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导言: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常见并且容易遭受的医疗并发症。

它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时间和费用,还会增加患者死亡率。

为了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中国卫生部制定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手术前预防措施1.患者准备: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彻底的身体清洁,包括全身清洁和手术部位特殊清洁。

清洁时应使用含氯消毒剂,遵循正确的手卫生步骤,并使用无菌巾或刷子进行清洁。

2.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

但是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二、手术室感染控制1.手术室环境: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并定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也应保持良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手术室人员:手术室内人员应遵守正确的手卫生操作规范,并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和口罩等。

并定期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感染控制知识。

三、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和报告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系统,并定期对感染率进行评估和统计。

对有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要及时报告,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2.感染报告:医疗机构应将手术部位感染作为重点信息进行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

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提高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四、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策略1.手术部位消毒:手术部位应进行适当的消毒,以杀灭表面的细菌和病毒。

消毒时应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消毒。

2.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手术器械应经过严格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消毒和灭菌管理制度,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使用。

3.手术切口管理:手术切口应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缝合封闭。

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感染的风险,可以选择使用缝合、胶带或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切口管理。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5篇)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5篇)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____%,漏报率低于____%。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6.对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监控指标。

7.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7.1压力蒸汽灭菌1、工艺监测。

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

每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____m指示胶带。

3、b-d试验。

每日一次。

4、生物监测。

每月一次。

7.2紫外线1、日常监测。

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

2、强度监测。

每半年一次。

7.3消毒剂1、生物监测。

碘、酒精、过氧乙酸、氯每季一次,戊二醛每月一次。

2、化学监测。

氯等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滴定法测浓度。

7.4消毒或灭菌物品、手、物表、空气,每月生物监测一次。

7.5内窥镜1、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监测。

2、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必须每月监测。

7.6污水、污物1、污水余氯每日____次监测。

2、每月进行粪大肠杆菌监测。

3、每月进行一次致病菌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2)是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止医院内感染疾病的传播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1.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的目标:及时发现和诊断医院感染,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医院的感染控制和预防水平。

2. 医院感染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部门、重症监护室、感染科、病房、门诊等重点感染监测区域。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目的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适用范围全院手术科室三、依据[1] 卫生部:《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2012[2] 卫医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四、内容(一)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应少于3天)。

择期手术患者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术前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先清洁,再使用碘伏棉球或其他替代品局部擦拭2遍,消毒范围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5cm部位由内向外擦拭,作用≥2分钟。

5、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在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

6、医务人员有明显皮肤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疾病时,不应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纠正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提高术前患者抵抗力。

(二)手术中1、手术过程中保证手术间的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及不必地交谈。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成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应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

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有效止血,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等,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机会。

6、术中保持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注意保暖。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使用密闭负压引流,引流管放置适当,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1、换药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换药流程,换药顺序: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管理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管理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管理制度一、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分析1.手术环境的因素手术室是手术进行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整洁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高低。

在手术室中,操作者的手术操作规范、手术室的消毒灭菌程序、手术室内空气清洁度等都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因素。

2.手术部位清洁与消毒手术前对手术部位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

而手术部位的清洁与消毒与手术人员的操作水平、手术部位的疾病状况以及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等因素紧密相关。

3.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的情况也会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如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免疫力状态如何,手术前是否有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等,都会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有所影响。

4.手术操作规范性手术操作的规范性也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之一。

手术室内人员的操作纪律、手术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措施等都会直接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原则1.预防为主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是风险管理的首要原则。

应从手术操作规范性、手术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能力。

2.分层管理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应该采取分层管理的原则,根据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程度和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对于低危人群则可以适当减少防控措施,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3.积极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要积极监测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状况、手术操作规范性、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情况等,及时发现并改进风险问题。

4.科学评估风险管理要根据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科学评估风险,合理分配资源,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5.全员参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等,要促使所有相关人员共同遵守规范,共同维护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

三、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1.建立科学的制度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制度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手术环境、手术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患者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要有前瞻性和全面性。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组织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2. 手术科室应当设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 医疗机构应当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考核体系,定期对手术科室进行考核和评估。

