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感染原因
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操作不规范、血 液制品污染、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寒战、手术部位疼痛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心 肌酶谱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 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感染相关因素
01
02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
患者情况
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糖尿 病等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不足,如肠道准备不 充分、皮肤准备不规范等,可
能导致术后感染。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不当,如切口护理不 当、引流不畅等,均可能增加
感染风险。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手术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经实验 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 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01
感染原因
患者因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清创
皮肤准备
术前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特别是手术切口部位,以减少细菌数 量。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降低 感染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1 2
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包括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等。
手术器械消毒
确保手术器械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因器械污染 导致的感染。
数据清洗和验证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h) 评分标准 ≤75百分位数 >75百分位数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污染 ASA评分 Ⅰ、Ⅱ Ⅲ、Ⅳ、Ⅴ 分值 0 1 0 1 0 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附录C)
SSI的目标性监测方法

分析SSI的监测结果,发现问题 确定监测的范围和监测 制订目标性监测的方案 培训、沟通、明确职责 监测数据的搜集(同时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汇总 找出SSI的主要影响因素 向临床反馈,指导制订干预措施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职责与任务
⑶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 规检查加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⑷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术前或术中用药,手术前 用药著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 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分钟-2小时应用,手术中用 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 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 菌药物。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或1年以内(有人工植入物),涉及 到切口的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 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 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 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 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 证据。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III类(污染)切口
IV类(严重污秽-感染)切口
ASA 评分
分级 I II 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的患者 有轻度系统疾病的病人 举例 一个腹股沟疝的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 轻度糖尿病未合并器官损 害 心绞痛,中~重度COPD 进展型COPD,心力衰竭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并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目的和原则1.目的:早期发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2.原则:-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监测方案。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严防漏检和误诊。

-责任明确,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

-结果及时反馈,针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二、监测流程和指标1.监测流程:-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切口等因素。

-术中:采取无菌操作措施,确保手术切口处的无菌环境。

-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改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2.指标:-渗出液的性状: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包括颜色、气味等,出现黄绿色、脓性或臭味的渗出液可能提示感染。

-渗出液的量:注意管道式引流系统的引流情况,出现异常的引流量可能提示感染。

-体温变化:术后每日测量患者的体温,持续超过37.5℃可能提示感染。

三、监测方案的实施1.监测责任主体:-外科医生: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确保无菌操作。

-护士: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记录异常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对异常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监测时机:-术后24小时: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和引流情况。

-术后48小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记录异常情况。

3.异常处理:-渗出液异常:及时收集渗出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感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体温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四、监测结果的分析与改进1.监测结果:-每月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类型,制成报表进行分析和比较。

-对于持续高发的手术切口感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寻找潜在的影响因素。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一想到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我就觉得这个问题棘手,但作为一个有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知道怎么把这个问题拆解开,一点点地理清楚。

我们要明确目标,然后制定监测计划,实施这个方案。

1.目标设定我们的目标是降低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具体来说,我们要在一年内将手术部位感染率降低30%,确保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2.监测计划(1)建立监测小组我们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监测小组,由感染控制专家、外科医生、护士、检验科技师等组成。

这个小组的职责是收集、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2)制定监测流程a.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基础疾病、免疫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b.手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使用合格的手术器械和材料,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c.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及时处理。

d.数据收集:定期收集手术部位感染的数据,包括感染病例数、感染类型、感染原因等。

(3)制定监测指标我们要设定一系列监测指标,以评估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这些指标包括:a.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这是最直接的指标,可以反映我们工作的效果。

b.感染类型分布:了解感染的主要类型,有助于我们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c.感染原因分析:找出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3.实施方案(1)培训与教育我们要加强医护人员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感染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预防感染的过程中。

(2)改进手术操作针对手术操作中的风险因素,我们要不断改进手术技术,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感染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a.提高手术室的空气质量,定期进行消毒。

b.严格筛选手术器械和材料,确保其质量。

c.加强手术团队的配合,提高手术速度。

(3)加强术后管理a.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如何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如何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如何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根据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确定。

