板理论的要点与不足是什么?2.速率理论的要点是什么?3.利用保留值定性的依据是什么?4.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有什么优点?5.色谱图上的色谱流出曲线可说明什么问题?6.什么叫死时间?用什么样的样品测定? .7.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率?为什么?8.某一色谱柱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理论塔板数n很大,塔板高度H很小,但实际上柱效并不高,试分析原因。
9.某人制备了一根填充柱,用组分A和B为测试样品,测得该柱理论塔板数为4500,因而推断A和B在该柱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分离,该人推断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10.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哪几种?当样品中各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在组分中只需要定量其中几个组分时可选用哪种方法?11.气相色谱仪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2.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结构分为几种?双柱双气路有何作用?13.为什么载气需要净化?如何净化?14.简述热导检测器的基本原理。
15.简述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6.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影响的?17.为什么常用气固色谱分离永久性气体?18.对气相色谱的载体有哪些要求?19.试比较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的特点。
20.对气相色谱的固定液有哪些要求?21.固定液按极性大小如何分类?22.如何选择固定液?23.什么叫聚合物固定相?有何优点?24.柱温对分离有何影响?柱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25.根据样品的沸点如何选择柱温、固定液用量和载体的种类?26.毛细管色谱柱与填充柱相比有何特点?27.为什么毛细管色谱系统要采用分流进样和尾吹装置?28.在下列情况下色谱峰形将会怎样变化?(1)进样速度慢;(2)由于汽化室温度低,样品不能瞬间汽化;(3)增加柱温;(4)增大载气流速;(5)增加柱长;(6)固定相颗粒变粗。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基态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便产生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
依据激发的模式不同,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热致发光、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等。
光致发光按激发态的类型又可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种。
本章讨论分子荧光(Molecular Fluorescence)、分子磷光(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和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分析法。
第一节荧光分析法一、概述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早在16世纪,人们观察到当紫外和可见光照射到某些物质时。
这些物质就会发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光,而当照射停止时,物质的发光也随之很快消失。
到1852年才由斯托克斯(Stokes)给予了解释,即它是物质在吸收了光能后发射出的分子荧光。
斯托克斯在对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864年提出可将荧光作为一种分析手段。
1867年Goppelsroder应用铝—桑色素络合物的荧光对铝进行了测定。
进入20世纪,随着荧光分析仪器的问世,荧光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光谱分析手段。
荧光分析法的最大优点是灵敏度高,它的检出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选择性也较分光光度法好。
虽然能产生强荧光的化合物相对较少,荧光分析法的应用不如分光光度法广泛,但由于它的高灵敏度以及许多重要的生物物质都具有荧光性质。
使得该方法在药物、临床、环境、食品的微量、痕量分析以及生命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理(一)分子荧光的产生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
根据保里不相容原理,基态分子的每一个轨道中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总是相反的,因而大多数基态分子处于单重态(2S+1=1),基态单重态以S0表示。
当物质受光照射时,基态分子吸收光能就会产生电子能级跃迁而处于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以S1、S2表示。
仪器分析各章习题与答案
仪器分析各章习题与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第一章绪论问答题1. 简述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第二章色谱分析法1.塔板理论的要点与不足是什么2.速率理论的要点是什么3.利用保留值定性的依据是什么4.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有什么优点5.色谱图上的色谱流出曲线可说明什么问题6.什么叫死时间用什么样的样品测定.7.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率为什么8.某一色谱柱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理论塔板数n很大,塔板高度H很小,但实际上柱效并不高,试分析原因。
9.某人制备了一根填充柱,用组分A和B为测试样品,测得该柱理论塔板数为4500,因而推断A和B在该柱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分离,该人推断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10.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哪几种当样品中各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在组分中只需要定量其中几个组分时可选用哪种方法11.气相色谱仪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2.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结构分为几种双柱双气路有何作用13.为什么载气需要净化如何净化14.简述热导检测器的基本原理。
