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合集下载

我国翻译教学研究方法现状与反思基于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翻译教学研究方法现状与反思基于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2、提高研究者素质
研究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因此,提高研究者素质是改进翻译 教学研究的关键。具体来说,研究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和翻译理论知识,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统计学知识。此外,研究者还需要具备 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3、加强实证研究的外部效度
实证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其实证结果能否推广到其他非实验环境中。由于实证 研究是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其实证结果的外部效度可能会受到一 定影响。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外部效度,研究者可以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各种 可能的干扰因素,并采用随机抽样等方法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此外,研 究者还可以采用多变量分析和中介分析等方法,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翻译教学中 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外语焦虑的影响因素:该领域研究探讨了影响外语焦虑的各种因素,如 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教学环境、家庭背景等。
(2)外语焦虑与学习动力:研究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动力和态度的影响,以 及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外语焦虑与课堂教学: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降低学 习者的外语焦虑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实证研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外语焦虑 问题,这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缺乏跨文化比较研究:尽管外语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可能面临不同的焦虑问题。然而,目前国内跨文化比较研究 相对较少,需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
四、结论与建议
翻译教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需要广大研究者不断探索和 创新。未来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应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多角度综 合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以推动我国翻译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翻译实践报告总结和反思

翻译实践报告总结和反思

翻译实践报告总结和反思引言翻译是一项需要高度语言技能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工作。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通过参与一系列翻译实践项目,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反思。

本报告将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并对自身翻译能力进行反思,以期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实践总结在多次翻译实践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关键点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1. 熟悉专业知识在多领域的翻译实践中,我发现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于翻译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遇到专业术语和行业背景知识时,我学会了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将其准确传达给目标读者。

2. 注重语境和复杂句子处理翻译中,有时会遇到复杂的句子结构或者含糊不清的表达,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项挑战。

通过实践,我意识到理解语境和句子结构对于翻译准确传达原意至关重要。

在处理复杂句子时,我学会了结合上下文和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并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3. 保持风格一致性翻译的风格一致性对于传达文本的整体意义至关重要。

为了保持风格一致,我学会了在翻译前先阅读整篇文本,了解作者的风格和用词特点,并尽可能保持与原文相似的表达方式。

同时,我还注意到在翻译过程中,合理使用一致的词汇和术语,以确保整个文本的连贯性。

4. 掌握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工具是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重要辅助工具。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使用CAT(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如Trados和MemoQ。

这些工具可以自动翻译重复部分,并提供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来保持术语和风格的一致性。

学会使用这些翻译工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优化翻译质量。

反思与展望通过这些翻译实践,我认识到自己在翻译能力方面的不足,并且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学习计划:1. 提高专业知识储备在遇到某些专业知识薄弱的领域时,我发现自己无法准确理解和传达原文意思。

因此,我计划加强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如法律、科技等。

通过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期刊和文章,我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领域的翻译挑战。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用于处理自然语言翻译的技术和工具。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翻译技术日益成为人们在跨语言交流和信息获取中的重要工具。

目前的翻译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当前翻译技术的准确性和质量仍然有待提高。

虽然机器翻译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涉及复杂语义和文化差异的翻译任务上,机器翻译的准确性仍然不尽如人意。

机器翻译在处理语义相对模糊的句子或者具有多义词的翻译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情况。

提高翻译技术的准确性和质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翻译技术在处理专业词汇和行业术语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不同领域和行业具有各自独特的词汇和术语,这些词汇和术语通常无法在通用翻译工具中得到准确的处理和翻译。

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适用于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专业翻译工具,以提高翻译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翻译技术在处理长文本和复杂句子时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由于长文本和复杂句子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和语义,机器翻译在处理这些文本时往往容易出现漏译、语序不正确等问题。

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适用于长文本和复杂句子的翻译技术和工具,以提高翻译技术在处理这些文本时的准确性和效果。

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还需要解决跨语言和多模态翻译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跨语言和多模态的翻译需求将越来越大。

人们可能需要将视频、音频等不同模态的内容进行翻译和理解。

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适用于跨语言和多模态翻译的技术和工具,以满足人们在跨语言和多模态交流中的需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这其中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在当代,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亟需改进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翻译人才方面的,也要翻译的质量方面的,也有翻译的方向方面的。

无论是哪一层面的问题,都在一定层面上揭示出我国在现当代文学翻译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

如何从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出发,探究其今后的发展路径与完善思路已经作为当前英语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是一个很大的议题。

本文主要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分析当前的翻译现状以及在文学翻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在建国之前,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对于英美文学的翻译仅仅停留在民间的翻译爱好者的行为,虽然,在翻译作品的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但是,在文学翻译的质量方面却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大家。

例如,王佐良,梁秋实等等。

大批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家的生花妙笔逐渐呈现在国人的面前。

到了解放以后,由于政治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英美文学的翻译几乎停滞。

这一局面到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才逐步的得到改善。

从当前的英美文学翻译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文学翻译的市场化。

在现当代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比较突出的市场化倾向。

这一倾向的直接表现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过程中,没有从其自身的文学及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反而从作品在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进行考量。

对于在图书市场中热销的英美文学作品则在第一时间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的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是不利于翻译行业的整体稳健发展的。