(1)做好监测前各项准备,明确监测的手术类型,向手术室及相关科室说明监测的意义和方法,争取支持和配合。

(2)教育和培训相关医务人员,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等。

(3)明确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1)手术医生:①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②手术记录完整;③发现并记录手术部位异常患者,包括手术部位变化和体温异常等;④正确采集切口分泌物或引流液送检。

2)麻醉医生: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记录手术时间、ASA 评分等。

3)手术部位换药护士或医生:①观察手术部位;②换药前后严格进行手卫生;③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④术后保持引流通畅并尽早拔管。

4)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兼职护士:①每日查看护士交班报告,获得需监测病例填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患者基本信息和手术信息。

②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及出院指导,发放出院指导表;③每日跟随医生查房,了解监测病例手术部位情况,跟随换药医生或手术部位换药护士查看异常手术部位情况,及时提醒医生送检,协同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落实干预措施。

5)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①制订目标性监测方案,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定期培训医务人员增强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理念和操作技巧;②每天了解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包括现场查看患者、关注手术部位换药、指导标本送检、查阅病历等;③电话随访出院患者;④对监测手术患者的信息进行审核统计分析,采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2-2009)附录C中公式计算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以及通过平均危险指数调整后获得的医生感染发病专率;⑤每月统计监测数据进行反馈,每季度形成统计分析报告并反馈,为下一步干预提供依据和参考。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更改目的等。

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5.3.2病室联系护士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感染控制小组)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分析特殊原因和共同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5.4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或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

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学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5.4.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醮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5.4.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选择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剖宫产、阑尾炎手术,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三、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各类疾病手术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四、监测方法1、麻醉手术科预约所选择的手术后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专职监控人员在术后到病房了解病人实施手术情况,追踪调查患者的信息,填写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包括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3、感染专职监控人员每天查阅病历,向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了解手术病人情况,观察换药情况,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采集标本送检,及时追踪送检结果,根据药敏用药。

4. 如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发热(>38℃);切口发红、有分泌物;切口敷料有脓液脓血渗透;术后24小时后仍在使用抗菌药物及医生诊断为切口感染等情况时,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5、所在科室应准确留存病人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病人手术后有红肿、发热、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责任护士在病人出院后30天内电话联系回访以确定是否出院后发生感染。

如发生感染及时报告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6、患者出院后感染管理科完善登记资料,每月汇总监测结果,向监测科室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每季度总结分析,向全院发布。

五、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监测表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表科室 床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男 女年龄: (岁 月 天)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疾病诊断:1、 2、 3、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 急症/择期 切口个数: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手术医生: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切口类型:清洁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 污染手术 失血:有 无 失血量: ml 危险因素分值: 0级 1级 2级 3级 术前外周WBC 计数: 与手术切口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前预防、术中、术后预防与治疗):易感因素:糖尿病 免疫抑制剂 化疗 放疗 泌尿系插管 肝硬化 肿瘤 营养不良 使用呼吸机 激素 动静脉插管 引流管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 红 肿热 痛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他 实验室证据(与切口感染有关的实验室证据) 术后外科感染并发症:引流:是 / 否 穿孔:是 / 否 瘘管:是 / 否 切口裂开:是 / 否 脂肪液化:是 / 否 深静脉血栓是 / 否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发生感染时间:术后 天调查日期: 调查者:六、 相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率=者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 ×100%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各类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2008版)1 监测目的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 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选择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结肠、直肠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手术,乳房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操作的患者,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各医院可根据本单位情况选择上述手术操作或增加新的手术操作,实际床位数小于500、500~999、大于999的医院,每月监测的手术台数建议分别达到50台、100台、200台以上,如医院所做手术的台数未达到以上数目时,可对以上手术操作全部进行监测。

3 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护理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护理课件

01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
环境清洁、卫生。
控制手术时间
02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手术部位暴露于细菌环境中的时间

