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

合集下载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受到高度重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总体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一)“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

一些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

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拼命抓教学成绩,忽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

甚至有人认为,德育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

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致使“德育首位”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二)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现在的智育评估措施非常具体,操作性很强,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严格,学生的成绩往往与学校评价、教师奖金、评聘职称等利益直接挂钩;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学校也没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有的学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

很多学校没能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没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化德育网络。

部分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仍是枯燥说教,方法陈旧单一。

有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硬的多、软的少,罚的多、奖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批评多、表扬少,扣分多、加分少,强迫多、引导少,对后进生态度粗暴,动辄训斥、体罚甚至停课,致使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不能及时与其家长联系,错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中小学德育和教学微课题研究参考选题(34个)

中小学德育和教学微课题研究参考选题(34个)

中小学德育和教学微课题研究参考选题(34个)(一)德育研究:
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2.自主发展困难生的个案研究。

3.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4.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5.班集体建设的方法、策略与个案研究。

6.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7.非常态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8.成功班级管理的个案研究。

9.不同类型学生自我教育的个案研究。

10.学生交往方式的指导研究。

11.榜样教育效果的个案研究。

12.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

1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案例研究。

14.学生生活方式指导的研究。

15.学生体质状况监测与干预的研究。

16.激励教育的案例研究。

(二)教学研究:
1.有效作业的研究。

2.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

3.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4.“导学案”导学的研究。

5.课堂有效讨论的研究。

6.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

7.课堂有效练习的研究。

8.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研究。

9.优化课堂教学的经验、案例与个案的研究。

10.课堂提问的研究。

11.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12.集体备课实效性的研究。

13.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研究。

14.有效教研的研究。

15.有效校本研修的研究。

16.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的有效性研究。

17.教师专业化途径和手段的研究。

18.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研究。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教育的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就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全面发展。

问题一:教育资源短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观念,但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德育工作存在短缺情况。

有些学校德育教师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教育需求;有些学校设备不足,无法开展富有实践性的德育活动。

对策: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德育教师的招聘和培训。

同时,学校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学的覆盖面和效果。

问题二:应试教育压力过大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得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忽视。

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应试科目上,对德育教育产生了冷淡的态度。

对策: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增加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引导,鼓励并赞赏学生的道德行为。

问题三:家庭教育责任缺失随着社会变革和快节奏生活的推进,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对子女的教育责任缺失,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对策: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与支持,鼓励家长通过亲子互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德育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加强社区和社会组织对学生的德育辅导。

问题四: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在评价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道德和品德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缺乏认同感。

同时,德育评价的标准也不够明确,无法有效衡量学生的道德素养。

对策: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教育的评价,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将德育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完整版)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

(完整版)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

(完整版)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简介本文旨在总结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心得体会。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文件,对于教师的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该指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要点,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主要内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内容详实、系统,涵盖了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德育目标与任务:指南明确了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和行为惯,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在此基础上,指南提出了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任务。

2. 德育工作原则:指南倡导德育工作坚持以德育为中心,注重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以及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全面发展。

3. 德育工作内容:指南明确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包括道德修养、人文素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对于每个方面,指南都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原则。

4. 德育工作方法与手段:指南介绍了一系列德育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如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德育活动、德育评价等。

通过不同的方法与手段的结合,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心得体会通过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 重视德育目标的规划:《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了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提醒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明确目标、明确路径,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2. 注重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指南介绍了多种多样的德育工作方法与手段,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3. 融入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指南强调德育工作要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这提醒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把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指南强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了解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校对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了调研。

二、调研对象
我们选择了10所小学作为调研对象,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的
学校,旨在全面了解小学德育工作在不同地域的情况。

三、调研内容
1. 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情况
3. 学生德育情况和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4. 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可和支持程度
5. 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养情况
四、调研结果
1. 大部分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发展历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等。

2. 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不良行为,比如欺凌他人、早恋等现象,
身心健康状况也需要关注和改善。

3. 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高,有些家长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持怀疑和抵触态度。

4. 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培训和意识还有待加强,需要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水平。