15.简述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6.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影响的17.为什么常用气固色谱分离永久性气体18.对气相色谱的载体有哪些要求19.试比较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的特点。
20.对气相色谱的固定液有哪些要求21.固定液按极性大小如何分类22.如何选择固定液23.什么叫聚合物固定相有何优点24.柱温对分离有何影响柱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25.根据样品的沸点如何选择柱温、固定液用量和载体的种类26.毛细管色谱柱与填充柱相比有何特点27.为什么毛细管色谱系统要采用分流进样和尾吹装置28.在下列情况下色谱峰形将会怎样变化(1)进样速度慢;(2)由于汽化室温度低,样品不能瞬间汽化;(3)增加柱温;(4)增大载气流速;(5)增加柱长;(6)固定相颗粒变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基本要求:了解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掌握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和应用特点,重点: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应用特点。
难点: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参考学时:3学时作业参考答案1.简述荧光法产生的基本原理。
具有什么样结构的物质最容易发荧光?答:物质受电磁辐射激发后,被激发的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而发射荧光,基于测量化合物的荧光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即为荧光分析法。
芳香族化合物、带有平面刚性结构的化合物、带稠环结构的化合物容易发荧光。
2.解释下列名词:单重态、三重态、荧光、振动弛豫、内转换、外转换、失活、系间窜跃、荧光量子产率、激发光谱、荧光光谱答:单重态:电子自旋都配对的分子的电子状态称为单重态。
三重态:有两个电子自旋不配对而同方向的状态。
荧光: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所发出的辐射;振动弛豫:由于分子间的碰撞,振动激发态分子由同一电子能级中的较高振动能级失活至较低振动能级,多余的振动能以热的形式失去的过程。
内转换:在相同激发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进到较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失活:激发态分子不稳定,他要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这就是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系间窜跃: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无辐射跃迁过程。
荧光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
荧光量子产率=发射荧光的分子数/激发态的分子数=发射的光子数/吸收的光子数激发光谱: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荧光强度,将荧光强度对激发光波长作图,即得到激发光谱,实际为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如果将激发光的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测量不同荧光波长处荧光的强度,将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作图便得到荧光光谱(或称发射光谱)。
3.溶液中,溶剂的极性、pH值及温度是如何影响荧光强度的。
答:溶剂的影响:随着溶剂极性增加,荧光物质的n—π*跃迁能量增大,π—π*跃迁的能量降低,从而导致荧光强度增加,荧光波长红移。
溶剂若能和荧光物质形成氢键或使荧光物质的电离状态改变,会使荧光强度、荧光波长改变。
含重原子的溶剂(碘乙烷、四溴化碳)能使荧光减弱。
溶剂纯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也很大。
当溶剂中含卤素或重金属原子时,荧光强度降低。
pH值的影响:pH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是可逆的,含酸、碱性取代基的芳香化合物的荧光一般都与pH值有关,一些荧光物质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会发生水解。
而不会离解的荧光物质在任何pH值均产生荧光。
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会增加荧光强度,因为降低了碰撞与非辐射失活的概率。
4.荧光物质浓度高时,为什么会发生荧光强度偏离F=2.3K’I0εbc光系式的情况?答:由Lambert-Beer定律可知,F=K’I0(1-e-2.303εbc),将此式中的指数项展开,当εbc<0.05、I0一定时,荧光强度F=Kc,所以低浓度时,溶液的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呈线性关系。
当c变得足够大使得吸光度.超过0.05时,F将偏向浓度轴。
原因很多。
首先是数学上的近似带来的误差,其次是入射光被强烈地吸收,造成溶液内部的入射光强锐减。
当溶液浓度增加时,发光物质分子间碰撞还会产生自猝灭。
当荧光化合物的发射波长与吸收峰重叠时,液体内部激发态分子所发射的荧光在通过外部溶液时被同类分子吸收,因而浓度增加同时会导致自吸收增强。
5.试述为什么π-π*型跃迁的荧光要比π*-n型荧光易发生而且强度大。
答:π-π*型跃迁产生的荧光要比π*-n型荧光强度大而且易发生,是由于π-π*跃迁属于电子自旋允许的跃迁,具有较大的ε,它一般比属于禁阻跃迁的n-π*跃迁ε大100-1000倍,其次π-π*跃迁的寿命约10-7-10-9s,比n-π*跃迁的寿命10-5-10-7要短,因而在与各种失活过程竞争中,π-π*跃迁更有利,此外,在π-π*跃迁过程中,因S1与T1能级差较大,通过系间窜跃至三重态的速率常数也较小,这也有利于荧光发射。
6.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大致呈“镜像对称”。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基态中振动能级的分布状况有关,而激发光谱的形状则反映了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中振动能级的分布。
