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人才观

合集下载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成就大业——评《三国演义》人物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成就大业——评《三国演义》人物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成就大业——评《三国演义》人物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成就大业——评《三国演义》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这部作品描绘了在乱世中崛起的英雄豪杰,以及他们的勇气、智慧和胆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析《三国演义》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展现他们在时势的影响下所显现的真正英雄本色。

一、刘备——仁者之主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作为人物形象充满了仁爱、宽厚和谦逊的品质。

他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和领导能力,组织并建设了蜀国,成为了后来的帝王。

刘备的仁德和谦逊使得他能够吸引并凝聚人才,如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人。

他对下属的关心和鼓励,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付出最大的努力,为蜀国的繁荣做出贡献。

二、曹操——帝王之道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虽然为人狡诈,但同时也展现出了他作为帝王的作为。

曹操深谙权谋之道,通过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果决的决策能力,成功地统一了北方的诸多势力。

他将“以力服人”作为统治原则,为后来的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三、关羽——忠义之士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人物形象,他以忠诚和义气而闻名。

关羽秉持了对兄长刘备的忠诚,始终不离不弃地与刘备共同抵抗外敌。

他的威严和勇猛,在战场上鲜有敌手。

尽管最终遭受了不幸,但他的忠诚让人永远铭记。

四、张飞——勇猛之将张飞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以其勇猛和粗豪的性格而著称。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关羽、刘备一同守卫蜀国。

张飞的个性虽然较为粗犷,但他的勇猛以及在军队中的纪律要求,让他成为蜀国军队中的核心将领。

五、诸葛亮——智者之师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智慧的人物之一,以其卓越的智谋和谦逊的个性而著名。

他为刘备提供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战略建议,使刘备能够在战乱中稳定立足。

诸葛亮的“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等经典计谋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在《三国演义》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行动来应对乱世的挑战,塑造了一个家族和国家的兴衰。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任用人才到底应该看重道德还是看重才能,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有道德没能力的人,办不出什么业绩;有能力没道德的人会影响社会风气,有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小编以为,在平世当中看重道德,在乱世当中就应该看重才能,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备、曹操、孙权的才能大于道德的用人态度。

曹操:唯才是举、容忍小过曹操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举措,就是唯才是举。

曹操发布过一篇《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中明确表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他有不仁不孝这样巨大的人格缺陷,也要把他们举荐上来,为自己所用。

可以说曹操是深知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道理。

在东汉末年这样的分裂的乱世当中,如果想要打败别人,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用到才能,道德不但无济于事,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曹操的掣肘。

要知道曹操行的是篡位之事,滥杀官僚的事情不在少数,为筹集军费还有过大规模盗墓的行为。

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肯定要阻止曹操做这些事情的。

《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也是贯彻了这种用人态度。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丁斐。

丁斐是曹操的老乡,可能与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

丁斐很有能力,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救了曹操一次。

不过这个人很贪财,经常触犯法律。

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做毛玠,做丞相东曹掾,是负责人事迁除的官员。

毛玠很有道德标准,看不得丁斐犯经济错误,频频检举他。

曹操则认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于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他贪污的亏空,所以曹操一直对丁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魏略》:“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太祖笑,顾谓左右曰:'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刘备:人尽其用、网开一面刘备身为一个军阀,虽然不能达到纯粹的君子的范畴,但道德标准比曹操是要高上不少。

最新-刘备的用人之道 精品

最新-刘备的用人之道 精品

刘备的用人之道篇一:刘邦、刘备的用人之道刘邦、刘备的用人之道散财得人心,古今中外皆然刘邦和刘备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豪,他们之所以得天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成功的用人之道。

所以,学习他们吸引、留住人才的办法,对帮助中国企业家解决“人才无处觅,人才留不住”的难题,大有裨益。

寻觅人才、留住人才的第一项工作是给待遇。

刘邦给韩信的,刘备给诸葛亮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待遇。

入则为相,出则为将。

对当今企业而言,这种待遇要给得有竞争力,就要注意三点。

第一,待遇应当是和公司内部的高管比,而不是和他本人原来的收入比。

在一个企业内部,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怀著一个共同的挣钱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因此,内部相互之间有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

不管过去拿多少钱,只要进了同一家公司,就要按现在的统一标准来。

第二,待遇应当是和中国市场的整个行业比,而不是和本地区比。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活水平,这是事实,但由于现在人才的全国性竞争,因而人才是在行业内全国性大循环。

