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城市化过程与主要特征_郑宇
战后日本人口的变化影响--以城市分布和年龄结构为中心
![战后日本人口的变化影响--以城市分布和年龄结构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5f478bb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3.png)
战后日本人口的变化影响--以城市分布和年龄结构为中心战后日本人口的变化对城市分布和年龄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城市分布方面,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人口涌
入城市,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
在战后的20年间,城市人口从不到
三成增至五成以上。
随着城市化的扩大,乡村地区的人口快速减少,一些小城市也逐渐边缘化。
目前,日本全国的人口超过80%生活在
城市或城市周边的地区内。
在年龄结构方面,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医疗和营养水平的
提高,导致平均寿命和生育率的提高。
加上日本政府推行的生育政策,使得战后出生的婴儿数量显著减少。
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全球
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另外,由于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
国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高学历的人们又往往选择推迟生育,同时也更长寿,致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
这种老龄化和
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总之,战后日本人口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化和老龄化,对该国
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推动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
口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8a805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f.png)
2023-10-31contents •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经济调整与泡沫破裂(1973-1990)目录contents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1990-2010)•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2010-至今)目录01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二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一度陷入崩溃。
经济体制崩溃国民经济水平下降物资匮乏战争期间,日本经济被强制征用,导致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战后初期,日本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
03战后经济崩溃020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并推动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
美军占领撤消军队,实行和平宪法,禁止军事武装力量。
非军事化改革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施普选,允许自由政治活动。
政治民主化改革美军占领与民主化改革随着美军的援助和国内重建的需要,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经济恢复与产业重建经济恢复政府扶持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以重建工业基础。
产业重建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需求。
优先发展重工业02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产业升级与工业化总结词这一时期,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描述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转型。
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和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这些措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总结词日本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详细描述在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过程中,日本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实施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政策,如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限制等。
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日本市场。
这些措施促进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日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
![日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ec491bf1a37f111f1855bab.png)
日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战后,日本进入城市化高速增长期,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人口不断地从农村迁往城市,促使了大量村庄的消亡,农业劳动者的减少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日本政府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建立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等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专业化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低效和农民低收入的问题,杜绝了大量后发国家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一、日本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发展的轨迹(一)日本的城市化轨迹战后1950年~1975年是日本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其间城市人口由2915万增加到6337万,城市化水平由34.9%增加到56.8%,基本进入城市社会。
2005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为65.7%,城市人口为8400万人。
日本的城市化的轨迹如图1。
(二)城市个数不断增加,村庄个数不断减少日本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数目也持续增加。
1920年,日本仅有83个城市,到了1950年增加到254个,1975年增加到644个城市。
1950~1975年城市化快速增长期平均每年增加15个城市。
在日本城市化高速增长过程中,日本政府一方面鼓励劳动力向大城市集中,另一方面采用合并村镇,建立新城的方法,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
日本政府为此在1955年出台了《町村合并促进法》,促使日本在1950~1975年间共减少7720个村庄,平均每年减少309个村。
到2000年日本村的数量甚至比城市还少。
1950年以来,日本町(镇)的数目保持在2000个左右。
町(镇)村的平均人口规模则不断增加,从1950年的5148人增长到2000年的10579人,规模扩大了整整一倍。
(三)城市产业效率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伴随着日本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业劳动者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日本就业结构得到持续调整。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daaa36fec3a87c24128c497.png)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观察日本城市化的特点■田庆立宋志艳及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在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积极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构建市民参-9机制,注重协调和解决农村r-7题,走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城市化之路.日本的城市化举措对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富有诸多有益启示.关键词:日本城市化进程特点启示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与当前我国一样也经历了一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最终走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城市化之路.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深入探索和借鉴日本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日本城市化始于明冶维新时期.伴随工业化的推进而逐步发展1868年.日本第一产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87. 9%.第二产业只占4.1%.全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城市.随着重化工业的飞速发展.港口工贸城市和滨海工业区相继出现,并向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集聚.20世纪20年代以后.日本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入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区域集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40年的35%.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大城市周围新开发区工业的集聚.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城市化进程.日本城环渤海经济膝望2Ol1年第8期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1950 年的37.3%上升到1975年的75.2%.出现了年轻人大批流入大城市而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地区间差距拉大的现象.直到1975年以后.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市化进程日趋成熟.日本人口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状况才趋于改善1980—1984年间.由于出口型产业进一步向港口工贸大城市靠拢,日本再次发生了人口向东京圈聚集现象.这不仅没有改善东京圈的工业布局和居住环境.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日本大城市人口集中, 地价上涨,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劳动力减少及工资提高等因素.使市区居民和企业离开市中心向周围城郊迁移.大城市四周人口剧增.新城市不断出现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城市群.即出现所谓”郊外都市化时代”.同时.