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卡夫卡及《变形记》

合集下载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 · 《变形记》
• 六、“格里高尔”与“别里科夫”的对比
• 相同点:
• (1)、都是性格孤僻、胆小怕事,逃避责任。
• (2)、生命中都有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套子”的存在(甲虫、沙发;套 鞋、、雨伞、棉大衣)。 • (3)、结局都是“死亡”。
卡夫卡 · 《变形记》
• 七、我们身边的“套中人”
• 逃避责任、墨守陈规、 • 胆小怕事、阿谀奉承等。
卡夫卡 · 《变形记》
主讲人:……
• 奥地利作家,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的“暴君”式管教,性格孤僻内向、敏 感不安,以一种边缘化的人生姿态和独特的冷眼看待社会、体味人生。 • 20世纪初,最具个性特征和代表性的一位先锋作家。 • 70多部中、短篇小说,3部未完成的小说,大量的散文、随笔、寓言、书 信、日记等。 • 朋友布洛德整理主编《卡夫卡全集》。 • “卡夫卡式”作品,几乎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的代名词。“时代的先知”、 “现代艺术的探险者”。 • 荒诞、现实、写实的艺术手法(《诉讼》、《绝食表演者》);变形、夸 张的象征模式(《变形记》)等。
• 五、《变形记》之我见 • “躲在套子里的可怜虫”
• 社会的悲剧?人情冷漠造成的悲剧? • 是格里高尔人性自身的悲哀?
• 逃避责任,躲在“套子”里,自得其乐
卡夫卡 · 《变形记》
卡夫卡 · 《变形记》
卡夫卡 · 《变形记》
卡夫卡 · 《变形记》
• 六、“格里高尔”与“别里科夫”的对比 • 不同点:
• (1)、身份:公司的小公务员;希腊语教员。 • (2)、身边环境:家人;学校的同事。 • (3)、旁人的态度:在公司和在家里,变成甲虫后,家人的态度从“惊慌、 同情——逐渐憎恨——冷淡遗弃”;身边的人的态度是“尊敬害怕——如释 重负——恢复原样”。 • (4)、人物本身:为了家里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后来变成甲虫,心理历 程;口头禅“哎呀!千万别惹出什么事端!”性格孤僻、恐惧变革,“守法 良民”。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与《变形记》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有着荒诞的开头、绝望的过程和悲惨的结局。

这就是卡夫卡写的短篇小说——《变形记》。

读书的时候,学过一点《变形记》的节选,记得当时的外国文学老师很慈祥,讲解也很认真,特别喜欢听她的课,所以对《变形记》印象比较深刻。

现在重新看了一遍,我对卡夫卡的这篇荒诞小说《变形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被推崇为作家本人最杰出代表作之一,乃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

它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描写人之异化的杰作。

小说揭露了人在神秘力量控制下的孤独、恐惧与茫然失措。

城堡统辖下的世界是一个直观、神秘而荒诞的世界。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没有交代任何原因,也没有告诉读者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直接以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来开始故事的。

(幻灯2)主人公变成甲虫了?是的,在这里就是有这么荒诞的怪事。

这样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奇幻色彩,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是这样描写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这样。

理论上,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时,应该是十分害怕和恐惧的,然而,格里高尔只是说了句“我出什么事啦”,之后,他又像平常一样想他的工作,想着五点钟要去赶火车,感慨着旅行推销员这一职业的劳苦。

可当他一想到要替父母还债、供妹妹上学时,他又有了工作的动力。

到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房间环境、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始终没有提及格里高尔的变形——他为什么会变形?怎么变的呢?这就给读者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幻灯3)当格里高尔迟迟没有起床时,全权代表本人在第一时间来到了他的家里,不问格里高尔为什么误车,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工作不认真不努力。

这表现出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和永远只会向“钱”看起的思想。

当格里高尔以甲虫的模样出现时,母亲看到他是吓得大叫起来,下意识的往后退了几步,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更是紧握着手杖,仿佛每时每刻都会用手杖将他往死里打,最后格里高尔还是被父亲踢回了房间。

