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精心整理
社会学研究⽅法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精⼼整理社会学研究⽅法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作为⼀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活动,社会研究必然会涉及对社会现象进⾏测量的问题。
社会研究的资料以及社会研究成果的质量,都直接与测量的质量紧密相连,因此社会研究者必须⾼度重视测量的⼯作。
第⼀节测量的概念与层次⼀、测量(Measurement):根据⼀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数字或符号表⽰出来的过程。
作⽤:确定⼀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的类别或⽔平。
⼆、测量的四个要素1、测量客体:即测量的对象。
⽤数字或符号来进⾏表达、解释和说明的对象。
桌⼦“测量谁”2、测量内容: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桌⼦——⾼度“测量什么”3、测量法则:⽤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将桌⼦放置在⽔平的地⾯上,然后⽤直尺从地⾯垂直地靠近桌⾯的边缘,桌⾯所对应的直尺上的刻度就是桌⼦的⾼度。
“怎么测”4、数字和符号:⽤来表⽰测量结果的⼯具。
120厘⽶、110厘⽶“如何表⽰”三、社会现象的测量测量在⾃然科学研究中应⽤⼗分⼴泛,⼗分成熟,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就相对落后⼀些,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的,社会现象的特殊性、社会测量的特殊性是其中⾮常重要的原因。
1、⼈⼀⽅⾯作为测量的客体或对象,⽽另⼀⽅⾯⼜作为测量过程的主体,因⽽给社会现象的测量带来了⽆法回避的主客观⽭盾。
2、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们的⾏为,以及由⼈们的⾏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3、在社会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分复杂,因⽽测量的量化程度⽐较低,可重复性也⽐较差。
四、测量层次(尺度)1、定类测量(nominal measurement) :本质是⼀种分类体系,将调查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以确定其类别。
数学特征:等于、不等于属性:对称性和传递性举例:性别(男、⼥)2、定序测量(ordinal measurement):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低或⼤⼩,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社会学研究方法5-6
• 2.操作化的含义和作用 • (1)含义: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 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 法和手段的详细说明。 • 比如: 主动帮助盲人过街 • 同情心→ 主动给讨饭者钱物 • 主动向灾区捐款 • (2)作用: • a.存在于研究者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意识,研究者用以构建其理论大 厦的各种基本变量,都只有经过了合适的操作化之后,才会在普通人 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中显现出来。 • b.操作化也是具有定量取向的社会研究的关键一环 • 3.操作化的方法 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 概念的澄清与界定 • 决定一个概念 • 方法 列出概念的维度 • 发展测量指标 • 建立测量指标 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 • 研究者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 性研究 • 4.指标选择具有多样性:各种不同的操作化结果相互之间只是在反映 概念的准确性和涵盖性上存在着程度的差别,唯一的、绝对准确、绝 对完善的操作化指标是不存在的。
• 第三节 指数与量表
• 指数和量表的必要性: • 一些层次较高和主观性较强的概念,一方面具有潜在的特征,另一方 面其构成也往往比较复杂,它们很难用单一的指标进行测量。 • 因此,在许多社会研究所用的问卷中,常常可以看到以指数形式或量 表形式出现的复合问卷。 • 1.指数和量表的概念 • (1)指数: • 就是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也称总加量 表)。 • 特征:在指数中,每一个具体的陈述在对概念的测量中都具有同等的 地位,占有同等的比重,彼此间不存在特定的顺序结构。 (2)量表: • 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一定 的顺序结构来安排的,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 的程度。
• 第四节 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社会指标
▪ 社会指标是对受规范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 所作的一种统计,它全球人们对社会主要 方面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 判断。
▪ 社会指标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量度、 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二者优缺点
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各有其合理性。实证主义倡导社 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精神、科学精神,这一点是值得肯 定的,但是过分强调实证方法甚至机械地照搬自然科学 的研究方法,无视社会学研究向的特殊性则是不可取的。 反实证主义看到实证主义的这一缺陷,正视社会学研究 对象及社会科学研究无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价值关联,具 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事实研究和价值判断方面做 出区别,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尤其是让 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发挥出它的科学价 值和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
在社会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学社会学学科体系有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 制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社会学研究方法与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在其学科体系中占据有突出的地位,它是社会 学特点和社会学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特征
其自身特点: 社会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学科的研究类型,具有 自身的鲜明特点。首先社会学研究所讨论和分析 的主题是社会而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现象。其次,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经验性, 它区别于思辨的研究模式,比如哲学研究。最后, 社会学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 从而也区别与经济学、历史学的经验研究。
表1-1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简介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比较
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性质
一、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致力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 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解释社 会世界如何运转的理论假设,以此增加人们 对具体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二、应用性研究
应用性研究主要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且以有
第三节 研究方式
一、社会研究中四种最基本的研究方式:
(3)社会单位层次:是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 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 社会群体和社区
分析单位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二、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它 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 析单位的特征会及其赖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 大集合体或揭示某种社会现象。
纵贯研究:
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 纵贯研究类型:
(1)趋势研究: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2) 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
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同期群研究注重的是某一类型,而不是某一 个体的特征。所以在不同时间可以调查不同的人,只要他们都属于 同一类型。但每次调查的抽样都应当是随机的,以保证被调查到的 样本可以代表这一类型的人。 (3)同组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 究。追踪研究注重个体特征,因此要求在各次调查中都调查同一批 对象。
解释性研究 中样本
抽样方法
非随机选取
简单随机、按比例分层 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式 观察、无结构访问 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 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 主观的、定性的
定量的、描述统计
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 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 描述总体和分布特征 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 范式 概念是由库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 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
