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少红电视剧的女性叙事与问题限定
女性视角的坚守者——导演李少红和她的影视创作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女性视角的坚守者——导演李少红和她的影视创作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电影学指导教师:***2003.5.1学科专业t指导教师t女性视角的坚守者——导演李少红和她的彤视创作电影学余纪教授研究方向t影视创作研究生I谢晓霞(2000143)摘要}/曾几何时,女性主义是评论界的宠儿,女性电影是热门话题,事过境迁,和L女性相关的话题已退居边缘。
在这样的背景下。
女性导演李少红的坚持和努力更显可贵。
经过多年的探索,她找到了适合的表达方式并孜孜不倦的在这个园地里t』—一一耕耘,女性视角成为她的作品的一大重要特征。
L尸7/引言部分。
本文概括她介绍了李少红的创作历程和特点。
李少红的创作始于_●●●■●■一80年代末,综观其作品,由于她是从第五代逐步走入电视剧创作的,长时间的勇敢而成功的尝试使得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分量十足而又各有千秋,这种多样化给李的研究者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文主体分为两部分,依据导演在创作中体现出的对女性主题的关注程度,‘_■●一’_-___●-●_●一恰巧也把电影电视创作分断。
上篇“寻找花园”呈现了李少红从坚持第五代共有的启蒙主义精神拒绝承认,女性性别的“准男性”到自觉关注女性命运的创作者这一过程。
,从世界范围的女性主义、女性运动、女性电影,到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本文系统地清理这一背景是为了给李少红一个坐标,她和两类导演有联系——王苹类型即和同时代男性无区别的第一类女导演到黄蜀芹、胡玫类型的寻找女性自我表达的第三类女导演。
其实,即便她作为第一类女导演创作《银蛇谋杀案》和《血色清晨》时,也没能完全掩饰自己的性别特征,一种潜意识、自发的女性特征闪烁其问;《四十不惑》《红西服》虽是“大题材、大时代”的触电方式,但依旧体现了探索的个性化和女性导演蕴涵着的对于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男性的安抚和慰藉。
女性意识的全面突围在《红粉》一片,尽管这是一部商业片,但片中对历史的另~种表述、对女人和边缘小人物的塑造以及影像层面上无不体现了导演的独具匠心,从而使这部影片成为标志女性电影高峰《人鬼情》的衔接之作。
李少红影视分析
李少红是第五代导演中的杰出代表,她自觉地把女性悲剧意识融入自己的影视创作之中,不仅弥补了以往众多影视文本中女性悲剧意识的缺失,而且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种类型的女性悲剧形象。
她以独特的影视叙事风格从性格、爱情、生育以及生存状态等方面分析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表达了她自觉而深沉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多重思考。
她所执导的影视剧不仅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悲剧审美意蕴。
李少红的影视作品对于女性形象特质的发掘是深刻独到的。
她不仅从女性的生存环境中揭示其精神情感的“缺失”及其悲剧性格,也从女性人物不幸而曲折命运沉浮中,显示其内在的坚忍与倔强。
从弥漫着“悲情”的结局中展示女性人物抗拒命运执着理想、以至走向毁灭的凄美历程。
由此使其女性特质的发掘具有了深厚凝重的历史意味和文化心理蕴含。
对母女“共生”现象的审视——近年部分影视剧中之母女关系分析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母女之间亲密的“共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的、也是具有深度的人性和文化课题。
“共生”导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赖以及个体逃离这种关系的艰难;而母亲形象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父权文化的建构,而具有了双重的属性。
让母亲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让女儿获得个体和精神的真正独立解放,是影视作品女性意识建设的新课题。
笔者始终十分关注中国女性导演的创作以及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因为中国女性社会与文化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清醒与自觉,应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近年来影视剧中母亲形象的关注及其母女关系的审视,是本文的聚焦点。
近年来,一些重要女性导演的影视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往较少关注和表现的“母女”关系的视角,塑造了颇具个性及文化意义的“母亲”形象。
例如李少红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众多武则天题材中,别出蹊径地首次以武氏和太平的母女关系作为主线架构全剧;她的《橘子红了》也以大妈和秀禾的“母女”关系作为全剧最主要的人物关系之一;而彭小莲的影片《假装没感觉》则着力表现了三代女性的两对母女关系;而她的《美丽上海》中母亲和四个子女的关系,给观众留下印象和思考空间的,也是母女关系。
女性的悲歌--以李少红作品《橘子红了》为例
于新婚之夜和衣 卧睡躺椅 。 如在耀辉 面前坚毅 的表 白 , 却最终成 全了别人 的幸福 。 存这个传统的家中, 她的地位 最低 、 处境尴尬 , 她想打破封建 主义 的束缚去拥有 自由和独立的爱情 ,却在爱情 与恩 情面 前, 选择 了后 者 , 她 包容着所有人 , 正是 这一切促成 了 秀禾 的悲剧命运 。
续剧, 讲述 了清末’ 7 T 南小镇 的一个男人 与“ 三妻 四妾 ” 的爱恨情
3 . 城里。城里的世界金碧辉煌 、 车水 马龙 , 这些都与 乡下 的
冷清 、没落形成 了鲜 明的对 比。一方面说 明容家 的家产 不可小
