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名诗名句之江楼晚眺【唐】白居易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诗词鉴赏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诗词鉴赏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唐代:白居易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赏析这首诗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个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
首联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
这个意境就倍显清新可人。
加上江面经雨水一洗,新鲜明净,海风阵阵袭来,凉爽人。
题中所谓“景物鲜奇”足见并非虚言。
颔、颈二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
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
“蜃散”句写的是海市蜃楼景色,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
诗人是登楼眺望,目中所视,必有亭台楼阁。
所以“蜃散云收破楼阁”云云是实景虚写。
“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
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像拱桥,此是常景。
诗人静候至虹影逐步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
本来雨后彩虹已是奇观胜景,诗人更从水中映照之倒影着笔,又把景色之妙提升一筹。
“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当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
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翻”字以诗情作画,写得生动;“点”字以画笔入诗,下得有神。
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
诗人从作画的角度作诗,则诗中有画就不奇怪了。
如此天然胜景,诗人不愿独自欣赏,赶快画为图幅,寄给好友。
张籍有《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就是和这首诗的。
诗中有“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之句,从侧面也可看出白居易诗情画笔的非凡不俗。
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但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末联即写此,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全诗翻译赏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全诗翻译赏析八月十五日夜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诗译: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象以往的那些年。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县),生于河南新郑(今河南新政县),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二十九岁中进士,任翰林学士、左遗,唐宪宗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东部、太子少傅等职。
元和十年以前白居易政治态度比较积极,利用谏官的职务,屡次上书拨摘时弊;元和十年以后,虽然在地方上做过一些兴利除弊的事,但明哲保身思想占主异地位。
在政治上,他反对宦官擅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横征暴敛,同情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
在文学上白居易与元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
他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起“救济人病,补时阙”的作用。
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同情人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能以社会重大问题为内容战斗性很强。
白居易诗的风格以通俗平易、对比鲜明、叙事与议论相结合为特征,也有不够精炼,言尽意尽的毛病。
著有《白氏长庆集》。
赏:唐诗人白居易,败于中央的政争,而被流放为江州司马时,睹月思乡、思人,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作者进行一系列对比:一、地点的对比。
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江度过。
二、情景的对比。
去年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三、情感对比。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古诗鉴赏
江楼夕望招客是这首诗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
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赏析】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夏天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
“海天东望夕茫茫”点有时间是傍晚。
“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
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
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
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
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
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
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
古木落叶状如雨点。
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
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
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江楼夕望招客》古诗词原文及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古诗词原文及赏析《江楼夕望招客》古诗词原文及赏析《江楼夕望招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古诗词全文如下: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前言】《江楼夕望招客》这首诗是823年(唐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夏天,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
“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
苏轼点评道:“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翻译】傍晚时分,登楼东望,海天一色,一片苍茫。
山的形态,水的姿态,开阔悠长。
四周是万家灯火,一道银河倒映在水中央。
风吹古树发出如晴天之雨的声音,月光照在平整的沙地上,犹如夏夜的青霜能否在江楼之上消除暑气,这比您的茅舍要清凉。
【赏析】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视线由远及近。
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所以又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
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
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
古诗江村晚眺翻译赏析
古诗江村晚眺翻译赏析
《江村晚眺》作者为清代文学家戴复古。
其古诗全文如下: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前言】《江村晚眺》在“静”与“动”的描写安排上十分巧妙,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黄色的沙滩,斑驳的渔船,深褐色的堤岸,碧绿的江水,青青的芦荡,白色的芦花,洁白的水鸟,在血红的残阳映照下,更显得色彩浓郁,陆离绚丽,耀人眼目。
【翻译】江边上空的夕阳笼罩江边沙滩。
潮水退了,渔船倾斜着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水鸟停在江水旁。
闻得有人来,就警觉地飞入芦苇丛中。
【赏析】江边沙滩平坦柔软,残阳的余辉笼照在上面,一派金红。
江水已经退潮,一艘艘打渔船斜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的水鸟静静地伫立江水旁,似醒还睡。
突然,一个渔人来到江岸,水鸟惊觉,扑啦啦展翅腾起,转眼间没入开满白花的无边无际芦苇荡中。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赏析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赏析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唐代:白居易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译文江的上空不时有淡淡的烟云荡过,不时还夹杂着稀疏细雨,当云过雨收之际,一轮夕阳把金灿灿的阳光撒在湖面上。
风吹江面浪滚波涌,深碧色的波浪在夕阳的照射下,一边是金光跳动,如金蛇游泳,一边是暗色背光,水色对比如呈墨绿,天上的彩云在变化,水面的云气在飘涌,好像刚散的海市蜃楼,雨霁残云像破了的楼阁,因为细雨刚停,空间的水珠与夕阳映照,一条彩虹如桥梁一样架在江上,而彩虹照水倒影入江,一一相对应,美不胜收。
加之水波动荡,风吹浪翻,好像很多花片飞舞一样,时暗时明,非常美观;彩云过后晴空一碧,雁群凌空飞翔,好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迹。
