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文言知识分类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马说》

初中文言文《马说》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
龚自珍《己亥杂诗》 龚自珍《己亥杂诗》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托物寓意
人才 善于识别和发 现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 人才的统治者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比喻贤才 难遇明主,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难遇明主,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 抒发了怀才不遇、 平之情以及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埋没 摧残人才的嘲讽和鞭挞。 摧残人才的嘲讽和鞭挞。
呜呼! 真无马邪?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真无马邪 难道, 其真无马邪:其,同“岂”,难道,表反问语气 表示疑问,相当于“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真不知马也:恐怕,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知识过关大考验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 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千里之 虽有千里之能 执策而临之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 把 按照 的 它,代千里马 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无实义 定语后置的标志
整体感知
文中, 文中,千里马有着 怎样的遭遇呢? 怎样的遭遇呢?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在文章 中找出相关语句。 中找出相关语句。

马说文学常识

马说文学常识

马说文学常识
1. 文学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小说是最普及的文学形式,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2. 文学作品的主题丰富多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常见的主题包括爱情、友谊、家庭、战争、社会问题等。

3. 文学作品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现实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象征主义风格等。

不同风格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4. 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十分讲究,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5.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获得审美享受,还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培养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6. 世界文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作家和经典作品,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契诃夫、老舍等,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令人难忘。

7. 文学作品常常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是研究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文环境。

8. 文学赏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如主题分析、人物刻画分析、语言艺术手法分析等。

9. 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正是文学作
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10. 培养文学素养,不仅有利于个人的人文素质提高,也有助于社会的文化繁荣,是值得终生坚持的事业。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马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它是一篇千古绝传的寓言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马说》的文学常识进行一定的阐述和探究,同时也会涉及到该文学类别的性质、特征等相关知识点。

首先,文言文《马说》是一篇寓言文学作品。

寓言是一种以虚构的手法,通过人、物、动植物等的比喻,点出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具有明显的启示和警示作用,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类型之一。

《马说》虽然是寓言作品,但它不同于其他寓言作品的纯粹道德教育和深刻启示,更像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见解。

其次,从诗意美感的角度来看,《马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将人和动物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形象,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述展现出悠久的人文情怀和艺术魅力。

文中对马的形象描写尤为精彩,如“鸣鞭求雌”、“欲攀高头戴霞尾”等,无不展现出马的勇猛、高傲和美丽,让读者对马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另外,《马说》充满了深刻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它通过马与人的故事,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阶层的现象。

马作为受欺压的弱者,一直想要通过努力追求自由和幸福,但却总是受到强者的压制和牵制。

这一形象的塑造,恰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弱者的不幸和阶级差异的不公。

作者对此的反思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马说》的语言、结构和风格具有文言文的特征。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它在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马说》在语言和词汇上运用了典型的文言文特征,如多用古词、四字内韵等,这些都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的重要元素。

综上,文言文《马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珍品,它凝聚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描绘了马和人的命运沉浮,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和保护这一作品,更要追寻其中的人生哲理,去发掘和传承古代文化的力量,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二十四、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常有,而3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骈死于槽枥之间6,不以千里称也7。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8,一食9或10尽粟一石11。

食马者12不知其13能千里而食也。

是14马也,虽15有千里之能16,食不饱,力不足17,才18美19不外见20,且21欲22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26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27不以其道28,食之29不能尽其材30,鸣31之而不能通其意32,执33策34而临3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36!其37真无马邪38?其39真不知40马也![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②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语气。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名作动,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之①鸣之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③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3、判断文言句式:①马之千里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②尽粟一石:倒装句,定语后置。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⑤执策而临之。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其真不知马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翻译: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8、策之不以其道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9、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在作者笔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答案]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也”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不知马也”,抒发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

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

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十四、马说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01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201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到屈辱(2)才美.不外见美:美好的素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样[201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2011](5)执.策而临之执:拿着[2011]3.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状语后置/2022广东]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判断句/教材·思考探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021重庆A卷]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教材·思考探究]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马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祗】只,紧。

2、【奴隶人】奴仆。

3、【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5、【一食】吃一次。

6、【或】有时。

7、【食(sì)】同“饲”,喂。

8、【外见(xiàn) 】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9、【且】犹,尚且。

10、【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1、【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材:才能、才干。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4、【临】面对。

15、【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二、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食.马者:通假字,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通假字,同“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假字,“材”通“才”,才能④其真无马邪.:通假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⑤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今异义,古义:有时。