由于市区人口流向郊区.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加上近年来日本大企业进一步加速转向海外生产.更快地形成了大城市的所谓”空洞化”现象.其中尤以东京都最为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中心城市工业已有相当规模.工业高新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生活条件与特大中心城市方面差距缩小.因而地区中心城市活力增强,城市入口迁入超过人口迁出.日本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制定合理城市规划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日本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解决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1962年.为了缩小地区间差异,防止城市过大化.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日本开始实行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分散工业布局,指定了新产业城市和工业特区随后.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过疏”和”过密”问题. 于1969年,1977年制定了新发展计划针对东京”一极集中”的现象,日本政府~1987年制订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fi7国际观察计划》.以建设国际化的多极分散型国土为中心目标.把全国划分为10个地区.针对各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今后地区建设的基本方向及地区中枢城市,核心城市的重要功能: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地区之间的协作关系,地区总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1998年出台的第五个综合开发计划是为了解决少子高龄化问题对城市化的影响总之.日本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根据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问题.相应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很值得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借鉴2.积极治理城市环境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认识的深化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日本进行了全面的环境治理工作不仅采用各种科学技术降低污染.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从法律角度加大环境冶理力度.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气污染,水质污染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多.城市热岛效应等各种各样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日本制定的《环境基本法》确立了新的环境政策方针.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污染以及全球环境恶化等问题全部纳入法律体系同时,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以节约资源,促进资源再利用为宗旨的环境保护措施,提出构建以抑制资源消费量,减少对环境压力为目的的”循环型社会”的构想.2000年6月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在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国民从自发的反对公害运动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全国性,跨领域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面对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中的居民组成有组织的团体.在宣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反对汽车尾气排放,反对交通工具所造成的噪音污染等运动.20 世纪90年代.日本国民针对国内的环境政策提出改革意见.向政府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随着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的不断推动.日本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宣传和推进环境保护事业许多市民义务清理住宅附近的河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3.构建市民参与机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大气和水体污染, 地面下沉,景观受损,废弃物散乱等社会公害问题,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 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理健康面对这种状况.各级城市政府开始正视经济高速发展给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反思以前片面注重产业发展,忽视环境质量的发展模式.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开发,保护并举的城市建设方针.明确了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开始构建市民参与机制.关西地区的神户市为了阻止城市公害蔓延和解决随意性开发问题,神户市政府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反复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城市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引导市民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20世纪80年代前后,市政和环渤海经济膝望2011年第8期国际观察城建部门又进一步加强指导.在许多城区及街道.陆续成立了”市民城镇建设协议会”.这些协议会主要分担街道,居住区,水际空间和绿化空间管理.参加有关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研讨.参加居住区住宅咨询.参与各种城镇建设学习会,报告会.协同政府实施各种城市法规和推进城市街区建设.在市民参与的初级阶段市民意识,法律观念和组织程度都不太高的情况下.市政府的规范化引导.为神户市民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制前提.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城市更新与开发,景观形成与保护方面.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果.因而.神户一跃为城市景观营造方面较有影响的城市4.注重解决农村问题在城市化中期既要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又要协调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促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制定土地保护法规.严格控制土地的流失,制定农业支持政策.促进环渤海经济睬望2011年第8期资本,技术向农业部门投入.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发展.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在扶持山区农村及人口过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法律,包括《过疏地区活跃法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 《大雪地区对策特别措施法》及《离岛振兴法》.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及向农村地区引进工商产业的法律主要包括《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及《关于促进地方中心小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等.日本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l制定法律体系和发展规划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水平提高.关键在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法律保障全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既要考虑将来的长期目标.同时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促使大,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协调发展,形成合理,有序的城市发展体系片面强调发展大城市或小城市都是不恰当的在加强对重点小城镇建设和合理布局的同时.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是必要的,适时的.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环境的治理与保护2.积极借鉴市民参与机制市民参与机制对推动我国的城市化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诸多借鉴.有效地调节市民参与的尺度.发挥市民参与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城市发展的不竭活力之源.在市民参与的初级阶段.依法行政色彩较为浓厚.市民素质,参与意识,组织程度,法制观念十分薄弱.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日本地方政府在建立健全城市法规制度上加大了力度,规范和引导市民走进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并运用”推,拉,背”等ECONOMICOUTLoOK1_HEBOHAfSEA 多种拉动方法.支持和援助市民参与城市建设.使市民参与过程成为城市建设法规的实施过程虽然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市民参与.但应该说这是走向市民主体参与的过渡途径3.注重全方位协调发展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充分顾及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环境问题,农村问题等的协调与平衡发展.为解决大城市膨胀问题.加强了地方城市的生活设施建设,逐步把中小城市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与大城市相当的水平.日本政府有计划地引导大城市的工业企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并建立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并从协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三要素出发.通过在日本全国建立200—300个”定居圈”.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的,具有安稳和舒适感的综合性居住环境.这一政策性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布局过于集中以及人口过密,过疏的矛盾日本城市化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模式.为解决我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和城乡矛盾等问题.寻求新的城市发展路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参考资料1.马裕祥.日本城市化及其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J].浙江经济,1997,3.2.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J].经济纵横,2002,3.3.范作申.日本高速发展时期的城市问题与对策[J].日本学刊,2004,4.4.顾杨姝.二战后日本人口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研J].西北人13’,2006,5. 5.吴玉兰.日本城市建设中的市民参与机制——以关东关西地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03.2.6.邹丽艳.日本城市化对我国的借鉴[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4.(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责任编辑:刘桂素。