觑, 另一方面衬托了二太太的时尚 、 洋气 。这种开放式 的环境 营
了故 事 的 曲折 性 和 观 赏性 。
仇, 将女性的悲剧毫无保 留的展现 出来 。
一
、
人 物造 了两个 女性角色 , 秀禾的角色 最复 杂也最能表现 出封建统治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是一位敢 爱却 为爱 妥协 的女性 , 她拥 有江南女子 的外貌 , 但 内心却充满矛
盾。 如 老 爷 没 回来 时 , 她 勇敢 出逃 。 老爷 回来 后 却 不 敢 惹 怒 他 , 而
三、 女性视角
导演 以女性的 目光看待人与事 , 人与社会 , 相对 于传统意识 中的男性视角 , 显得更为细腻 、 柔 和, 并且包涵更多的感情 素 ,
同时 还 有 一 些 女性 固有 的特 征 。
将一 切的不公 、 愤慨都埋藏在 心中 , 不 愿 接 受 别 人 的怜 悯 , 所 有 的事 自己扛 。 如 秀禾 不 断 地 在 报 恩 与 爱 情 之 间 , 在 感 性 与 理 性 之
根深蒂固。由于一直未育 , 她为老爷娶了三位太太 , 天真 的以为 这样就可以让 老爷一直 留在身边 。在男权掌控下 ,她敢 怒不敢 言 ,帮老爷迎娶 三太太算是她对于封建势力所作 出的一种无声 的反抗。 大太太代表千百年来人们传颂的“ 贤妻 良母 ” 形 象, 但 是
具有东方美感的女性思维解放——解析李少红影片中体现的女性思维
146传媒聚焦作家 对于女性思维的探索,我国仍处于一个并不完善的阶段,而中国第五代导演李少红在西方女性导演的影响下,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感悟力来诠释中国女性导演对国内女性思维的见解。
无论是从她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和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到执导中贯彻的意识形态和对画面语言的把握,还是她在影片内涵中流露的新女性思维解放,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受众。
我们从她执导的影视作品中不难看出,李少红导演在不停地提倡女性思维的解放和突破,无论是在感情、事业或是其他方面,她对中国女性思维模式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见解,这绝非是常规的女权主义。
因此,李少红导演成为中国女性导演的先驱性人物。
女性主义(feminism,又译女权主义)归根结底就是: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这本来是西方思想的一种专利,但其影响和实践却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横扫世界。
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群体,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在千百万普通大众的家庭、婚姻生活中,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帮助男人分担忧愁,为他们稳定大后方,使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甘愿在背后默默奉献,这就是她们的伟大和高尚所在。
这也是一种与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和现实生活接轨的女性主义。
在文艺上,表现女性主义的话题古已有之,但现代话题往往着眼于抗争,多是易卜生离家出走的“娜拉”故事的续集,而鲜有体现真实生活中那种艰苦支撑、甚至对罪恶予以无声劝善的女性良心的努力。
现在偏激的女性主义到处存在,所以对女性思维意识的探求已经上升到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
李少红导演在感受国外女性思维解放的同时,也在深切地关注国内女性的思维方式。
人们总是能够明晰地看到她对女性意识的强调和一种个人化的、女性化的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和对于女性自身的认识。
李少红女性三部曲和她的女性主义
李少红女性三部曲和她的女性主义
本文将中国著名影视剧导演李少红的女性三部曲《大明宫词》、《橘子红了》、《雷雨》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文本通过内容分析法,符号分析法、精神分析法等方法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集中论述李少红女性视角及其悲剧模式。
本文首先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进行简述,阐述女性主义的历史追溯及中国女性电影文化背景,对女性电影予以界定;然后对李少红历史观和其悲剧模式进行深刻剖析,历史距离“真实的历史”更远,体现出极强的导演自我意识。
其三部曲体现出人类社会女性都要面对的三种悲剧类型:生存悲剧、生育悲剧、爱情悲剧。
接着通过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论述李少红影视剧中象征符号的运用,因为影视是符号的集合体,其本身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导演依靠不同的符号的内涵与外延来表现其主题思想。
最后浅析李少红三部曲中男性形象并思考总结中国女性影视剧的未来。
具有东方美感的女性思维解放——解析李少红影片中体现的女性思维
女性 仅仅 作 为 男性家 长 家庭 的一 个成 员 ,帮 助 男人 分 担忧 愁 ,为他 们 稳定 大后 方 ,使他 们 有 足够 的精力 去面 对 工作 ,不 计较 个人 得 失甘 愿 在 背后 默默 奉献 ,这 就 是她 们 的伟 大和 高 尚所
在 。这 也 是一种 与 中 国特有 的 东方 文化 和现 实 生 活接 轨 的女性 主 义 。在文 艺上 ,表 现 女性 主
以其作 品的构 图并 不精 巧 ,但 影 片 中的光影 配 合 则 突 出得 显而 易 见 ,造 就 了其影 片 唯美 浪漫 的美学 风格 。
上 。而正 是 如此聪 明、果 断和 独立 的女 性配 合 上最 终悲惨 的结局 ,才 能更 好 地体 现宿 命上 的
悲哀 ,而 这种 悲哀 ,究竟 是什 么造 成 的,社 会
词 》 中武则 天最 后 的结局 ,死 后无 非就 是 给她
