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微机发展历史

微机发展历史

微机发展历史微机,也被称为个人电脑或PC(Personal Computer),是一种小型计算机系统,由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组成。

微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和创新,如今的微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70年代初,微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当时的微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有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才能购买和使用。

这些早期的微机主要采用了8位或16位的微处理器,内存容量非常有限。

由于技术限制,这些微机的计算能力和图形显示功能都很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集成电路的发展,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这是当时市场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微机。

Apple II采用了8位的6502微处理器,拥有16KB的内存,具备了图形显示和音频功能。

它的成功引领了个人电脑的潮流,使得微机逐渐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

1981年,IBM推出了第一台IBM PC,这是一款以8088微处理器为核心的个人电脑。

IBM PC的推出标志着微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也奠定了微机的标准化地位。

IBM PC的成功使得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MS-DOS成为了主流操作系统,微机市场进一步扩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机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1985年,Intel推出了第一款x86架构的微处理器386,它的推出使得微机的计算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也推动了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发展。

微软公司于是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使得微机的用户界面更加友好和直观。

1990年代,微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微机开始与网络结合,人们可以通过微机上网冲浪、发送电子邮件等。

同时,微机的硬件技术也不断创新,处理器频率、内存容量、存储空间等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微机不再局限于个人使用,也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娱乐等领域。

进入21世纪,微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个人电脑。

微机原理的发展史

微机原理的发展史

总的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自从1964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

根据组成计算机的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计算机发展已经历了四代,现在正向第五代计算机发展。

第一代:电子管时代。

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与案件。

第二代:晶体管时代。

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存储器,外存储器开始使用磁盘,并提供了较多的外部设备。

第三代:集成电路时代。

计算机采用了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用半导体存储器,采用微程序控制技术。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计算机全面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开始向巨型和微型发展。

微型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开发和使用,将计算机的生产和应用推向了新的高潮。

2.8255A的实验设计概论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因为其输入和输出电平与TTL完全兼容的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通过8255A并行接口可连接两个或多个系统构成相互之间的通信或系统与外设之间通过8255A交换信息等。

交通灯的实验可以让我们在掌握8255A 典型应用电路的接法、工作方式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以致用。

3.8259A的实验设计概论8259A的中断管理功能很强,单片可以管理8级外部中断,在多片级联方式下最多可以管理64级外部中断,并且具有中断优先权判优、中断嵌套、中断屏蔽和中断结束、中断触发等多种中断管理方式。

通过运用其中断特性,进行简单的单级中断控制实验。

在实验中掌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4.典型的输入输出芯片1.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8251A8251A是一种可编程的通用同步/异步接受发送器,用于CPU与外设之间的串行通信接口,通过编程可选择同步和异步的工作方式。

2.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8255A8255A是一个40个引脚双列直插式封装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采用单一的+5V 电源供电,其输入和输出电平与TTL完全兼容。

3.可编程技数器/定时器8253A8253A是一种外围电路,它可以通过软件方式设定不同的工作方式,产生各种形式的时间延迟信号,一满足各类系统提出的不同时间的要求4.DMA控制器:8237A8237A是一种高性能可编程的DMA控制器,每个集成电路上有4个独立的DMA 通道,可分别独立编程,实现外围设备与内存、内存与内存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5.中断控制器:8259A8259A是一种专门为控制优先级中断而设计的集成电路。

(发展战略)微型计算机发展史最全版

(发展战略)微型计算机发展史最全版

(发展战略)微型计算机发展史微型计算机发展史自1981年美国IBMX公司推出第壹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微型机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怏捷、性价比高、轻便小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快速换代,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仍是易用性等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飞跃。

便携机更是以使用便捷、无线联网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受到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壹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自第壹台微型计算机MCS-4诞生后,壹直到当下,微机计算机的发展非常迅速!对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壹般以字长和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作为划分标志,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壹个阶段(1971~1973)主要是字长为4位的微型机和字长为8位的低档微型机。

这壹阶段的典型微处理器有:世界上第壹个微处理器芯片4004,以及随后的改进版4040,它们都是字长为4位的。

在随后的第二年,Intel又研制出了字长为8位的处理器芯片8008,集成度和性能都有所提高。

8008采用PMOS工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48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uS,时钟频率为500KHz,集成度约为3500晶体管/片。

第二个阶段(1973~1978)主要是字长为8位的中、高档微型机。

这壹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X公司的I8080、I8085、MotorolaX公司的M6800、ZilogX公司的Z80等。

