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蝶与梁祝文化
梁祝“化蝶”成因及其文化意义
梁祝“化蝶”成因及其文化意义梁祝“化蝶”是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最核心的情节之一。
这一传说起源于唐朝,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逐渐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经典故事。
在梁祝传说中,化蝶是一个极具浪漫色彩和神秘色彩的情节,它不仅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定爱情,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梁祝“化蝶”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
梁祝化蝶的过程涉及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人间的爱情受阻后,通过修炼成蝶来继续他们坚定的爱情。
这一过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因素,如人物性格、情感变化、环境背景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物性格是他们化蝶的重要原因之一。
梁山伯是一个忠厚老实、才华横溢的读书人,而祝英台则是一个勇敢、机智的女子,不甘于命运的安排。
这种性格差异使得他们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继续彼此的爱情。
情感变化也是梁祝化蝶的重要因素。
在梁祝传说中,两人经历了种种磨难,对彼此的情感不断加深。
当梁山伯在病重中离世时,祝英台悲痛欲绝,这时他们的爱情达到了最高点,也预示着化蝶情节的即将到来。
环境背景对梁祝化蝶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婚姻往往由父母和媒妁之言决定。
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他们只有通过修炼成蝶才能突破现实的束缚,继续在一起。
梁祝“化蝶”不仅是一个浪漫的情节,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表达了对爱情、生死、命运等主题的多重解读。
梁祝化蝶表现了人们对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历经千辛万苦,甚至在面对生死的考验时都不离不弃。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是梁祝传说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梁祝化蝶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死观念的转变。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死观念往往是尘世生命终止后,轮回转世或投胎转生。
而梁祝化蝶则表现了人们对生死观念的突破,表现了生命不灭、爱情永存的信仰。
梁祝化蝶还表现了人们对命运不公的反抗。
在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了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修炼成蝶来继续追求自己的幸福。
梁祝并非悲剧
梁祝并 非悲剧 ,蝴蝶依然在 飞
论 《 梁祝 》在传承过程 中文化渗透及其影响
李 梦 清 ( 江 师 范 大学 人 文 学 院 浙 江金 华 3 1O ) 浙 2 04
昭 示人 1 :人类 社会 只有 男 女 比翼齐 ,才会 更 究美 。 f J 蝴 蝶是 有 牛 命 的,但 是 它本 没 有人 的 那种 情感 ,也没 仃 人所 具 有 的思 想和 意 识 。f 《 『 l 粱祝 》 巾 ,在 化蝶 的最 后 情 节 ,故事 的创造 者 用 卜 大H 的想象 力 ,将 死 与活 儆融 洽 地 结合存 一 起 , 分 I {
前 言
还渗 透 到 r我 们 的文 化
杜 甫有 诗说 : “ 穿花 蛱 蝶深 深 见 ,点 水蜻 蜓款 款 飞 。 ”李 白 也有 诗云 : “ 月蝴 蝶黄 ,双 飞西 园草 。 ” 以此 ,蝴 蝶常 被 比作 八 热恋 的情 侣 。蝴 蝶既 是 男女 爱情 的象征 ,相 爱 至 深 的男 女任 何一 方死 后 灵魂变 成 蝴蝶 是十 分 自然 的 ,殉 情而 死 的 双方 同 时变 成蝴 蝶也 合情 合 理 。提起 蝴蝶 ,说 到灵 魂 与蝴 蝶 的 “ 位 ”,人情 爱至 深 、灵 魂化 为蝴 蝶 、双 f与 f
赋 予蝴 蝶人 的思 想感 情 。 二 、 多种文 艺样 式搬 演 梁祝 传说 《 梁祝 》 不 仪渗 透 到 了我 们的 心
摘 要 :蝴蝶 ,在 中国古典 文学 里有个重要 的 文化 涵 义 :为 梁祝 故事所体现 的唯 美玄妙 的忠 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 。而我们现代人通 常 把蝴蝶视为爱情信物 正是 《 梁祝 》在传承过程 中文化渗透 的结果。本 文将从化蝶 所表现 的对爱情的向往和 自由的追 寻来阐述 《 梁祝 》在传 承过程 q 的文化渗透 ,并通 过多种文 艺样式搬演 梁祝传说 来体 现 《 - 粱 祝 》所 带来 的深远影响。 关键 词 : 梁祝 ; 蝴蝶 ; 文化 渗 透 ;影 响
诉尽相思化蝶身,一曲梁祝千古情的感悟
诉尽相思化蝶身,一曲梁祝千古情的感悟“指点梅花曲皆无,扶醉且听梁祝。
”当拨起《梁祝》这断魂的琴弦,心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悲凄、落泪、无奈,唯有这凄凉的琴声还能告诉现世的世界,爱情是存在的。
毋庸怀疑,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永挥不去的影子。
即使点点的怀念也是爱的心情一对彩蝶翩翩起舞,撼人心扉。
说不尽如梦佳话,道不完似水柔情。
淡淡的月光下,悠悠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舒缓的乐声。
它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它诉说着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寂静无声的短暂空白后,从遥远的天际隐隐传来了几声丁冬、几声啼啭。
不久,一段悠扬舒缓的旋律出现了,像舒展的轻纱飘过,似细细的溪水流来。
随着乐曲,我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
这里没有嘈杂,没有污染,只有月光映照下的小路、清澈透明的小溪和迎风飞翔的白鸽。
我微微闭上眼睛,清楚地看到了天堂。
冰凌砌成墙壁,白云铺成房顶,雾霭织成纱缦,星星串成明灯。
在这里,我的头发像沐浴后那样清爽柔软,我的肌肤像披着月光那样清凉湿润,我的心像蒙蒙细雨之中的花蕾,点缀着晶莹的露珠,呷一口香茗,慢慢闭上眼睛,让自己全身放松,轻快明亮的音乐钻入耳中,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在书院相会,天是那么蓝,风是那么轻,一切都安宁而美丽,此时的音乐婉转动听,平静和谐,它娓娓道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友谊。
音乐突然变得缠绵起来,夹着喜悦,阳光明媚的琴台上,英台送梁山伯书有“碧庵”的折扇,梁山伯和祝英台互道心声,诉说自己的爱意,他们约定中流泻,充满了喜悦与和谐,柔情似水。
湿了翅膀的蝴蝶,悲伤的在遍地颓败的芬芳里低旋浅洄。
细密粘稠的叶隙间,透出微薄的晨光和残滴的泪痕。
苍茫的群山,隐约的楼台,恍如隔世的迷嚣,在萋萋碧草中相互纠缠着伸入远方,迎接忽阴忽晴的幽径外飘来的花轿。
唤住轿夫,轻挑垂帘,低笑,无语,泪却潸然而下。
山伯,你要英台印证明月亭台的誓言是吗?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份至死不渝的真爱,胜于你我的生命,更胜于摆放眼前的荣华富贵。
化蝶起舞情思哀恋——论梁祝故事中的审美价值
