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述评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 是德语词,意为“理论”。
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
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仲伟合,钟钰:1999)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 ss)提出。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 是德语词,意为“理论”。
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
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仲伟合,钟钰:1999)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 ss)提出。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译文应该在目标文化中实现预期的功能。
下面是如何用目的论来评析译文的一些步骤:
1.确定翻译目的:首先,需要明确译文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传达信息、促进文化
交流、诱导行动还是表达情感。
2.分析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阅读习惯等,
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3.对比原文和译文:比较原文和译文在信息传递、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看
是否在目标文化中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4.评估译文效果:根据目标受众的反应和译文的实际效果,评估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
度,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总结和反思: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
译水平和能力。
在使用目的论评析译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精髓和特
点。
2.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采用适
当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表达方式。
3.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
误译或漏译的情况。
4.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在评析译文时,需要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看是否能够
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实现预期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治文本的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关键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且快速发展的国家,其政治文本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文献进行综述。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翻译活动应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和目标受众。
这一理论视角为理解和评估政治文本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维度。
本文将首先介绍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将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在中国政治文本翻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这包括对政治文献、官方声明、法律法规等重要文本的翻译策略、实践和挑战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翻译目的论在中国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特有的政治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翻译目的论如何帮助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实现有效的国际沟通。
本文将通过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全面审视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文献,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翻译学者汉斯维尔姆弗里曼(Hans J. Vermeer)和凯瑟琳雷斯(Katharina Reiss)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这一原则贯穿翻译实践的始终。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目标受众、文本功能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均对翻译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活动被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目的分析、策略选择和译文评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的论(sko post 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是德语词,意为“理论”。
目的论是将Sk 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
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
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一、目的论的内容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 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 ans V ermee 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
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
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
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
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翻译目的论介评
翻译目的论介评翻译目的论是与翻译实践紧密相关的一门研究学科。
它主要关注翻译的目的和意义,研究不同的翻译目的对翻译行为及翻译结果的影响,同时也探究翻译实践中的翻译策略、翻译文化差异等问题。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定义、研究内容、应用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介评。
一、翻译目的论的定义翻译目的论是研究翻译目的对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影响的学科,它以翻译行为和翻译品质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翻译目的对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影响。
翻译目的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翻译学科的深入研究,翻译目的论逐渐成为研究翻译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内容1、探究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探究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是翻译目的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翻译目的下,翻译时用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差异较为明显。
2、研究不同翻译目的对翻译质量的影响翻译的目的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因此,翻译目的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探究不同翻译目的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例如,口译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达信息和意义,对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和优美度的要求不如文学翻译那么高,但是对口译者的实时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3、探究翻译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目的的影响不同的语言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言,因此,翻译文化差异在翻译目的上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例如,译者在中文翻译英文时,若不了解英文中习惯用语的搭配,在翻译时可能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三、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价值1、可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目的论研究可以为译员们在翻译实践中指导翻译思路和翻译方法提供依据,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2、促进跨文化交流翻译目的论研究也可以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支持。
通过翻译目的论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准确表达意思,促进跨文化交流。
简析翻译目的论述评
简析翻译⽬的论述评简析翻译⽬的论述评 在学习和⼯作的⽇常⾥,⼤家都经常接触到论⽂吧,论⽂对于所有教育⼯作者,对于⼈类整体认识的提⾼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要怎么写好论⽂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简析翻译⽬的论述评,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论⽂摘要】 翻译⽬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中国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了新鲜⾎液。
本⽂在总结前⼈研究的基础上,对⽬的论进⾏较全⾯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域⽅⾯的应⽤。
【论⽂关键词】 ⽬的论,⾏为理论,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 ⽬的论是汉斯,弗⽶尔以“⾏为理论”为基础创⽴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
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理论突破。
⽬的论⾯世以来,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在总结和借鉴前⼈的基础上,对⽬的论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领域⽅⾯的应⽤进⾏较为全⾯的研究。
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对⽬的论有更全⾯清晰的了解。
