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强阶级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节 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 针对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变化,在新马克思主 义阵营里,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将阶 级斗争学说转向社会冲突的研究,另一种是针 对中产阶级的壮大,对工人阶级进行分析,在 这个问题上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虽然工 人阶级的构成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资本 与劳动对立的本质没有变化,工人阶级仍然具 有战斗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工人阶级已经 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状况了,已经融入了资本主 义社会,所以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战斗性。前 者以布雷弗曼为代表,后者以马尔库塞为代表。
• 四、马尔库塞的观点 • 马尔库塞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法解释变迁了 的社会现实,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他认为, 工人阶级已经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需要得到 满足而失去了革命精神。工人阶级的变化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 1、发达工业社会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得工人体力 劳动的数量和强度都大大下降,这与马克思当年的 情况不一样。 • 2、在职业分层中出现了同化趋势,蓝领不断宿小, 白领不断扩大,非生产工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职业 分层的地位在趋同。在自动化的条件下,我们很难 计算剩余价值在哪一环节中产生。
• 五、普兰查斯的观点 • 普兰查斯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 自己的阶级定义,“社会阶级是这样一个概念,它表示结 构的整体,表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一种社会形态的模式对 承担者——他们构成社会阶级的支持者——所产生的影 响”,他认为,阶级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政治和意识 形态;阶级是三个方面的统一体,仅仅具有一个方面并不 构成阶级。 •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仅仅社会关系与经济结构之 间的关系不能构成阶级的概念,“阶级的存在完全只是政 治斗争方面所构成的”。普兰查斯说,“政治斗争是阶级 斗争领域内起多元决定作用的方面,它集中各方面的矛盾, 并且反映阶级斗争其他各方面的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 样的意义上,“政治阶级斗争是历史动力”。 • 由于普兰查斯突出阶级中的政治一面,因此他非常强调权 力的问题,本质问题是对于权力的分配,甚至认为阶级关 系就是权力关系,阶级和权力两个概念的领域是相同的, 是同类的概念。
• 三、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 •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社会的发展有着一 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世 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而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的原理,每一时代的“反动阶级”由于其 阶级的局限性,它是不可能认识到这种历史规 律的。只有无私无畏的“先进阶级”——通过 在斗争中产生出来的领袖和领袖集团——才可 能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只有在 掌握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领袖思想指引下, 在先进政党的领导下,人民才可能走上幸福的 康庄大道。
• • • •
二、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压制模式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1、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现象; 2、凡是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现象 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可以暂时被压制,但无法彻 底消除; • 3、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也 都可能破坏社会整合; • 4、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 为基础。 • 从强制的视角出发,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组织的形 成不是因为成员出于自愿的合作,而是由于一些成 员对另一些成员的强制。权威引起冲突,因为权威 是相互对立的群体去争夺最为基本的稀缺资源。
• 三、布雷弗曼的观点 • 布雷弗曼试图证明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生产条件 下,分工和管理的精髓仍然是使劳动过程的每 个步骤尽可能细化,尽可能脱离专门知识和专 门训练。分工使得资本更容易控制劳动,资本 家获得双重好处,不仅在生产效率上获益,而 且在管理控制上获益。劳动者必然是个两极分 化的过程,掌握高技术的只是极少数人,极大 多数人并不需要掌握很高的技术。如果将低层 白领也归入工人阶级的话,那么,西方的总体 社会结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并没有发生 根本改变,社会的本质仍然是资本与劳动的对 立,垄断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
• 二、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 • 马克思把辩证法运用到社会历史,创造了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 在矛盾,人类社会必然会从无阶级社会(原始共产 主义)过渡到阶级社会(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社 会),最后在更高阶段上回复到无阶级社会(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否定之否定。从属于不同阶级的 人们都是历史规律实现自身的工具——资产阶级必 然会残酷剥削工人从而产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 阶级矛盾,这一阶级矛盾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 无产阶级专政,而必定是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会通 过社会主义阶段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最终实现 共产主义。
• 把辩证法运用到经济领域,创造了剩余价 值学说:它的逻辑起点是最简单最抽象的 概念——“商品”,但这个概念已经潜存着 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 生产的本质必然导致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 化和绝对贫困化,贫困化的工人阶级正好 是危机时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全 部结果已经早早蕴含在这个社会的经济基 础中,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实现这个必然 结果的动力学机制。
