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民为贵 学案

合集下载

第3课民为贵学案.doc

第3课民为贵学案.doc

第3课民为贵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机智和说理技巧。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字、词、句,疏通课文。

2、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说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孟子“民为贵”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感知背景本文以“民为贵”为题,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五段选文的主旨,那就是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在君王自以为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的黑暗时代,在臣子们高呼万岁、顶礼膜拜的愚昧时代,孟子振臂高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道照耀千古的精神光芒,横扫天下诸侯,让蒙昧中的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单音字社稷(ji)粢(zl)盛(cheng)桀(jie)纣(zh6u)弑(shi)君走坑(kuang)獭(td)驱爵(quO)噩(zhan)三年之艾(di)谆谆(zhtin)践(jidn)暴(pti)之于民朝觐(jin)讼(s6ng)狱讴(Ou)歌篡(cuan)荐(jian)2.通假字(1)为丛驱團者(通“雀”,麻雀)(2)苟为不童,终身不得(通“蓄”,积累)(3)舜相尧二十亩八载(通“又”,二十八)3.古今异义(1)得乎诸侯为木木(古义:古代官职,今义:医生)(2)锄进既成(古义: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3)以陷于如£ (古义:被诛杀或逃亡,今义:死去)(4)夫然后之申国(古义:此指国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5)赅仁者谓之贼(古义:伤害,今义:小偷)4.一词多义危(1)诸侯姮社稷(危害)(2)危乎高哉(高)(3)正襟危坐(端正)(4)其君之危,犹累卵也(危险)相(1)舜曲尧二十有八载(辅佐,辅助)(2)善恶之福(容貌)(3)杂然聊许(动作偏指一方)5.词类活用(1)民为灵,社稷次之,君为轻(形容词作名词,最重要的力量)(2)诸侯姮社稷(使动用法,使……危险)(3)虽欲无壬,不可得已(名词作动词,称王)(4)苟不奮于人,终身忧辱(名词作动词,立下志向)6.特殊句式(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判断句(2)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状语后置句(3)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定语后置句(4)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判断何(5)祭祀以时状语后置句三、布置作业:1、积累到作业本上2、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历史上不乏暴虐无道的君主,也不乏愚忠之人。

民为贵教案免费

民为贵教案免费

民为贵教案免费教案标题:民为贵教案免费教学目标:1. 了解“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探讨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免费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讨论如何倡导和实践免费教育。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认为“民为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民为贵?2. 知识传授(15分钟)- 介绍“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和来源。

- 分析“民为贵”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包括社会公平、人的尊严和幸福感等方面。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 引导学生讨论免费教育对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 思考与实践(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倡导和实践免费教育。

-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如通过社会活动、宣传等方式推动免费教育的普及。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为实现免费教育的目标而努力。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中的学生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在思考与实践环节中的创意和可行性。

3. 学生对“民为贵”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实行免费教育的案例和效果。

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辅导等。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与“民为贵”相关的素材。

2. 网络资源和书籍,用于学生研究和了解免费教育的案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到“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与实践环节,学生将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教学延伸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免费教育的理解和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民为贵》导学案

《民为贵》导学案

《民为贵》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关于作者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其用法。

词语如“也”、“就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3、体会孟子得譬喻论证。

4、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得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课前先知】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得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得“亚圣”。

2.主要思想孟子得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得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得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与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与《论语》一样,《孟子》也就是以记言为主得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得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4.对孟子文章得相关评论:苏辙评:“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呼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刘熙载说:“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

”(《艺概》)赵岐:“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章句·题辞》)【自主学习】1.积累整合(注音)社稷( jì ) 粢盛(zì )(chéng ) 汤放桀(jié ) 伐纣(zhòu ) 弑君(shì )走圹(kuàng ) 獭(tă) 驱爵(què) 鹯(zhān) 三年之艾(ài )谆谆(zhūn ) 暴之于民(pù ) 朝觐(cháo)(jìn ) 讴歌(ōu) 篡(cuàn )2.解释划线字词(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土神与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民为贵》 导学案

《民为贵》 导学案

《民为贵》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内涵。

2、探究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3、学习孟子论说的艺术,提高论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观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如何将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当今社会相结合,理解其现实意义。

(2)体会孟子论说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简介《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文本解读1、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2、字词释义(1)贵:重要。

(2)社稷:社,土神;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3)丘民:众民。

(4)变置:更改设立。

(5)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6)粢盛(zī chéng):盛在祭器内用于祭祀的谷物。