高级人才的比较基准是不分企业地理位置、不分企业性质的,就如同地处偏僻的企业也有全国行业老大一样。

第三,要设好位置,定好待遇标准,然后按图索骥,去三顾茅庐。

很多企业对这一点不以为然,没有专门的方案规划,某次开会或出差偶然遇到或听说了,便即兴开价,却一没有考虑原来的体系,二提出得不完善。

所以,给待遇要有竞争力,“觅”也是一门小学问。

寻觅人才、留住人才的第二项工作是给事业空间。

对刘邦和刘备而言,目标都是一样的:平天下、坐天下。

对企业老总而言,大目标是行业领先。

在这样的大事业战略下,给事业空间时有三点要注意。

第一是给予全局工作的战略制定参与权。

论刘备的演讲稿范文赏析

论刘备的演讲稿范文赏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刘备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事迹流传千古,被后人赞誉为“仁德之君”。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刘备的一生,感受他的伟大品质和治国理念。

一、仁德为本,感召天下刘备出身贫寒,但他胸怀大志,心怀天下。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坚定的仁德信念。

1. 以德服人刘备深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以德服人。

在三国时期,他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仁德为本,关爱百姓,赢得了广泛的人心。

2. 勤政爱民刘备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

他亲自下田劳作,了解民情,减免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

3. 善待人才刘备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使诸葛亮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

刘备还善于听取贤臣的意见,使蜀汉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二、忠诚正直,天下归心刘备一生忠诚正直,深受百姓爱戴。

1. 忠诚于国家刘备在三国时期,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诚于国家。

在曹操、孙权等势力争斗中,他始终保持中立,一心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2. 忠诚于朋友刘备一生重视友情,他对待朋友忠诚正直。

在刘备失意时,关羽、张飞等兄弟不离不弃,共同患难。

在刘备成功后,他也没有忘记这些曾经的战友,始终以兄弟之情相待。

3. 忠诚于家人刘备对家人关爱有加,他教育子女严于律己,关爱家人。

在刘备去世后,他的家人也得到了蜀汉的尊重和关爱。

三、治国理念,造福百姓刘备在位期间,提出了许多治国理念,为蜀汉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1. 重视教育刘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重视培养人才,提倡“以文治国”。

在蜀汉时期,文化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 重视法治刘备在位期间,重视法治建设,使蜀汉社会秩序井然。

他倡导“以法治国”,使百姓安居乐业。

3. 重视民生刘备在位期间,关注民生,减免赋税,使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

他认为一个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才没有良好的品德和忠诚度,那么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刘备的信任和重用。

刘备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他认为一个团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补充和协作,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因此,刘备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人才的才能和能力,还注重人才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等方面的互补性。

此外,刘备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他认为一个人才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培养和提拔,只有不断地给予机会和挑战,才能让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因此,刘备在用人时,不仅注重人才的才能和能力,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总的来说,刘备的用人之道是注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同时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这些用人策略不仅为刘备的政治和军事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也对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学刘备的管理

学学刘备的管理

学学刘备的管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刘备作为一个杰出的领袖,以其仁爱、智慧和胆略而著称。

他的管理才能也为其事业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通过分析刘备的管理策略,探讨他的管理智慧,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一些启示。

编写大纲:1、刘备管理思想的背景和特点2、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人善任,以德服人3、刘备的战略管理:高瞻远瞩,善于规划4、刘备的团队管理:凝心聚力,协同作战5、刘备的情绪管理:沉着冷静,不轻易发怒6、学习刘备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展开论述:1、刘备管理思想的背景和特点刘备生于东汉末年,那个时代战乱频仍,百姓民不聊生。

刘备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深刻地理解到仁爱和忠诚的重要性。

他以“仁德”为核心理念,注重以人为本,这也是他管理思想的基础。

2、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人善任,以德服人刘备善于识人用人,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战术和战略。

他能够洞察人心,了解属下的特点,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来分配任务。

同时,刘备也注重以德服人,他对属下的关心和爱护,使得手下的人都愿意为其效力。

3、刘备的战略管理:高瞻远瞩,善于规划刘备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他擅长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

他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能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机遇,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础。

4、刘备的团队管理:凝心聚力,协同作战刘备非常注重团队建设,他善于激发团队的凝聚力。

他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将团队成员紧密地在一起。

同时,刘备也注重各个成员之间的协同作战,他鼓励团队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5、刘备的情绪管理:沉着冷静,不轻易发怒作为一个领袖,刘备深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他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即使在危机时刻也不会轻易发怒。

他认为领袖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以理智的态度面对挑战和困难。

这种情绪管理的能力也帮助刘备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6、学习刘备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刘备的管理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强调团队精神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古代文学名著解读三国演义中的英雄

古代文学名著解读三国演义中的英雄

古代文学名著解读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极负盛名的作品,它以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英雄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进行解读,探讨他们的背景、个性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一、刘备——仁者中的君子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宽厚仁义的英雄之一。

他出身寒微,但性格温和宽容。

作为刘备的代表形象,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

刘备坚信“仁者爱人”,他重视待人的友善和善良之情。

他所建立的蜀国也以仁政著称,深得民心。

刘备的宽容和谦逊使他得到了许多英雄的支持,包括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他们一同打造了蜀国的辉煌。