四、防控措施1. 患者准备(1)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2)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3)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2. 手术室环境(1)手术室应当保持清洁、安静、舒适,定期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2)手术室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确保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3)手术室应当实行严格的进出管理制度,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手术室。

3. 手术人员(1)手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

(2)手术人员应当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手术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和感染预防意识。

4. 手术器械(1)手术器械应当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确保器械的灭菌效果。

(2)手术器械应当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器械的性能和安全性。

(3)手术器械应当进行妥善的保管和维护,避免器械的损坏和污染。

5. 术后管理(1)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部位的异常情况。

(2)术后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3)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引起的手术切口或器官空洞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康复期,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重视环境卫生管理。

手术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手术台、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设备和物品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手术室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确保手术区域的无菌环境。

2.术前准备与感染预防。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病史和感染风险因素,如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

术前患者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如洗手、剪指甲、脱毛等,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3.术中无菌操作。

手术人员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包括正确佩戴手套、面罩和无菌服;操作过程中要避免直接接触手术部位,尽量减少伤口的污染;术中采取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手术切口处理。

手术切口应在无菌条件下处理,包括清洁、缝合或贴合等;对高风险切口,如中度或高度污染的切口,应根据严重程度和感染风险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护理。

5.术后感染处理。

手术后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感染,包括对切口感染进行抗生素治疗、切口引流、切口再次清洁等,以防止感染扩散和加重。

6.医护人员培训与意识教育。

医护人员应接受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了解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加强操作技能,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意识和警惕性。

除了上述内容,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还应包括建立并落实手术部位感染报告制度和感染监测制度,定期进行感染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并定期开展相关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研究,不断改进预防措施。

总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对于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

Xx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文件编号:SHXDYRMYY-GK-09制定部门:感染管理科批准者: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执行时间:2020.02一目的为及时了解我院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发现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高危环节,有效预防及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本制度规定了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质量保障。

二监测对象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三监测内容1. 基本情况:监测日期、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美国麻醉协会评分(ASA)。

2. 感染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细菌及真菌培养、支原体、衣原体,G试验及GM试验等病原学检查。

3. 手术情况:手术日期、切口类型、手术开始及结束时间、手术医生、美国麻醉协会评分(ASA),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 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无影响、加重病情、直接死亡、间接死亡)、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5.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年)执行。

四监测方法1. 采用主动监测的方法,依托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主动持续地对监测对象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追踪观察与记录。

2.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临床科室医生须掌握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及要点,及时做好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上报和治疗工作。

3. 当“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提示为疑似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时,床位医生应及时核查是否为手术部位感染,并在信息系统中确认。

短时间内病区出现3例相同感染病例(包括症状相同或病原体相同等),由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立即电话报告感染管理科。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 简介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发生的一种细菌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

为了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康复率,制定和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非常重要。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步骤。

2. 目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的康复率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执行手术的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等。

所有参与手术工作的医务人员都应遵守本制度的相关要求。

4. 操作流程4.1 手术部位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需要进行手术部位准备工作。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为每位患者分配专用手术室,并保证手术室内严格按照洁净区、污染区分隔•手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清洗和消毒手术室设备和器械•手术室内的操作人员需穿戴干净的手术衣、手套和口罩,确保手术室的洁净度4.2 患者皮肤准备在患者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准备。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基本的卫生清洁•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的剃毛处理,避免术后感染•对手术部位进行皮肤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遵循正确的消毒步骤4.3 手术器械管理手术器械的管理是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环节。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手术器械需经过专门的清洗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手术器械需要进行追溯管理,记录器械的使用情况和清洗消毒过程•手术器械的存放需遵循一定的标准和防护措施,确保无菌状态的持久性4.4 手术人员的培训和要求为了保证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性,对手术人员的培训和要求非常重要。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手术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控制的方法•手术人员需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良好•手术人员需遵守手卫生规范,包括正确洗手、佩戴手套等5. 监测与评估为了评估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效果,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估工作。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一、目的本文档旨在指导医院进行感染目标性监测,以及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确保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监控感染风险。

二、定义1、医院感染:指在医院环境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与医疗操作相关的感染。

