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与pc机发展史
微机发展历史
微机发展历史微机,也被称为个人电脑或PC(Personal Computer),是一种小型计算机系统,由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组成。
微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和创新,如今的微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70年代初,微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当时的微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有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才能购买和使用。
这些早期的微机主要采用了8位或16位的微处理器,内存容量非常有限。
由于技术限制,这些微机的计算能力和图形显示功能都很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集成电路的发展,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这是当时市场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微机。
Apple II采用了8位的6502微处理器,拥有16KB的内存,具备了图形显示和音频功能。
它的成功引领了个人电脑的潮流,使得微机逐渐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
1981年,IBM推出了第一台IBM PC,这是一款以8088微处理器为核心的个人电脑。
IBM PC的推出标志着微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也奠定了微机的标准化地位。
IBM PC的成功使得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MS-DOS成为了主流操作系统,微机市场进一步扩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机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1985年,Intel推出了第一款x86架构的微处理器386,它的推出使得微机的计算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也推动了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发展。
微软公司于是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使得微机的用户界面更加友好和直观。
1990年代,微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微机开始与网络结合,人们可以通过微机上网冲浪、发送电子邮件等。
同时,微机的硬件技术也不断创新,处理器频率、内存容量、存储空间等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微机不再局限于个人使用,也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娱乐等领域。
进入21世纪,微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个人电脑。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汇总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如下:
1.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第一代计算机基于真空电子管,特点是体积庞大、功耗高、可靠性差、运算速度低。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克特和莫齐利拉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2.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第二代计算机基于晶体管,特点是体积缩小、能力增强,可靠性大为提高。
晶体管数字机的发展得益于晶体管、磁芯存储器、磁带、磁盘等硬件的发明及应用。
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1年)
第三代计算机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特点是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功耗进一步降低,运算速度增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集成电路数字机的发展得益于集成电路的发明和集成度的提高。
4.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机(1971—2008年)
第四代计算机基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点是电路集成度大大提高,功耗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降低,运算速度大幅提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此时期计算机的发展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软件也越来越丰富。
5.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2008年—)
第五代计算机基于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特点是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增加,价格大幅降低。
此时期计算机的发展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软件也越来越丰富。
总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电子管数字机、晶体管数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机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五个阶段。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
(发展战略)微型计算机发展史最全版
(发展战略)微型计算机发展史微型计算机发展史自1981年美国IBMX公司推出第壹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微型机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怏捷、性价比高、轻便小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快速换代,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仍是易用性等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飞跃。
便携机更是以使用便捷、无线联网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受到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壹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自第壹台微型计算机MCS-4诞生后,壹直到当下,微机计算机的发展非常迅速!对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壹般以字长和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作为划分标志,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壹个阶段(1971~1973)主要是字长为4位的微型机和字长为8位的低档微型机。
这壹阶段的典型微处理器有:世界上第壹个微处理器芯片4004,以及随后的改进版4040,它们都是字长为4位的。
在随后的第二年,Intel又研制出了字长为8位的处理器芯片8008,集成度和性能都有所提高。
8008采用PMOS工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48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uS,时钟频率为500KHz,集成度约为3500晶体管/片。