五、调研建议
1.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

2.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关注和指导。

3. 提高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可度,增强家校合作的力度。

4. 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六、结语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我们希望学校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浅谈中小学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浅谈中小学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 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德育 课程的教学效果。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德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 发展,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素养 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支,树立良好 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为学生树 立榜样,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不协调
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家长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03 中小学德育对策与建议
优化德育课程设置
增加实践环节
德育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 中感受德育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教学方法
浅谈中小学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contents
目录
• 中小学德育现状 • 中小学德育问题分析 • 中小学德育对策与建议 • 中小学德育实践案例分享 • 中小学德育未来展望
01 中小学德育现状
德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
德育课程设置
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设置较为完善,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内容。但在实际实施过 程中,存在课程设置与实际教育需求脱节的情况。
德育教育方式个性化
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式,如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德育 教育的效果。
德育教育社会协同发展
1 2 3
学校与家庭协同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制定德 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学校与社会协同
利用社会资源,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德 育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公民意识。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一)研究背景1、社会背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人才,是为国家培养栋梁的大事。

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准,行为规范及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校德育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2、学校背景是在传统的学科教育德育渗透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探索和改革,过去,有些老师已经在自己的教学中对这一工作进行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的教师认为,语文学科便于进行德育渗透,自然学科不便于进行德育渗透,还有教师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是班主任及德育课教师的工作,学科教师只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即可。

这些都是教师观念上的偏差。

如何纠正教师观念上的偏差,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现状的充分结合,教师教学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充分结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目的德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我们将学生及教师德育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研究。

学科教育的德育渗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希望通过研究积极开发课堂教学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强化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力,开展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探索,实现对传统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扬弃,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提高教师的认识,将德育教育自觉的贯穿在学科教育中。

(完整版)探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

(完整版)探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

(完整版)探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该文档旨在探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心得体会。

德育工作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该指南的一些重要观点和体会:1.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了价值观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不仅包括道德观念的培养,还包括研究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以及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2. 德育课程的设计:指南强调德育课程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德育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和组织。

德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明确,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实践能力。

3. 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指南指出,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推动者。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惯。

教师还应该注重个别学生的情况,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4. 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

家庭和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家访和社区活动,加强与家长和社会资源的联系和合作。

5. 考核和评价的方法:指南强调德育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应该科学、客观。

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和发展。

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供了德育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具体要求。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和要求,学校可以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德育课题申报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中小学德育课题申报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来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形成或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的要求,是学生个体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经调查发现,当前学科教学表现出明显的德育缺失,主要表现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略情感陶冶和价值观的提升,尤其是数学学科,认为思想教育是思品老师和班主任的事,与自己的教学无关。

殊不知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

另外,教师明知其重要性,却找不到合适的德育因素和最佳切入点,不能进行有效渗透,最终使教学失去了教育性,而这恰恰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德育教育是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基本思想内容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点的支撑。

目前,有时候会出现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无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的知识含量低,教师不善于运用各学科相关内容去丰富德育内涵,艺术性渗透,增强德育的感染力。

实际上,德育工作并不是德育学科包打天下的领域,其他教学科目也包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应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教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因此,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呈现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的良好局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中小学德育工作导则-学习心得

中小学德育工作导则-学习心得

中小学德育工作导则-学习心得引言本文是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导则的研究心得总结及反思。

通过认真研究导则的内容,我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涉及到学校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德育工作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德育工作的核心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应遵循以下核心原则:1. 教育引导:通过注重教育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课堂教育、讲座、演讲等形式,加强学生的道德启蒙和教育。

2. 榜样示范:教师和学校应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榜样示范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3. 参与合作:德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合作,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法1. 德育课程: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德育课程来系统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2. 文化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比如组织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

3. 素质评估: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系统的素质评估机制来评估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4.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应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德育情况,共同把握孩子的成长方向。

总结与反思通过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导则,我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对学生的重要性。

作为学校教师,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积极参与德育工作。

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在小学阶段,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
品德,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小学德育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希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首先,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发现小学生在道德素养、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惑。

因此,我们着重关注了这些方面,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

其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分析成功
的德育案例,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

比如,我们发现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通过榜样的力量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等等。

最后,我们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享。

我们在学校举办了德育教育研讨会,邀请了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德育课题研究成果,并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评估和指导。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开,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这次研究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小学德育课题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
识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才能够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健康发展。

德育实践调研报告

德育实践调研报告

德育实践调研报告《德育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德育实践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实践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和建议,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式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设计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和校外社会的不同问卷,并由专人负责发放和收集。

其次,对学校的德育实践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重点关注学校教育活动、师生互动、校园文化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通过对问卷和实地观察的收集整理,得出以下调研结果:1.学生普遍对学校德育实践抱有积极态度,认为德育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格和人生观。