合理使用抗生素
03
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术后预防措施
定期换药和检查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换药和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等,为制定个性化护 理方案提供依据。
皮肤准备
术前进行皮肤清洁,去除毛发和污垢,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
抗生素使用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遵医嘱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降低感染 风险。
术中护理配合与监测
1 2
严格无菌操作
确保手术室环境、器械、敷料等无菌,降低感染 风险。
分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期 感染和晚期感染;根据感染的病 原体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 性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
01
02
03
延长住院时间
感染会导致手术部位愈合 缓慢,需要延长住院时间 进行治疗和观察。
增加医疗费用
感染需要额外的治疗和护 理,增加了医疗费用。
增加病死率
对于某些手术,如心外科 和器官移植手术,感染可 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 亡。
体温监测
术中监测患者体温,防止低体温引起免疫功能下 降,增加感染风险。
3
配合医生操作
协助医生进行手术,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与观察
疼痛护理
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
伤口护理
定期观察手术部位,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和指标:-目标: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指标:按照国家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指南,采用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除以手术例数)、感染总数、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分布等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对象:-手术患者:对于每一个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都应进行感染监测。

-医务人员:对于手术过程中可能感染的医务人员,也应进行定期的监测。

3.监测方法和步骤:-患者信息采集:在手术台上,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过程、切口情况等。

-细菌培养和分离: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采集相关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隔离。

-统计和分析:根据患者信息和细菌培养结果,统计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细菌分布。

4.监测措施和干预:-手术操作规范化:对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加强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皮肤消毒、手术区域的遮盖等;术后进行切口的清洁护理。

-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发现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正确的治疗,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5.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和干预。

-对于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或医生,进行跟踪和个体化的干预,提高手术操作质量。

-将监测结果向医务人员、患者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视程度。

6.质量评估和改进:-对于监测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感染总数的变化等指标对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引进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总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建立一套全面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至关重要。

方案的实施包括监测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监测对象的明确、监测方法和步骤的具体操作、监测措施和干预的规范实施、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有效交流以及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持续推进。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案才能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1)
外科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手术部位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需要建立一个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系统,以下为方法及流程:
一、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小组,制定感染监测的标准和方法。

二、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对手术部位进行必要的准备,减少手术污染的发生。

三、手术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消毒规范,全程佩戴手套,手术器械要经过高温灭菌。

手术过程中不得交叉感染。

四、手术结束后,进行手术部位消毒,包扎好伤口。

对于高危患者,要赋予漱口、洗手等特殊治疗。

五、监测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包括切口情况、疼痛程度、发热情况等。

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要及时处理,给予红点穴位注射抗生素。

六、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感染处理方针。

以上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通过建立监测体系,遵守消毒规范,加强手术前后处理,有效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要及时进行监测和分析,避免感染的恶化和影响手术的疗效。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疗机构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康复。

为了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本文将探讨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1.定义: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在手术后发生感染,表现为红肿、渗液、发热等症状。

2.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相关因素和感染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等。

3.监测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术后随访等方式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

(1)临床观察:手术切口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的观察。

(2)实验室检测:手术切口分泌物、血液和尿液等样本的培养及药敏试验。

(3)术后随访:对手术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并记录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1.切口消毒:手术前进行切口消毒,严格按照规定的消毒步骤和消毒剂使用浓度进行操作。

2.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穿戴洁净手术衣、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并进行严格的洗手消毒。

3.消毒器械与器械包装:手术器械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清洗、消毒和包装,并严格按照器械包装规范进行操作。

4.抗生素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抗生素治疗。

5.术中感染控制:术中控制手术切口出血,减少切口污染,严格落实手术手法、消毒器械的规范操作。

6.术后感染防治:术后进行伤口处理,及时更换伤口敷料,注意伤口引流和观察,进行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7.医护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操作规范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

四、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1.质量管理:制定有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定期开展相关工作的评估和审查。