第二个阶段(1973~1978)主要是字长为8位的中、高档微型机。
这壹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X公司的I8080、I8085、MotorolaX公司的M6800、ZilogX公司的Z80等。
以I8080为例,I8080采用NMOS工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70多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10uS,时钟频率高于1MHz,集成度约为6000晶体管/片。
第三个阶段(1978~1985)主要是字长为16位的微型机。
这壹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X公司的8086/8088/80286、MotorolaX公司的M68000、ZilogX公司的Z8000等。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发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早期计算机的诞生(1940年-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计算机还处于早期阶段,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但催生了计算机科学的诞生。
早期计算机采用真空管作为主要元件,代表性的计算机有ENIAC和EDSAC。
这些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应用,对于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第二阶段:集成电路的应用(1960年-19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应用,计算机开始变得更小巧、可靠且运行速度迅速提升。
计算机的成本也大幅下降,从而使得计算机逐渐应用于工商业领域。
IBM System/360 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它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标准,为多种应用提供了支持。
3. 第三阶段:个人计算机的普及(1980年-1990年代)这个阶段,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成为计算机发展的新特征。
微处理器的发明和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改进带来了计算机的大众化,PC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苹果公司的 Macintosh 和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
4. 第四阶段:互联网的兴起(1990年代至今)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连接起来,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资源,例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等。
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5. 第五阶段:人工智能的崛起(2000年代至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计算机带来了新的应用领域。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兴起,使得计算机能够模仿和学习人类的智能行为,以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总结:经过几个重要的阶段,计算机从早期的庞大设备发展为现在随处可见的便携式电子产品,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提升。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引言: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
1.古代计算古代人类曾经使用一些简单工具来辅助计算,例如算盘、原始计算器等。
这些计算工具虽然使用起来相对繁琐,但为人们解决了一些基本计算问题。
2.巨型计算机的出现20世纪40年代,巨型计算机出现并逐渐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军事领域。
这些计算机体积庞大、功耗高,但执行速度远超人工计算。
巨型计算机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促进了科技的快速发展。
3.微型计算机的进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微型计算机出现了。
微型计算机的体积小、价格低廉,逐渐进入了家庭和商业领域。
人们可以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游戏娱乐和数据管理等操作,使得计算机的普及度大大提高。
4.个人电脑的普及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随着操作系统和图形化界面的不断完善,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使用个人电脑进行各种操作,如办公、学习、网上冲浪等。
个人电脑的普及也催生了更多的软件和应用程序的开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计算机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获取、在线交流和远程办公。
互联网的普及也催生了许多互联网技术和服务,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6.移动计算的革新随着移动计算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使用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进行计算和工作。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各种操作,如拍照、游戏、购物等。
移动计算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动了移动应用开发的繁荣。
结论:计算机的发展史经历了从古代计算工具到巨型计算机,再到微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以及互联网和移动计算的革新。
计算机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催生了许多创新技术和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便利。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性能逐渐得到提高,微型计算机作为计算机革命的标志,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发展史,要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
1951年,英国科学家迪米特里·埃尔德提出了装有核心存储器的计算机原理,这就是计算机的起源。
1956年,美国IBM推出的IBM702系列,是世界上第一台型号标准的大型机,它采用了核心存储器储存程序,实现了程序储存,而且它的数据处理速度达到5000次/秒,是当时的最大计算机。
随后,IBM推出了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3年IBM推出了首款微型计算机,IBM5100,它比当时的大型机小了几十倍,但它也拥有大型机的功能,售价一万七千美元。
后来,微型计算机的价格逐渐降低,性能也得到大大提高,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现在的微型计算机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微型计算机。
