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作业疗法
第十二章 作业疗法
第十二章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介绍作业疗法的定义,作业疗法与物理疗法的区别,作业疗法的工作内容、适应证、作业活动的分析和选择、作业治疗的步骤,以及作业治疗的设备。
一.概述“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早期主要用于精神病人的综合治疗。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康复医学兴起,作业疗法的重点转到残疾康复,侧重于躯体残疾的康复。
1951年世界作业治疗师联合会成立,促使作业疗法在基础理论、作业的分析和选择、治疗性作业新理论和新技术开拓、作业疗法的纵向分科,以及作业疗法在保健和康复中的应用等方面显著进展。
1.定义作业疗法是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康复目标,采用有针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娱乐活动、职业劳动和认知活动,对患者进行反复训练,以缓解症状,改善躯体和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
2.作业疗法与物理疗法的区别作业疗法和物理疗法同属于康复治疗学,遵循相同的生物力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但治疗目标、范围、手段、重点、介入时机和患者参与等都有所区别(表12—1)。
康复治疗过程中作业治疗和物理治疗所承担的任务比重,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变化。
伤病早期患者尚无自主活动能力时,即可开始物理治疗,此时物理治疗的工作量大。
当患者基本功能逐渐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开始作业治疗,但工作量较小。
随着患者活动能力的改善,物理治疗的工作量逐渐减少,而作业治疗的工作量逐渐增大,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
表12-1 作业疗法与物理疗法的区别作业疗法物理疗法治疗目标使患者生活适应力发挥最大潜能使患者运动功能发挥最大能力治疗范围躯体和心理功能障碍躯体功能障碍治疗手段日常活动、工作、游戏环境调整辅助器具、轮椅、假肢、矫形器运动疗法:医疗体操、拳操、耐力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气功、牵引、手法治疗、各种器械训练等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理疗治疗重点增强手的灵活性、手眼的协调性增强动作控制能力和工作耐力提高感知、认知功能改善情绪、调整心理状态掌握某一生活和工作技能适应环境增加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和改善运动的协调性改善运动耐力改善机体平衡改善心肺功能消炎、镇痛、解痉、改善血液循环病人参与主动主动为主,被动为辅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介入时机较晚较早趣味性强弱二.工作内容(一)生活环境及作业能力的评定1.居住条件住宅环境、楼层、房屋入口条件、厨房、浴室、厕所特点、居室情况。
作业疗法的概念
1、作业疗法的概念答:作业疗法是让人们通过具有某种目的性的作业和活动,来促进其健康生活的一种保健专业。
2、作业疗法的选择答:(一)作业项目的选择选择作业项目,应遵循作业治疗的原则,根据每个患者功能状态和作业治疗的目标,从多种作业治疗技术中选择合适的作业项目。
例如,为改善患者手精细协调活动能力,可以从日常活动训练、文体/娱乐治疗、职业治疗、园艺治疗、工艺治疗等作业活动中选择。
练习用勺或筷子进食、系扣子或鞋带、拾米粒、串珠子、拧螺丝帽、搭积木、捏橡皮泥、玩牌、编制手套等作业,以改善其手的精细协调活动能力。
(二)作业活动强度选择选择何种活动强度,决定了患者能否完成治疗任务。
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治疗局部的活动强度,还要考虑对全身所能承受的负荷强度。
例如,以增强上肢伸展肌力为治疗目的时,针对上肢伸展肌的作用各不相同,可选择轻、中或重强度作业。
如轻强度作业有磨砂板、擦桌子,中等强度作业有推锯,重强度作业有推重物等。
作业活动的强度与以下因素有关:1.作业用具的选择作业治疗中作业用具的选择十分重要,作业用具的不同,可以改变作业的内容、难度、强度和时间,这主要表现在职业性治疗方面。
(1)使用工具的种类及大小型号(2)工具柄及握法2.使用作业材料种类、性质及大小3.患者的体位和肢位患者在作业活动中可以采取仰卧位、俯卧位、坐位、跪位、站位,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体位。
截瘫和下肢截断的患者适合采取坐位完成作业,脑卒中患者早期适合于卧位到坐位的一般作业活动。
4.作业台面的高度和位置(三)作业治疗时间和频度(四)动作与方向(五)作业治疗中的辅助用具3、常用的运动疗法技术操作及注意事项(一)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主要包括:基本日常活动(自我料理、转移等)、家务(烹饪、照料、家务劳动、家人交流等)、文娱活动。
这些是个体在社会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
1.日常生活活动(ADL )训练2.家务活动训练训练患者学会安排并进行家务活动,如烹调、备餐、洗衣、洗熨衣服、家具布置、居室清洁装饰、家用电器使用、幼儿的喂养和抚育、照顾老人、购物、理财、交通等作业的训练,并指导患者如何省力、减少家务活动的能量消耗,如何改装家用设备以适应患者的功能水平。
脑卒中康复治疗中作业疗法与运动疗法的应用效果
81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4月上第21卷第10期·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作者简介:赵艳,康复治疗科,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
脑卒中康复治疗中作业疗法与运动疗法的应用效果赵艳(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卒中康复治疗中作业疗法以及运动疗法的应用效果。
