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理论

合集下载

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阶级理论,特别是其关于“阶级惯习”与“品味”的论述。

布尔迪厄的阶级理论打破了传统社会学中以经济地位作为划分阶级唯一标准的观念,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元的视角,将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因素纳入阶级划分的考量之中。

本文将首先概述布尔迪厄阶级理论的核心观点,然后深入探讨“阶级惯习”和“品味”这两个核心概念,并阐述它们在阶级形成和阶级差异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布尔迪厄理论的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阶级现象和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布迪厄的阶级理论概述在布迪厄的社会科学理论中,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现象。

他强调,阶级不仅仅是基于财产或收入的差异,还涉及到文化、教育、品味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

这种多维度的阶级概念使得布迪厄的理论更具解释力,能够涵盖更广泛的社会现象。

布迪厄提出了“惯习”(habitus)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态度。

惯习是阶级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使得不同阶级的成员在面对相同情境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反应。

这种阶级特有的惯习,进一步影响了个体的品味选择和生活方式。

在布迪厄看来,品味是一种文化资本,它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归属。

不同阶级的品味差异,不仅体现在物质消费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审美取向上。

这种品味差异,既是阶级区分的重要标志,也是阶级间文化壁垒的体现。

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还强调了阶级间的互动和斗争。

他认为,不同阶级之间不仅存在经济利益的冲突,还存在文化、品味和生活方式上的竞争和对抗。

这种阶级间的互动和斗争,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命运,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布迪厄的阶级理论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和互动的理论框架。

它不仅揭示了阶级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为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冲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体系,其中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其核心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出发,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关系以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生产方式和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矛盾。

因此,探究阶级斗争的原理和规律,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阶级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探究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过程,并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内在矛盾。

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和压迫,呼吁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对于理解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经济结构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探讨,人们能够认清社会阶层的存在和差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阶级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这一观点对于引导无产阶级的觉悟和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和解决阶级矛盾和冲突,人们可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高度理论化的社会科学体系,其核心理论包括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革命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都是由他们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在每个社会形态中,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相应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则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社会意识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同时也具有塑造社会现实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存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演进和变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阶级斗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三、革命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争取解放。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无产阶级革命追求的是在消灭阶级剥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革命视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强调无产阶级通过自身的斗争,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革命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强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前进和共产主义建设。

科学社会主义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追求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战略的指导,才能有效地进行阶级斗争和革命实践。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革命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途径,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实践提供了指导。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类社会现象的大体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阶级一词有它特定的含义,即指必然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各类阶级是相应时期经济关系的产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社会表现。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生活的最本质的内容,从宏观的国家与法、社会意识,直到微观的个人的思想与行为,都受到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能够通过阶级分析取得最大体的解释。

对社会现象进行阶级分析,第一要考察它产生于何种社会经济条件,要研究这一现象的阶级背景,分析它对哪个阶级有利,属于哪个阶级的思想体系,在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中处于何种地位和起什么作用,它的进展趋势如何,等等。

在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可是,长期在阶级社会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思想意识还将继续影响社会生活,加上国际上资产阶级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必然范围内长期存在。

因此,在观察带阶级性的社会现象时,阶级分析法仍很重要,仍然能发挥其熟悉功能。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最重要的客观事实,它存在于阶级社会始终,又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领域中。

因此,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必需把握社会划分为阶级这一大体事实,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坚持阶级分析的方式,才能正确熟悉社会现象的阶级本质及其进展规律。

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阶级问题上,马克思高于前人的地方在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进展的必然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致使无产阶级专政;(3)那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学说的大体点。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式是成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它科学地揭露了阶级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揭露了人类社会的进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思想和方式今天并无过时,它对于咱们分析今世国际国内的有关问题、观察和研究各类复杂社会现象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8
赖特:四种剥削关系
• 剥削指的是“在经济方面一个阶级压制性抢占另一阶级的劳动果实” 。 • 四种不同类型的剥削: • 1)基于劳动力资产的剥削(是否超份额占有劳动力资产); • 2)基于资本资产的剥削(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 3)基于组织资产的剥削(是否在权威的等级体系中拥有控制权); • 4)基于技术资产的剥削(是否拥有限制了技术供应的专业技术资
12
复习思考题
•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2.赖特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主要体现在
哪些方面? • 3.赖特是如何描述各历史时期的阶级和剥削类型
的?
13
• 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 • 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实体,每一阶级内部
又分为若干阶层。 • 阶级阶级有确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 • 阶级能够采取追求阶级利益的集体行动。
4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特征: • 1)阶级是以关系来确定的而不是以等级来确定的; • 2)阶级的中心轴处于生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处于市场中; • 3)阶级关系的分析是根源于剥削过程的考查而不是劳动
• 1)从一元的阶级划分标准转向三元的划分标准,认为资产形式可分为 三种:资本资产、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阶级结构是基于三种剥削关系: 即基于资本控制、组织控制、技能/证书控制的剥削。一些不占有生产 资料的人也可以通过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来剥削另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 的人。
• 2)在两极阶级结构中定义了中产阶级: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 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工人阶级处于完全没有这 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 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之间,处于一种矛盾的阶 级位置上。