刘备的仁德以及他对人才的重视也使得蜀国能够蓬勃发展。

二、关羽——义薄云天的忠诚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敬仰的英雄之一。

他以忠诚和勇气著称,被尊为“义薄云天”。

关羽兄弟三人桃园结义,立下了忠诚义气的誓言,无论面对任何艰难困境,他始终不离不弃。

关羽在三国时期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勇猛无敌的战斗力在战场上备受赞誉。

然而,关羽并非只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战士,他对待平民百姓和战俘时总是心存慈悲,体现出他内心的仁义之情。

三、张飞——勇猛无畏的猛虎将军张飞是三国演义中英勇无敌的猛将之一。

他的形象鲜明,个性豪爽,气度宏伟,勇猛无畏。

张飞是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以其勇猛的战斗力获得了军队和民众的尊敬。

在战场上,张飞的勇猛无惧成为了传说。

他以一敌十几的战绩,无数次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张飞的这种勇猛并非无脑冲锋,他注重战略谋划,善于用兵,不仅懂得急速的攻击,还擅长奇技淫巧。

四、赵云——独角犀牛的悲壮英雄赵云是三国演义中备受赞誉的英雄之一,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出色的战斗能力而著名。

赵云被称为“独角犀牛”,形象鲜明,代表了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

赵云出生在寒微家庭,但他的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刘备麾下最为得力的将领之一。

他在战场上总是能够战胜强敌,立下赫赫战功。

赵云作为一个人物,不仅勇猛无比,更是个感情丰富的英雄,他对待军民时总是充满慈爱与怜悯。

人才管理从刘备孙权曹操看用人之道

人才管理从刘备孙权曹操看用人之道

-
THANKS!
XX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和陪 伴我一齐成长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本论 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
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
公平公正:在选拔人才时,要始终保持公 平公正的态度,不受外界干扰和个人偏见 影响 善于发掘和培养:如刘备和孙权所展示的,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善于发掘和培养人 才。这不仅需要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还需 要有一个能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能力
知人善任:这一点是所有用人之道的精髓。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了解每个团队成员 的特点和能力,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策 持略 续和 学方 习法 :不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 他们的用人之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 都在不断地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来 建适 立应 互不 信断 关变 系化 :的 一环 个境 成和 功情 的况 领导者需要与 团队成员建立起互信关系。只有当团队成 员信任你的时候,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工 鼓作 励并 创共 新同 和实 进现 取目 :标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 鼓励团队成员去创新和进取。只有通过不 断地学习和改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 中 保保 持持 冷领 静先 和地 理位 性:在选用人才时,一个成 功的领导者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论面 对何种情况或压力,都需要有清晰的头脑 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曹操的用人之道
1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大将军, 后被封为魏武帝,他的用人之
道则以"实用"为核心
2
他懂得如何去识别一个人的能 力和潜力,只要是有助于实现 他的大业的人,不论是何出身,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既无“一城一域”,也无“金融资本”,个人能力更不及曹操,但作为“聚才高手”,刘备长于用人之道和领导艺术,终从“织席贩履”的一介布衣,成长为蜀国之君。

精选人才,不拘一格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

其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状乎神而近似妖”的诸葛亮、善于奇谋的法正、善于揽财的刘巴以及关张赵黄马“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知人善任,优势互补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臵平衡,岗位设臵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

用人不疑,唯才所宜刘备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其中充分授权是其用人的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诸葛亮有机会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备通过封候,使五虎上将分管五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才使其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刘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刘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魏延怒杀韩玄,献城投降,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坦诚相待,感情留人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

“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以至于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刘备还善于感情留人,如徐庶。

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的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

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

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

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事业留人: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集大权于一身,给了他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之道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之道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之道刘备,历史上备受人们景仰的伟大政治家与军事家,他的仁义之道,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大特色。

刘备以仁义为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他的领导理念与政治决策的主要准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刘备的仁义之道。

一、仁者爱人,刘备的仁慈之心刘备以仁者爱人为志向,他对待士兵、属下和百姓都表现出高度的关怀和慈悲。

他在选择部下时并非看重身份背景和资历,而是注重人格品质和能力。

刘备视士兵如子,对待属下和百姓始终保持宽厚待人的态度。

他常常通过赏赐、奖励和医疗救助来体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与善意。

二、义者行为,刘备的正直与忠诚刘备以义者行为为底线,他坚守诚实、正直和信义的原则。

他在政治决策和待人处事中从来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刘备从来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始终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对外承诺必信守,对内自律严谨。