方法:抽选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研究时间段2019年12月至2021年11月,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例数均是30例。
对照组施予常规康复疗法和运动疗法,以此作为基础,观察组患者加以施予作业疗法以及运动疗法,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情况(即SIAS)、运动功能情况(Fugl-Meyer 运动评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即ADL)。
结果:观察组患者SIAS 各功能指标评分均比对照组高(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肌张力、躯体控制、语言功能),Fugl-Meyer 运动评分和ADL 评分也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联合实施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可获得显著效果,可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速度,有利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应用价值高,建议推荐使用。
【关键词】运动疗法;脑卒中;康复治疗;作业疗法;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图分类号】R743.3……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10-0081-03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作为常见疾病类型,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是因为多方面因素造成机体脑部出现急性循环障碍,导致脑细胞以及脑组织坏死的一种脑血管急性病变[1]。
在临床中,根据疾病类型,可将其划分为两种,即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大部分患者可出现颅内压上升、肢体不遂、压疮、语言功能障碍、癫痫、肺水肿或者肺炎等相关并发症,由于该病发生急骤,且大部分患者病情危急,可在疾病发生后数分钟或者数小时发展至高峰,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2]。
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收稿 日期 :0 l— 5—1 ) 21 O 7 ( 文编辑 : 本 车艳 )
要措施 。术后应严 密监 测生命 体 征 的变化 , 纠正 酸 中毒 , 给
作 业 疗 法 和运 动 疗 法 对 脑 卒 中患 者 上 肢 功 能 及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 力 的 影 响
病 区的脑卒 中患 者 6 2例分 为两组。观察组 3 2例 , 其中男 2 1 例, 1例 ; 女 1 年龄 6 0—7 9岁 , 平均 (6 6±7 4 岁 ; 6. . ) 病程 1 3— 6 , 9d 平均 ( 1 5 2 )d 脑梗死 2 2 ± .7 ; 2例 , 出血 1 脑 0例 ; 左侧 偏 瘫 1 O例 , 右侧偏瘫 2 2例。对照组 3 0例 , 中男 1 其 7例 , 1 女 3 例; 年龄 6 — 0岁 , 1 8 平均 ( 7 14 . ) ; 6 . - 6 岁 病程 1 7 , 均 4 2~ 1 平 d
卒 中患 者 的上 肢 运 动 功 能 , 高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力 。 提
【 关键词 】 脑卒 中; 上肢运动功能 ; t常生活活动能力 ; 作业疗法 ; 运动疗 法 q
脑卒 中是我 国第一大致死 疾病和第 一大致 残疾 病 , 致 其 残率高达 8 % 以上… , 0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 重负担 ] 。如肢 体运 动功 能 障 碍 会 严 重 影 响 患 者 的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 力 ( D ) 降低 生存质量 。因此 , 高脑 卒 中患 者 的肢体 运 动 A L, 提
王 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 中患者上肢运 动功能及 日 常生 活活 动能力 的影响 。方 法
第一章-运动疗法概论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按摩 (massage) 被动关节运动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关节松动术 (mobilization) 牵拉 (stretch)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
运动疗法目的
康复医学是功能医学。运动疗法是康复医学 重要的治疗技术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运动的 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个人的活 动能力,增强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 的生活质量。
具体化目的
牵张短缩的肌肉,肌腱,关节囊及其他软组织,扩大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肉的肌力和肌肉活动的耐力。 抑制肌肉的异常张力,使肌肉松弛,缓解其紧张度。 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如脑卒中后的肢体偏瘫,对瘫痪肢体施行运动功能的再学
运动疗法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被动运动(passive movement):适用瘫痪或很软弱肢体 • 预防挛缩和粘连 • 刺激伸屈反射 • 增强本体感 • 为主动运动作准备
助力运动(assisted movement) • 增强肌力和改善功能
主动运动(active movement) • 增强肌力和改善功能 • 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
同一运动不同运动功能的肌肉、增加其接受外界刺激的敏 感性、影响同一模式中力量较弱的肌肉。
运动疗法适用的对象