2、目标性监测:指针对特定感染类型或特定患者群体进行系统监测和数据收集,以评估感染导致的疾病负担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三、监测指标1、感染类型监测:针对不同感染类型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1.1 呼吸道感染监测: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1.2 尿路感染监测:监测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膀胱炎等尿路感染。

1.3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监测手术切口感染、深部组织感染等手术部位相关感染。

2、患者群体监测:针对特定患者群体进行监测。

2.1 重症监测:监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感染情况。

2.2 新生儿监测:监测婴儿科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感染情况。

2.3 手术患者监测:监测手术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感染情况。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1、数据收集方法:根据监测指标,采集相关数据。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患者病历、实验室检验报告、医院信息系统等途径获取。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分布、感染相关因素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五、感染控制措施1、基础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等措施。

医院应加强相关培训和宣传,确保工作人员遵守基础控制措施。

2、特殊控制措施:针对不同感染类型或特定患者群体,制定相应的特殊控制措施,如分离隔离、抗生素合理使用等措施。

六、附件1、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收集表格:包括收集的感染相关数据表格的样本。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感染控制法律法规:指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

2、感染控制条例:指医院内部针对感染控制制定的规章制度。

八、附加信息本文档涉及附件: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收集表格。

主要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主要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主要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为了进一步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中关于医院感染监测和调查工作制度,加强我院对导致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的监控指标管理,规范我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实施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2.各临床科室/部门医务人员应遵守本规程,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对主要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二)各个主要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下呼吸道感染(1)建立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响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程度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仍更换(一般情况每周更换1~2次,若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一)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病例进行核实或排除,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避免暴发流行。

临床主管医生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并通过电子信息报告系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

(二)医院感染管理部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向分管院长、相关科室汇报和反馈。

(三)医院感染管理部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四)根据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目标性监测。

包括多重耐药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监测。

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规范要求,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采样,并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1.监测频度:(1)每季度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

(2)洁净手术室或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合理安排,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二)结果判定:(1)洁净手术室和其他洁净场所;(2)非洁净手术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疗机构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康复。

为了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本文将探讨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1.定义: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在手术后发生感染,表现为红肿、渗液、发热等症状。

2.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相关因素和感染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等。

3.监测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术后随访等方式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

(1)临床观察:手术切口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的观察。

(2)实验室检测:手术切口分泌物、血液和尿液等样本的培养及药敏试验。

(3)术后随访:对手术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并记录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1.切口消毒:手术前进行切口消毒,严格按照规定的消毒步骤和消毒剂使用浓度进行操作。

2.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穿戴洁净手术衣、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并进行严格的洗手消毒。

3.消毒器械与器械包装:手术器械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清洗、消毒和包装,并严格按照器械包装规范进行操作。

4.抗生素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抗生素治疗。

5.术中感染控制:术中控制手术切口出血,减少切口污染,严格落实手术手法、消毒器械的规范操作。

6.术后感染防治:术后进行伤口处理,及时更换伤口敷料,注意伤口引流和观察,进行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7.医护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操作规范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

四、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1.质量管理:制定有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定期开展相关工作的评估和审查。

2.资源管理:确保手术室的物资供应充足,并保证各种消毒和清洁设备的正常运作。

3.信息管理: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的数据监测和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为制定科学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欢迎共阅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手术室应当通过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

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一、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⑶、生物监测法①每周监测一次。

②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③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

生物测试包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④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⑷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

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试验组培养阳性,判定为灭菌不合格。

3、环氧乙烧灭菌的监测⑴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测的培养皿或培养基做对比试验,每批一个对照皿。

第2次是对操作过程做对照试验,每室一个对照皿。

监测方法1.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0.8m的任意高度上。

2.采样点布置3.用直径90mm培养皿在空气中暴露30min,盖好培养皿立即送检。

结果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我国洁净手术室等级标准见下表。

四、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监测时间Ⅰ、Ⅱ级洁净手术室每月1次Ⅲ、Ⅳ级洁净手术室每2个月1次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

采样方法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 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院感检查相关制度