中国翻译研究现状与对策

中国翻译研究现状与对策
策”和“翻译批评”等。
沃夫认为具体翻译政策( 或缺失) 应纳入翻译社会学的概念框架之中
雅克蒙研究二战以来阿拉伯各国翻译政策及各翻译机构项目翻译得失
(二)翻译研究的不足 1、缺少从国家宏观层面制定相关翻译政策 2、翻译政策、翻译规划研究不足 3、翻译及其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即出现
1)行业定位不明确; 2)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3)翻译行业缺乏准入制度,翻译质量难以保障; 4)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
划实施国家级重大翻译项目提供决策参考。
来越迅速,规模越来越大,深度越来越深的一个情况下,我们作为外语特别是语言服务的翻译行业, 我们能够做什么。……整个语言服业面临的问题,这里面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开展翻译相关政策 的研究。”
蔡名照提出希望深入研究翻译领域和翻译行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制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规划、策
三、翻译政策制定建议
(一)思想上:
(二)行动上:
2、从微观层面上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翻译重视起来,加大对翻译事业的投入
1、从国家宏观层面对翻译进行整体规划
四、结语
• 制定国家翻译政策 • 规范翻译市场 • 加大翻译政策研究
谢谢大家!
(二)翻译政策国内研究
多着呢, 希望能引起各方的重视。”
刘宓庆提出翻译价值理论研究应包括翻译批评和翻译政策 季羡林“其实翻译规划、翻译政策、翻译教育、翻译队伍建设、翻译市场管理等等, 该做的工作还 穆雷““我们关于翻译政策的研究,现在研究的成果是非常少的……我们在国家语言服务业发展越 黄友义,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制定《翻译法》工作的提案。
中国翻译研究现状及对策刘来自芬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nxulyf@
一、中国翻译研究及翻译现状

翻译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

翻译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

翻译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引言本次翻译实验旨在提高翻译能力,探索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与教训。

本文将对实验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团队合作和个人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

实践活动总结实践活动是本次翻译实验的核心部分,通过翻译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文本,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技巧。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但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成果。

良好的团队合作在实践活动中,我所在的团队展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讨论问题,通过分享翻译心得和经验,提高了整个团队的翻译水平。

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协作,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原文,并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翻译技巧的提升通过实践活动,我对翻译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原文的上下文把握其中的语境,理解作者的意图,因此,阅读理解能力对翻译至关重要。

此外,翻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确保翻译结果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通过实践活动,我学会了更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提高了翻译质量。

反思与改进在实践活动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挑战,反思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对我提高翻译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重背景知识的积累在翻译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一些领域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这给准确理解和翻译原文造成了一定困难。

因此,我认识到加强背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翻译能力的关键。

我计划在以后的学习中注重积累领域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

提高审校能力在翻译实践中,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审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快速完成翻译任务的情况下,我可能会忽略一些小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达,这会影响翻译质量。

因此,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审校环节,仔细检查翻译结果,确保语意准确、表达流畅。

多样化翻译体例在实践活动中,我发现自己有时过于依赖直译,没有灵活运用其他翻译策略。

因此,我认识到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尝试多样化的翻译体例,以便更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翻译目的论之国内研究现状反思

翻译目的论之国内研究现状反思

翻译目的论之国内研究现状反思罗小红(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b.2016.04.077作者简介:罗小红(1965—),女,本科,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国语言文学。

外语翻译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核心的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在国内翻译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虽然在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钻研下,该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此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本文试图针对翻译目的论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反思国内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后来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国内研究现状反思Reflection of Domestic Researches on Skopos Theory //Luo XiaohongAbstract Skopos theory is the core translation theory of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Ever since its birth,it has captur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Since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1980s,the skopos theory has been widely spread and applied in domestic translation circle.Although significant results on this theory have been achieved with concerted efforts of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se researches.Therefor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flect the shortcoming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on the skopos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spectives,so as to inspire the later researchers to some extent.Key words skopos theory;domestic researches;reflection1引言本文所提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是指以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德国功能派的核心翻译理论。

翻译反思报告

翻译反思报告

翻译反思报告
翻译是一门需要准确把握原意,灵活运用语言的技术活,由于我在翻译实践中孜孜不倦地钻研,对翻译技巧和语言运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简要谈谈翻译反思。

首先,作为一名翻译,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翻译态度。

只有正确的态度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注意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说翻译时遇到难以直接翻译的词汇和句子,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翻译策略和方法。

可以结合语境,适当加入解释;可以适当灵活运用语言,用动态的方式的表达句子。

其次,大量的翻译实践让我认识到词汇的重要性。

在翻译中准确掌握和使用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不断充实和积累词汇,并熟练运用。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正确地处理多义词和其它常见的语言现象,比如比喻、隐喻等。

再次,语法的正确应用也是翻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许多母语是中文的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语法问题,如同音、误译等。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熟练地使用语法,并尽可能地减少这类语法问题的出现。

总而言之,在翻译的实践中,我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和归纳,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翻译水平,以避免重复犯错,避免一些常见的语法和语境问题。