神经系统疾病 骨科疾病 内脏器官疾病 肌肉系统疾病 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及其他障碍
临床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
• 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脊髓损伤或炎症、周围 神经损伤、脑性瘫痪等
辅助主动运动
辅助运动:即凭借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 装置(如滑轮、回旋器)、气垫气球、水浴 等方法的辅助或消除重力的影响下,引导和 帮助患者主动完成的运动。助力常加于肌肉 开始收缩和结束时,尽量使主动运动为主, 助力运动为辅
作业疗法名词解释
作业疗法名词解释作业疗法,又称为“作业治疗”,是一种通过参与日常生活的活动,以改善个体的生活功能和自主生活能力的治疗方法。
作业疗法通过对个体进行适当的活动安排,使其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身心,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以下是对作业疗法相关名词的解释。
1. 作业:作业是指在作业疗法中,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由作业治疗师设计和安排,以达到康复目的的各种活动。
作业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任务,也可以是特定的康复训练活动,如手工制作、户外活动等。
2. 活动分析:活动分析是作业疗法中重要的一环,是指对所选择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以理解活动所蕴含的运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要素,为设计个体的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活动分析可以帮助作业治疗师评估个体的能力和需求,以确定适合的作业。
3.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作业疗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提高个体的日常生活功能和自理能力。
通过各种活动的练习和训练,帮助个体改善动作协调、力量和柔韧性等运动方面的功能,提升认知、沟通和社交能力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功能。
4. 适应技能训练:适应技能训练是作业疗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个体学习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和困难的技能。
适应技能包括情绪管理、应对压力、解决问题、时间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通过训练,个体可以提高适应新环境和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
5. 环境适应训练:环境适应训练是作业疗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帮助个体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社会角色。
环境适应训练可以包括在社交场合中与他人的互动、参与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个体的社交和工作能力。
6. 作业评估:作业评估是作业疗法中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改善的方面。
作业评估可以通过观察、采访、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了解个体的能力、需求和目标,为制定个体的作业计划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业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参与各种活动,促进个体的身心康复。
运动疗法、作业疗法
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是一种通过神经发育疗法,如bobath、rood、vojta等,采用核心训练技术、关节松动技术、姿势控制技术、筋膜牵张技术和肌力加强训练等技术,降低患儿肌肉紧张度,纠正异常姿势,为患儿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及运动认知,从而提高患儿核心控制能力、肌肉力量及耐力,最终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使其生活自理,尽早回归家庭,拥有快乐童年。
运动疗法的训练原则包括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全面锻炼。
基本方法包括肌力训练、增强肌肉的耐力训练、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提高平衡协调性训练、提高和恢复步行功能的训练、增强心肺功能的训练。
功能训练包括头部控制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爬行训练、站立和步行功能训练、体位转移训练、平衡协调训练、利用助行器和矫形器提高和恢复步行功能训练。
作业疗法主要针对各种发育障碍、肢体障碍以及有其他方面疾病的患儿,通过双上肢活动度训练、肌力的增强、耐力训练、双手精细动作与协调性的训练、感觉、认知及知觉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娱乐游戏训练,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提高患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生物反馈技术与电刺激方法的结合,通过对无任何主动运动肌肉的电刺激引起微弱的肌电信号,或将患者有意识的肌肉收缩引发的肌电信号转化为放大了的反馈电流,再刺激肌肉收缩,使瘫痪肢体运动幅度加大。