化蝶起舞 情思哀恋——论梁祝故事中的审美价值白皓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摘要:“梁祝”作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凭借其普世的情感价值与对中国封建文化的猛烈抨击深受大众喜爱,也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民间文学,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称为世界两大爱情悲剧史诗。
与此同时,梁祝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向世界传播了华夏民族追求平等自由、敢于抗争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梁祝传说;文化内涵;审美价值“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因其爱情元素的普世性成为中国唯一具有世界广泛影响力的民间文学。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具有多种形式的演变,被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并搬上荧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其故事的传播范围,深入观众内心,引起了广泛共鸣。
在其他艺术领域,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新歌”等都是基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改编而成,虽然艺术形式多样,但其传递的共同价值理念与情感张力增强了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表现力。
梁祝故事中蕴含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对西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婚俗文化有重要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形成并传播着中国独特的情感元素与文化审美,表现出中国文人强烈的自由意识和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内核。
因此,研究梁祝文化以及故事文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修正,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男权意识的抨击,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在中国的文化脉络中,除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地位的短暂辉煌,在漫长的封建文化社会中,男权意识与男性的社会、家庭主体地位始终凌驾于中国女性之上,充斥着中国封建文化的内核。
女性长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无法享受平等的人生权利,失去了人生自由与生活自由,甚至成为封建家庭利益互通的牺牲品。
“梁祝”的故事之所以在中国广为流传,一方面源于其对爱情的热烈歌颂,细腻的情感表现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情感的价值回归,是一种真善美的情感表现;另一方面,故事中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男扮女装”、“私定终身”、“飞书传情”等情节表达对自由与生命本真的向往与追求,与人们内心反抗封建压迫的潜意识心理不谋而合,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文化潮流,因此引发了全世界的情感共鸣,宣扬了平等自由、敢于抗争的审美价值。
梁祝同穴化蝶的故事
梁祝同穴化蝶的故事导读:欢喜冤家型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想法与你总是相似、他的观点与你不谋而合,但你却不由自主地与他唱反调,两个人互相争辩、互相欣赏,同时也互相产生了爱恋,喜欢与他斗嘴的感觉,因为那已经是你们独有的相处方式,一种无人可以替代的方式……故事可能是受到《天外飞仙》演绎过后的影响,抛开结尾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美好的,他们是同学、是知己、是爱人,他们在一个人的身上找到了多个人的定位。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
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
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
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
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
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
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
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
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
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
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
浅谈梁祝传说中的“同冢”与“化蝶”
浅谈梁祝传说中的“同冢”与“化蝶”作者:李青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8期摘要: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其浪漫凄婉的爱情故事感染了无数人,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祝传说流传一千六百多年,故事情节在流传中不断丰富,传说起源却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文章主要对故事流传中形成的“同冢”和“化蝶”两个结局进行分析,从而窥见梁祝传说的形成。
关键词:梁祝;同冢;化蝶;源流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17-01罗永麟在1978年发表的《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将梁祝传说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梁祝故事发展的第一阶段,故事结局只有“同冢”说。
第二阶段“同冢”与“化蝶”日渐合流为“同冢—化蝶”,梁祝故事基本框架形成。
一、梁祝同冢明代徐树丕《识小录》:“梁祝事异矣。
《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两本书都已失传,《会稽异闻》不可考,《金楼子》是梁元帝(萧绎)所作,原书大部分散佚,所遗留的是《永乐大典》辑出来的不完全的本子。
张恨水先生以为“徐氏所引的事,不会是凭空捏造。
对于原书,总有所根据”从而得出了“梁祝是晋末人”的结论。
现可考的关于梁祝最早的记载是宋张津的《乾道四明图经》引唐代梁载言所作的《十道四蕃志》:“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
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
其朴质如此。
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
即其事也”。
梁氏记载过于简略,只记了祝英台有“义妇”名以及梁祝同冢的事实,并未详叙其中情节。
后来,传说经过人民大众进一步的口头加工发展,晚唐张读把它收进《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
山伯,字处仁。