影 片 《 子 红 了》 犹 如 一 幅 完 美 的工 笔 橘 仕 女 画 。剧 中 的女 性个个 又都 似 陈逸 飞油 画 中 的侍女 ,细 腻 、娇羞 、惹 人怜 爱 ,就连 处 于陪
衬 地位 的男性 也都 熠熠 生辉 。暗 黄底 色下 ,光
剧作 l传 聚 lFcs nh ei 家 媒 焦 ou e d ot M a
具有东 方美感 的女性思维解 放
解析李少红影 片 中体 现 的女性思维
■ 王 彩 君
对 于 女 性 思维 的 探 索 , 我 国 仍 处 于 一 个 并 不完 善 的阶段 ,而 中国第 五代 导演 李少 红在 西 方女 性导 演 的影 响下 , 以 自己独特 的 审美观 和 感悟 力来 诠释 中国女性 导 演对 国内女性 思 维 的见解 。无 论 是从她 对 女性 角色 的定 位和 对 女
中国女性电视剧叙事研究
中国女性电视剧叙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是中国社会构建性别和谐、重新定位女性的过程,伴随着越来越快的市场经济的步伐、紧跟着随之而来的日益强盛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立足于最广泛、最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媒体——电视,对当代中国女性电视剧进行研究就特别显得具有意义。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电视剧。
所谓的女性电视剧,在本文中指的是文本中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反映女性为主题,以女主人公为聚焦视点的故事情节电视剧。
同小说一样,作为影视叙事的中国女性电视剧,它的意义张力不仅仅存在于故事与女主人公或女主人公们之间,而且存在于话语——影视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构成之中。
借鉴女性主义叙事学中美国学者苏珊·S·兰瑟的理论思路与类型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电视剧独特的属性,在第一章中,我把女性电视剧分为个体的叙述和集体的叙述两种类型,分别对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类似叙事结构模式进行归纳。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借鉴电影叙事学的研究成果,通过独特的影视中最基本的两个语素:画面和声音,来阐释中国女性电视剧文本在影像语言下是如何展示的,两种叙事类型分别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其中,第三节是本章中的重点,借鉴于美国学者苏珊·S·兰瑟的“声音”理论,从而探讨在文本中女性的“声音”这一意识形态范围上的“文化意义”,是如何通过外在呈现符号来表达出来的。
第三章结合中国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分别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三方面来说明中国女性电视剧的“声音”为什么会是现在所存在的状态,探讨中国女性电视剧所独特具有的“声音”背后的多种文化成因机制。
据目前我所掌握的资料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女性电视剧文本进行叙事研究往往属于女性批评主义的研究,大多属于意识形态上的范畴。
对文本进行一般形式上的观察,抽取普遍规则的文章寥寥无几,存在的也仅仅只是个别文本的具体分析,只有1篇2007年浙江大学郑淑梅的硕士论文《女性自我的影像表达:李少红电视剧女性叙事研究》,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来研究文本。
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女性意识研究
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女性意识研究研究生:陈枫 导师:张利群 教授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学 年级:2007级中文摘要女性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在中国逐渐开辟与形成了女性研究领域。
尤其是女性主义对女性意识的启蒙与研究倍受中国文学艺术所关注。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在特有的感受和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自主、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即女性从生理——心理结构、个体——群体结构、历史——文化结构这三方面来透视女性自身的自觉意识,它是衡量女性艺术创作和作品的标尺。
这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以女性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我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李少红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因其女性的文化身份以及作品中凸显的女性意识和独具女性意味的艺术特色引起了评论界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
在她的影视文本中总蕴涵和体现出女性独立自主、自强自尊的精神气质和男女平等、互敬互补的意识,力求在作品中刻画以及呈现女性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
她用独到的眼光和独具特色的女性视角,向我们展示出了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
同时她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在超越中表现出女性对于历史、生命、感情的特殊感悟。