《变形记》与卡夫卡

《变形记》与卡夫卡

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寓言:《变形记》与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变形记》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变形记》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

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

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

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

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

格力高尔是孤独与陌生的存在,在忧郁不安中咀嚼孤独。

格力高尔的孤独来自无路可走的困境,同时来自思想的异常清醒与行为的极端懦弱。

格力高尔变成甲虫后,思维是异常清醒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惊吓,他第一时间想的是要去上班。

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对家固然有着一份责任感。

但更多的,是他思想的固化,工作已成了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

《变形记》内容简介:小说主人公高尔.萨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一天,从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亲朋发现他没来上班,就去察看,都见状大骇。

从此,高尔成了家庭的负担,被家人认为是一切不幸的根源,由于受不了家人的冷漠和折磨而死。

感想:他是一个以家庭,工作为重的负责的人。

由人到虫的变化对格里高尔的冲击却不如上班迟到的后果。

他甚至还以为他变成甲虫是因为他工作过于劳累,看着床边时钟就要到火车出发的时间,他挪动着棕色的大肚子和六条细腿,吃力地想要下床去。

格里高尔身体的巨大变化似乎都影响不了他工作上班养家糊口的决心,他极力摆脱着甲虫身体对自己的影响而去完成他该完成的,哪怕是最简单的起床和开门。

就连公司的秘书主任找上门来,他也力图向上司解释,丝毫不在意他甲虫的身体。

可是周围的人的反应呢,当秘书主任看见格里高尔变成了可怕的大甲虫,他一个影子没留地逃出他家。

当他靠近他母亲时,她害怕地后退,撞翻了咖啡壶也不知道。

而他的父亲,拿着手杖赶他回去,嘴里还发出“嘘嘘”的声响,就像赶走一个肮脏的令人作呕的怪物,人人都要远离的怪物,而不是他亲生的儿子。

格里高尔的变化使得家人对他的看法也变了,他们像对待一个真正的怪物一样去对待格里高尔,格里高尔被关进了他的卧室里,和家人隔绝开来。

平常和睦的亲人们人性中所不为人知的方面,由此已经渐渐地显露了出来。

家人对待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小心翼翼,甚至极其不愿意进他呆着的屋,甚至妹妹进去给他送饭的时候,第一件事是打开窗户,仿佛他的存在使房间里的空气污秽不堪,她每次放下食物,不做任何停留就匆匆地离开。

另一方面,孤独的格里高尔在屋子里静静地听着家里人的谈话,即使家里人根本不愿与他沟通接触,他心里仍然关心着家里的一切,包括父亲的债务,送妹妹去音乐学院的承诺。

可悲的是,他细腻的关心,家里人根本就体会不到。

有一次妹妹想要搬出格里高尔屋里的家具,好让他像真正的甲虫那样有一个大的空间四处活动。

卡夫卡用家具象征了格里高尔做人时候的回忆,而搬出家具则是对自己“人的身份”的否定。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卡夫卡:《变形记》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卡夫卡:《变形记》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卡夫卡:《变形记》内容梗概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不能按时上班的话,就会被公司解雇。

这时公司派秘书主任前来催促他上班,格里高尔挣扎着打开了房门,一看见他的样子,主任吓得连忙逃走了,母亲吓得当即晕倒在地,父亲则厌恶地发出嘘声,恶狠狠地把他赶回了房间。

起初,只有妹妹时常地来照顾他。

格里高尔也逐渐地适应了虫子的生活,不过他仍然保留着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并且为家人的生活烦恼而感到不安和痛苦。

一天,妹妹和母亲商量着替他搬走一些房里的家具,让他有更大的空间活动身体,而格里高尔为了留下一张他喜欢的画像,就爬到墙上,紧紧地抱着那张画,母亲壮起胆子走进了他的房间,一眼瞥见墙上的大虫就昏了过去,父亲见了,气得不断地向他扔苹果,把他往房间里赶,其中一只击中了他的后背,深深地陷了进去,并对他造成严重的伤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人对他日渐厌恶。