3、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做大夫。

诸侯危害到国家,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洁净的,祭祀按时进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4、内容分析(1)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鲜明地把民众摆在了第一位,强调了民众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民为贵学案

民为贵学案

-------------------------------------------------------------------------------------------------------------------------------------------------------------------------------------------------------------------------------------------------------------------------厉庄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导学案 针对高考,同学们可从现在动手整理课文中生活中发现的重要字词音节、易错标点句子、重要文化常识、有用的写作知识等,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民为贵》【学习目标】1. 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 学习孟子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学习过程】1. 给下列字注音比( ) 弑( )君 粢( )盛 社稷( ) 汤放桀( ) 伐纣( ) 2. 解释加点字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 )( ) (4)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 (5)汤放.桀( ) (6)于传.有之。

( )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 ) 3. 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二、互动探究1.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2. 《孟子• 公孙丑》的中心论点是?3. 《孟子• 公孙丑》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4.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 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三、 重点揣摩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3、探究创新: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民为贵”的核心观点。

(2)学习孟子论辩的艺术和技巧。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民为贵”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理解孟子思想中的“仁政”理念与“民为贵”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语句,梳理文章的思路和逻辑。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结合现代社会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为贵”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一些君主因重视百姓而国家昌盛,或者因忽视百姓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民”的重要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民为贵”。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为理解“民为贵”的思想做好铺垫。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

4、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5、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民为贵”的思想?(2)组织学生讨论:孟子为什么认为“民为贵”?(3)让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民为贵”这一观点的。

6、联系实际(1)让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民为贵”的思想有哪些体现?(2)举例说明政府在哪些方面关注民生、重视人民的利益。

(3)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践行“民为贵”的思想?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为贵”的思想内涵、论证方法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思想家对民众地位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本意识。

3、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的含义。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局限性和超越性。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思想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君主与民众关系的故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出“民为贵”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提出“民为贵”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贵”“次”“轻”的含义;“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中的“是故”“丘民”的意思等。

5、思想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2)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民为贵”的思想还有没有价值?如何体现?6、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古代思想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民为贵”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字词、句式和思想。

民为贵 学案

民为贵 学案

民为贵学案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本文一些观点的看法,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学习重点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积累整合一、给加点字注音社稷()粢盛()()汤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淑()胥()溺()谆谆()践()暴之于民()朝觐()()讼狱()讴歌()篡()荐()二、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并组词。

稷()桀()圹()鹯()淑()谆()谡()粲()犷()颤()椒()淳()觐()讼()讴()践()篡()溺()靓()忪()呕()栈()募()搦()三、解释加点字词(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6)于传有之。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8)得天下有道()(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1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1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13)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14)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15)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16)尧以天下与舜,有诸?()(17)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18)以行与事示之()(1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20)使之主事,而事治()(21)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22)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23)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24)善政,民畏之()四、1、作家作品①孟子思想的核心是。

民为贵导学案3(教师)

民为贵导学案3(教师)

《民为贵》导学案(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时为第三课时,学习感受孟子“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和“为民造福”的仁人之心。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文意,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论证风格。

3.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学习重点】学会拓展迁移,探究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学习难点】学习感受孟子“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和“为民造福”的仁人之心。

预习案知识链接:虚词(一)乎: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介〉1. 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2. 于;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3.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

——《吕览·用众》4. 于;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动乎众人之非誉。

——《荀子》6. 于;按照;根据。

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礼记》7.于,对。

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吾尝疑乎是。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二)有诸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2.“之乎”的合音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温故知新(三)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1. 怎样。

刘大白《割麦插禾》诗:“插禾虽多,割禾如何?”2. 奈何。

怎么办。

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3. 奈何。

对付,处置。

4. 奈何。

亦指对付、处置的办法。

5. 怎么;为什么。

宋欧阳修《荷叶》诗:“如何江上思,偏动越人悲?”6. 表反诘。

最新《民为贵》教案

最新《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12学习目标:31、熟读成诵。

42、讲解本文。

5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6教学过程:7一、导语:8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910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11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13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14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1516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7三、解释本文18【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1920“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2122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24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

心的做天子,得到25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26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27四、讲解本文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829《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30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高中语文《孟子-民为贵》教案

高中语文《孟子-民为贵》教案

《孟子——民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会孟子锋利痛快的议论风格和层次井然,明畅通达而又曲折有致的表达特点。

3、通过理解课文,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思考其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难点】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写作训练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回顾: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大多数统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人,把老百姓看成是受自己统治的。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老百姓成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