⼀、⽬的论的研究现状 ⽬的论的主要思想在弗⽶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有系统的阐述。
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的论形成的基础。
赖斯在以“对等”(译⽂应该与原⽂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有时译⽂与原⽂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的,有时这种等值是不应该追求的,因为在⼀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译⽂⾏不同的要求,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的功能特征⽽⼩⾜对等原则。
弗⽶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对等”为中⼼的等值论,以“⾏为”理论为基础创⽴了⽬的论。
他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学,因为第⼀,翻译并不单单是甚⾄并不主要是语⾔过程,第⼆,语⾔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提出,⼈的⾏为都是有⽬的,翻译⾏为也是⼀种有⽬的的⾏为,译者应该在⽬的的指引下,考虑⼀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法,使译⽂达到预期⽬的。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递信息、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商业交易等。
在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法则”(Skopos Rule)处于核心地位,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此外,还有“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商务翻译涉及合同、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等多种文本类型,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交易。
在商务翻译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的准确翻译商务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于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术语翻译的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快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是为了保持法律文件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则可能需要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文化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务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浅谈翻译目的论
浅谈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基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概述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接着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其优缺点。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以期对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翻译目的论的平台。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由其后的学者如诺德(Nord)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换句话说,翻译并非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包括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目的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
因此,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了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原文的信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直译的策略;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即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应该具有与原文在原语言文化环境中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这是一种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而非仅仅追求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背景、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挑战与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翻译目的论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翻译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翻译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能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应。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其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或等值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可能因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读者需求而异。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可能更注重传达原文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在商务翻译中,可能更侧重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商务目标的达成;而在科技翻译中,可能更强调术语的精确性和科技信息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强调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翻译理论往往将译者视为原文的忠实仆从,而翻译目的论则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需求,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
这种观点有助于打破翻译中的僵化和刻板,使翻译更加灵活多样,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是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强调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读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翻译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三、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翻译活动应始终以翻译目的为导向。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
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 eiss)提出。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翻译的目的和目的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翻译目的的深入研究,翻译目的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还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翻译实践。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翻译目的的概念和内涵、翻译目的的分类和功能、翻译目的与翻译品质的关系、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
在翻译目的的分类和功能方面,一般可以将翻译目的分为传达信息、交际和美学三种类型,并分别探讨它们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此外,翻译目的还可以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如果翻译目的是为了保持原作的文学价值,那么翻译策略就需要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色。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翻译目的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加准确地把握翻译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此外,翻译目的论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传播的本质和特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翻译的目的和目的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翻译目的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翻译实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综述,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存在的争议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推动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等背景下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即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基于翻译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和交际理论,同时深受行为理论的影响。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核心在于语言在交际中的功能。
翻译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交际功能。
因此,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应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交际理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在于确保信息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传递。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应根据特定的交际需求和目标语读者的期待来进行,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行为理论也对翻译目的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同样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以实现特定的交际效果。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
