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在谚语中的体现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差异中国有句古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把昼夜交替,春去冬来看做时时间的周而复始,倾向生命是轮回的,“来生再见” “三生有幸”,这辈子,没有做到的事情下辈子还可以弥补,因此,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形的,有一种充裕感,喜好回顾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是将来行为的借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过去的历史的重视和崇尚,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循规蹈矩,类似的还有“前车之鉴”等。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起点始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时间随着创世开始了。
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这个熟语体现了西方文明中的时间是有起点的。
这个起点就是“原罪”。
“a day of final judgement”,即“世界末日”。
根据基督教,“世界末日”是接受最后审判的日子,人类以“原罪”为起点,不断忏悔、赎罪,接受了最终的审判后,被解救者将进入七重天,获得永恒的幸福。
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
英语中反映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
西方人认为,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才能走向明天。
There is a good day coming. “好日子就要来临”,不管现在和过去如何,将来都是“a good day”,现在和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
象这样更看重将来的熟语还有“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Better the last smile than the first laughter”,“He loses indeed that loses at last”,“The end crowns all”等等。
中国人习惯把时间抽象化自然化,“只争朝夕”中“朝”指“日”,即白昼,“夕”指“日暮”,即夜晚。
“朝夕”在这里就是指“时间”。
类似的还有“多事之秋”、“一朝一夕”、“千秋大业”、“朝朝暮暮”等。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英谚语
人以及使用语言 的环境 。每个 民族都有 自己的语
言 和 文化 , 因此使 用 不 同母 语 的人 在跨 文 化 交 流 中 会 遇 到这 样 那 样 的 困难 也 就很 正 常 了。如 果 一 个 人想 要 学 好 一 门 外 语 , 掌 握 发 音 、 法 和词 汇 的 在 语 基 础 上 , 须 要 了解 一 些影 响语 言 发展 和形 成 的 他必
殊紧密的关系 , 所以人们通常把语 言称作文化 的载 体, 是反映 民族文化 的一 面镜 子。同时 , 文化是语 言存在的基础 , 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 的发展 , 它是
语 言发 展 的源泉 。
自从 瑞 士 语 言 学 家 索 绪尔 ( .d asue 把 F eSusr)
语言定义为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之后 , 不少语 言学
家 以研究 这 种作 为语 言底 层 或基 础 的系统 为 己任 , 并 且把 它看 成是 语 言学 主要 的甚 至是 唯 一 的任 务 。 作 为一 种社 会产 物 , 言 的形 成 和 发展 要 受 到 文 化 语 的影 响 , 言 的使用 离 不 开作 为 社 会 和文 化 成 员 的 语
言学 。 ・Βιβλιοθήκη 15・ 3 维普资讯
语必然存 差异 , 冈此对谚语 的理解不能够仅仅依
赖于字 面 意 义 , 一 点 对 于 翻译 工 作 者 尤 其 重 要 。 这 翻 译 作 者在 翻译 谚语 的时 候 , 须考 虑 到 源 语 言 r 必
维普资讯
20 0 6年 8月 第 4期 ( 总第 2 2期 )
浅谈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作者:马青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分析谚语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与其民族的文化背景,在动物词的运用、宗教方面的映射、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动物词历史宗教环境谚语有着它无可替代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着谚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又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概括及总结。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
文化包含着语言,语言中又渗透着文化;语言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
首先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没有语言,何来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即独特、互不相同;其次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角度去分析,语言会受文化的影响,却又能反映出文化。
总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经验中的态度、思想。
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不仅在内容上的表现手法简练精辟,在寓意中更能发人深省;它不仅具有广泛地感染力,还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生活哲理。
谚语是出自民间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仅在用词上趋于简练、便于记忆,在用句上,语言生动、切合实际;而且在理解范畴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
可以说是集该民族人民的聪慧、精神和经验的结晶。
本文就中西方谚语在宗教信仰、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研究各自特点。
一、关于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习俗上的差异中西方谚语的最典型差异,就是以动物词为主体的习俗方面的差异。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相同的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义外,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
众所周知,含有动物词的谚语在英汉语言文学中的数量相当庞大,而且构成了谚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说一个动物词“狗”,狗在汉语意义中是种卑微的动物,如果在中国,被对方比做是狗,那将是很恶劣的中伤。
从英汉谚语的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