他与关羽、张飞兄弟情深义重,始终保持忠诚和信任,以支持和鼓励他们为国家和民众做出贡献。

三、道义化教育,刘备的仁义之道的传承刘备在治国过程中注重道义教育与文化传承,他派遣学者、文人学习儒家经典,培养社会各界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他致力于改革土地制度,提倡农耕文化,鼓励人民务农兴业。

刘备积极成立学院与学校,培养人才,传承儒家礼仪和道德伦理,使社会风气更加正庄,并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时刻坚守着自己的仁义之道,无论是从他对待士兵、属下和百姓的慈爱关怀,还是他对正直和忠诚的坚持,以及他传承道义、培养人才的努力,都体现了刘备仁义之道的核心和精髓。

总之,刘备的仁义之道是其伟大领导者的标志。

他以仁慈、正直以及教育文化的传承为准则,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他的仁义之道不仅在历史中闪耀光芒,也为我们今天仍然提供了深思和启示。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及其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及其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及其价值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战争背景而著名。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背后的价值观。

一、刘备:仁者无敌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仁义之君的代表。

他一直秉持着仁爱之心,亲近百姓,管理国家。

作为刘家的传人,他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为民众做出种种牺牲。

他的仁德和善政吸引了大批人才,蜀国因此发展强大起来。

刘备的仁义之举得到了其他英雄人物的认可和尊重。

关羽和张飞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因为他们深知刘备是一个有为之君,他会为民众谋福利。

即使在吴国与孙权结盟的时候,孙权也对刘备心存敬意。

刘备的价值观准则也对其他英雄人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曹操:权谋智谋的代表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有争议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以其出色的智谋、权谋和政治手腕而著称。

曹操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他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获得更多权力,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尽管曹操的手段比较阴险,但他也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果断。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败北,他亲自率军穿越火墙,表现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曹操的行事风格备受争议,但他不可否认的贡献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三、孙权:智勇双全的谋主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英雄人物。

他是东吴的创始人,也是一个兼具智慧和勇气的谋略家。

孙权以其出色的运筹帷幄能力,成功地将东吴发展为与蜀国和魏国平起平坐的势力。

孙权的智慧和勇气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策划了火攻,并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孙权的果断和聪明为他赢得了部下和百姓的尊重和喜爱。

孙权在任国家之前,不惜一切代价为百姓谋福利。

在其执政期间,他重视农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为东吴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背后的价值观多种多样。

刘备以仁义之德为人民树立榜样,曹操通过权谋和智谋实现个人野心,孙权以智勇双全的能力创立了强大的东吴。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中对刘备的评语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延续了这种。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刘备对百姓、兄弟之仁;刘备的君臣、父子之义;刘备对贤士的礼待;刘备对部下的信任。

一、刘备对百姓、兄弟之仁在刘备的形象塑造中,一个完美君主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心中,小到宽以待人,大到施以仁政。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对天下,对百姓的仁义表达在战争发生时对百姓的态度。

曹操攻打刘备时,刘备没有单独带着部属私下逃亡,心中惦记的依旧是全城百姓。

虽然老弱妇孺对刘备的军队来说是个负担,但刘备并没有舍弃,而是先救百姓及后方的各官家眷。

小说中对“刘备携民渡江”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的: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

闻者莫不痛哭。

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

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

这一情节的描写可以说将刘备爱民的形象提升到了最高点。

刘备看到百姓因自己而受苦的场景悲哀到想要投江自尽,反观曹操接收荆州城后赶尽杀绝、残害百姓的无耻行径,两相比照更凸显出了刘备对百姓仁德宽厚的仁君形象。

小说中,刘备在徐州第一次接受了战败的吕布。

刘备虽然知道吕布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但也知道他是走投无路,只能投降于自己。

尽管刘备深知收留吕布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但出于对吕布的仁慈和怜悯,他还是收留了吕布。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这时,曹操又制定了一个计划,要迫使刘备进攻袁术。

刘备把徐州托付给张飞,并明确指示张飞不要喝酒,不要打骂军士,而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刘备的聚人用人