翻译目的论综述
翻译目的论综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意图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选择要保留或改变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
本文将介绍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基本原则和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一、翻译目的论的发展翻译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方式和目的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语篇只是作为翻译的一个因素,而翻译的目的是决定其他所有问题的关键。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目的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翻译的目的来确定如何选择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语言元素,以及如何保留或改变原文的文化和语言元素。
2、连贯性原则:翻译必须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以及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规范来调整译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
3、忠诚原则: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同时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
但是,忠诚原则并不是要求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而是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翻译目的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翻译目的论在各种类型的翻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翻译的目的通常是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因此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应该尽可能地使双方感到舒适和尊重,同时也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在文学翻译中,虽然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非常重要,但也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审美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在科技、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的翻译中,由于原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要求非常高,因此翻译的目的应该是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翻译目的论介评
翻译目的论介评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指翻译过程中的目的与原则。
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复杂任务,好的翻译目的和原则能指导并保证翻译质量。
翻译目的翻译的目的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信息,使目标读者理解并获得原始语言中表达的意义。
因此,翻译的目的是保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意义和效果,同时确保适应目标文化和读者。
翻译的目的还包括调整句式、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以便使译文符合目标文化和读者。
翻译原则翻译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目的,也取决于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是翻译者在翻译中必须遵守的一组指导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准确性原则。
翻译的最基本原则是准确传达原始信息的意义。
这需要翻译者熟悉原文的主题、文化背景等,确保翻译准确无误。
2.可读性原则。
翻译内容必须符合读者的习惯和理解水平。
这就需要翻译者考虑到词汇、句子结构的易懂性,确保译文能够流畅地表达。
3.风格一致性原则。
翻译要求译文的风格与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
这包括用词、翻译句式等方面的一致性。
4.文化适应性原则。
翻译要求考虑目标文化和读者习惯。
这就需要翻译者理解目标文化的社会、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背景,并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文化色彩。
5.结果导向原则。
翻译目的是确保目标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义。
为此,翻译的过程必须始终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评价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一系列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目的,可以有效保证翻译质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遵循原则和目的不断完善自己的翻译技能,以使翻译更加准确、完整和符合读者理解。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翻译目的和原则不是生硬的规则,而是应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并遵循翻译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原则。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标论研究综述之袁州冬雪创作摘要:翻译目标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实际,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实际.该实际把翻译目标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战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方针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标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标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标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停止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实际有更加客观全面的懂得.关键词:翻译目标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汗青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实际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场合排场.从20世纪中叶开端西方翻译实际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实际家们开端从阐释学、布局主义、承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分歧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实际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实际,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实际等.在众多的翻译实际中,德国功能主义实际派提出的翻译目标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标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实际中最重要的实际.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标”,theorie是德语词,意为“实际”.目标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标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标来制定翻译战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别,译文不成能与原文完全坚持一致,那末要保存什么改动什么,毕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知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标而定了.翻译目标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核心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可以补偿传统翻译研究的缺乏,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二、目标论的形成与发展目标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月末80年月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1971年她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以性和限制》一书并发表相关主张.虽然赖斯仍以对等实际为研究基础,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语境中有时不成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对等,因为有些译本是要实现分歧于原文文本的某一目标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首先应思索译本的功能而非对等,这就形成了目标论的起源.后来,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突破了对等实际的限制,以行为实际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标论.他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实际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翻译目标论的基来历根基则.1984年他和赖斯合作完成了《普通翻译实际基础》,在该书中,弗米尔把翻译(包含笔译)当做基于原语文本的转换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有目标的,因此翻译也是有目标的,可以在目标语文化中发生影响.此外,另两位德国翻译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进一步发展了该实际.曼塔利以行为实际为基础将翻译定义为“旨在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停止的复杂行为”.她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着重分析了翻译活动参与者(翻译的发动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承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发生的语境条件.作为德国学派的新一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并将目标论应用于译员培训、笔译、文学翻译等范畴.因此,如果说赖斯为翻译目标论的出现提供了特定基础,弗米尔则因提出了目标论的主要原则而成为了该实际的创立者.曼塔利的贡献在于她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脚色和翻译发生的环境,而诺德则对该实际作了完善并拓展了其应用范畴.