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劝学》《师说》课件.ppt

古今异义
【輮以为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绝江河】 【故不积跬步】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蟹六跪而二鳌】 【金就砺则利】
【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本文写作思路 层次—结构—线索—框架
12、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 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 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13、每个时代、社会都需要自己的伟大 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 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14、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 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 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15、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 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10、何陋之有?——何由知吾可也?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 焉
1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1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6、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17、师不必贤于弟子——寒于水 1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 陆九渊《读书》)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 朱熹《观书有感》)
1、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 知识武装自己。 —— 卡尔-马克思
2、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 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 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 于事。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 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 达到光辉的顶点。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ppt课件

•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 辙。
• 4、古文运动: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学 习先秦撇弃六朝华而不实之文。
;.
14
重点实词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是故无贵无贱 3其皆出于此乎?
4 君子不齿
5 作《师说》以贻之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
15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Fra bibliotek也;.
16
词类活用
1 吾从而师之 2 孔子师郯子、苌弘 3 而耻学于师 4 则耻相师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 小学而大遗
一词多义 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 却”
其身正,不令而行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 却”
;.
6
3、一词多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暴见于王 今王鼓乐于此
;.
从
比
不译
给
被 在
7
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
9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寡人之于也尽心焉耳矣
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以为妙绝 4、佛印绝类弥勒 5、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望:1、吾尝跂而望矣 2、日夜望将军至 3.先达德隆望尊 4、适冬之望日前后
• 4、古文运动: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学 习先秦撇弃六朝华而不实之文。
;.
14
重点实词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是故无贵无贱 3其皆出于此乎?
4 君子不齿
5 作《师说》以贻之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
15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Fra bibliotek也;.
16
词类活用
1 吾从而师之 2 孔子师郯子、苌弘 3 而耻学于师 4 则耻相师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 小学而大遗
一词多义 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 却”
其身正,不令而行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 却”
;.
6
3、一词多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暴见于王 今王鼓乐于此
;.
从
比
不译
给
被 在
7
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
9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寡人之于也尽心焉耳矣
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以为妙绝 4、佛印绝类弥勒 5、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望:1、吾尝跂而望矣 2、日夜望将军至 3.先达德隆望尊 4、适冬之望日前后
《劝学》《师说》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定语后置,应为“利爪牙”“强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 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标志为“……者,……也”)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 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6)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关系 )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关系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顺承 )
青,取之于蓝( 介词,从 ) (7)于 而青于蓝( 介词,比 )
阅读课文第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积土成山,风雨兴.①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③神.明. ④自得,圣心备焉。 (①动词, 起 ;②兼词, 相当于“于此” ; ③连词, 表顺承 ;④名词, 非凡的智慧 。) (2)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①至②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① 没有用来……的,无从 ;②动词, 到达 。)
(4)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标志是“也” )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标志是“也” )
6.名句积累 (1)《劝学》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学不可以已 ”。 (2)《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 子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 (3)《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4)《劝学》中的“ 积水成渊 , 蛟龙生焉 ”是说水不 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课件 (31张PPT)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劝 学》 《师 说》
经典名言积累:--建议摘抄
目录
壹 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贰 品味“劝学”,感悟学习 叁 品读“师说”,感恩师者 肆 与时俱进,拓展延伸
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 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 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 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 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 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 以改变人的本性。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每自称 “郡望昌黎 (今辽宁义 县),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 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 “韩文公”。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
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 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主要作品有 《师说》《马说》《进学解》《原毁》《祭十二 郎文》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 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 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动词,符合,合乎 劲疾 借助 到达 横渡 起 功效 强健 因为
文言虚词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递进连词 并列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 转折连词
《劝 学》 《师 说》
经典名言积累:--建议摘抄
目录
壹 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贰 品味“劝学”,感悟学习 叁 品读“师说”,感恩师者 肆 与时俱进,拓展延伸
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 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 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 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 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 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 以改变人的本性。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每自称 “郡望昌黎 (今辽宁义 县),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 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 “韩文公”。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
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 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主要作品有 《师说》《马说》《进学解》《原毁》《祭十二 郎文》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 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 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动词,符合,合乎 劲疾 借助 到达 横渡 起 功效 强健 因为
文言虚词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递进连词 并列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 转折连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复习《劝学》《师说》课件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不海③积。无累骏以细马小一( 的跨流跃没水,有,也用就不来没足…有十…办步法远的汇;,成劣无江马从河拉)大车 走④十舍天(,停(止也,能到止达息,)它的成)绩来源于走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
么⑤)锲腐(烂的刻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
③ 停止,中断
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
④断绝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⑤直上穿过
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识记方法】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 “断”。比喻引申出“横渡”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 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 “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 “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堆8积.解土释石成加了颜高色山的,词风语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
积①累焉善(行兼养词成,高尚相的当品于德“,于自此然会”心智)澄明,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 也步②就半得具步(有的了行获圣程得人,)的就精没神有境办界法。达所到以千不里积之累远一;
张胜及假(
非正式的 )吏常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
(
凭)借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
也。州官闻知,与急“令真属”下相捕反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
往。 假期
(3)绝 (高考必背P5977<46>绝)
义项 ① 横渡
例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劝学》、《师说》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__明___句__读__,__不__能__解__决__疑__惑__,__有__的__(_指__“__句__读__之__不__知__”__)向___老__师__学__习__, 有__的__(_指__“__惑__之__不__解__”__)_不__向__老__师__学__习__,__小__的__方__面__要__学__习__,__大___的__方__面__却__放__ 弃__了___,__我__没__看__出__那__种__人__的__明__智__之__处__。__(_得__分__点__:__以__“__之__”__为__标__志___的__宾__语__ 前__置__句__;__“__或__”__,__有__的__;__“__小__”__“__大___”__,__小__的__方__面__,__大__的__方__面__;__“__遗__”__, 放__弃__;__“__明__”__,__明__智__之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项意思相同。 B项“以羊易之”的“易”指替换。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 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 来督促。等到考取进士时,(韩愈)在公卿之间投送自己的文章,曾担任过宰相的郑 余庆大力为他传布名声,因此他在当时很出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
《劝学》《师说》
复习任务
1. 梳 理 积 累 两 文 中 的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重 点 掌 握 古 今 异 义 词 和 多 义 实 词 “中”“已”“常”“攻”。 2.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劝学》《师说》复习课件36张