后来父母为了增加收入,将空出的几间房出租。

一天晚上,妹妹在客厅里拉小提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格里高尔,他不由得想起从前的愿望通过努力地工作,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格里高尔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客厅,他的出现吓坏了房客们,后者借机嚷着要退租。

这时,妹妹终于表示无法再忍受这种情况,要求父母设法将眼前的怪物格里高尔弄走。

于是,格里高尔终于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和家人对他的态度,一时间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要强烈,当天夜里,格里高尔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在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二天早晨,家人冷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觉得从此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他们决定这一天暂不工作,去郊外旅游,以纪念新生活的开始。

研究综述卡夫卡生前发表作品很少,不为世人注意。

《变形记》(1915)是他生前发表过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

从20世纪30年代起,卡夫卡开始受到西方评论界的重视,形成卡夫卡热。

中国大陆对于卡夫卡的介绍相对较晚。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他有一段名言,很能说明他的柔弱性格:“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在我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有人称他为“弱的天才”。他不追求名利,现存全部著作9卷,而生前仅发表过6篇小说。他说:“发表两字与我毫不相干,正如天空对于鱼类那样。”他未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名气比某些获奖者还大。他是公认的现代主义文学先驱。
小说的故事
《变形记》(1912)是现代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描写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故事。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不要他了,全家对他态度顿变。父亲用手杖把他赶回房间。小职员怕手杖打来,拼命向房门爬去,但身子转动很困难,腰扭伤了,脚流着血,他终于进他的房间,砰的一声,父亲用手仗把门关上了。第二部分写小职员爱家人,家人对他越残酷,他越体谅家人。第二天天亮,妹妹偷偷进来了,不给他吃牛奶了,给他吃烂菜、烂肉,还有一盆清水,全放在地上,又出去了,反锁上门。又过了两天,父亲
《变形记》之所以成为20世纪短篇小说的经典,因为它综合性地继承了传统,并且发展了传统。有人只知模仿、依傍,不知将传统化为自己作品的血肉,尤其缺乏综合传统而发展之能力。卡夫卡却不是这样,这就是《变形记》成功之秘诀。《变形记》写于1912年,它在当时是很新潮的,但现在它自己也变成传统的一部分了。迄今为止,世界短篇小说中还没有《变形记》第二,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继承传统并发展传统,是文学史上最艰难的事。卡夫卡知难而进而成功,此乃文学发展之永恒规律。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创新。对比法自古有之,不足为奇。卡夫卡的创新表现在哪儿呢?他不是写人的对比,而是写人与甲虫的对比。在《变形记》中,人是一方,“甲虫”是一方,表面上,人恨“甲虫”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它不是人。所以秘书主任、三个房客、父母妹妹都恨它。全家人巴不得它死。卡夫卡着重写的,是“人”的振振有辞,秘书主任逃跑是合情合理的,三个房客退租是合情合理的,父亲打它是合情合理的,妹妹说她不能叫这个怪物是哥哥了是合情合理的。当然,这是表面的层次,事实是不合情不合理。理由就不用分析了。注意,以往作家的对比法,写人对人的压迫,只写了一个层次:不合理。大人物压迫小人物是不合理的,统治者压迫被统治者是不合理的,强者压迫弱者不是合理的,富贵的压迫贫穷的是不合理的,男人压迫女人是不合理的,父母压迫儿童是不合理的。但是,卡夫卡偏偏着重写这些压迫表面上是合理的,卡夫卡写出表面上的合情合理下面的不合情不合理,写出了整个社会道德准则的虚伪性,这就是对比法的创新。以往的作家只写一个层次:不合理,卡夫卡写了两个层次:合理下面的不合理。卡夫卡把传统的“对比法”改了一下,把人与人的关系的对比,化为人与甲虫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衬,便使真善美更真善美,假丑恶更假丑恶,这种“对比法”,是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构思,它剥落这个不合理世道的“合理”的外衣,还它一个虚伪的真正本质,从一个荒诞的环境中赞美善良的人们,这种新的“对比法”便具有前人所未写过的更高的典型意义。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定义说明解析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定义说明解析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极具名气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薇尔的变形来探讨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故事开始于一个普通的早晨,当格雷戈尔从一个不悦的梦中醒来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变形成为整个故事的起点。