《长江丛刊》2019.0847从英汉谚语的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邓秋峰/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则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英汉语言来自于两个民族,具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基于此,本文针对英汉谚语进行研究,以此判断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简单了解了英汉谚语之间的差异后,分析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原因,并且提出了几点交际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英汉谚语 中英文化 文化差异 交际策略一、英汉谚语体现的中英文化差异(一)生存环境最早的谚语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最早的英汉谚语会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最明显的谚语就是挥金如土,英语的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etr,”,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州大陆,相比较海洋面积,土地面积较大,土地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生活依靠,而英国属于岛国,航海业更为发达,因此再形容浪费、花费较高时,经常会出现船、水等词汇,但汉语谚语中则没有相似的习语。
如:不知所措的英语表达为“all at sea ”、“to keep one ’s head above water ”的中文表达为“奋力图存”。
不仅如此,在汉语文化体系中,夏天意味着酷暑、东风意味着春风、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气候多样,相反英国处于南半球,以海洋性气候为主,因此在英语文化体系中,西风意味着春天,而夏季代表的是温和美好。
(二)历史文化不仅是地理位置,在英汉谚语中,有很多词汇都和历史文化有关,而不同的历史文化也让英汉谚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比如:在汉语谚语中的“说曹操曹操到”的英文表达为“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 ”,从这一谚语中就可以看出前者源自于历史,后者源自于信仰文化,又比如:英语谚语中“Lvoe is blind ”的汉语表达为“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历史文化谚语。
由此可知,虽然英语和汉语中有相似的言语,但两者的来源背景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够直接对号入座。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文学院0903班严莹学号2009101040320摘要:成语是取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那么何为成语呢?英语成语(Idiom),是指一个整体意义无法由字面推论出的群体词组。
(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 )。
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所构成,并且在组合之后,产生出不同于单独词义的新词。
而汉语词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大都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这基本等同于成语,因此后文不区分谚语与成语。
)为了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中外成语,我们来对其进行一些具体的比较。
关键词:中外成语差异正文:一、成语(谚语)的来源差异(一)宗教信仰方面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汉语成语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等;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交际策略
掌握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如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等,以促进有效沟通。
经典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选择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英汉谚语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和 讨论。
文化内涵挖掘
深入挖掘每个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以揭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ABCD
翻译技巧探讨
针对每个案例,探讨其采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并分析其优缺点。
尊老爱幼传统美德传承
中国谚语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 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如“Respect your elders”(尊敬长辈),但相对而言, 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
善恶报应信仰体现
西方谚语中,善恶报应观念并不明显,更多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如“You make your own luck”(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谚语则强调善恶有报,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反映了中国 文化的因果报应观念。
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一报还一报)的表达,但与中国文化中 的报应观念有所不同,更多强调个人行为的后果自负。
自然灾害应对策略反映
英语谚语中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抗争精神,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 成)等。这些谚语鼓励人们积极应对挑战,战胜困难。
汉语谚语则更注重顺应自然、防范未然的思想。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汉语谚语倡导提前做好准备,如“未雨绸缪”、“防患 于未然”等。同时,也强调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智,以最小的代价应对挑战。
中英文化差异在习语_谚语中的表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www1xuebao1net87 中英文化差异在习语、谚语中的表现 白德铭[摘要]由于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
如今,文化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跨文化交流也成为我们英语学习的热点。
要用地道的外语与外国人进行交际,避免各种各样的误解和隔阂,不但要理解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
本文拟从习语、谚语角度来探析中英民族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习语;谚语;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S3—0087—03 作者简介:白德铭,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四川成都 610041 习语、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其文字精练,遣词隽永,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通俗易懂,内容精辟,具有广泛的感染力。
“人们往往可以从一句好的谚语中,领悟到一种做人之道、办事之理。
”[1]西方也有这样的描述:W hat fl o wers t o gardens,s p ices t o f ood,ge m s t o a gar ment and stars t o heaven,such are p r overbs inter woven in s peech.(谚语美化语言,就像鲜花之于庭园、香料之于食品、宝石之于锦绣、繁星之于天宇)。
[2]谚语作为一种语言,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3]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