祝先归。
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
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
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
【民间故事】梁祝同穴化蝶
【民间故事】梁祝同穴化蝶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人物,他们的爱情故事广为传诵,被传颂了千百年。
他们的经历被写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戏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传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就是梁祝同穴化蝶。
相传,梁山伯和祝英台相爱的时候,虽然他们已经成了夫妻,但因为种种原因却不能在一起生活。
梁山伯被家人送去远行,祝英台则被嫁到了他人家里。
两人终于在即将死去的时刻,化作一对相爱的蝴蝶,在一起飞翔了。
据说,在阳明山上有一个叫“祝英台洞”的地方,这里的传说被说是梁山伯和祝英台最后的暗恋之地。
他们在这里躲避了祝英台家人的追杀。
但是,在与祝家人决战中,梁山伯受了重伤,他只希望能够和祝英台在一起,不再分离。
于是,他便提议和祝英台同穴而眠,化作一对蝴蝶,永远在一起。
祝英台对自己最爱的人的终生承诺感到满足,并跟随梁山伯的意愿同意了他的请求。
从此之后,梁山伯和祝英台化作了一对蝴蝶,在阳明山上飞翔。
虽然他们是蝴蝶的形态,但却依然保持着彼此相爱的情感。
他们在山上相伴飞舞,直到最后化蝶而逝。
这个故事被传为千古传说,让人们感悟到了浪漫和爱情的真谛。
人们喜欢这个故事,不仅是因为它让人感觉浪漫和美好,更是因为它诠释了一个至情至死的真挚情感。
它告诉人们,爱情是无所不能的,它能够让人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事情。
相信这种爱情的力量,能够带给人们希望与信仰,让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保持信心和勇气。
梁祝同穴化蝶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爱情是永恒不变的,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够超越时空和生死的限制。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困难,这是不畏惧和怯懦的品质。
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真谛,也让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路上找到了正能量与力量。
梁祝化蝶的故事
梁祝化蝶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爱情故事,讲述了一个绝美的爱情故事和一个美丽的传说。
故事的主人公是梁山伯和祝英台。
梁山伯是一位才华横溢、品貌出众的书生,祝英台则是一位聪慧美丽的才女。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识相爱,并发誓相依相伴,直到永远。
然而,由于他们的家庭出身不同,祝英台的父亲反对他们在一起,最终迫使他们分离。
梁山伯离开家乡去学习,并因为家中破产,流落到一个贫困的山村。
祝英台则被父亲迫嫁他人,并在结婚当日在梁山伯的坟前含泪宣誓,如果她不是梁山伯的妻子,宁愿化为蝴蝶,与梁山伯永不分离。
最终,祝英台在婚礼当日突然晕倒,并在梦中与梁山伯重逢。
她化为蝴蝶,和梁山伯飞到一起,成为永远不分离的蝴蝶情侣,展示了他们深爱的感情和永恒的承诺。
梁祝化蝶的故事充满了浪漫和感动,体现了人类对爱情、美好和自由的追求,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梁祝化蝶故事
梁祝化蝶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的主人公。
他们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典范,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
而梁祝化蝶的故事更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情节,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和祝英台本是一对忠诚的恋人,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坎坷。
在他们相爱的时候,祝英台的父亲却许下了与梁山伯结亲的诺言,让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曲折。
最终,祝英台被迫与他人成婚,梁山伯心碎之余,只能隐姓埋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然而,梁山伯对祝英台的爱永不减退。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得知了祝英台的消息,心中满是对她的思念。
而祝英台在得知梁山伯的消息后,也是悲痛不已。
她决定去寻找梁山伯,然而却在半路上被阻挡。
在她悲痛欲绝之际,她的灵魂化作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向了梁山伯的坟墓。
梁山伯的坟墓上,出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它在梁山伯的坟前飞舞,仿佛在向梁山伯述说着她的思念之情。
梁山伯的坟前,一片花瓣飘落,而那只美丽的蝴蝶却停在了花瓣上,仿佛在与梁山伯相拥。
梁祝化蝶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洁。
即使在命运的捉弄之下,梁祝的爱情依然如此坚定不移,他们的爱情超越了生死和时空的限制,让人们感叹不已。
梁祝化蝶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一种对爱情的赞美和歌颂。
它告诉我们,真挚的爱情是不会被任何外界因素所动摇的。
它也告诉我们,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它能够让人们在困境中找到力量,让人们在痛苦中感受到温暖。
梁祝化蝶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探讨和对情感的表达。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美好,也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梁祝化蝶的故事,永远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它将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永恒的经典,让人们在爱情的世界里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愿梁祝的爱情之路能够永远地感动着人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爱情的海洋里感受到更多的美好和温馨。
“化蝶双飞”的爱情故事——浙江虞梁祝传说
里 相送 途 中 英台 不断 借 物 寓意 暗
.
.
传 诵 的梁 祝 传 说
48
。
示爱情
I
_】 忠 厚 纯 朴 不解 其意 两 年 伯
,
。
后 梁 山 伯 到 卜虞 寻 访 祝 英 台时 方知 祝
,
神州 民俗
英 台是 女 儿 身 遂 凹 家告 知 父母 意 欲 娶
.
.
l越圆
”
等 情 节 突 出 了 英 台殉 情
各 个民 族传 播 辐 射
,
在 传播 过
后两人 魂魄 化 作彩蝶 翩 翩起 舞 关于 梁 I l If f I 与祝 英台故事 的起 源
.
程 中 各地 人 民 又 不断 丰 富 发 展
.
传 . 的内容 甚 至 还 兴 建 了众 多 兑
.
现 存最 早 的 文 字 材 料 是 初 唐 梁 载 言所
祝 氏族堂
.
.
其 为 妻 不 料 此 时 祝英台 已 山父 母 做 主
.
的内容 强 调了 爱 情 悲剧 主 题
,
.