《变形记》中的主要人物格雷戈尔是一个普通的商业旅行员,过着平凡的生活,并以对家庭的责任感而自豪。

然而,他的变形使他无法继续参与日常的家庭和工作活动。

这导致了家庭成员和周围社会对他的隔离和排斥。

整个故事中,格雷戈尔试图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面临着对个人身份和社会期望的挑战。

卡夫卡通过描绘这种变形,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格雷戈尔的变形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代表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受困和无法适应的状态。

这个象征性的意象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紧张关系和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

此外,《变形记》通过揭示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探讨了人类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格雷戈尔的家人和雇主对他的变形反应各异,从不接受到漠然置之。

这种态度的变化揭示了人们对他人差异的体察和反应的不同方式,进一步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排斥。

总的来说,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描绘一个平凡人变形后的遭遇,探讨了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这个故事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人类对差异的态度以及个体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发现和变通的思考。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脆弱性和对他人的态度,给读者带来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经典小说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的奇特遭遇和心理变化,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社会的异化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等主题。

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要点来简要描述《变形记》的主要结构。

首先,《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的生平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地区)首府布拉 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 “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 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 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 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 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 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和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格的作家 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写成了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在法院实习一年, 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 结核复发。1922年6月辞职。养病斯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 化,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
故事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则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故事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则蕴涵了丰富而深会人的异化。 真实表现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
在这个社会,人被“物”(如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等)所驱 使、胁迫、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 变为非人。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 存现状的艺术表现。小说运用意识流手法直接反映“人化”了的小动 物的内心感受,通过虚化、荒诞的情节和荒唐的行为描写人真实的心 理状态,表现那个时代小人物非理性的生存环境。描写非现实生活中 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其目的是通过格里 高尔的心灵语言和孤苦环境展现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普遍本质。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二、《变形记》 变形记》 变形记》 《 变形记 》 是卡夫卡的代表 作品,也是现代派文学表现“ 作品,也是现代派文学表现“异 主题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化”主题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 小说叙述的故事、丰富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 变 形 记 》 原 版 封 面
卡夫卡短篇重要作品有《变形记》 卡夫卡短篇重要作品有《变形记》 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除此,他的《在流放地》 除此,他的《在流放地》、《饥饿艺 术家》 判决》 乡村医生》 术家》、《判决》、《乡村医生》、 地洞》等等; 《地洞》等等;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 审判》 城堡》 《审判》、《城堡》里面都透射出了 20世纪西方现代人 世纪西方现代人、 20世纪西方现代人、进而也可以看作 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状态。 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状态。
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 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 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 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 能与但丁、 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 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 们至关重要, 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 代人的困境。 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 时代的复杂和痛苦, 时代的复杂和痛苦,并揭示了人 类异化的处境和现实的作家, 类异化的处境和现实的作家,也 是最早传达出20 20世纪人类精神的 是最早传达出20世纪人类精神的 作家。 作家。 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20 20世 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20世 纪文学的先知、 纪文学的先知、时代的先知和人 类的先知。 类的先知。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第三节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 ~ ) 的表现主义小说家, 的表现主义小说家 , 被称为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第十四讲 卡夫卡与《变形记》

第十四讲 卡夫卡与《变形记》

3、人物
变形前 格 里
生活沉重 工作艰辛 拼命还债
善良忠厚 尽职尽责
被 家 人 尊 敬
高 尔
变形后
公司抛弃 家人厌恶 自生自灭
痛苦无助 被
孤独绝望
家 人