2.教师在德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教师德育意识不够强烈,教育方法不够灵活多样的情况。

3.家长普遍对学校德育工作比较满意,但也反映出希望学校能够和家庭更好地配合,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4.校外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较为中立,认为学校应在德育实践中更多地融入社会实践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改进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采用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实践的效果。

2.积极促进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3.加强校外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开展更多贴近社会需求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学校德育实践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

希望学校能够积极采纳这些建议,不断完善和提升德育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教育发展的进步,道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小学德育教育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寻找小学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小学德育教育的推进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小学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

(4)小学德育教育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小学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状。

(2)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小学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

(3)逻辑分析法:对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提出解决方案。

三、研究结果和结论1. 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1)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道德自觉意识不足。

(2)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德育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分离的现象。

(3)目前,小学德育教育过分强调了平庸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

2. 解决方案和建议(1)加强德育教育的整体性。

从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整合各项资源,把德育教育打造成为一个高度整合、营养综合的体系。

(2)推进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

德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使校园德育工作极大地增强实效性。

(3)提高教育实效性,深化小学学生的德育意识与教育成果。

通过多方面的德育宣传、教育和教学,让学生对道德知识产生兴趣和自觉,从而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意识。

本次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德育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推进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加强教育实效性,可以有效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1)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整体性。

家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习心得体会

家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习心得体会

家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习心得体会本文是对家长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一些心得体会的总结。

1. 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孩子德育的重要场所。

通过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我深刻认识到了德育与研究成绩同等重要。

德育教育不仅关乎孩子的思想道德成长,也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通过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我深刻认识到了德育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

德育教育不仅关乎孩子的思想道德成长,也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2. 指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了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积极倡导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关心他人,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准则。

3. 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通过研究指南,我明确了作为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并且了解了如何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德育教育。

4.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醒我们,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这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积极的亲子沟通、塑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等。

我将积极尝试着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更好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5. 培养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他们增长见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在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过程中,我加深了对德育的认识,明确了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与学校的紧密配合,我将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德育教育的落实。

以上是我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心得体会,谢谢!---> 注意: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和总结,仅供参考使用。

小学德育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研究实施方案一、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制定了小学德育研究实施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二、德育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道德修养。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风貌。

三、实施方案。

1. 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主题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强化德育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3. 加强德育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文明礼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4. 加强家校合作,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保障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 健全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委员会作用,加强校园德育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五、总结。

小学德育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我们将不断完善实施方案,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中心小学德育质量分析报告

中心小学德育质量分析报告

中心小学德育质量分析报告一、引言中心小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积极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准确评估德育工作的效果,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本报告对中心小学的德育质量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学校德育理念中心小学秉持“德育第一”的理念,将学生的道德品质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特色活动以及家校合作等多个方面展开。

三、德育活动概况中心小学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其中包括学生会、读书交流活动、社会实践等。

这些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水平,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德育教材选用与课程设计中心小学注重德育教材的选用,选择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教材,内容丰富而有深度。

德育课程设置精心,涵盖了道德礼仪、家庭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道德教育。

五、德育评价机制为了评价德育工作的效果,中心小学建立了科学严谨的德育评价机制。

通过定期的测评和学生自评活动,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德育工作。

六、问题与挑战在德育工作中,中心小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部分学生道德观念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另外,家庭对于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协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七、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中心小学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德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团队协作能力;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3.注重德育测评的分析与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德育工作。

八、总结通过对中心小学的德育质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不断加强德育课程和活动的设计,加强家校合作,中心小学将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活动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

德育活动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

德育活动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重视。

德育活动课程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目前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仍面临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系统性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研发与实施德育活动课程,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目的:1. 分析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探索德育活动课程的研发原则和方法;3. 提出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和建议;4. 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1. 文献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德育活动课程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经验;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 访谈法:针对德育活动课程的相关利益相关人员,如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等,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德育活动课程的看法和建议;4. 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 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2. 德育活动课程的研发原则和方法,如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校特色、注重实践性等;3. 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和建议,如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家校合作等;4.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为例,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5. 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2个月):收集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框架和方法;2. 第二阶段(第3-4个月):进行调查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3. 第三阶段(第5-6个月):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4. 第四阶段(第7-8个月):修改完善报告,准备答辩。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一、工作背景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课题研究,旨在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

二、研究目标本次德育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改进方向,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研究内容1.德育课程改革通过调研、访谈和实地观察,我们了解到目前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内容单一、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

