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ppt韦革宏杨祥第3章34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
(一)乙醇和甘油发酵
1. 酵母菌的乙醇发酵(Ⅰ型发酵) 2. 酵母菌的甘油发酵(Ⅱ型发酵) 3. 酵母菌的甘油发酵(Ⅲ型发酵) 4. 细菌的乙醇发酵
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
(二)乳酸发酵
1. 同型乳酸发酵
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乳酸乳杆菌 ( Lactobacillus casei)等进行
葡萄糖 AIR
ATP
5-磷酸核糖
PRPP
AIR
通过5步反应,分别由谷氨酰胺、甘氨酸 和THFA提供骨架原子合成嘌呤5元环部分
5’-IMP
再通过5步反应,分别由CO2、天冬氨酸、 谷氨酰胺、和THFA提供骨架原子合成嘌 呤6元环部分
各种微生物合成IMP的途径是一致的,但是,从IMP 分别生成AMP和GMP的途径是不同的。在枯草杆菌中, IMP是嘌呤核苷酸的中心,分出两条环行路线,在这里 AMP与GMP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在产氨短杆菌中,其合成 途径与枯草杆菌不同,从IMP开始分出的两条路线不是环 行,而是单向分支,AMP与GMP不能相互转换。
关键问题:柠檬酸是如何积累的?
第四节 氨基酸和核酸的发酵 机制
一、氨基酸发酵机制
微生物细胞内氨基酸的来源
1. 直接从培养基中吸收 2. 转氨基作用合成 3. 以糖分解代谢中间体为碳骨架合成
转氨基作用
Transamination 指把氨基从一个化合物转移到其他化合物上的反应过程。 是布朗斯坦和克里茨曼(A.E.Braunstein与M.G.Kritzmann, 1937)提出的。在生物体内通常为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的转氨酶所催化, 此反应一般是可逆的。
谷氨酸棒杆菌将氨基导入谷氨 酸有三种方式
谷氨酸发酵的关键: 1. 生物素亚适量 2. NH3充足 3. 代谢流强化
生物素
NH3
细胞外
一、氨基酸发酵机制
(二)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
(大肠杆菌)
在细菌中,天冬氨酸的合成是葡萄糖经酵解途 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经CO2固定和氧化脱羧 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草酰乙酸,再经氨基化 反应生成天冬氨酸。
谷氨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丙氨酸 谷氨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
NH3 + ATP
谷氨酸
NADP
谷氨酸
谷酰胺合酶 ADP+Pi
谷酰胺
谷氨酸合 酶
α-酮戊 二酸
NADPH2
微生物可经氨化作 用补充新的谷氨酸
从糖代谢中间体合成各种氨基酸
一、氨基酸发酵机制
(一)谷氨酸的发酵途径 (谷氨酸棒杆菌)
二、好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
微生物好氧发酵糖类物质可生成多种有机 酸,其中柠檬酸是最常见的一种。
黑曲霉的柠檬酸发酵机制直到Kerbs(1940 年)提出三羧酸循环学说才被人们逐渐认识。
黑曲霉的柠檬酸发酵机制见图3-6.
图3-6 黑曲霉的柠檬酸发酵机制
1-丙酮酸脱氢酶; 2-柠檬酸合成酶; 3-乌头酸水合酶; 4-异柠檬酸脱氢酶; 5-α-酮-戊二酸脱氢酶; 6-琥珀酸脱氢酶; 7-富马酸酶; 8-苹果酸脱氢酶; 9-丙酮酸羧化酶;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2. 异型乳酸发酵
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s)进行
