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最新-英汉谚语文化差别与翻译技巧 精品
英汉谚语文化差别与翻译技巧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
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
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
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一视同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策马翻译培训·词句: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翻译培训·词句]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必须非常睿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1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Christianity)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 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
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 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当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往往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习俗、传统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
从词汇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都表达了共同的意境,但在文化背景上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源自欧洲的航海文化,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则源自中国的传统水文化。
同样,英语中的“black sheep”和汉语中的“害群之马”虽然都表示“不合群的人”,但在文化意象上却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从语法和表达方式方面来看,英汉习语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英语常常采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而汉语则更注重对仗、平衡和和谐。
例如,英语中的“talking through one's hat”和汉语中的“纸上谈兵”都表示“空谈”,但英语中的比喻让人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英语中的习语往往言简意赅,而汉语中的习语则更为凝练、含蓄。
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和“家丑不可外扬”都表达了相似的意境,但英语中的习语更显得简洁有力。
针对这些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英语中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就直接音译为“瓦伦丁节”,既保留了其文化源头,又让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对于一些在意象和语法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更注重译文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例如,“to break the ice”可意译为“打破僵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意。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第一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张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一、引言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汇集了人民大众集体的智慧, 经过长期的积累, 科学的概括, 艺术的操练, 以形象的比喻, 总结生活经验, 阐述人生哲理。
谚语形象鲜明生动, 内容深入浅出, 寓义意味深长, 富有思想性, 艺术性和大众性, 因此雅俗共赏, 妇孺皆知, 世代相传而影响深远, 有些已成为流传于古的至理名言, 诚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 “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语而为百世师。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 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又反映了其个性。
从广义上讲, 谚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语义整体性, 结构稳定性和语法的不规则性的特点, 加上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相近或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谚语。
例如: 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 眼不见, 心不想(out of sight, out ofmind) 等。
但这只占谚语中极少部分, 而大量的谚语则表示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物质文化, 还是精神文化都不尽相同, 毕竟中西方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中、英语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差异, 研究和比较其差异, 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的规范以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 则翻译时必然会引起歧义; 但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其规律, 则会使译文达到“信实, 通达, 雅致”之效果。
二、汉英谚语的比较谚语, 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 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在语音上重视声韵, 用词上讲究凝练, 句式上注重对称,表达上力求形象, 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上绚丽多彩的瑰宝。
英语谚语最早见之于八世纪的古英语, 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也是大不列颠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凝集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 也从各方面反映出大不列颠民族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
习语是某⼀语⾔在使⽤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式。
本⽂所要讨论的习语是⼴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历史悠久,包含着⼤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简意赅,⽽且形象⽣动,妙趣横⽣,给⼈⼀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活习俗等⽅⾯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化特⾊和⽂化信息,它们与⽂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试图借助语⽤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些探索。
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
话语的⾮⾃然意义指⼈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的⽂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差异可归为两类:⼀是形象意义的差异,⼀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它们都是字⾯以外的意义,是⽂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提出了英汉习语⽂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法。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化差异 朱光潜先⽣在《谈翻译》⼀⽂中说:“外国⽂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微妙,在字典中⽆从找出,对⽂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国的⼈情风俗和⽂化历史背景,对于⽂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化⼈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化》(1871)⼀书中,⾸次把⽂化作为⼀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的习惯。
英汉成语谚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
切忌“望文生义” ,“生搬硬套”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不可译现象
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语言学承载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必然造成许多难以处理的翻译问题,即文 化不可译现象。
e.g. 妯娌,连襟
Women who are married to brothers; men who are married to sisters. e.g. 她们是妯娌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英国是, 岛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汉民族是农耕民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 地。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 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班门弄斧teach fish to swim.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妻管严henpecked husband 诸葛亮(的形象)“He is as wise as Solomon” 洗心革面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见风使舵 See which way the cat jumps 倾盆大雨 It rains cats and dogs. 一贫如洗 (穷光蛋)Poor like a church mouse. 度日如年 donkey years 班门弄斧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三伏天 dog days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上传: 邹金平更新时间:2013-4-23 8:32:54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的含义和概念。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的: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的: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1)它们是整齐固定的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句子;(2)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3)它们常包含简练的话语、大胆的想像、丰富的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
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的不同点。
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联系。
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总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