首先,我们建议将德育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入实际案例和身边的人物故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准则。

其次,我们认为德育课程应强调实践与实际操作,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理解能力。

2.德育活动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德育活动。

比如,我们组织了“道德模范故事分享会”,邀请社区的道德模范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我们还开展了“校园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德育评价方法改进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主要以教师的主观评价为主,缺乏客观有效的指标和量化数据。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研究了一种基于行为观察和数据统计的德育评价方法。

我们设计了评价表格,对学生在课堂表现、社交行为、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德育计划。

四、研究成果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在德育课程改革方面,我们调整了德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了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德育活动设计方面,我们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得到了明显提高;最后,在德育评价方法改进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监测和改进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调研学生问卷调查报告

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调研学生问卷调查报告

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调研学生问卷调查报告调研背景近年来,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

而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态度和看法,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调研选择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围绕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开展研究。

调研方法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调查对象为在校中小学生。

调研时间2021年6月调研地点武汉市共有5所初中和5所小学调研内容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评价与建议调研工具采用匿名式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总共有20个问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问答题。

调研人员本次调研由5名本科生和2名硕士生共同开展,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统计数据。

调研结果样本分布总共采集到了1000份问卷,其中男性学生占比52.3%,女性学生占比47.7%。

小学生占比60%,初中生占比40%。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家庭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学生占比50%,家庭收入在5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学生占比30%,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学生占比20%。

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问卷中,学生们普遍认为德育工作应包括学习、交往、品德、健康、爱国主义五个方面,分别占比20.1%、18.3%、16.5%、15.2%和13.4%。

此外,还有学生提到了安全教育、性教育等方面。

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在问卷中,有超过70%的学生表示学校对德育工作比较重视,但有40%的学生认为校方给出的具体指导不够充分。

此外,学生们还对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质疑:有19.5%的学生表示教师的德育能力比较差,有32.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德育能力还需加强。

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评价与建议在问卷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做的不错,特别是在品德方面。

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针对性、刻板化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建议在德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交流,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从学校的需要,教师的意志出发,为德育而德育,所以德育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实际效果甚微。

作为一名从事学校德育工作近十年的专职德育干部,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我们学校的德育干部有一个思维定势,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是搞活动,所以为搞好一个活动绞尽脑汁,想办法,找点子,结果常常是活动结束后,除了为以后上级来检查学校工作多了一次活动记录外,学生的反映,实际问题的解决及活动的效果始终不尽人意。

最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结合平时的点滴思考,对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德育工作抓什么我们许多的学校德育干部从接受学校德育工作任务开始,就常常延续上任德育干部的做法,一开始就忙碌于各种活动方案的设计及活动的准备,而对于德育工作到底抓哪些,怎样抓,却没有更多地去理会和思考。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段话从三个方面非常明确地回答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环境,分秒都是德育时间的大德育观;其次,要把实践体验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第三,要以让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第四,德育工作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逐步实施。

显然,如果我们把德育工作简单地看成是搞活动是不够的。

二、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德育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必须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我们的学校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为一切学生服务,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这里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为学生服务什么,也就是说学生有什么需要;二是怎样服务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学校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社会运动的第一动力,是一切行动的生命线。

德育工作只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

老子说:“德者,得也”,朱熹说:“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这些都说明需要是德育的目的和指向,德育是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有什么需要1.爱的需要社会的急剧变化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当今社会就业矛盾的日渐突出,许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为了好的成绩,家长对孩子的物质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却关心的较少,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家中看父母的冷面孔,在校受到同学的嘲讽,教师的不满,难以得到心灵上的关心,造成学生心理上负担过重。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理想的工具,强迫孩子学习兴趣不高的各种技能,如:书法、钢琴、绘画、奥数等,造成孩子身心疲惫,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第三,离异家庭数量剧增,这种家庭的孩子,很多得不到父爱、母爱,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父母忙于生活奔波难以得到物质、精神上的关心,富裕家庭父母同样忙于财富奔波,得不到应有的心灵沟通。

2.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有想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的愿望。

有些学生因经常犯错误、经历失败,自己本人有摆脱过失走出阴影的强烈需要,而家长和老师往往不究原因,简单地将这些学生列入坏学生、后进生的行列,使他们承受较多的责难,难以摆脱失败的阴影。

现行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对人才认识上的偏差,文化科成绩好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素质,往往被错误地看成是“闲活”,使许多学生产生成长的困惑,无法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娱乐和运动的需要喜欢娱乐和运动是孩子的天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娱乐和运动需要愈加旺盛。