电脑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而且拓展了人类的智慧,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实现快速的信息计算,帮助人类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摘要自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便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快捷、小型、廉价、可靠性高、灵活性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换代,先后经历了80286、80386、80486乃至当前的80586(Pentium)微处理器芯片阶段,并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在内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计算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性以及易用性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的飞跃,便携式计算机更是以小巧、轻便、无线联网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现状发展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4年,罗伯茨用8080微处理器装配了一种专供业余爱好者试验用的计算机“牛郎星”(Altair)。
第一台真正的微型计算机——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尼克设计成功了他们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装在一个木盒子里,它有一块较大的电路板,8KB的存储器,能发声,且可以显示高分辨率图形。
1977年,沃兹尼克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个人计算机——AppleⅡ,并“追认”他们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展示的那台机器为AppleⅠ。
1978年初,他们又为AppleⅡ增加了磁盘驱动器。
从微型计算机的档次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微机——第一代PC机以IBM公司的IBM PC/XT机为代表,CPU是8088,诞生于1981年,如图1-3所示。
后来出现了许多兼容机。
第二代微机——IBM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IBM PC/AT标志着第二代PC机的诞生。
它采用80286为CPU,其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能力都大大提高。
第三代微机——1987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
微型计算机和PC机----历史和结构
微型计算机的历史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第一片4位微处理器 Intel4004,以其为核心组成了一台高级袖 珍计算机。随后出现的Intel4040,是第一 片通用的4位微处理器。随后又制成8008微 处理器及由它组成的MCS—8微型计算机。 第一代微型机就采用了PMOS工艺,基本指令 时间约为10~20µS,字长4位或8位,指令系 统比较简单,运算功能较差,速度较慢,价 格低廉。
PC机的历史
三年后,1984年IBM推出了PC AT 5170,当时配置了6MHz的Intel 80286处理器,最高配置512KB ARM, 1.2MB、5.25英寸的软盘以及改进后 的键盘输入系统,更实用的操作方 式,更高效的运行速度,使个人电 脑开始流行于商务市场。
PC机的历史
与此同时,伴随硬件的发展,笔 记本电脑也相继出现、并且发展迅 速。在1986年IBM公司发布了PC convertible 5140笔记本,虽然重 量达到5.5Kg,作为世界上首台可通 过内置电池工作的计算机,最业界 影响甚为广泛,从此笔记本内置电 池便成为设计标准使用至今。
结构
微型计算机硬件结构的最重要特点是总 线(Bus)结构。它将信号线分成三大类, 并归结为数据总线(Date Bus)、地址总 线(Address Bus)和控制总线(Control Bus)。这样就很适合计算机部件的模块 化生产,促进了微计算机的普及。微型 计算机的总线化硬件结构图如图所示。
未来发展趋势Biblioteka 结构计 算 机 系 统
硬件 系统 软件 系统
处理器系统(主机) 存储器系统 外部设备 系统软件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操作系统 编程语言 工具软件 应用软件 办公软件 其他应用软件
结构
按传统定义,计算机硬件主要由五大部 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 和输出设备组成,其中存储器又分内存储器、 外存储器。外存储器和输入设备以及输出设 备统称为外围设备,而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 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 展,计算机五大组成部件中的运算器和控制 器已经能集成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这就 是微处理器(Microproeessor),又称微处 理机。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自1981年美国IBM 公司推出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微型机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怏捷、性价比高、轻便小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快速换代,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还是易用性等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飞跃。
便携机更是以使用便捷、无线联网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受到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自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CS-4诞生后,一直到现在,微机计算机的发展非常迅速!对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一般以字长和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作为划分标志,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1~1973)主要是字长为4位的微型机和字长为8位的低档微型机。
这一阶段的典型微处理器有: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4004,以及随后的改进版4040,它们都是字长为4位的。
在随后的第二年,Intel又研制出了字长为8位的处理器芯片8008,集成度和性能都有所提高。
8008采用PMOS工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48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uS,时钟频率为500KHz,集成度约为3500晶体管/片。
第二个阶段(1973~1978)主要是字长为8位的中、高档微型机。
这一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公司的I8080、I8085、Motorola公司的M6800、Zilog公司的Z80等。
以I8080为例,I8080采用NMOS工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70多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10uS,时钟频率高于1MHz,集成度约为6000晶体管/片。
第三个阶段(1978~1985)主要是字长为16位的微型机。
这一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公司的8086/8088/80286、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计算器到现代的超级计算机,经历了数十年的演进和变革。
以下是计算机发展的历程简述: 1. 机械计算器时代:19世纪,机械计算器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但其精度和速度均受到限制。
2.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20世纪50至60年代,电子管计算机开始出现。
它们比机械计算器速度更快,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计算任务。