三、翻译目标论的运用原则和评价尺度(一)目标论的运用原则1.目标原则(skopos rule)目标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标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承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决议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成果决议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标,这些目标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标(如餬口);(2)译文的交际目标(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布局的特殊之处采取按其布局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标”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标,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发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白其特定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来决议采取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二者之间.2.连接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连接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接(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尺度,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承受性,可以使承受者懂得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接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实际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标和译者对原文的懂得.3.忠诚原则忠诚原则(1oyalty principle)是由诺德提出的.她发现目标论有两大缺陷:首先,由于文化形式的差别,分歧文化布景中的人对好的译文有分歧的观点;别的,如果目标原则所要求的译文的交际目标与原文作者的意图刚好相反,那末我们就会遵守目标原则而违背忠实性原则.因此,诺德就提出了忠诚原则来处理文化差别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承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诠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面.该原则的另外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标语与作者意图.(Nord:2001)因此,忠诚原则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客户、译文承受者等参与者之问的关系.诺德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实际.总之,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标论的基来历根基则,但是连接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标原则,这是目标论的首要原则.(二)目标论的评价尺度至于翻译的尺度,目标论用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作为评价译文的尺度.在目标论实际框架下,充分性指译文要符合翻译目标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以方针为基础选择实现翻译目标的符号”.这是一个与翻译行为相关的动态概念.等值指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出于分歧的文化语境但实现了相似的交际功能.等值只是充分性的一种表示形式,是描绘翻译成果的一个静态概念.从上述分析中我们懂得到,连接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实不是普遍适用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以目标原则和忠诚原则为指导,用合适作为评价译文的尺度.四、对目标论的评价目标论是功能主义实际的核心.它提出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功能或同或异,译者的任务就是以原文本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翻译战略来创造出知足译文承受者的期望的译文.而传统翻译实际将原文本当做翻译的出发点,要求在译文中完整再现原文.然而忠实地再现只是一个抱负化的概念.因此,目标论更加实用,同时也动摇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将译者从传统的等值实际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潘平亮:2006)目标论试图从译者的角度来诠释翻译行为,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斥地了新视角.首先,目标论对翻译实践有着直接的作用,它启迪我们用多元尺度来做翻译和评价翻译.其次,目标论为那些原本被视为违反翻译尺度但是却发生使人称心效果的译文提供了实际基础,并引发了对诸如删减和改变等翻译战略方法的重新评价.此外,目标论从三个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实际,拓宽了翻译研究视野.第一,它否认翻译是纯粹的语言条理的转换,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标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并对翻译行为过程停止了研究.第二,目标论提出了客户、委托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这反应了其对翻译行为参与者的关注.翻译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分歧的参与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分歧的作用.第三,弗米尔说过,纯语言学是无法处理翻译问题的,翻译不但仅是一个语言过程,我们得从别处寻找方法.这里的“别处”指的是“文化”.目标论把翻译放到了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把研究核心从纯语际转换过程转换到了动态的文化翻译过程,并把文化语境和价值观思索出来,以便客观地懂得和评价某种译法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当然,除了众多优点之外,目标论也有其不成防止的缺点.首先,目标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误导性:因为翻译的目标决议翻译过程,有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译者主体地位的发挥,使译文内容和形式可以与源文底细差甚远,晦气于译文读者懂得异国文化.其次,目标论容易被曲解为一种小而万能的实际,夸大了它的功能.近些年来,目标论可以诠释多元系统派、阐释学派和布局主义学派等提出的实际和技巧的现象时有发生.五、竣事语目标论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但适用于笔译,也适用于笔译,尤其对当前笔译研究发生了不成估量的影响.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目标论凸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实际的束缚,把翻译目标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从翻译战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方针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标为参照.(范祥涛,刘全福:2002)诚然,翻译目标论成为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实际,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实际.但它其实不是翻译的最终尺度,而是对翻译实际的丰富,给异态纷呈、彼此共存的翻译实际增添了新的方法.参考文献:[1]Venuti,Laurence(eds.).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2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l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Iangn age Education Press,2001.[3]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标性[J].中国翻译,2002(6).[4]潘平亮.翻译目标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上海翻译,2006(1).[5]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实际[J].中国翻译,199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目的论述评薛金凤(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翻译目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中国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的论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行为理论;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f中图分类号】1"1059[文献标识码JA【文章编号J1009一s489(2008J08-0062—02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
目的论面世以来,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文而对目的论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目的论的研究现状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在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阐述。
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
赖斯在以“对等”(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有时译文与原文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的.有时这种等值是不应该追求的,因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译文行不同的要求,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小足对等原则。
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对等”为l}1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
他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并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提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在目的的指引下,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
这就是说,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就是其最重要的目的。
而且弗米尔所阐述的“目的”有三种解释的:译者的目的(比如为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其结构直译的办法)。
这里的“目的”主要指交际目的,指翻译发起人把任务交给译者,译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与发起者协商,以得出最后双方都满意的目的。
