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级到阶层
阶层划分
![阶层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256aa318763231126edb11b1.png)
1级:以在任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比如胡、温、习,1和2的区别在于,1对全国局势有控制能力,2没有。
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委员、部分大权贵、大富商、大银行家为代表。
和3的区别在于,2能影响国家政策,3不能。
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为代表。
和4的区别在于,3能够影响一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发展,4不能。
3以马云、马化腾等为体制外的顶峰,3其实是行业精英或地区体制精英。
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
中国的中层社会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生、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
普通人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这个层次。
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国区总裁、章怡、范冰之类就是体制外本级的顶峰。
4和5的区别在于,4和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没有。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
5和6的区别在于,5有自己的事业,6没有。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点的个体户等为主。
名牌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多在这个层次。
6和7的区别在于,6有一定的上升空间,7很难。
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最后能够定格在第5级就算是很不错了。
中国社会的底层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
7和8的区别在于,7能够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
8和9的区别在于,8能够自食其力,9不能。
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7—9级是中国社会的底层,是草根阶层。
社会学概论丨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丨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b834558e011ca300a6c390e8.png)
• 2、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 三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影响是互相的,而不是单向度地一方决定另 一方的关系。
评析
• 1、经济地位具有根本的意义 • 2、韦伯没有解释权力和声望是从何而来的 • 3、韦伯的理论把社会阶级、阶层、社会地位群体分层标准混同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阶层理论
• 我国逐步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阶级斗争 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矛盾主要是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
• 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阶层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 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进程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特 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有时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还会激化,但我国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 争,阶级关系主要表现为各劳动阶级之间、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关 系,更多的是一种协作而非对抗关系。
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 流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
一、阶级、阶层概念的区别与阶 级、阶层分析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 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 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 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为取 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 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 阶层: • 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 有两种阶层现象: • 第一种指的是阶级内部的阶层现象 • 第二种指的是阶级外部的阶层现象,认为阶层可以跨越阶级
新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新中国社会阶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168df29e31433239689369.png)
新中国社会阶层分析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22日电(《观察与思考》杂志■记者刘晓林)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中国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和流动”的推出,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因为它与每一个人都不无关系,因此人们对它的关注度极高。
为探讨这一课题,观察记者日前特地赶到北京,与负责这一课题的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教授进行了对话……记者:目前,你们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按顺序排列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
请具体说说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陆学艺:原来的欧美也好,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也好,都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标准来划分的。
我们的划分,进行了3年的实际调查,根据工业化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以社会职业为标准和基础进行划分。
另外补充三点:即有权没有(拥有组织资源吗)?有钱没有(拥有经济资源吗)?有文化没有(拥有文化资源吗)?国外的划分标准一般根据职业的不同,一般来说如果职业高,相应的三种资源也多,两者基本上是成比例的。
但在中国,有时职业与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并不一致。
因此,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又以人们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来表现各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
组织资源也可以称为权力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执政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资源是指社会以证书或资格加以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历文凭。
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是各社会群体及成员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fe4b32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c.png)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从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到封建制度时期的土地贵族,再到清朝时期的官僚阶级和商人阶层,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社会阶级组成。