李少红影视选择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女性表达方式,昭显女性正在艰难地从历史空缺中浮出地表,成为“可见的人类”。
她编导的三部长篇电视剧《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被媒体称为李少红的“女性三部曲”,为中国女性影视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通过影视作品表达出的女性意识,也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标本。
本文以李少红创作及其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其女性意识在其创作和作品中的表现,并在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文本批评、叙事学、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等理论与方法,将李少红影视作品放置于时代和历史文化的语境中,探索研究李少红女性意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和成熟过程,以及这种独特的个性化女性意识在其影视作品中形成的艺术特色,进而分析李少红影视作品价值和意义以及局限性,以期为女性影视创作提供有益启示。
电视剧
李少红导演的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为研究对象,运用电视艺术学、影像审美学等理论,探究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创作理念和诗意化追求。
电视剧创作在当下电视剧创作中是独特的。
她把女性视角和诗意追求内在地统一于自我构建的审美情趣之中,运用写意化、富含诗意的影视语言,精心打造独具风格、大放异彩的影像美学,使得她的作品具有独具一格的诗意风格。
李少红的电视剧作品富含着诗情画意,从而使得她的这些电视剧有了标志性的特点,令观众印象深刻。
而透过李少红的镜头,我们看到了导演看取事物的独特的女性视角,也看到了导演独具匠心的审美追求。
李少红导演在创作的同时,将世俗化与艺术化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审美风格上的雅俗共赏;另外,在坚守电视剧的通俗形式的同时,她尝试把电影中的创作理念、修辞策略、技术技巧、视听语言个性化地运用于电视剧的创作中来,在荧屏上再现电影的精品观念、语言魅力、造型能力,努力开拓、导引普通大众的审美意识、审美感知能力,使影、视不同的艺术美得到了较高层次的审美实现和精神交融,以此提升电视剧的审美层次和艺术品位。
综观李少红的电视剧,可以看到其对构图、景别、镜头运动、声音、光影、色彩等视听元素的沿袭、累积、已建构了与众不同的充满诗意的审美情趣。
由李少红导演执导的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便将李少红的这种诗意品格发挥到了极致,在视觉造型、听觉造型和意境的设计上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名著之翘楚,改编难度可想而知。
而李少红导演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诗意化的审美品格,运用现代化、写意化的拍摄手法,塑造了一个美轮美奂、充满诗情画意的“新红楼”。
李少红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的开题报告
李少红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的开题报告题目:李少红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背景介绍:中国电视剧创作艺术中有很多的杰出女性导演,其中李少红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她在电视剧创作中多次探讨女性主题,许多电视剧中也塑造了众多深刻的女性形象。
李少红的作品让人们更加关注女性,但也引起了许多反对者的批评。
本文主要研究李少红电视剧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并对其作品与反响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对于中国当代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的影响。
研究问题:1. 李少红在她的电视剧中如何表达女性主体意识?2. 李少红的作品对中国当代女性的影响是什么?3. 对比分析李少红的电视剧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究不同作品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不同之处。
研究目的:1. 研究李少红的电视剧如何表达女性主体意识,探讨其实现的方法和策略。
2. 探究李少红的作品对中国当代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的影响。
3. 分析比较李少红的电视剧与其他作品中对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不同之处,揭示其独特性和普遍性。
研究内容:1. 李少红电视剧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方法和策略。
2. 李少红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对于中国当代女性的影响。
3. 对比分析李少红的电视剧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主体意识建构的不同之处。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李少红的电视剧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比其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揭示其独特性和普遍性。
预期结果:1. 揭示李少红的电视剧如何表达女性主体意识,探讨其实现的方法和策略。
2. 探究李少红的作品对中国当代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的影响,并从其中拓展出对当代女性意识的启示和反思。