如此美的景色,只能用颜料勾勒出来,画上题诗,寄送给不在身边的好友。
注释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
吟玩:吟咏玩赏。
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诗人,当时任水部员外郎。
白居易对其作品评价甚高。
水部,古代中央官署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
澹(dàn)烟:清淡的云烟。
疏雨:稀疏的小雨。
间:间隔。
斜阳:夕阳。
江色鲜明:江上的颜色很明亮。
海气:海上吹来的风。
蜃(shèn):大蛤蜊。
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
散:消散。
虹残:雨后虹影逐步消残。
花千片: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
字一行: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或“一”字。
著(zhuó)丹青:用颜料著色画起来,即彩色画。
丹青,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
图画取:临摹下来。
画,一作“写”。
题诗:画上题诗。
水曹郎:水部曹郎,水部官职名。
当时张籍在水部任职,故称水曹郎。
赏析这首诗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个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
《白居易诗选江楼月》(白居易)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白居易诗选江楼月》(白居易)全文翻译注释赏析白居易诗选江楼月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江楼月【原文】嘉陵江曲曲江1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2,两地阴晴3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4,不解5多情先寄诗。
【注释】1嘉陵江:长江流经重庆的一段的别称。
曲江:在长安东南,因河流曲折,故称曲江,是长安城游览胜地,亦是皇帝宴请新科进士之所。
2一宵光景:一夜的时间。
潜相忆:暗中互相思念。
3两地阴晴:两地的天气、气候。
4共语:谈话,叙旧。
同悔:共同懊悔。
5不解:没想到。
【译文】一个在嘉陵江畔,一个在曲江池边,虽然面对的是同一轮明月,人却分隔两地。
整夜地想念,却不知道另一地的天气如何。
谁能想到你在江边思念我的时候,我也正在池畔思念你呢。
两人见面叙别后情景时方才懊悔,当初怎么没想到互寄书信,以解对月怀人之苦呢。
【赏析】这首诗是白居易《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中的第五首,写好友离别后彼此思念的情景。
诗的前半部分「追忆旧事」。
月圆之夜,清辉照人,人却不能团聚,一个在嘉陵江畔,一个在曲江池岸;虽然面对的是同一轮明月,却不能一起观赏。
往日欢聚的情景浮现眼前,离别之痛涌上心头。
「一宵光景」二句中,以「一宵」说明「相忆」时间之长,以「潜」刻画思念友人的神态。
诗人夜不能寐,遂任思绪飞扬,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天气的阴晴不定,嘉陵江畔与曲江池岸相距遥远,不知道朋友所在的嘉陵江畔是否也是明月高悬?「两地阴晴远不知」在意境的营造上可谓别出心裁。
第一联里讲离人虽在两地还可共赏一轮「明月」,而在第二联里诗人却又担心连这点也不能做到,从而将离情别绪描绘得格外打动人。
颈联以「谁料」领起全联,表现懊恼之情,也进一层体现了诗人细腻入微的感情。
尾联「今朝」、「方」等语表现诗人对寄诗迟的懊悔,暗写思念友人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表明双方的思友之情同样深沉。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翻译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
城中万家灯火在江的四面闪烁着;灯火倒映在江面上,宛若一道璀璨的银河。
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赏析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视线由远及近。
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所以又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
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
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
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
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
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
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
白居易《江楼月》诗词注释与评析
白居易《江楼月》诗词注释与评析
江楼月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释】
嘉陵江:长江支流。
时元稹使东川(今四川会东、广元一带),在嘉陵江畔。
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原为汉武帝所建,唐时扩建整修,成为著名游赏胜地。
【评析】
一弯江楼月,遍照相思人。
昔日曲江边上畅饮谈笑,今日已是相隔万里。
一夜相思,细想来,却完全不知万里之外的月亮是阴晴圆缺,更不知君思我时我正念君。
都说鱼雁传书寄相思,你我实在不应只顾凝望,一味相思,而须互通款曲,寄诗传情。
此诗妙在情感真切,立意新颖,并不简单地写“明月寄相思”,而是推进一层,写到不知对方那里是否晴天,是否能看得到这满载相思的明月,是否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思念,进而逼出写诗寄情之意。
《暮江吟·白居易》原文与赏析
《暮江吟·白居易》原文与赏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秋作者出守杭州途中所作。
白居易于是年十月到杭州,据诗中“九月初三夜”一语,当是在途中见江上晚景即兴命笔。
这首诗直同一幅景色清新、色彩明丽的秋江风景画。
诗中写薄暮时分,斜阳照在江上,水面映射出斑斓的光彩。
这本是常见之景象,诗人之所以感到新奇,是因为这残阳映照下的江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颜色,一半泛红,一半澄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分外奇丽。
作者正是及时捕捉住景象特征,准确地勾画了自然之美。
“瑟瑟”,是一种碧色的宝石名称,《新唐书·于阗国传》载:“(德宗)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
”这诗中正是以碧色宝石来形容江水的颜色。
江流依山,半边背阴,照不到日光,色呈碧,半边照到阳光,色呈红,这正是斜阳落照中所特有的江上景象。
“瑟瑟”,一般用来形容风声或表现萧瑟之意,明代杨慎和何良俊指出白居易此诗中的“瑟瑟”是以玉色比喻江水,这是对的;但他们又把这一比喻意思推及白居易的《琵琶行》,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亦作碧色解,就失之穿凿了。
后两句写江月秋露,是入夜以后的情景。
用“可怜”二字转折,表露了诗人对江上夜景的赞美,他深深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可怜,是可爱的意思。
初三的一钩新月象弯弓,斜挂在天边,秋夜露重,露珠象珍珠一样凝结着,晶莹玲珑,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露珠交映,织成清澈明净的秋江夜景图,境界是那样幽静舒柔。
从前两句到后两句,有一个观景的时间过程,第三句的“夜”字就表明了时间的推移。
但不论是夕照西斜还是新月初见之时,江上都映现出动人的光色。
全诗用白描手段,自然吟成。
前后两句分写两景,又无割裂之感,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诗有丰韵。
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
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卷三)《暮江吟》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经典诗句】“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翻
【经典诗句】“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翻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这两句大意是:杭州的夜景十分迷人,城中是万家灯火,西湖中无数游船也是灯火闪烁,宛若一道明亮的星河。
诗句以城中的万家灯火和湖上的万船灯火来表现杭州的美丽和繁华,可用来描写水边城镇的夜景。
[出自]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
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
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
“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画龙点睛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
赏析:这首诗是823年(唐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夏天,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
“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江楼夕望招客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
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
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
“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赏析: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夏天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
“海天东望夕茫茫”点有时间是傍晚。
“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
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
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