2.资源管理:确保手术室的物资供应充足,并保证各种消毒和清洁设备的正常运作。

3.信息管理: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的数据监测和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为制定科学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

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5监测方法:5.1监测前的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2.1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5.2.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

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请注明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

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5.3.2病室联系护士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感染控制小组)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分析特殊原因和共同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5.4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或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

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学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5.4.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醮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5.4.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

但厌养培养时应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养培养基。

5.5调查登记方法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调查表”,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5.5.2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5.5.3 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5.5.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

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感染。

5.5.5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见表1,包括以下内容。

5.5.5.1手术患者编号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资料的,每随机输入一个患者的信息,都有一个对应的号码,值得注意的是监测表上的编号应与计算机给出的编号一致,以便于查询。

5.5.5.2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这些资料提供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资料的查询及复核提供方便。

5.5.5.3 患者的住院资料科别、病室、床号、入院日期等,为资料分类、分析、比较提供信息。

5.5.5.4手术情况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评分(ASA)、切口类型、手术者、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是否使用内镜等。

5.5.5.5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检测方法、病原体和药敏试验结果。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手术患者编号:一、一般情况住院号科别病区/床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联系电话回访日期年月日二、手术情况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分钟手术日期年月日手术医生ASA评分ⅠⅡⅢⅣⅤ切口等级ⅠⅡⅢ手术类型急诊/ 择期麻醉类型全麻/非全麻植入物有/ 无内镜是/ 否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是/否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是/否术中用药是/否术后用药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四、医院感染情况是/否感染日期感染部位(1)年月日(1)(2)年月日(2)(3)年月日(3)送检日期标本名称送检方式病原体药敏结果(1)(2)(3)填表人5.5.6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的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是根据目前外科手术部位监测最小数据的要求设计的。

要求登记调查期间所选手术的全部病例,表中的项目有些是必填的,如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别、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是否使用内镜、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者、手术类型、切口类型、麻醉方式、麻醉评分(ASA)、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这些因素是手术分类和感染患者的基本特征。

有些是选择项,各监测医院可根据本院开展监测力度以及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或增加监测内容。

5.5.6.1科别分为外科(包括普通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烧伤外科、泌尿外科、其他外科)、妇科、产科等。

5.5.6.2手术操作名称手术操作名称按国际疾病手术代码ICD-9予以分类。

本次选取的手术操作名称及代码见表2。

表2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所选手术名称及代码手术名称内容手术操作代码胆囊切除术仅指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包括使用腹腔镜操作51.2201,51.2202胆囊、胆管手术胆管、胆囊和胆管手术,不包括单纯的胆囊切除术51.0301,51.4101-51.4902,51.301-51.6301,51. 6901-51.7904,51.9101-51.9601结肠、直肠切除术大肠的切除术45.4101-45.4107,45.7201-45.8003,48.5001,48.6201-48.6901阑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不包括其他手术操作时附带切除阑尾47.0,47.2,47.9-47.99疝手术腹股沟疝、股疝、脐疝或腹前壁疝修补术,不包括膈疝、食管裂孔疝、其他部位的疝。

53.0-53.59子宫切除术经腹的子宫切除,伴或不伴输卵管或卵巢切除68.3001-68.3005,68.4001-68.4002,68.6001- 68.6002剖宫产术剖宫产74.0001-74.2001,74.4001,74.9901乳房切除术乳房组织的切除或破坏术,包括根治术、修复术、区段切除85.2101-85.2301,85.3101-85.4701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81.5901注:子宫切除术中包括伴或不伴输卵管或卵巢切除的手术,在ICD-9手术代码中子宫全切加输卵管切除、子宫全切加附件切除、子宫次全切加附件切除手术代码分别为65.3000,65.4000,65.6001,未列入本表中是因医院感染直报系统手术代码归类用的是4位代码,因不能从4位代码中区分出6位码的手术(否则将导致归类错误),故在涉及到此3种手术时,请归类到此表中子宫切除术类似手术代码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