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专题复习《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2016年高考专题复习《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2016年高考专题复习《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2016年高考专题复习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锐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材料作文的常见病症。

2. 探索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3. 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4. 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5. 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

能力目标

考试中能准确审题立意。

教学重点:

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教学难点:

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宋徽宗时期,京城的画院每年都要招收一名画师。这一年,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院以“深山藏古寺”这一句古诗为题来考应试者。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画院招收的这名画师将在最后几个人中产生。

画师一: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基本符合题意)

画师二: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符合题意)

画师三: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准—深—新)

那位聪明的画家巧于构思,发挥了想象能力,选择了老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写作跟作画一样,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1. 关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2. 什么是审题立意?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命题意图的明确的论点。很多考生提炼不出明确的论点,因而议论往往失去中心;有些考生论点虽明确,却不能紧扣所给材料,不符合命题意图,也就是说,不是最佳立意。这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质量。

3. 审材常见病症

联系本班学生实际,展示一些学生审题不准的作文,小结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见病症。

(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

(2)笼统含混,泛泛而谈

(3)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抓现象而弃本质

4. 审清题意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三、结合练习,探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课前分发练习材料,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

(2)组长将本组有代表性的立意写于黑板上

(3)各组间互评

(4)老师分析小结

【材料1】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小结: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板书:(一)抓关键句

【材料2】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儿子与父亲之间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作为他的同学给他写信,要劝导、教育他懂得孝敬父母。这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的矛盾关系,不要在“花销紧”要节约方面大做文章。

小结: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板书:(二)辨明关系

【材料3】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小结: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板书:(三)舍次求主

【材料4】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

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小结: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板书:(四)情感倾向

【材料5】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小结: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板书:(五)提炼中心

【材料6】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着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小结:

从提供材料本身入手,寻求相似事件和对立事件。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挖掘其内涵。

板书:(六)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四、课堂总结

总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最佳角度构思作文。

五、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材料内容,自选角度审题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犹太有句名言,叫做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他就把豆子拿回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不好卖,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而如果豆苗再卖不出去,索性移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这不是更大的收获吗?

练习提示:由犹太的这句名言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生。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的征途上,你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失败,成为一粒卖不出去的豆子。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是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还是努力改变自己,锲而不舍地前进?如果你放弃了,那么这粒豆子也就永远

消失了,如果你能锲而不舍,无数的机遇也就随时可能光顾。所以,有时挫折与机遇是并存的,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写这篇文章时,最好能举出有说服力的实例,使之有理有据。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高中虚拟语气教案

虚拟语气 一、虚拟语气是什么 定义:①在表示一种完全假设的情况或主观愿望时,动词(实意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助动词)需用一种特殊的形式,称为虚拟语气。 ②用来表达非真实的情况,如建议、命令、安排、猜测、愿望/遗憾、假设、空想、白日梦等。 e.g. 1.If I were you,I would forgive Mary.假设 2.I wish you had come to the party yesterday.愿望 3.If only(要是……就好了)you could understand me!愿望 二、虚拟语气怎么用 4.If(先行词) I were(无人称变化)you,I should seize the chance to go abroad. 5.If you had taken my advice,you would not have failed in the exams. 6.If Professor Li should have(had/were to have)time tomorrow,we could ask him questions. 例题1.Why didn’t you tell me about your trouble last week?If you had told me, I could have helped. 例题2. We would be (be) back in the hotel now if you didn’t lose the map. 例题3. Sorry,I am too busy now.If I (D)time,I would certainly go for an outgoing with you. A.have had B.had had C.have D.had 例题4. ----Do you think John has passed the driving test? -----No.If so,he( C )his car to our college yesterday. A.would drive B.drove C.would have driven D.had driven 注意:在条件句中可省略if,且把were,should,had(需是助动词)提到句首,构成部分倒装(否定不用缩写) e.g. 7.Were I twenty now,I would join the army。现在 8.Should Mr.White call,what would you say?将来 9.Had we made a great effort,we might have succeeded.过去 10.Had I not warned you,you could have been killed.(not置于主语之后)过去 例题5.Had the goverments and scientists not worked together,AIDS-related deaths would not have fallen (fall) since their highest in 2005.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考点一常见易混实词、虚词辨析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 考纲展示命题探究 基础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 是成语)。所谓“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 (1)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接根据语境 填空的主观题。 (2)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种,对虚词的考查既有单独考查,也有将它和 实词、熟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 (3)熟语是指汉语中所有常见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结,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歇 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中成语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 不合语境等方面。 (4)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 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重难点:1.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2.熟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 [考法综述]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本考点几乎是必考题,成语的考查频率最高,辨析选用近义 词语的考查频率加大,不容忽视。做好这类试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有特定适用对象,有固定搭 配,有特定句子成分的词。 命题法1 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 词。高考对“实词”的考查着重于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滋养”与“滋润”,“安静”与“宁静”。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同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太阳”与“日头”,“玉米”与“棒子”。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词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等。 典例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 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 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牛津高中英语教学设计