日本城镇化的得失
![日本城镇化的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b9c72d9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1.png)
日本城镇化的得失日本的城镇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直至1945年,其城镇化率只有28%。
二战后,日本城镇化驶入快车道,1955年城镇化率上升到56%,2005年达到86%,2011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已达到91.3%,远远超过了东亚地区55.6%的平均水平。
城镇化深刻地改变了日本,提高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但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各种“城市病”。
日本又不遗余力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思和警惕。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日本城镇化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的都市化。
其原因是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开发空间有限,依靠工业布局和出口型经济拉动,从而使日本的人口、产业和城镇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14.4%,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最核心推动力,随着产业的升级,日本城镇化也展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战后的50~70年代,日本工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实行了产业振兴,统筹发展城乡工业,尤其发展壮大了农村副业、农产品加工、农具制造等传统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创办新型农村工业,工业促进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集聚。
70年代以后,日本居民渐渐向中心城市周边的郊区或卫星城转移,从而推动了大城市郊区及周围城市的发展。
90年代,第三产业成为日本城市发展的新动力,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至2010年第三产业人数已升至66.5%,信息技术、金融以及服务业等已经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向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转变,这个重要转变支撑着日本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但日本高度集中的都市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专家指出,日本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过密过疏”,即大都市等出现人口过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农村却出现劳动力不足、高度老龄化、缺乏产业支撑等问题,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了新娘短缺。
房地产的繁荣与泡沫城镇化,最受益的行业当属房地产业。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报告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eafe40b7360b4c2e3f647b.png)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与日本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农业国,当时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不足10%。
从1889年到192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仅从10%上升到18%,到1950年也仅为37%。
从1889年到195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年均仅提高0.44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1955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56.1%,到197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2%。
在此期间,日本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76%,年均增长近1.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城市化己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9%,1980年则为76.2%。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各类城市已有688个,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80个,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597个。
由于城市人口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缓。
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很多居民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
日本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1倍,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多年时间中就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单位时间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选择了走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下表1描述了1920-1995年间,日本具有50万人口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568480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7.png)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 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特别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 年相比,1946 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 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创造业实际工资为30% (1947 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彻底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 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不少艰难和蜿蜒,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 (1954 年11 月-1958 年6 月) :景气持续了31 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 年度7.5% 、1957 年度7.8% ,1958 年降为6.2%。
岩户景气 (1959 年4 月持续到1962 年10 月) :景气持续42 个月,1959、1960 、1961 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 、13.1%和11.9%,1962 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 年11 月-1970 年7 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 个月,1966- 1970 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 、11.1% 、11.9%、12.0% 、10.3% ,1971 年降为4.4%。
日本环境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相关政策
![日本环境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相关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3e0ca51d1f34693dbef3e0c.png)
日本环境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相关政策
1.1 明治时代:城镇化起步阶段(1868——1920年)
(1)城市地区工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实施“殖 产兴业”政策发展现代工业,推动日本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并围绕京 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逐渐形成四大近代工业地带;
(2)农业及农村工业发展缓慢:19世纪70年代,日本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和地税 改革,废除等级制度,取消了束缚农村农业发展的绝大部分零杂税;
日本环境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相关政策
1.3 战后时代: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1946年至今)
(1)城镇化率持续上升:第三产业人口持续增长,从1955年的 35.5%逐步增加到2010年的66.5%; (2)农业及农村工业发展不断调整:1)第一阶段,农村生产生活 水平大幅提升;2)第二阶段,农业生产提质升级;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1)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这一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在城 市周边迅速形成了工业带; (2)农村地区发生了影响深远的产业结构变化;阶段前期由于战争 的影响,以军需工程为主的企业逐渐从城市地区转移到农村,促进 了农村工业结构的调整;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这一时期的农村生态环境管 理开始起步,《净化槽法》的“前身”《水槽便所取缔规则》出台, 对城乡生活污水的处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以传染病防治为主推动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日本在城镇化起步阶段,对农 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形成概念,针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的相 关法律法规较少,仅开展了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工作;
日本环境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相关政策
1.2 战前及“二战”时代:城镇化过渡阶段(1921-1945年)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664aad17f1922791688e88d.png)
区 . 对 各 地 区 的特 点 . 出 了 今 后地 针 提 区建 设 的基本 方 向及地 区 中枢城 市 、 核
心 城 市 的重要 功 能 : 同时 进一 步强 调 了 地 区 之间 的协 作 关系 、 区总体 基 础设 地 施 建 设 以 及 正 确处 理 人 口 、 资源 、 境 环
信 息化 程度 不断 提高 .就业 机会 增 加 .