第九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九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 (二)十个社会阶层
•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 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各部委和直辖市中的处级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 省、市、地中的乡级以上干部。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 级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主导性阶 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 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 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他们拥有很强的组织资源。 2、经理人员阶层。这一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 体企业干部;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中的民营企业;第三 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的成员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他们都 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政治社会地位也较高。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 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力大于私营企业主,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 继续扩大。在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 3、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 人。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0.6%。在私营经济发达地区达3%, 落后地区在0.3%以下。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 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 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是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的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之一,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之一,而且,他们还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及意识形态的 创新者和传播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代中国,专业技 术人员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理念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专业 技术人员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5.1%,但城乡差异很大,在经济发达地区 的大中城市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10%—20%,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 仅为1.5%—3%。

浅忻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时代价值

浅忻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时代价值

浅忻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时代价值摘要: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阶级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阶级社会重大问题的一把钥匙。

在当代社会,阶级分析理论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使自身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应该重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b0-0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曾说”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

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1]由此可见,阶级理论在其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从中国社会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原有的阶级分析理论,已经不可能有效地解释当今中国社会分层的基本结构。

因此,阶级分析的理论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基于现实社会的变化、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进行发展和深化,以保持自身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再现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实质,是以”阶级理论”作为分析、把握和否定、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武装无产阶级的头脑,通过阶级斗争最终达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进而,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自身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阶级理论自诞生以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和解放事业。

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以阶级来划分的社会,仍然是资产阶级全面统治的社会,而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实质,正是为了批判和否定资产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差别,预言和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这意味着在分析这些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实质,提升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和全面解放时,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只要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它就永远不会过时。

政治学原理 第二章阶级理论及其应用

政治学原理 第二章阶级理论及其应用

、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社
会声望等来划分阶级: 上等、中等、下等 好处:一目了然 缺点:不能解释阶级之间相区别的原因,不 能分析阶级之间的关系
一些相关概念
阶层:白领、蓝领、灰领、金领、粉领 新阶级 中产阶级、中间阶级、新中间阶级 知产阶级、智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自由职业者
必要性:执行相关政策的依据。
荒谬性:数量化、固定化、世袭化,与经济 待遇、政治地位挂钩,实际上变成了新的等 级制。
四、阶层概念的引入
什么是阶层? P60:阶层是阶级内部更为细小的集团。(不严 格) 工人:白领、蓝领、灰领、金领、粉领 农民:自耕农、佃农、雇农
当前中国为什么要引入阶层概念和方法?
下一章思考题
什么是国家? 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国家有没有本质? 人类为什么需要国家,国家有什么用?
也将消亡; 阶级斗争是政治的主要内容,从阶级角度分
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视角。
三、马阶级理论的应用性
适用于宏观分析社会,不宜用于分析具 体、微观的个人关系。
适用于客观分析,不宜进行带有主观目 标性的划分,给每人都贴上标签。
局限:不能穷尽社会上的所有群体; 对一些特殊群体无能为力。
新中国初期划分阶级成份
传统的中国社会不是阶级社会,而是宗法和亲情 社会(礼俗文化);
阶级斗争(矛盾)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当前中 国的主要关系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之间内 部的关系;
阶级概念斗争色彩太浓(两两相对),不适应社 会发展的特点(建设和谐社会);
阶级包括的群体内部差异性太大(缺乏精确性);
协调人民内部各群体(阶层)间的利益关系成为 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阶级理论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阶级理论的地位 阶级理论的应用性 阶层概念的引入 其他的阶级理论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评析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评析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评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评析引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来源之一。