但是电子管计算机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体积大,发热严重等。
3.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20世纪60年代晚期,晶体管计算机的出现引领了计算机的发展。
晶体管计算机比电子管计算机更加可靠,体积更小,速度更快。
4. 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加小型化和高效化。
计算机逐渐普及,开始进入家庭和办公场所。
5. 微型计算机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开始流行。
它们的价格更加亲民,容易使用,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软件产业。
6. 个人电脑时代:90年代初至今,个人电脑成为了计算机发展的主流。
它们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更加便携,拥有更加友好的用户界面,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7. 互联网时代:21世纪,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购物、娱乐
等各种活动。
8. 人工智能时代:当今,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计算机不仅可以完成简单的计算任务,还可以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
这标志着计算机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微型计算机和PC机—历史和结构
微机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易于使用并且价格低廉。
微机的简介
根据其放置方式,微机 也叫做台式机。左图的 微机为卧式机箱,也有 使用直立式机箱的
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从广义上讲,微机可以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 设备和输出设备这五个设备。 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为处理器,也就是CPU,运算器负责算 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键盘,鼠标等外部设备。 存储器:存储器包括外存储器和存储器,外存储器常见的有 硬盘,U盘,MP3等,内存储器也就是内存RAM,分问 SDRAM和DDRAM也就是SD内存和DDR内存 输入设备:常见的有键盘,鼠标,写字板,扫描仪,摄像头 输出设备:常见的有打印机,显示器,传真机等等
微型计算机和PC机——历史和结构
微机的简介intruduce
微机的结构structure
微(Microcomputr)也叫做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简称微机或者PC机,一般用于桌面系统, 特别适合个人事务处理、网络终端等的应用。大多数用户使 用的都是这种类型的机器,它已经进入了家庭。微机也被应 用在控制、工程、网络等领域。
微机的历史
1. 第一代微机 第一代PC机以IBM公 司的IBM PC/XT机为代 表,CPU是8088,诞 生于1981年,如右图所 示。后来出现了许多兼 容机。
微机的历史
2. 第二代微机 IBM公司于1985年推 出的IBM PC/AT(如右 图所示)标志着第二代 PC机的诞生。它采用 80286为CPU,其数据 处理和存储管理能力都 大大提高 。
微机的历史
5. 第五代微机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第五代微处理器Pentium (中文名“奔腾”)。Pentium实际上应该称为 80586 80586,但Intel公司出于宣传竞争方面的考虑,改 Intel 变了“x86”传统的命名方法。 其他公司推出的第五代CPU还有AMD公司的K5、 Cyrix公司的6x86。1997年Intel公司推出了多功能 Pentium MMX。奔腾档次的微机由于可运行 Windows 95,所以现在仍有部分在使用。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大,成本高。
2. 第二阶段: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提高。
3.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69年)。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从而使计算机体积小,重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
4. 第四阶段: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复杂的半导体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研究、发展也逐步展开。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是指体积小、性能高、功能强大的计算机。
它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使计算机从庞大笨重的大型机走向了个人化、便携化。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
当时,大型计算机依然是主导地位,价格昂贵,体积庞大,只有科研机构、大学和大型企业能够负担得起。
然而,计算机科学家们意识到,如果计算机能够变小并且成本相对较低,那么它们将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于是,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布了第一款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即8008芯片。
这款芯片重量轻、能耗低,并且可以用于各种日常应用。
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80芯片,它成为了第一款应用广泛的微处理器。
这两种芯片的问世标志着微型计算机的诞生。
在芯片技术的进步推动下,微型计算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取得了飞速发展。
1975年,美国的Altair 8800微型计算机电路板发布,它采用了8080芯片,成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微型计算机。
随后,苹果公司也推出了Apple II微型计算机,这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家用电脑,对个人电脑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1年,IBM公司发布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即IBM PC。
IBM PC采用了英特尔的8088微处理器,它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由于IBM PC的成功,微型计算机逐渐从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流入家庭和个人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型计算机变得更加便携、功能更加强大。
1990年代初,笔记本电脑开始普及,成为人们出门工作和学习的必备工具。
2000年代初,随着移动电话的智能化,智能手机开始流行,人们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任务。
当前,微型计算机正不断演进和发展。
便携性更高、性能更强大的平板电脑和超级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同时,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微型计算机的未来带来了无限可能。
总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历程。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在这个时期,计算机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个人计算机开始成为可能。
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肯·汤普森和丹尼斯·里奇开发出了第一个类似于现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UNIX。
