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与西方_中西 的新拓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2006年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an .2006第27卷 第1期

INN ER M ONGOL I A SOC I AL SCIENCES

V o.l 27 .1

东方与西方:中西比较诗学的新拓展

刘人锋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比较诗学的研究就是要在研究中贯穿历史的探寻和美学的沉思,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

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如果说比较文学史的研究意在揭示人类文学的纵向联系,那么比较诗学的研究则旨在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既然如此,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就不宜限于某些国家或地区之间诗学的比较,而应扩展其研究的视野。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近20年来,基本上局限于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研究,比较和对话仅限于中西之间,对东方文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然而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均是世界文学大国,各自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文论,是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而这三大源头中东方就有两个。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本国以外的东方国家的文论的研究一直较为冷淡,哪怕是对作为源头之一的印度文论的研究也较为薄弱。

[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 印度古典诗学!; 东方文论选!; 中外比较文论史![中图分类号]I206/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5281(2006)01 0130 06

∀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创立的一个概念,∀比较诗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学者艾金伯勒在其著作 比较不是理由!中提出来的。艾金伯勒认为,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而归纳出∀一个有诸不变因素构成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是∀真正有实用价值的美学#,因此他认为如果∀将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美学沉思#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走向比较诗学#

[1]

。在艾金伯勒看来,比较诗学的研究就是

要在研究中贯穿历史的探寻和美学的沉思,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如果说比较文学史的研究意在揭示人类文学的纵向联系,那么比较诗学的研究则旨在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既然如此,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就不宜限于某些国家或地区之间诗学的比较,而应扩展其研究的视野。

但是,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近20年来,基本上局限于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研究,比较和对话仅限于中西之间,对东方文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然而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均是世界文学大国,各自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文论,是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而这三大源头中东方就有两个。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本国以外的东方国家的文论的研究一直较为冷淡,哪怕是对作为源头之一的印度文论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从1277年藏人多吉坚赞将檀丁的 诗镜!翻译成藏文之后,我国学界对印度文论(诗学)的翻译与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直到196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0辑,选收了金克木先生翻译的婆罗多牟尼的 舞论!、檀丁的 诗镜!和毗首那他的 文镜!这三部著作的片段译文。后来金先生又摘译了阿难陀伐弹那的 韵光!和曼摩吒的 诗光!,加上以上三种合成单

130

y *本文为四川大学211工程子课题∀中西比较诗学史#(标志性重点项目)。

[收稿日期]2005 09 15

[作者简介]刘人锋,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讲师。

行本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文选!,作为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之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全书共8万字。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精选的印度古代文论的译本,也可算是一部研究著作。金先生在译文中做了大量的注释,这对读者理解原作是非常必要的,他为本书所作的万言长序论述了印度古代文论的发展史,论及了各主要文论流派及其特点,介绍了主要文论著作及其内容。以后金先生又写了略论印度美学思想!一文(见哲学研究!1983年7月)。可以说金先生是我国印度文论研究的拓荒者,他的译著是我国印度文论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对于将我国比较诗学的研究视野,从长期囿于中国与西方这两极之间扩展到中国以外的东方国家开启了一条通道。

如果说金克木先生对印度文论的译介与研究对我国学界研究印度文论起了拓荒作用,那么黄宝生的印度古典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则有∀补天之功#[2]。印度古典诗学!是我国第一部对印度古代文论作专门研究的著作。黄宝生于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受教于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长达五年,深受两位老师的熏陶。多年来黄先生一直从事印度文学和印度文论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造诣很深,其学术专著印度古代文学!于1988年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印度古典诗学!于1993年6月出了第一版后,于1999年1月出了第二版(本文所指均为1999年版),但基本框架未变。

黄宝生认为印度古代文论在本质上符合古印度和古希腊的∀诗学#概念,兼容诗歌理论和戏剧理论,所以印度古典诗学!分为梵语戏剧学!和梵语诗学!两篇。全书体例十分清楚,每篇均从梵语戏剧学和梵语诗学的发展史、主要论著、基本理论范畴三方面依次展开论述。作者在研究梵语诗学原著的基础上,以丰富而翔实的资料对印度诗学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智慧作了系统而客观的述评,将本来缺乏严密逻辑的各种印度古典诗学的理论观点加以系统化和逻辑化,并把印度的戏剧理论分为∀味和情#、∀戏剧的分类#、∀情节#、∀角色#、∀语言#、∀风格#及∀舞台演出#等方面。在对理论范畴进行论述时,作者不仅追溯每一个理论流派的由来、在后世的发展情况,还介绍、比较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不同理论家的观点,如论及新护对那耶迦味论的批判和吸收等,可见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仅仅把本书当成文献的汇总,或只作述评性的介绍,而是把它当成自己多年来对印度文学与文论研究的结晶,因而书中渗透了作者独到的见解,时见作者精到的评论。如下篇梵语诗学!中,将印度古典诗学思想概括为∀庄严论#、∀风格论#、∀味论#、∀韵论#、∀曲语论#、∀推理论#、∀合适论#和∀诗人学#八大理论,追源溯流,述评结合,在论述某一理论时联系其他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作者在第七章曲语论!中介绍、论述了恭多迦的曲语生命论!后总结道:∀在梵语诗学史上,庄严论和风格论重视文学的修辞和风格,味论和韵论重视文学的感情和读者的接受,而恭多迦注意到了诗人创作主体的重要性。这应该说是恭多迦对梵语诗学的独特贡献。#[3](P 378)作者主要是论述∀曲语论#,但由于作者具备深厚的梵语功底,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在论述、分析中能够融会贯通,行文之间精辟的评论便自然流出。

各国最早的文论观念一般散见于文学作品的只言片语中,而文化是文学的根本,一个民族的文论思想最终可以追溯到其文化根源,印度古代的文论思想也不例外,∀印度吠陀和史诗时期的文学与宗教、神话、政治、伦理的关系密不可分,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形式#[3](P 242),所以对印度古典文论的解读离不开对印度古代文化的探究。印度古典诗学!具有文化的观念和视野,作者在对印度文论思想的阐述中常常联系到语言学、哲学和宗教等。如将∀味论#的思想源头追溯到词源学和奥义书哲学;将∀韵论#的思想源头追溯到梵语语言学;论述∀庄严论#时联系到佛教中的∀庄严#;论述∀推理论#时联系到佛教的因明学,等等。即使在介绍某一理论家的观点时,作者也注意联系其哲学、宗教思想,如论到世主的味论时,作者注意到了不二论吠檀多哲学对世主味论的影响,世主运用吠檀多哲学观念来阐释新护的味论,等等,像这样从文论而追及文化的言论书中随处可见。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