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 在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逻辑特征以及所采取模式的不同,社会学的
范式大体可概括为三大类型:实证范式; 解释范式; 批判范式。
•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 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 维方法原则;(3)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 第一,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关心的是变动中的尤其是现 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问卷调查法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
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 问卷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等。
的。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生活 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 • 深度访谈也是田野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的重要途径,只有与当地人进行交流 和沟通,才能了解当地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当地文化的内在意义。
三、实验法
•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 制某些自变量可能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或实验对 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比较, 检验某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社会学研究方法整理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整理版社会学研究方法课件1、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
社会学鼻祖孔德。
法国、实证哲学教程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
2、学科的分类:哲学和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从西方學術史看,哲学衍生出科学。
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哲学之概念;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地、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
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
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
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哲学的地位处于其他学科和自然科学之上。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第四节研究的过程(一)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创立的基础,它形成于著名的霍桑试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五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概念题1.中层理论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
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2.信度与效度[华中农大2011年研]相关试题:信度[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
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
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可信的。
(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
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测量效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
②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程度上应尽可能重合。
3.社会指标答: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
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社会指标”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雷蒙德·鲍尔在其1966年发表的《社会指标》一书种提出,很快成为社会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二、简答题1.简述数据编码及其作用。
[人大2012年研]答:(1)数据编码的含义数据编码是指把需要加工处理的数据库信息,用特写的数字来表示的一种技术,是根据一定数据结构和目标的定性特征,将数据转换为代码或编码字符,在数据传输中表示数据组成,并作为传送、接受和处理的一组规则和约定。
(2)数据编码的作用①由于计算机要处理的数据信息十分庞杂,有些数据库所代表的含义又使人难以记忆。
为了便于使用,容易记忆,常常要对加工处理的对象进行编码,用一个编码符合代表一条信息或一串数据。
社会学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
3、效度也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的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5、抽样抽样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抽出样本的过程6、操作化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他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7、二次分析也称第二手分析,指的是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了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
8、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
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9、信度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用同样方法对同一事物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就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10、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11、分层抽样又称为类型抽样,他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12、整群抽样他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用所抽取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
整群抽样中对小群体的抽样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
13、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一个社会团体,或是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焦点集中,对对象特别深入和详细)14、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
第五章:社会问题研究方法
第二节 社会问题研究的程序
• • • • • • • 一、确定社会问题 二、进行初步探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拟定研究设计 五、收集相关资料 六、分析研究结果 七、撰写研究报告
一、确定社会问题
• 首先应该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社会问题是可以并且值得进行 科学研究的; • 其次,我们必须对所研究的社会问题作出较为清晰的界定, 而不能是一个含糊、宽泛、笼统的问题; • 最后,当我们确定研究的社会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各种因素, 包括研究的迫切性、可行性,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等。
第五章 社会问题研究方法
第五章 社会问题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问题研究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问题研究的程序 第三节 社会问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内容提要
•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反 过来对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将是千差万别的。我们针 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则有助于预防、缓解社会问题,甚至解 决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本章我们有必要探 讨如何在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按照相对稳定的程序, 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 究,力图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提供有益的指导。
三、社会问题研究的视角
• (二)整体性视角 • 所谓整体性视角,是指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用整体 和系统的观点来进行考察,要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 去看,明白社会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将影响社会问题 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 1 整体性视角要求我们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 2 整体性视角要求我们将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进行 解释 • 3 整体性视角要求我们认识到社会问题是一个自然的历 史过程
