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基本知识
艾灸基础知识

艾灸基础知识什么是艾灸?艾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是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草药的药性,通过燃烧艾条或放置艾绒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穴位,以热刺激和药性渗透的方式,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原理艾灸的原理包括两个方面:热刺激和药性渗透。
热刺激:艾灸时,艾草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穴位,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促进气血的运行,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
药性渗透:艾草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出来,经由皮肤渗透进入人体,达到调理气血、养护脏腑的作用。
艾灸的分类艾灸根据不同的灸法和不同的穴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灸:将艾条点燃后直接放在皮肤上灸热穴位。
2. 间接灸:用中间隔介物(如姜片、蒜片等)将艾条与皮肤隔开,再用火烧热介物进行灸热穴位。
3. 穴位灸: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灸疗。
4. 热敷灸:借助湿热敷布和艾草的渗透作用,贴敷在一定的穴位上,用热量温热穴位。
艾灸的适应症艾灸在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一般适用于以下症状和疾病:1. 感冒、咳嗽、咽喉疼痛等呼吸系统疾病。
2. 肩颈痛、腰腿痛、关节痛等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3. 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4. 失眠、头痛、焦虑等神经系统疾病。
5. 妇科病、男科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艾灸的注意事项1. 艾灸时要注意火候,避免烫伤皮肤。
2. 老年人、孕妇、疲劳过度或热量过高的人要避免过多的艾灸疗程。
3. 艾灸后应避免吹风、洗澡、受凉等,以免引起感冒或伤风。
4. 盲目艾灸可能会导致过敏、瘀血等副作用,所以在进行艾灸疗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效果,但是使用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如果遇到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艾灸基础知识

五、艾草的春天
蕲艾(又名医草,灸草,回阳草),蕲春四宝之一,闻名全国的道 地药材,现被誉为灸家珍品。属多年生草本菊科类植物,植株高大,含挥 发油多,叶片肥厚,质润不碎,香气浓郁,出绒率高,易制成艾品,易燃 烧且持久,热穿透力强,自明代闻名以来,历经500多年的临床应用,至 今盛誉不衰。
为了保护和传承,现艾草已正式列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蕲艾之人, 为之欢跃。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 义务把这份传统文化做好!
艾灸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蕲艾文化及发展
灸=久+火
一、灸火的起源
1.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 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北京人”时代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 时代,乃至更远。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 证明,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砂石熨烫腹部或关节,这些部位 的疼痛感就会减轻,这就是后来的热熨等外治疗法的开端。
7.明晚至清代:艾灸流传到日本,受到日本人的深爱,他 们把艾灸作为平时的保健养生与治病的一种方法。在1937年, 日本政府(卫生部)向全国发出通令,号召掀起“人民三里灸 健康运动”,进行3万多人的艾灸保健灸疗,声势浩大,影响深 远。
现在,在他们民族谚语中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做旅 伴”,“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等等脍炙人口的宣传语。 他们一生必须做五次灸疗:小儿灸身柱,少年灸风门,青年灸 三阴交,中年灸足三里,老年灸关元。
中国艾都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这种传统文化刚刚 迎来了它的春天,国家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 展越来越重视,未来中医药产业必将成为国民 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呈现 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正走向新的辉煌!
2018年5月26日,纪念李时珍 诞辰500周年活动在“医药双圣”李 时珍的故乡蕲春拉开帷幕,拜谒仪 式、高峰论坛、精品展览等一系列 纪念活动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专家学 者和游客,蕲春中医药和大健康产 业大放异彩。
艾灸健康宣教知识