以I8080为例,I8080采用NMOS工艺,字长8位,基本指令70多条,基本指令周期为2~10uS,时钟频率高于1MHz,集成度约为6000晶体管/片。

第三个阶段(1978~1985)主要是字长为16位的微型机。

这壹阶段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有:IntelX公司的8086/8088/80286、MotorolaX公司的M68000、ZilogX公司的Z8000等。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性能逐渐得到提高,微型计算机作为计算机革命的标志,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发展史,要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

1951年,英国科学家迪米特里·埃尔德提出了装有核心存储器的计算机原理,这就是计算机的起源。

1956年,美国IBM推出的IBM702系列,是世界上第一台型号标准的大型机,它采用了核心存储器储存程序,实现了程序储存,而且它的数据处理速度达到5000次/秒,是当时的最大计算机。

随后,IBM推出了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3年IBM推出了首款微型计算机,IBM5100,它比当时的大型机小了几十倍,但它也拥有大型机的功能,售价一万七千美元。

后来,微型计算机的价格逐渐降低,性能也得到大大提高,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现在的微型计算机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微型计算机。

电脑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而且拓展了人类的智慧,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实现快速的信息计算,帮助人类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摘要自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便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快捷、小型、廉价、可靠性高、灵活性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换代,先后经历了80286、80386、80486乃至当前的80586(Pentium)微处理器芯片阶段,并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在内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计算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性以及易用性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的飞跃,便携式计算机更是以小巧、轻便、无线联网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现状发展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4年,罗伯茨用8080微处理器装配了一种专供业余爱好者试验用的计算机“牛郎星”(Altair)。

第一台真正的微型计算机——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尼克设计成功了他们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装在一个木盒子里,它有一块较大的电路板,8KB的存储器,能发声,且可以显示高分辨率图形。

1977年,沃兹尼克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个人计算机——AppleⅡ,并“追认”他们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展示的那台机器为AppleⅠ。

1978年初,他们又为AppleⅡ增加了磁盘驱动器。

从微型计算机的档次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微机——第一代PC机以IBM公司的IBM PC/XT机为代表,CPU是8088,诞生于1981年,如图1-3所示。

后来出现了许多兼容机。

第二代微机——IBM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IBM PC/AT标志着第二代PC机的诞生。

它采用80286为CPU,其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能力都大大提高。

第三代微机——1987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

微机发展历史

微机发展历史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三代微处理器(1978-1984)
位数(字长):16位 代表产品:Intel 8088/8086/80286、 Motorola mc68000、 Zilog z800、出现了微型计算机例如IBM PC系列机 性能特征:采用HMOS工艺、时钟频率小于5MHZ-10MHZ、平 均指令执行时间为0.5微秒-1微秒、集成度与运算速度 比第2代提高1个数量级、可用汇编语言及高级语言并 配有软件系统 应用: 广泛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技术、二级缓存放入CPU
中、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
应用:广泛
微处理器的发展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六代微处理器(2005)
位数(字长):64 代表产品:Intel intaninu、Intel 酷睿(core)/core 2系列 、 AMD athlon系列 性能特征:分单核/双核/四核/八核三种、酷睿处理器采用 800MHz-1333Mhz的前端总线速率、45nm/65nm制 程工艺、 2M/4M/8M/12M/16M L2缓存、 Core 2 Duo在单个芯片上封装了2.91亿个晶体管功能强大 应用:微机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 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 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 秒1500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 机的诞生。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 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 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运算速度为百万几百万次每秒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芯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为几百万千万亿次每秒主存储器均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主要的外存储器是磁带磁盘光盘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诞生

微机发展简史

微机发展简史
X86指令集
除非出现很大意外,要不很少听到有计算机使用早期的RISC指令集了。INTEL 8086及其后裔都与x86密切相关。X86构架已经占据了计算机核心指令集的主导地位。被认为是相当成功的RISC指令集现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
对于我们这些从事计算机学术研究的人,X86的统治地位让我们感到失望。毫无疑问,商业上对于x86的生存会有更多的考虑,但是这里还有很多原因,尽管我们多么希望人们考虑其他的方面。高级语言并没有完全消除对机器原始编码的的使用。我们仍需要不断提醒我们自己:我们应该严格的与先前的应用在机器层面上保持兼容。然而,情况也许有所不同,如果Intel的主要目的是为是生产一个好的RISC芯片。有一个已经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我所说的i860(不是i960,它们有一些不同)。从许多方面来说,i860是个卓越的芯片,但是它的软件借口不适合在工作站上应用。
单片机
芯片每次的缩小,芯片数量将减少;并且芯片间的导线也随之减少。这导 致了整体速度的下降,因为信号在各个芯片间的传输时间变长了。
渐渐地,芯片的收缩到只剩下处理器部分,缓存都被放在了一个单独的片子上。这使得工作站被建成拥有当代小型机一样的性能,结果搬倒了小型机绝对的基石。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对于计算机工业和从事计算机事业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制造芯片的花费有了戏剧性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制造芯片过程中电路印刷版制作成本的增加。因此,为制作芯片技术追加资金变的十分困难,这是当前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
半导体前景规划
对于以上提到的各个方面,在部分国际半导体工业部门的精诚合作下,广泛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可行的。
在以前美国反垄断法禁止这种行为。但是在1980年,该法律发生了很大变化。预竞争概念被引进了该法律。各个公司现在可以在预言竞争阶段展开合作,然后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开发各自的产品。 在半导体工业中,预竞争研究的管理机构是半导体工业协会。1972年作为美国国内的组织,1998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组织。任何一个研究组织都可加入该协会。