本文将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
先秦时期的阶级结构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差异较大,地位高的大国通常拥有较多的资源和人力,会有更多的人掌控着政治和军事权力。
这些掌握着权力的人被称为贵族,他们通常是大规模土地的拥有者,能够雇佣大量的奴隶和佃农。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小国或者山区的人们通常生活在贫困和野蛮的环境中,缺乏财产和权力,生活比较艰难。
这些人被称为平民,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秦汉时期的阶级结构在秦汉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秦朝,权力逐渐转移到了中央政府,国家实行了集权制度。
随着孝文帝“霸功”完成,中央集权成为社会引领力量,各地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了中央政府及其官僚手中,土地由此得到了更为严密的控制。
同时,由于郡县制度的开始运作,封建地主的阶层开始形成。
在汉代,官僚和地主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统治阶级。
这两个阶级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力,掌控着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命脉。
而剩下的平民则只能生活在较低的社会地位。
唐宋元时期的阶级结构随着唐宋元时期的到来,封建地主阶层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使得商人、手工业者、文人等新兴阶层也开始逐渐崛起。
在唐宋时期,封建地主始终是最主要的统治阶级。
由于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因此在社会上享有相当高的地位,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商人阶层也逐渐崛起。
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商人们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阶层。
他们通过贸易和投资来致富,这使得他们拥有了与地主相当的财富和地位。
这个时期的手工业者也有自己的阶层。
从事手工业的人通常不会拥有太多的财产,但是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造诣,同样是社会上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
明清时期的阶级结构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官僚阶级和商人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
大道观察九个阶层
![大道观察九个阶层](https://img.taocdn.com/s3/m/135552f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9.png)
大道观察九个阶层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是,影响人生1、3“命运”的外界因素部分,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为九个等级很多人抱怨命运的不公,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分层的,或者说他们能意识到,但从来不愿意承认这个世界分层是一件公平的事情。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学教授,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把社会分为九个阶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九个阶层分别是什么?以及生活在每个阶层中的人们都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特征标志还有文化品位。
九个阶层分为三个大阶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
上层阶级分为3个等级,隐形的顶层、上层、中上层;中层阶级分成4个等级,中产阶级、上层平民、中层平民、下层平民;下层阶级分成2个等级,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
所以,这个分层与人的财务多少无关,比如“暴发户”或者“土大款”虽然钱多,但是并不属于社会的上层阶级。
1、上层阶级的3个等级特征隐形的顶层级别,从名字上你就能感觉到,通常他们不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他们非常注重隐私不喜欢张扬,且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
所以,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那些明星或者各个公司有名的CEO等等,虽然他们看起来很成功很有钱,但还远不是看不见的顶层。
上层级别,他们富有且被大众熟知,他们可能有一部分财富来自继承,但更多的是来自于管理和经营的工作,比如,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再比如,我们熟知的BAT的三位大佬,马云、李彦宏、马化腾。
看到这,我们可以开一个脑洞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的马云爸爸才50岁就卸任了阿里巴巴的CEO,我想未来马云爸爸一定会尽量减少自己曝光的次数,这是在向着看不见的顶层出发的标志。
中上层级别,他们通常有自己的生意,是行业中的大牛、专家或者职业经理人等。
这个级别的人也很富有,但是跟上层级别最大的差别是,他们虽然也有钱,但是本质上却是在为别人工作,没有自己的产业,他们自身的能力决定了获得自己财富的多少。
2、中层级别的4个等级特征对于中层级别来说,这个划分就很有意思了,中产阶级是工作最为努力,同时也最焦虑的一个等级,他们下面就是上层平民(书中写的是“上层贫民”,我认为修改为“平民”之后更适合我们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如果一不小心,他们很可能就会从中产阶级掉到平民。
阶级与阶层
![阶级与阶层](https://img.taocdn.com/s3/m/4a3ce509f78a6529647d53cc.png)
一、阶级的概念和特征1阶级的概念阶级和阶级关系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整个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中,集中反映的就是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认为,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2阶级的特征根据阶级的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首先是指阶级这个人类社会共同体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其余的特征都是由这一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这就是阶级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其次,划分阶级的首要依据是经济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因此,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与生产力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又不充分的情况相适应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剩余产品、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类才分裂为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社会集团。
其中,富人成为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奴隶主;穷人即贫困者和战俘沦为奴隶。
从此,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不同的社会形态,阶级状况也因此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不过,人类社会这种阶级分裂现象也不是永恒的,“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3)阶级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政治主体。
在阶级社会的一定社会结构中,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国家,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而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即成为拥有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主体。