浅谈中西方谚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谚语的文化差异学生:罗玲指导老师:谷一明摘要:谚语是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简练的语言浓缩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透过谚语的窗口来窥探中西方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令人更深刻的感悟到谚语传递的文化蕴含。
本文着重从谚语折射出的对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四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中西方谚语的对比研究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异域风情!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Abstract: Proverbs are a treasure of language culture, with its profound and concise language condensing history and culture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Most reflect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working people's life. Through the proverbial window to spy the differences of Western and Chinese social customs and habits religion, and way of thinking, people come to perceive more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 passed on by proverb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moral conception reflected by the proverbs, in these four aspects to explor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Chinese culture.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this demonstrates the exo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Key words: proverbs;west and east; cultural differences;ContentsIntroductionPart I The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s and features of proverbs1.1The definition of proverbs1.2The classifications of proverbs1.3The features of proverbs1.3.1The particular syntactic structurePart II The functions of proverbs2.1 The phatic communication2.2 Cultivation of mind and formation of behavior2.3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2.3.1 Experience of observing weather2.3.2 Awareness of creature’s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2.4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life2.4.1 appropriate wa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2.4.2 experience obtained from workPart III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proverbs3.1 Different way of life3.1.1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proverbs concerning sailing,fishing3.1.2 Chinese proverb associated more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3.1.3 Geography determines the way of life3.2 Proverbs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customs3.2.1 Different culture of pets3.2.2 The valuation of etiquette3.2.1.4 Chinese value friendship3.2.1.5 Westerners are self-centered3.3 Proverbs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of religious belief3.3.1 Most westerners believe in Christian3.3.1.1 God is the supreme god3.3.1.2 Advocation of equality3.3.2 Chinese largely believe in buddhism,taonism,confucianism3.3.2.1 Atheism,believe in the power of abstraction3.3.2.2 Hierarchical,class-oriented from person to person3.4 Proverbs embodi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oral conception3.4.1 The different value of the public reputation3.4.3 Ongo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ese women3.4.4 western women are of high statusConclusionBibliography。
从英汉谚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关 丽 芳
( 泉州 市 农 业 学 校 , 建 泉 州 3 2 0 ) 福 6 0 0 摘 要 : 语 是 从 人 民 口语 和 经 典 著 作 中提 炼 出 来 的 语 谚 言精 华 . 于 中西 方 的 社会 文化 存 在 着很 大 的 差的 “ 语 ” 词 与 英 语 中 的 “ rv r ” 体 一 致 . 谚 一 po eb 大 在 《 代 汉 语 词 典 》 修 订 本 ) , “ 语 ” 义 为 : 群 众 中 间流 现 ( 中 将 谚 定 在 传 的 固 定词 句 , 简 单 通 俗 的 话 反 映 m 深刻 的道 理 。“ rv r ” 用 po eb 在 《 文 当 代 英 语 词 典 》 英 语 版 ) 的 定 义 为 : h r w l 朗 ( 中 a sot el —
k o ae n a o tis d iea o ti e ea。学 习作 n wns tme th t nan vc b u f i g n rl t t c a le n 为 人 类 语 言 和 思 想 浓 缩 的 结 晶 的谚 语 ,有 助 于 深 刻 理 解 西 方
文化 , 以及 作 为 文 化 载 体 的 语 言 。 2 英 汉 谚语 所体 现 出 的 文 化 差 异 . 谚 语 . 为 人 类 文 化 生 活 的 文 明 成 果 , 映 着 各 自 民族 的 作 反 文 化 、 活 习 俗 和 道 德 取 舍 。 由 于 不 同 民 族 生 活 的地 理 环 境 、 生
“