速 度 减 缓 . 市化 进程 日趋 成 熟 . 城 日本
人 口向 东京 、 阪 、 古屋 等 大 城 市 人 大 名 口过度 集 中的状 况 才趋于 改 善 18 — 90
18年 间 . 94 由于 出 口型产 业进 一 步 向港 口工贸 大城 市 靠拢 , 日本 再次 发 生了 人 口向东京 圈聚集现 象 . 不仅 没 有改 善 这
东 京圈 的工 业布 局和 居住 环境 . 且加 而 剧 了地区 之 间发展 的 不平衡
进入 2 世 纪9 年代 . 0 0 由于 国际 市 场
为促 进城 市化 的健 康发 展 . 日本根
据形 势 的不 断变化 制定 了五 次《 国综 全
合 开发计 划 》 ,以解决 城市 化发 展 中产
收 入 和 生 活条 件 与特 大 中 心 城 市 方 面
差 距 缩 小 .因而地 区 中心 城 市 活 力 增
强 , 市入 口迁 入超 过人 口迁 出。 城
日本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历 程
日本城 市 化始 于明 冶维 新时 期 . 伴
随工 业化 的推 进而 逐步 发 展 16 年 。 88
发 ,大城市 周 围新 开发 区工 业 的集聚 . 极 大地 加速 了 日本城 市 化进程 。 日本 城
加 上 近年 来 日本 大企 业 进 一 步 加 速 转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与农村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9da574533687e21af45a99d.png)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 与农村的发展!
"高
一、日本农村城市化的特点
)%, 万个,从业人数达到 + %#% 万人,增加了 $
倍多。
$" 内 力 作 用 和 外 力 作 用 相 结 合 的 城 市 化
日本城市化不仅得益于自身努力,外部因素 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日本城市化急剧 推进的五六十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 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外资及技术的引进加 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
#" 随 着 农 村 城 市 化 的 完 成 , 农 业 、 农 村
逐步现代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 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生产率提高,政府对农 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城乡收入差别缩小。 ( 4 ) 农 业 人 口 减 少 。 自 2. 年 代 快 速 城 市 化以来,城市工商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 了大量就业机会,农业人口转移速度加快。 农 业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例 , 410. 年 为 -2/59 ,
93/-7 及 3./3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 二 、 三 产 业 紧 密 配 合 ,
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
三、经验借鉴
!" 重 视 对 农 业 的 改 造 , 促 进 农 业 现 代 化
日本在城市化的中期,农业资源大量流向城 市,耕地被大量占用,农业生产出现了一定 程度的萎缩。我们要借鉴其经验教训,在城 市化中期既要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又要协 调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促进 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另一方 面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制定土地保护法规, 严格控制土地的流失,要制定农业支持政策, 促进资本、技术向农业部门投入,从而确保 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点对我们这样一个人 口大国来说,无疑十分重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a8d466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d.png)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战后经济发展是指二战后初步恢复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以下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战后恢复与经济(1945-1952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几乎被摧毁。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和重建措施,促进了战后经济发展。
针对农业,政府推出了土地政策,将大规模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对于工业部门,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来重建企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劳动法和推动劳资和谈来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第二阶段:高度增长时期(1952-1973年)1955年至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以上。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的黄金时代。
这是通过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实现的。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了投资,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和建设港口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财政补贴和低利率贷款,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和技术升级。
在出口方面,政府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发展制造业的出口为重点,通过提供关税减免和财政支持来支持出口企业。
第三阶段: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泡沫经济时期是指从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到1991年泡沫破裂为止的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政府鼓励银行放贷,金融业获得了大量资金。
同时,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价格飙升。
在此期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市场都处于高涨状态。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积累了许多问题,包括过度借贷和过度投资。
1991年,泡沫破裂,日本陷入长时间的经济低迷。
第四阶段:经济停滞时期(1991年至今)自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降息、财政刺激和结构性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经济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高债务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cf1b2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e.png)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其中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向城市转移。
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结构,而且也对日本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日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帮助日本政府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