艾灸健康宣教知识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中国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它以艾叶为主要原料,结合点燃的方法,通过将热量传导到人体特定穴位上,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艾灸的健康宣教知识。
一、艾灸的原理和理论艾灸疗法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
艾灸在特定穴位上进行,通过热力的刺激,调节经络功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因此,艾灸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治疗一系列疾病上。
二、艾灸的适应症1.慢性疲劳综合征:艾灸可以改善身体疲劳,增强体力,提高睡眠质量。
2.肩颈痛和腰椎间盘突出:艾灸能够舒缓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的修复。
3.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艾灸可以调理气血,缓解痛经症状。
4.消化系统问题:厌食、腹胀、便秘等,艾灸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5.免疫力低下和亚健康状态:艾灸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艾灸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时间:艾灸一般在早晨、下午、晚上休息时进行,避免在饭后或空腹时进行。
2.选择适当的穴位:艾灸的穴位需要根据具体病症选择,因此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3.掌握火候和时间:艾灸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掌握,避免烧伤皮肤或过度刺激。
4.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在进行艾灸治疗期间,需要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5.孕妇和心脏病患者谨慎使用:孕妇和心脏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艾灸治疗,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四、艾灸的常用方法1.直接灸法:将艾条直接点燃后,将发出的热量对准穴位,进行短时间的灸热。
2.温灸法:在艾条上覆盖艾叶,点燃艾条后,将微温的灸热对准穴位,进行中等时间的艾灸。
3.艾炷法:将艾叶烘烤至微微燃烧,产生轻烟后,将烟熏对准穴位进行熏灸。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在中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艾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艾灸知识ppt课件

1 2 3
互联网+艾灸产业融合现状
分析当前互联网与艾灸产业融合的现状,包括在 线艾灸咨询、远程艾灸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情 况。
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探讨艾灸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发展路径 ,如个性化定制服务、智能化艾灸设备等方向的 探索与实践。
左右配穴
选取肢体左右两侧穴位配合应 用。如治疗中风偏瘫,左取曲 池穴,右取外关穴。
表里配穴
选取与脏腑经脉相互表里的经 脉腧穴配合应用。如治疗肝病 ,取肝经的太冲穴配胆经的阳
陵泉穴。
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异制定艾灸方案。 如老人、儿童艾灸时间宜短,壮年人艾灸时间可适当延长 。
雀啄灸法
定义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 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操作技巧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回旋灸法
定义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 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 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操作技巧
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灼痛。移动范 围在3cm左右。
烟雾处理
使用排烟设备或选择无烟艾条,减 少烟雾对患者和操作者的影响。
操作后保养和调理建议
保暖避风
艾灸后患者毛孔张开,应避免吹风受凉,注 意保暖。
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艾灸后饮用温开水,避免食用生冷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休息充足
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艾 灸效果。
灸后反应观察
艾灸专业知识

避免过度艾灸
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过长时间的艾 灸,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应急处理
如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 止艾灸,并进行相应处理,如涂抹 药膏、口服药物等。
03
艾灸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艾灸在感冒中的应用
缓解症状
艾灸可以通过对穴位的刺 激,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 、流涕、咳嗽等症状。
辅助治疗
艾灸可以作为感冒的辅助 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穴位 ,增强身体免疫力,缓解 症状。
选用优质艾绒,准备灸器、酒精灯、火柴 等工具。
点燃艾绒
将艾绒放在灸器里,点燃后吹灭明火,放 置在施灸部位。
固定艾灸
用毛巾或布料将艾灸固定在施灸部位,避 免移动。
控制温度
控制艾灸温度,避免烫伤和烧伤,同时根 据患者感受调整温度。
艾灸的注意事项与应急处理
注意安全
避免艾绒燃烧后烫伤和烧伤。
避免空腹艾灸
避免空腹进行艾灸,以免晕灸。
用。
增强疗效
中药治疗可增强艾灸的疗效,使 治疗效果更佳。
互补作用
中药治疗可针对艾灸无法治疗的病 证进行调理,二者互补。
05
艾灸的养生保健功能
艾灸的温阳散寒作用
温通经络
艾灸借助其温热刺激,温通经 络,使气血畅通,达到温阳散
寒的效果。
散寒止痛
艾灸可缓解因寒邪引起的疼痛 和不适,如胃痛、痛经等。
祛湿散寒
2023
艾灸专业知识
contents
目录
பைடு நூலகம்
• 艾灸基本理论 • 艾灸操作技巧 • 艾灸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 艾灸的辅助疗法 • 艾灸的养生保健功能 • 艾灸的选用与注意事项
01
艾灸基本理论
艾灸的定义与历史
艾灸基础知识