尽管谚语反映的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时一些谚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的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地域环境特色谚语出自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大海。
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
例如:No fish would exist without fishbones , No man would be without faults.(没有不带刺的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to carry coal to Newcastle
字面意思:将煤运往纽卡斯尔”(英国产煤中 心),指“多此一举,背着石头上山” Don’t be too proud of your premature success, as it always turns to be a Pandora’s box. 切不可为过早的成功得意忘形,因为它常常会变成 灾祸的根源(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见希 腊神话,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等的根源)
或相似,隐含意义也相同的表达方法,就是 说,此类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传达出了 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转换。
像蜜蜂一样忙碌 as black as crow 向乌鸦一样黑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A fall in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Mary and her mother are as like as two peas。
玛丽和她的母亲长相酷似。 He treated his daughter as the apple in the eye. 他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
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to tread upon eggs as thin as a shadow to fish in the air
waters”(浑水摸鱼); “to sink or swim”(不论 瓜熟蒂落 成败); “still waters run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 deep”(大智若愚); 九八九耕牛遍地走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瑞雪兆丰年
中英俗语的文化差异及英汉翻译
中英俗语的文化差异及英汉翻译摘要:在教学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的多种技巧,如意译、词的增省法、词类转换法、正反表达法、音译法、长句的顺译法、逆译法与拆分法、习语翻译法等,供初学者参考。
翻译有很多很多种技巧与方法,这里不一一赘述。
翻译是艺术、技巧与科学三者的统一与结合,学习者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探索其规律。
关键词:英语;汉语;翻译;技巧翻译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它需要翻译工作者通过精心研究讲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后,进行再创作。
在此想探讨几点英汉翻译的技巧。
一、词义引申法也叫意译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差异很大,又加上英汉两民族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大相径庭。
要根据特定的场合来判断意义。
例如:(1)Thiswasthelaststraw.I wasveryyoungandtheprospect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1 ~2].此句中的“last straw”不能翻译为“最后的稻草”而应译为“终于忍无可忍”比较贴切。
所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不能只从字面的意义上去解释。
(2)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译: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3]黄色,汉语中有“黄色书籍”、“黄色电影”、“黄色音乐”。
汉语“黄色”有着“色情pornographic”、“猥琐,淫秽ob-scene”“,淫猥filthy”“、庸俗,下流vulgar”之意义。
但英语黄色是本义。
“黄色书籍”可翻译为filthy book“;黄色电影”可译为pornographic pictures,obscene movies;“黄色音乐”可译为vulgar music[4]。
二、词类转换翻译法在翻译中有时将词类一一对应翻译,很难。
划线部分的词是翻译时转换了词类的。
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
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第一篇: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摘要谚语是了解一个国家历史及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谚语的翻译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针对英汉谚语的翻译,提出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即套译法、直译加注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以及省略法。
关键词谚语套译直译意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谚语是人类千百年来口耳相传、言简意赅的箴言。
它是民间集体创造并广为流传,用于反映深刻道理的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受到广泛应用。
但由于人类普遍的社会活动以及思维过程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使得汉英谚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又有很多相同点。
1谚语翻译的几种方法1.1套译法有些英汉谚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喻,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
这类谚语在翻译时则可以直接套用与之对应的异语谚语即可。
例如英语中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汉语中的“趁热打铁”即属于此类。
再例如,英语中的Walls have ears可直接套用汉语中的成语“隔墙有耳”。
另一类亦可用套用法翻译的谚语不似上述例证所举,它们有相同的意义,却并未用相似的形象作为比喻。
例如英语中的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可翻译成中文中的“家丑不可外扬”,两者的意义相通,所用形象却截然不同。
在英语中使用鸟这种动物以及鸟巢的形象作为隐喻,而中文中的形象则是人类以及人的居所。
1.2直译加注法很多汉英谚语都暗含典故,如果直接翻译容易为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异国读者所不能理解。
而在异国文化中又很难找到与之同出一辙的相同典故或寓意相同的典故,因此在翻译此类谚语时应用直译加注法。
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最好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通过在诸葛亮后加注the mastermind,让不了解中国文化或未曾听说过诸葛亮的读者也能知道诸葛亮智者的代名词。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一、引言 谚语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英语语言及文学的著名学者王 佐良这样回答:文化差异,如这种文化中显而易见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 就要详细解释。因此译者需非常认真谨慎地处理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 类学家Edward Ta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 提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作 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内涵丰富。谚语来源于生活,是 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 多彩的文化现象。它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某些部分,经过 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 言精品: 给谚语下一个固定的定义比较困难,因为不同的人对谚语理解不 同。如: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 的道理:“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 的产物);英国人类学家Tomas Fuller则认为: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 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总之,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 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练而简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 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 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直接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 差异;一是隐含意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 的具体反映。 二、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浓,西域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 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言一目了然,我们
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baby without asoul.没有爱的家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
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
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
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
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
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一、价值观念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作者:曹翔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谚语是各国语言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其文化色彩浓厚,民族内涵丰富,是各国民间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钻石。
英汉谚语凝聚了中英两国智慧的精华,既有其共性,又存在差异。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文化的异同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包括直译法、意译法、直意结合法和对等翻译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对比翻译仔细观察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类存在着某些共性,因此英汉谚语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起源相同英汉谚语很多源于人民的生活经验及经典文学作品。
很多英汉谚语中都与婚姻有关,如,汉语中的"强扭的瓜不甜"表明婚姻应得到双方的同意,勉强的婚姻则没有好下场。
英语中则有"Fanned fires and forced love never did well."也表明了一手包办的婚姻无法获得幸福。
