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探究如何制造一个环形山模型,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逐步深入理解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但部分学生对环形山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其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深化对环形山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学会制作环形山模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难点:如何制作一个符合实际特征的环形山模型。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形山。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环形山的相关知识,观察不同类型的环形山图片。

2.器材准备:塑料球、砂子、木板等实验器材。

3.教学资源:环形山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的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探究提供理论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环形山模型。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3)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地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2、能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造“环形山”。

3、在“造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二、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造山”的体验活动,并在“造山”过程中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分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大小注射器、细胶管、水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同学们,你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什么吗?2、教师多媒体展示环形山图片:让我们去近距离地观察一下月球吧,这是一张航天器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3、让我们再走近一点,你观察到了什么?(二)、认识环形山的特点,猜测“环形山”的形成。

1、这些月球表面的坑洞科学家称呼他们为环形山,你能从图片中观察到月球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看得清楚一点,你还能发现什么?3、这些神秘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你想知道吗?4、你能不能根据月球的环境来猜测一下环形山的成因?小组内讨论一下,你有什么猜测?(三)、设计方案,制造“环形山”。

1、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猜测毕竟是猜测,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呢?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模拟造一造“环形山”好吗?板书:我们来造“环形山”。

3、怎样来模拟造一些“环形山”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来做陨石撞击和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能把你的想法做做看吗?4、交流,并作出判断: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需要的实验材料。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造“环形山”。

6、汇报交流。

(五)、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1、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资料,读后说说从中了解到的有关环形山的成因有哪些。

2、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六)、总结1、对今天的课自己作一个评价。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小组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带点湿度的沙子、小铲子、塑料水槽、轻重不同的球、大小不同的弹珠、注射器、细胶管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第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月球的地形地貌主要是环形山。

(师出示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图片(贝利环形山))我们仔细来观察这些环形山,它们有什么特点?生观察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交流它们的特点。

(预设:1.数量多,大小不一;2.大多是圆形,但深浅不一,分布杂乱;3.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4.有些环形山里有山峰......)教师引导学生:图中这个最大的环形山就是贝利环形山,它地处月球南极附近,直径为295千米。

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直径不小于1千米的环形山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师: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环形山的特点,我们今天也来造一造“环形山”。

出示并板书课题:我们来造“环形山”。

二、模拟实验:造“环形山”师引导学生:造“环形山”之前,我们先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1.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陨石撞击?火山喷发?)2.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预设:①扔球模拟陨石撞击——从相同高度扔大小不同的球,造大小不一的“环形山”;从相同高度扔轻重不同的球,造深浅不一的“环形山”。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9)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9)

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学科:科学教材版本:教科版册别: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三课课题:《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许多月球知识和现象,但这些都是间接的。

如何检验和解释?这正是学习《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的强大动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月球环形山的主要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推测,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

2.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并根据模拟实验,寻找证据验证环形山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的推测,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

【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图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用以模拟月面的水槽、面粉,用以模拟陨石的不同石头、绿豆,镊子,尺子。

【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激趣:(1)介绍嫦娥一号卫星运载火箭模型。

“嫦娥一号卫星”有什么任务?(探测月球)(2)观看月球视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索月球上的环形山1.认识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

(1)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4.关于制造环形山的模拟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可以用手将玻璃球慢慢按入沙盘中。
B. 取出模拟陨石的石子时应该快速的用手将石块抠出,不用管表面痕迹。
C. 对于嵌入沙盘中的小石块,最好用镊子小心夹出,尽量保持表面痕迹的完整。
评价
作业
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中的41-42页
器材准备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
2.建造模型,造“环形山”之火山喷发说
(1)PPT出示火山喷发说的实验材料图片,介绍说明实验要领。
实验要领:与撞击法一样,从方案的设计到模拟过程以及发现都请用文字或简图记录下来。
(2)视频播放:水柱从沙盘中喷射的慢放视频。
3.建造模型,造“环形山”
指导、巡视、评价
1.撞击说是否能造出特征相似的环形山呢?
以前面梳理的环形山的特点作为对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表来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火山喷发说是否能造出特征相似的环形山呢?
以前面梳理的环形山的特点作为对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表来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1.通过教材的阅读资料——环形山成因,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推测与科学的假说进行对比;
2.鼓励学生以创新的科学思维提出新的假设。
下课!
《知识与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探索
研讨
拓展
1.观察月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PPT出示月球表面静态图片)
小结:环形山的特点有(1)分布杂乱随机;(2)数量众多;(3)大小和深浅不一。
1.建造模型,造“环形山”之撞击说
(1)PPT出示撞击说的实验材料图片,介绍说明实验要领及注意事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3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实验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

