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3课 弘扬优秀家风 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第3课 弘扬优秀家风 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风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认识优秀家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熟悉中国传统的优秀家风文化,学习正面参照吸收家庭小事的教育启迪。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婚姻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家风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难点:熟悉中国传统的优秀家风文化。

三、教学过程1.前置问题1) 什么是家风?家风是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家庭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是家庭成员的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2) 家风的重要性是什么?家风是塑造子女品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推动家族成员与社会的文化素质卓越的重要保障。

2.活动设计1) 讲述优秀家风的基本内容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一想,优秀的家风应该包括什么内容,然后概括出以下内容:(1)勤劳节俭,尊师重道;(2)诚实守信,友善待人;(3)谦让宽容,孝敬家长;(4)正义坚强,崇尚礼仪;(5)具备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通过讲述和展示图片、诗词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中国传统的优秀家风。

2) 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家风文化老师可以通过讲述、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家风文化,如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家风。

3) 家风小剧场通过小剧场表演形式,让学生体验到优秀家风的魅力。

4) 家风话题讨论让学生分享家庭中或邻里中存在的好的家风做法,展示传承优秀家风的积极态度和行为。

3.回顾总结1) 总结家风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总结中国传统的优秀家风文化。

3) 总结优秀家风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四、教学评估1.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课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探讨家庭文化的特点,包括家庭的积极传统、家风、家教等,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通过该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家庭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与发扬优秀家庭文化,从而推动家族成员和社会的文化素质卓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生活第三课

考点二: 考点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世界的) 。(文化是世界的 3、由于(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各民族文化之间存 由于(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各民族文化之间存 在着差异(个性)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 在着差异(个性)。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 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文化 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文化 是民族的) 是民族的)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 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 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 。( 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 因之一) 因之一)
考点一: 考点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详解 基本表现形式: 基本表现形式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民族节日: 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文化的集中展示, 民族情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 )庆祝民族节日,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 的集中表达 表达。 感的集中表达。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化的韵味 韵味。 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

《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文化的特点和形式,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

2.感知文化生活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

3.学习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的一些方法,培养爱好、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家乡文化的特点和形式,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建设的方法。

2.家乡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

3.学习如何了解和感知本土文化,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实现文化走出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资源,熟悉当地的文化产业,了解文化生活的意义,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从中发现创新思路,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教师主导授课、学生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电子绘图表达、视频、照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体验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当地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当地文化出发,参与到家乡的文化建设中来,随后通过幻灯片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交流讨论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家乡的文化特点和形式,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视频、图文信息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的文化特点和形式,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感知家乡的文化。

3.案例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借助网上资源和图书资料,分组讨论家乡的文化产业及相关问题,展示家乡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角色和机会。

4.小组合作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文化创意设计中来,要求学生设计有家乡元素的品牌LOGO、特色产品、文化IP等。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高考导航: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知识结构:1.含义: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表现:基本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具体表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4.透视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5.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必要性、原则(要求、意义)1.概念:文化传播 2.途径:______ 、______ 、______3.手段:______ 、______ 、______4.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正确态度※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①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外域文化业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重难点点拨1、区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1)文化多样性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说的。

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文化多元化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方面来说的。

各种文化的性质上的差异,就是强调文化的多元化。

(3)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文化世界文化表现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原因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结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图示:原因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意义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文化生活第三课复习

文化生活第三课复习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B案—课前预习【使用说明】: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明确知识体系,理解重点知识。

一、基础知识梳理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原理依据: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记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4、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原则、要求: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悉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

熟悉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预备】1、布置作业:晚上观看夜空。

2、一幅描绘安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

这样学生会更简单理解古诗。

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

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

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进展他们的口头表达力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今日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

“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二、初读古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⑴课件出示本课生字: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⑵检查自学状况: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教师领读。

⑤开火车检查。

⑶随生字熟悉偏旁。

三、朗读古诗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3、学生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帮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⑴同桌互读。

⑵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⑴自己试背。

⑵指名背诵。

⑶齐背。

⑷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举头──低头五、检查背诵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1、课件出示需认读的生字:目耳头米2、学习书写:⑴通过课件观摩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位。