3. 通过对比分析李少红的电视剧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主体意识建构的不同之处,揭示其独特性和普遍性,为中国当代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借鉴和启示。
论李少红影视剧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论李少红影视剧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孟晓琪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7)001
【摘要】李少红是第五代导演中的杰出代表,她自觉地把女性悲剧意识融入自己的影视创作之中,不仅弥补了以往众多影视文本中女性悲剧意识的缺失,而且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种类型的女性悲剧形象.她以独特的影视叙事风格从性格、爱情、生育以及生存状态等方面分析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表达了她自觉而深沉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多重思考.她所执导的影视剧不仅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悲剧审美意蕴.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孟晓琪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李少红:中国女性主义影视研究的一个标本——李少红及其影视女性主义解读之
一 [J], 邓伟龙;陈枫
2."效果历史":女性凝视下的新历史主义——以李少红影视作品为例 [J], 刘智焕
3.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与男权批判 [J], 胡玉洁
4.影视剧中的女性主义变化——对热播影视剧的内容分析 [J], 刘畅
5.李少红:中国女性主义影视研究的一个标本——李少红及其影视女性主义解读之
一 [J], 邓伟龙;陈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影世界里的女人--浅谈李少红电影中的女性主义
管理学家2014.2435一、女性电影产生的背景传统的电影理论认为,“影视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合理延伸。
”从表面看,电影只是通过呈现选择性的文化符号来阐述或强调某些主题。
可是,往深处究,我们不难发现电影借以自身所拥有的大众传播功能,始终在反映和强调一种文化规范。
这种文化规范带有浓重的“社会性别”色彩,电影不再是对人类社会的多元化反映,它所关注的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以父权、男权的利益为价值标准的人类世界,它的产生过程成为了男权社会无意识机制的符号运作。
最早的“女性电影”出现在西方。
它在思想上承接着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权主义”。
因此,西方的“女性电影”在创作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风格”。
影片的内容旨在表现女性对“政治、经济、职业、性别四个方面要求平等”的强烈愿望,争取女性话语权,重新书写“看与被看”的位置关系,强调女性的自述和反叛。
这些影片对女性在人类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全新诠释,为拓展传统影像语言本身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界开始闪烁“女性电影”的微光,女性电影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的电影创作者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女性电影及其理论的同时,基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没有直接套用西方女性电影的惯有叙事模式、思想内容和镜头语言,而是将重点转向对女性心理世界的深切关注和追问,以及对女性自身特质和欲望的探索。
这无疑为世界范围内的女性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一种中国式的理解。
在中国电影界进行的这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实践中,女导演黄蜀芹是绝对的先驱者,她在1987年创作的影片《人鬼情》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是中国女性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李少红-----女性自身的觉醒、认同和超越李少红自1982年从事电影创作以来,先后参与制作过《见习律师》、《包氏父子》、《出门挣钱的人》、《清水湾-淡水湾》、《银蛇谋杀案》、《血色清晨》、《蓝风筝》、《四十不惑》、《红西服》、《红粉》、《恋爱中的宝贝》等多部电影。
论李少红电视剧的女性叙事与问题限定
On the Feminine Narrative and Localization of Problems in Li Shaohong's Teleplays 作者: 邵瑜莲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出版物刊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页码: 57-61页
主题词: 女性意识;制衡;改编
摘要:李少红是中国女性导演中女性意识较为成熟与自觉的一位.她的《大明宫词》通过武则天、太平公主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历史的解蔽和审美吁求中实现了女性本真精神的创造性还原.电视剧改编是反抗和消解男权叙事的方法之一,但这种依托男性文本的女性制衡策略在有效性与有限性方面同样明显.比如对《雷雨》的改编,在女性意识的极力张扬中仍然潜伏着难以抹除的男权话语的痕迹.。