但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 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纵观历史,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就会太平,如唐朝的李世民。

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是今天,我们读《论语》《孟子》这样的著作,仍然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二、设问导读参照课文注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自学检测1、为下列词语注音。

稷______粢_______桀______圹______谆_____朝觐______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为丛驱爵者,鸇也_______通_____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于传有之(传记)(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害)(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所欲与之聚之(为、替)(6)所恶勿施,尔也(如此、这样)(7)其何能淑(善)(8)谆谆然命之乎(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暴露)(10)使之主事而事治(治理得好)4、注意古今异义词。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背景“民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人民至上,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了解这句名言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我们设计了一节“民为贵”主题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民为贵”这句名言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上使用。

2.教师准备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文章或故事,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民为贵’这句话的含义吗?”2. 阅读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文章或故事,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查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民为贵”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民为贵”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意义?•你能举出一些与“民为贵”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吗?3. 口头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民为贵”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你认为“民为贵”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哪些?•你认为“民为贵”这句话对你的影响是什么?•你认为“民为贵”这句话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体现?4.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以便加深他们对“民为贵”这句话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例如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或口头表达的方式。

2.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听取学生的发言或评价学生的表现。

3.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对学生的总结和思考进行评价。

总结通过这节“民为贵”主题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句名言的含义和历史背景,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民为贵》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民为贵》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民为贵》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民为贵》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民为贵》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为贵》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了解《民为贵》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3、分析《民为贵》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4、掌握《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民为贵》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民为贵》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民为贵》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4、《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民为贵》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掌握《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民为贵》的封面,让学生预测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2、阅读理解(25分钟)让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民为贵》是什么时候写的?2)作者的名字是什么?3)《民为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民为贵》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什么?5)《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有哪些?3、分析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民为贵》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首先,让学生就文章所描述的人物,了解国家的当时状况,感受到钦差大臣歧视人民的行为。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用词和她所表达的思想,了解作者表達對於社會的觀感和對於價值的堅持,以及所表現的儒家思想。

最后,提醒学生要特别关注《民为贵》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如粮食储藏和救济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启示。

4、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前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本课时的重点。

五、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笔记、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问答互动进行评价。

2、鼓励学生在写作、思考和讨论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着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民为贵》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作者通过对钦差大臣的描述,引起我们对当时社会残酷现实的深刻反思,呼吁人们应该以民为贵,秉持仁爱之心来关注和保障人民的福利和利益。

民为贵(经典教案)

民为贵(经典教案)

民为贵(经典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对民生问题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解释“民为贵”的概念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课程的背景和目的讨论:学生分享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经验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意见第二章:民生的定义与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民生的定义和内涵强调民生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解释民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探讨民生问题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民生的定义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探讨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民生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三章:我国民生的历史演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民生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状况和政策3.2 教学内容回顾我国民生问题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政策及其效果3.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我国民生的历史演变小组讨论:学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政策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我国民生历史演变的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四章: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面临的民生问题分析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探讨当前我国的主要民生问题分析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五章: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与政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分析政策对民生问题的影响5.2 教学内容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分析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效果和影响5.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政策对民生问题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的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六章:教育公平与民生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育公平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6.2 教学内容解释教育公平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6.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教育公平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教育公平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七章:医疗健康与民生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医疗健康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挑战7.2 教学内容解释医疗健康的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挑战7.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医疗健康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挑战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医疗健康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八章:就业与民生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就业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8.2 教学内容解释就业对民生的影响探讨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8.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就业对民生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就业对民生影响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九章:社会保障与民生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9.2 教学内容解释社会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9.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章:环境保护与民生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0.2 教学内容解释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0.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环境保护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一章:住房问题与民生让学生了解住房问题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1.2 教学内容解释住房问题的影响因素探讨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住房问题的影响因素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住房问题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二章:食品安全与民生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2.2 教学内容解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2.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挑战观察学生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三章:社会治安与民生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治安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3.2 教学内容解释社会治安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3.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社会治安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社会治安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四章:科技发展与民生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民生的影响分析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贡献14.2 教学内容解释科技发展对民生的影响探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贡献14.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科技发展对民生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贡献1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科技发展对民生影响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内容展望未来我国民生问题的挑战与机遇15.2 教学内容总结课程重点内容探讨未来我国民生问题的挑战与机遇15.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总结课程重点内容小组讨论:学生展望未来我国民生问题的挑战与机遇1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民为贵”这一经典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的内容。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读,体会古人对民众地位的认识。