失去了赚钱的能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资格
灭 ”
4、感悟 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说明资本主义世界 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真实状况:
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就 是金钱和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 就只剩下对峙、冲突、隔膜、猜忌和残杀。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 代人的困境。
—— 奥登
7、名言:
•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 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 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 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 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时,它才会自由。 •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
5.创作
短篇小说: 《判决》:对惨不忍睹的顺从心理的刻画。 《饥饿艺术家》:殉身者怎样沦落为无人理睬的戏子 《变形记》:
《审判》 长篇小说: 孤独三部曲(未完成三部曲) 《城堡》
《美国》
6、评价:
“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 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 ,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致父亲的信》“我在自己家里比陌生人还陌生” 《判决》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体现了卡夫卡 独特的“审父”意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形记》中的父亲形象
3)无所归属造成的自我破碎

《变形记》简介

《变形记》简介

《变形记》简介
《变形记》有多个版本,以下为您介绍其中两个版本:
首先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荒诞经历。

萨姆沙是一个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

当他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

然而,有一天清晨,他变成了一只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家庭不再有任何物质贡献。

因此,家人对他的态度逐渐由尊敬转为冷漠、嫌弃,甚至憎恶。

萨姆沙在孤独和饥饿中默默死去,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漠。

这部作品以其荒诞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卡夫卡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另一个版本则是2012年上映的中国实验类型电影,由周圣崴执导,武建安等主演。

这部电影采用定格动画和真人演绎相结合的拍摄剪辑手法,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在重复而无意义的工作压力下变成一只苍蝇的故事。

该片通过荒诞的情节,展现了现代人在重复劳动中的异化,以及在现代性焦虑构成的循环圆圈中的逐渐异化。

两个版本的《变形记》虽然形式和内容不同,但都探讨了人性、异化和社会关系等深刻的主题。

无论是卡夫卡的文学作品,还是周圣崴执导的电影,都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议题的深思。

[卡夫卡与[变形记]] 变形记卡夫卡

[卡夫卡与[变形记]] 变形记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

他有一段名言,很能说明他的柔弱性格“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

’在我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有人称他为“弱的天才”。

他不追求名利,现存全部著作9卷,而生前仅发表过6篇小说。

他说“发表两字与我毫不相干,正如天空对于鱼类那样。

”他未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名气比某些获奖者还大。

他是公认的现代主义文学先驱。

小说的故事《变形记》(1912)是现代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

描写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故事。

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公司不要他了,全家对他态度顿变。

父亲用手杖把他赶回房间。

小职员怕手杖打来,拼命向房门爬去,但身子转动很困难,腰扭伤了,脚流着血,他终于进他的房间,砰的一声,父亲用手仗把门关上了。

第二部分写小职员爱家人,家人对他越残酷,他越体谅家人。

第二天天亮,妹妹偷偷进来了,不给他吃牛奶了,给他吃烂菜、烂肉,还有一盆清水,全放在地上,又出去了,反锁上门。

又过了两天,父亲开始为生活发愁,小职员虽然被关在房间,父亲在外面说话却听得清清楚楚,他心中十分难过。

心想怎样才能使家庭免除这场大灾难呢?全家的收入就靠他一个人呀,但他现在变成甲虫了,他又想到妹妹,才17岁,他准备明年让他进音乐学院的。

他越想越痛苦,离开门缝,扑倒在沙发上。

现在,格里高尔·萨姆沙养成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的习惯了。

他觉得这比在地上爬要舒服。

妹妹马上发现了他的想法,就要把房间的家俱搬出去,母亲也进来了,妹妹想把墙上一幅画像也拿走,这是萨姆沙心爱之物,他急忙从沙发底下爬出来,爬上墙去,用身体贴紧那幅画。

