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第10课《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0课《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汇总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散文今义:文言文的统称。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多数人。

三、古今异义(1)师①我从而师之以......为师②不耻相师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道芷阳间行取道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3)从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③樊哙从良坐依傍④从此道至吾军自、由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⑥吾从而师之跟随、跟从⑦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表叔伯关系(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zhuan四声)(5)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n.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adj.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6)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不要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示疑问语气“吗”四、虚词(1)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表停顿③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句末表陈述④何时而乐也?句末表疑问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知识道理③择师而教之代词,人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类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消独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⑦吾欲之南海到⑧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标志(3)于(介词)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从③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④不拘于时被(4)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做定语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今之众人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个”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多么⑤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五、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容词做名词年龄大(小)的(3)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不耻相师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8)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9)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看不起六、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整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整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整理《师说》是唐代闻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着(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华。

他明确地主见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师说的文言学问,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欢迎阅读!师说的文言学问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肯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肯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第1页/共4页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学校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高校相对的“学校”)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第2页/共4页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老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白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白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关心同学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把握真理,关心同学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同学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鄙视的好老师. 学者,应当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恳求关心,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终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师说》知识点集锦《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整理了《师说》知识点,欢迎学习参考!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言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等于“于”,前一个就是“在”的意思;后一个就是“比”,表中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自身利益此乎(语气助词,表中猜测,译作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有情而不从师(连词,表中转折点)(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导之(连词,表中承揽)(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小遗(连词,表中转折点)(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科学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言其年之先后出生吾乎(助词,主谓之间中止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容易矣(助词,主谓之间中止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学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习读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言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自身利益此乎(副词,表中猜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自身利益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言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中停滞)(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寡人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属格,强化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矣。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一、字音字形庸(yōng)知嗟(jiē)乎句读(dòu)阿谀(yú)奉承欤(yú)老聃(dān)蟠(pán)(蟠龙,蟠桃)经传(zhuàn)嘉(jiā)奖贻(yí)笑大方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三、词类活用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作动,低于)2.吾未见其明也。

(形作名,高明的地方)3.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4.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五、虚词归纳(一)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4.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6.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二)之 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3.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6.郯子之徒。

(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8.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9.彼童子之师。

(的)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1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乎(1)生乎吾前介词,在。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6、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她)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

(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大概。

(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难道。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分外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大凡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大凡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1师说文言考点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二、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7、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9、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10、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11、(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个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个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个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增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或师焉──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耻辱,以……为羞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其贤不及孔子──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三、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的凭借。

今义:表结果。

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结果。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从,随从;而,表承接,可不译。

今义:连词,因此就。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少年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的从师之道。

今义:古代沿用至今的道路。

四.特殊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翻译:老师,是(可以)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翻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翻译:不受世俗的限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翻译:向我学习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翻译:老师不一定胜过学生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翻译: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翻译: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师说》文言点梳理

《师说》文言点梳理

《师说》文言点梳理一、重难点字词1.句读.之不知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 2.无.贵无.贱无论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表方式,用来……的今:关联词3.吾从而..师之古:两个词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

今:很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学校教育6.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四、词类活用1.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2.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或意动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5..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7.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9.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五、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专门技艺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或意动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2.之①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③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⑤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代词,这些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连结定语和中心词,可不译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⑨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的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反问/代词4.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或表假设,如果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⑤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5.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6.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课本为“道理”)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④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7.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者是“在”的意思;后者是“比”的意思,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词,那些 代词,他 代词,他的 代词,指圣人
副词,大概
前代词,指士大夫 后表反问,难道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6.传
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授 传授 流传 解释六经的著作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学者
(1)作代词 指代人或事物;代他,这类
(2)作助词
师道之不复, 结构助词,“的” 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3)作动词,“到”、 “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 .其 (1)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2)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 (4)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 (5)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1、于其身,则耻师焉 连,表转折 ,却 连词,表顺承,就 2、问之,则曰 则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连词,表顺承 近谀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表判断,就是
相当于介词“于”,在 1、生乎吾前 乎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相当于介词“于”, 表比较
3、其皆出于此乎 句末语气词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词类活用
1、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 学习) 2、 或师焉,或不焉
(名词作动词 从师) 3、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作动词 低于) 4、 吾从而……为耻) 6、孔子师郯子、苌弘
固定句式,“其……乎“表揣测,意为“大概……吧”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管…..呢”
五、一词多义:
1. 师
(1)作名词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巫医乐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百工之人 姓氏 师襄
吾师道也
(2)作动词用
学习 从师 意动用法 以……为师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2. 之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特殊句式 五、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表目的或结果的 连词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人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意动用法 以……为师)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 “惑” 作宾语 ,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9、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四、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由“之”作标 志 4、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 5、而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词结构后置句 7、不拘于时 被动句,“于”表被动 8、其皆出于此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