微机的发展史

微机的发展史

微机的发展史微机是指个人计算机,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本文将从微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三个方面,介绍微机的发展史。

一、微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体积逐渐缩小,价格逐渐下降。

1969年,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标志着微机的诞生。

当时的微机还非常庞大,只能由专业人员操作,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接触。

二、微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1976年,美国的一家创业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苹果”的个人计算机,这款计算机的问世引发了一场个人计算机革命。

个人计算机从此开始走向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80年代,微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各国纷纷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研发,推动了微机技术的不断创新。

1981年,IBM公司发布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款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开放给其他厂商使用,从而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化和普及。

个人计算机市场竞争激烈,各家厂商相继推出了各种型号的微机,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微机的功能进一步扩展。

人们可以通过微机上网冲浪、发送电子邮件等,微机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办公和娱乐。

同时,微机的体积也逐渐减小,性能不断提升,成本不断降低,使得微机进一步普及。

三、微机的未来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机的未来前景将更加广阔。

首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微机将具备更强大的计算和处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微机将与各种设备和传感器连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

再次,微机将继续向轻薄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适应人们的移动办公和生活需求。

微机作为个人计算机的代表,经历了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三个阶段。

从庞大昂贵的计算机到普及化的个人计算机,微机在不断演进和创新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机的未来前景将更加广阔,我们可以期待微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微型计算机与处理器技术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与处理器技术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与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与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现代科技中最为迅猛的发展之一,它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从诞生到普及,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本文将分为三个方面来探讨微型计算机与处理器技术的发展。

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自微处理器问世以来,微型计算机的历史就开始了。

1971年,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们发明了第一颗微处理器,它的名称是4004,仅有2250个晶体管,但是已经具备了计算能力。

接下来伴随着微处理器的研究,微型计算机取得了一步步的进展。

1975年,美国微软公司成立,正式开始了个人计算机的时代。

同年苹果公司发布了第一款个人电脑,之后IBM也加入到了这个行业中。

此后,个人计算机不断发展,不仅拥有了更大的存储能力,更快的运算速度,还催生了大量的软件产业,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处理器技术的进步微处理器显然是微型计算机的精髓所在。

自4004诞生以来,处理器技术的进步在数年内就突飞猛进。

1978年,英特尔发布了8086处理器,至此,现代32位处理器的先声已经响起。

接着就有了80286,80386等更加先进的芯片,其中80386是第一款具有32位寄存器和地址线的处理器,其指令集极为丰富,使得计算机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运算。

随着30年来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的处理器以远比人类大脑更快的速度进行着数据的运算。

处理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创新,例如图像处理等技术。

三、微型计算机的掌上化以前一个计算机需要占用整个房间,如今已发展出了掌上电脑,成为了一种超级方便的工具。

掌上电脑被人们简称为PDA,并成为了移动计算和便携性的代表。

PDA的诞生也推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发展。

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ad等平板电脑,开创了新一代便携式娱乐和办公设备的时代。

结语微型计算机与处理器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一般人们已经无法想象过去人类是如何因数据处理上的不便而捉襟见肘。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传统的大型计算机价格昂贵、体积庞大,难以满足个人和小型组织的需求。因此,微型计算机的出现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社会背景
02
CHAPTER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采用集成电路技术,体积小、价格低、应用范围广。
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硬件配置和软件安装。它还具有易于使用和维护的特点,降低了计算机应用的门槛,使得计算机技术得以广泛普及和应用。
特点
1
2
3
随着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计算机小型化,出现了实验性的微型计算机。
1960年代
04
CHAPTER
微型计算机的未来展望
更低功耗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低功耗或节能的微型计算机将成为主流,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物联网应用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微型计算机将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工智能集成
微型计算机将更加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应用。
更快速度
总结词:微型计算机在数据处理领域的应用,使得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成为可能,为决策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动化控制是指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监测、控制和调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微型计算机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使得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更加灵活和便捷。
总结词:微型计算机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使得自动化控制系统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汇报人:

《微型计算机发展》课件

《微型计算机发展》课件

微型计算机的未来应用场景
智能家居
微型计算机将成为智能家 居的核心,实现家庭设备 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 。
医疗健康
微型计算机将在医疗健康 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监 测生命体征、辅助诊断和 治疗等。
工业自动化
微型计算机将应用于工业 自动化领域,实现设备的 智能化控制和生产过程的 优化。
微型计算机的未来技术发展
02
64位微型计算机在21世纪初开 始出现,并逐渐普及。
03
64位微型计算机主要用于图像 处理、多媒体制作和复杂的计 算等,其代表性的产品有Core i7等。
03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
总结词
科学计算是微型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 域之一,涉及数学建模、数值计算、 统计分析等方面。
详细描述
科学计算利用微型计算机强大的计算 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各种复杂 的数学建模和数值计算,例如天气预 报、地震分析、航天器轨道计算等。
02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微型计 算机逐渐进入家庭和学校,成为 个人电脑的代表,广泛应用于信 息处理、学习、娱乐等领域。
微型计算机的早期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 早期的PENTIUM到80年代的IBM PC 和兼容机,再到90年代的笔记本电脑 和21世纪初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 增长,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体 积不断缩小,成本不断降低,应用领域
32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32位微型计算机是16位微型计算机的 升级版,其性能更高,功能更强大。
32位微型计算机主要用于图像处理、 多媒体制作和复杂的计算等,其代表 性的产品有Pentium等。
32位微型计算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 出现,并逐渐普及。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大,成本高。

2. 第二阶段: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提高。

3.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69年)。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从而使计算机体积小,重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

4. 第四阶段: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复杂的半导体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研究、发展也逐步展开。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概述)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概述)

五.计算机的速度指标
➢计算机速度的度量单位一般是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但MIPS和指令复杂度没有关系,为了描述浮点 数的运算速度,另一个指标是FLOPS (FLOPS:Floating point number Operations Per Second )
➢ 网络化 多种接入方式——在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比较普及的情况下, 逐步普及无线接入方式(无线公网或无线局域网) 主干通信实现三网合一——整合计算机网、电信网和广播电 视网,实现数据包交换。
名称解读
◆PC--我们使用的最多的就是personal computer ,即个人计算
机的意思。pc是什么意思?PC一词源自于1978年IBM的第一 部桌上型计算机型号PC,指所有台式机及笔记本,一般为个 人所使用故得名PC(个人电脑)。 PC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词语,很多地方就是电脑的统称 。 ◆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英文的缩写,全称含义为“信息技 术”涵盖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 信息领域的技术。 IT行业主要指包括计算机、网络通讯以及相关服务的行业。
集成电路图示
集成电路图示
• 集成电路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 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二极 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 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 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 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 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 功耗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二、微机发展简史
5、第五代CPU(64位)
1993年推出Pentium(奔腾)处理器,即 80586,集成晶体管320万个,主频逐步提高 到166MHz ,实现了超标量体系结构,性能明 显提高;1995年Pentium Pro(多能奔腾)处 理器面世,俗称P6,集成550万个晶体管,主 频高达200MHz。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是指体积小、性能高、功能强大的计算机。

它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使计算机从庞大笨重的大型机走向了个人化、便携化。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

当时,大型计算机依然是主导地位,价格昂贵,体积庞大,只有科研机构、大学和大型企业能够负担得起。

然而,计算机科学家们意识到,如果计算机能够变小并且成本相对较低,那么它们将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于是,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布了第一款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即8008芯片。

这款芯片重量轻、能耗低,并且可以用于各种日常应用。

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80芯片,它成为了第一款应用广泛的微处理器。

这两种芯片的问世标志着微型计算机的诞生。

在芯片技术的进步推动下,微型计算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取得了飞速发展。

1975年,美国的Altair 8800微型计算机电路板发布,它采用了8080芯片,成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微型计算机。

随后,苹果公司也推出了Apple II微型计算机,这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家用电脑,对个人电脑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1年,IBM公司发布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即IBM PC。

IBM PC采用了英特尔的8088微处理器,它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由于IBM PC的成功,微型计算机逐渐从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流入家庭和个人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型计算机变得更加便携、功能更加强大。

1990年代初,笔记本电脑开始普及,成为人们出门工作和学习的必备工具。

2000年代初,随着移动电话的智能化,智能手机开始流行,人们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任务。

当前,微型计算机正不断演进和发展。

便携性更高、性能更强大的平板电脑和超级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同时,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微型计算机的未来带来了无限可能。

总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历程。

微型计算机发展简史-19页文档资料

微型计算机发展简史-19页文档资料

微型计算机发展简史1614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 (1550-1617)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年,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制作了一个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