灸法(Moxibustion)是指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灼、烧的意思。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灸法古称“灸焫”(ruò)。
广义的灸法还包括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又称天灸、药物灸。
《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一、灸法的材料(一)艾(Moxa)及艾制品(Moxa production)施灸的材料很多,但以艾叶(Moxa leaf)制成的艾绒(Moxa Down)为主,因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
”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故以陈久的艾绒为佳。
1.艾炷(Moxa Cone)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状物称为艾炷。
(见图6-24)有大、中、小之分,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图6-24艾炷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用于艾炷灸。
每燃尽1个艾炷,称为1壮。
2.艾条(Moxa Stick)又名艾卷,是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
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Pure Moxa Stick)和药艾条(Medicinal Moxa Stick)两种。
一般长20cm,直径1.5cm。
具有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可以自灸等特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二)其他灸材1.火热类灸材(1)灯心草别名灯心、灯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甘、淡,微寒,如心、小肠经。
清心,利尿。
因其可用以点油灯而得名,为灯火灸之材料。
(2)黄蜡又名黄占。
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
性味甘、淡,平。
收涩,生肌,止痛,解毒。
为黄蜡灸之材料。
(3)桑枝别名桑条,方桑科植物的嫩枝。
艾灸基本常识

灸法灸,灼烧的意思。
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
《孟子·离娄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
灸法的作用(一)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流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温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
”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三)消瘀散结《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所以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四)防病保健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疾》记载:“河洛间土地多寒流,儿喜病惊。
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以防噤。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医说针灸》也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艾灸知识简介

艾灸知识简介艾灸知识简介艾灸常识第一章艾灸方法第二章艾灸中出现的问题第三章艾的识别方法第四章第五章艾灸的注意事项第六章艾灸的常用工具第一章艾灸常识常识一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千年。
春秋战国首现记载温灸疗法的医学典籍。
5000时世纪西进世纪东渡日本,公元17系统介绍。
温灸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
于公元6 欧洲。
将点燃的药媒或加热的矿物,,中医四术之一)温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统理疗手段(砭针灸药,放置在人体经络、穴位所在位置的表层皮肤上,通过热和能量输入,引起人体“应激反应”来进行肌体自我调节,疏通脏腑,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
通过点然艾绒熏灼人体穴位或病灶处,将艾的有效成份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病灶处,直:艾灸原理接刺激、抑制交感神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功能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内脏组织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温经活络、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调整经络脏腑、扶正驱邪,达到治疗、保健的效果。
常识二我们生活在世界上,都会遇到风寒暑湿燥的外邪侵犯,这些是得病的主要原因。
还有疲劳,都是页24 共页1 第艾灸知识简介造成身体酸痛的根源,久而久之会发展成关节的毛病,及时地用艾条来熏灸,把寒气暑气和疲劳引起的郁气,散发出来,是身体保健的关键。
一般人这三种气都会有,最多的是寒暑两气。
先讲讲最容易受到风寒和暑热的双臂吧。
A、中暑和受寒经常淤积在双肩,严重的就到了腋下。
暑气和寒气顺着头颈肩膀走到胳膊,再到肘关节,再到腕关节,Line1 还有是从腋下,胳膊的里面一路痛下来。
Line2 、还有疲劳也会使这两路的经络疼痛不堪。
B到底是不是受了寒气和暑气,只要捏一下头颈两侧到肩膀之间的肌肉,有酸痛的硬块,那就是寒气和暑气淤积成的。
还有腋下的疼痛的硬块,也是这寒暑两气造成的。
这些一捏就痛的硬块不及时清除掉,淤积的寒暑两气和疲劳的郁气,就会慢慢侵入到关节里,形成炎症,那时候再治疗就非常困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艾灸的介绍: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说艾灸是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
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
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
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
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
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
目前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一)局部刺激作用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二)经络调节作用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
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四)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五)综合作用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
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
灸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
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
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最大的效能。
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
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
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沸之火调,沸能取之”。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
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
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
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
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
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
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
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常见病的艾灸穴位: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肺结核: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胸膜炎:肺俞,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失眠: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贫血:足三里,关元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无脉症:心俞,内关,太渊,厥阴俞糖尿病:关元,太溪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遗尿:关元,足三里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疏通脾胃:中脘退热:大椎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太阳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