一、城乡人口流动管理城乡人口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民开始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然而,这种转移也带来了人口过度集中、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城乡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和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使得农民不仅能够在家乡就业,而且也能够在农村获得可观的收入。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吸引更多农民来城市就业,同时让城市人口对农村地区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维护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环境。
最后,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稳定的城乡人口流动机制,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在城市或农村就业和生活。
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消除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和落差。
首先,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在农村地区设立工厂,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让农村的经济也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和城市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以提升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
三、城乡文化和环境协调发展城乡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环境面貌等都面临巨大的变化。
日本战后政治发展概述
![日本战后政治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0438c9fdaef5ef7ba0d3cb9.png)
日本战后政治发展概述一、日本政治概况1、国会与国政国会内政党称为“会派”国会运营(1)内阁提名(2)预算(3)法案提出、审议(4)信任案、不信任案(5)解散、延长众、参两院的关系议席数预算提出权51席议案提出权21席运营委理事31席(参见柳原修《日本的国会与政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2、选举选举的方式影响选举的因素3、政党与派阀4、关于右翼辻政信——战后参加众议院选举,当选,无所属濑岛龙三——临时行政改革推进审议会委员,中曾根康弘行政改革中最大的合作者,作为中曾根康弘密使访韩石原莞尔——“元帅”木村武雄福田赳夫——与汪精卫政权的关系儿玉誉士夫——战后右翼巨头,与河野一郎关系密切创价学会——公明党二、日本战后发展及成就1、经济(1)恢复期1945——1955(2)高速增长期1955——1965——1975池田内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下村理论)(3)低速增长期1975——1985田中内阁《社会经济基本计划》(“日本列岛改造论”)中曾根内阁《80年代社会经济的展望和方针》(4)泡沫经济期1985——1995宫泽内阁《生活大国五年计划》(5)后泡沫经济期1995——(高龄少子化社会)2、外交(岸信介内阁确定外交三原则)(1)占领期:以独立媾和为主要课题,以驻军代替占领。
全面媾和(日本与美、苏、中等战胜国全面媾和)、片面媾和(与美国单独媾和)代表:日方池田勇人美方杜勒斯(2)日美安保条约(3)日苏媾和(日苏关系正常化、北方四岛问题),加入联合国,1956年(4)外交三原则及外交传统1957年9月岸内阁《外交蓝皮书》三原则:“联合国中心主义”“与自由主义各国相协调”“坚持亚洲一员立场”外交传统1、岸内阁启用财界出身的藤山爱一郎出任外相,自从日本外相基本全部来自大藏官僚或财界出身人士。
2、对华对台关系对华松村谦三为代表、对台滩尾弘吉为代表(5)冲绳归还、无核三原则(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1953年12月24日,日美签订关于归还奄美群岛的协定1968年4月5日,日美签订关于归还小笠原群岛的协定关于归还冲绳的讨论日本政府内部:教育权剥离的部分归还全部归还可以运进核武器的带核归还无核归还(外相三木武夫主张)1972年5月15日,冲绳正式归还日本全部归还、无核归还1972年6月,佐藤荣作宣布引退,辞去总裁总理职务田中角荣谈核武器问题1972年6月11日出任首相前夕,在田川诚一著作《松村谦三与中国》出版纪念会上说:“日本不认为持有它(指核武器)有意义……日本有如此大的经济力量,如此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要造,马上就可以造。
日本的战后重建与现代化进程研究
![日本的战后重建与现代化进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1dac4f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8.png)
日本的战后重建与现代化进程研究战争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许多城市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异常困难。
1945年9月,日本在美国海军的轰炸下投降,这也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如何实现日本的战后重建成为当时的焦点。
在经过无数磨难和挫折之后,经过全民的努力和共同进退,日本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战后重建和现代化进程,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
战后初始阶段的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面临巨大的战后重建任务。
当时,日本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和轻工业,主要生产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
战争中,日本生产的大量轻工业产品都被摧毁,重工业基础较薄弱;此外,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农村经济面临瘫痪的危机。
国际金融市场的严重动荡,更是使得战后重建的资金来源异常艰难。
面对如此巨大的重建任务,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它采取了繁重的税收政策,用来征收各种税费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次,日本政府创立了一系列的经济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防止国外产品的冲击。
这两种政策的实施,为日本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战后重建的成功在日本政府的巨大努力下,整个日本社会开始了巨大的奋斗。
在长期的努力下,日本成功地完成了战后重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一方面,日本的国内经济得到了显着的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日本的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成为一个有话语权的国家。
这种巨大的变化成为了日本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整个重建过程中,日本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其中包括:推行出口贸易政策,引进经济技术和知识,对金融和跨国企业实行监管。
这些措施保证了日本的经济和社会稳健增长,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整体框架。
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日本社会也开始了深刻的变化。
其一表现为日本开始追求高速增长,人们接受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这些东西开始影响到日本的文化和思想观念。
其二表现为一些新型城市的出现,繁荣的经济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到城市中心地区。
一文看完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中国走到了哪个阶段?
