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谚语对比看中西价值观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 儒道两家的教义贯穿始终,都 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 作为儒道的泰斗,孔子和老子被后 人认为具有高度的人生智慧,给人类决定了一个终极的人生 方向。 天道与圣人的境界已摆在了世人的面前,人们要做的也 就是朝着那个目标努力。 因此,历史与前人的经验教训,对于中 国人极其重要,在时间上就表现为过去取向。 “前车之履,后车之 鉴”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表明人们 对 过 去 怀 有 鲜 明 的 崇 敬, 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
4.人性取向(Human Nature Orietation) 人性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克拉克洪的研 究表明对于人性的看法大致有三类:人性本恶、人性本善以及 善恶结合。 [1] 中国传统价值伦理原则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 仁爱思想。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系统中,孔子思想中的“仁”是 道德的最高原则。 这种原则就是要舍己利人,舍己爱人,并且 强调这种爱应该是从无私的动机出发的。 “仁”是人际交往的 最高标准和最终目的。 正因此才有相传宋代王应麟《三字经》 的总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6]这种人性论观点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 与中国古代圣人相反, 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 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 基督教《圣经》和基督教 神学中关于人性本恶论的观点普遍地为西方人所接受。 基督 教 主 张 原 罪 说 ,他 们 的 罪 先 天 地 来 自 其 祖 先 — — — 亚 当 与 夏 娃 。 说明任何人天生即是有 罪 的 。 “Who sows ill reaps ill.”(谁 种 下灾祸 ,谁就遭殃 。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 辈 的 罪 孽 会 殃 及 子 孙 。 )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 们 的 罪 和 债 远 比 我 们 想像的深重。 )和 “Every man has his besetting sin.”(人人都有 他易犯的恶习。 )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念。 5.社会关系取向(Social Orientation) 对于社会关系,不同文化也有不同的回答。 克拉克洪发现 在某些文化中,社会等级森严,人人服从权威;有些文化中,人 们对群体或集体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更 看重个人的独立和自我奋斗。 [1] 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 中国文化的主线。 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人 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 作关系,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 汉 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 高 ”、“独 木 不 成 林 ,单 丝 难 成 缕 ”的 功 能 体 现 的 就 是 一 种 典 型 的集体力量。 人伦本位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 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 因此,中 国人也习惯于避免锋芒毕露,因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 子先烂”,而“与世无争,难得糊涂”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 独立自主性。 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 闲 事)”体 现 的 就 是 英 美 社 会 奉 行 的 个 人 主 义 处 世 哲 学 ,它 告 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 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 “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下 转 第119页 )
人文视点
从汉英谚语对比看中西价值观差异
朱益平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9)
摘 要: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借助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
洪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种取向,引用汉语和英语中的相关谚语加以佐证,剖析中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能够我
们加深对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他们把“跟上时代”和“关注未来” 作为行动的指南,采取未来时间取向。 因为他们认为,回归过 去如同走向“原罪”,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4]所以,美国人不像中 国人那样注重历史与传统。 他们认为未来是可以驾驭的,现在 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而已。 人们普遍 认 为 变 革 意 味 着 进 步,新 事 物 总 是 优 于 旧 事 物,谚 语 “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 ( 只 有 变 化 是 永 恒 的 。 ), “Change of pasture makes fate calves.”(要得牛犊肥 ,需 要换块 地。 ) ,“Wise men change their minds, fools never.”(智者改变 主 意 , 愚 者 从 不 改 变 。 ) 和 “To an optimist every change is a change for the better.”(对于乐观者都是越变越好。 )就 说 明 了 这 一 点 。 因 此,西 方 人 很 少 循 规 蹈 矩 ,很 少 崇 拜 祖 宗 ,他 们 更 看 重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的成就。“Experience is the mistress of fools.”( 愚 人 受 经 验 控 制 。 ) “Experience keeps a dear school, yet fools will learn in no other.”(经验开了一所昂贵的学校 ,而 傻子不得不去上学 。 ) “An expert is one who knows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专家就是对少而又少的事知道的多 而又多的人。 )说明西方人也不很迷信权威,经验也未必都对。
3.行为取向(Activity Orientation) 在行为取向方面,克拉克洪认为有些文化看重做人,强调 在其位谋其事;有些文化注重发展,强调个人的潜能;而有些 文化倾向于做事,更在乎目标的实现。 [1] 几千年来, 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崇尚自然, 倡导无为。 人们力图“无为而有为”,“无为”是“自然”的延伸, 一切人为的东西都不自然,要“自然”就必须“无为”。 为人处 事也应该顺应自然, 办任何事情都不可凭主观欲望胡作非 为。 当然“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不是坐以待毙, 而是 顺应自然的更大程度更高境界的有为。 顺自然而为,即为“无 为”,即循道而为。 然而后人却扭曲了老子的本意,硬是用自 己的行为给“无为”贴上了“消极”的标签。 因此,虽然中国有 一部分谚语如“无名无位,无忧无虑”、“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表明了中国人淡泊 名 利 、宁 静 致 远 的 个 人 修 养 ;然 而 “识 时 务 者 为 俊 杰 ”,“人 怕 出 名 猪 怕 肥 ”,“枪 打 出 头 鸟 ”,“树 大 招 风 ”,和 “人 的 命 ,天 注 定”等谚语则暴露了中国人逆来顺受,不思进取,不愿冒险的 民族性格。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海洋文化,恶劣而博大的自然环境 造就了西方人热衷于冒险,敢于挑战一切的坚毅性格。 拼搏、 进取是他们精神的动力, 因此做事就成了重要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中西文化;谚语;价值观;差异