《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 李少红-,沿着女人的轨迹生活
《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李少红:,沿着女人的轨迹生活《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李少红:,沿着女人的轨迹生活“要在15年前,我是肯定不敢接下《红楼梦》的,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胆量。
” 她多半时间只能穿“导演工作服”,却还是热衷于服装采买;她风风火火地一心扑在事业上,却也能将自己的家庭经营得美满幸福;她工作时气场强大锐如锋芒,工作之外的她也有自己的目标――“沿着女人的轨迹生活”……李少红其人,远比你看到的她要丰富多彩。
有胆有谋地战斗着“我认为一个作品出来,有骂声总比没骂声好,说明观众都有很强的参与感和关注度,当然我更希望听到的是有水平的骂声。
”聊天时李少红的语速平缓,仿佛是一边交流一边在思考;也见过她在拍摄现场的工作状态,不急不躁,用适当的语调控制着庞大的创作团队,似是胸中自有丘壑。
将感受讲给她,李少红微微颔首,一笑说:“那可能是因为我内心有太多的东西,压着呢。
”当年在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时,23岁的李少红已经有过三年军旅生活的体验,“军人和导演还是有共同点的:都是不太有女人味的角色,而且一个剧组的导演就是一支队伍的将帅。
”但从小就习惯为自己拿主意的李少红在考试前的基础,仅仅只是6年的小学知识和在当导演的妈妈身边的耳濡目染,“那真是拼了命地学,也就是从那时我发现自己对于喜欢的事物不会轻易放弃,有种战斗的心态。
”而对于自己喜欢导演工作的理由,她又表达得颇为感性,“我是个喜欢看到自己工作成绩的人,一部作品拍出来,我的每一天都融在分分秒秒的镜头里,这种成就感很吸引我。
”而事实上,毕业后的李少红并没能顺利地开展属于自己的事业,前两年,她顶着副导演的头衔干着剧组里找演员、排日程的杂务;后三年,些许倦怠的李少红在家里当上了全职妈妈和家庭主妇……她始终在等待的是一个契机,一个掌控自己团队、拍摄自己作品的机会。
终于在六年后,经过了一番蓄势和等待,李少红和发小李小婉、老公曾念平的三强组合一出山即“走势强劲”,一发而不可收――电影《血色清晨》、《四十不惑》、《红粉》让他们品尝了各项奖杯中溢出的满足,电视剧《大明宫词》、《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让他们获得了亿万观众的赞誉和口碑……但也正是基于如此得来不易的成功,才有更多的人不解于她的胆色――挑战“珠玉在前”的经典《红楼梦》。
揭开母亲的面纱——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的开题报告
揭开母亲的面纱——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的开题报告摘要: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视作品对于塑造社会形象、推动文化交流和价值观念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亲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形象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而在李少红的影视作品中,母亲形象一直是她探讨的重要主题。
本文通过分析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讨李少红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和审视,以及她对于现代母亲形象的重新塑造和表现。
关键词:李少红;影视作品;母亲形象;家庭;现代女性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ultur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social images,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nveying valu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amily, the image of mother directly affects the stability and happiness of a family. In Li Shaohong's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he image of mother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theme she explor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mother in Li Shaohong's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discusses Li Shaohong's understanding and scrutiny of the image of mother, as well as her re-cre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modern mother image.Keywords: Li Shaohong;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mage of mother; family; modern women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论坛2007年第3期论李少红电视剧的女性叙事与问题限定邵 瑜 莲(中国传媒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北京100024)摘 要:李少红是中国女性导演中女性意识较为成熟与自觉的一位。
她的《大明宫词》通过武则天、太平公主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历史的解蔽和审美吁求中实现了女性本真精神的创造性还原。