牛津高中英语教学设计 单元:Unit 1 School life 板块:Word Power Thoughts on the design: Word power 该板块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学习词汇:一是让学生学习与单元话题相关的分类词汇;二是通过构词法学习单词。该板块设计了图表、对话或短文,用以拓展学生对于话题相关的词语的认识和运用。 Teaching aims: 1.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a map; 2.to develop and practice the way of asking and giving the way; 3.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gain a more general ideal of school facilities; 4.to enlarge students vocabulary and try to guide them to use correctly.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Don’t tell me its name (Guessing game) [设计说明] Describe the features of the given place, but not to mention its name, let others guess)(通过此步骤使得学生充分熟悉有关school facilities的名词,为教学的下一步展开做好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e.g. (提示词) *Book stand;E-books;Abundant reading materials (library) *Pieces of equipment for specific purposes, as building up one’s body (gym) *Yummy Yummy (Picture Presentation) (students’ canteen) *Second Home (dormitory) Step Two—Drawing a map & looking for destination [设计说明] 学生按照老师口头所给路线画图,可请1-2名学生上黑板演示,充分锻炼学生“ASK AND GIVE THE WAY”的能力。 如: Now, everybody, welcome to our starting point. Try to imagine that you are right now facing the North. I’d like you to go along this road, which is called the Zhong Shan Road, and then turn left; you will find a city library on your right side … Step Three—Welcome our spokesman (Role-acting & Recommendation) [设计说明]角色扮演,学生按自我意愿在所给选择范围内挑选一名运动明星,并向大家推荐由其代言的某一运动项目。

高中英语语法课教案.doc

高中英语语法“虚拟语气”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6中有关虚拟语气的语法内容,进行高三虚拟语气的复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和高二英语学习基础上,高三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高三语法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重点: 1.复习的重点---语法虚拟语气的句型结构. 2.语法虚拟语气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1.结合复习的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虚拟语气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情态动词在虚拟语气之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附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高考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六、教学策略: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词语成语及运用