许 配 马 家 两 人 楼 台 相会 立 下 誓 言 : 生
。
.
形 成了相 对 稳定 的 故事结 构 代
不能 同 衾 死 也 要同穴 ! 三 年后 梁 山 伯 出
. .
表 作 品 是 越 剧 《 山 伯 与 祝英 梁 台》
一 流 传 成 为 中国 最 具 辐 射 力的 _ 头传 承
,
节 也 日益 丰满 基 本 上 与 现 在 流 传 于 比
.
问的梁祝传 说 差不 多 至 于 梁 祝 灵 魂化
”
。
艺 术 人 们 用 丰富 多彩 的 文 艺 形 式 来 表
梁祝:化蝶观后感
梁祝:化蝶观后感作为一位AI语言模型,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名著《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故事情节,但是我通过对这部剧的学习,对其中化蝶这个场景产生了很深的感触。
化蝶是《梁祝》中的一个经典场景,也是唯美的一个场景。
这个场景的出现,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这场景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她的唯美。
成为一只蝴蝶,自由自在的飞舞在花丛中,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凭借着美丽的翅膀,穿过阳光,靠着自己的双翼,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感受大自然给你带来的美好。
这样的感觉,一定是那么的美好。
这里有暂时的逃离,有短暂的自由,有回归自然的感受。
这一绝妙的创意,跟梁祝的爱情戏码融合在了一起,将一段枯燥的传说变得绚丽多彩。
其次,化蝶场景还可以反映出人性中的某些缺陷。
在这段传说中,梁祝对于彼此的爱情感觉极其深刻,他们把感情看成是毕生追求的目标。
然而,当祝英台的家族发现他们的感情时,他们为了曲折的命运,毅然选择了化蝶。
这种做法表明,他们尚未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责任,当情况变得危险时,他们并没有尽力去争取尽最大的努力,而是选择了放弃。
这种轻易放弃自己美好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
这时,化蝶的场景就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够将目光局限于当下,更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将来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最后,化蝶也让人感受到自身命运的无从选择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梁祝的故事中,虽然梁山伯因为彼此真挚的感情而被祝英台至死不渝地爱着,在归天前的一夜,两人化蝶,翩翩起舞,但这张翅膀背后也蕴含着着一种无法选择的殇。
人生中有很多我们无法选择的命运抉择,但即使如此,我们有权利选择我们自己该走的路。
人生太过短暂,我们应该对生命充满敬畏,珍惜和感激每一分每一秒的时光。
在这次“化蝶”的观看体验中,我被剧中的唯美所感染,又在内心深处体味到了命运的无从选择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这些对于人类而言是最本质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也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和珍贵的,化蝶场景正是生命中一道独特而宝贵的风景线。
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化蝶”现象及其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化蝶现象及其意蕴蝶,古名蛱蝶。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本作蜨蛱,蜨也。
俗作蝶。
南宋戴侗《六书故》云:蛱蝶,蝴蝶也。
粉翅长喙,卵草木上为虫,食草木,化而为蛹,再蜕而为蝶,其类不一。
蝶,因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习性而为人们所熟知,又因其独特的生命历程而不断地被人们联想和想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关于化蝶的故事层出不穷,综观之,主要有物化为蝶和人化为蝶两类。
(一)物化为蝶由于古代先民的自然生物科学知识比较落后,不能科学地理解和认识蝶由卵到蝶的化生过程,所以只能从自己能够理解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解释不熟知的事物,于是认为蝴蝶是由别的物种化生而来。
宋·蔡卞《毛诗名物解》:蝶,粉翅有须,一名蝴蝶。
《列子》曰‘蝴蝶,胥也。
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
’尝见园蔬,其叶为蝴蝶者,有三分二已蝶矣,其一尚叶也。
干宝曰‘稻成萤,麦成蛱蝶’,岂虚语哉。
又晋崔豹《古今注》蛱蝶,一名野蛾,一名风蝶&&生江南柑橘园中。
所谓乌足之叶成蝶、园蔬成蝶,麦化蝶,橘化蝶,实际上是蔬菜和橘、麦等植物受到螟蛉等虫害,蝶、蛾产卵于其上,蠹而化蝶。
古人对此并不十分理解,认为这些都是由他物化生而来。
这种物化而为蝶的思想,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理解世界、阐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是古人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种理解。
如《列子·天瑞篇》所云: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
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灶下,其状若脱,&&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列子认为,世界万物万形相互转化,生生不息;四季更迭,春秋代序,生命可以以不同的外在形式存在于世,神本无期,形则有凝。
万物化生自有其枢机。
又如干宝《搜神记》:天有五气,万物化成&&腐草之为萤也,朽苇之为蚕也,麦之为蛱蝶也&&自无知而化为有知而气易也&&然腐草之为萤,由乎腐也。
论蝴蝶价值与梁祝文化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1.漂亮的昆虫—蝴蝶 (2)1.1对蝴蝶的了解 (2)1.2蝴蝶的饲养过程 (3)1.2.1产卵、孵化 (3)1.2.2幼虫饲养 (3)2.梁祝文化 (3)2.1 梁祝的故事 (3)2.2 对梁祝故事的鉴赏 (4)3.蝴蝶与梁祝文化 (5)参考文献 (6)论蝴蝶与梁祝文化摘要:蝴蝶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生物,梁祝的故事是一个凄美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下面我们就从蝴蝶习性和梁祝文化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蝴蝶饲养梁祝文化1.漂亮的昆虫—蝴蝶1.1对蝴蝶的了解蝴蝶(Butterfly)是昆虫的一种。