除此以外,英汉谚语也有很多是来自于经典文学作品,如汉语中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英语中的"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则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2.风格相同就其艺术性而言,英汉谚语大都言简意赅、修辞巧妙和韵律优美。
[1]英汉谚语都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共同特点,如汉语中有"人在做,天在看",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除此之外,许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在英汉谚语中也比较常见,如汉语中的"雷公叫,大雨毛快到",英语中的"Wall have ears."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英汉谚语语句流畅,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英语中的"God made dirt,dirt won’t hurt."使用了尾韵,汉语中的"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则通过押韵使人读起来抑扬顿挫。
中西谚语差异
部吹去的,它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在英国,报 告春天消息的确是西风,
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 要识好水手,需凭坏天气。
中国谚语(农业为主) 庄稼百样巧,地是无价宝 人勤地不懒,勤奋谷仓满 太阳颜色黄,明日大风狂 瑞雪兆丰年。 人勤地不懒。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宗教信仰
Many people in the West believe in Christianity, and so the images of ―God‖, ―devil‖, ―heaven‖, and ―cross‖, etc. are found in a number of English proverbs. 英语谚语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之人。 The devil lurks (or sits ) behind the cross. 魔鬼常常躺在十字架后面。 Crosses are ladders to heaven. 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处不在)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hastity (贞洁)covers a multitude of sin(一羞遮百丑)
在中国人眼里,猪是笨 头笨脑的而且又贪吃, 所以经常用“肥猪”或 者“笨猪”来骂人, 在英语国家则是用“驴” 来表达这个意思。如: “as stupid as a donkey ‖(笨得像头驴)
风俗习惯---狮子&老虎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2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3习俗差异汉谚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4宗教信仰方面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
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习俗差异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欧美人把狗看作家庭的一员。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You are a]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与此相反,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
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所以She is a cat是指“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宗教信仰方面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人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谚语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谚语,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为翻译带来了挑战,但也为翻译策略提供了机会。
本文将探讨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因此英语谚语中有很多与海洋、船只、潮汐等相关的表达。
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农业历史悠久,所以汉语谚语中有很多与土地、农耕、季节等相关的内容。
例:英语谚语“salt water and ship - shaped stomach”比喻“心胸狭窄,难以容忍别人的错误”。
这里的“salt water”指的是海水,而“ship - shaped stomach”则形容胃像船一样容易受潮,比喻心胸狭窄。
英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依赖性。
这种社会习俗的差异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
例:英语谚语“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汉语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英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许多英语谚语源自于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和经典文学作品。
而中国历史悠久,很多汉语谚语都包含有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源自于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意指“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而汉语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则源自于古代传说,意指“心甘情愿的事情不需要解释”。
直译法是指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在翻译英汉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time is money”可以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汉语谚语“瓜田李下”可以直译为“under the melon and plum trees”,比喻“避免给人产生误会的行为或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ings’ chaff is worth other men’s corn.
国王的糠胜似百姓的粮。
如今,骑士、国王已经不再是英语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了,对于今天的英国人来说只是历史。
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都是香的。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are merely players.
整个世界就是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们只是其中的演员。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Proverbs related to Christianity )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5. 与英国历史有关的谚语( Proverbs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England )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由于谚语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它们回反映出国家历史的某些方面。
It is as hard as to please a knave as a knight.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 Proverbs derived from the Bible and great English literary works )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Nev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不可明珠暗投(不可对牛弹琴)。
Judge not according to appearance.
不可根据外表做出判断(勿以貌取人)。
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伟人并非事事聪明。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源于《红楼梦》。许多英语谚语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叙事诗和十四行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其他的文学大师也对英语谚语宝库做出了贡献。例如,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名句: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宁在地狱为君,不在天堂作臣)和华尔沃斯的诗句: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从小知其人),以及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都成了英语谚语。
英国是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因此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英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正像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国人是海洋生物。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
船沉鼠要逃(树倒猢狲散)。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背煤上煤都,多此一举。
Oxford for learning, London for wit, Hull for women and York for horses.
牛津人学问好,伦敦人才智高,哈勒的女人美,约克的马匹棒。
4. 与航海有关的谚语( Proverbs related to navigation )
小漏沉大船(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
Any in a storm.
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慌不择路)
以上谚语都与航海有关,而它们相对映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化特点。A sinking ship, a great ship, port等词都和航海有密切联系。而“树”、“堤”、“路”都和陆地活动有关。英汉语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他们在陆地上的经验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收藏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摘要: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
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谚语必须非常睿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为流传。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参考文献:
(1) 韩新民,王成林,语言与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 A 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3) 英语成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 Proverbs related to geography )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在谚语中。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英语谚语中也有地名。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