自己说说,和同桌说说,书空练习。

⑵集体学习“目、耳、头、米”的写法。

⑶描红、临写。

教师巡察指导。

3、扩词练习:用“目、耳、头、米”组词,看谁说得多。

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课时检测(新人教版必修三)带答案详解

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课时检测(新人教版必修三)带答案详解

文化生活课时检测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不同的传统节日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据此回答1~3题。

1.在我国,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

这些传统节日( )①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展示②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④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2.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游行,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

复活节主要蕴含着( ) A.民族历史的文化因素 B.宗教信仰方面的文化因素C.风土人情方面的文化因素 D.思维方式方面的文化因素3.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 )A.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B.不同的文化对个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C.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4.2010年10月7日,在庆祝中意建交40周年和“中国文化年”开幕音乐会上,“东西方在歌剧中相遇”是第一个节目。

京剧与西方歌剧咏叹调的选粹“联袂登场”。

中国三位著名京剧演员和三位优秀歌剧演员分别以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唱,以及对照鲜明的服饰与化妆,为全场观众演绎了一场中西文化合璧的精品节目,获得观众经久的掌声。

这表明( )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意文化已经消除了差异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中华民族是一个敬尚祖宗的民族,国人中不乏珍视古人遗存者。

之所以要珍视古人遗存,是因为( )A.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C.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D.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6.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 )A.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新课讲授1.早期国家初步形成出示文字材料,界定“国家”形成的标志——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提问】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早期国家中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讲授】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出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阐述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请同学据此,并结合课本15页说出什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明晰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形成的标志。

【回答】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回答】阶级的存在和公共权力。

【回答】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出示恩格斯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叙述,为后来学习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作铺垫。

结合课本,归纳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设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并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文物图片发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贰·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文化生活第三课一轮复习学案

文化生活第三课一轮复习学案

青州实验中学政治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教师寄语: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复习编写人:王国喜审核人:闫敬敬使用时间:2012-10-17 【高考考点】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尊重文化多样性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课前预习案一、研读教材28—38页第三课内容,至少读一遍,明确自己的复习起点。

二、在阅读教材基础上自主完成一轮复习资料第112-113页“考点剖析”与“问题探究”,掌握基础知识、明确疑难问题。

二、根据问题回顾知识,自我检测,巩固预习成果。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内探究案【探究一】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土、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动。

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春节”申遗的必要性。

(2)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探究二】近年来,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形成卫星、互联网、面授三方于一体的“天地人”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体系,为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提供远程教育信息服务。

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倡导“共建、共享、互动”,让优秀的资源直接与各地学校对接,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渠道,实现了“零距离”教学。

结合材料,谈谈对上述做法的认识。

【随堂训练】一、判断并说明理由1、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4、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的文化传播手段5、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二、选择1.2011年2月25日,社会各界翘首期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高票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课仁者爱人教案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课仁者爱人教案

第三课仁者爱人【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则故事《吴枯赠衣》。

吴枯是东汉人,年轻时在家乡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生洁很贫困。

后来他做了胶东地区的长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仁爱清廉。

有一次,负责收税的下属孙性,偷偷地多收了百姓一点儿钱,给父亲买了一件新衣服。

孙性的父亲知道衣服的来历后,把他训了一顿:“吴长官是多么好的一个人,你怎么忍心瞒着他干这种事?”然后逼着儿子去自首。

孙性又羞愧又害怕,最后还是拿着衣服去自首了。

在办公大厅里,吴枯看到孙性局促不安的样子,就让身边的人都退交下,然后说:“现在没有别人了,有什么事,就告诉我吧。

”孙性支支香香地把事情讲了一遍。

吴枯听完,严肃地说:“你私自收钱,应当严厉处理!”孙性一听,吓得“扑通”跪倒在地。

吴枯见状,语气支得温和起来,说道:“你现在能知错就改,难能可贵,以后千万别再犯这种错误了!你应该感谢你父亲,也代我谢谢他老人家。

”随后,吴枯拿出自己的钱,连同那件衣服交给孙性,嘱咐道:“把这些钱退给老百姓。

这件衣服,就以我的名义送给你的父亲吧。

”孙性被吴枯感动了,以后再也未犯其他过错。

讲完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本,熟读文本所选经典章句,看是否与刚才的问题相契合。