刘备的聚人用人
刘备的聚人、用人
张正良 / 文
任才尚计,遂能雄视江东;刘备虽起于 微末,出身寒门,非有尺寸之地,无权 势可资,无名望可藉,无职无分,在各 路诸侯面前只有侧身而坐的份儿,然其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先祖刘邦之风, 折而不挠,虽屡败屡战,而终有所成。 刘备早年家无余财,靠贩履织席为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各路诸侯借 平叛之名拥兵自重,纷纷打出自家品牌, 攻城略地,大幕一开,各自登场,最终 董卓授首,袁氏不再,公孙瓒、张扬、 刘虞、刘表、刘璋、刘繇、张鲁、马腾、 韩遂灰飞烟灭,曹操平定北方,孙权据 守江南,而刘备坐拥西蜀,三家公司遂 成鼎足之势。
用人以才
除以德服人、以王道经营天下外, 刘备最值称道的就是能做到知人之能与 用人之智,因此士争为之用,归之如水 之就下。 三国时期,各色才俊风起云涌,易 让经营天下者看花眼,真真假假,假假 真真,殊难辨别。刘备在识人、用人方 面确有其过人之处,这使其在群雄逐鹿 中最终能脱颖而出。张飞勇猛,但暴虐 无恩,嗜酒无度,礼士人而轻健卒,故 常冲锋在前却不能放手独任;关羽熟读 兵书,文武双全,但性情傲慢,容易欺 凌士人,不易容人,故虽能委以重任, 独当一面,仍需时时抑之;诸葛庶事精
一个企业经营者, 若想治理好企业, 除了做到以徳聚人、 以徳化人外, 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做到知人之能, 用人之智。
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深为接纳, 后来刘备为豫州刺史,田豫思母,以其 老而求归,备虽以为憾事,然慷慨其行, 与之涕泣而别;曹操以徐庶之母邀之, 徐庶无奈,辞于刘备,备新得谋士,欲 与之成就大事,然能以己度人,以孝悌 为先,忍痛割爱,许之去;刘备夷陵之 战失败后,黄权阻于河北,还蜀无路, 被迫降曹,有司依法收其妻、子,刘备
练,开诚布公,见识过人,有安邦之才, 故总揽机要,筹谋大任;赵云颇有武功, 思维缜密,讷于言而敏于行,适于做安 全保卫工作;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 算,是以常随军参赞,出谋划策而能屡 建奇功…… 刘备知道诸葛亮有意培养马谡,白 帝托孤时戒之曰:“马谡言过其实,不 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不以为意, 早先出兵时还只是把马谡当作谋士,后 来兵出祁山之际,干脆撇开一些老将不 用,让马谡亲临战阵,独当一面,据守 街亭。熟读兵书的马谡生搬硬套,把部 队驻扎在山上,被张郃四面围困,最终 落得与赵括一样的下场,几乎全军覆没, 而街亭一失,迫使诸葛亮撤回汉中…… 刘备东征东吴时,巴西郡太守阎芝 派马忠带五千各县招集的士兵。但等马 忠赶到时,刘备已被陆逊所败,退守永 安城。刘备与马忠交谈后,大悦,对身 边人说:“虽然失去了黄权,却得到了 狐笃(马忠早年的名字),这个世间真 的不缺贤才啊!”马忠也确实对得起刘 备的赏识,其为人宽宏,处事果断,带 兵平定南中叛乱之后,又能积极融入南 方,与少数民族部落打成一片,确保了 西蜀南方的稳定。 魏延当年以部曲跟随刘备入蜀时, 并不被看好,连诸葛亮也没怎么把魏延 当一回事儿。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迁治 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大家都以为 这个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认为二哥关 羽镇守荆州要地,汉中这地方当然得派 自己去。刘备却拔魏延都督汉中,以为 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事 实证明,刘备极有眼光,魏延镇守汉中 期间屡屡却敌,曹魏虽常大兵压境却不 能逾越一步,只好望汉中而叹。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 的策略。刘备对属下十分信任,不像曹 操整天疑神疑鬼。刘备观人观心,不但 清楚一个人得才华,更能把握一个人的 品行。当阳之败,赵云没随刘备南逃而

三国用人谋略:刘备宽仁有度得众人鼎力相助

三国用人谋略:刘备宽仁有度得众人鼎力相助

三国用人谋略:刘备宽仁有度得众人鼎力相助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之中,刘备谋略不及曹操,学识不及孙权,其创业基础更不及曹孙二人,然而最终也能成就大业。

刘备能够白手起家,靠的是仁义的德行和知人善任的才能。

刘备认为,创大业者必须以人为本。

他为人宽厚仗义,善交友。

他以仁待人,以礼待人,与人同甘共苦,用品德影响人,用真情打动人,用恩德笼络人。

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正是有了这些人才的鼎力相助,刘备才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傅干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众人死力。

”这一评价非常恰当。

不乐读书喜欢结交豪侠与关张寝则同床如兄弟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刘备少年丧父,家道衰落,与母亲贩鞋织席为生。

在刘备家东南角有一棵高五丈多的桑树,远远望去,“童童如小车盖”,很像皇帝坐驾的车盖,经过的人见到此树都啧啧称奇。

涿人李定说:“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儿时与一群小孩在树下游玩,刘备戏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刘敬警告他:“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刘备15岁时,母亲叫他出外游学。

与同宗刘德然以及公孙瓒等拜大儒卢植为师。

因刘备家贫,读书全靠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资助。

刘元起的妻子感到不满,她说:“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刘元起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虽有名师教导,但刘备不大乐意读书,而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

他身长七尺五寸(1.8米左右),垂下手时手长超过膝盖,眼睛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