3、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的含义。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难点探讨“民为贵”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以民为本的理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代经典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理解“民为贵”的思想。

4、案例分析法:结合现代社会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为贵”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古代君主关心民众、重视民生的故事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民为贵”这一概念的初步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讲述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民为贵”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3、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4、文意疏通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

5、内容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的含义,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分析孟子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和理由,让学生理解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6、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民为贵”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体现,例如政府的民生政策、社会的公益事业等。

讨论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应该如何尊重和关心他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7、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为贵”思想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民生,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

8、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民为贵”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熟读成诵。

3、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三、解释本文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四、讲解本文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民为贵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机智和说理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字、词、句,疏通课文。

2、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说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孟子“民为贵”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知背景
本文以“民为贵”为题,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五段选文的主旨,那就是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在君王自以为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的黑暗时代,在臣子们高呼万岁、顶礼膜拜的愚昧时代,孟子振臂高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道照耀千古的精神光芒,横扫天下诸侯,让蒙昧中的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社稷.(jì)粢.(zī)盛.(chéng)桀.(jié)纣.(zhòu)弑.(shì)君走圹.(kuàng)獭.(tǎ)驱爵.(què)鸇.(zhān)三年之艾.(ài)谆.谆(zhūn)践.(jiàn)暴.(pù)之于民朝觐.(jìn)讼.(sòng)狱讴.(ōu)歌篡.(cuàn)荐.(jiàn)2.通假字
(1)为丛驱爵.者(通“雀”,麻雀)
(2)苟为不畜.,终身不得(通“蓄”,积累)
(3)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通“又”,二十八)
3.古今异义
(1)得乎诸侯为大夫
..(古义:古代官职,今义:医生)
(2)牺牲
..既成(古义: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以陷于死亡
..(古义:被诛杀或逃亡,今义:死去)
(4)夫然后之中国
..(古义:此指国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5)贼.仁者谓之贼(古义:伤害,今义:小偷)
4.一词多义
危(1)诸侯危.社稷(危害)
(2)危.乎高哉(高)
(3)正襟危.坐(端正)
(4)其君之危.,犹累卵也(危险)
相(1)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辅佐,辅助)
(2)善恶之相.(容貌)
(3)杂然相.许(动作偏指一方)
5.词类活用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形容词作名词,最重要的力量)
(2)诸侯危.社稷(使动用法,使……危险)
(3)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名词作动词,称王)
(4)苟不志.于人,终身忧辱(名词作动词,立下志向)
6.特殊句式
(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判断句
(2)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状语后置句
(3)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定语后置句
(4)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判断句
(5)祭祀以时状语后置句
三、布置作业:1、积累到作业本上2、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不乏暴虐无道的君主,也不乏愚忠之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正可以显示出他们这些人在心智上的障蔽。

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能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确实难能可贵。

二、(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提示: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天下。

4、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二)你觉得这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更换,只有人民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人民是最重要的。

“民贵君轻”这就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典型、最明确的体现。

二、探讨:
1、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古时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尽管尊崇儒学,但对其中不利于达到此目的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反感,严加摒弃的。

尽管唐太宗由此衍生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更具代表性。

2、民为贵,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货币急剧贬值,再加上战争期间的物资短缺,致使国统区大批民众陷了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家却疯狂掠夺财产,搜刮金银,大发国
难财。

土地改革使许多赤贫的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乡的小推车推出来的。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谈一谈你的发现。

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历来十分重视。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决定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随后,又出台了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和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4项保障措施。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普遍减轻。

推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教育收费。

“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从200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人民币,设立国家奖学金,资助45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

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各地执行。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部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预计年底前将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低保金发放到户的工作目标。

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城市低保资金补助力度,由2000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1亿元,覆盖人数由2000年的400多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200多万人,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

新农保是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还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这部分补助也会直接补贴到受保老人身上。

“种了几十年田地,做梦也没想过老了还能跟城里人一样月月领到养老金。

”新农保政策这场及时雨是国家迈出的又一历史性惠农步伐,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毕竟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有了新盼头,这是他们一生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大喜事!
让中国农民过上滋润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被人尊重,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也应该是我们社会的共同理想,否则他们即使做了工人的工作,也还被冠以“农民工”,这岂非奇怪之事?——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四、教后记:
民为贵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更是一种仁爱精神,是一种磊落坦荡的胸怀,是一种大爱的担当。

五、布置作业:做《同步练习》(第三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