蝴蝶、蛾和弄蝶都被归类为鳞翅目。
现今世界上有数以千计的物种都归在这类下。
它们从白垩纪起随着作为食物的显花植物而演进,并为之授粉。
它们是昆虫演进中最后一种物种。
鳞翅目的锤角亚目,俗名蝴蝶。
也作“胡蝶”。
旧时以为蝶的总称,今动物学以为蝶的一种蝶,通称为“蝴蝶”,全世界大约有1400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在世界其他地区除了南北极寒冷地带以外,都有分布,在亚洲,台湾也以蝴蝶品种繁多著名。
蝴蝶一般色彩鲜艳,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这是和蛾类的主要区别,蛾的触角形状多样)。
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4厘米,最小的只有1.6厘米。
大型蝴蝶非常引人注意,专门有人收集各种蝴蝶标本,在美洲“观蝶”迁徙和“观鸟”一样,成为一种的活动,吸引许多人参加。
有许多种类的蝴蝶是农业和果木的主要害虫。
全球有记录的蝴蝶总数有17000种,中国约占1300种。
蝴蝶的数量以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出产最多,其次是东南亚一带。
世界上最美丽、最有观赏价值的蝴蝶,也多出产于南美巴西、秘鲁等国。
而受到国际保护的种类,多分布在东南亚,如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
在同一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形成了不同湿湿度环境和不同的植物群落,也相应形成很多不同的蝴蝶种群。
中国的云南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梁祝化蝶的传说典故
三一文库()〔梁祝化蝶的传说典故〕导语:相传东晋时,曾任府台的祝员外有八子一女。
小女九妹,名叫祝英台。
祝英台想去杭州城求学,又恐父亲阻拦,她便打扮成一位占卦先生,祝员外竟一点也看不出破绽,便同意女儿去杭州城读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典故,欢迎查阅。
梁祝化蝶的传说典故相传东晋时,曾任府台的祝员外有八子一女。
小女九妹,名叫祝英台。
祝英台想去杭州城求学,又恐父亲阻拦,她便打扮成一位占卦先生,祝员外竟一点也看不出破绽,便同意女儿去杭州城读书。
谁知这件事却引起了祝英台嫂子的妒嫉。
祝英台的嫂子也是出身名门闺秀,论品貌、才学,与祝英台不相上下。
现在听说英台要去读书,很不服气,妒嫉之心便油然而生。
她笑吟吟地上前对祝员外说:“公公,姑娘此去一举双得,实在可喜可贺。
”祝员外听了,不解地问:“何谓一举双得?”“公公,凭姑娘这般聪明伶俐,读上三年书,便是一个‘女状元’,这是一得。
”“那二得呢?”祝员外捋着胡子得意地问。
嫂子望一望站在一旁的祝英台,用手掩着嘴低声一笑道:“公公,恕媳妇直心直肚肠,说出来公公和姑娘不要见怪。
姑娘三年杭州城归来,祝家门庭还可以抱上一个白白胖胖的外孙皇帝呢!这不是二得嘛!”英台听了不觉满脸绯红,又羞又气,嫂子从中作梗使刁,实在欺人太甚。
可是祝英台要去杭州城求学的志向很坚定。
她见嫂嫂这样戏弄她,忽然抬头一看,只见搁几上放着一只高脚花瓶,就二话不说,转身来到了花园,采了一朵活鲜鲜的牡丹,插到了那只花瓶内,并对祝员外说:“父亲,女儿出外读书,一定洁身自爱,今天以这朵牡丹花向父亲赌咒,如果我在杭州城没有守住身子,这花便死在瓶内;如果我在杭州城洁白无瑕,这花一定鲜艳不败。
”祝员外听了,不由满意得直点头,说:“我女儿岂是等闲之辈?作父亲的准你去杭州城求学就是了,希望你早去早归,处处保重。
”第二天,英台和侍女银心女扮男装,高高兴兴赴杭州城读书去了。
祝英台走后,她嫂子经常去察看那朵牡丹。
【民间故事】梁祝化蝶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梁祝化蝶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有一则关于梁祝的传说,而此传说中还涉及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梁祝化蝶的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在中国几千年,至今依然传为佳话,深受人们喜爱。
而在这个著名的民间故事中,还涉及了关于梁祝化蝶的传说,让梁祝的爱情故事更加动人。
据说在古代湘西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个叫做梁山伯的贫苦书生。
他聪明伶俐,却家境贫寒。
梁山伯的父母早亡,他只得靠做点小买卖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但梁山伯是个孝顺的好孩子,他一心想学好文墨,功名显贵,报效国家。
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却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一年的春天,梁山伯去外地赶集,在途中偶遇了一个放羊的姑娘。
小姑娘名叫祝英台,她细眉长睫,皓齿如玉,容貌出众。
梁山伯一见钟情,对祝英台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他在心里立誓,一定要娶祝英台为妻,白头偕老。
但是梁山伯身份低微,家境贫寒,而祝英台却是名门闺秀,家境优越。
两人的差距是无法逾越的。
梁山伯义无反顾地追求着祝英台,两人渐渐相知相识。
祝英台也对梁山伯的才华、品德和执着深深倾心。
祝英台的父母却不同意两人结合,他们设下重重难关,试图阻止梁祝的爱情。
但梁祝的爱情却是越挫越勇,他们约定了私奔的日子,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可惜命运多舛,私奔那天,恰逢暴风雨,道路泥泞不堪,梁山伯领着祝英台艰难前行,天公不作美,他们被追兵截住了去路。
梁山伯与祝英台只能痛哭别离。
后来梁山伯被家人逼迫与别的女子成亲,成为了别人的丈夫。
而祝英台被父母迫于无奈,也只得另嫁他人,过上了富贵日子。
梁祝的爱情悲剧深深感动了后人,成为了爱情的经典故事。
梁祝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就此落幕,因为后来有一则传说称,梁祝的爱情没有消亡,梁山伯死后,祝英台也选择了殉情。
当她死去之后,她的灵魂并没有离开,而是在天堂等待着与梁山伯的灵魂相会。
相传,梁祝的灵魂在天庭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这让他们拥有了一次重逢的机会。
他们的灵魂化为蝴蝶,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忘记了尘世间的烦恼和痛苦。
【民间故事】梁祝化蝶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梁祝化蝶的传说故事梁祝是中国古代的一对美丽的爱情传说,他们的爱情故事动人心弦,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们的爱情故事已经被传颂了千百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梁山伯是梁山的人,而祝英台是祝家的女儿。