阶级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一对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然而,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阶级理论的理解和评价也有所争议。

本文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并对其进行评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概述1.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会分裂为两个对立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被剥削的阶级,没有私有财产,靠出卖劳动力维生;而资产阶级则是剥削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无产阶级获取利润。

2.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发展视为阶级斗争的推动过程。

在这种斗争中,无产阶级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一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二、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评析1.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被认为是科学的,因为它基于对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私有制和无产阶级剥削的本质,提出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这种科学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具有说服力和指导价值。

2. 对阶级斗争的过度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可能导致对其他社会因素的忽视。

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阶级斗争,还受到经济、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不能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3. 阶级意识和组织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应该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团结起来,为实现革命目标而斗争。

然而,在现实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组织性存在着差异。

有的地区或行业的无产阶级团结紧密,具有强大的组织力量,而在其他地区或行业,无产阶级的组织相对薄弱,阶级意识不强。

阶级斗争理论论文

阶级斗争理论论文

阶级斗争理论论文摘要: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克敌制胜的强大法宝,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阶级斗争理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阶级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我们也犯过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巨大损失的严重错误。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对阶级斗争理论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收集不同时期文献,力图对我国阶级斗争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展现其对革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早期马克思主义革命家阶级斗争思想李大钊和陈独秀等早期马克主义革命者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及阶级斗争学说的代表人物。

李大钊在《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中介绍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和马克思的“阶级竞争学说”,并在文章中首次提出将两种学术相结合的思想;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及阶级斗争学说进行了全面介绍,同时也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他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内容和本质当初只是经济的竞争、经济上的利益,后来更进而为政治的竞争、政治上的权力的竞争” ,他认为中国应该走一条斗争与革命的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思想阶级斗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将其创造性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斗争理论对指导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与阐释在一系列文献中可以初窥端倪。

二、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过渡时期,同时也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建立伊始,党领导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帝国主义及其残余势力、敌特分子并未放弃对新中国的颠覆意图,故而当时党依然强调必须狠抓“阶级斗争”,以促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任务的完成,强调不能放松阶级斗争的重要性,防止混入党内的革命投机者与资产阶级代言人兴风作浪.阅读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我们认为,对阶级斗争的论述基本上是沿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正确方向,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是理性的,科学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左”的思想苗头,过分夸大了阶级斗争的成分和表现。

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
P iis St di s ol c u e t
【 摘要 】 阶级 阶层 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 的重要组成部
分, 也是 无 产 阶级 政 党分 析 阶级 阶层 状 况 的 主要 依 据 。 克 思 主 马 义阶 级 阶 层 理 论 系统地 分析 了阶 级 的 产 生 的前 提 条件 ,阶 级 形
发展和社会稳定。
更高层次需求 的条件下 , 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
马 克 思 认 为 随 着 生 产 力 的发 展 ,阶级 产 生 的 具 体 过 程 是 通 过 分 工 和 私 有 制 。 克 思 把 分 工 分 为 自然 分 工 与社 会 分 工 。 认 马 他 为 氏 族 内 部 因 生理 差 异 而 形 成 自然 分 工 ,由 于 产 品 交换 的 出 现 而 形 成 社 会 分 工 。 分 工 的产 生 时 , 格 斯 指 出 :第 一 次 社 会 大 在 恩 “ 分 工 , 使 劳 动 生 产 率 提 高 , 而 使 财 富 增 加 并 且 使 生 产 场 所 扩 在 从
级 和 被 压 迫 阶 级 , 以 前 生 产 不 大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只要 社 会 总 是 劳 动 所 提 供 的 产 品 除 了 满 足 社 会 全 体 成 员 最 起 码 的 生 活 需 要 以
外 只 有 少 量 剩 余 , 是 说 , 要 劳 动 还 占 去 社 会 大 多 数 成 员 的 全 就 只 部 或 几 乎 全 部 时 间 的 时 候 , 个 社 会 就 必 然 划 分 为阶 级 。 ” 格 这 恩 斯 的 意 思 是 指 所 谓 的 阶 级 现 象 是 生 产 发 展 的 历 史阶 段 联 系 的 , 也就 是 说 在 生 产 力 还 未 充 分 发 展 时期 , 由于 生 产 的 不 足 , 会 总 社 劳 动 所 提 供 的 产 品 还 不 十 分 丰 富 , 剩 余产 品 仅 能 满 足 少 数 人 的