母亲看见墙上有团棕色的东西,吓昏过去。

小职员又恨自己,又担心母亲,在绝望中从墙上掉下来。

这时,父亲下班了,妹妹告诉父亲,大甲虫逃出来了,母亲被他吓昏了。

卡夫卡《变形计》_2023年学习资料

卡夫卡《变形计》_2023年学习资料

表现主义文学特点:-1.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 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宗教种族-奥匈帝国由于面积广大,所以种族众多,在这片土地-上住着德国人,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俄国人 -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在这些不同种族之-间,在末日将近、阴影笼罩的多元文化的奥匈帝国,更是剧了互相之间的矛盾。-在奥匈帝国时期只要宗教为罗马天主教,犹太教和新-教。
小说三部分-—人变虫的荒诞离奇故事-第一分: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 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然关心家人的生活是 幸福。可是不久之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对他改变了态度。-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能得打工挣钱,忍受不 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要把他赶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最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2
艺术特色-1.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2.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暗示、 张等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表-现现代人的困惑。-3.小说白描式的语言: 用冷漠、简洁、暗含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焦虑、忧愁的心灵。-4.小说的自传色彩强,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 己,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凡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创作特点-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1.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三末禁银初流行于德国、法目 奥地利、北所和俄罗斯的文学-3.-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 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4.-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5.现主义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 -神危机。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
诞离奇
《变形记》原版封面
卡夫卡
弗兰茨·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是20世纪德语文学史 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代 表人物,后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 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 的作家之一”。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 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 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卡夫卡 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 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 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大多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 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表现“现代人的困惑”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的德国,它是由绘画艺术领域扩展 而来的。它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主要是指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阿诺· 里德等人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文艺理 论。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得尤为强大,来自奥地 利的小说家卡夫卡便是表现主义小说创作方面的代表。《变形记》作 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其所变现出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很 值得读者去探讨的。 追随着荒诞大师令人心悸的笔触,我真切地感受着主人公格里高尔 变形后的焦灼与恐惧,体味着被人情荒漠重重包围的窒息与孤独。与 此同时,反刍《变形记》又叫我在字里行间嗅出作者对于真善美的热 切期盼和对于自由自尊的不舍呼唤。这一切迫使我在震撼之余,不得 不正视荒诞,求索荒诞背后的人性真相。是什么让生性本善追求美好 的自然人变成甲虫?是什么让和谐有序的世界变得扭曲和不可理喻? 是什么让这一切阴郁怪诞的情节变得如此真实?

变形记 卡夫卡 简短故事

变形记 卡夫卡 简短故事

变形记卡夫卡简短故事
摘要:
1.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
2.故事主人公格雷戈尔的变形及其影响
3.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4.总结《变形记》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正文:
【提纲】
1.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
卡夫卡,原名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荒诞、讽刺和寓意深刻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故事主人公格雷戈尔的变形及其影响
《变形记》是一部讲述荒诞与现实交织的故事。

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莎突然变成了一只臃肿的昆虫,这给他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格雷戈尔的变形使他从家庭的顶梁柱变成了一个负担,家人逐渐对他疏远,他自己也陷入了孤独和绝望。

3.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在《变形记》中,格雷戈尔的变形象征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自于工作、家庭、社会压力等方面,使人们在挣扎中逐渐丧失人性。

故事中的家庭成员对待格雷戈尔的态度也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和自
私。

六年级上册《变形记》提纲

六年级上册《变形记》提纲

提纲:关于《变形记》一、作品概览1.1 作者卡夫卡简介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出生,1924年去世,是20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大多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人在庞大的社会压力和无尽的自我怀疑面前的无助。

1.2 《变形记》出版时间及简介《变形记》是卡夫卡于1915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

故事描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荒诞和悲剧的事件。

二、作品主题和深层含义2.1 异化和孤独的主题《变形记》揭示了异化和孤独的主题,人被物质社会所束缚,与他人的关系因金钱和利益而扭曲,最终导致人性的丧失。

2.2 对家庭关系的反思通过格里高尔的命运,卡夫卡对家庭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和自私进行了批判。

三、小说结构与叙述技巧3.1 小说结构《变形记》采用了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结构,但在某些情节和细节上又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3.2 叙述技巧卡夫卡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和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去感受他的痛苦和无助,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四、人物塑造与心理描绘4.1 格里高尔的性格特点与成长经历格里高尔是一个勤奋、负责、但又极度孤独的人。