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
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
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
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
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
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
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
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江楼夕望招客》古诗词原文及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古诗词原文及赏析《江楼夕望招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古诗词全文如下: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前言】《江楼夕望招客》这首诗是823年(唐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夏天,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
“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
苏轼点评道:“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翻译】傍晚时分,登楼东望,海天一色,一片苍茫。
山的形态,水的姿态,开阔悠长。
四周是万家灯火,一道银河倒映在水中央。
风吹古树发出如晴天之雨的声音,月光照在平整的沙地上,犹如夏夜的青霜能否在江楼之上消除暑气,这比您的茅舍要清凉。
【赏析】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视线由远及近。
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所以又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
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
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word版】.doc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江楼夕望招客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
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
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
“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赏析: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夏天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
“海天东望夕茫茫”点有时间是傍晚。
“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
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
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
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
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
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
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
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
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
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
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翻译赏析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翻译赏析江楼夕望招客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
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
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
“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
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登楼东望,海天一色,一片苍茫。
山的形态,水的姿态开阔悠长。
四周是万家灯火,一道银河倒影在水中央。
风吹古树发出如晴天之雨的声音。
月光照在平整的沙地上,犹如夏夜的清霜。
能否在江楼之上消除暑气,比您的茅舍要清凉一些。
鉴赏:这首诗是823年(唐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夏天,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时见到的景色。
“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
苏轼点评道:“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夏天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时见到的景色。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白居易《暮江吟》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白居易《暮江吟》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欢迎阅读!《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⑴暮:黄昏。
江:指长江。
一说指长安城东南的胜景曲江池。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夕阳。
⑶瑟瑟:宝石名,碧绿色。
这里用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
⑷可怜:可爱。
⑸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一道残阳的余晖铺洒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呈现深碧一半染得通红最惹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滴圆润如珍珠新月初升似弯弓。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作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中沿长江作此诗。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析一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
江楼早秋白居易翻译
江楼早秋白居易翻译
《江楼早秋》白居易翻译是:南国的天气虽然很炎热,秋天却来得并不晚。
祖国疆土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初秋时节,东北的大西南岭地区已然寒气逼人,而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才有稍许的凉意。
此时的江州也是微微泛凉。
清风吹拂江州的庐山水田中的小草,美丽的木兰枝,让人看了心情格外愉悦,此时想要在这云泉间隐居,需要充足的物质条件,准备隐居的生活费用。
人生纷纷扰扰,不如归去山水间,享受花草香木,虫鸣鸟语的自然百态。
江楼早秋原文:
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
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
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
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
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
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
白居易《江楼月》“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全诗赏析
白居易《江楼月》“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全诗赏析江楼月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赏析一: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
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
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后来,乐天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
”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眼前,涌上心头。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
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甚远,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离情别绪说得多么动人。
“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堪称别具机杼。
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诗的后半则是处于“新境”,叙述对“旧事”的看法。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元白推心置腹的情谊。
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这首诗,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