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把握和科学分析的重要工具。

它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出发,通过对阶级矛盾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进行深入剖析,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既是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石,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最早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被阐述的。

马克思把社会分为两大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指出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阶级矛盾的斗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矛盾和矛盾的斗争,这就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阶级的消亡,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基本观点对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阶级矛盾与斗争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使我们能够深入分析当代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

只有正确认识当前的阶级状况,深入了解阶级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为现实的社会变革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措施。

其次,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危机。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无限扩张的驱动力,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使得社会分工的不平等日益加剧,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的不稳定。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天然存在着矛盾和危机。

对于当前以利润追求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深化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研究与理解,对于寻找并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阶级分析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阶级分析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阶级分析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阶级一词有它特定的含义,即指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各种阶级是相应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社会表现。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生活的最本质的内容,从宏观的国家与法、社会意识,直到微观的个人的思想与行为,都受到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可以通过阶级分析得到最基本的解释。

对社会现象进行阶级分析,首先要考察它产生于何种社会经济条件,要研究这一现象的阶级背景,分析它对哪一个阶级有利,属于哪个阶级的思想体系,在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中处于何种地位和起什么作用,它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

在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但是,长期在阶级社会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思想意识还将继续影响社会生活,加上国际上资产阶级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因此,在观察带阶级性的社会现象时,阶级分析法仍很重要,仍然能发挥其认识功能。

马克思阶级论

马克思阶级论

马克思阶级论
马克思阶级论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它认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并提出了阶级斗争和阶级分化的理论。

提出者: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提出时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意义:马克思阶级论揭示了阶级斗争和阶级分化的本质和根源,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用:马克思阶级论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帮助无产阶级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定科学的革命策略,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实现。

如何运用:马克思阶级论是一种理论武器,它需要在实际的革命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

无产阶级需要运用马克思阶级论的理论武器,深入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定科学的革命策略,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实现。

同时,马克思阶级论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之,马克思阶级论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需要在实际的革命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

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

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

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

我们将首先概述阶级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演变过程,然后探讨它在当代社会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分析社会不平等和权力结构中的应用。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包括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韦伯的多元阶级理论以及涂尔干的职业群体理论等,并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我们将关注当代社会学中阶级分析的新范式,如后工业社会的阶级变化、全球化对阶级结构的影响以及阶级认同和阶级流动的新趋势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理解阶级分析理论在当代社会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二、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阶级分析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的独特框架。

在当代社会学中,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主要体现在对阶级结构的理解、阶级关系的揭示以及阶级与社会变迁的关联上。

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强调阶级结构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阶级结构是指社会中不同经济地位的人群所形成的层次和关系。

在这一视角下,阶级不仅仅是经济地位的反映,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不同的阶级在社会中拥有不同的权力、资源和机会,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

阶级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关注阶级关系的动态演变。

阶级关系是指不同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

在这一视角下,阶级关系不仅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还包括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冲突。

阶级关系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转型等。

阶级关系的动态演变对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强调阶级与社会变迁的紧密关联。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演进。

在这一视角下,阶级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阶级的变化和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对社会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产生着重要影响。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应如何胜利地实现自身的完全解放的思想。

最初由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后续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也有许多其他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发表过他们自己的演讲和见解。

这些理论几乎都源于现代工业化国家社会中暴力和金钱支配核心系统,即资本主义,以及无产阶级如何摆脱其影响的经历。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资本主义制度是依赖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平等权力结构的,并且这种不平等的结构会产生暴力和其他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金钱支配的优势,以及专制的权力结构的影响,因而无产阶级处在劣势地位,失去了自身的自由和发展,面临着剥削。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它提出来的无产阶级解放策略。

根据理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发动政治运动、组织党派、形成工会和社会运动等来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从而获得自身的完全解放。

它主张利用民主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一种更为平等的社会经济秩序。

它认为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秩序是解放无产阶级的前提,并将它视为一种基本的公正争取。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不仅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还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实现后,应该如何创建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经济秩序。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出,利用无产阶级赢得解放后,应该提出有可能创造一个无需靠资本家支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并由此获得自由、繁荣和平等的发展。

自20世纪以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一直是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谈论的热门话题。