院感检查相关制度

.一、坚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 ,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注射剂量、疗程和合理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等.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正常菌群失调 ,与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菌药物的费用支出.二、各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有关知识 ,坚持遵循" 三先三后〞的原则,既先用"一线〞抗菌药物,后用"二、三线〞抗菌药物;先选常用、普通的抗菌药物,后选取不常用、昂贵的抗菌药物;先考虑口服给药 ,后考虑注射给药,结合病情,合理用药.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在病历中详细分析记录.三、护士应熟悉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并与时记录与报告医生.四、药剂科应定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菌药物的信息.每月统计抗感染药物消耗量 ,计算抗感染药物使用率 ,用率,每月发布抗菌药物的前十位 .每季度对抗生素应用汇总统计分析,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 .同时,对所有数据上报医院公共卫生科.五、医院医务科、质控科要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以提高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与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第三条、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防护工作.第二章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 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并特殊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即将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如被HBV 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发生HBV 职业暴露,根据暴露级别、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等不同采取基本用药或者强化用药程序.第四章登记和报告第九条、医务人员应该对被感染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病源感染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经过;被感染具体部位与损伤程度,处理方法与处理经过.。

外科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外科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外科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一、本制度是诊疗活动中与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包括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要求。

二、加强对医务人员《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预防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具体措施等知识的培训I,重视外科手术及侵入性操作感染防控工作。

三、制订外科手术、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规程和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并落实。

四、根据患者病情和拟施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种类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

五、实施手术及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环境符合感控要求,各手术区域落实各项感控管理制度,各项操作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各种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符合《消毒管理办法》工作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六、相关科室配合感控管理科,规范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开展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10]卫办医政发.187号《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
术指南(试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S].20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制度
一、监测对象
被选定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及急诊手术患者。

宜重点监测风险较高的手术。

二、监测方法
1、应采用主动监测与临床报告相结合的方法。

2、应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3、应收集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和感染资料,并进行SSI风险分层分析。

具体方法参见WS/T 312的要求。

⑴ 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 ⑵ 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
素评分标准(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⑶感染资料应包括SSI资料及其他相关感染资料。

4、对监测的患者均应进行随访,无植入物的手术切口感染随访时间为30天,有植入物的随访时间为1年。

三、分析与反馈
1、应对监测资料进行定期分析总结,包括感染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变化趋势等,形成SSI监测报告。

2、定期反馈不同手术类型感染率,不同切口类型感染率,外科医生感染专率,感染微生物分布报告等结果。

四、SSI暴发报告及处置
1、报告范围
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及时报告:
⑴医院发生SSI暴发,即医院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SSI病例的现象。

⑵ 医院发生疑似SSI暴发,即医院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5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SSI病例;或者5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SSI病例现象。

⑶ 军队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学服务中发生的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3例以上医源性SSI暴发或5例以上疑似SSI暴发。

2、报告程序
⑴ 医院发生5例以上疑似SSI暴发或3例以上SSI暴发时,应于12h内向上一级卫生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于6h内逐级上报至军区级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

军区级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确认发生5例以上SSI暴发或由于SSI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以及由于SSI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应于6h内上报至总后勤部卫生部。

⑵ 医院发生10例以上SSI暴发、新发病原体的SSI感染,以及可
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SSI暴发时,应于2h内向军区
级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军区级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在调查确认的同时,应于2h内上报至总后勤部卫生部。

3、报告内容
当发生SSI暴发时,应填写并上报《军队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
4、报告方式
/ 医院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科室发现SSI病例,应填写并上报《军队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于24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通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军事综合信息网及时准确上报SSI暴发情况。

暂未使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军事综合信息网的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以最快的方式上报SSI 暴发情况。

5、暴发处置
⑴采取防控措施
a)医院发生疑似SSI暴发或者SSI暴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立即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调查和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和防护等措施,控制可能的感染源,切断可能的感染途径,必要时固定科室或划定区域集中收治SSI患者。

同时应组织现场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b)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暴发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素,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

⑵救治感染患者
医院应积极组织救治SSI患者,成立医疗救治组,及时明确诊断,组织专家会诊,制定治疗护理方案,减轻SSI对患者的损伤。

⑶加强监督指导
各级卫生部门接到SSI暴发报告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指导医院开展SSI暴发的医疗救治及调查处置工作,提出防控措施,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降低SSI对患者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