第五、六课时词语(成语)及运用 一、考点分析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两音节的或者是成语。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对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词语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在写作当中,我们同样会用到词语。词语掌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二、备考指南 对于词语的识记,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揣摩和理解词语的意义。同学们应该总结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要复习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复习要点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一)正确理解词义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 类型概念举例 褒义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秀壮丽谦逊刚强 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笨奸诈卑劣渺小 中性词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结果状况配合方法 (三)辨析近义词: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 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四)正确使用成语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望文生义。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2.意思弄反。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倍功半”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1教案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1 一、教学课型: 阅读理解课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见《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1 (Pages 2—3) 2. 教材处理 该篇文章主要介绍中国学生Wei Hua 在英国为期一年的留学经历。通过她对英国中学生活的描述,学生对英国中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增加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内容较多以及中英文化方 面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中有些在完全理解课文方面有 一定的困难。 针对上述分析,本课在设计时先以录像导入的形式,增加学生对文章有关的感性知识;然后采用略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整体观念;在随后的细节处理时,采取寻读、细节理解、正 误辨别的方法;在难点处理时,通过启发诱导,教师归纳的措施加以突破。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感悟、理解、分析、归纳、总结到运用,从而完成从阅读输入到理解输出 的学习过程,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3.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该文的学习,帮助学生对英国中学作息时间、班级规模、所学科目、课程内容、学习负担等学校生活有具体的了解。 ②能力目标: 通过寻找文章大意及具体细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快速归纳文章主旨和获取 文章细节的阅读能力。 ③文化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英国中学生活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体会中英两国之间由于国情、历史的不同所产生的文化教育的差异。 4.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对英国中学生活的具体了解和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的差异。 ②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略读(skimming )和寻读(scanning)阅读技巧来快速获取主旨 大意和细节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1. 总体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阅读前(导入)、阅读中(略读,寻读,辨别正误,比较, 分组活动, 巩固)、阅读后(运用)三部分。 2.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T: Now, Class, we have learned English since the primary school, and we have known some Britis h language, culture, history and some other British lives. But do you know what the British schoo l life is really like?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answer, please watch the following video.

高中英语语法虚拟语气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语法虚拟语气 教学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高中英语语法虚拟语气教学:The subjunctive mood 厦门第十中学吕瑞珠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课,授课内容为虚拟语气,授课对象是高三年学生。从呈现、加深记忆、巩固到实践并将语言项目运用于写作中并做适当的点评,大概需要两课时。但我这里着重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 通过本节语法教学课的学习,学生重新整合自己的有关虚拟语气的知识,复习已知的虚拟语气的表达形式如:I wish I could fly freely in the sky like a bird; It is high that you got up.等等,并学习新的表达形式如:The English teacher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read the English newspaper every day; I would have passed the English exam if I had worker harder in the past 20 days.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完虚拟语气的表达形式后,要在写作中运用。 虚拟语气在高中英语语法的难点之一,多数学生感到费解,因此也更需要老师的指导与相应的实践与运用,并且较好地掌握虚拟语气的表达形式,有助于扫除学生阅读过程中对个别句子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学生已掌握的虚拟语气表达的句型: I wish I were… / I could … It is high time that you did your homework.. If I were you, I would… 2) 学习虚拟语气新的表达方式,尤其是if引导的虚拟条件状语从句,掌握与现在事实、与过去事实、与将来事实相反的三种虚拟语气的表达,特别是主句与从句时态的呈现;还有引导出的宾语从句需要运用虚拟语气的动词,如suggest, insist, propose, demand and so on.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欣赏英文歌曲An Angel的情景教学过程中,开启对虚拟语气表达已有的知识记忆。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 教案 教学目标: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实词 教学重点:1、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2、积累常用易错同义词、近义词(见《名师探究》“附录”)。 教学过程: 一、高考分析: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词语考查的重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同时,在病句辨析题和第二卷的修改题中也会涉及。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常用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二、方法指导:握常用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1、别语素(区别词语的不同语素) (1)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中止) 析:终,结束;中,中途。根据语境,应是“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2)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鉴别、鉴赏) 析:“鉴别”是指“辨别(真假好坏)”;“鉴赏”是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本题中“盲目地去摹仿”实际上就是不能“辨别好坏”。 2、定范围(确定词语的适用范围) (3)校园流行语,各个时期都有,各类学校又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适用于正式。(场合、场所) 析: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场所:活动的处所