为人“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郡中年轻人争着追随他。

当时在涿郡做贩马生意的商人张世平、苏双“见而异之”,给了刘备很多钱财,由于有了这笔钱,刘备聚集了不少人。

汉灵帝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率领徒众随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因立功被任命为安喜县(今河北定县)尉,不久又被任命为下密县(今山东昌邑)丞,后为高唐县(今山东禹城)尉、县令。

试论刘备的用人之道

试论刘备的用人之道

Vol.38 No.2Apr. 2017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38卷 第2期2017年04月试论刘备的用人之道[韩]具圣姬(韩国江南大学 中国文化学系,韩国 首尔 156012)摘 要: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蜀汉的开创者刘备白手起家,先后夺取荆州与益州,并在此基础之上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政权。

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

刘备是中国历史成功创业的典型个例,其创业初期对于人才的选用,颇有值得后来者借鉴与学习之处。

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谓人才之竞争,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才才干的一方才能终将取得胜利。

然而“知人”不易,“善用”更是难事。

刘备正是在选贤、任人、待人上发挥了卓越的才能,才取得了胜利。

刘备个人魅力的主要特点是性格上的“仁”,在人际交往中又秉持“义”,他求贤若渴,以民为本的主要施政纲领也与很多有志于当世的人才观点相同,在某种程度上说,刘备是中国封建时代能够为人民利益考虑的“好皇帝”。

关键词 :刘备; 诸葛亮; 三顾茅庐;用人之道; 三国志中图分类号:G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7)02-0084-04收稿日期:2017-02-02作者简介:具圣姬 (1963-),女,大韩民国江南大学中国文化学系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

一、引言刘备(161—223),字玄德,西汉景帝的后孙。

他的父亲刘弘早逝,家境贫困,母亲在涿县以贩履织席为业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艰苦,刘备从这里起家,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成为情如手足的兄弟。

他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造就的,在这其中,他对于人才的选任之道是很有独到之处的,是值得后世创业者借鉴的。

不止是刘备,三国时的其他领导人成功的秘诀也在于管理人才的用人之道。

他被世人称颂为英雄不仅是因为他过人的人才管理能力,还因为他不会以身份高低来采用人才。

刘备为人宽厚,不会随便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具有用温和的心和外表抓住人心的魅力。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曹操的用人思维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曹操的用人思维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曹操的用人思维壹、总论:人才是成功的根本。

奇迹是人创造的。

历史和未来都要人来书写。

越是纷争激烈之际越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时期。

三国时代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古人称:“人才莫盛于三国。

”(赵翼《二十史答(右加刀旁)记校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亦有“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的评说。

纵观三国史,有没有人才,如何运用好人才是各国实力的对比关键。

用一人则兴国,失一人则丧邦。

有些决定事实上分分钟就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进程。

鲁肃为孙权推荐庞统。

孙权以貌取人,见其:“浓眉掀鼻,黑面短鬓,形容古怪。

”已经心中不喜。

后闻庞统出言不逊,轻视他平生最喜的周瑜。

便出了“狂士也,用之何益。

”的结论。

将庞统拒之门外。

后庞统被“人才收购狂”刘备录用,为刘备取西川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不是孙权心有成见,三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必将产生极大的根本性的改观,卧龙和凤雏于各得明主的情况下,龙凤争斗的格局也必将为中国战争史增添无数新的华彩。

谈到用人的时候,刘备和曹操都是个中名家。

两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虽说心怀大志,但从投靠公孙瓒到结陶谦,归曹操,顺袁绍,依刘表,处境一直非常的狼狈。

半身漂泊,却无处立身。

从三顾之后,刘备请出了孔明,其事业有了正确的方向,随后,在一系列的征战之中,又得庞统,法正等有术之士。

西蜀政权建立之后,文有孔明,法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五虎上将,事业达到了顶峰。

随后,丢荆州,失关羽,战东吴而败,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

而后孔明虽六出祁山,实多以攻为守。

星陨五原之后,蜀国后继无人,姜维等虽努力维持,但终于走上了政息人亡的灭亡之路。

曹操当权之时,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身边有荀或(三),郭嘉,荀攸,程昱等人,形成一个智囊团。

武将之中也不乏高人(有不少人是从敌对阵营中投奔而来,如张绣,张辽等)。

曹操死后,又出现了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韬略之士,曹魏集团当时是三国最有实力的一方。

最后以曹魏集团的人才班底为基础的晋终于一统了中原。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

议5三国演义6中的用人智慧韩继胡倩茹罗贯中开篇词里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战略本质上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驾驭,人才是战略的实施者,谁选择了人才谁就选择了成功。

人才是兴邦定国的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翻看三国的兴亡史,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5三国演义6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的历史主线,另一条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0的以人为本的观点贯穿每个历史事件的始末。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0,但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