他对家庭有着极高的责任感,但却因为工作的压力和家庭的忽视而感到痛苦。

4.2 作者对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描绘方法卡夫卡通过描绘格里高尔的内心矛盾和无助,展示了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恐惧。

五、语言风格和意象表现5.1 卡夫卡的独特语言风格卡夫卡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象征意义,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5.2 《变形记》中的意象表现故事中的“变形”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也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隐喻。

同时,“甲虫”这个形象也富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六、实际影响与评价6.1 《变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变形记》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2《变形记》

14-2《变形记》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 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 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 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 流派。
《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表现主义文学特点: 1) 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 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 构成的内部世界。 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 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4)情节不连贯不紧凑,发展线索不明晰。 5)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人世罪孽和无 穷痛苦。
变形的 良之人,不 人,导致儿子被迫化虫;
人物 愿意伤害别 格里高尔表现在对家人无怨

无悔的责任与爱,受压化虫;
变形的 原因
都是在压 力之下变 成“非人”
成名的儿子化虫是为了弥补 自己的过错,救赎家人; 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没有任 何预兆、不受控制的;
相同点
不同点
都采用了
变形的 荒诞和现 情节 实相结合
的方法
《促织》情节完整,曲折跌宕, 扣人心弦; 《变形记》双线结构,格里高尔 的心理变化和家人的反应,构成 强烈对比,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都表现了 变形的 小人物命
结局 运的悲惨
《促织》以喜剧结束,属于浪 漫主义的笔法,以乐衬哀; 《变形记》悲剧结局,直接表 现了人性的冷漠。
探究二:《变形记》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格里高尔“化虫”后的心理描写——发现之初
2. 第4段:“天啊,”他想:“我选了一个多么艰 辛的职业啊!……”
第5段:“这么早就起床,”他想,“把人弄得傻 不愣登……”
第6段:“天哪!”他想。时间已经六点半了…… 第13段:接着他却想到:“我无论如何得在七点 一刻完全离开床位……”(P123,P124,P1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 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 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 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 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 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1902年结识同样爱好文学的马克斯· 布洛德,并在他的 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马克斯· 布洛德对他后来 文稿发表贡献巨大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 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 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 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 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 院。
卡夫卡--孤独的思想者
• • • • 卡夫卡的生平 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 《变形记》的内容概要
制作者:杨燕君
卡夫卡的生平
• 弗兰兹· 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文学 的代表人物 ,表现小说的经典作家。生于曾奥匈 帝国首都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受国家、 家庭中父母亲以及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影响,卡 夫卡形成了比较孤僻忧郁内向的性格,一直生活 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卡夫卡全身心的投入写作 中,用自己内心的独特方式去认识和解读世界。 其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位一直都 追求着内心的独立的伟大思想家,也无法摆脱当 时社会道德的羁绊。卡夫卡生前是一位普普通通 的业余写作者,而死后却成为了“20世纪最优秀 的作家之一”.
卡夫卡作品
• 卡夫卡共创作了78个短篇小说 和3部长篇小说。短篇作品有 《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 生》(1917)《伪科学院做的 报告》(1917)《万里长城建 造时》(1918-1919)《饥饿 艺术家》(1922)《地洞》 (1923-1924)等等。长篇小 说《美国》(1912-1914)、 《审判》(卡夫卡的成名作) (1914-1918)和《城堡》 (1922)都没写完。其中《变 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变形记》 和《判决》是其艺术风格形成 的标志。《城堡》是卡夫卡生 平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看做最 具代表性的“卡夫卡式”小说, 也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卡夫卡的风格
• 荒谬、怪诞、想象奇特 • 存在主义、超现实 格里高尔· 萨 姆沙便形成甲虫的荒 诞故事。作者通过描 写主人公变成甲虫后 家人对其态度的改变, 揭示了当时生活对人 的异化,亲情的淡薄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 漠以及父权力量的非 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