由于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与统治阶级同时产生的其他阶级则处于不同的政治地位。
可见,阶级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并以经济关系为纽带而成为政治社会的政治主体,参与政治过程。
社会阶层与流动
![社会阶层与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2201ae1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7.png)
阶级与阶层阶层第一,各个社会集团,如企业集团内部,有干部层和工人层。
第二,在包括许多社会集团的地区社会,如村落或小城市,存在着世家或地主等上层和贫农、日工等下层。
另外,在大城市或整个社会,主要存在着按职业和生活水平划分的上流阶层和中流阶层等。
当然,阶层方面的界限并非十分明确,而是比较含糊的。
阶级1、阶级是客观存在的,阶级意识并不是阶级存在的成立条件;相反,阶层建立于人们主观评价基础之上。
2、统治阶级与其他阶级的关系,处于剥削、被剥削的客观利害冲突之中;而阶层是建立在社会的尊敬和威信高低这样一个序列线上,各阶层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具有差别、反感或嫉妒等心理色彩的。
最上等阶层是羡慕的对象,甚至被作为摹仿的对象。
3,阶层和阶级也有两者交错存在的。
一个阶级由核心部分和几种外围部分组成,这些外围部分又各自形成一个阶层。
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核心是大资本家,其外围存在着地主、食利者等阶层。
相反,劳动者阶级的核心是工资工人,其外围部分是劳动农民、小生产者、白领工人等阶层。
另外,在这两个阶级的中间存在着外围部分的流动分子。
此外,在劳动者阶级的核心—工人内部也存在着干部,工人,临时工或熟练工.不熟练工等各种阶层。
阶层的动机功能阶层的动机功能强烈地控制着个人心理。
现代社会包含着许多功能性集团,多种地位、阶层并存,并与阶级交错,使阶级存在变得不明确.阶层的动机功能,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一种对上层阶层的羡慕和对下层阶层的轻视,阻碍了阶级意识,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社会流动水平流动如宗派的改变即是从某个宗教群体向另一个宗教群体的流动。
如果社会对这两个群体的评价相同的话,这个流动就属于水平方向的流动。
还有如在日本门第相当的婚姻也是水平方向的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上下排列的流动,就其性质而言可分成两类,即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
比如穷人变富人,工人变成资本家,这是上升。
相反,资本家破产变成了工人就是下降。
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向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https://img.taocdn.com/s3/m/25781fb1fd0a79563c1e72c3.png)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陆学艺【内容提要】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演化转变为“十大阶层”。
值得关注的是改革30多年来,中国中产阶层正处于崛起阶段,尽管这个阶级阶层结构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然而一个现代化的阶级阶层结构雏形已经形成。
【关键词】阶级阶层结构/中产阶层/变迁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大变动时期。
这个变动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
历经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一化三改、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阶段。
就其社会性质来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属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作准备。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接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随之开始。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大变动中,变动的目标主要是使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农村社会转变为繁荣富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经过一化三改、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第1个到第15个五年计划等多个社会大变动的阶段,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本文专就新中国60年来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情况作一分析。
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由皇权和封建官僚集团控制的农业社会,是由地主和农民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两千多年没有什么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口岸与外国通商,开始了洋务运动,有了近代的工业和商业,有了中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走上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道路。
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地主、官僚阶级的封建统治,近代的工业和商业发展非常缓慢,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
论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分析
![论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060694daef5ef7ba0d3cf9.png)
二、改革时期社会结构的变与不变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结构通常是稳定的。将一个社会划分为3个阶层(即权势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阶层)便于分析社会变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原有的社会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哪些阶层在社会转型中获益,哪些阶层因此利益受损,以及社会发展的真正阻力何在,等等。以中国社会为例,改革前后的社会结构到底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经济改革易于推行而政治改革措施却难以实施?在经济改革中,为什么农民的利益屡遭侵犯,产业工人的地位日落千丈?腐败现象却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一直都在困扰着人们。
在早些时候,国内学者也曾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社会的阶级、阶层划分进行过讨论。从当时讨论的观点来看,大致有以下五种划分方法:(1)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及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着一个知识分子阶层;(2)两个阶级三个阶层,即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或之间存在着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者三个阶层;(3)三个阶级两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管理者阶层;(4)四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个体劳动者阶级和正在形成中的私人企业家阶级;(5)四个阶层,即干部阶层(或管理阶层)、工农阶层、企业家阶层(包括独立经营的国营企业经理、农民企业家、私营业主和合资经营者)、知识分子阶层(或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前四种分类,基本上因循了前苏联的理论模式,即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干,增加一两个其它的阶层或阶级,然而这些划分除了政治上(或政治动员、政治教育)的意义以外,对中国的现实社会并无多大解释力,尤其无助于对社会不平等的分析。仅就这一点而论,第五种划分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阶层的一些实际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一、如何认识社会阶层?
