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自2014年1月1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1日,调查结束。

表1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医院名称:医院代码:病人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住院号:入院日期:手术名称: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日期: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麻醉方式:全麻局麻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3分 4分 5分失血: ml. 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手术切口感染:是否若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三、资料分析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感染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h) 评分标准 ≤75百分位数 >75百分位数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污染 ASA评分 Ⅰ、Ⅱ Ⅲ、Ⅳ、Ⅴ 分值 0 1 0 1 0 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附录C)
SSI的目标性监测方法

分析SSI的监测结果,发现问题 确定监测的范围和监测 制订目标性监测的方案 培训、沟通、明确职责 监测数据的搜集(同时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汇总 找出SSI的主要影响因素 向临床反馈,指导制订干预措施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职责与任务
⑶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 规检查加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⑷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术前或术中用药,手术前 用药著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 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分钟-2小时应用,手术中用 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 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 菌药物。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或1年以内(有人工植入物),涉及 到切口的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 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 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 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 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 证据。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III类(污染)切口
IV类(严重污秽-感染)切口
ASA 评分
分级 I II 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的患者 有轻度系统疾病的病人 举例 一个腹股沟疝的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 轻度糖尿病未合并器官损 害 心绞痛,中~重度COPD 进展型COPD,心力衰竭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一、目标性监测计划目标性监测计划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趋势和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目标性监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监测指标: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明确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2.确定监测对象:监测所有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包括急诊和择期剖宫产。

3.确定监测的时间点:监测应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如术后24小时、72小时、7天和术后30天等。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监测。

4.制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以采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监测,如观察手术切口的红肿、渗液等情况,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询问孕妇术后的症状和体征等。

5.设立监测机构和团队: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包括感染科专家、妇产科医生、临床护士等多学科成员,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6.建立监测数据库:将监测结果记录和分析,形成数据库,以便对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指根据目标性监测计划中制定的指标和方法,实际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预防措施: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和术后的准备工作,对器械和手术环境的消毒和洁净等。

2.监测工作的执行: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按照监测计划中的要求,全面进行监测和记录。

3.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患者的感染率,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因素。

4.措施的调整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提高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5.经验总结和培训:总结监测工作的经验,提炼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

6.宣传与教育: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己的预防知识和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并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目的和原则1.目的:早期发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2.原则:-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监测方案。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严防漏检和误诊。

-责任明确,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

-结果及时反馈,针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二、监测流程和指标1.监测流程:-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切口等因素。

-术中:采取无菌操作措施,确保手术切口处的无菌环境。

-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改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2.指标:-渗出液的性状: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包括颜色、气味等,出现黄绿色、脓性或臭味的渗出液可能提示感染。

-渗出液的量:注意管道式引流系统的引流情况,出现异常的引流量可能提示感染。

-体温变化:术后每日测量患者的体温,持续超过37.5℃可能提示感染。

三、监测方案的实施1.监测责任主体:-外科医生: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确保无菌操作。

-护士: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记录异常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对异常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监测时机:-术后24小时: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和引流情况。

-术后48小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记录异常情况。

3.异常处理:-渗出液异常:及时收集渗出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感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体温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四、监测结果的分析与改进1.监测结果:-每月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类型,制成报表进行分析和比较。

-对于持续高发的手术切口感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寻找潜在的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选择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剖宫产、阑尾炎手术,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三、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各类疾病手术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四、监测方法1、麻醉手术科预约所选择的手术后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专职监控人员在术后到病房了解病人实施手术情况,追踪调查患者的信息,填写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包括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3、感染专职监控人员每天查阅病历,向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了解手术病人情况,观察换药情况,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采集标本送检,及时追踪送检结果,根据药敏用药。

4. 如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发热(>38℃);切口发红、有分泌物;切口敷料有脓液脓血渗透;术后24小时后仍在使用抗菌药物及医生诊断为切口感染等情况时,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5、所在科室应准确留存病人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病人手术后有红肿、发热、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责任护士在病人出院后30天内电话联系回访以确定是否出院后发生感染。

如发生感染及时报告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6、患者出院后感染管理科完善登记资料,每月汇总监测结果,向监测科室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每季度总结分析,向全院发布。

五、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监测表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表科室 床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男 女年龄: (岁 月 天)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疾病诊断:1、 2、 3、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 急症/择期 切口个数: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手术医生: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切口类型:清洁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 污染手术 失血:有 无 失血量: ml 危险因素分值: 0级 1级 2级 3级 术前外周WBC 计数: 与手术切口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前预防、术中、术后预防与治疗):易感因素:糖尿病 免疫抑制剂 化疗 放疗 泌尿系插管 肝硬化 肿瘤 营养不良 使用呼吸机 激素 动静脉插管 引流管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 红 肿热 痛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他 实验室证据(与切口感染有关的实验室证据) 术后外科感染并发症:引流:是 / 否 穿孔:是 / 否 瘘管:是 / 否 切口裂开:是 / 否 脂肪液化:是 / 否 深静脉血栓是 / 否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发生感染时间:术后 天调查日期: 调查者:六、 相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率=者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 ×100%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各类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医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精选

医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精选

医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精选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患者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新发或者加重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也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

因此,建立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精选内容。

一、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目标1.1 确定监测范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应明确监测的感染类型和监测对象,包括手术切口感染、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等。

1.2 确定监测指标:根据感染类型和监测对象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如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

1.3 设定监测目标: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国家相关标准,设定医院感染的监测目标,如感染发生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感染相关死亡率等。