自然 气 候 、 教 习俗 等 诸 多 方 面 的不 同 , 创 造 的谚 语 在 某 些 宗 所 方面所体现的文化色彩有着很大的地方差异。 2 1 历 史典 故 有 关 的谚 语 .与 在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有 大量 由 历 史 典 故 形 成 的谚 语 。 在 中 国 的典 籍 中 , 语 多 出 自诗 书 、 子 论 著 , :千 丈 之 堤 , 于 谚 诸 如 “ 溃 蚁穴。—— 《 非子 ・ 老》“ ” 韩 喻 ; 以貌 取 人 , 之 子 羽 。 《 记 ・ 失 ”史 仲 尼 弟 子 列 传 》 “ 为 玉 碎 ,不 为 瓦全 。 ” ;宁 —— 《 齐 书 ・ 景 安 北 元 传 》 “ 积 跬 步 , 以 至 千 里 。” — 《 子 ・ ;不 无 — 苟 劝学 》这 些 谚 语 结 ; 构 简单 , 义 深 远 , 有教 育 和 警示 作用 。 意 很 而 英 语 中 的 典 故 多 来 自《 经 》 古 希 腊 罗 马 神 话 等 两方 圣 、 经 典 著 作 , 据 《 经 》 载 , d m是 人 类 的 始 祖 , 最 古 老 的 根 圣 记 Aa 即 人 , 以a l a A a 所 s d s d m就 是 “ 常 古 老 , 常 陈 旧 ” 意 思 。再 o 非 非 的 比 如 : ra O t d nmyt g e ( 头 壮 牛 站 在 我 的 舌 头 A ge t Xs n s n u . 一 a o o 上 。 “ 牛 ” 表 不 可 挪 动 的 重 物 。 句 的意 思 是 : 话 极 其 谨 )壮 代 全 说 慎 与汉 语 “ i缄 其 口” 近 相 22 地 理 有 关 的 谚 语 .与 每 个 民族 都 在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中 生 存 繁 衍 ,因 而 不 同 民 族 的一 些 谚 语 的产 生 和 该 民族 的 自然 环 境 、 理 环 境 、 地 山川 物 i h le指 “ 怏 不 乐 或 心 情 沮 丧 ” 本 来 心 情 ( o ) 无 色 nte u s 怏 b . mo d 是 彩 而 言 的 、 个 短 语 的 隐 喻 意 即 由始 源 域 “ l ” 起 令 人 沮 丧 这 bu 引 e 的色 彩 投 射 到 目标 域 “ 的 心 情 ” 产 生 的 。 如 , le a s 指 人 上 另 bu w , l 严 格 的法 律 , 指 周 日禁 止 跳 舞 宴会 等 , 于 美 国 殖 民 地 时 期 尤 始 清 教 徒 颁 行 的法 律 。 6绿 色 (re . ge n) 绿 色 是 生命 的颜 色 , 人 想起 春天 、 叶 、 地 等 , 青 春 、 使 树 草 有 活 泼 、 活 力 的隐 喻 。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文化 中 , 色都 可 象 征 安 有 在 绿 全 和 平 , .re v lt n ge np ae 如 ge nr o i ,re e c 。但 绿 在 汉语 言 中还 有 e uo 独 特 的 隐 喻 . , 戴 绿 帽子 ” 指 某 人 的 妻 子 与 他 人 私 通 , 果 如 “ , 如 直 译 成t w a a r e a.西 方 人 估 计 就 理 解 为 有 人 戴 着 绿 色 o er e n t g h 的帽 子 , 能 理 解 它 隐 含 的 意义 , 翻译 成 “ ea u k l ” 不 应 t b c c od 。 o 人 们 使 用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是 人 类 对 颜 色 认 识 发 展 的 高级 阶 段 . 色 词 的 联 想 意 义 是 一 种 思 维 活 动 和 文 化 价 值 颜 的体现 , 因此 英 汉 语 文 化 中颜 色 词 的联 想 意 和各 自文 化 模 型 密 切 相 关 。 文 对 两 种 语 言 文 化 中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意 义 进 本 行 了对 比 . 现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一 些 隐 喻 在 两 种 文 化 中 有 相 似 发 之 处 , 受 各 自文 化 价 值 、 统 习 俗 、 仰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但 传 信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认 知 呈 现 了 不 同 的个 性 与 差 异 , 管 同 中 有 尽 异 , 用 基 本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时 , 们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更 但 我 加真实 和生动 了, 而使英 汉两种语 言文化更加 丰富 了。 从 参考文献 : [ ] 惠 南 . 化 语 境 与 语 言 翻 译 [ . 京 : 国 对 外 翻 1包 文 M] 北 中 译 出版 公 司 .0 1 20. [ ] 惠 南 , 昂. 国 文 化 与 汉 英 翻 译 [ . 京 : 文 出 2包 包 中 C] 北 外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汉英谚语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们折射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谚语则是这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
本文将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汉英谚语的不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谚语中。
中国人一般使用“象征性思维”,而西方人则多采用“逻辑性思维”。
中国的谚语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情,这种表达方式的主体在于“感性思维”。
比如中国谚语中的“九十九难,唯有耐性来得通”、“家丑不可外扬”、“杀鸡给猴看”等等,这些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生活智慧,但多以隐喻、寓言等方式表达出来。
而西方的谚语则更多体现了“逻辑性思维”,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比如英语中的“all roads lead to Rome(所有的路都通往罗马)”、“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两者不能兼得)”等等,这些谚语很少采用生动的比喻等手法,而是通过表达逻辑关系来证明某一观点或道理。
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汉英谚语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谚语的表达方式。
比如“有志者事竟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努力、坚强、自律、为他人着想等价值观。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西方谚语中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也反映了这种价值观。
比如“no pain, no gain(不劳则无获)”、“be yourself(做自己)”等等,这些谚语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担当的精神。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的传统文化对汉英谚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与修养,这种价值观也体现在谚语中。
中西价值观差异在汉英谚语中体现
中西价值观差异在汉英谚语中的体现摘要:谚语是人类语言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汉英谚语在意义和表达形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本文以克拉克洪文化模式五取向理论为手段,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分析,探讨中西价值观的差异,以期减少因文化和价值观差异所造成的意识冲突,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谚语;中西价值观;文化模式五取向。
谚语是人类社会文化中最古老、最富有魅力的语言表达形式, 蕴含着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性。
由于汉英文化体系的不同,汉英谚语在意义和表达形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本文以佛萝伦丝·克拉克洪(florance r. kluckhohn)的文化模式五取向理论为手段,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分析,探究中西价值观的差异,以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
一、克拉克洪文化模式五取向克拉克洪文化模式五取向是指美国人类学家佛萝伦丝·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五种价值取向模式。
克拉克洪指出,所谓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
”(kluckhohn&strodtbeck,1961)他们提出了五个任何社会都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五种价值取向:人性取向、人与自然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