二、走进经典 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给出与文本有关联的其他段落,对比分析: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三、历史镜鉴1.学生分享仁者爱人的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

2.齐鲁大地上又有哪些仁者爱人的故事?3.生活中有哪些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有关善良仁爱的事例,又有哪些事情感到不快甚至厌恶的呢?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将仁爱思想付诸行动?4.说说儒家所倡导的仁与礼的内涵,并分析礼与仁的关系。

第三课农家乐(教案)

第三课农家乐(教案)
3.对于实践活动,需要提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其中。
4.需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今天的反思进行调整,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我也期待能够听到学生们的反馈,以便不断优化我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农家乐》中所描绘的场景、活动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例如,课文中对农家乐的丰收景象、亲子互动等具体描述,需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生字词掌握: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乐”、“趣”、“丰收”等,并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
-观察与想象的结合:学生可能难以将观察到的细节与想象力相结合,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教师应提供观察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角色扮演实践:学生可能在角色扮演中难以融入角色,教师需提供足够的情境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农家生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实践能力。
-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学生可能在造句或写作时,对生字词的运用不够准确,教师应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用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农家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农家乐,或者了解过农家乐是什么样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农家乐的乐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第三课农家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农家乐》为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 尽心致养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 尽心致养

第三课尽心致养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

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物质和经济保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

“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啜菽饮水”也能“尽其欢”。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天职。

二、新课教学: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

----《孝经·庶人章》注释:①庶人:普通百姓。

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2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啜(chuò):吃。

②菽(shū):豆类。

3③手:通“首”。

④还(xuán):迅速。

⑤椁(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

①称(chèn):相称。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不能好好赡养,去世了不能按礼制来安葬。

”孔子说:“即使吃豆类喝清水,而能使父母终生快乐,这就是孝。

父母去世,用棺材收敛他们的遗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

政治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设计5篇

政治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设计5篇

政治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设计5篇政治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设计1《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讲授】探究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气质类型测试结果,提起学生情趣,并依此作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的切入口。

◇新课讲授教师: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测出来的气质类型都会不一样?一个人气质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略)(展示图片)家庭、社会以及学生参加体艺节运动会的图片教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中生活中的久了,就会沾染那样的文化。

在我国:东北人勇敢豪爽;广东人精明强干;江浙人温婉细致;山东人既传统又豪爽,而山西人则憨厚朴实。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文化活动的影响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反映出很大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现代男人“三从四得”:女朋友出门要跟“从”,女朋友命令要服“从”,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女朋友生气要忍“得”,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第三课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真题(含答案)

第三课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真题(含答案)

《文化生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同步高考真题1(2013浙江卷31)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

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

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性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2(2014福建卷29).精湛绝伦、底蕴丰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

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对此,正确的态度是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3(2014福建卷30)图10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4(2014海南16)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骑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好骑楼,正确的做法是①修旧如旧、禁止利用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④社会主导、市场运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14课标卷II19)《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14山东卷32)《大道鲁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文献纪录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揭示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

文化生活第三课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三课测试题

5.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尽管很多人在外打工,离家千
里之外,但“千万里,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人们忙碌了一年,总
是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这说明
( )。
A.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
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尊重文化
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正成为世界性文化 ④文
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①②④
解析 “中国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人的喜爱”,是因为其民族文 化的个性和特征,中国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体现了文化多样化对 于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故① ②④ 正确。③观点错误。
B.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
C.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都是吉祥物
D.各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中都是一样的
解析 A、C、D三项本身说法错误。
11.“汉语桥”首届全俄中学生中文比赛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后, 2013年9月29日在莫斯科落下帷幕。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 捷琳堡、伊尔库茨克和远东等5个赛区的19支队伍参加了比赛。当 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兴起了汉语热。这表明 ( )。 A.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 B.中国注重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D.各国用汉语语言消解英语的影响
解析 艺术节的主题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传统 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C项观点正确;A、B、 D三项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2013年4月16日至23日在北京举办。本届 电影节最大的亮点是新增了主竞赛单元——“天坛奖”评奖,共有15 部中外电影角逐今年“天坛奖”的10个奖项。“天坛奖”的核心价 值为“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 基本精神;“美美与共”,则源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关于处 理不同文化关系所提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 同”的十六字箴言。电影节如同一个生命,若想健康蓬勃生长,需 要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天坛奖”的设立只是一个开始,如何使奖 项深入人心,真正具有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1)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天坛奖”的核心价值的意义。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标内容1.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3.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4.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明白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许多发明成果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时空观念:知道由于炎帝和黄帝在部落联盟中的重要地位,人们把当时的创造发明归功于他们,学会将事件、现象等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理解。