二、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流程2.1 数据采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采集与感染相关的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感染发生时间、感染类型等。

2.2 数据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感染的规律和趋势,为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2.3 结果反馈:将数据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和管理层,使其了解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控制策略3.1 感染预防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并实施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器械消毒等,减少感染的发生。

3.2 感染控制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降低感染的风险。

3.3 感染监测评估: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感染控制的效果。

四、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质量管理4.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计划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2 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估: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同时接受外部评估,提高监测计划的质量水平。

4.3 经验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医院或者相关机构开展经验交流与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升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水平。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护理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护理课件

01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
环境清洁、卫生。
控制手术时间
02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手术部位暴露于细菌环境中的时间

合理使用抗生素
03
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术后预防措施
定期换药和检查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换药和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等,为制定个性化护 理方案提供依据。
皮肤准备
术前进行皮肤清洁,去除毛发和污垢,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
抗生素使用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遵医嘱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降低感染 风险。
术中护理配合与监测
1 2
严格无菌操作
确保手术室环境、器械、敷料等无菌,降低感染 风险。
分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期 感染和晚期感染;根据感染的病 原体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 性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
01
02
03
延长住院时间
感染会导致手术部位愈合 缓慢,需要延长住院时间 进行治疗和观察。
增加医疗费用
感染需要额外的治疗和护 理,增加了医疗费用。
增加病死率
对于某些手术,如心外科 和器官移植手术,感染可 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 亡。
体温监测
术中监测患者体温,防止低体温引起免疫功能下 降,增加感染风险。
3
配合医生操作
协助医生进行手术,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与观察
疼痛护理
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
伤口护理
定期观察手术部位,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选择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结肠、直肠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手术,乳房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操作的患者,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各医院可根据本单位情况选择上述手术操作或增加新的手术操作,实际床位数小于500、500~999、大于999的医院,每月监测的手术台数建议分别达到50台、100台、200台以上,如医院所做手术的台数未达到以上数目时,可对以上手术操作全部进行监测。

3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和指标:-目标: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指标:按照国家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指南,采用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除以手术例数)、感染总数、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分布等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对象:-手术患者:对于每一个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都应进行感染监测。

-医务人员:对于手术过程中可能感染的医务人员,也应进行定期的监测。

3.监测方法和步骤:-患者信息采集:在手术台上,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过程、切口情况等。

-细菌培养和分离: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采集相关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隔离。

-统计和分析:根据患者信息和细菌培养结果,统计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细菌分布。

4.监测措施和干预:-手术操作规范化:对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加强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皮肤消毒、手术区域的遮盖等;术后进行切口的清洁护理。

-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发现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正确的治疗,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5.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和干预。

-对于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或医生,进行跟踪和个体化的干预,提高手术操作质量。

-将监测结果向医务人员、患者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视程度。

6.质量评估和改进:-对于监测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感染总数的变化等指标对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引进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总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建立一套全面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至关重要。

方案的实施包括监测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监测对象的明确、监测方法和步骤的具体操作、监测措施和干预的规范实施、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有效交流以及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持续推进。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案才能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疗机构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康复。

为了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本文将探讨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1.定义: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在手术后发生感染,表现为红肿、渗液、发热等症状。

2.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相关因素和感染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等。

3.监测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术后随访等方式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

(1)临床观察:手术切口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的观察。

(2)实验室检测:手术切口分泌物、血液和尿液等样本的培养及药敏试验。

(3)术后随访:对手术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并记录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1.切口消毒:手术前进行切口消毒,严格按照规定的消毒步骤和消毒剂使用浓度进行操作。

2.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穿戴洁净手术衣、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并进行严格的洗手消毒。

3.消毒器械与器械包装:手术器械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清洗、消毒和包装,并严格按照器械包装规范进行操作。

4.抗生素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抗生素治疗。

5.术中感染控制:术中控制手术切口出血,减少切口污染,严格落实手术手法、消毒器械的规范操作。

6.术后感染防治:术后进行伤口处理,及时更换伤口敷料,注意伤口引流和观察,进行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7.医护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操作规范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

四、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1.质量管理:制定有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定期开展相关工作的评估和审查。

2.资源管理:确保手术室的物资供应充足,并保证各种消毒和清洁设备的正常运作。

3.信息管理: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的数据监测和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为制定科学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2023年医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2023年医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2023年医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接触医疗环境而感染的疾病。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院需要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计划。

本文将探讨2023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内容和重要性。

正文内容:1. 监测对象1.1 病原菌监测:监测医院内常见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以及耐药菌株的传播情况。

1.2 患者感染监测:监测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出现医院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尿路感染等。

2. 监测方法2.1 实时监测:利用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对医院内的感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2.2 样本采集:采集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药物敏感性。

2.3 数据分析: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感染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3. 监测周期3.1 日常监测:医院应建立每日、每周、每月的感染监测制度,对感染事件进行及时记录和分析。

3.2 定期报告:定期向卫生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医院感染的监测结果,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4. 监测结果应用4.1 感染预防: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和实施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灭菌等,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4.2 药物选择:根据监测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和其他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3 质量控制:通过监测结果,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总结:2023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监测对象、监测方法、监测周期和监测结果应用等方面的规划和实施,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医院管理部门、医护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
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
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
(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
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3、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公需报告深部感染。

4、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5、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6、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7、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

8、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输钱组织感染中。


四、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填写说明: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