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年,William Oughtred (1575-1660) 发明计算尺。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为了帮助做收税员的父亲,他就发明了一个用齿轮运作的加法器,叫“Pascalene”,这是第一部机械加法器。

1666年,在英国Samuel Morland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

1673年,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圆柱形转轮的计数机,叫“Stepped Reckoner”,这部计算器可以把重复的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里。

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的机器,它仍然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

1773年,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12位的计算机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发明了一部与Leibniz 相似的乘法计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设计了一部差分机,可惜没有拨款去制造。

1801年,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织布机是用连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编织的样式。

Charles Babbages的差分机1847年,计算机先驱、英国数学家Charles Babbages开始设计机械式差分机。

总体设计耗时尽2年,这台机器可以完成31位精度的运算并将结果打印到纸上,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在这个时期,计算机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个人计算机开始成为可能。

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肯·汤普森和丹尼斯·里奇开发出了第一个类似于现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UNIX。

UNIX操作系统的开发为之后的微型计算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1年,因特尔发布了第一款微处理器,即Intel 4004。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单芯片微处理器。

紧随其后的是Intel 8008(1972年发布)和Intel 8080(1974年发布)。

这两款微处理器进一步改进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使得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成为可能。

1975年,斯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加利福尼亚成立了苹果公司。

同年,他们推出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Apple I。

虽然市场上已经存在一些微型计算机,但Apple I是第一款能够直接提供给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的个人计算机。

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II。

该款计算机改进了硬件性能,并增加了图形显示功能,成为第一款大规模被广泛使用的个人计算机。

1981年,IBM推出了个人电脑(IBM PC),使得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化进一步加强。

IBM PC的成功推动了个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并成为现代个人计算机的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型计算机的硬件性能不断提升。

存储容量、处理能力和图形显示等方面的改进使得个人计算机越来越强大、多功能。

同时,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为个人计算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操作更加直观和易用。

进入21世纪,个人计算机越来越小巧和便携。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新型微型计算机不断涌现,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总结来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从最早的单芯片微处理器到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再到现代个人电脑的出现,微型计算机在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改进下不断发展壮大,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创新。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

当时,计算机主要是由大型机和小型机组成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有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和大学等少数机构才能购买和使用。

然而,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和微处理器的发展,微型计算机逐渐崭露头角。

1971年,英特尔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Intel 4004。

这款微处理器仅有2,3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740 kHz,但已经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先河。

不久之后,1974年英特尔推出了更加重要的产品Intel 8080,这款微处理器采用8位结构,速度更快,性能更强,成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微型计算机处理器。

这标志着微型计算机的时代正式开始。

在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初期,出现了许多早期的微型计算机品牌,如Apple、Commodore、Atari等。

这些计算机的价格相对较低,性能不及大型机和小型机,但却具备了个人使用的能力。

此时,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个人办公、家庭娱乐和教育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微型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得到了大幅改善。

20世纪80年代中期,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PC,这款计算机配备了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并运行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

IBM PC成为了微型计算机的代表,并开创了标准化的个人电脑平台。

进入199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速度加快。

微处理器性能的提升、硬件设备的完善和操作系统的改进,使得微型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微型计算机连接到全球信息网络成为可能。

21世纪以来,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更加迅猛。

移动计算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渐普及,人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和上网。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也为微型计算机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大型机和小型机向个人电脑和移动计算设备的转变,体积不断减小,性能不断提升,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微机发展历史概述