⑥故虽.有名马:古今异义,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⑦策之不以其道.:古今异义,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今异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⑨才美.不外见:古今异义,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⑩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原指马鞭,这里是用马鞭驱赶。

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⑫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⑭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2、一词多义:而: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①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唐朝 韩愈

《马说》唐朝 韩愈

《马说》唐朝韩愈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结束。

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

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一马平川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不停蹄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马说文言知识梳理

马说文言知识梳理

《马说》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食马者通,
2、才美不外见通,
3、尽其材通,
4、其真无马邪通,
二、一词多义:
策(1)执策而临之(2)策之不以其道
食(1)食不饱(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1)虽有千里之能(2)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无马耶
(3)其真不知马也
三、古今异义:
是古义: 今义:
安古义: 今义:
等古义: 今义:
或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之不以其道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5、食之不能尽.其材特殊句式
五、名句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13_八下《马说》记诵必背

文言文13_八下《马说》记诵必背

文言文13 马说经典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

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22.马说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22.马说
【答案】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伯乐”比作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 里马”比作人才,“食马者”比作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的统 治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 治者的愤慨。
拓展帮
类型一 课内外两个文言语段对比
语段对比拓展一 (一)《马说》全文。 (二)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 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 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因此虽然有名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
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采分点 祗:同“祇(只)”,只、仅。骈:并列。称:著称。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答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既将“食 马者”(即统治者)的愚昧浅薄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的。
拓展帮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一)《马说》全文。 (二)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 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 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节选自《战国策》)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2.(思考探究)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马说 分析(二)
●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物质决
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 所以有人曾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 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 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 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臜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 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 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 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 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其 内涵则甚为丰富,含蓄不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
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 分析(一)
●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 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 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 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 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 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 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言文复习课马说

文言文复习课马说

文言文复习马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自主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归纳自主复习:重点句子的翻译和背诵引导复习: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拓展练习复习:中考题型探究二作者回顾韩愈,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文体复习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四字词归纳·读准字音祗槽枥石骈策五整体理解文意(看投影)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一食或尽粟一石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5重点字词6句子翻译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文意理解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 __比作千里马,把__ __ __ __ __ 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 __ __ ___、__ __ __ 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 ___ ___ ___ __ ___ ___的愤懑之情六文本探究(分析文段一)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分析文段二)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分析文段三)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七中考集锦八拓展复习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马说》文言知识

《马说》文言知识

《马说》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仅仅。

二、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马说文言句式总结

马说文言句式总结

马说文言句式总结引言文言文作为中文的古代书面语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重要地位。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的句式独特而精练,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困惑。

本文将对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句式。

主体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通过调换主谓语的位置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定的意思。

常见的倒装句句型有以下几种:1.主谓颠倒主谓颠倒是最基本的一种倒装句句型,常用于强调句首的成分。

例如:“心悲哉!”、“日以继夜”等。

其中,“心悲哉!”表示“我内心非常悲伤!”。

“日以继夜”表示“夜晚紧随白天”。

2.谓语前置倒装谓语前置倒装是指将谓语动词移到主语之前的句型。

一般情况下,是将不及物动词的谓语移到主语之前。

例如:“来者何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等。

其中,“来者何人?”表示“你是谁?”。

“举世皆浊我独清”表示“整个世界都混乱,只有我一个人保持清白”。

3.状语前置倒装状语前置倒装是指将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状语移到句首的句型。

例如:“今日有酒今日醉!”、“彼来,不我睹也。

”等。

其中,“今日有酒今日醉!”表示“今天有酒就今天喝!”。

“彼来,不我睹也。

”表示“他来了,我却没见到他”。

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用连词连接而成的句子。

并列句常见的句型有以下几种:1.并列句的连接词:和、与、及、兼、亦等。

例如:“安排得当,就能高枕无忧。

”、“男女平等,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等。

2.并列句的连文法:递进、转折、选择、并列等。

例如:“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虽然天气很热,但是他还是坚持工作。

”等。

比喻句比喻句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来描述其特点或形象,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常见的比喻句句型有以下几种:1.A如B “A如B”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比喻句句型,用于将A事物与B事物进行比较,以强调A事物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一、重点字
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二、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古今异义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才美.不外见(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四、一词多义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之鸣之不能通其意(调整音节,无实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
其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大概)
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五、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六、文言句式
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

2、尽粟一石。

点拨:1、2、均为定语后置,分别为“千里马”“尽一石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点拨: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状语(介词结构)。

省略句
1、策之不以其道。

点拨:省略主语。

2、执策而临之。

点拨:省略主语。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点拨:“……也”表判断。

七、名句积累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