(4)寺院里有两棵银杏树,枝繁叶茂的,看上去它们的足有上千岁。(年龄、年纪) 析: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范围小。 再如:局面——场面时代——时期边疆——边境——边界战争——战役——战斗 3、明色彩(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5)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__________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付、应对) 析:“应付”敷衍了事,将就,一般做贬义;“应对”是积极面对的意思;选“应对”。 (6)他这种勇于承认的精神值得大家。(效尤、效仿) 析:“效尤”是指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贬义;”效仿”是意思是效法。再如:成果——后果节俭——吝啬维护——庇护聪明——狡猾 果断——决断——武断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 牺牲——死亡——丧命 宏大——巨大——庞大 (7)如果不彻底转变旧观念,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不开前进的。(步子、步伐) 析:步子,口语;步伐,书面语。此句为书面语体,故应选“步伐”。 (8)我生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第二。(故乡、家乡) 析:家乡,多用于口语;故乡,常见于书面语。再如:哆嗦——颤抖吓唬——恫吓商量——商榷(口语、书面语);诞辰—生日商讨——商议陵墓——坟苍穹——天空(庄重与一般);头部—脑袋(专业与一般)。 4、辨轻重(辨别词语表义程度上的轻重)

中考英语 宾语从句 公开课教案

课题:The Revise of the Object Clause Teaching plan Teacher : Teaching time: March 13th, 2015 Teaching place:Chihe Middle School Class1, Grade9 Teaching contents: Object clause Teaching type: Grammar I. Teaching Aims A. Aims of Knowledge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s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 clause. Then Ss will grasp the usage of 3 introductory words: that、if、whether,the tense and word order, etc. B. Aims of Ability Enable students to identify what is the object clause and learn to use different kinds of introductory words C. Aims of Emotion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of learning grammar. II.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Explain the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objective clause: the introductory words, tense and sentence order. Besides, explain the usage of 3 introductory words:that, if, whether.. III.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choose the introductory words correctly and appropriately in the objective clause IV. Teaching methods Combine the inductive method with the deductive method. V. Teaching aids textbook, multimedia and chalks V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 up

高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科高中英语 课题 教材 设计者 学校 Unit3 Celebrations Lesson1 Festivals( A reading lesson)

Ⅰ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This is the first lesson of this unit. Before this class, the teacher have taught the students vocabulary in Warm-up and Lesson 1. The reading passage titled FESTIVALS briefly describes three traditional festivals of China. Such a top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students’life, thus it is very easy to arou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lesson. The text covers 3 sections. Teacher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skim for the general idea for each section, and sca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because this lesson introduces a lot of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which are only used for festivals. In order not to let students feel much difficult, the teacher should deal with any language problems while they are reading. After read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do the exercises in the each step to see how much they have understood the reading passage. The teacher can let them work in pairs or in groups to find the answers cooperatively, and then check their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To consolidate the contents of the reading passage, students should be required to talk about festivals in their own words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Moreover, homework is very important for an effective class. So the students are assigned to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Spring Festival, based on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Ⅱ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2.Let the student learn about 3 traditional Festivals of China. 3.Train the students’ skimming and summarizing ability during reading the text. 4.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more about Chinese festivals and cultivate their love to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Ⅲ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be celebrated by, is said to do, be made with, fall on, the first lunar month, burn down, in many shapes and sizes, mark,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special food 2.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hre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Mid-Autumn

中职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 (一)题型及解题示例: [试题1].(2005年高考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 【答案】A 【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05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高中英语】《英语语法—虚拟语气》优质课教案

Grammar-------Subjective mood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Aim Help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subjunctive mood correctl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2.Ability Aim To learn the subjunctive mood freely and properly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3.Emotional Aims 1)Encourage the students learn more about the grammar. 1)Help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good habit in learning. 1)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do more exercise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correct form o f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ttributive and the predicative. Teaching Methods: Summarizing,comparative method;practicing activities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classroom and other normal teaching tools Teaching Procedure StepⅠGreeting Greet the whole class. StepⅡDictation StepⅢHomework checking StepⅣGrammar 虚拟语气(Subjunctive Mood)这一语法项目是各类英语考试中心测试的重点之一。虚拟语气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形式,用来表示说话人所说的话并不是事实,而是一种假设、愿望、怀疑或推测。判断是真实条件句还是非真实条件句。只有在非真实条件句中才使用虚拟语气。通过句子意思,看假设的条件是否能够实现,能够实现是真实条件句,不能使用虚拟语气;假设的条件不能实现则是非真实条件句,要用虚拟语气.判断这个假设是与哪个事实