这些人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必要的,并且可以极大地改善社会的状况。

然而,很多人也认为,这种理论也可能导致不可控制的副作用,进一步恶化社会状况。

因此,这种理论在当今世界依然是具有争议的,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活跃的政治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本大纲
一、社会集合体:集体、文化
二、社会结构:等级和权力,组织和功能
三、社会系统:各种模式、政治制度
大纲 1、什么是社会阶级?社会阶级的由来? 2、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3、尖子人物理论(精英理论) 4、阶级发展的永恒主题 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社会阶级
定义:由于社会中存在一些集体不平等,人们被划分成具 有不同地位和利益的类别。 由来:社会结构的第一要素就是不平等(个人不平等与社 会不平等)。不平等是先于平等关系而存在的。 不平等与权力 平等关系与不平等 两大平等关系形式:1、来自赔偿损害或者赔偿名誉损失 2、产生于财产交换或劳务交换 第三种平等关系:建立在互赠基础上的平等关系 平等关系的三种模式:法律和事实都平等;法律和事实都 不平等(社会等级)。;法律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形成主要是由经济(生产关 系)决定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到了资产阶级 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分裂成两大直接对立 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上平 等,事实上不平等的现象。阶级具有稳定性。 奥索夫斯基的三种对立方式: 1、指挥者与迫服从者(掌权) 2、富人与穷人(财产、所有权) 3、占有他人劳动者与劳动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 阶级意识:没有意识的阶级是不存在的,意识是可以发展 的,统治阶级试图削弱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以维护现有 的秩序。党的基本任务是帮助无产阶级发展阶级意识。 弊病:只强调了一种社会的不平等,而回避了另一类社会 的不平等。
略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提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形成足够大的中产阶层的五条标 准,一,城市化率是否达到七成以上;二,“白领”社会劳动力是否大于或至 少持平于“蓝领”;三,恩格尔系数是否平均降到了0.3以下;四,基尼系数是 否控制并保持在0.25至0.30之间;五,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否达到12年以上。)
Q:如何解决层级间的冲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社科院专家陆学艺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农历马年底发 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 当代中国划分为10大社会阶层。 国家及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 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 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 业半失业者阶层。 Q:如何解决城市化的问题? Q:如何建立橄榄型社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
整体社会的历史模式:部落(集体所有制)-古代城邦(管理 机构的出现与私有制的发展)-封建领地(宗主与藩属等级制 联合)-君主专制社会(过渡形式、世袭制)-民族国家(资 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发展中国家)
现代社会: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削弱了社会阶级的稳定 性,但是尖子的流动不像新自由学派所说的那么彻底。出现 了与私有制无关的其他门第不平等(官二代、户籍制度)
尖子人物理论
维富里多· 帕累托 又称精英理论。由自由派 理论学家以对抗马克思的阶级 观。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 社会没有终身或者世袭制的真 正阶级,人们可以随便出入。
阶级发展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阶级形成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可以通过世袭的方式传给下一代,这样,阶 级便成为一些稳定的集合体。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 的领导干部,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 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这一阶层目 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2.1%。 2、经理人员阶层:指国有、集体、私营和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 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目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5%。 3、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 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这一阶层目前在整个社会阶 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0.6%。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 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 人员,这一阶层目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5.1%。 5、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 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 一阶层目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4.8%。 6、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 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如小业主或个体工商户(有足够资本雇佣少数他 人劳动但自己也直接参与劳动和生产经营的人)、自我雇佣者或个体劳动者(有足够资本可以自 己开业经营但不雇佣其他劳动者)以及小股民、小股东、出租少量房屋者等,这一阶层目前在 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4.2%。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 人员,这一阶层目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2%。 8、产业工人阶层: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 人员,这一阶层目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22.6%。 9、农业劳动者阶层: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 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 农民,这一阶层目前占中国整个劳动人口约44%。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 这一阶层目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3.1%。
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
莫里斯· 迪韦尔热(著)
讲解:刘凌之
作者简介
莫里斯· 迪韦尔热(1917年6月5日— —),法国法学家、社会学家和政 治学家。早年任教于波尔多大学, 其后任教于索邦大学和巴黎大学, 主讲法学和政治学。迪韦尔热还活 跃于政界,并经常在 Corriere della Sera, la Repubblica, El Pais, Le Monde等杂志上发表文章。迪韦尔 热对于政党政治具有非常深入的研 究,提出著名的“迪韦尔热定律” 《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 《政党概论:现代民主国家中的政 党及其活动》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