但是,对于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乒乓球、沙子、容器等。

2.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学生分组合作的和指导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乒乓球和沙子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环形山。

2.呈现(10分钟)展示环形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上的环形山,还有哪些天体上有环形山?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拓展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强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进行板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3)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本单元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

落实到《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

”。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

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猜测。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科学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对陨石撞击说的质疑和验证时本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

体现3个精神;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带着疑问造“环形山”,并收集证据。

四、教学准备:课件,照相机,记录单,实验器材::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半固体等。

六年级科学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教科版

【教课目的】1.科学观点月球地形的最大特色就是散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一样的解说。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色;可以依据察看到的现象推断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认识相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可以勇敢地想像,充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谨慎、客观和乐趣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断与客观真切是有必定的差距的。

创建性地制作“环形,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教课要点】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色;可以依据察看到的现象推断环形山的成因【教课难点】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认识相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教课准备】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课过程】1.月球上的环形山。

(1)出示月球上的拥有环形山的局部照片,谈谈察看到的月球地形的特色。

(2)察看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图片或教材插图。

(3)谈谈月球环形山的特色。

(4)增补环形山的资料。

小结环形山的特色:散布没有规律、数目众多、大小不一、有深有浅等。

2.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

(2)议论:如何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需要哪些资料?这些资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3)集体沟通,谈谈哪些方法比较切合月球的实质状况。

(4)依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小组共同制作“环形山”。

(5)评论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像性方面评论。

3.提出环形山形成的假说。

(1)沟通小组中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2)谈谈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断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推断的原因是什么?(4)你们能收集一些资料来证明自己的推断吗?4.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

(1)阅读教材中的环形山的成因资料。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本单元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

落实到《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有依据地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分布杂乱、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环中有环……2.环形山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陨石撞击是成因之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根据环形山的观察特征推测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利用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并利用模拟实验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通过建立模型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准备】沙、皮球、石头、注射器、细胶管、水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古诗《古朗月行》节选,学生欣赏。

说一说你认为月亮应该是怎么样的?2.今天我们就随着嫦娥一号去看一看月亮表面。

教科版科学六下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主题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学习到关于天体物理的知识,特别是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

教材通过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天文现象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天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探究问题。

然而,对于复杂的天文现象,如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惑,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动手制作模型,让学生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寻找答案。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乒乓球、铅笔、橡皮泥、塑料杯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天文知识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上的环形山。

提问:“你们知道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为学生实验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描述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点评,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教科版

环形山简介环形山,希腊文的意思是“碗”。

“环形山”往常指碗状凹坑构造的坑。

环形山又称为“月坑”,环形山是月球上边最明显的特点,几乎充满了整个月面。

月外头是一面上星罗云布、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川,圈隆起的山环,内壁峻峭,外坡缓和。

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 7~ 8 公里之间。

讨论1.如何来造“环形山”呢?2.你有哪些“造山”方法?3.你以为哪些方法比较切合月球的实质状况?4、造“环形山”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呢?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

思虑:在造“环形山” 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可否用图表示出“环形山” 的形成过程?对于月球上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有哪些推断?依照是什么?... ... ...设计环形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1)从不一样高度往沙盘里丢掉大小同样的石子。

我的问题:石子撞击的坑能否与高度相关?我的假定:高度大撞击的坑大;高度小撞击的坑小。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同样的石子、沙盘,而后从不一样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从高处丢掉的石子造成的坑比从低处丢掉的石子造成的坑深。

实验结论:从不一样高度往沙盘里丢掉大小同样的石子撞击的坑是:越高坑越大。

(2)从同样高度往沙盘里丢掉大小不一样的石子。

我的问题:石子撞击的坑与石子大小相关吗?我的假定:石大撞击的坑大,石小撞击的坑小。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不一样的石子、沙盘,而后从同样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大石子造成的坑比小石子造成的坑大、深。

实验结论:从同样高度往沙盘里丢掉的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坑越深。

... ... ...科学实验报告——“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实验课题:“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经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想,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虑问题的习惯实验器械: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器具。

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一、教材分析:月球表面突出的特征是广泛分布的环形山。

在月球上到处可以看到环形山。

无论是月球的正面,还是月球的背面,无论是明亮的高原,还是低平的月海,都有环形山分布。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这部分采用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这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可以借此对他们的推测进行比较和反思。