微机发展历史概述

80486DX4 主板
80486 PC机
3.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5)第五代微型机
• 1993年,Intel推出了Pentium(奔腾)CPU,即拉丁文5,习惯称586。 它含310万晶体管,频率高达200MHz,内置16K的一级缓存;并首 次引入了超频(Over Clock)技术,使系统能运行在更高的频率, 每秒执行1亿条指令。
3.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3)第三代微型机
• 1985年Intel推出32位CPU 80386DX。含27.5万晶体管,频率33MHz, 32根地址线可寻址4GB内存,首次使用外置高速缓存(Cache),速度 600万指令/秒。它还支持“虚拟86”工作模式,可以模拟多个8086来 提供多任务能力。接着,又推出了与286兼容的386SX、低功耗的 386DL以及80387协处理器等芯片。
• Apple 产 品 最 早 使 用 视 窗 操 作 系 统 , 在 90 年 代 初 的 苹 果 电 脑 Machintoch上配置了黑白视窗操作系统,很受欢迎。因机器太贵, 它未能得到发展。
• 1983 年 , 微 软 向 苹 果 购 买 了 Apple 视 窗 操 作 系 统 。 1985 年 , Windows 1.0问世,为16位PC机提供初步图形用户界面。
• 1986年9月Compaq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386计算机,配置20MB 硬盘,1.2M B软驱。
• 同时,微软发布了Windows操作系统,CD-ROM技术也问世了。用 386设计的32位PC机运算能力强大,应用扩展到了商业办公、工程 设计、数值计算、数据中心和个人娱乐等领域。
80386SL 80386DX
• 类似芯片还有AMD公司的K5、Cyrix公司的6x86。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摘要自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便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快捷、小型、廉价、可靠性高、灵活性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换代,先后经历了80286、80386、80486乃至当前的80586 (Pentium)微处理器芯片阶段, 并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在内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计算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性以及易用性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的飞跃,便携式计算机更是以小巧、轻便、无线联网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现状发展AbstractSince 1981, American IBM launche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icrocomputer IBM PC/XT - since, as the core of the micro processor microcomputer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result, quick speed, small, inexpensive, high reli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large rapidly into social fields, and constantly update products, technology, experienced 80286 80386 microprocessors, 80486, even the 80586 (Pentium) microprocessor chips, and the computational tool development from simple to handle Numbers, words and symbols, language, graphics, audio and video image, various information, powerful multimedia tools. Now, the products from the micro computer operation speed and multimedia function, hardware and software support and usability in early products have great leap, portable computer is more compact, lightweight, wireless networking by more and more advantages of mobile office personage love, kept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KEYWORDS: microcomputer development situation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4年,罗伯茨用8080微处理器装配了一种专供业余爱好者试验用的计算机“牛郎星”(Altai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机发展简史IEEE的论文剑桥大学,2004/2/5莫里斯威尔克斯计算机实验室剑桥大学第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开始出现于1950前后,它就是1949年夏天在剑桥大学,我们创造的延迟存储自动电子计算机(EDSAC)。

最初实验用的计算机是由象我一样有着广博知识的人构造的。

我们在电子工程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我们深信这些经验对我们大有裨益。

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尽管我们也要学习很多新东西。

最重要的是瞬态一定要小心应付,虽然它只会在电视机的荧幕上一起一个无害的闪光,但是在计算机上这将导致一系列的错误。

在电路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

举例来说,我可以使用真空二级管做为门电路,就象在EDSAC中一样,或者在两个栅格之间用带控制信号的五级管,这被广泛用于其他系统设计,这类的选择一直在持续着直到逻辑门电路开始应用。

在计算机领域工作的人都应该记得TTL,ECL和CMOS,到目前为止,CMOS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最初的几年,IEE(电子工程师协会)仍然由动力工程占据主导地位。

为了让IEE 认识到无线工程和快速发展的电子工程并行发展是它自己的一项权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障碍。

由于动力工程师们做事的方式与我们不同,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让人有些愤怒的是,所有的IEE出版的论文都被期望以冗长的早期研究的陈述开头,无非是些在早期阶段由于没有太多经验而遇到的困难之类的陈述。

60年代的巩固阶段60年代初,个人英雄时代结束了,计算机真正引起了重视。

世界上的计算机数量已经增加了许多,并且性能比以前更加可靠。

这些我认为归因与高级语言的起步和第一个操作系统的诞生。

分时系统开始起步,并且计算机图形学随之而来。

综上所述,晶体管开始代替正空管。

这个变化对当时的工程师们是个不可回避的挑战。

他们必须忘记他们熟悉的电路重新开始。

只能说他们鼓起勇气接受了挑战,尽管这个转变并不会一帆风顺。

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小型机很快,在一个硅片上可以放不止一个晶体管,由此集成电路诞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片子能够容纳的最大数量的晶体管或稍微少些的逻辑门和翻转门集成度达到了一个最大限度。

由此出现了我们所知道7400系列微机。

每个门电路或翻转电路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有自己的引脚。

他们可通过导线连接在一起,作成一个计算机或其他的东西。

这些芯片为制造一种新的计算机提供了可能。

它被称为小型机。

他比大型机稍逊,但功能强大,并且更能让人负担的起。

一个商业部门或大学有能力拥有一台小型机而不是得到一台大型组织所需昂贵的大型机。

随着微机的开始流行并且功能的完善,世界急切获得它的计算能力但总是由于工业上不能规模供应和它可观的价格而受到挫折。

微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局面。

计算消耗的下降并非起源与微机,它本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这就是我在概要中提到的“通货膨胀”在计算机工业中走上了歧途之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比他们付出的金钱得到的更多。