从5三国演义6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人才使用方略和思想:第一,任人唯贤、唯才。

在5三国演义6中极尽手段宣扬了三国之主用人不计较从事的行当的贵贱、不计较他们的出身高低的超凡观念。

如刘蜀集团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其出身并非显赫门第,从事的职业也属下九流。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其出身也非名门,却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在提拔和行赏时,三国之主同样不论贵贱亲疏,看重的是人物的功劳战绩。

这一做法深得人心,各国因此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第二,用人不疑。

当时的人才流动较大,文官武将随时都可能另择明主。

对于这些归降者,三国之主都敢于大胆起用,视其才华,各委以职。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荀彧起初都在袁氏门下,后因看透袁绍无能便改投曹操门下,曹操不计前嫌,对他们言听计从,受益匪浅。

对品德、才华方面略有欠缺的人物,三国之主也不捐弃,而是尽量用其才,如刘蜀集团的魏延,诸葛亮采取了慎用的方针终于没有酿成大错。

从小说中人物建功立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周瑜、荀彧、陆逊等人受到重用时都是二十多岁,却都能做到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行军布阵无所不晓。

因此,三国之主不因他们的年龄尚轻,资历尚浅而拒之门外,而是大胆起用,终于创立了各自的基业。

第三,人尽其才。

小说中描写的主帅在每次战役部署上都能充分看到每位将士的特长和弱点,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安排人事。

HR看三国刘备如何笼络人才?

HR看三国刘备如何笼络人才?

HR看三国:刘备如何笼络人才?假如三国是三家不同的企业,那刘备、曹操、孙权就是三种风格迥然不同的领导者。

曹操表现出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但是他残忍冷酷又诡谲多诈,崇尚独夫哲学,宣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孙权生性多疑,乱加猜忌,杀戮了不少无辜臣下,使得朝臣人人自危。

反观刘备,从他举事之初到称帝之后,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把握好处世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从中,我们到底可以借鉴到什么?吸引精英刘备过招:宽仁有度,信诚待人可以说“仁”字和“义”字就是众多人才归顺刘备并为他效忠不渝的主要原因。

刘备体恤下属,更体恤天下的百姓。

在三国时代的乱世混战中,刘备对百姓和下属的体恤和关爱,无疑让长年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和有识之士感到了温暖。

在曹操大军紧追其后的紧急情况下,他更是坚决不放弃跟随他们大军的十万余民众。

其“仁”和“义”的信念始终保持一致。

从角逐争雄的需要出发,虽然曹操、孙权与刘备一样十分注意礼贤敬士、广揽人才,但不同的是:刘备在用人、待人上显得尤为心诚、情真,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相互信任、始终不渝,有一种同命运、共呼吸的真挚情谊。

在对待手下人的时候,刘备宽仁有度,以信诚待人,在君臣关系方面,要比曹操、孙权集团和谐得多。

无论对前期跟随他的人还是在荆州跟随他的人、入川后归附他的人,刘备都量才使用、一视同仁、不存偏见、处事公正。

纵观刘备的一生,他以其自身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的人才。

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个个都能独当一面,而且都对刘备死心塌地、终身不渝。

比如关羽,坚决拒绝了当时实力远大于刘备的曹操的力挽,毅然离开,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再比如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他就忠心不二地跟随刘备征战南北,甚至在刘备过世后还捍卫昏庸的刘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二人,武的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无人能当,文的有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满腹经纶。