在西方社会学文献中,“阶层”往往与“阶级”一词混用;而“class”则在国内社会学界既翻译为“阶级”又翻译为“阶层”。严格而言,二者还是有些微区别的:“阶级与‘层次’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阶级意识。一个‘层次’是指仅仅按照客观特徵(收入水平、年龄、威望等)而确定的一个社会阶层,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一致性,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属于其他阶层的人有何区别”。“没有阶级意识的阶级是不存在的”。在本文中,不妨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使用“阶级”,即阶级或阶层都是指社会的一种层序结构,它们由于分配或占有的社会资源的不同而表现为事实上的一种不平等状态。社会的不平等,是超越于意识形态的。换言之,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的不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由此,一些西方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甚或经济学家,往往批评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过于狭隘(众所周知,马克思主要是从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划分阶级的),认为“阶级的概念独立于一切意识形态之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有其内在的严密性、系统性,他对自己身处的那个时代之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辟分析,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本质的深刻揭露,是其他阶级/阶层理论无法达到和替代的。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阶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阶](https://img.taocdn.com/s3/m/e71bf229af45b307e8719779.png)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
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
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
因此,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分层状况,首先取决于社会变迁或者社会分化处丁•哪个阶段。
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如何解读我国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状况?第二,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新的社会阶级分化?第三,阶级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阶级对抗?一、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一个历史过程仔细阅读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人们不太注意的是,韦伯把阶级和阶层(阶层在社会学分层研究中一般是指地位群体)的分析方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即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
他指出:“货物获得和货物分配的基础某种程度上(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等级划分,而任何技术的-经济的动荡和变革就威胁着它,并把’阶级状况’推到首位。
赤裸裸的阶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和国家,一般都是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而每当经济的变革进程缓慢立即就会导致’等级的’形成的增长,社会的’荣誉’又会恢复其重耍性。
” [2]根据笔者所见,韦伯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等级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的社会分层两者的相互交替,从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阶级分层和等级(地位)分层不会同时出现,或者说在社会变迁的特定阶段,社会分层或者是表现为地位分层或者表现为阶级分层。
用现在的话语表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即“技术-经济动荡和变革”时期,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分层。
一方面,技术和经济的变革瓦解了原有的地位分层,社会地位(分层)处丁•不稳定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是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的时期,因为所有人都想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获取最大的利益。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级阶层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级阶层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6072ad750e2524de5187e22.png)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级阶层问题青连斌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现阶段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六个新社会阶层”以来,阶级阶层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的关注。
阶级阶层这些概念我们并不陌生,但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到底怎么样,我们怎么去分析、怎么去判断?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我想谈这样几个问题:一、社会阶级、阶层的概念界定第一个,社会阶级阶层的概念界定,到底什么是阶级,什么是阶层呢?阶级这个概念,我们比较熟悉,列宁曾经给阶级下过一个定义,他讲: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形成了两个阶级。
那么,能够占有另外一个集团的劳动的这样一个集团,它凭什么去占有人家的劳动呢?因为它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这个地位主要是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不公平。
所以,我们讲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是经济标准,尤其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面的不平等。
从产生阶级社会以来,在各个阶级社会都会存在两个根本背离的阶级,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样两个阶级形成根本对立的这样一种阶级关系,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面的不平等。
阶层讲的是什么呢?阶层讲的是根据人们的不同的社会特征,进行多角度划分而形成的社会地位序列,是由那些社会身份、社会地位或职业特征相同的人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它也是讲各种各样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怎么划分的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们不同的社会特征进行多角度划分。