• 一、布林顿的观点 • 受马克思理论的影响,C.布林顿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 析了社会冲突,归纳了社会冲突的几个特点: • 1、社会冲突往往发生在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改善而不 是最恶劣的时候,经济上处于绝对贫困的底层群体 很少是反抗的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 • 2、重大的社会对抗往往发生于社会分层体系中互相 接近的两个阶层之间。 • 3、大批知识分子脱离或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转而 为革命和建立新政权提供理论论证。 • 4、国家统治机器变得软弱无力,面临革命的到来, 统治阶级手足无措。 • 5、任何革命运动都是以统治阶级本身的腐败为先导 的,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为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机会。
• 反驳:这种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批评是不能成立的。 • 1、资本占有的股份制,一部分工人拥有股票的现象,并 不能说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差别消失了,它不会改 变工人阶级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的事实。 • 2、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 的,这种经营方式的变化不会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虽然不直接管理生产,但是他们还掌握着监督权。 • 3、至于说到工人生活状况的改善,那也是相对于过去来 说,工人阶级工资的增长并没能赶上新创造的价值的增长 速度,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仍保持在一 个很高的水平上。 • 4、新中间阶级中少数享有重大决策权并能获得超常收入 的高级管理人员,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而广大的专业技 术人员和企业中雇佣的一般管理人员都是受资本剥削的雇 佣劳动者,因此应归入工人阶级的队伍。根据这种界定,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 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大部分属于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 只有少部分人上升为资本家。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 一、关于阶级的概念 • 马克思认为,阶级起源于分工和私有制,“分工和 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一个是就 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而分工 和私有制使社会上形成了对立的阶级。 • 马克思认为,阶级的形成有两个阶段,即自在阶级 和自为阶级,“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 人。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 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于资本说来已经形成 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中,这批 人逐渐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 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即共同经济地位只是 第一个阶段,有了真实的互动、社会行动和政治组 织以后才是第二个阶段。
• 要实现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类价值,无产阶 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手段。国家 不过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 器,代表邪恶的资产阶级的国家当然是邪 恶的,而砸烂这样的国家机器就代表着无 限正义。资本家不会拱手交出自己的财产。 因此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将是实现价值 的第一步,没有暴力的专政机关革命政权 也不可能维持一天以上,更别说实现共产 主义远大理想了。
• 四、对于马克思理论的不同观点 • 与自由资本主义相比,当今的资本主义表现出 许多新的特点: • 1、企业的资本占有大多采取了股份制的形式, 并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实行了资本主义国有化; • 2、企业的经营由一批受雇佣的高级经理承担, 资本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 3、生产工人的数量相对减少,而专业技术人 员、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等所谓的白领人数增加; • 4、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 5、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成员垂直流动 特别是有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的向上流动明显 活跃,阶级壁垒没有从前那样森严。
• 达伦多夫从社会压制模式出发,提出了他的社会冲突理 论,他认为,研究产生群体冲突的社会结构要素,必须 从权威概念入手,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处在两种不 同的社会地位上,一种是统治地位,具有发布命令的合 法权力,即拥有权威,另一种是服从地位,即丧失权威, 必须服从命令。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称为权威结 构。权威结构是形成冲突群体的最终原因。 • 为了进一步说明冲突群体的产生,达伦多夫引进了利益 的概念:潜在利益和显在利益: • 潜在利益是指在“强制性协作团体”内部,固有地存在 着两个地位互相对立的集合体,虽然他们并没有主观地 意识到这种对立; • 而显在利益则是指上述地位对立的两个聚合体的成员已 经意识到了这种对立,并且已经形成相互对立的群体行 为。
• 权威地位上的共同境况使人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形成共同利益,由此形成利益群体,但当人们尚未 意识到共同的潜在利益时,这种群体只是一个抽象 的概念,称为“准群体。”“利益群体”的形成是 导致冲突的关键一步。 • 从“准群体”发展成为“利益群体”是统治与被统 治双方产生社会冲突的现实基础。具有一定的组织 者和基于共同利益意识之上的意识形态的出现是 “准群体”成为“利益群体”的重要条件,此外, 社会的政治容许度和准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与 沟通程度都是形成利益群体的必要条件。 •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引发的结构变迁至少有三种模 式:1、在“强制协作团体”内处于统治地位的人 员的全部更换;2、对于统治集团成员的部分更换, 这是一种改良;3、人员没有更换,而是政策的变 化。
第三章 “强”阶级理论
• 在社会学中,对阶级的使用可以粗略地划分 为“强”和“弱”两种。强阶级理论以马克思 主义为代表,强调阶级在在历史变革和社会结 构中的作用和意义,把阶级看作是其中的原因。 认为阶级侵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在阶级社会中, 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相反,弱阶级 理论则拒绝关于阶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独立的 实体的论断,所谓研究阶级的方法就是研究社 会“位置”的方法,阶级首先在经验上只是可 以辨别的个人群体它们具有某种共同的分析上 的重要条件。韦伯是主要的代表。
• 3、发达国家劳动特点和生产工具的上述变化, 改变了工人阶级的态度和意识。工厂内物质生 产过程的一体化,必然造成社会意识的一体化。 Fra Baidu bibliotek样,人们的需要、愿望、生活标准、闲暇生 活、政治见解等也变得一体化,因此,工人阶 级与资本主义社会一体化了。 • 4、科学技术的进步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 位。一方面,工人阶级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 对立物,另一方面,老板也在变化,过去是阶 级的统治,现在变成了管理,阶级统治消失在 合理化的外表后面。 •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 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