![一文看完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中国走到了哪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a5e5d7e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5.png)
⼀⽂看完⽇本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到了哪个阶段?在了解⽇本房产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相⽐国内,⽇本的户型利⽤率更⾼、建筑质量更好、维护更细致,房产交易、房屋租赁市场更健全、透明,每个街区的配套设施也更完善,这些都是⽇本在⼀百多年的城市化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的结果。
城市化是每个国家发展中的必经之路,经济、⽂化、社会关系的升级和改变,以城市为载体,反映在⼈⼝、房屋、交通设施的变迁中。
⽬前⽇本的城市化进度在95%左右,我国则是60%。
⽇本的城市化开始于1868年(明治时期),在⼆战后开始迅速发展,今天我们就从房地产的⾓度来回顾⼀下⼆战后⽇本的城市化进程。
1945年-1975年快速发展阶段⼆战后,⽇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迅速复苏。
1968年,⽇本GDP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经济体。
在迅猛⼯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本城市化进⼊快速发展阶段,我们熟知的三⼤都市圈(京东圈、⼤阪圈、名古屋圈)都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
1945年到1975年期间,⽇本每年约有90万⼈从农村转⼊城市,其中50万⼈都流向了三⼤都市圈(当时⽇本⼈⼝不⾜1亿)。
这⼀时期是⽇本城市“野蛮发展”的扩张期,全国上下都在开展“造城运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盖房,补上住宅供应的缺⼝。
⼆战刚结束时,⽇本住宅缺⼝约为420万户,⽇本政府通过⿎励建设住房、政府兴建保障房、奖励居民出租房屋三条政策通道,在新建住房的同时盘活存量住房。
到了1968年,⽇本房屋存量2559万套,家庭数量2532万户,住宅达到供需平衡。
但城市化的推进,⼜对⽇本住房存量的结构提出了要求。
随着打⼯⼈⼝涌⼊城市,⽇本传统的家族同居模式逐渐发⽣变化,⾃建⼀户建的需求量降低,企业宿舍、商品公寓成为新的居住⽅式。
⽇本政府⽤“公营、公团、公库”的组合政策应对这⼀转变,在为低收⼊群体提供廉租房、为中产家庭提供优质商品房的同时,⿎励⾦融机构为企业和个⼈提供住宅相关的⾦融服务。
1976年-2000年稳定阶段三⼗年的“野蛮发展”为⽇本带来了许多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活条件变差,⼀些追求⽣活质量的居民开始逃离乌烟瘴⽓的市中⼼。
日本:高度聚集型的城镇化
![日本:高度聚集型的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7d0b0f104a1b0717fd5dd49.png)
欧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特点是大都市数量相对较少,小城镇遍地开花,大量主题鲜明的小城镇群是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并吸引众多企业总部扎根其中。
对于日本来说,国土面积狭小、开发空间有限,走的是一条高度集约的城镇化之路在有限的空间内快速聚焦无限的资源和生产、生活要素,是一种大都市圈的空间聚集模式。
工业化与大都市化是日本城镇化核心驱动力相关研究报告显示,1945年,日本的城镇化率仅为28%。
二战之后,日本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55年城镇化率上升至56%,截至2011年,这一数据已超过90%,在亚洲地区属于领先水平。
纵观日本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大都市圈、卫星城、轨道交通等关键词频繁出现。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关键词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工业化是日本城镇化的第一推动力,大都市圈是日本高速城镇化的核心承载平台,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和大量的卫星城则是日本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首先,日本将“工业化”作为二战之后的国家战略,开始制定有效的产业规划和工业布局,高端制造和出口拉动成为推动日本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快速工业化使日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口、产业和城市的高度聚集。
在日本工业化发展巅峰期,其工业产值对国家GDP 的贡献曾超过85%,后来下降到50%左右,逐渐走向平稳。
其次,日本按照土地精细集约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日本都市圈发展规划。
在工业化的快速推动下,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开始形成。
这三大都市圈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14.4%,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高度集中的都市化推动了日本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最后,为了强化大都市的带动和辐射效应,立体交通成为日本城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保障。
机场、高速公路、高速新干线、地铁、电车,再加上水上交通,这些构成了日本海、陆、空加地下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便捷的交通促使大都市周边产生了大量功能性卫星城,这些卫星城为疏解大都市的各种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崛起,现代服务业成为日本城镇化新的驱动力。
日本社会城市化的历史轨迹——以战后东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社会互动为中心
![日本社会城市化的历史轨迹——以战后东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社会互动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679ee2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0.png)
日本社会城市化的历史轨迹——以战后东京城市发展过程中
的城乡社会互动为中心
俞慰刚;秦建刚
【期刊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4)001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战后日本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指出:日本城市化过程是城乡互动的过程;以工业与住宅区的迁移为手段推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但农民也在保存对土地的占有权的前提下有条件地接受农村城市化的这一现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出台与完善相关法律,使城市化过程在法律的保障下顺利地进行;积极发挥民间团体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官民一体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共生,实现社会和谐.