划分阶层的具体标准主要有四个:一个,收入水平。
根据收入水平或财富占有的多少,可以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我们也可以根据职业来划分,当然主要是根据职业的社会声望,因为每一种职业的社会评价、社会声望是不一样的,有一些职业大家都愿意做,有一些职业不太愿意做或很少有人愿意去做,所以根据职业声望的高低,我们也可以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声望社会阶层、中等声望社会阶层、低声望社会阶层。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关系的分析31页PPT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关系的分析31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f7a83ef1ff00bed5b8f31d5b.png)
从注重身份地位的传统社会中走过来,中国人 正在追求新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社会各个阶层正在 为了身份而开始博弈,所以,身份关系成了一项非 常重要的阶层关系。
名、利、权,就构成了中国社会阶层为之不断 博弈、争夺、合作的稀有资源。
当然,有人也许会反对我们的观点,认为,阶 级概念与阶层概念完全是不同的,怎么能说阶层关 系囊括阶级关系呢?我们还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虽然存在着阶级关系,但是在更广的范围内,有着 比阶级关系更复杂、多样的群体关系,我们认为用 阶层关系更能揭示和解释这种复杂现象。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关系的分析 框架
我们是用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 源划分阶层的。我们曾探讨了阶层之间 的社会流动,虽然社会流动也是一种阶 层关系,但是社会流动也只是说明阶层 之间的开放性问题,还不能全面反映不 同阶层之间在行为、态度、意识以及力 量上的互动和较量 。
阶层关系表现为不同阶层在获取各种资 源上产生的行为、态度和认识上的互动
在互动中会产生利益关系、支配关系和身份关系, 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具体的三种社会阶层关系。
利益关系指各个阶层在资源配置上产生的零和对 立、竞争、互利等三类关系。支配关系指领导与服 从、控制与受控制、主导与被主导等权力关系,可 分为庇护关系、压制关系和对抗关系,前者还是一 种合作关系,对权力的认可,而压制关系是一种通 过力量(主要是暴力手段)迫使其他阶层的服从, 对抗关系一般指弱势阶层对自己受控制、受支配和 受领导的地位不满意,试图通过对强势阶层的反抗 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身份关系指因社会地位不同而 产生的等级性声望关系,包括社会评价、社会炫耀、 社会歧视、社会排斥等关系。
07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07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https://img.taocdn.com/s3/m/b5cdd3728e9951e79b8927c6.png)
第三节 社会流动
2、社会流动的类型
o
o
(1)按社会流动的方向划分: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的橫向流动, 人在流动前和流动后财富、权力或声望等方面的状 况基本没有变化。例如,A公司会计工作转到B公 司会计员工作。 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31
第三节 社会流动
17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理论
(2)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三个标准可能相互强化,存在密切联系, 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必须将它们加以严格 区分,它们并不必然存在因果决定关系;
18
2、社会阶层的多元特征 3、社会阶层研究的意义
19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社会分层的理论 (1)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 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在西方社会学 界处于重要地位。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 划分有三重标准:财富、权力、声望。
印度种姓制度让年轻情侣惨死
人民网新德里8月10日电 记者钱峰报道:据此间 媒体报道,印度北方邦日前发生惨剧。一对来自不同 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 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 属于较低的种姓。据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 侣的亲属,因为他们也参与了将两人吊死的暴行。警 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 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 庭采取了过激行动。此间舆论指出,由于种姓制度的 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不同种姓 和不同宗教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度。 (人民网 2001年8月10日) 8
第二节 社会分层概述
阶级与阶层有什么不同吗? 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 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 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 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 的群体,这一词汇让人联想到的是严重的 社会冲突、动荡或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有 些学者和民众对这一词汇还带有反感情绪 和否定倾向。而“阶层”常被认为是不那 么具有冲突性并带有等级性质的群体概念。
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_刘保国
![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_刘保国](https://img.taocdn.com/s3/m/3e6281d9b14e852458fb57bb.png)
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总120期)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刘保国[摘要]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都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法。
我国当前阶级的存在使得在革命年代受到强调的阶级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建设的年代,突出阶层分析则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阶级分析;阶层分析;阶级;阶层[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4)06—029—04① 对于阶级问题,我们过去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而忽视阶层分析。