3. 双歧发酵
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等进行
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
(三)丙酮-丁醇发酵 (四)混合酸与丁二醇发酵
以上两种类型的发酵产物较多,除了利用其生 产化工原料外,还经常被用来进行病原微生物 的检测。
图3-8 大肠杆菌的天冬氨酸族 氨基酸合成途径
1-天冬氨酸激酶;2-天冬氨酸β-半醛脱氢酶;3-高丝氨酸脱 氢酶;4-琥珀酰高丝氨酸合成 酶;5-胱硫醚合成酶;6-胱硫 醚酶;7-蛋氨酸合成酶;8-高 丝氨酸激酶;9-苏氨酸合成酶; 10-苏氨酸脱氢酶;11-乙酰羟 酸合成酶;12-二羟基酸还原 异构酶;13-二羟基酸脱水酶; 14-转氨酶;15-二氢吡啶二羧 酸合成酶;16-二氢吡啶二羧 酸还原酶;17-N-琥珀酰-ε-酮 -L-氨基庚二酸合成酶;18-琥
谷氨酰胺 谷氨酸
Fra Baidu bibliotek
UTP
CTP
甲基-THFA
dUMP
dTMP
二、核苷酸发酵机制
(二)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与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途径相比,嘌呤核苷 酸生物合成途径要复杂的多,整个生物合成的 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5-磷酸 核糖与ATP反应开始到5-氨基咪唑核苷酸(AIR) 合成;第二阶段是从5-氨基咪唑核苷酸开始到 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合成;第三阶段是由次 黄嘌呤核苷酸开始到鸟嘌呤核苷酸(GMP)与腺 嘌呤核苷酸(AMP)合成。
中间物3
转氨
酶4-转氨酶
转氨
L-亮氨酸
L-异亮氨酸
L-缬氨酸
一、氨基酸发酵机制
(四)精氨酸族氨基酸的发酵机制 (谷氨酸棒杆菌)
L-谷氨酸
中间物1
中间物2 中间物3 中间物4
发酵策略: 营养缺陷型 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
L-鸟氨酸 L-瓜氨酸 中间物5 L-精氨酸
二、核苷酸发酵机制
(一)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枯草芽孢杆菌)
IMP SAMP AMP
图3-10 产氨短杆菌 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 成
PRPP
XMP
PRA
IMP
GMP
AMP GMP
肌苷发酵策略: 切断支路代谢,解除反馈 抑制,改变细胞膜透性
二、核苷酸发酵机制
脱氧核苷酸是在核苷酸合成后在二磷酸水平还原 合成的,参见教材P93.
酵母菌的乙醇发酵
C6H12O6
EMP 2ATP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就是经过酵解途径 (EMP)和单磷酸己糖途径(HMP)生成丙 酮酸。一方面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另一方面经CO2固定作用生成草酰乙酸;两者 合并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由三羧酸循环 的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催化 下,还原氨基化合成谷氨酸。
图3-7 谷氨酸棒杆菌的谷氨酸生物合成
珀酰二氨基庚二酸转氨酶; 19-琥珀酰二氨基庚二酸脱酰 基酶;20-二氨基庚二酸差向 异构酶;21-二氨基庚二酸脱
羧酶。
一、氨基酸发酵机制
(二)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
在酵母和霉菌等真菌中,天冬氨酸族的赖氨酸 是以另外的方式合成的,参见教材P91图3-9.
工业生产赖氨酸目前不采用酵母等真菌主要是 有两个原因:
D 磷酸二羟丙 酮
NADH+
H
Pi 甘
α-磷酸甘