三、实验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笔记 (全)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 社会研究——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地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地活动;2. 社会调查;指人们运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把握有关社会现状的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有些学者将其等同于社会调查研究,(它是社会研究中的一种类型,但是只是包括以直接的社会调查为资料来源的社会研究活动,而不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3. 当代社会研究的主要特征;a)目的性是社会研究活动最主要的特征之一b)经验性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c)理论性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d)社会性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4. 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a)社会研究的主体组织主要扮演社会研究项目的组织者、委托者、承担者、资助者。
b)社会研究的对象是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或者组织,或者是研究所指的其他社会单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c)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社会研究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和要探索的社会问题的具体内容;可分为现状调查。
态度调查,因果分析,预测分析,对策研究等不同层次;d)社会研究的方法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总和。
5. 社会研究中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研究能够客观地认识社会,真实反映社会实际情况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价一项研究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标准;第二节社会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原则1. 事实判断——是指对社会事实客观情况的判断,即通过科学的研究而对一个社会现象及其原因和规律客观存在状况做出的判断。
2. 价值判断——是指研究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好坏,意义,重要性程度等方面的主观评价。
3. 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4. 价值关联——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 关系的方法。
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能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实验法常 常在实验中将被试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 另一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比较,检验某些 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关键概念
概念、变量、假设、操作化 范式 “科学之环”原理 定量、定性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 社会指标 抽样、分层抽样
第五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社会指标 第五节 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一节 社会学方法论
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
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社会学三大范式: 实证范式 解释范式 批判范式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之环”原理
问题
理论
假设检验
功能。 (2)社会监测功能。 (3)预测功能。 (4)比较和评价功能。
假设
操作化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二、社会学的解释
1、概念和变量 2、假设 3、变量测量和分析 4、假设检验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 (3)进行研究设计; (4)收集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 (7)得出结论; (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的是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 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要点】
·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方法论原则、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三个层次构成。
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和经验性等特征。
·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
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的。
·社会学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经验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
历史比较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
·社会指标是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是社会学定量研究中用来使收集的资料具有总体代表性以及利用调查数据揭示社会运行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关键概念】
概念变量假设操作化范式“科学之环”原理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社会指标抽样分层抽样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学科,社会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和积累了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正是依托这些系统方法,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
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
一、社会学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
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
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
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则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
在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方法.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社会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其独立性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即其关注的焦点是社会行为、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系统。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
下三点。
第一,动态性。
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关心的是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第二,整体性。
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holistic)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第三,经验性。
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所以,较多的社会学研究实践倾向于运用调查研究法。
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重要概念
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范式(paradigm)概念是由库恩(T.Kuhn)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常规科学研究是相对于科学革命而言的,是指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者所积累、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
常规科学研究通常都是在某种范式中进行的,科学研究者既遵循着范式,同时又在建构范式,并为最终突破范式、实现科学革命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和条件。
在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逻辑特征以及所采取模式的不同,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三大类型:(1)实证范式;(2)解释范式;(3)批判范式(见表5—1)。
表5--1
社会学主要范式
范式代表科学研究的传统,同时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规则和框架,一般性的研究通常都要遵循范式所包含的基本规范。
范式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长期积累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对一段时期内的学科研究都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