UNIX操作系统的开发为之后的微型计算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1年,因特尔发布了第一款微处理器,即Intel 4004。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单芯片微处理器。
紧随其后的是Intel 8008(1972年发布)和Intel 8080(1974年发布)。
这两款微处理器进一步改进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使得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成为可能。
1975年,斯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加利福尼亚成立了苹果公司。
同年,他们推出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Apple I。
虽然市场上已经存在一些微型计算机,但Apple I是第一款能够直接提供给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的个人计算机。
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II。
该款计算机改进了硬件性能,并增加了图形显示功能,成为第一款大规模被广泛使用的个人计算机。
1981年,IBM推出了个人电脑(IBM PC),使得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化进一步加强。
IBM PC的成功推动了个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并成为现代个人计算机的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型计算机的硬件性能不断提升。
存储容量、处理能力和图形显示等方面的改进使得个人计算机越来越强大、多功能。
同时,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为个人计算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操作更加直观和易用。
进入21世纪,个人计算机越来越小巧和便携。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新型微型计算机不断涌现,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总结来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从最早的单芯片微处理器到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再到现代个人电脑的出现,微型计算机在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改进下不断发展壮大,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创新。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
当时,计算机主要是由大型机和小型机组成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有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和大学等少数机构才能购买和使用。
然而,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和微处理器的发展,微型计算机逐渐崭露头角。
1971年,英特尔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Intel 4004。
这款微处理器仅有2,3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740 kHz,但已经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先河。
不久之后,1974年英特尔推出了更加重要的产品Intel 8080,这款微处理器采用8位结构,速度更快,性能更强,成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微型计算机处理器。
这标志着微型计算机的时代正式开始。
在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初期,出现了许多早期的微型计算机品牌,如Apple、Commodore、Atari等。
这些计算机的价格相对较低,性能不及大型机和小型机,但却具备了个人使用的能力。
此时,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个人办公、家庭娱乐和教育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微型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得到了大幅改善。
20世纪80年代中期,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PC,这款计算机配备了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并运行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
IBM PC成为了微型计算机的代表,并开创了标准化的个人电脑平台。
进入199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速度加快。
微处理器性能的提升、硬件设备的完善和操作系统的改进,使得微型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微型计算机连接到全球信息网络成为可能。
21世纪以来,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更加迅猛。
移动计算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渐普及,人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和上网。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也为微型计算机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大型机和小型机向个人电脑和移动计算设备的转变,体积不断减小,性能不断提升,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摘要自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便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快捷、小型、廉价、可靠性高、灵活性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换代,先后经历了80286、80386、80486乃至当前的80586 (Pentium)微处理器芯片阶段,并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在内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计算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性以及易用性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的飞跃,便携式计算机更是以小巧、轻便、无线联网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关键词:微型计算机现状发展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4年,罗伯茨用8080微处理器装配了一种专供业余爱好者试验用的计算机“牛郎星”(Altair)。
第一台真正的微型计算机——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尼克设计成功了他们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装在一个木盒子里,它有一块较大的电路板,8KB的存储器,能发声,且可以显示高分辨率图形。
1977年,沃兹尼克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个人计算机—-AppleⅡ,并“追认”他们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展示的那台机器为AppleⅠ。
1978年初,他们又为AppleⅡ增加了磁盘驱动器。