二、中西价值观差异在汉英谚语中的体现1、人性取向人性取向涉及人类本质的内在特征。
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将人性取向区分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和善恶兼而有之。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差别很大,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崇尚”原罪说”,认为”人性本恶”。
这体现在英语谚语中,如”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们的罪和债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多)。
《圣经·出埃及记》中也说到,”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孙)。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1?币?言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
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
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
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自然环境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
例如: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西文化差异影响英语动物谚语的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影响英语动物谚语的翻译作者:朱朝春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第04期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如何翻译谚语,从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入手,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如历史演变、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巧妙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详细地分析比较汉英谚语的不同。
关键词:英语谚语文化特色意译法释意法谚语是人类语言的精粹,而动物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联,因而出现了很多和动物有关的谚语。
不同的动物意象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动物谚语给我们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依据。
一、同一动物词汇在中英谚语中直接翻译中西文化和历史背景虽有差异,但是历史演变却留下一些相同或相近之处,在动物谚语中就得到了体现:例如“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关于它中西方都派生出许多谚语:A bark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sleeping lion.吠犬不可怕,睡狮难提防。
还有同类的例子: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
这些谚语都是属于汉英动物词汇并存的情况,通常可以使用直译法来理解。
二、同一动物词汇在中英谚语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释意法指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
一些英汉谚语虽然具有形同的结构或意义,但他们有可能含有不同或完全相反的含义。
例如“Dog eat dog”可直译成“狗咬狗”,但是对其内涵上的理解却是不同的。
英语中它指人们伤害了同团队的人,但是汉语中指的却是恶人之间的斗争。
三、不同的动物词汇在中英谚语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可以采用意译法汉英动物词汇错位的情况通常使用意译法,即指不同的动物词汇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虽然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词汇不同,但它们的喻义却是相似的。
例如: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树倒猢狲散。
动物名词的英汉谚语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含有动物名词的英汉谚语对比看东西方文化差异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
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具有广泛的感染力。
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文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
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在世界各国语言中,有很多以动物名称设喻的语言现象,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是因为动物名称除了其固有的字面语义信息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含有动物名词的语言现象在英汉语中不计其数,由此构成了语言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较和解读这些动物名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本文仅就英汉语中一些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试作比较,以示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
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习俗,因此给动物名词烙上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赋予了动物名词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2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3习俗差异汉谚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4宗教信仰方面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摘要】英汉语谚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典型表达形式,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演变都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谚语的特点、应用差异和文化背景,探讨了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以及对于语言、文化交流的启示。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英汉语谚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差异与共性,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英汉语谚语的跨文化传播和理解,为未来进一步深化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通过对英汉语谚语的比较研究,可以开拓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关键词】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比较研究、特点、生活应用、文化差异、传承、演变、对比案例分析、启示、展望。