高中英语 Unit1 (Project 第1部分)教案 译林牛津版必

英语必修4译林牛津Unit 1精品学案(Project 第1部分) 教材: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高一下学期 文档内容:教学设计—教案 单元:Unit 1 Advertising 板块:Project 1 课堂设计指导思想: 本堂课的宗旨是引导学生在“做中学”,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份围绕本单元主题的传单来学习和使用英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发展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 Teaching aims: 1. Get to learn and use English by doing a project. 2. T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two reading materi als and master the language items. 3. Learn to get enough information about ad campaigns from the reading material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Show students two groups of pictures and draw their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ads. 【设计说明】通过两组图片将学生的思绪带回本单元主题,重新引发他们对广告的注意力,以旧带新,自然导入本课。 Step 2 Listen and understand Hav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handout and answer the three questions to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is reading material.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通过听录音和回答问题初步理解阅读材料,并获取有关广告宣传单的基本信息。 Step 3 Reading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material again carefully to get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developing an ad campaign.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详读阅读材料,更好地理解文章并了解策划广告宣传活动的主要环节。 Step 4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o focus on each paragraph of the handout and then repor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to the class. 【设计说明】启发学生注意文章的段落结构,复习说明文的阅读策略,为策划宣传单做准备,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考点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考点复习教案 对本考点的测试,近些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XX年全国试题中词语使用就占到3题9分(虚词、实词、成语各一题,每题3分)。XX年京皖春季试题继续保持这个格局。XX年夏季全国试题减少虚词1题。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指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近义词。近义词语的正确选用自1994年开始年年考,已从考近义成语的选用扩展到考一般近义词语的选用,从考近义实词的选用到考近义虚词的选用。要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短语的结构、意义等基础知识。需具备以下能力: ①能根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 ②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③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④能正确运用虚词,特别是“关联词语”。要做到这些,准确把握词义是关键。 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增

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近年来词语考查经历以下题型的变化: 1.同义词的辨析与选用,如1995年高考试题。这种题型是最常见的,从1995年~XX年都采用这种题型,每年设置一道题,每道题包含三对近义词。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 2.容易误解误用的词语,如1994年高考试题。这类试题也不多见,从1995年以后再未采用过。考容易误解误用词语,多采用直接选择题的方式。 3.易混易误虚词的比较和把握。(1)易混虚词的比较选择,如1996年高考试题。(2)易误虚词的选择,如1999~XX 年高考试题。易混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从1992年至XX年9年间,只有1996年采用过一次。易误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直接选择题的形式,1997年、1999年来用了这种题型。 4.关联词语的选择、搭配,如1998年高考题。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直接选择题型,1992年、1993年、1998年高考采用了这种形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

虚拟语气教学设计

虚拟语气教学设计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外语组闫志刚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选修7中有关虚拟语气的语法内容,进行虚拟语气的复习,我在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和高二近两年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虚拟语气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为高考和大学的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好胜心强,渴望在班集体里得到他人的承认,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愿意开口讲。他们有着高中生独立、爱表现自我的特点。因此,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重点 非真实条件状语从句虚拟语气和名词性从句的虚拟语气的用法 四.教学难点 非真实条件状语从句虚拟语气中的倒装,错综时间条件句和含蓄虚拟条件句的用法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情态动词在虚拟语气之中的使用。根据该语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重语境,探语义,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归纳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合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依靠语法但不拘泥于语法,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高考题。 2.能力目标 利用小组合作和组间竞争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激发创造能力。 3.德育目标 利用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好的基础。 六.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是个体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的认识能力比初中普遍提高,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等均有明显提高,通过活动课、小组讨论等具体形式,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它应具备以下特点:(1)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设计焦点应该是解决某一具体的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