两人虽然出自不同的家庭,但是却在一起成长,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小时候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相亲相爱,情意绵绵。
后来,梁山伯被父亲送到城里读书,祝英台便一直思念着他,等待着他的归来。
梁山伯在城里读书期满,回到乡下,想去见见祝英台。
但是他的家人不同意,叫他到县城做官。
他虽然做了官,但是心里一直惦记着祝英台。
梁山伯每天等到夜晚,就悄悄的骑马去见祝英台。
祝英台也是每天在晚上,到门口等梁山伯。
他们每天虽然只能见上一小段时间,但是真挚的感情却愈发亲密。
可是,梁山伯家的管家看不惯梁山伯这样低贱的家庭跟祝英台这样富贵的女子交往,于是编了一封信,说是祝英台的母亲病重,希望梁山伯立即回家探望。
梁山伯见信大急,便立即赶回去。
等到他回家的时候,发现祝英台已经许配了别人。
梁山伯伤心欲绝,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便在祝英台家的门口哭了一整夜。
第二天,梁山伯将自己划破了脉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祝英台得知梁山伯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她决心不嫁他人,坚持要去寻找梁山伯。
她穿上了一身红色的婚服,拿上梁山伯的遗物,准备去祭拜梁山伯的坟墓。
可是祝英台在途中却被她父亲逼着嫁给了别的男子。
就在祝英台要与另一位男子举行婚礼的时候,她突然扬起了手中的红裙,纷纷扬扬的红纱如同蝴蝶一般在空中飞舞。
祝英台化成了一只美丽的红蝴蝶,轻盈的飞到了梁山伯的坟墓上。
祝英台成了一只蝴蝶后,依然每天都会飞到梁山伯的坟墓上,和梁山伯相伴。
她和梁山伯虽然再也无法相守在人世间,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永远不会消失。
从此以后,每年七夕节祝英台都会化成一只红蝴蝶,在夜空中飞翔。
有人说,每一只红蝴蝶都是祝英台化身,她为了和梁山伯相守,便化成了永远在一起的蝴蝶。
【民间故事】梁祝化蝶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梁祝化蝶的传说故事悠悠古道,穿越在世间的经年时光,有许许多多跌宕起伏的故事,其中一段故事,既是佳话,亦是佳话。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个书香门第的家族,这个家族骨肉至亲,富有教养和情意,可是主人家掌事与权力颇有爱好,寻找表达他理念的办法。
他也曾经在其中一个家族的年轻人,与当地一秀才女子名叫「祝英台」所学。
这一对既同校读书又连体的兄妹心爱至极。
主人家曾言:“当我是独生子回家保养娘亲时, 这主要是他们二人日夜守护身旁,祝英台对哥哥的好般怎样我盡知,哥哥更是一生无悔爱她。
”段时间过后, 一个书生名叫李盛因家中突发急事, 火里换斗,不禁之火就将宋家计划改成了焦土, 老太太恐孙女未来难耐,就提议现在他丈夫找到祝家宴请祝家吃饭。
家族长尤决不厌着说,当晚,在他们家堂上用餐。
请祝家和颜悦色,李盛撤到厨房坐无起座,因而避免他们生疑。
就在这一晚,他俩再三的提到祝英台嫁给段家的事。
苏太太听了觉得也是个好的提议, 对二人连续表现出赞贵的效果。
夜色侵蚀最深时,当妻子慌张推门而至, 好奇的说,我这夜别人家来的,请过来玩耍一下。
可她看到中年书生一愣,而后又马上脸色惨白地转身走出去:“小夫君,好事快快到!”当祝英台追了出取时,正碰上从院中往家里的李盛面前碰彩的夜里。
据祝英台所说, 当她急急碰上去, 他揽她在怀, 遽快将圈子带向公园的翅膀,由于她的支座虽说非常均匀但是得试着力所能, 才可以快捷地合遣下。
「途中, 她被低的枝条学学的人巧妙地着地, 跳请忍耐时间, 俩人尴尬而笑容相公。
」换了满月再度之后,中年书生又思量静一下十花待赏的秋期,这是段连的亲夏天,向来就没有白天起早。
李盛丝毫外静势必得先探讨否认祝因为祝英台的来访比他还要屡次,若是父爱推掉,相比采取常规的妥善保养韵味。
就来到她家,他进到她的房间,期待今日没有别的像这样活动,她刚要先汇报言:“还好你成了伴侣年青又美丽的那麼多人,而單相思温存的她是那麼令人十分感动,为和平功效在内说明知道自己一些东西。
梁祝化蝶 成语
梁祝化蝶成语梁祝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对美丽的爱情人物,而“化蝶”则是蝴蝶化作人形的意思。
将这两个精彩的故事和意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梁祝化蝶”这个富有诗意的成语。
据传,梁祝是中国北方晋代的一对真实人物。
梁山伯是一个书香门第的读书人,而祝英台则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
他们在读书堂相识相知,彼此倾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而无法实现、无法圆满。
这个故事的高潮出现在祝英台被迫嫁给了他人的那一天。
在婚礼上,梁山伯手持一把扇子,悲切地唱起了《伯牙绝弦》。
这首曲调凄婉动人,充满了对爱情的无奈和思念之情。
然而,祝英台的丈夫发现了梁山伯对祝英台的眷恋,将其赶出了祝家。
此后,梁山伯在酒后驾车回家的途中,发生了车祸,不幸丧生。
梁山伯的死让祝英台伤心欲绝,她对婚姻的无力和对爱情的美好充满了痛苦的思考。
在祝英台将要踏上火葬场的那一刻,她痛苦地喊出了“爱情至死不渝”的誓言。
就在这一瞬间,神仙感动了她的忠贞,让她化作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与已故的梁山伯相守相伴。
梁祝化蝶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凝聚了丝丝纠缠、伤感怀念和忠贞不渝的情感。
它既是对这段凄美爱情故事的致敬,也是对真爱、信仰和坚持的赞美。
这个成语寓意深远,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梁祝化蝶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一定的引申含义。
它表达了对那些因爱情而付出一切,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命的人们的称赞和敬意。
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和精神的寄托。
梁祝化蝶告诉我们,即使在逆境中,真挚的爱情值得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和珍惜。
梁祝化蝶这个成语以其寓意深远、意境唯美而在中华文化中广为流传。
我们可以在文学、艺术、音乐中看到它的影子,也可以在电影、电视剧等媒体作品中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不论时间如何流转,梁祝化蝶这个成语都将作为一个美好的形象,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去追求纯粹、真实和美好的爱情。