H2O
NA﹢
H+
D
酵母菌Ⅲ型发酵
加Na2CO3或 NaOH
2ADP 2ATP
3-磷酸 甘油醛
丙 CO2 乙



乙酸
乙 醇
葡 萄 糖
1、6 -二 磷酸果糖
NA ﹢ NADH+
D
H
磷酸二
羟丙酮
α-磷酸 甘油
甘油
NADH+HH﹢ NAD﹢
细菌的乙醇发酵
菌种:运动发酵单胞菌等 途径:ED
葡萄糖
←ATP 2H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
1mol葡萄糖产: 2mol乙醇 2molCO2 1molATP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2H
KDPG醛缩酶
2ATP
丙酮酸
2CO2
乙醇
乙醛
2乙醇
同型乳酸发酵
2乳酸
乳酸脱氢酶
2丙酮酸
2ATP 2ADP
葡萄糖
2NAD+ 2NADH
一方面糖经过EMP、TCA途径生成天冬氨酸; 另一方面,NH3、CO2与ATP生成氨甲酰磷酸, 二者缩合通过几步反应生成乳清酸,后者再与 PRPP结合,最后生成UMP,再由UMP生成 UTP、CTP和TTP.
UMP
图3-9 枯草芽孢杆菌嘧啶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发酵策略: 营养缺陷型 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 添加前体物
第三章 发酵机制及发酵动 力学
第三节 糖代谢产物的发酵 机制
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
葡萄糖在微生物细胞中进行厌氧分解时, 通过EMP、HMP、ED及PK途径形成多种 中间代谢物。在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中及不 同的环境条件下,这些中间代谢物进一步转 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发酵产物。根据发酵 产物的不同,发酵类型主要有乙醇发酵、 甘油发酵、乳酸发酵、丙酮丁醇发酵、混 合发酵等。
3-磷酸 甘油醛
4ATP 4ADP
2( 1,3-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二羟丙酮
异型乳酸发酵
乙醇脱氢酶
乙醇
乙醛
乙酰CoA
ATP ADP NAD+ NADH
NAD+ NADH
葡萄糖
6-磷酸 葡萄糖
6-磷酸葡 5-磷酸 萄糖酸 -CO2 木酮糖
EMP
HMP
1mol葡萄糖产:
1mol乳酸1mol乙醇 1molCO21molATP
产气肠杆菌
大肠杆菌的混合 (Enterobacte r
酸发酵
aerogenes)的丁二
(mol/100mol葡萄 醇发酵
糖)
(mol/100mol葡萄
糖)
2.4
17.0
36.5
0.5
10.7
-
49.8
69.5
0.3
66.4
88.0
172.0
75.0
35.4
79.5
2.9
L-苏氨酸
CH3 OH C H
H C NH2 COOH
CH3 CH2 H C CH3 H C NH2
COOH
L-异亮氨酸
CH3 H C CH3 H C NH2
COOH
L-缬氨酸
CH3 H C CH3
CH2 H C NH2
COOH
L-亮氨酸
CH2 NH2 CH2 CH2 H C NH2
COOH
L-鸟氨酸
NH
CH2 NH C CH2 CH2 H C NH2
COOH
NH2
L-瓜氨酸
O
CH2 NH C CH2 CH2 H C NH2
COOH
NH2
L-精氨酸
1. 膜透性问题 2. 代谢途径没有分支
一、氨基酸发酵机制
(三)分支链氨基酸发酵机制 (大肠杆菌)
L-苏氨酸
丁酮酸 + 活性乙醛
丙酮酸 + 活性乙醛
缩合反应 中间物1
还原酮基
中间物2 脱水形成新酮基
酶1-合成酶 酶2-还原酶 酶3-脱水酶
缩合反应 中间物1
还原酮基 中间物2
脱水形成新酮基
中间物3
2NAD 2NADH2
2CH3COCOOH
-2CO2
2CH3CHO
乙醇脱氢酶
2CH3CH2OH
※该乙醇发酵过程只在pH3.5~4.5以及厌氧的条件下发生。
酵母菌Ⅱ型发酵
NaHSO3
2ATP 2ADP
1.6-

二磷

酸果


2AT 2ADPP
3-磷酸
丙酮酸
甘油醛
CO
2乙 醛
乙醛 HSO3
NA ﹢ NADH﹢+
乙酰磷酸 磷酸戊糖解酮酶
3-磷酸 -2H 甘油醛
乳酸
2ADP 2ATP
同型乳酸发 酵后半段
磷酸解酮酶途径。 图示两种解酮酶。 此即双歧杆菌进行 的双歧乳酸发酵。
1mol葡萄糖产: 1mol乳酸1.5mol乙酸 2.5molATP
HK PK
混合酸发酵与丁二醇发酵的产物
产物
甲酸 乙酸 琥珀酸 乙醇 2,3-丁二醇 CO2 H2 乳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