我相信,在不断的反思和实践中,我会更加专业、高效地进行翻译工作。

以上就是我的翻译反思报告,谢谢!。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探究现状反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息加快,翻译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工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翻译事业蓬勃进步,然而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熟识到中国翻译与翻译探究的现状,准时进行反思,以推动翻译事业的进步。

起首,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翻译行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不息扩大,需求量也日益增长。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翻译行业的专业水平与之不相称。

在一些大规模翻译项目中,存在译员素养参差不齐的状况。

部分译稿存在语法错误、理解偏差以及风格不当等问题,严峻影响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译员为了赶进度,屡屡轻忽对源语言的专注理解,导致翻译不准确甚至错误。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翻译行业的声誉,更严峻地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跨文化沟通,因此,我们需要深度反思和沉思如何提高翻译行业的整体素养。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翻译探究的现状。

虽然中国的翻译探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相对于国际上的翻译探究水平,仍有差距。

起首,翻译理论探究相对薄弱。

中国的翻译理论多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

一些经典翻译理论在中国并未得到充分应用与进步,以致在实践中无法解决特定问题。

此外,虽然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为翻译工作提供了便利,但对于翻译理论的深度探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其次,翻译探究的深度度仍有不足。

探究者往往停留在对翻译现象的表面观察,缺乏对深层次问题的探究。

翻译即文化的特性,需要通过深度探究,充分理解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跨文化差异。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探究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对于翻译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没有赐予足够的关注。

在反思中国翻译与翻译探究现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沉思如何推动翻译事业的进步。

起首,翻译培训应当更加重视专业性与实践能力的培育。

为了提高整个行业的素养,相关机构和教育部门需要审慎设置翻译培训课程内容,增加实际案例和实践训练的比重,让同砚能够直接接触和解决真实的翻译问题,提高实践能力与应变能力。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最近,翻译研究被广泛关注,它的健全发展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是一个热门话题,翻译学者们正不断探索新的理论,设法解决多种思想和技术的矛盾,其中也包括很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的是,翻译研究是一项多方面复杂的领域,它包括语言学、文学学论、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尤其是语言学与文化学。

因此,读者在比较不同翻译作品时,除了特指文本上的内容,还应注重文化学、社会学等其它方面。

文化学研究涉及到文化、民族、历史等,而社会学则涉及到社会结构、实践问题、政治政策等,这些这些对对翻译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翻译本质上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即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社会性活动,它不同于把语言应用在其它领域的行为,它的实践体现了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

翻译需要研究者同时考虑变量的多样性、翻译过程与其结果之间的关联及其互斥性,詹姆斯巴特尔斯特拉托夫(James Bartolomeo)也曾指出,文本源与目标中文本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

然而,尽管翻译研究的复杂性显而易见,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完全把握这种复杂性,从理论上表达出来,有一些困惑未被解决,比如:文化翻译的可能性有多少?文化翻译本质上是什么样的?文化翻译如何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翻译学习的视角来看,翻译学习的方法有哪些?翻译学习如何自我完善?有些学者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把目光转向文化因素,用文化因素来解释文本之间的差异,这样研究可以更好地改善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

尽管文化翻译是一个有待商榷的话题,但大部分翻译学者都认同文化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必不可少,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从而完成更准确的翻译。

此外,由于技术发展,翻译研究中还出现了机器翻译这类技术的应用,机器翻译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传统翻译的方式,甚至会替代人工翻译。

但机器翻译有其局限性,它难以真正把握句子的复杂性,语义的理解也不如人为翻译,还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复杂性等,因此,翻译研究中当前面临着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矛盾,如何整合两者,发挥最大效用,仍是有待探索的课题。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分析与思考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分析与思考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分析与思考作者:祝东江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5期祝东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0)摘要: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梦圆让人兴奋,也让人深思。

莫言获奖,翻译有功,这使我们认识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同时,也认清了我国翻译滞后的现状阻碍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国际化步伐。

文学翻译是译语社会中的独特文化构建行为,意义重大。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学翻译现状以及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和要求,同时提出了改进中国文学翻译现状的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莫言;中国文学;翻译现状;文学翻译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5.058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31—03收稿日期:2014—11—15作者简介:祝东江(1976—),男,湖北郧西人。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

莫言,山东高密人,2012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这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文坛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肯定,而不可忽视的是莫言作品的译作家们的功劳。

中国作家百年梦圆让人兴奋,也让人深思。

在中国近代史上,对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且具有影响力的作家造诣在莫言之上者比比皆是,为何我们迟了半个世纪才等来这一荣誉?《新杂志》主编严峰认为,莫言获奖得益于两个方面,即作品本身的实力和其国际化接受程度。

当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时,其作品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也成为中国读者关注的焦点。

莫言获奖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及我国翻译滞后的现状,获奖并不能掩盖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尴尬局面。

为加强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理解与认可,中国认识世界或展示“中国形象”以及世界认识中国都需要翻译这个媒介,尤其是需要中国文学翻译来化解外界对中国的陌生与偏见。