3.史料实证:知道神话传说蕴含着历史信息,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形成重证据的意识。

4.历史解释: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知道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但传说与史实又有着区别,学会在辨析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识。

5.家国情怀:知道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作为炎黄子孙应感到自豪,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炎帝(右)黄帝(左)雕像图中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者3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早期国家教师讲解:约五千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堂学案(学生版)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堂学案(学生版)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堂学案(学生版)班级:姓名:一、课前预学案1、专访记录悠悠敦煌情-----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常沙娜,浙江杭州人。

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

1948年赴美国留学。

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

后来好多人很奇怪,说常书鸿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

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常沙娜:因为他在巴黎塞纳河边的书摊子发现了一本书,就是伯希和在莫高窟考古调查后,用掠走的东西出了一本《敦煌石窟艺术》。

他看得很惊讶,说他整天崇敬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艺术,却不懂我们中国的艺术,数典忘祖。

他说他是中国人,一定、一定要去敦煌去看看现状。

曹可凡: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常沙娜:那是43年。

我们坐了一个月的汽车,从重庆一直到甘肃,从秋天一直住到冬天。

到了敦煌第一顿饭吃的是一碗面,一碗醋,一碗盐。

爸爸说今天也来不及了,明天给你吃涮羊肉吧。

他一直这样乐观。

曹可凡:那时候做研究,做保护都要做什么?常沙娜:第一要除沙。

要在莫高窟上面要盖一层短墙就是把那沙给拦住,因为那个地方流沙很快就能把洞埋起来。

后来我父亲归纳了三个临摹办法,一个是客观临摹,第二种是复原临摹,第三种是整理临摹。

他要求研究所都要采用整理临摹,不能随便复原临摹,如非必要也不要客观临摹。

曹可凡:据说1945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

常沙娜:当时很轰动,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

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

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

第3课《洪湖水,浪打浪》教案

第3课《洪湖水,浪打浪》教案
-歌曲情感深度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歌曲中蕴含的深厚情感,特别是对于家乡和英雄的敬仰之情。
-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曲式结构、和声配置等音乐理论知识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集体合作中的音准与节奏统一:在集体演唱时,保持音准和节奏的统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对于装饰音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慢速演唱、分解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歌曲的情感内涵,分析音乐元素如何传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的背景、情感和音乐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受和表达对家乡的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聆听和分析歌曲,了解其旋律特点、节奏变化和歌词含义,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传达歌曲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这两个重点。对于装饰音、滑音等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指导来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歌曲中的一个音乐元素或情感表达。
第3课《洪湖水,浪打浪》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洪湖水,浪打浪》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三章《民歌·家乡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及演唱技巧。
2.了解歌曲背景,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热爱家乡、歌颂英雄的情感。

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二:《小燕子》歌曲欣赏课

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二:《小燕子》歌曲欣赏课

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二:《小燕子》歌曲欣赏课。

一、歌曲背景《小燕子》这首歌曲是一个山西方言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珍品之一。

不仅在本民族中广为流传,而且在世界音乐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中国鲜明的音乐特色,而且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内涵。

二、歌曲的特点本曲音乐简洁明快,节奏活泼,充满了动感和韵律感。

歌曲开始的旋律清新明快,像一只燕子飞翔在空中,轻灵自如,引领听众进入一个生动的音乐世界。

本曲具有极强的抒情性,特别是在歌曲的后半部分,歌声和旋律逐渐缓慢,悠扬动人,表达了燕子离家的情感。

本曲所用到的乐器十分简单,只有唢呐、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反映了这首歌曲的民族特色。

三、歌曲所描绘的意象燕子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形象,而本曲正是讴歌了这一特殊的动物。

燕子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符号,代表了勇敢、快乐和喜庆。

歌曲中所描绘的燕子离家归来的情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也抒发了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声。