这种较大幅度的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的、运动的、皮质感觉的输入冲动,传入病影响相应的大脑中枢,促促使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新的连接,重塑神经通路,动员相关的神经组织承担病变组织所承担的某些功能,促使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恢复。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主要作用包括增强肌力、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防治肌肉萎缩、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大脑对于肢体的控制能力。
神经肌电促通仪则是用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一种设备。
临床常见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有哪些
临床常见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有哪些运动疗法是指一种以运动为基础的治疗疾病和恢复失去身体能力的系统,包括药物治疗及其他疗法。
作业疗法是一种治疗方式,结合运动技能和专业知识,改善、恢复或维持任何运动能力失常症状或慢性病变,旨在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常见的运动疗法主要是末梢神经系统疗法、物理治疗、物理康复疗法、催眠疗法、气功疗法及肌腱操练法等。
末梢神经系统疗法是一种合理的掌控、调节末梢神经系统的治疗,主要用于改善因末梢神经和关节功能障碍引发的运动功能失常。
物理治疗是一种专业医疗术语,通过应用物理因素实现治疗和功能矫正,如热、冰、磁场、电和激光。
物理康复疗法是指拿出物理治疗的基本原理,通过不同的康复活动为病患人群提供康复性训练,帮助他们改善身边的活动能力。
催眠疗法是指一种通过自我催眠的调节方法,来促进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平衡,从而缓解症状。
气功疗法是利用传统的中国气功方法,提倡通过减压、冥想、簇嗅等多种方法,来调理身体虚弱的部位,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把疾病预防和治疗结合起来。
肌腱操练法是通过以身体各部位肌腱受力振颤波固定抓取、收放运动疗法及脊椎其他结构调整,帮助患者提高控制力,提升运动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见的作业疗法主要包括:练习回忆技巧、运动功能回顾、肌肉张力操练、不规则运动训练、抗大肌肉力量操练、活动感应训练、关节稳定技巧操练、重新分配办公室操练、社会支持等。
练习回忆技巧是指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使之能够恢复行为任务中忘记或遗忘的步骤。
运动功能回顾是指从一个运动中提取相关细节,不断对其进行改进,直至练习无误,改善和维持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功率能力。
肌肉张力操练。
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康复
临床应用改良法:为了使评 分更细、更准确一些, 当
认为肌力可在右上角加“+”,稍差时则在右 上角加“-”: 0 肌肉无收缩,无关节活动。 1 可摸到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2- 可见到肌肉收缩,除掉重力情况下关节可以轻微活动。 2 消除重力下关节轻度活动,可达关节活动范围的 80%。 2+ 消除重力下关节可全范围活动,但不能做抗重力运动。 3- 有抗重力运动出现,但运动范围不足 50%。 3 能抗重力运动。 3+ 能灵活抗重力运动,并可重复运动多次或稍抗阻力 4- 抗阻力运动出现,仅能抗较小阻力。 4 能抗中等阻力活动。 4+ 能抗中等或稍强阻力活动。 5- 能抗较大阻力运动,但较健侧力量稍弱。 5 正常。
(二) 常用的运动形式
1、被动运动(passive movement):
2、助力运动(assisted movement):在外 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 的运动。外力可来自器械,也可来自健侧肢 体或他人的帮助。
3、主动运动(active movement):
4、抗阻运动(resisted movement):由患 者主动克服外界阻力来完成的运动。阻力可 以来自器械、重物,也可由人力施加,如瘫 痪后恢复肌肉力量的训练。
MMT 检查方法: 依据受试肌 肉收缩时所产生的肌肉活动、带动的关节
活动范围、抵抗重力和阻力的情况 而定。分为 0—5 共6级。
0 级 肌肉无收缩 代表符号(zero, O),评定结果为:全瘫 1 级 肌肉有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 代表符号 (trace, T),评 定结果 为:微有收缩 2 级 肌肉收缩能使肢体在去除重力条件下做关节全范围活动 代 表符 号 (poor, P), 评定结果为:差,肌力为正常肌力的 25%。 3 级 肌肉收缩能使肢体抵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抵 抗外加 阻力。代表符号 (fair, F),评定结果为:尚可,肌力为 正常肌力的 50%。 4 级 肌肉收缩能使肢体抵抗重力和部分外加阻力。代表符号 (good, G), 评定结果为:良好,肌力为正常肌力的 75%。 5 级 肌肉收缩能使肢体活动抵抗重力及充分抵抗外加阻力。代 表符号 ( normal, N ), 评定结果为:正常,肌力为正常肌力的 100%。 虽然此方法较为粗糙, 但仍被认为是最方便可靠的肌力评定方 法而被广泛应用。
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康复项目
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康复项目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康复项目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物理治疗与康复。
其中,运动疗法包括偏瘫肢体、脑瘫肢体和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以及综合训练;作业疗法包括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物理治疗与康复包括红外线治疗、可见光治疗、偏振光照射、紫外线治疗、激光疗法和光敏疗法等。