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

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

第23卷第6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3No.62022年11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v.2022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以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为中心何梦丽1,2,余承法1(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4)㊀[收稿日期]㊀2022-05-03㊀㊀[基金项目]㊀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基于深度翻译的古典散文英译批评研究 (18C0701)阶段性研究成果㊀[作者简介]㊀何梦丽(1990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㊁翻译传播学;余承法(1974 ),男,湖北安陆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㊁翻译传播学㊁钱锺书研究㊂[摘㊀要]㊀文章从理论研究㊁学科建构㊁应用研究㊁方法探索等层面概述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的代表性学术观点,回顾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20年来取得的成绩,总结现存的突出问题,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并认为中国社会翻译学应遵循 方法 理论 应用 学科 的基本思路,在立足本来㊁借鉴外来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㊁思辨与实证相融通,探析社会学视角下翻译活动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规律,总结多学科理论㊁多研究范式的发展脉络,加强社会翻译学学理论证和框架建构,将理论研究运用到相应领域,以推动形成中国社会翻译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建构㊂[关键词]㊀社会翻译学;理论研究;学科建构;应用研究;方法探索[中图分类号]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20601605引用格式:何梦丽,余承法.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以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为中心[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6-20.㊀㊀ 社会翻译学 或 翻译社会学 ①一说源自詹姆斯㊃霍姆斯的经典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1]66-79㊂此后,得益于翻译学 文化转向 的孳乳和描写翻译研究的导引,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逐渐走向成熟㊂国内外译学界致力于理论引鉴㊁体系创新与实践探索,在研究传统㊁理论立场㊁学术目标㊁分析方法和术语体系上的趋同性逐步凸显,学术共同体已初步形成㊂[2]尽管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发展仍面临亟需认真思考与应对的问题㊂为促进中国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增强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内部凝聚力,杭州师范大学于2021年9月24-26日举办了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上海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文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家期刊参与协办㊂论坛邀请国内19位知名翻译学者做主题报告,并开设 新秀论坛 ,为22位青年才俊提供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㊂主题涵盖国外社会翻译学研究前沿及启示㊁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构想㊁社会翻译学理论的中国建构㊁社会翻译学研究方法论探索等具有前沿性㊁融合性和时代性的内容㊂本文围绕中国社会翻译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构㊁现实应用㊁方法探索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回顾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的已有成绩和现存不足,进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㊂一㊁论坛综述(一)中国社会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构第6期何梦丽等㊀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17㊀理论研究是学科建构的根基,学科建构是理论研究的深入㊂社会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开阔了新思路㊂发展新理论应立足学科立场,建立术语体系,廓清研究边界,反思研究意义,在创新驱动下塑造自身科学性,彰显解释力㊂翻译发生于特定的社会,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对象,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语境,必然具有社会性㊂较之于翻译的社会性,人们对社会的翻译性缺乏认识与思考㊂傅敬民指出,翻译的社会性指翻译作为社会范畴,以其动态性和社会性内涵满足时代需求,聚焦翻译产品㊁过程㊁功能和价值四个层面㊂社会的翻译性体现于人际沟通交往㊁知识话语生产与传播㊁社会发展与进步㊁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㊂因此,从翻译学研究的学科立场出发建构社会翻译学,是翻译学科发展的必然,当务之急是编撰该领域的奠基之作‘社会翻译学导论“㊂[3]社会学视角翻译研究建立在社会学和翻译学的学科交叉基础之上,有必要从术语标准化角度对概念进行辨析和正名㊂对此,周领顺提出以 翻译(的)社会学研究 命名,既能维护翻译研究的核心地位和对象,又能彰显社会学路径和理论视角㊂他基于批判性视角,辨析了 翻译社会学 和 社会翻译学 的概念差异,探讨了本学科目前存在的研究边界不清晰㊁研究路径不明确㊁学科命名不统一等问题㊂②㊀㊀王洪涛从科学哲学㊁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论证了社会翻译学的学科称谓㊁研究对象㊁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等名实问题,并提出从理论和应用两条研究线路建构社会翻译学㊂他认为, 社会翻译学 与 翻译社会学 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之处,但出发点㊁分析方法和落脚点均不同,其研究性质和学科归属自然不同㊂因此,社会翻译学应作为翻译学分支学科来考量,实现学科建制化,着重研究中国本土的翻译问题㊁现实问题,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㊂针对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理论建设相对不足㊁掣制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现状,汪宝荣提出构建中国社会翻译学理论的四种路径和方法:(1)借鉴吸收西方的社会翻译学理论,基于中国翻译实践个案研究加以验证和修订;(2)进一步开掘西方的三种主要社会学理论,从中提炼出翻译分析工具,同时构建解释力更强的翻译理论模式;(3)引入其他适用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构建基于中国翻译实践的理论模式;(4)参照中国社会学理论,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翻译学理论㊂建构完备的社会翻译学学科体系,应采取 为我所用 的跨学科借鉴与融合模式㊂基于此,徐敏慧从翻译社会学研究的主题㊁范式及话语层面论证其学科间性的本质属性㊂她指出,翻译社会学研究主题包括译者社会学㊁翻译过程社会学和翻译产品社会学,涵盖从文本到副文本到文本外的广阔领域;研究范式是两个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翻译研究运用社会学的分析工具探讨社会现象,社会学借鉴翻译研究中的文化㊁历史视角和成果,研究两个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㊂因此,翻译社会学不仅使交叉学科的互动成为可能,也将进一步提升翻译学的学科地位㊂[4]从以上学者的发言可见,国内学界对学科命名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使用 社会翻译学 命名,另一派主张采用 翻译社会学 ㊂从研究对象看,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着重探讨的不是翻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发生在社会系统内部㊁由社会因素触发㊁受社会机制制约的翻译现象㊁活动和问题, 