四、教学导向本课旨在通过歌曲欣赏,激发学生对文化的亲近感和浓厚的情感,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步骤1.热身活动:放一段《小燕子》的音乐,让学生熟悉歌曲。

2.学习歌曲的背景:讲述山西方言民歌《小燕子》的来源和背景,让学生对歌曲有一定的了解。

3.听歌领会歌曲的特点:放一遍《小燕子》,让学生听后回答几个问题,如歌曲的节奏、旋律、所用乐器等。

4.分析歌曲的意义: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和寓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讨论。

5.听歌评价歌曲:再次放一遍《小燕子》,让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歌曲,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评价。

6.课后拓展:让学生在家自主了解《小燕子》的更多内容,如歌曲演唱者、曲目变化等。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对《小燕子》这首歌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音乐欣赏和文化认知两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篇一:高三《文化生活》第3课学案】《文化生活》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复习教学案【考点解读】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文化的多样性的内涵: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也都是通过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能深切感受。

②a、庆祝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就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所以,文化既是的又是的。

(3)在文化交流中,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1)文化具有多样性原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文化是民族的)(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怎样理解文化是世界的?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就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3)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要求:a、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b、必须遵循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1)小到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经济、政治、文化活动(2)重要途径:商业贸易、、教育(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5、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1)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口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2)大众传媒: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类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特点: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手段。

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需要;是展示中国人民良好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成果的需要;是增加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与各国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的需要。

【易错易混点】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0、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11、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课堂练习】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a.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

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3.2014年8月在南京举办的夏季青奥会,借助互联网技术使青奥圣火先后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实体和网络虚拟传递,不仅让无数人圆了“火炬手”的梦,也让青奥会的理念得到更多的认同。

这说明()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4.“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依靠微博、视频网站和手机等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

这意味着()a.文化产业提高国家软实力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5、随着经济的发展,微博作为一种便捷的宣传工具和即时通信工具,被人们广泛运用,微政务、微公益、微商业、微社交、微监督等应运而生。

这些“水滴石穿”的力量,已经或正在改变着网络话语环境甚至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

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④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30多年来,我国广告产业经营额年均递增30%左右,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

2013 年中国广告经营额超过5000亿元,其中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告经营额同比下降,网络广告经营额达到638亿多元,同比增长45.85%。

这说明()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新的传媒出现会逐步替代旧的传媒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现代信息技术决定文化发展方向7.一个拜年的手势,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之间浓浓的牵挂和祝福。

这体现了()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②民族节日是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④传统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8.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也是韩国、日本等国的传统节日,但庆祝节日的习俗各有差异。

由此可见(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④传统习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9.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各国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③④ c.②④ d.①④10.江苏省徐州窑湾古镇,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

该镇有1300多年历史,“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鼎盛时期有古建筑一万多间,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

但由于人为破坏,千年古镇遗存缺失,致使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徐州无缘运河遗产名录。

这启示我们()①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要处理好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③保护传统文化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④保护文化遗产目的在于发挥其经济价值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这体现了()a. 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b.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 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d. 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12.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

这表明()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13.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表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14.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这表明()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15.在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已成为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

建立孔子学院()a.有利于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别与冲突b.有利于各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c.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d.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互信与理解16.我们在说“幽默”、“基因”、“沙发”的时候,会想到它们来自英语吗?总以为这就是中文,其实它们落地融化到汉语中了。

同样,老外在说“dimsum(点心)”、“kungfu(功夫)”、“gelivable(给力)”时,他们也用习惯了,不会发问来自何方。

这主要表明( )a.文化在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发展 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c.文化创新过程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d.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17.2014年10月2日至10日,来自全省68所中学的77名中学生在俄罗斯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异国时光。

他们表演的《茉莉芬芳》《紫竹调》等节目,处处透着浓郁的“中国风”。

江苏中学生“文化使者”在俄罗斯的文化交流()a. 表明教育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 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c. 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我国文化创新d.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8.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要搭建两个平台:一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

这两个平台的搭建()a.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b.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c.延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d.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19.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遗产,并获得了成功。

跨国申遗成功说明()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丝绸之路是中哈吉三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中哈吉三国存在着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发展目标④不同文明的交流合作能有效推动国家间的经济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