二、教学背景: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

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2.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科学词汇:环形山、月球地形(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2.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3.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4.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科学方法:推测成因、模拟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3.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天体——月球为背景,通过让学生制作“环形山”模型,引导学生发现环形山的特征,从而理解其形成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下阶段时,已经对天体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月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动手实践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深入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形山的形成原因2.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图片,发现环形山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加深对环形山形成原因的理解。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月球图片及相关资料2.制作“环形山”模型所需的材料(如塑料容器、彩泥等)3.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月球表面的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那么,什么是环形山?它是怎么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月球上会有这么多的环形山?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环形山是由于月球表面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评价,总结环形山的特征。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分布杂乱◆数量众多
◆大小不一◆深浅不一
二、造环形山
我们能否根据环形山的特点,造一些环形山?
1、先根据下面的资料,推测一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1)月球上的环形山与地球上陨石坑比较
(2)月球上的环形山与冰岛上的火山坑比较
我们的推测:
我们小组认为火山喷发、陨石撞击是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

因环形山与火山口、陨石坑的形状、特点都很相似。

2、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
◆我们需要用哪些材料
3、制作材料
沙、石头、注射器、细胶管、水
4、制作方法:撞击法
用细沙模拟月球表面,用石子模拟陨石,将石子从高处落入细沙中,然后轻轻取出石子,观察现象。

观看视频:撞击实验
陨石撞击模拟实验记录(1)
陨石撞击模拟实验记录(2)
实验现象:石头砸到沙堆后会形成环形山一样的坑实验结论:撞击法可以形成环形山
5、制作方法:喷水法
探究问题:喷水法可以形成环形山吗?
实验猜测: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实验材料:模拟月球表面——细沙或面粉
模拟火山喷发——注射器(打气筒)
胶管
实验方法:注射器连接胶管,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比较,推测
思考,交流
观看视频
实验,记录
讨论
运用撞击法和喷
水法制造环形
山,进而分析环
形山的形成原
因。

实验,结合资料的阅读,进一步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板书板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科版

一、教课内容:“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一节猜想模拟实验课。

二、教材剖析本单元前三课都是认识相关月球的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整体对月球进行认识:第二课“月相的变化”依据自然现象远距离的认识月相的变化,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说自然想象;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走近月球,近距离对月球认识,着手操作,成立模型,考证猜想。

教材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点—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个部分是“推断环形山的成因”;第四个部分是“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实质教课中调整了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的次序。

本课依据学生的年纪特点,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要点不是让学生真切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由,而是如何造一个相像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依据的推断。

经过一个有兴趣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睁开研究。

三、学情剖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研究活动的一些基本能力。

学生对神奇宇宙的学习拥有浓重的兴趣,他们对月球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也许他们曾听闻过相关月球的神话故事,但他们从未真切去关注研究过月球的内部结构或外面特点,从未去研究过月球的圆缺规律。

对他们来说,月球既亲密又遥远,既熟习又陌生,所以对月球有着激烈的研究欲念。

本课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识环形山的特点,合理推断环行山的形成原由,再让他们经过模拟造“环形山”来认识月球的表面特点。

四、教课目的1、知道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依据察看到的现象勇敢地推断环形山的成因。

2、能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模拟制造“环形山”。

3、在“造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谨慎、客观和乐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断与客观事实是有必定差距的。

4、认识相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五、教课要点会依照自己的认识推断环形山的成因,并造一些“环形山”。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17)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17)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二、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造山”的体验活动,并在“造山”过程中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分组实验材料—沙、大小不同的石子、皮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水果盘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这一刻熟悉吗?2007年10月24日18:05,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成功发射!(视频播放,爱国主义教育)从西昌起飞升空,“嫦娥一号”卫星将在13天18小时左右的时间里飞行超过100万公里。

我国首次获得7万公里以外地月空间环境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2、教师多媒体展示环形山图片:让我们跟“嫦娥一号”卫星一起,近距离地观察一下月球吧,这是一张“嫦娥一号”卫星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3、让我们再走近一点,你观察到了什么?4、播放视频:这里还有几小段有关月球环形山的短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的过程中请你留意一下,月球上的环形山有些什么特点?(二)、认识环形山的特点通过刚才的认识,你观察到月球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小结:(课件出示: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你认为会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奇特的地貌?学生讨论1、火山喷发,(出示地球上火山口的图片)2、陨石撞击和地球上的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地球上的陨石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模拟造环形山,看一看,哪个小组造出的山跟月球上的环形山最相似?(三)、设计方案,制造“环形山”1、分小组讨论:那你们又会怎样去造“环形山”呢,你有多少种造山的方法呢?2、模拟方法的选择:看来同学们很有方法,在这些模拟方法中,你认为哪几个方法是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的?3、生辩过程:你的推测有什么依据?怎么会形成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的环形山呢?(和陨石的大小,撞击的速度有关)4、同学生又需要哪些模拟实验材料呢?5、指导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要使我们造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更加的符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