翻译 是翻译研究的本体,是翻译学科立足的根本, 社会学 是翻译研究的视角和途径,是分析工具㊂从这个角度看,术语切分不应是 (社会+翻译)/学 或 (翻译+社会)/学 ,而是 社会/翻译学 ㊂从学科名称的英文表达看,社会翻译学 与霍姆斯提出的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对应, socio- (指 与社会学有关的,涉及社会因素的 )作为前缀修饰 translation ; 翻译社会学 则与其提出的 translation sociology 对应㊂学科名称尚不统一(国外亦然)反映了本学科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对此现象应多一点宽容㊂(二)中国社会翻译学的应用研究在对社会翻译学进行本体探索的基础上,国内学者采用多种研究路径对翻译问题进行考察㊂就研究内容而言,应用翻译㊁文学翻译㊁口译等领域均尝试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㊂研究路径上,既关注外部研究,即翻译系统的整体运作机制(包括制约和影响译作生产㊁传播和接受的机制)及其与其他社会系统(文化㊁政治㊁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又关注内部研究,通过对社会学方法进行调适,分析文本本身的翻译策略㊁方法和评价等㊂1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余承法针对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从翻译传播学视角,结合拉图尔(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指出在翻译传播过程中,译者是原语信息的接受者和阐释者㊁语际信息转化的把关者㊁译语信息的生产者和传输者;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与各种社会要素互动时的客观上受限㊁主观上互动的全过程,包括与翻译传播主体的协商㊁理解并生成翻译传播客体㊁对翻译传播媒介的调适㊁与翻译传播受体的沟通等㊂韩子满从社会学角度阐释 强军 系列术语英译,指出目前国内存在的多个英译版本未能体现术语的 家族性 特征,且译文过长,不符合术语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主要原因在于译者采取了解释性翻译的手段,使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失去了 关键词 核心概念 的特征,损害了译文的传播力㊂因此,译者应当平衡解释者和把关人两重角色,提高政治意识和国际意识㊂武光军聚焦我国古代三个成体系的佛经翻译思想:道安 五失本 和 三不易 乃 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 的论述,是第一个初步成体系的理论;玄奘 五不翻 等论述,是第一个较为成熟的翻译理论体系;赞宁 六例说 总结和完善了佛经翻译的方法论,可谓译经理论之殿军㊂他认为,三个翻译理论均成型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层层演进,构成我国古代翻译理论的重要部分㊂王斌华针对近年来社会对口译职业的认识趋向 工具化 的现象,分析了国际口译研究新动态,从宏㊁中㊁微三个层面拓展口译研究的认识论,认为口译不仅是即时的双语加工行为和复杂的认知处理行为,而且是人际和跨语言文化的中介协调活动,也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 文化活动㊂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学理论对于口译活动和社会 文化及意识形态语境的关系具有较强解释力,其运用有助于拓展口译研究的宏观视野㊂[5]耿强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框架出发,探讨中国现当代语境下的翻译体制问题㊂他首先区分了 机制 体制 制度 制度组织 与英语中institution的异同,建议用 体制 作为institution的对等译词㊂他指出 国家翻译实践 视角的缺陷,认为应采取国家间视角并加入社会的维度,从国家与社会的两元结构出发进行中国现代翻译史研究,进而将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翻译史分为五个阶段,认为健康发展的翻译局面必须在国家和社会之间保持平衡㊂(三)社会学视角的个案研究从国内研究现状看,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反思性社会学理论(reflexive sociology)的 关系主义 (relationalism)方法论已得到广泛应用,卢曼(Niklas Luhmann)社会系统理论(social systems theory,简称SST)和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所蕴含的方法论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以个案分析为主㊂王祥兵借鉴布迪厄资本理论中的 文化资本 概念,以‘解放日报“副刊的文艺翻译为考察对象,分析抗战文艺翻译对延安文化资本生产与积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㊂[6]邵璐从翻译行为者入手,分析贾平凹作品英译场域和行为者资本的变迁,指出中国政府的国家战略支持㊁海内外民间翻译力量发展及出版社推动,三类资本协同作用,为贾平凹作品英译走向复兴提供了外在动力㊂[7]郭洋生基于布迪厄理论分析了严译‘天演论“的文本内外矛盾性,即严复的西方现代性知识资本与国内薄弱的社会资本之间的矛盾,及其通过翻译以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与不得不向当时国内封建资本妥协之间的矛盾,种种矛盾决定了严复及其译作的历史命运㊂李伟荣基于布迪厄实践论,考察学者李辉的译者身份构建,通过梳理李辉勤耕于 作 的文学交际圈与开展翻译活动的社会交往网络之间的关系,挖掘其成为知名译者的文化资本和翻译出版惯习㊂冯正斌结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例析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中的乡土语言英译,认为庞夔夫的英译呈现 务实为主㊁求真为辅 的译者行为倾向,与译者对中国文学在英美翻译场域的定位及作品与出版资本等相关㊂他进而指出,为助力中国乡土文学走向世界,译者应兼顾 语言人 与 社会人 的身份,在 求真 基础上融入 务实 之需㊂朱献珑指出,ANT在认识论上遵循 广义对称性 和 自由联结 原则,为认识翻译的本质开辟新路径;在方法论上提出 异质行动者 转译 网络 等概念,为探讨翻译过程提供分析工具㊂他提出ANT视域下的翻译网络分析框架,并以‘四世同堂“英译网络建构为例,考察行动者间的联结和互动㊂王传英依据社会经济网络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 新科幻 对外传播的成功案例,认为中国第6期何梦丽等㊀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及反思19㊀新科幻 得以全面进入英语世界的大众读者市场,译者㊁出版机构㊁版权中介商㊁评论家㊁译语读者等社会行为体形成的合力功不可没,并建议从原作遴选㊁传播形式㊁译品输出共同体建构等方面推动中国当代文学 走出去 ㊂新秀论坛 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㊁北京外国语大学㊁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㊂发言人围绕社会翻译学理论概念辨析㊁ANT研究及应用㊁毛泽东思想与社会翻译学中国建构㊁社会学视角下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㊁译员社会身份与口译质量研究㊁社会翻译学路径下的翻译批评㊁社会翻译学与译者培养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细致点评㊂二㊁成绩与问题反思为了更清楚地梳理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我们结合中国知网(CNKI)关键词检索,做进一步分析㊂通过检索 社会翻译学 翻译社会学 行动者网络 等关键词,剔除无关主题后,得到2000 2021年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共481篇(截至2021年12月31日)㊂文章数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期刊论文增势明显,在2019年达到高峰,硕博论文增长缓慢,在2017年后逐渐回落㊂该领域文献可以分为综述评介㊁理论建构㊁应用研究三类,展现出我国社会翻译学研究进路,也集中体现了当前研究取得的成绩㊂综述类文章大致可归为研究现状述评㊁书刊评介和名家访谈㊂理论建构主要包括理论反思㊁学理论证和名实辨析㊂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侧重以文本或译者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研究,也有部分着眼于翻译现象的宏观研究㊂应用研究涵盖翻译传播㊁翻译史㊁译者能力㊁语言服务机构研究等诸多领域㊂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还体现在学术共同体的初步形成及其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上㊂尽管学界对社会翻译学研究的 符号概括 价值 范例 等 学科基质 