1. 引言1.1 英汉语谚语的定义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一句简洁而富有智慧的句子组成,通常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英汉语谚语在两种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在英语中,谚语通常被称为“proverbs”,它们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智慧和经验,被当做指导人们生活和行为的准则。
而在汉语中,谚语通常被称为“成语”,它们既传达了智慧和哲理,也具有文学和历史意义。
英汉语谚语的共同点在于都反映了民间智慧和文化传统,但在具体表达和应用上却存在一些差异。
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对比和研究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 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研究英汉语谚语的特点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传承与演变以及对比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英汉语言文化交流,增进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拓展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领域,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在汉语里意味着稳定统一 。四海之内皆兄弟 (lm n bohr)四海 a e rtes; l 为家 ( k D ’ hm hrvr l s ;六 ” mae e s o ew eee l ) “ 是非常特别的数字 , 含安 0 oei 包 全, 幸运 , 成功等意思 。 国之君 , 六 六六大顺 , 六畜兴旺 , 身怀六 甲。 但在 英语 中关于六 的谚语多含贬 义 :t i s n ees a s e dsvn( x a 乱七 八糟)s l ;i t Oe xo l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英汉谚 语 文 化差 异 及 翻译 方 法
广西 师范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邓 蓉
[ 摘 要] 谚语作为语言的结晶, 包含丰富的文化 内涵。由于中英 两种文化存在诸 多差异 , 导致谚语 的翻译需考虑这些 因素。本文先 分析英汉谚语 的文化差异, 然后针对这种翻译难现 象总结 了几种翻译方法。 旨在 强调作为译者对两种 文化的精确把握 至关重要。 [ 关键词 ] 英汉谚语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d ao , rg n 除 bidd ao , g tiea r o 。 l rg n f h k a n n i l dg
第三 , 中国和英语 国家 的人 民对同一数字有不同的理解 , 这就 导致 了包含数字 的谚语 涵义不同 。英语 中“ ” 一 表示 地位高 , 独一无二 , : 如 O e oyi1 oy oeaoeteo l. N d 0 d ;n bv;h l oe 汉语一则意 味着完整 ,和谐 。 b s3 b d l 如 : 了百了; 一 一统天下 。 二在英语 中表示相反 的。 比如 :usw dto p ttoa w n tgte. oe r根据事实推断。 w t d ee re 行是冤家 。 B ten h T o f ae vr ge同 o ar n a ew e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谚语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谚语,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为翻译带来了挑战,但也为翻译策略提供了机会。
本文将探讨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因此英语谚语中有很多与海洋、船只、潮汐等相关的表达。
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农业历史悠久,所以汉语谚语中有很多与土地、农耕、季节等相关的内容。
例:英语谚语“salt water and ship - shaped stomach”比喻“心胸狭窄,难以容忍别人的错误”。
这里的“salt water”指的是海水,而“ship - shaped stomach”则形容胃像船一样容易受潮,比喻心胸狭窄。
英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依赖性。
这种社会习俗的差异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
例:英语谚语“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汉语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英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许多英语谚语源自于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和经典文学作品。
而中国历史悠久,很多汉语谚语都包含有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源自于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意指“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而汉语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则源自于古代传说,意指“心甘情愿的事情不需要解释”。
直译法是指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在翻译英汉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time is money”可以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汉语谚语“瓜田李下”可以直译为“under the melon and plum trees”,比喻“避免给人产生误会的行为或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在谚语中的体现
院系:经济学院年级:2010级姓名:黄为学号2010213463 一、审美习惯的差异
1)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2)Every dog has it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3)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
4)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
在英美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常可用来比喻人,而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
5) Every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 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
6)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7)Like priest, like people. 有怎样的牧师,就有怎样的教徒。
英国人大都信仰基督教,《圣经》几百年来一直是英国每个家庭必备的读物,即使是在穷乡僻壤的简陋农舍也很可能找到。
不少相关色彩的语句成了警醒世人的习语、谚语。
三、历史文化的差异
8) 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
9)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0)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曹操曹操就到。
第8个谚语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第9个中,英文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汉语意义却是来源于历史。
第10个英语中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也与历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