限定支付范围,只针对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每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每日支付不超过2次(包括项目合并计算)。
与偏瘫、脑瘫或截瘫肢体综合训练同时使用时只支付其中1项。
同时,对于儿童,3岁以前每年支付不超过6个月,3岁以后每年支付不超过3个月,支付总年限不超过5年。
与运动疗法同时使用时只支付其中1项。
针对脑瘫肢体综合训练,限定支付范围为儿童,每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
与运动疗法同时使用时只支付其中1项。
对于作业疗法,限定支付范围为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生活、工作能力障碍和认知知觉功能障碍,每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每日支付不超过1次。
对于中、重度语言障碍,每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每日支付不超过1次。
限中、重度功能障碍,限三级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专科医院使用。
限本目录所列康复项目在具体实施中涉及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每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4次。
对于物理治疗与康复,限定支付范围为红外线治疗、可见光治疗、偏振光照射、紫外线治疗、激光疗法和光敏疗法等。
每照射区的支付金额不同,如红外线治疗每照射区10全额支付,可见光治疗每照射区5全额支付。
而且,每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特定的次数,如激光疗法每照射区20全额支付,光敏疗法每照射区8全额支付,电诊断包括直流电检查、感应电检查、直流-感应电检查、时值检查、强度-频率曲线检查、中频脉冲电检查次50全额支付。
xxxxxxxx3b:牵引(计算机控制)指使用计算机控制进行牵引治疗,每次治疗需要支付20次全额费用。
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要 ] 目 的 探 讨 作 业 疗 法 和运 动疗 法 对 老 年 脑 卒 中患 者 上 肢 运 动 功 能及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 力 的 影 响 。 方 法 将 6 摘 2例 急 性 脑 卒 中分 为 观 察 组 ( 动 疗 法 加 作 业 疗 法 ) 对 照 组 ( 动 疗 法 ) 两 组 患 者 入 院后 均 接 受 神 经 内科 常 规 药 物 治 疗 。训 练 3个 月 后 , 运 和 运 , 应 用 Fu lM e e 量 表 ( A) 定 患 者 上 肢 运 动 功 能 , a t e 指 数 ( ) 定 日 常 生 活 能 力 。 结 果 治 疗 后 观 察 组 的 F A 评 分 和 BI g— y r FM 评 B rh l BI 评 M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 P< O 0 )。结 论 作 、 疗 法 联 合 运 动 疗 法 可 明 显 改 善 老 年 脑 卒 巾患 者 的 上 肢 运 动 功 能 , 高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 .1 』 提
s r e pa i t tok ten . Ke r s:s r ke;upp r l b y wo d to e i m o m en f c i n; a tvii s ofdal ii g (AD I); oc u ton l he a m ve t un to c i te iy lv n c pa i a t r py; phy ia h r p sc lt e a y;
c m bi i h phy i a he a a bv o l m pr e t pe i b mov m e unc i n a he a t v te f d iy lv ng f r t l o ng w t s c l t r py c n o i us y i ov he up r lm e nt f t o nd t c i i i s o a l i i o he o d
作业疗法
作业、拉锯作业、拧铁丝作业。 2 、改善微细运动协调性作用:方片组装 、镶嵌作业 3 、改善粗大与微细运动协调性作业:塑 型作业、粘土造形作业。 4 、改善平衡功能失调的作业:套圈作业 、滚球作业、推独轮车作业 七、作业疗法的适应证 作业疗法的适应证是十分广泛的。凡需要 改善手的运动功能(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 和劳动能力)、身体感知觉功能、认知
焦虑症、抑郁症、情绪障碍。 六、作业疗法处方格式 作业疗法的处方内容包括:作业种类 、治疗目的、分量及次数、注意问题 例如,一男性患者,38岁,机械工人 ,手部损伤术后恢复期,拇指对指及食、 中二指的对指和屈伸功能障碍,须进行作 业治疗,经过作业功能的检查和评估后, 为患者开出以下的作业疗法处方:
功能和改善情绪心理状态、需要适应住宅 、职业、社会生活条件,都适宜用作业疗 法进行训练。目前,作业疗法多用于以下 几个方面。 (一)内科和老年病方面 脑血管意外的遗 症、关节疾患、老年性认知功能减退。 (二)骨科方面 骨关节损伤后遗症,手外 伤、截肢后、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 (三)儿科方面 肢体残疾、发育缺陷、学 习困难或残疾、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精神科方面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焦 虑症、抑郁症、情绪障碍。
四、作业活动功能及生活环境的评估 (一)运动方面 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肌 张力、耐力、协调性、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 (二)感觉方面 视觉、听觉、触觉、痛觉、 本体感觉、实体觉、平衡觉、感觉运动觉。 (三)智能方面 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 理解力、抽象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 接受程度、行为。 (四)心理及社交方面 独立性、积极性、 自制力、自尊心、集体活动的适应性、人际关 系。 (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评估方法有:
名称:肩抬举训练器 规格:90(L)×49(W)×61(H)cm 用途:通过将棍棒置放于不同高度训练上肢抬举功能。可在棍棒两端悬挂沙 袋,以增加抗阻力(搁架角度可调,放在桌上使用)。
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
抗阻主动活动
是增强3级以上肌力的有效方法
常用的方法
等长抗阻 等张抗阻 等速抗阻
等长抗阻主动活动
即无关节活动下的抗阻
可减少对关节的磨损 主要用于骨折,涉及关节损伤、肿
胀、疼痛不便于活动时的肌肉力量 训练,以防止肌萎缩,有消肿作用 训练的效果仅局限在某个角度(20度 的生理溢流量)
抗阻练习:等张抗阻中渐进抗阻、等 长抗阻、等速抗阻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的基本方法
被动活动(CPM) 主动活动(自身重量)(active movement) 关节牵引(stretch):运动量控制(强度*时间* 频率),结合图说明 脊柱牵引:
位置、重量(颈牵:10~15斤;腰牵:人体重量的 26%)、时间
关节松动( Joint Mobilization ) 支具矫正(orthosis)
被动牵拉
自我被动牵拉
耐力训练
次进行 常用方法
endurance training
轻负荷下,持续较长时间,重复多
等张收缩法(参照Delorme法):1RM
的60%,25次/组 3组 等长收缩练习:20-30%的最大等长收 缩阻力维持至肌肉疲劳 等速收缩练习
等长抗阻
等张抗阻主动活动
即在关节的活动中完成抗阻
主要用于增强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肌
力 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改善肢体的 血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 不适宜关节挛缩、关节内损伤和有 运动性疼痛的患者
等张抗阻主动活动
常用的等张抗阻训练为渐进抗阻训练(PRE) 方法
先测得连续重复10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值, 称为10RM(10-repetion maximium) 练习时作三组各10次的运动练习,依次用1/4、1/2 及10 RM值的阻力负荷 前两组作为准备活动 后一组为主要练习 每周重复测一次10RM值
教案名称: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区别
教案名称: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区别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作业治疗学》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范围。
作业治疗和运动疗法都是康复治疗方法,但它们在实施方式、治疗目标和应用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学生为医学专业本科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作业治疗和运动疗法之间的区别尚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讲解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实施方式、治疗目标和应用范围,使学生对两者有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三维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作业治疗和运动疗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范围。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康复治疗的关注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实施方式、治疗目标和应用范围。
难点:分析和比较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优缺点。
五、教学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1. 讲解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两者的特点。
2. 分析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实施方式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明确两者的差异。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八、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制作包含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内容的课件。
2. 案例准备:准备若干作业治疗与运动疗法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行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学生行为:回答问题,回顾上节课内容。
教学设计目的: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作业治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师行为:讲解作业治疗的定义、特点和方法。
学生行为: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设计目的:使学生了解作业治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讲解运动疗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师行为:讲解运动疗法的定义、特点和方法。
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概论学重点
第一篇引论第一章物理疗法概说1.物理疗法的概念包括运动疗法和理疗。