尚未达成共识,但长期坚持通过出版专著③文集㊁开辟期刊专栏㊁组建学术团体④㊁召开学术会议等途径构建专业场域[8],学术认同感不断增强㊂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当前研究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㊂第一,运用布迪厄理论多,吸收其他理论少㊂统计结果显示,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理论框架的论文占大多数,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论文不到10%,应用后者进行翻译研究的成果更少㊂中国社会翻译学应突破布迪厄等少数理论家的研究疆域,拓宽理论视角,在总结中国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与翻译㊁社会学与翻译学的关系进行理论模式建构和反思性批评㊂[9]第二,借鉴西方理论多,挖掘本土理论少㊂国内学者多借鉴西方的三种社会学理论,阐释其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梳理当前研究现状,但理论创新动力不足㊂实际上,国内翻译学者可以尝试从本土社会学理论中吸收认识论和方法论㊂中国社会学已走过百余年历史,国内学者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用历史的视野面向现实开展研究,如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燕京社会学派扎根中国乡村的社会现实,运用 功能理论 和社区方法 ,取得了重要成果㊂我们可以从中国社会学的 社会结构转型 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中吸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描述和解释社会特质㊁人际关系㊁思想行为取向等对翻译活动变迁的影响,彰显中国社会学翻译研究的独特性㊂第三,个案研究多,其他实证研究少㊂国内研究多采取描述性研究方法来考察某位译者的惯习和职业生涯,或某部作品的译介传播㊂未来应突破微观的个案研究,运用问卷调查㊁田野调查㊁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手段,结合数据库㊁语料库等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做到结合思辨与实证㊁兼顾定性与定量㊁关照理论与实践,全面㊁深入㊁细致探析社会翻译活动,以进一步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的有效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翻译学研究方法论㊂三㊁结语社会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㊂在国内20余年的研究历程中,学者们在理论建构㊁方法探索㊁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㊂ 中国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 高层论坛探讨了社会翻译学在中国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应用问题,与会者分享了诸多创新性思考和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㊂就其发展方向而言,中国社会翻译学应遵循 方法 理论 应用 学科 的基本路径,探析社会学视角下翻2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译活动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规律,总结研究方法;在理论发展的历史爬梳之上,结合当下数字人文时代的多媒介传播,从多媒介㊁多模态等视角进行社会翻译学学理论证和框架建构;然后将理论认识运用到相应领域中去,以促进社会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最终实现社会翻译学的学科建构㊂此外,社会翻译学研究目前依然是一种 消费型 研究,从社会学领域寻求理论解释多,对其他学科的贡献较少,待自身发展成熟后应对其他学科做出反哺㊂注释:①霍姆斯同时提出两个学科称谓,因此国内研究文献中两者并用,有的学者甚至两者兼用,不加区分㊂②已在期刊发表的会议论文,列入参考文献中;否则,以会议手册和笔者笔记为准㊂后者如有疏漏或不确,敬请发言者谅解㊂③汪宝荣新著‘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 以英译现当代小说为中心“即是从社会学路径来考察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的代表㊂④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已获批成立,将加速社会翻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㊂[参考文献][1]HOLMES J.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Amsterdam:Rodopi,1988. [2]朱献珑,邓伟佩.社会翻译学研究的路径探索与创新实践:‘行动者网络构建的翻译:亚瑟㊃韦利英译 西游记⓪中的行动者㊁行为和网络“介评[J].外语与翻译,2021(2):93-96.[3]傅敬民,张开植.翻译的社会性与社会的翻译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1):120-127+161.[4]徐敏慧.翻译社会学的学科间性:主题㊁范式㊁话语[J].中国翻译,2022(1):29-38+187.[5]王斌华.基于口译认识论的口译理论建构:多视角㊁多层面㊁多路径的口译研究整体框架[J].中国翻译,2019(1):19-29 +189.[6]王祥兵,徐芳.抗战时期延安翻译活动与文化资本[J].翻译史论丛,2021(1):1-19+197.[7]邵璐,于金权.走出沉寂的贾平凹作品英译:社会学视域下的翻译行为者角色[J].当代外语研究,2021(6):89-97.[8]王洪涛.中国社会翻译学研究十年(2006 2016):思考㊁回顾与展望[J].上海翻译,2016(5):49-55+95.[9]汪宝荣.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述评[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9(1):68-78.[责任编辑㊀董明伟]The Status Quo of and Reflections on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Based on Foru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HE Mengli12YU Chengfa11.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1 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411104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the main viewpoints at Foru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methodolo-gy exploration.Then it review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hina s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ummariz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possibilities in the future.The co-authors believe that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should follow the approach of methodology theory application discipline .It should explore the external phenomena and internal laws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by adopting methods of different paradigms construct theoretical frameworks through theoretical speculation based on the original theories in China while drawing on theoretical insights from the West and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then apply theories to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es so as to establish the research paradigm and construct the discipline of China s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etical research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exploration。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翻译技术不仅在商务、政治、文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人们获取跨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