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阶级分析与阶层都是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法,他们并没有因使用阶级分析法而舍弃阶层分析法。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面对现代社会阶级存在状况的巨大变化,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以阶层分析为主,才能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阶级现象做出具体而周全的阐释。
一、阶级分析是认识社会现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150多年前,即在1848年2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基本的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
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1〕这可以说是对欧洲国家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阶级划分、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最简明的概括。
尽管其他国家的历史状况有所不同,但是这样一目了然的概括,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在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中掌握最基本的指导性线索,并用以剖析阶级社会的一切社会问题。
而且,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深刻性还在于,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并进而揭示出阶级社会里人际关系问题的实质。
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阶级历史变迁(1912-1979)
![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阶级历史变迁(1912-1979)](https://img.taocdn.com/s3/m/e3a725df89eb172ded63b7a3.png)
3062.6 3738.7 3346.7 3441.7 2672.1 2780.3 4533 4279.2
3000 2000 1000
2632
2365.6
389
418.7
659 416.5 440.7 485.6 534.2 509.7 554.1
733.1
0
乡镇私营企业投资者人数(万人)
3409.3
622.8 1998.7 419.4 1410.6 203.5
4299.1
772.8 2545.2 520 1754 252.9
5017.3
948.6 2993.7 610.4 2023.5 338.2
年份
私营企业户数(万户) 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万人) 私营企业投资者就业人数(万人) 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万人) 城镇私营企业投资者就业人数(万人)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阶级变化 ——基于乡镇企业阶层、农村个体从业者阶级数据分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变化,从单一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我国阶级队伍状况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有工人阶级的分化、农民 阶级的分化、干部阶层的分化以及知识分子地位 和构成这四个大的阶级阶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 [5] 变 。
2005年
430.09 5824.1 1109.9 3458.4 721
2006年
498.08 6586.3 1271.7 3954.3 852.9
2007年
551.31 7253.1 1396.5 4581 980
2008年
657.42 7904 1507.4 5124 1066.7
2009年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b4510cf705cc175427095d.png)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的关系分析前言: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篇就指出:中国革命三十年而成效甚小,并不是目的错,完全是策略错。
所谓策略错,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革命运动是必经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只有分清了敌人和朋友才能有走对路、一定成功的把握。
建设当代中国(“当代”的界定采用史学界观点,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要分清敌人和朋友就必须对当代中国所存在的阶级与阶层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出二者关系,做好经验总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方向性指导。
关键词:阶级,阶层,利益关系,支配关系,社会地位关系一、当代中国存在的阶级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生产不足为基础,又将被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即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阶级的灭亡就不可避免。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已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阶级性、人数、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做了一个大概的分析,正如上文提到,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些阶级在当代中国已基本消失.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存在四大阶级: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农民阶级、私营企业主阶级、个体工商业者阶级和普通劳动者阶级。
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作为一个积极,并未将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据为己有,并不存在对其他阶级的剥削问题。
目前在部分地方领域农民对自己的剩余劳动还不享有完全的支配权,因此从集体所有制经济来看我国社会不仅存在着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而且还存在着农民阶级。
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私营企业主阶级的存在是合理的,它并没有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也未造成较大的贫富差距。
个体工商业者在个体经济中既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人又是私有生产资料的所有人,这个阶级对活跃城乡经济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
九、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九、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9134505a0b1c59eef8c7b456.png)
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不属于人类。 – 还需要大量的镇压性的社会控制机制。
♪ 中国有奴隶制吗?
♪ 2、种姓制(caste)
本质特征:是一种不平等的分层体系,其地位由出生所决定且不能改变。 在种姓制度中,要想与另一个等级的人结婚也很难.现状:虽被禁止, 但变化缓慢.