电视剧改编是反抗和消解男权叙事的方法之一,但这种依托男性文本的女性制衡策略在有效性与有限性方面同样明显。
比如对《雷雨》的改编,在女性意识的极力张扬中仍然潜伏着难以抹除的男权话语的痕迹。
关键词:女性意识;制衡 ;改编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3-0057-05在当下中国,文化重建的现代性变革还刚刚起始,传统父权观念依然或隐或显地占据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导位置,无论是电视剧的制作策略还是发行策略,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男权中心意识的制约。
不过,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对当代的电视剧进行剖析时,我们同时不可忽略女性意识的逐渐自觉与苏醒,以及由此展开的对自我话语权利的争夺,对主导叙事策略的制衡与反拨。
这突出表现在: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引入而波及各个领域的女性启蒙思潮,以黄允、李少红、胡玫、陈力等女性编剧、导演为代表的电视剧女性从业人员队伍不仅规模扩大,而且自身的女性意识也不断成熟。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每一个女性从业人员都是在男权文化意识形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且她们现实生存的文化语境也还没有本质性的改变,这使得她们的观念意识与现实语境的发展并不同步,也使得她们在对电视剧叙事权力与策略的问题反思时留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在不自觉中落入了男权话语的陷阱,与男权文化相妥协。
一、觉醒与反拨能够代表中国女性导演女性意识成长、成熟经历与特点的,李少红可算一位。
自1982年从事电影业以来,李少红先后参与制作过《见习律师》、《包氏父子》、《出门挣钱的人》、《清水湾•淡水湾》、《银蛇谋杀案》、《血色清晨》、《蓝风筝》、《四十不惑》等多部电影。
对电影叙事本身的一种固执的迷恋,尤其对电影语言技术的刻意追求,是其电影的独具魅力之处。
但她的性别意识当时尚不自觉,前期部分作品也只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女性色彩,基本上没有摆脱性别意识模糊的中性叙事模式。
从1990年拍《血色清晨》开始,李少红的性别意识有所觉醒,逐渐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去传达作为女性的独特感受。
此后,李少红在编导影视剧作中的女性意识日趋自觉和明确。
在1994年执导的《红粉》中,这种女性意识就从一种模糊状态中开始清晰起来。
这部由苏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给了李少红一个特殊的观察历史的视角,它采用了一种个人叙事的方式,从小萼、秋仪的眼中看解放,电影的镜头语言转向描述个体生存与精神状态。
以女性个人化的视角去重新解释已被宏大叙事解释过的历史。
李少红在谈《红粉》的制作时说,“过去我们描写的女性,主要从政治和历史的作用出发,《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女篮五号》、《舞台姐妹》这些影片都是把女人作为一个群体形象推出来,都是带着反封建、反压迫的政治收稿日期:2006-12-26作者简介:邵瑜莲(1972— ),女,山东成武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博士生,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57意向,这种意向对于当时的政治要求是对的。
我觉得我们应走出定势,去反映女人的个人存在价值,反映她的复杂的个性状态,而不只是为历史和社会而存在。
我们这部片子的创作过程就是遵循人物原本的状态和面貌。
”[1] 正是从真实的感觉出发,而不是从理念规范入手,李少红获得了较大的成功,首轮放映便突破了二百万元的票房价值,不仅“盖帽”1994年最高的票房片,也远远超过了之前上映的历史巨片《西楚霸王》。
《红粉》之后,李少红转向了电视剧的制作,1997年拍制《雷雨》,2000年又拍制《大明宫词》。
对这两部剧作,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但持反对意见的论者往往是对电视剧与原著及历史真实性的距离度进行质疑,对电视剧本身却又多做肯定与欣赏。
从本文所切入的电视剧女性塑造的角度来看,如果说《雷雨》在制作过程中尚有潜隐的男权中心意识的话,那么《大明宫词》则自觉摆脱了这种牵制,以女性的个体理解重写历史,通过武则天、太平公主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对历史的解蔽和审美吁求中实现了女性本真精神的创造性还原。
李少红在谈男女导演对女性题材制作的不同时说,“女性导演可能在这里把女人当作一个‘我’,而男性会把女人当作一个‘她’来处理”。
[2](P1)把女人当作“我”的性别意识,使她对武则天和太平有这样独特的理解:这两个女人实际上是写一个女人的两面:武则天更多地表现她和权力之间的过渡,她女儿那面更多照射出来的是她在感情方面的矛盾。
武则天在生活中特别无法去做到的事情都在她女儿身上表现出来了,但是武则天有和普通女人不同的选择,就是当权力和感情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最后选择的是权力,而一般女人会选择感情。
[3](P3)由此,《大明宫词》才演绎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武则天形象,她是为了情感才去争夺权力的,而非为了争夺权力才去操纵感情,这与众多男性文本中阴谋多诡的女皇天形象是完全两样的。
这种女性意识的自觉,更主要体现在对太平公主的重新解读与塑造上。
首先,太平公主是一个爱情至上者。
有评论者认为“将太平公主神圣化理想化了”,本文则认为,创作者将自己的理想赋予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不是问题,任何艺术创作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作者理想的产物,因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把这种理想演绎得合情合理,合乎艺术创作的逻辑。