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中的振动能级分布情况类似,所以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大致呈镜像对称。
7.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答:增大光源辐射强度I0(增加激发和发射光栅的宽度),放大荧光信号(增加光电倍增管PMT的电压)。
8.试比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荧光光度计的异同点。
不同点:第一是光源不同。
荧光光度计光源为高压汞蒸气灯和高压氙弧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的光源是钨灯、碘钨灯、氢灯等;第二是吸收池不同。
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中的荧光池是四面透明;透过荧光池的激发光方向与被测物发射的荧光是相互垂直的;而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比色皿是两面透明;入射光与检测器是在同一直线上。
相同点:都是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四大主要部分组成。
9.与过渡金属离子相比,非过渡金属离子的荧光螯合物要多,这是为什么?答: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位体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发光能力,与金属离子以及有机配位体结构特性有很大关系。
金属离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离子的外电层具有与惰性气体相同的结构,为抗磁性的离子,它与含有芳基的有机配位体形成配合物时多数会发生较强的荧光,因为这类离子与有机配位体配合时,会使原来有机配位体的单线最低电子激发态S1为n,π1*能层转变为π,π1*能层,并使原来的非刚性平面结构转变为刚性的平面结构,使原来不发荧光(或弱荧光)的有机配位体转变为发强荧光者。
此类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随金属离子的原子量增加而减弱,吸收蜂和发射峰也相应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这一类配合物系由配位体L吸光和发光,故称L—L*发光。
第二类金属离子亦具有惰性气体的外层电子结构和具有抗磁性,然而其次外电子层为含有未充满电子的f层。
这类金属离子会产生f—f*吸光跃迁,亦会产生f*—f发光跃迁,但都较微弱,可是当它们和有机配位体生成二元配合物之后,由于f*能层多在配位体最低单线态的S1的π,π1*能层下方,因此被激发的有机配位体的能量可能转移给金属离子m而产生金属离子激发态m*(即m—m*跃迁),然后由激发态金属离子m*返回基态离子m而产生m*—m发光。
第三类金属离子为过渡金属离子,它们与有机配位体所生成的配合物,大多数不发生荧光和磷光,其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它们是顺磁性物质,可能产生可逆的电荷转移作用而导致荧光猝灭,二是认为顺磁性和过渡金属的重原子效应引起电子自旋-轨函耦合作用,使激发态分子由单线态转入三线态,而后通过内转换去活化,在少数情况下,亦发现过渡金属离子会发光。
10.试述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它与荧光法有什么异同点?答:在某些化学反应中,某种反应产物或共存物分子由于吸收了反应产生的化学能,由基态跃迁至较高电子激发态中各个不同的振动能级,然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内转换到达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由此以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跃回到基态。
在个别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系间穿跃到达亚稳的三重态,然后再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并产生磷光辐射,这两种光都是化学发光。
物质的化学发光光谱与该物质的荧光光谱(个别的情况下与磷光光谱)是十分相似的,只是荧光和磷光是以光来激发,而化学发光则是靠化学能来激发的。
11.化学发光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A.化学反应要提供足够的能量,而这一化学能又能被反应分子所吸收,形成一种激发态的产物。
至少要有一种物质能够接受化学反应能量,形成激发态。
化学发光反应的△G 通常在40~70 kcal/mol。
B.在反应条件下,激发态分子或原子,能够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光子,回到基态;或者它能够转移能量到另一个分子上而使此分子被激发;这一分子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
满足上述条件的通常是氧化还原反应!12.什么是化学发光效率?化学发光效率愈大,化学发光的强度愈大,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化学发光效率ΦCL表示一个化学发光反应中的发光能力,它也等于产生激发态的化学效率Φr(激发态的分子数/反应分子数)与激发态分子的发射效率(发射光子数/激发态的分子数)的乘积。
化学发光效率越大,化学发光的强度就越大,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发光强度与发光试剂的发光效率、发光时间以及发光试剂的浓度有关。
不能单纯说化学发光效率越大,化学发光的强度就越大。
13.化学发光分析有些什么特点与短处?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极高的灵敏度(2×10-11 mol/L);②化学发光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不同的化学反应很难产生出同一种发光物质);③仪器装置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分光和光强度测量装置(干涉滤光片,光电倍增管);④分析速度快,一次分析在1min之内就可完成,适宜进行自动连续测定。
⑤定量线性范围宽,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强度和反应物的浓度在几个数量级的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⑥化学发光反应多为氧化还原反应,激发能与反应能相当(△E=170~300kJ/mol),位于可见光区;⑦发光持续时间较长,反应持续进行。
化学发光的短处:①化学发光反应发出的光通常都很微弱。
②化学反应一般速度较快,发光信号会瞬间消失。
所以样品与试剂能否快速、充分、均匀混合成为影响分析结果精密度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