♪ 3、等级制(estates)
– 特征:封建主义的经济制度.农民为庄园主提供劳动或军事服务;作为回 报得到贵族的保护和物质支持。
起了较大的作用。 ♪ 从“政治特权的世袭”到“经济财产的世袭” ♪ 意识形态:个人的奋斗决定其在社会阶级中的自
由流动和位置。富有或贫穷都是由个人原因所导 致的。
西方的阶级阶层划分
♪ 柏拉图《理想国》:根据社会分工和天赋差 异:哲学王-武士-农民、工匠、商人、佣工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根据财富多少:大 奴隶主-中小奴隶主-下层自由民
– 表现形态:三个等级(贵族、牧师、贫民) – 基本条件:得到了天主教会和国家法律的认可。 – 较为开放,等级之间可以通婚、流动。 商人阶层的出现:不依赖于土地所有权,促进了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的
兴起。
4、阶级制
♪ 以经济地位为基础的相对开放的分层形式 ♪ 个人成就与先赋地位相比,在确定其个人位置中
C 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
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 行层次划分。由于不说主观因素影响,客观法 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分层的标准有两类:
A 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如职 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
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隐蔽的基
础。”[2](PP891-892)马克思虽然在社会发展的宏观
规律层面解说经济因素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但
也承认对阶级进行进一步划分的必要性,例如在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过去的历史时代,我们
有决定性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也承认对阶级作
进一步分层的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抽象的、以哲学
方式表述的关于政治及政治革命的一般理论;它
当然地带有那个时代斗争与冲突的烙印;更为重
要的是,马克思明确表明自己的阶级理论是无产
阶级的理论,它属于这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也使
得很多西方学者认为阶级理论是有关冲突和斗争
上还是在这两个理论的框架内发展。”[1]无论是现
代西方的后冲突理论还是社会多元理论,都是对这
两种分析范式的当代解读。阶级和阶级斗争曾经
在我们这个国度成为全民话语,但在今天,无论是
在“大传统”还是“小传统”的话语结构中,它们似乎
已经隐退了;而在理论界的公共语境中,以马克斯.韦伯为重要理论渊源的阶层理论已经成为显性话
克思将这种方法论渗透到他的阶级理论中,因而
在思维层次上是社会理论的哲学表述,从而使阶
级理论更多体现为理论一般。另外,正如有学者
所言,“因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无产阶级尚
没有自己的国家,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无产
阶级怎样运用国家机器治理全社会考虑的不多。
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提出同资产阶级学说相对立
因,忽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语境逻辑应该是很重
要的理论根源。
首先,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必须放置在他的政
治理论中才能得到本真的理解。马克思认为政治
就是阶级统治、阶级压迫,其核心是国家政权,“当
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
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
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
味的阐述还在他的等级和政党理论中。韦伯认为
等级与阶级不同,它的划分标准是“荣誉”,一般表
现为生活方式,“‘等级’的划分以典型的方式建立
在习惯的生活方式之上”;如果“‘阶级’的真正故
土在‘经济制度’里;‘等级’的真正故土则在‘社会
的制度’里,……;而政党的故土原则上在‘权力’
领域里”,政党“既不必是纯粹的‘阶级’的政党,也
资本主义社会作合理化分析和论证的。
第二,韦伯阶级理论在他整个理论体系中不
具有基础性地位,更不具有对社会冲突,尤其是政
治变动决定性的解释作用。韦伯是在“共同体内
部的权力分配”中具体阐述阶级理论的,是在与“等级”和“政党”的比较分析中表述其阶级理论
的。韦伯认为,“明确无误是经济的而且与‘市场’
的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因此,他们的精
力主要放在了政治理论的基本问题上面,放在了
建立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不同的政治观和国家观
上面”[8](PP3-4)。换句话说,马克思为了创建无产
阶级自己的理论,其理论思考的重心必须放在与
旧理论的歧义之处,为新理论创立新的基础,而对
新理论的具体而系统的表述着墨不多。最后,从
一般认为,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源头有两个,
一个是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一个是马克斯·韦伯的
社会分层理论。“这两个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对社
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形式等分别做出了不同
的理论解释,代表了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
向,不仅给后来的社会分层研究以极大影响,而且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基本
级行动,“整个经验表明,生存机会哪怕有再大的
分化,本身绝不会产生‘阶级行为’(阶级所属成员
的共同体行为)”,因此,“任何阶级虽然都可能是
某一种可能以无数形式出现的‘阶级行为’的体现
者,但是它不是必然会这样,而无论如何,它本身
不是一个共同体,而倘若人们在概念上把它与共
同体相提并论,就会导致失误”[11](P250)。更有意
马克思创立阶级理论的背景来看,由于马克思所
处的时代是阶级社会高度成熟、阶级对抗极为激
烈的时代,也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在同各种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斗争中建构其阶级理论的,因