硬件的研究我所描述的时代对于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的人们是令人惊奇的时代。

7400系列的用户能够工作在逻辑门和开关级别并且芯片的集成度可靠性比单独晶体管高很多。

大学或各地的研究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构造任何微机可以连接的数字设备。

在剑桥大学实验室力,我们构造了CAP,一个有令人惊奇逻辑能力的微机。

7400在70年代中期还不断发展壮大,并且被宽带局域网的先驱组织Cambridge Ring所采用。

令牌环设计研究的发表先于以太网。

在这两种系统出现之前,人们大多满足于基于电报交换机的本地局域网。

令牌环网需要高可靠性,由于脉冲在令牌环中传递,他们必须不断的被放大并且再生。

是7400的高可靠性给了我们勇气,使得我们着手Cambridge Ring.项目。

精简指令计算机的诞生早期的计算机有简单的指令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用微机的设计者增加了另外的他们认为可以微机性能的特性。

很少的测试方法被建立,总的来说特性的选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者的直觉。

1980年,RISC运动改变了微机世界。

该运动是由Patterson 和Ditzel发表了一篇命名为精简指令计算机的情况论文而引起的。

除了RISC这个引人注目缩略词外,这个标题传达了一些指令集合设计的。

(很长)Progress in ComputersPrestige Lecture delivered to IEE, Cambridge, on 5 February 2004Maurice WilkesComputer LaboratoryUniversity of CambridgeThe first stored program computers began to work around 1950. The one we built in Cambridge, the EDSAC was first used in the summer of 1949.These early experimental computers were built by people like myself with varying backgrounds. We all had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were confident that that experience would stand us in good stead. This proved true, although we had some new things to learn.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was that transients must be treated correctly; what would cause a harmless flash on the screen of a television set could lead to a serious error in a computer.As far as computing circuits were concerned, we found ourselves with an embarass de richess. For example, we could use vacuum tube diodes for gates as we did in the EDSAC or pentodes with control signals on both grids, a system widely used elsewhere. This sort of choice persisted and the term families of logic came into use. Those who have worked in the computer field will remember TTL, ECL and CMOS. Of these, CMOS has now become dominant.In those early years, the IEE was still dominated by power engineering and we had to fight a number of major battles in order to get radio engineering along with the rapidly developing subject of electronics.dubbed in the IEE light current electrical engineering.properly recognised as an activity in its own right. I remember that we had some difficulty in organising a conference because the power engineers‟ ways of doing things were not our ways. A minor source of irritation was that all IEE published papers were expected to start with a lengthy statement of earlier practice, something difficult to do when there was no earlier practiceConsolidation in the 1960sBy the late 50s or early 1960s, the heroic pioneering stage was over and the computer field was starting up in real earnest.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in the world had increased and they were much more reliable than the very early ones . To those years we can ascribe the first steps in high level languages and the first operating systems. Experimental time-sharing was beginning, and ultimately computer graphics was to come along.Above all, transistors began to replace vacuum tubes. This change presented a formidable challenge to the engineers of the day. They had to forget what they knew about circuits and start again. It can only be said that they measured up superbly well to the challenge and that the change could not have gone more smoothly.Soon it was found possible to put more than one transistor on the same bit of silicon, and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s time went on, a sufficient level of integration was reached for one chip to accommodate enough transistors for a small number of gates or flip flops. This led to a range of chips known as the 7400 series. The gates and flip flops were independent of one another and each had its own pins. They could be connected by off-chip wiring to make a computer or anything else.These chips made a new kind of computer possible. It was called a minicomputer. It was something less that a mainframe, but still very powerful, and much more affordable. Instead of having one expensive mainframe for the whole organisation, a business or a university was able to have a minicomputer for each major department.Before long minicomputers began to spread and become more powerful. The world was hungry for computing power and it had been very frustrating for industry not to be able to supply it on the scale required and at a reasonable cost. Minicomputers transformed the situation.The fall in the cost of computing did not start with the minicomputer; it had always been that way. This was what I meant when I referred in my abstract to inflation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going the other way‟. As time goes on people get more for their money, not less.Research in Computer Hardware.The time that I am describing was a wonderful one for research in computer hardware. The user of the 7400 series could work at the gate and flip-flop level and yet the overall level of integration was sufficient to give a degree of reliability far above that of discreet transistors. The researcher, in a university or elsewhere, could build any digital device that a fertile imagination could conjure up. In the Computer Laboratory we built the Cambridge CAP, a full-scale minicomputer with fancy capability logic.The 7400 series was still going strong in the mid 1970s and was used for the Cambridge Ring, a pioneering wide-band local area network. Publication of the design study for the Ring came just before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Ethernet. Until these two systems appeared, users had mostly been content with teletype-based local area networks.Rings need high reliability because, as the pulses go repeatedly round the ring, they must be continually amplified and regenerated. It was the high reliability provided by the 7400 series of chips that gave us the courage needed to embark on the project for the Cambridge Ring.The RISC Movement and Its AftermathEarly computers had simple instruction sets. As time went on designers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achines added additional features which they thought would improve performance. Few comparative measurements were done and on the whole the choice of features depended upon the designer‟s intuition. In 1980, the RISC movement that