运动疗法是指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改善患者各种功能的运动方法。
理疗是指利用电、光、声、磁、冷、热和力等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
2.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的关系它们共同目的是利用各自的技术预防残疾、最大限度地挖掘躯体或精神障碍者的潜力、恢复因伤病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
但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基本性动作和以移动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动作,后者主要是通过针对性的作业内容,达到改善精细动作和以应用动作能力为中心的日常生活能力等目的。
4.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在生活中,为了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在社区生活中生活所必须的一系列基本活动。
包括BADL(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和IAS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5.物理疗法的服务与工作内容:包括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其他工作(作业疗法同)(1)直接服务:①评定与制定治疗计划②宣教与指导③治疗④辅助器具适用和环境改造的指导(2)间接服务:①会议②工作记录③器械和卫生管理(3)其他工作:①教学与科研②运营管理第二章作业疗法概说1.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是通过有目的的作业和行动,促进人们的健康而建立起来的治疗方法。
它是具有治疗、保健性质的专门职业。
其目的是恢复、提高、维持日常生活能力,防治障碍,调动被治疗者积极参与。
2.各种作业疗法定义的共同要点(1)治疗对象:①躯体和精神障碍者②预测有躯体和精神障碍者(2)获得主体生活能力(3)各种功能的恢复(4)运用有维持和开发作用的作业活动(5)进行治疗指导及帮助(6)医患合作3.作业疗法的特征①时重视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的障碍②以许多作业活动为治疗、训练的手段③以被动治疗者的自身潜能为出发点④要按照被治疗者的实际请款及需求,提出治疗方案,充分利用促进身心康复的各种辅助和代偿方法与手段。
4.作业疗法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广泛,人生各个时期的多种疾病与障碍,均可通过作业活动加以解决,帮助康复。
康复医学名词解释题库
康复医学名词解释题库1. 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一门以预防、治疗、康复为目的的医学学科,主要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增强自立能力,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2. 残疾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状态。
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3.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和功能障碍等。
4. 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指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和有意义的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增进健康,预防能力的丧失及残疾的发生,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5. 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自身修改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包括后天差异、残损、环境及经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决定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改变的反应能力。
6. 共同运动共同运动是指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也就是说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7. 小儿脑瘫小儿脑瘫是指胎儿期或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引起的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可以引起活动受限。
8. 关节活动范围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为关节活动度。
9. 徒手肌力检查徒手肌力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活动能力及抗阻力的情况的检查方法。
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处于不同的受检位置,嘱患者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作一定的动作,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运用bobath,rood,vojta等神经发育疗法,通过核心训练技术,关节松动技术,姿势控制技术,筋膜牵张技术和肌力加强训练等训练技术降低患儿肌肉紧张度、纠正异常姿势,为患儿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及运动认知,从而提高患儿头颈、躯干、骨盆的核心控制能力,提高患儿肌肉力量及耐力,最终改善患儿的头控、翻身、坐起、爬行等粗大运动功能,以使其生活自理,尽早回归家庭,拥有快乐童年!