【总页数】7页(P96-102)
【作者】俞慰刚;秦建刚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1
【相关文献】
1.空间快速扩张时代的城乡竞逐与遗存保护--以日本东京都丰岛区的城市化改造为例 [J], 俞慰刚
2.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形象战略——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
大阪世博会为中心 [J], 牟伦海;
3.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形象战略——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中心 [J], 牟伦海;
4.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形象战略——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中心 [J], 牟伦海
5.民国报刊视野下的东京审判
——以战后美国对日政策为中心的考察 [J], 丁高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后日本城市化过程与主要特征
![战后日本城市化过程与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02337d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70.png)
Urbaniz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Japan ofter
world war Ⅱ
作者: 郑宇
作者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出版物刊名: 世界地理研究
页码: 56-63页
主题词: 战后 日本 城市化 特征
摘要:本文基于长期序列统计数据分析,指出战后日本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1)战后日本城市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人口3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城市规模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3)城市化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了半数以上的人口;(4)都市圈之间基本不存在工作机会差别所导致的人口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基于长期序列统计数据分析,指出战后日本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1)战后日本城市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人口3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城市规模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3)城市化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了半数以上的人口;(4)都市圈之间基本不存在工作机会差别所导致的人口流动。
关键词:战后;日本;城市化;特征中图分类号:F291.1文章标识码:A日本在战后经过高度经济成长阶段,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并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其发展经验和过程对于人均土地资源条件相似和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我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对于日本城市化及其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很多,但是基于详细数据的实态分析还比较少。
本文利用系统的长序列统计数据,对战后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提供比较系统的参考。
1战后日本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战后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从1945年的27.8%上升到2005年的86.3%(表1),60年间上升了58.5%。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5年到1975年,30年间日本城市化水平上升了48.1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约1.6个百分点;第二个阶段从1975-2005年,30年间,日本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0.4%,年平均上升约0.35个百分点。
第一个时期是日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包括战后恢复期(1945-1955年)和高度成长期(1955-1975年)两个阶段。
在战后恢复期阶段,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从1945年的27.8%上升到1955年的56.1%,上升了28.3%,年平均上升2.83%,是战后日本城市化上升最快的时期;在高度成长期,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从1955年的56.1%上升到1975年的75.9%,上升了19.8%,年平均上升约1%,是战后日本城市化水平上升较快的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日本城市化进入高度发展之后的缓慢发展阶段,也包括两个阶段。
1975-2000年为第一个阶段,25年间,日本城市化水平上升了2.8%,年平均上升0.11%;2000-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日本城市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上升,5年间,上升了7.6%,年平均上升1.52%。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2-0001-08战后日本城市化过程与主要特征郑宇(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收稿日期:2008-02-05;修订日期:2008-04-15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作者简介:郑宇(1973-),男,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与教学。
Email:wxy.zheng@gmail.com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2期2008年6月Vol.17,No.2Jun.,20082期日本城市化水平演变的阶段性特点与日本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行政区域合并紧密相关。
在战后恢复期和高度成长期,日本人口分别增长了1808万和2186万,增长幅度分别高达25.1%和24.3%,而同期城市人口分别增长3051万和3443万。
这两个时期的人口增长分别占同期城市人口增长量的59.3%和63.5%。
可以说战后恢复期和高度成长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是人口增长的结果,而城市人口增长的其余部分,则是人口城乡转换的结果。
日本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协调。
1955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为56.1%,而同一年的非农就业比重为62.4%,城市化水平与非农业就业比重基本一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度成长开始的1955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已经高达56.1%,其后20年的城市化发展不仅是数量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结构的高度化。