十四岁的太平对薛绍一见倾心,这是任何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都可能产生的感情,电视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以理念引导观众完成对人物的理解,而是以具体可感的画面、色彩、音乐、动作、语言、表情等多种手段来表现太平单纯而又丰富的心灵世界。
比如太平初遇薛绍的一段戏。
当太平急匆匆摘下昆仑奴面具,无意间看到薛绍那张脸后,惊讶、兴奋、喜悦、爱慕之情都一时间呈现在她的脸上,电视剧用大量叠化镜头表现她揭开薛绍面具的全过程,揭开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一瞬,但电视剧却把这个过程有意延宕,从而把天真无邪、浪漫纯情的少女情怀表现、张扬到了近于极致的境界。
太平回宫后天真地告诉母亲,“如果非要嫁人就嫁他那样的人,不仅漂亮,人还厚道”。
[4](P155)为爱而爱,毫无世俗男女的权势、财产、门第之念,甚至也不是为了男人的才干 (薛绍有没有才能,太平那时尚不知觉) ,由此才入情入理地演绎出她嫁薛绍,多年之后又爱上相貌极像薛绍的张易之的故事。
其次,太平公主拥有作为一个女性的主体自觉,这种主体性自觉是自我意识的内在清醒,而非外在权力(作为公主)的赋予和保障。
与传统电视剧以男性为中心相比,《大明宫词》里的男性则呈现为客体状态。
无论欲爱而不能爱的薛绍,匍匐在太平脚下的武攸嗣,还是费尽心机以爱谋私的张易之,他们在太平面前,都不再是男性主体,而是承载太平爱情的客体,其中真正的主体是太平自己,是他们围着太平转,而不是太平围着他们转,电视剧文本由此构成了对男权中心主义的颠覆。
电视剧颠覆男性中心的深层意义并不在于它完成了男女关系的倒置,如果是那样的话,太平公主不过是封建男权的化身,其实质还是一种男权中心主义。
太平始终反对、拒绝运用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太平知道是她的母亲赐死薛绍的前妻时,她愤怒地指责母亲说:“可是您却剥夺了他人的爱情,甚至性命!也蒙骗了自己女儿第一次真诚的感情!母亲,您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并且宣布,“如果做您的女儿就意味着上缴自己的命运,甚至宝贵的爱情,那我宁愿不做您的女儿!”[3](P309)没有对与男权文化相表里、相认同的王权的拒绝,是不会有这样清晰的个性意识和自我心声的。
《大明宫词》对男权中心的颠覆的真正含义在于:太平的真爱使她总是处于主体性的自觉状态,而她身边的男性因为不能爱、不敢爱或没有爱,从而陷入一种意义虚无与情感虚空。
薛绍自杀身亡,58是因为他无法面对太平纯真的爱。
他知道他的爱妻之所以被害完全是武后的阴谋,与太平无关,在理智上理解了太平;继而,又渐渐被太平的女性魅力所折服,而他又深怀着对爱妻之死的愧疚,无法接受太平的爱;可是爱是抑制不住的,他对太平爱得越深,心中的愧疚便越重,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之下他选择了死。
他宁愿死,都不选择太平的爱,这固然能说明他对妻子的忠贞,但也表明他在太平的爱情面前多么怯懦。
只是对妻子的忠贞还不足以使他致死,真正使他致死的原因是他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太平,他万分害怕这种爱,这种爱不但会动摇他对前妻的感情,更会使他良心大大不安。
直到在他准备赴死前一刻,他才向太平表白,“你不刁蛮,不骄纵,不冷酷,甚至更可怕的是,你忠诚……我担心自己会无法挽回地坠入对你的爱恋,而这种担心已经发生……我爱上了你!我曾用所有的意志抵抗它,但无能为力,我无法抵御纯洁和忠诚!然而我怎么能爱上杀我妻子的仇人的女儿?!我的良心将会遭受正义怎样的谴责?”[3](P305)他的眼里含着对太平无限的爱慕自杀了,这种欲爱而不敢爱的状态,使他总是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一直没有与太平建立真正平等的对话关系。
而武攸嗣对太平的爱,则是把她当作了女神,爱情从一开始就是倾斜的、不对等的。
这种不平等的爱因此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
爱情需要的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才有他与别的女人偷情和太平的愤而离去。
张易之欲借薛绍之貌,玩弄权术,而他的主体性却是建立在被太平欣赏的基础上的,借助权力与感情虚伪使他成为主体的可能性也始终是悬空的。
太平的主体性自觉使她成为一个自主的女人,一个能决定自己行为和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女人。
《大明宫词》对电视剧女性形象塑造的超越和突破,实际上就是这种主体性自觉的突破和超越。
张扬女性的自主性要求,用现代精神来重新定义女性,既是对女性本真的辨认和还原的努力,也是对时代吁求的主动与创造性回应:只有自主人格和自觉意识的女性,才是一个真正的女性,也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主人。
《大明宫词》女性形象的塑造开始走向女性本真的最初还原,反映出电视剧叙事女性意识的回归,也反映出李少红等电视剧女性从业人员对渗透着浓厚男权意识的各种叙事策略的反抗与抵制。
作为生活在男权文化意识依然深厚的现实语境中的女性,她们对女性自身话语权利和主体性地位的合理性争取是可敬的,但她们抵制男性霸权叙事策略的合法性抗争因此也是艰难和有限的。
因为如果一个女性还在为她的性别而做斗争,她便没有摆脱第二性的位置。
书写女性不仅仅是书写本身,在书写背后有着强大的话语权力的制约,如戴锦华所言,“女性话语与表达的困境,也是女性生存的困境。
”[4](P167)二、制衡的限定电视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一方面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必须承载对大众的教育功能,一方面还要满足大众文化的娱乐需求。
因此,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电视剧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尽相同,更多了一种大众文化特有的人间烟火味和世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