学校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之社会、家庭造成的过重升学压力,使学生忙于学业,平时娱乐和运动的时间很少。

许多家长不但不提倡学生参加必要的娱乐和运动,相反以各种理由,千方百计地限制学生正常的娱乐和运动,造成学生体质差,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现畸形的娱乐观。

4.社会交往的需要大多数学生喜欢与同学或同龄人交往,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日益加剧。

而许多家长以孩子交往过多影响学习为由限制孩子之间的交往,使许多孩子难以感受真正的友谊,陷入孤独。

5.人格独立的需求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上辈对孩子呵护有加,以避免孩子闪失为由,对孩子处处不放心,事事过问。

学校以安全为由,处处限制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对一些玩皮的学生甚至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讽刺挖苦学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人格的独立,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或是过分地依赖父母和老师,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怎样满足学生的需求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把我们的学生当作活生生、有思想的人来对待。

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忽视了应按人性本身发展的规律进行德育,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划一的,德育的方式是强迫式、命令式的“我说你做”,用事先设计好的道德规范将学生塑造成学校和老师心目中的理想模型,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

德育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高、空、虚的德育要求最终都是无法真正落实的。

德育只有在学生正确地满足自己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用学生自己的行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2.设置德育情境诱发德育情感。

良好的德育情境是产生良好德育情感的必要条件,有了良好的德育情感,道德认知才有可能转化为道德信念,升华为道德行为。

德育情境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家庭文化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尽力优化学校的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净化环境,绿化校园,放置雕塑,布置“小品”,美化墙体,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校园人际关系和校园舆论氛围等等;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整合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化社会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改善家庭的文化环境。

3.实践体验。

学生有着强烈的实践欲望,他们想通过实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更想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实践是学生获得道德感知的最直接路径,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碰撞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

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校外德育基地、社区资源,广泛开展“雏鹰假日小队”、“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实践活动;“当一天家”、“当一天校长”、“消防警的一天”等角色体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探究项目、自定探究课题、自己开展调查研究、自己撰写实验报告等研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接触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满足、在满足中完善自己,最终形成道德品质。

三、德育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一)正确处理学校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矛盾一所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安全问题是所有行政领导、教师关注的头等大事。

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尽量减少学生的活动,减少学生出校门的次数,甚至规定学生在校内不准奔跑。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有运动和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强烈需求。

调查显示,目前学生对学校最不满的地方是学校管的太紧,希望能增加实践的机会。

我想这对矛盾不解决,我们的德育工作会始终难以解脱束缚。

怎么解决?1.给学校松绑加强学校安全事故的立法工作,明确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压在学校身上。

要完善现行的学生安全事故责任险,把学生安全事故的责任一部分由社会来承担。

如果是学校疏于管理造成的,学校自然难逃责任,如果非学校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则应由社会来承担责任,由作为学生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和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责任。

2.给老师松绑学校要通过建章立制,加各自的职责,不能一味地将压力转移给教师。

确实是因为教师原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教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如果不是教师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则教师可以完全不负责任。

3.加强宣传力度,为学校创设健康的舆论环境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使社会、家长能正确对待、处理学生校园安全事故,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不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还学校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校并非一味地想推卸责任,而是希望社会、家长理解学校管理的难处,不要把一些无辜的责任强加于学校,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步履维艰。

(二)学校要求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要求往往是用一把尺衡量,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就是很好的见证。

自然,学校的要求有其正面的作用,他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道德要求平台,学生在攀登这个平台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要求。

但相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它很难正确处理全体与个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全体性。

承认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就意味着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不但要保障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权力,而且还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予均等的机会,促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公平、民主、人人成功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衡强对教师的管理,在安全问题上要明确量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依据。

有些国家甚至主张:“政府决策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适合于所有人的学校,而不仅仅是让所有的学生上学读书。

每一个人,无论其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都需要并有权享受好的教育。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不好的学生应获得‘成功’。

”可见,那种只抓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多数学生的精英主义教育的做法,已被世界教育改革大潮所唾弃。

2.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

之所以强调整体性,是因为完善人格的培养“不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品行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包括明智、责任感、宽容或敏锐、自立精神在内的行为与包括洞察实质、确切概括、区分目的和手段、确定原因与决策的智能同样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

”在道德教育中过分强调某方面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势必使人的整体发展受损。

3、因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