从微型计算机的档次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微机-—第一代PC机以IBM公司的IBM PC/XT机为代表,CPU是8088,诞生于1981年,如图1—3所示.后来出现了许多兼容机。
第二代微机——IBM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IBM PC/AT标志着第二代PC机的诞生.它采用80286为CPU,其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能力都大大提高。
第三代微机——1987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型计算机是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 配上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的存储器、输 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所组成的计算 机。微型计算机自出现以来,便以其集成 度 高、功能强、体积小、功耗低、价格廉、 灵活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国防、 航空航天、海洋、地质、气候、教育、经 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
什么是微型计算机 (PC机)
微型计算机(PC机) 的结构 微型计算机(PC机) 的历史
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 也叫做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简称微机或 PC机。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1.易于使用 2.技术简单 3.价格低廉 微型计算机的用途 1.一般用作桌面系统 2.个人事务处理 3.网络终端
主板 用途:整个微机系统的核心 位置:主机箱内 特点:基于总线的扩展槽 主板的配置: CPU插座 芯片组(南桥、北桥) 储存器插槽 AGP插槽 总线插槽 串、并行口 电源、键盘、鼠标、硬盘、软盘、 CD-ROM等外部设备
中央处理器(CPU) 用途:通过对数值的处理和各种逻辑、控制运算实现计算机的功能。 位置:主板CPU插座 CPU 的组成部分 算术逻单元ALU 寄存器组 控制单元 处理器系统 CISC RISC Pentium处理器
输入设备 用途:将外部信息转变为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
位置:外部设备,通过外接端口与计算机相连
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触摸屏,光笔
输出设备 用途: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装置 位置:外部设备,通过外接端口与计算机相连
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投影仪,打印机
1946
1958
现今
1964
1971
内存条 用途:连接CPU 和其他设备,起到缓冲和数据交换作用 位置:主板上
网卡
声卡
显卡
磁盘 用途:外存使用的磁介质存储设备 位置:通过各种接口与主板相连 特点:长期保存数据信息 磁盘数据格式: FAT(File Allocation Table) NTFS(Windows NT File System)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至今 苹果 iMac G5(M9248CH/A)
时期
时间
典型计算机
描述 这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 台电子计算机,占地170平方米, 耗电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每 秒可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 运算。共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 第一台并行计算机,实现了计算 机之父“冯.诺伊曼”的两个设想: 采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 IBM公司制造的第一台使用晶体 管的计算机,增加了浮点运算, 使计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这是第二代计算机中的代表,用 户当时可以租用。 这是计算机历史上最成功的机型 之一,具有极强的通用性,因可 适用于各个行业的用户而得名。
采用INTEL8088 4.77MHz的CPU,256K RAM和40K ROM,10MB的硬盘,两部360KB软驱。
1975年4月
Altair 8800
第四 1977年4月 Apple II 代计算 机(大 规模和 1981年8月12日 IBM PC 超大规 模集成 1983年1月19日 APPLE LISA 电路) 1983年3月8日 1984年8月 IBM PC/XT IBM PC/AT
1946年2月16日
第一代计算机 (电子管) 1950年
ENIAC
EDVAC
第二代计算机 (晶体管)
1954年
TRADIC
1958年
第三代计算机 (集成电路)
IBM 1401
1964年
IBM S/360
1970年
IBM S/370
这是IBM的更新换代的重要产品,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 路代替磁芯存储,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并使 用虚拟存储器技术,将硬件和软件分离开来,从而明确 了软件的价值。 MITS制造的,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 型计算机。 NMOS6500 1MHz CPU,4KB RAM ,16KB ROM, 这是计算机史上第一个带有彩色图形的个人计算机 采用了主频为4.77MHz的Intel 8088CPU,内存 64KB,160KB软驱,操作系统是Microsoft提供的MSDOS 第一台使用了鼠标的电脑,第一台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 电脑。
总线 用途:连接各子系统部件和外设 位置:主板总线扩展槽 特点:灵活性、耐用性 总线的主要标准: ISA/EISA总线 局部总线 VESA VL 局部总线 PCI PCMCIA
外接端口 用途:系统提供给外部设备接入的设备 位置:主电路板上 特点:主板端口集成 主要外接端口:键盘接口,鼠标接口,显示器接口, 并行口,串行口,USB接口
采用Intel 80486DX CPU 640KB内存, 20MB硬盘, 1.2M软驱。 基本配置是奔腾或者奔腾MMX 的CPU,32M EDO或者SDRAM内存, 2.1G硬 盘 ,14寸球面显示器为标准配置。 基本配置开始向赛扬处理器过渡,部分高档的机器开始使用PentiumII CPU, 同时内存也由早期的EDO过渡到SDRAM,4.3G左右的硬盘开始成为标准配置。 带有128K二级高速缓存的赛扬处理器成为广大装机者的最爱,同时64M内存和 15寸显示器 开始成为标准配置。 部分品牌厂商开始将PentiumIII CPU作为电脑的一个卖点,64M内存和6.4G硬 盘开始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 66M和100M外频的赛扬处理器占领了大部分品牌或兼容机的市场,128M内存, 10G以上的硬盘开始成为标准配置,17寸显示器慢慢进入家庭。 Pentium 4 CPU和Pentium 4赛扬CPU开始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内存由 SDRAM实现了向DDR的过渡,同时17寸CRT显示器或者15寸液晶显示器开始 成为用户的首选,硬盘逐渐向40G以上的容量发展。 处理器类型PowerPC G5配置,主频1600MHz以上,内存容量256MB,硬盘容 量80GB,显示器类型17”液晶。这是苹果电脑的创新,将主机的部件全部集成 到显示器内部。显示器就是一台电脑。
主机部分
硬件 系统
微型 计算 机系 统 外部设备 系统软件
软件 系统
应用软件
处理器子系统 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 控制总线 存储器子系统
输入输出子 系统
计算机系统结构 系统: 处理器子系统 存储器子系统 输入输出子系统 总线: 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 控制总线
CPU
内存条
总线 主板 输入/输出设备 磁盘
采用Intel 80286 6MHzCPU, 512KB内存,20MB硬盘 和1.2M软驱。
1986年9月
Compaq Desktop PC
采用了Intel 80386 16MHz CPU,640KB内存,20MB硬 盘,1.2M软驱,是计算机史上第一台386计算机。
1989年4月
DELL 8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