诺德则认为译者无权参与翻译目的的决定。
弗米尔还认为原文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当忠实原则失效时,翻译过程的标准是“充分性”,即译文只要达到其预期的文化交际功能即可,译文与原文相差多远是不必考虑的。
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连贯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文化背景下的语内连贯,换句话说就是译文必须能让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能够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忠实法则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语际连贯。
在他对基本法则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忠实法则排在最后一位。
这是目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
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的研究。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着重研究翻译行为过程,把翻译看作是实现特定目的复杂活动,强调参与者(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
这是目的论发展的新阶段。
诺德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法则,即译文除了所需的材料必须与原文提供的材料相容之外,译文的功能也必须与原文意图相容。
而现阶段,人们对目的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许多人以“功能目的论”为研究的主要方向,或干脆把目的论放在功能翻译理论里讨论。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我们发现大部分对目的论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如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或译者如何使文本达到翻译目的,或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研究。
在实践领域中,目的论已经被用于解释一些翻译现象、用于指导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尤其是广告翻译,商标翻译,旅游翻译等。
关于目的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分歧较大。
按目的论的要求,只要译文达到委托人所希望的预期目的,那么译文就是成功的。
那么晚清的小说的代表林纾和严复的翻译无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
拿严复为例,虽然他的翻译有大段的删改,有时甚至加入他个人的言论,可是他当时处在一个额旧交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帝国主义弱肉强食,他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以唤醒民意,呼吁国民奋发图强,抵抗外来侵略。
实践证明,严复的翻译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他的译大受欢迎,一版再版。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的论是适用于解释晚清小说的翻译现象的。
同样,目的论也为一个译本有多个层次的译本提供理论基础。
如同一本小说,根据不同的目的可翻译成明白易懂的儿收稿日期:2008-08-20作者简介:薛金风(1980_.)女,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翌!亟r丽百童读物,也可以翻译成跟原著艺术价值一样的成人读物,也可以根据舞台剧的特点把它改编为舞台剧。
可是反对者认为,如果只按照目的要求来翻译小说,那就会导致原著的文化特色或原有的特殊表达形式的丧失。
关于这点,弗米尔是这样反驳的,“翻译的目的可以是模仿源文本的句法或文本结构,因而可以产生出在句法或结构上对等于源文本的目标文本。
在文学翻译中。
追求对原文的忠实也是一种目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目的oH(谭载喜2004:256)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目的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
但是译者在此要负更大的责任。
那么,目的论是否还能用于指导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呢?目的论对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等的翻译是否适用呢?到目前为止,笔者只找到一篇文章对目的论与外事翻译进行分析。
其实,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属于特殊文本。
对于这些特殊文本,原语文本就是译文的绝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不能因为任何翻译发起人的目的不同或读者要求不同而发生改变的。
可换个角度来看,既然是翻译发起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那么这些特殊文本的发起人在要求译者的时候也应该会考虑到这些文本的特殊性,而要求译文绝对忠实原文。
同样,译者也应该有着一定的常识,对这些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本应该还它以真实面目,而不能有任何内容上的攥改。
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运用目的论来分析不同的翻译现象,为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完善添砖加瓦。
二、目的论的评价(一)目的论的优点。
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界的重要理论突破。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目的论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对翻译过程本身进行研究。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带有特定目的人类行为活动,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开拓了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一般层面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
目的决定方式和方法,并注重文本文化交际功能的实现,这就赋予译者较大的灵活性。
这为一些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如广告翻译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如在广告中鼓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译者可以根据广告的特点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把它译为“Don’tmisstheboat”,既生动又形象。
而不必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别。
第二,目的论提出原文只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客户、委托人、译者、译文对翻译过程有影响,使翻译研究摆脱单纯进行文本本身研究的局限。
第三,目的论的另一大突破是,它把译文放在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也就是说,“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到另一中语言的文本形式转换,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生产行动。
只有译文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是能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译文的交际功能才能实现。
这也是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一个标志。
总的来说,目的论是在前人的理论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它的优点得到了许多翻译界同行的认可,也被广泛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二)目的论的局限性。
首先,赖斯和弗米尔在他们合著的书名‘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所有文本都适用的翻译理论”。
俗话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其次,目的论有“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这虽然赋予译者很大的灵活性,可是却可能导致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损害了原语文本的权威性,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争议最大。
因为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是通过它本身所塑造的形象、故事情节,更是以其表达手法的独特来突显它的艺术价值的。
如果只考虑发起人的目的和读者及其文化语境的因素而抛开原文,则必定会损害原文的艺术价值,那结果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再次,目的论把原文的地位放在最次要位置是它的致命弱点。
毕竟,原文也是评判译文的主要标准之一。
目的论的提出是西方翻译界一重大突破。
它被介绍到中国后,也为中国的翻译界注入了一股清流。
目的论为一些翻译现象,如广告翻译、晚清小说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如文学翻译、旅游翻译、外事翻译、电影对白的翻译等,这证明了目的论的旺盛生命力。
可是,目的论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
它该在接受批评的同时不断的完善自身。
我们对目的论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相信它是小而全的万能翻译理论。
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它,把它精华的地方应用到实践中,又要在实践中发现其不足而对其补充发展。
这样,翻译理论界才能呈现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1]Bcnjamin,Walter.TheTaskoftheTranslator[A].inRainerShutleandJohnBiguenct(eds)TheoriesofTranslation:AnanthologyofessaysfromDrydentODerrida[C].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陈静.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上接第3l页)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章);“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58章)。
老子认为如果要达到政治上的“无为而治”就必须以“虚”“静”柔弱”来破心中之“执”。
老子的意思是如果统治阶级可以做到“虚”静”柔弱”,那么在治理的国家的过程中就能行不言之教,各个机构各得其所。
故老子:“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
在老子的思想中“虚“静…‘柔弱”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68章)。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老子的“虚”“静”“柔弱”并非阴谋,也不是软弱,而是顺应万物而治和用的大智慧。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以自然为基础,只有自然才是老子维护的重点,正因为对自然的苦苦维护,却导致了老子思想的一丝极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