他们不但是业务精英,而且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和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做出不凡的业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破格提拔的人才中,最有名的是魏延。
当刘备率军入川之时,把荆州交托给自己最倚重的将领关羽。当攻取汉中之后,大家都认为张飞是担任太守的不二人选。张飞不但战功赫赫,而且本来就兼任巴西太守,和当地官员有一定接触,就连张飞自己也觉得非他莫属。可最后公布的竟然是魏延,让大家大跌眼镜。当时的魏延不过担任牙门将军,一个杂号将军,此前没有任何出色战绩。刘备为何把益州门户汉中太守这样一个重要职务交托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将领?不但是张飞不理解,全军上下都无法接受。
是三个人有个君主最欣赏的有点——忠诚,无论是顺境、逆境,三人对刘备都忠心耿耿,陪伴刘备走过了十多年最艰难困苦的日子。
刘备对这三个人很看重。当刘备取得大权之后,封赏众臣。许靖因是益州老名士,出于照顾让许靖官居第一。糜竺在刘备兵败徐州最艰难的时候把妹妹和全部的家产都奉献给刘备,于是官居第二,在诸葛亮之上。孙乾和糜竺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是蜀汉文臣首领。
刘备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德行与忠诚是关键。
在刘备取得荆州之后,取得益州之后,都曾经选拔一些人才。对刘巴的提拔在前文已经说明,更多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并非是真正大用刘巴。于是荆州高士刘巴官位很高,担任尚书令,但是最主要的工作不过是做刘备的秘书,帮助刘备起草诏令,颁布文告,至于一些大政方针,刘巴是不敢发言的。
刘备没有直接说出自己任命的原因,但是特意召开了一次高级将领会议,让魏延登台亮相,展现自己的风采。在会议上,刘备询问魏延,新官上任有何打算?魏延挺起胸脯大声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很有胆量,要知道在曹操攻打汉中之初,蜀中官员一天十惊,军心大乱,虽然此时经历了定军山大捷,杀掉了夏侯渊,大破曹军,但是就天下大势来讲,依然是曹强刘弱。很多将领,尤其是益州本土将领,对曹军依然充满畏惧。可是年轻的魏延却慷慨激昂的表示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如果只是曹操部下的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我会一口吞掉他;如果是曹操率领全天下的兵马前来,我也可以为大王抵挡他。刘备听了很满意,大家也都觉得魏延说得漂亮。
不过,魏延不仅仅是话话说得漂亮,做起事来也让反对者无话可说。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稳稳当当。一直到诸葛亮亲自驻兵汉中,才转任它职。
当诸葛亮出兵祁山,魏延曾经献计由子午谷出兵奇袭曹魏,可惜诸葛亮一生谨慎,没有采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刘备欣赏魏延来看,刘备喜欢那些有头脑,有胆略,敢说也会做的人才。
那刘备为什么就不喜欢庞统和蒋琬呢?我们可以看到两人有一个共同点,为官“不治”,就是经常耍大牌,觉得自己是名人,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能踏踏实实做事。他们既不像糜竺等人长年追随刘备,时不时的表示忠心,也不像魏延一样,喜欢在领导面前慷慨激昂,大谈理想。这两个人脾气很大,本事也很大,可是不屑于做实事。
刘备最讨厌的就是这种徒有虚名,不干实事的所谓名士。
刘备还曾经否定一个人,马谡。刘备曾经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也就是说,刘备喜欢那些少说多做,至少是也做也说,说做平衡的人。就像是魏延,也会说豪言壮语,可是也踏踏实实做事。可是庞统和蒋琬呢?是天下名士不假,可是刘备也给了他们一个平台,虽然只是一个县令(长),但是也是一方父母官,怎么可以懈怠!
对庞统和蒋琬,前后相隔多年,但是刘备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如果只是一次,那或许还不能说明什么,可是两次都如此,就说明刘备在选拔人才的观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了。
我们可以结合刘备亲自选拔的一些人才,试着找到其中的相似点。
在刘备夺取荆州之前,刘备身边谋士主要有三个人,糜竺、孙乾、简雍。这三个人也有自己的特长,比如糜竺有德行,比如孙乾、简雍嘴皮子比较利索,但是在运筹帷幄方面不值一提。当危难来临,这三位除了在一边着急,几乎就帮不上什么忙。但
结合刘备的生平,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刘备有这样的选拔官员的标准。
刘备什么出身呢?虽然刘备号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的出身不过是编织席子、卖草鞋的。编席子也好,编草鞋也好,都需要仔细,慢工出细活,日久天长,刘备养成了做事踏踏实实,注重实干的务实之风。于是,像糜竺一样有德行没谋略的人物可以在刘备身边享有高位,像魏延一样能说也能做的人物给与重任,对于那种纸上谈兵的马谡之后,刘备要一辈子压制,至于刘巴、许靖之流有点名气的,那就供起来,做做抄抄写写的工作,也算是物尽其用。
 公元214年·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说到用人,许多人都认为为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仅次于曹操。但是在史书上也曾经记载着一些刘备不识人,不重才的事例,比如对对辅佐刘备夺取益州的庞统,以及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名臣蒋琬,刘备差点都错过了。
刘备趁乱夺取荆州之后,百废待兴,此时庞统来投,刘备让庞统担任耒阳令,不久之后因为“在县不治”罢免了庞统。多年之后,刘备夺取了益州,刘备任命名士蒋琬担任广都县长。刘备到各地巡查,来到广都的时候,发现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蒋琬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还喝得大醉。刘备很生气,把蒋琬下狱,想要杀了蒋琬,辛亏诸葛亮出面说情,才罢官了事。
于是,刘备的蜀汉王朝,虽然曾经一度辉煌,但作为君王的刘备,精打细算,小心谨慎的性格也使得蜀汉王朝注定了偏居一隅,缺少大气魄。像庞统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像蒋琬一样可以出将入相的大贤,不拘生活小节,不喜欢基层琐碎工作,懒懒散散,甚至喝酒打发时间,在刘备看来都是昏官庸官。若非鲁肃的举荐,若非诸葛亮的说情,庞统和蒋琬或许从此抑郁不得志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