中 图 分 类 号 :G04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2-7408(2009)12-0120-02
一、引言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经验 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 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 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若想了解生活在这一 文化之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我们即可 从其谚语的字里行间窥见一斑 。 [1]正如培根所说:“谚语 是一 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它是特定文化中人们对好 与坏、对与错、善与恶进行判断的标准,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 供了一套基本准则。由于中西价值观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对价值观差异的描述必须分类进行。美国人类学家弗罗 伦 斯·克 拉 克 洪 (Florence R. Kluckhohn)在 对 数 百 种 文 化 进 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每种文化都必须对人和自然关系取向、时 间取向、行为取向、人性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五个方面的问 题做出回答,它们是价值观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 [2]本文借助 于克拉克洪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种取向, 通过一定量的汉英谚 语对比,来逐一剖析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二、透过汉英谚语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人和自然关系取 向 (Relationship of Humankind to Nature) 克拉克洪认为不同文化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三种 不同的回答:人类受制于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 掌控自然。 在相信人类受制于自然的文化中,人们被动地接 受自然的安排;在崇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中,人们 根据自然的节奏生活;在接受人类掌控自然的文化中,人们努 力地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 [2]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 国 儒 家 提 出 “天 人 合 一 ”,人 事 必 须 顺 应 天 意 ,要 将 天 之 法 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中国道家提出
120
2009.12
人Leabharlann Baidu视点
研究,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时间取向。 在过去时间取向 (pastoriented) 的 文 化 中 , 人 们 尊 重 历 史 和 传 统 ; 在 现 在 时 间 (present-oriented)取 向 的 文 化 中,人 们 强 调 此 时 此 刻 ;在 未 来 时 间 取向(future-oriented)的文化中,人们规划和掌控未来。 [1]
“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指的是“道”按照自然法则独立 运行,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 老子认为, 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诚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汉语中有许多谚语通过阐释自然来关照社会、 启迪人 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说 明自然规律和人事规律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 “天不可违,时不可失”,是说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时 应天,才能把握时机,运筹帷幄;“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也 是说人们要取得好收成,达到天从人愿的结果,就务必要顺从 大自然的安排。同时,天还是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如“皇天不负 有心人”、“天理难容”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表达了人们对 公理和正义的坚定信念和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而西方传统宇宙观是“天人相分”的观点。 认为人和自然 是一对对立的实体。 人和自然的对立中,人占主动,处于支配 和改造自然的地位。 因此,他们突出人与自然的抗争,把人与 自然看成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主人与仆人的关系。人们不 断地应付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改造自然。 [3]
与此相应的,英语中有许多谚语也反映了西方天人相分 的价值观。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 事 在 人 ,成 事 在 天。 ),说明人的意愿与上帝相违背 (此处‘上帝’可理解为 ‘天’),“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人是宇宙的灵魂 。 ),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等 谚 语 强 调 了 人 作 为 万 物 之 灵 的 至 高 地 位 。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表明如果人类意志坚强,掌握知识就会有改 造自然的力量。
人们相信只有不断努力,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并获得成功才 是被推崇的品质。 [5]“We learn by doing.”(在 做 事 中 学 习 。 )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 行 动 比 语 言 更 响 亮 。 ), “The shortest answer is doing”(最简单的回 答 就 是 干 。 ),以 及 我 们 耳 熟 能 详 的 “Time is money”(时 间 就 是 金 钱 )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不 入 虎 穴 , 焉 得 虎 子 。 ) 和 “No sooner said than done.”(说干就干。 )都 强 调 的 做 事 的 重 要 性 。 做事取向使西方人养成了外向 的 性 格— ——大 胆 直 率 、热 衷 冒 险、行动迅速、敢于挑战、不依靠他人。
2.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 时间观念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民族 的宇宙观和思维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克拉克洪的
作 者 简 介 :朱 益 平 (1964-),女 ,西 北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副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跨 文 化 交 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