was to change all this broke on the world. The movement opened with a paper by Patterson and Ditzel entitled The Case for the Reduced Instructions Set Computer.Apart from leading to a striking acronym, this title conveys little of the insights into instruction set design which went with the RISC movement, in particular the way it facilitated pipelining, a system whereby several instructions may b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execution within the processor at the same time. Pipelining was not new, but it was new for small computersThe RISC movement benefited greatly from methods which had recently become available for estimating the performance to be expected from a computer design without actually implementing it. I refer to theuse of a powerful existing computer to simulate the new design. By the use of simulation, RISC advocates were able to predict with some confidence that a good RISC design would be able to out-perform the best conventional computers using the same circuit technology. This prediction was ultimately born out in practice.Simulation made rapid progress and soon came into universal use by computer designers. In consequence, computer design has become more of a science and less of an art. Today, designers expect to have a roomful of, computers available to do their simulations, not just one. They refer to such a roomful by the attractive name of computer farm.The x86 Instruction SetLittle is now heard of pre-RISC instruction sets with one major exception, namely that of the Intel 8086 and its progeny,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x86. This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instruction set and the RISC instruction sets that originally had a considerable measure of success are having to put up a hard fight for survival.This dominance of x86 disappoints people like myself who come from the research wings.both academic and industrial.of the computer field. No doubt, business considerations have a lot to do with the survival of x86, but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as well. However much we research oriented people would like to think otherwise. high level languages have not yet eliminated the use of machine code altogether. We need to keep reminding ourselves that there is much to be said for strict binary compatibility with previous usage when that can be attained. Nevertheless, things might have been different if Intel‟s major attempt to produce a good RISC chip had been more successful. I am referring to the i860 (not the i960, which was something different). In many ways the i860 was an excellent chip, but its software interface did not fit it to be used in a workstation.There is an interesting sting in the tail of this apparently easy triumph of the x86 instruction set. It proved impossible to match the steadily increasing speed of RISC processors by dire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x86 instruction set as had been done in the past. Instead, designers took a leaf out of the RISC book; although it is not obvious, on the surface, a modern x86 processor chip contains hidden within it a RISC-style processor with its own internal RISC coding. The incoming x86 code is, after suitable massaging, converted into this internal code and handed over to the RISC processor where the critical execution is performed.In this summing up of the RISC movement, I rely heavily on the latest edition of Hennessy and Patterson‟s books on computer design as my supporting authority; see in particular Computer Architecture, third edition, 2003, pp 146, 151-4, 157-8.The IA-64 instruction set.Some time ago, Intel and Hewlett-Packard introduced the IA-64 instruction set. This was primarily intended to meet a generally recognised need for a 64 bit address space. In this, it followed the lead of the designers of the MIPS R4000 and Alpha. However one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Intel would have stressed compatibility with the x86; the puzzle is that they did the exact opposite.Moreover, built into the design of IA-64 is a feature known as predication which makes it incompatible in a major way with all other instruction sets. In particular, it needs 6 extra bits with each instruction. This upsets the traditional balance between instruction word length and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t changes significantly the brief of the compiler writer.In spite of having an entirely new instruction set, Intel made the puzzling claim that chips based on IA-64 would be compatible with earlier x86 chips. It was hard to see exactly what was meant.Chips for the latest IA-64 processor, namely, the Itanium, appear to have special hardware forcompatibility. Even so, x86 code runs very slowly.Because of the above complications, implementation of IA-64 requires a larger chip than is required for more conventional instruction sets. This in turn implies a higher cost. Such at any rate, is the received wisdom, and, as a general principle, it was repeated as such by Gordon Moore when he visited Cambridge recently to open the Betty and Gordon Moore Library. I have, however, heard it said that the matter appears differently from within Intel. This I do not understand. But I am very ready to admit that I am completely out of my depth as regards the economics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AMD have defined a 64 bit instruction set that is more compatible with x86 and they appear to be making headway with it. The chip is not a particularly large one.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is is what Intel should have done. [Since the lecture was delivered, Intel have announced that they will market a range of chips essentially compatible with those offered by AMD.]The Relentless Drive towards Smaller TransistorsThe scale of integrat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This was achieved by shrinking the original transistors so that more could be put on a chip. Moreover, the laws of physics were on the side of the manufacturers. The transistors also got faster, simply by getting smaller. It was therefore possible to have, at the same time, both high density and high speed.There was a further advantage. Chips are made on discs of silicon, known a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