总之,“梁祝化蝶”这个成语以其深刻的寓意和感人的情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化蝶与梁祝文化摘要: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让我们从梁祝文化方面重温这个凄美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1 化蝶的由来祝传奇始见于唐代的《十道志》和《宣室志》等,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
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
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
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
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
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
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
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
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
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
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
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
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
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
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
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
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
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
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
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
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
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
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
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2 梁祝文化2.1 对梁祝化蝶的鉴赏2.1.1 梁祝化蝶的文学意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足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莉叶故事媲美。
有人声称,它是中国古典悲剧的颠峰,最完美地表达了东方男女的纯洁忠贞的情感。
这个立场就是数百年以来梁祝故事阐释的主流。
“化蝶”,是梁祝文化故事发展到成熟、完美时出现的点睛之笔,它也《梁祝》精髓所在。
它不是天真文人的浪漫幻想,它是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对两性关系的深邃体悟和求索的诗意表达。
爱情被毁灭了,但爱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它是火凤凰的涅般木。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天下有情人。
正是有了化蝶这一传奇的爱情,让人们相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长长无绝期。
2.1.2 梁祝化蝶的思想“化蝶”的情节虽然早有宋人的《太平广记》中就已出现,但当时这一寓意深刻的情节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广泛传播未来。
至明清,民主启蒙主义思想与宋明理学展开了激烈交锋,个性解放的思潮再度兴起。
在这一思潮的激发下,梁祝故事亦有所升华,这最集中地表现为:祝英台纵身入墓、裙裂化云、云飞坠落这一意象不甚鲜明的情节,变为英台纵身入墓,与山伯之灵魂化为双蝶,翩翩起舞,比翼高飞。
《祝英台小传》、《桃溪客话》、《仙踪记略》等等均重视这一重要情节,具体情景虽不尽相同,但基本趋向一致。
故事的发祥地宁波一带更大加渲染,把双蝶描绘成五色缤纷的大彩蝶。
其意象性是十分彰显的,其文化意蕴是十分深远而精当的。
它表明:梁祝爱情已经超越了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化思想范式,彩蝶的比翼双飞,既植根于魏晋文化思想的进步因素,又注入了民主启蒙的新文化思想,只有这样的两性关系,夫妻关系才是最正确、最美丽的,人类社会中有男女比翼齐飞,才会更完美。
2.2 梁祝的文化内涵纵观之,梁祝的精神向度、文化历史指向是一以贯之的、鲜明的,揭示了人民大众要求打破传统的落后的女性观、婚恋观的心理,赞美了爱情和爱情的美,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给人以审美满足和思想情操的启迪。
一、它体现了女性在婚恋中的主体性,对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以后女性的被动、从属地位,开始提出质疑和挑战。
诚然,“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但是,这是就整个人类历史的总趋向而言的。
我们不会忽视,魔鬼之掌尚有漏光的指缝,何况乎人类的历史发展从来都是曲折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有大回旋。
仅以封建社会的女性生活为例,魏晋以至隋唐,就有一个独特的历史回旋现象。
汉末以来,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多种文化思想兴起,儒家的传统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人们的思想呈现出解放势头,社会呈现出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向,不少女性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社会政治生活。
孙吴时吴夫人积极协助孙策、孙权治理军政大事,颇有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间孕育出了梁祝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梁祝故事在各地广为流传、发展。