目前的翻译技术在准确性、自然度和专业领域翻译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翻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翻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准确性不足目前的翻译技术在处理长句和复杂句式时常常出现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例如医学、法律和金融等,机器翻译系统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当前的翻译技术在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上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容易出现歧义和错误理解,导致译文质量不高。

二、自然度不足除了准确性的问题之外,当前的翻译技术在翻译成果的自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机器翻译系统产生的译文通常存在语法不通顺、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让人感觉生硬、生僻,难以流畅阅读。

这对于文学作品、广告文案等文体要求较高的翻译任务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三、专业领域翻译能力不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专业领域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当前的翻译技术在专业领域翻译能力上与人工翻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机器翻译系统面临着专业词汇的准确翻译和上下文理解等难题,导致专业领域翻译质量不尽如人意。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例如多语言翻译、长文本翻译和语境识别等。

尽管面临着众多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技术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一、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翻译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大规模语料库进行训练,可以提高机器翻译系统的翻译准确性和自然度。

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将为翻译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望解决当前翻译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多模态信息的融合随着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的不断进步,翻译技术也将逐渐向多模态信息的融合方向发展。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翻译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翻译技术的研究不仅关乎国际交流与合作,也直接关系到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翻译技术的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

本文将就翻译技术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做一些探讨。

一、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1. 语言多样性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这就要求翻译技术能够更好地应对语言多样性。

当前的翻译技术主要以英语为基础,但随着东方语言的崛起,对中文、日文等语种的翻译需求也越来越大。

由于这些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翻译技术在处理这些语言之间的转换上存在着局限性,导致翻译结果质量难以保证。

2. 人工智能与翻译技术的结合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系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但是在处理语境、语气、文化内涵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目前的翻译技术多依赖于对大规模数据的学习和模式匹配,而在处理语言的深层次认知和表达意义方面仍有待加强。

3. 翻译质量与专业性问题当前的翻译技术在处理特定行业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翻译质量无法满足特定领域的需求。

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较为复杂,传统的翻译技术往往难以准确翻译。

这就要求翻译技术能够更加注重专业性的提升,提供更加精准的翻译服务。

二、翻译技术的发展展望未来的翻译技术需要更加注重语言多样性的处理,提供更加全面的翻译服务。

这就要求在技术创新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基于语言学习习得的翻译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翻译系统等。

通过对不同语言之间形式与意义的转换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提高翻译系统的适应性与准确性。

未来的翻译技术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人工智能与人工翻译的结合,实现人机协同翻译。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近年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深入反思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未来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启示和展望。

目前,中国翻译市场上存在着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一些译者缺乏专业素养和能力,导致翻译出现错误、不准确甚至表达不清的情况。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采用机器翻译和人工简单校对的方式,严重影响了翻译的质量。

中国翻译市场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一方面,一些机构和个人未经授权擅自发布他人的翻译作品,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