运动疗法的基本知识
训练原则: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全面锻炼。
基本方法:肌力训练、增强肌肉的耐力训练,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提高平衡协调性训练,提高和恢复步行功能的训练,增强心肺功能的训练。
功能训练:
1、头部控制训练
2、诱发由仰卧位到俯卧位和俯卧位到仰卧位的翻身训练
3、坐位训练(侧坐位、长坐位、端坐位)
4、腹爬和四点爬行训练
5、跪位保持和跪走训练
6、站立和步行功能训练
7、体位转移训练(从仰卧位到坐位,坐位到四点跪位,四点跪位到跪立位,跪立位到单膝跪位以及到站立位)
8、平衡协调训练(仰卧位、俯卧位、坐位、跪位、站立位)
9、利用助行器和矫形器提高和恢复步行功能训练。
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主要针对各种发育障碍,肢体障碍以及有其他方面疾病的患儿,主要通过双上肢活动度训练,肌力的增强,耐力训练,双手精细动作与协调性的训练、感觉、认知及知觉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娱乐游戏训练。
如:穿衣进食等,从而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提高涵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肌电生物反馈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是生物反馈技术与电刺激方法的结合,通过对无任何主动运动肌肉的电刺激引起微弱的肌电信号,或将患者有意识的肌肉收缩引发的肌电信号转化为放大了的反馈电流,再刺激肌肉收缩,使瘫痪肢体运动幅度加大。
这种较大幅度的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想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的、运动的、皮质感觉的输入冲动,传入病影响相应的大脑中枢,是大脑中枢逐渐恢复对瘫痪肌肉的控制,促促使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新的连接,重塑神经通路,动员相关的神经组织承担病变组织所承担的某些功能,促使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恢复。
主要作用:1、增强肌力,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
诱发分离动作。
2、防治肌肉萎缩,增强肌力。
3、保持、增加关节活动度,进一步诱发分离动作。
4、增强大脑对于肢体的控制能力。
神经肌电促通仪作用原理
1、促通疗法:通过3-1000HZ的7次不断变化,气道防止肌肉僵硬,以敲打的方式放松肌肉,减轻疼痛,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激活神经活性,对神经和肌肉起到全面促通的效果。
2、痉挛肌疗法:以3-100HZ的频率反复刺激肌肉,适用于肌张力过高的病人,缓解肌肉疲劳,调节肌肉紧张,增强肌肉运动收缩。
3、兴奋肌疗法:以3HZ的固定频率,对肌肉反复刺激,达到提高肌肉力量,修复收缩手机
增进神经元反馈,恢复肌肉本能的作用。
适应症:1、小儿脑瘫、小儿偏瘫、痉挛性偏瘫;
2、肌肉萎缩、周围神经受损、臂丛神经损伤、腰背肌功能低下、面肌痉挛;
3、各种脑炎引起的后遗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