也就是说,梁祝故事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
作为民间文化的主要载体,民间故事对这种新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作出了最敏锐、最直接的反映。
祝英台主动而执着地要求外出求学;遇梁山伯后敢于与之结为金兰;同窗三年,两心相知相亲,同学友谊发展成为爱情,并且主动向山伯表达爱心,而且那么一往情深;山伯误了佳期,英台直至下嫁马家时,已经到了“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句)的时候了,但她依然不改初衷,过山伯墓地,以死抗争,终得祭墓,天地为之感动,地裂墓开,英台毫不迟疑,纵身入墓,追求爱情理想的实现……所有这一切,都是有深厚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依据的。
在整个故事中,她是那么积极、主动、热忱,女性主体意识表现得颇为充分、饱满,由董仲舒、班昭和大批封建文人建立起来的系统完备的女性礼教观念,在这里遭到了强劲的挑战,它留给人们的思想资料和精神力量是宝贵而又巨大的。
二、梁祝故事鲜明地表现了男女平等的婚姻理想魏晋以至隋唐,社会价值取向由“重人伦,崇礼节”的伦理政治模式转而向“重生命,崇自然”的新型情感模式突进,人们开始蔑视纲常名教,追求本然生命和真实感情的自由张扬。
这种时代新风直接影响了两性关系和家庭生活,男女两性相当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束缚个性和生命的旧道德规范,两性关系出现了相当和谐美妙的局面。
士大夫们纷纷越过礼教樊笼,与女性自由平等地交往。
阮籍的言行是颇为典型,发人沉思的。
礼教明文规定“叔嫂不通问”,他却陪送嫂子回家,有人讽之,他则反唇相高:“礼岂为我辈所设也!”邻家有才貌双绝之女不幸夭折,他闻之即往痛哭哀悼。
醉酒之后,即卧于酒家妇之侧,无任何不良举动,妇人之夫见之亦行若无事。
以阮籍为代表的思想家、文人们,都把对女性的赞美提升到了脱俗的审美境界,在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作品中,普遍展示了男女关系的崭新品格。
与之相对应,女性的表现亦不亚于男子。
相当多的女子能够随着时代前进,鄙弃世俗,直言不讳地追求爱情和美满的夫妻关系,敢于在婚姻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
贾充之女见到其父部属韩寿,心悦之,恒怀存想,发之于咏,韩寿闻之心动,遂请侍女传递心声,贾充知之,即将女儿嫁给韩寿。
所有这些无不表明,魏晋女子已开始不甘心作为男子的忠顺奴仆,已敢于采取当时所能采取的诸多方式,在两性关系中进行合理抗争,扮演着有声有色的角色,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她们已争取与男子平等化,进而争取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与男子平等。
梁祝爱情故事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代氛围中产生并流行起来的。
它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而不是文人们随意编造的。
它已经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祝英台与梁山伯在三年同窗中朝夕相处,他们的爱情正是在彼此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萌发出来的,给人以瓜熟蒂落之感。
他们恋爱的全过程,始终都表现男女双方人格上的平等,是以爱者和被者的可爱、互恋为前提的。
没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羁绊,封建婚姻的基本原则“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和“门当户对”,在他们之间是不见踪影的,理想主义色彩很浓,表现出试图超越一切封建婚姻模式的历史性倾向。
与青梅竹马式相比,它多了精神维度,是成年之后两性爱慕的结果。
与才子佳人式相比,它多了思想深度,它自始至终从未强调郎才女貌——男为女色倾倒,女为男才折服。
在梁祝之间,女子的容貌从未成为女性价值的首要筹码,男子的才学也从未成为男子价值的首要标识,他们的爱只是两人心灵的契合,他们只以对方的可亲可爱可以信赖作为条件,而没有以权、钱、才、貌作为取舍条件,更没有其他附加的政治伦理义务。
与一见钟情式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排除了为一时的偶然现象所迷惑的盲动性。
他们已摒弃了封建时代的种种婚恋畸形,鲜明地体现了魏晋时代女性地位上升之后的种种新的精神风貌。
那新颖美丽的爱恋情景投映在历代读者的心扉上,激起了多少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热忱憧憬和强烈追求,引发了多少读者对爱情真谛的历史性思考。
三、执着、热情、雅正的恋爱方式一位哲人深刻地指出:形式也是内容。
在行为方式上,魏晋时代的女性,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和文化传统,又体现了特定时代所培育的人文素质。
良好的文化教养,使女性的风仪气质俱佳,涌现出不少令人敬佩的杰出人物。
祝英台正是这些优秀女子的素质品格的一种折射。
在与梁山伯恋爱的全过程中,她既保持了优良的民族传统,又发扬了时代的新风尚,她的这种恋爱方式和她的思想、情感一样,充满中国少女的爱情的诗意美,热烈而蕴藉,执着而机智,一往情深、生死不渝,如同一首婉丽的月光曲,但没有淫邀艳约、打情骂俏,也没有直白的山盟海誓和疯狂的肉欲举动,读之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陶醉于雅正爱情的漫馨和纯真之中,心灵和情操都在欣赏中得以净化。
四、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我们在论证历史发展的曲折、复杂、任何文化思想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的时候,在论证魏晋以至隋唐是女性生活相对宽松时期的时候,并没有忘忽马克思的精辟论断:封建专制制度的总原则就是不把人当作人。
作为特别凝滞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魏晋有鲜明的特殊性,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封建主义的“总原则”,它的文化思想总体上依然是封建主义的。
女性在历史的曲折、回旋时期积极争取参与社会活动,争取男女平等,女性固有的主体性有所复苏,但是乘奔驭风而起的人物在女性世界中毕竟是少数,而且又多表现出间接性,并没有超越男权中心主义的“总原则”,在不少情况下,依然是以男子为依托的,这从上文所举几例中均可窥见。
那些亮点是从魔鬼的手指缝中漏出来的,并非阳光普照大地。
包括祝英台在内,女性在继承了某些滞后的消极的因素之后,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时代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