另一方面,一些机构和个人在承接翻译项目时,过分压低价格,导致译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这些不规范的行为影响了翻译市场的健康发展。

尽管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学术研究力量仍相对薄弱。

从事翻译研究的机构较少,且研究水平参差不齐。

翻译领域的学术期刊较少,且发表论文的质量有待提高。

翻译学术成果的转化率低,难以应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

一些译者缺乏专业素养和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个人对翻译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

因此,需要加强译者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素质。

翻译市场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监管不到位。

因此,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翻译市场的监管,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加强学术研究力量的建设,提高翻译研究水平。

政策层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翻译资格认证制度等。

因此,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翻译行业的准入门槛。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翻译市场的监管,严格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

同时,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培训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翻译市场需要建立更加规范的市场秩序,提高行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例如,建立健全的翻译项目招投标制度,确保译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加强学术研究的力度,提高翻译研究水平。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技术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翻译技术的发展进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翻译技术研究的现状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机器翻译(MT)作为翻译技术的重要分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复杂的句义结构,机器翻译仍然难以实现与人类翻译相媲美的质量。

尽管神经网络翻译模型(NMT)的出现提高了机器翻译的性能,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长句和罕见词组的处理以及对上下文的理解。

语言资源是翻译技术研究的关键。

构建高质量的平行语料库非常困难和耗费人力物力,这限制了机器翻译性能的提高。

当前,大量的平行语料库仍然是有限的,并且很多语种的平行语料库几乎没有。

研究者们需要致力于解决语言资源的问题,包括收集更多的平行语料库和开发强大的自动数据清洗和对齐工具。

文化差异是机器翻译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不同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是机器翻译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些短语和成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会导致机器翻译的困难。

研究者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机器翻译中处理这些文化差异,并提供更准确和自然的翻译结果。

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机器辅助翻译(CAT)技术的研究。

CAT技术通过提供翻译记忆库、术语库和自动翻译建议等工具,辅助人类翻译者完成翻译工作。

目前的CAT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处理长句和复杂结构时的性能下降,以及在处理不同领域和专业术语时的困难。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改进CAT技术的性能,并加强对不同语种和领域的支持。

当前翻译技术研究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有许多机会。

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不断推动翻译技术的进步。

通过更好的模型设计和训练方法,机器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的性能将获得显著提高。

随着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的结合,实时语音翻译将成为可能,并在跨语言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翻译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摘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

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

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

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

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

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

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

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

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

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

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

既以学术为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反思【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H059【目录】:内容摘要3-4Abstract4-5目次5-8引论8-10第1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10-401.1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1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摘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

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

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

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

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

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

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

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

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

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

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

既以学术为
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
【目录】:内容摘要3-4Abstract4-5目次5-8引论8-10第1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10-401.1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10-131.1.1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10-121.1.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及其关系12-131.2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3-281.2.1理论研究的自律13-171.2.2我国翻译史研究的盲点与误区17-211.2.3本土传统21-281.2.3.1古代、近代、现代、当代22-251.2.3.2“忠实”之于传统25-281.3翻译实践现状反思28-401.3.1语言驾驭及知识储备28-311.3.2文化意识31-40第2章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40-742.1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40-462.1.1学科名称40-432.1.2学科建制的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43-462.2观念与判断46-742.2.1观念转变中的困顿46-552.2.2评判力55-592.2.3论文写作模式59-74第3章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74-1023.1治学态度74-863.1.1构架疏忽74-753.1.2阐释粗疏75-763.1.3措词不慎76-783.1.4言过其
实78-803.1.5顾此失彼80-823.1.6引文失信82-853.1.7论点草率85-863.2学术规范86-1023.2.1文不应题86-873.2.2论述不支持论点87-903.2.3背景缺陷90-913.2.4横生枝节913.2.5为辩而辩91-933.2.6前后矛盾933.2.7细节粗疏93-943.2.8论证欠缺94-963.2.9强行论证96-973.2.10文化生疏97-102第4章译者的主体性与翻译伦理102-1384.1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伦理102-1214.1.1翻译行为主体与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102-1114.1.2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个案分析111-1144.1.3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个案分析114-1184.1.4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伦理118-1214.2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及翻译的主体间实践伦理121-1384.2.1主体间关系与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121-1254.2.2翻译的主体间实践伦理125-1334.2.3“合法性”问题133-138第5章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138-1645.1翻译政治138-1555.1.1翻译政治的厘定138-1435.1.2翻译政治的层面143-1555.2翻译语境中的意识形态研究155-164第6章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164-2026.1翻译策略164-1896.1.1有社会文化意义的策略166-1826.1.2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策略182-1896.2翻译批评的理论与方法189-2026.2.1翻译批评的理论思考190-1946.2.2译本批评的方法194-202第7章全球化与文化认同202-2367.1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活动202-2147.1.1翻译活动面临的全球化挑战202-2097.1.2文化认同209-2147.2翻译中的文化认同:动态博弈214-2367.2.1英译汉中的动态博弈214-2267.2.2汉译英中的动态博弈226-2337.2.3理论反思233-236结论236-238参考文献238-249致谢249-250附录250-298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