正是在这段时间,日本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制造业实现了从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的转换。
1973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低成长阶段,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转换,同时,城市化已经接近完成,因此,其后30余年间,城市化水平提升缓慢。
此外,高度成长前期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2000年以后城市化水平较大幅度的提升,也与行政区域的大规模合并有关,这一点将在下文涉及。
2城市数量的变化与城市地域的扩张1945年到2006年,日本城市数量从206座上升到778座;城市面积从1.61万Km2扩大为18.18万Km2,增长了10.3倍;城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从4.3%上升到48.2%。
与此同时,町村的数量则从10330个下降到1044个;町村的面积从36.12万Km2下降到19.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从95.7%下降为51.8%(表2)。
战后日本城市数量的增长与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张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5年至1955年。
10年间,新增城市290座,年均增长29座;城市面积扩大了3.2倍,年平均递增15.5%,城市面积占国土的比重上升了13.8%。
这一时期城市数量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地域范围的快速扩张,其原因除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以外,主要是行政区域的大规模合并。
1953年,根据町村合并促进法,日本实行了“昭和大合并”。
同期,町村表1日本城市化水平的变化(1945-2005)单位:人;%19451947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总人口71,998,10478,101,47384,114,57490,076,59494,301,62399,209,137104,665,171111,939,643117,060,396121,048,923123,611,167125,570,246126,925,843127,768,000城市人口20,022,33325,857,73931,365,52350,532,41059,677,88567,356,15875,428,66084,967,26989,187,40992,889,23695,643,52198,374,28999,865,289110,264,000城市化水平27.833.137.356.163.367.972.175.976.276.777.478.378.786.3资源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统计调查部国势统计课“国势调查报告”郑宇:战后日本城市化过程与主要特征5717卷世界地理研究数量从10330个锐减为4381个,减少57.6%。
第二个阶段是1955年到2000年。
这一时期是日本城市数量与城市面积稳定增长阶段。
45年间,新增城市176座,年均增长3.9座;城市面积扩大了54.6%,年平均递增0.97%;城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从13.8%上升28.13%。
这一阶段的城市数量增长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主要集中在1955-1975年时期,大体相当于日本的高度成长期。
在这一时期,城市增长了148座,年平均增长7.4座,城市面积扩大了50.6%,年平均递增2.1%。
这一时期城市面积的扩张主要与日本经济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的高度成长相关。
之后,日本的城市数量增长与地域范围的扩张非常缓慢,在1975-2000年25年间,新增城市仅为28座,城市面积仅扩大4%。
这种状况主要与日本经济进入高度成长后阶段和城市化基本完成,城市化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有关。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6年,日本城市数量的增长与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张又一次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
6年间,新增城市106座,城市面积扩大71.5%。
此种态势主要与2000年以后推行的行政区域合并有关。
城市数量增长和扩张的原因主要是以减少区域行政机构,节省行政开支的行政管理,与工业化推动的城市数量增长和城市地域范围扩张有显著的不同。
3大城市居于主导地位大城市化是战后日本城市化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表3)。
从1950-2005年55年间,日本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数量只占到全部城市的1.6%左右,同一阶段,其人口比重虽然下降了4.9个百分点,但始终占到全部城市人口的1/4以上;50万人口以上,100万人口以下城市数量的比重从0.8%上升到1.9%,而人口比重则从5.5%上升到8.9%,上升了3.4个百分点;引人注目的是30万人口以上,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其城市数量比重从1.6%上升到6.0%,上升了4.4%,而人口比重则从4.4%上升到15.7%,上升了11.3%,在所有城市组别中,人口增长幅度最大。
上述三个组别的城市,其城市数量比重占全部城市的比重,1955年为4%,2005年上升到9.5%,上升了4.5%;而人口比重,1955年为40.1%,2005年上升到49.9%,上升了9.8个%。
即约10%的大城市集中了50%的城市人口。
处于中间阶层的城市,即10万人口以上,3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其人口比重则大体保表2日本市町村数量及面积变化(1940-2006)单位:个;万Km21945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6合计105361050048773574343533313257325632543246323332301822市206254496561567588644647652656665672778町村103301024643813013286827432613260926022590256825581044市面积1.612.006.808.298.869.5410.2410.2710.3110.3910.5110.6018.18町村面积36.1235.6930.7929.2828.7328.0727.4027.3927.3627.2527.1527.0819.50资源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统计调查部国势统计课“国势调查报告”582期持不变,或略有下降。
其中10万人口以上,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其个数比重从15.7%上升到18.8%,上升了3.1%,而人口比重从17.3%上升到17.6%,只上升了0.3%。
20万人口以上,3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其个数比重从5.5%下降为5.3%,下降了0.2%,而人口比重从10.7%下降为8.8%,下降了1.9%。
这两个组别的城市合计,在1950年,城市数量和人口比重分别占全部城市的21.2%和28%;在2005年则分别为24.1%和26.4%。
变化基本稳定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无论是城市个数比重,还是人口比重,基本上均呈下降趋势。
人口5万以下,10万以下的城市,城市数量比重,基本保持不变,55年间从33.9%下降为33.2%,只下降了0.7%,但人口的比重则从19.2%下降为15.8%,下降了3.4%。
5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城市数量比重,从41%下降为33.4%,下降了7.6%,人口比重从12.8%下降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