而会带有更浓厚的社会冲突和斗争意味,所以也
非常容易被后来者误读和放大这种意味。
因而,笔者认为马克思阶级理论隐性的逻辑
应该是:在确证经济因素在阶级及阶级斗争中具
具体的法规或具体的解释方式是否可被视为有约
束力做出判定。它并不回答这些法规是否一定应
当创制的问题”[9](P36),他认为,科学的普遍有效
性要求学者们不要把他们自己对价值的判断,即
审美倾向或政治偏向带到科学研究中去。因此
“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
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阶层理论
逻辑语境的解说
毫无疑问,马克斯·韦伯是现代西方最伟大的
社会学家之一。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
社会分层理论的最重要的理论传统与资源之一是
韦伯的社会阶层理论,它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构
成了现代社会学的两大智识传统。与马克思的阶
级理论相比,韦伯的理论无论在理论内容、思维特
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3](P294),
“阶级统治一旦消失,目前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了”[5](P289);政治革命的本质就是国家政
权的更替,是社会革命的最高形式,“每一次革命
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6](P488),“革
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5](P123)。而正是在对政治
概念之间不具备有机联系,它们仅仅是对社会进
行实证分析的工具性概念,更不具有对社会冲突
和政治发展的解释力,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他与马
克思在阶级理论上的最本质区别。
最后,从理论思维的特质而言,韦伯理论在思
维层次上是微观的、实证分析的,其理论指向是对现世的论证,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的理论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尼格尔·多德说:“更广泛地说,他的工
的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是不成立的,那么在具体层
次上,任何试图将历史的发展归因于经济或阶级关
系上的那种普遍性的理论,都注定是要失败
的”[12](P48)。因而,就韦伯没有对社会发展提供一
种普遍性的解释方案来说,他的理论是不具有历史
作包括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多原因分析。他的分析
比马克思更加详细,因为他不是通过一个一般性理
论来进行的,而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或理想类型,它
们能使不同的情形相互比较和对照。”[12](P36)因而
他反对马克思所提出的那种普遍历史理论,因为在
对具体情形进行分析时它有可能把重要细节忽略
掉。吉登斯对此评论说:韦伯认为“如果‘有关历史
所有者的暴力。”[11](PP248-249)韦伯似乎同意马克
思的将经济作为阶级划分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
但他更倚重市场在阶级划分中的作用,这种区别
使韦伯的阶级理论带有极为浓厚的微观实证分析
意味,也使他的理论后来被西方各种社会多元分
层学说奉为主要理论渊源。但更重要的是韦伯的
阶级理论认为市场关系不能简化为阶级立场和阶
征、理论抱负上似乎更具有“社会学”特色,因而也
表现出相殊的逻辑语境。
第一,在理论抱负上,韦伯试图为现代社会,
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作出合理化解释。因此,他
首先对自己的理论立场进行“客观化”和“价值中
立”的定位。韦伯认为,“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比如像法理学,它“所要确定的是,根据这种法律
思想的原理,什么是有法律效力的。因此它只对
及政治革命作这样理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才断言,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
史”[3](P272),“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
争”[3](P281),“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
争”[7](P251)。因此,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隐含的逻
辑指向应该是政治层面,尤其是指向政治的核心
———政权及其更替的。其次,鉴于马克思的社会
从阶级到阶层
———一种公共语境转换的解说
金林南
摘要: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
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
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
治革命的宏观历史理论,与试图保持价值中立的关涉合法性论证的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
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10](P40)。这样的理论定位
似乎使得韦伯可以规避意识形态的责难,使他得
出的结论不被人认为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其
次,从韦伯主要的社会学著作《经济与社会》的内
容篇幅来看,关于统治及合法性是一条基本的主
线和核心内容,占了三分之一强的篇幅,因此我们
完全有理由认为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是为现代
学理论的整体性特征,其阶级理论更多地体现出
宏观规律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革命学
说的灵魂和基础”的阶级理论要更多地为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规律服务。所以,马克思的阶级理
论一方面具有宏观叙事特色,是对社会发展规律
的高度抽象概括;另一方面,基于矛盾分析方法是
马克思的根本方法论,在表述社会发展规律时,马
特别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将阶级及
阶级斗争放置在社会发展规律层面上来谈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