翻译句子的原则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突出重点:
多义词 活用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作文
• 常见名言警句: • 具有强说服力的事例:
• ……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神专注,执着 追求;水滴穿石,铁树开花。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注重积累,积少 成多,集腋成裘。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心一也。——专 心,专一 2、善假于物也——生存的智慧
当堂检测 一词多义(实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博闻强记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动词,听见 名词,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 人之耳者
高考链接
(一)虚词:
(2011年四川卷)吾尝终日而思矣 (2010年山东卷)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010年浙江卷)风雨兴焉 (2009年山东卷)假舆马者 (2014年安徽卷)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懂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向法:上1、/抓向动下词,动词前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吾师道也。
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论据,例如:“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段,试从下列高
考热点话题中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论据“
磨砺 追求 责任 发展 环境 坚守
2、《师说》第二段用到了对比论证,从以
上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论点鲜明、有
对比论证方法的文字。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6 /23202 1/6/23 Wednes day , June 23, 2021
《劝学》《师说》总结 PPT课件

4)指示代词,一般表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 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大概”“难道”“怎么”“还是”“可 要”等,或省去。例如:
2)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他”“它”(包括复 数)不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你的”或 “你”。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也(你的); 而 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 古汉语: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
状语置于谓语之后,所以叫状语后置句。
一般以“于”“以”作为介词标
如:志学于余。
方法: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 谓语动词、 介词位置
缚之以绳。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省略句
•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 意思或整个语境去推断。
• 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
士大夫之族,……。( )问 之,( )则曰:……
• 所以
固定句式
1、“用来……的凭借(方法、手段 等)”“依靠他来……的”
•师者,所以道受也解惑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的原因”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设喻
证明的道理
特点
效果
青、蓝
学习让人发展、提高
輮以为轮
木、金
跂望不如 登高
登高、顺风、 假舆马、假舟 积土、积水、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骐骥、驽马、锲而 不舍、锲而舍之
蚓、蟹
学习可以改变本 性,使人向善 推导结论,学习 可以提高自己
空想不如学习
通过学习弥补 不足
学习重在积累, 不断积善成德,
以备圣心
4.文化传承与理解:尊师重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探寻 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活动一:理解“学习之道”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读出你在《劝学》和《师 说》中所寻到的“学习之道”,完成下面表格。
学习活动一:理解文中“学习之道”
课文
学习的目 的和意义
学习的 作用
学习的方 法和途径
出人远 下圣人亦远 遵循师道 背离师道
批判不从师的人, 强调从师的广泛性
号召师道回归
效果
一正一反,清晰直 观地展现了师与耻 师的行为和结果巨 大的反差,有力地 批判了耻学于师的 社会风气,有效地 强调了从师学习地 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习任务三:分享“学习之道”
校园网络贴吧上高一新生吐槽高中学习生活,现在选出了一些典型的吐槽,结合所 学的《劝学》、《师说》及自身对学习的体悟,阐述自己的学习观,给予正能量的回复。 吐槽1:高中学习好苦、好枯燥、好无聊啊! 吐槽2:学习真难啊,老师讲的听不懂,勉强能听懂的部分也不会做题! 吐槽3:“宇将军”又来啦,我的单词还没背下来,英语太可怕了,完全是读不懂的天书 啊!无用! 注意:选择其中一个吐槽,有针对性、有条理地给予回复。
学习的 态度
比较分析,总 结学习之道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下奇才。
喜爱
译文: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 他为天下奇才。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7.爱
爱护
(4)《韩愈传》: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译文:韩愈先前所议论的事是出于对朕的爱护,但是不应该说天子事奉 佛就会寿命短促。
(5)《静女》:爱 而不见,搔首踟蹰。 躲藏、隐藏 译文:(女子)躲起来不出现,(男子)挠着头,徘徊不进。
(2)鞣以为轮 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三、古今异义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特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地下的泉水。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7. 学于 余。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四、文言句式
(五)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句式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 ”:没有用来...的,无从。
“不”同“否”,不(向老师学习)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二、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故木受绳则直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二、词类活用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PPT课件

弃六朝华而不实之文。
-
21
重点实词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是故无贵无贱 3其皆出于此乎?
4 君子不齿
5 作《师说》以贻之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
22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也。
•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 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 浮躁啊。
-
14
活用作文素材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 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用在此处其 意是强调学习的功效。是的,学习者不是简单地 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 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人只有不断学习,改造 自己,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后世一般把“青出 于蓝胜于蓝”用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 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古义:金属制品 今义:黄金
-
4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 或某种事物上。
-
5
4、一词多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 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不译
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给
暴见于王
被
今王鼓乐于此
-
在
6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
不拘于时
被动句
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 道……吗?”
-
21
重点实词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是故无贵无贱 3其皆出于此乎?
4 君子不齿
5 作《师说》以贻之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
22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也。
•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 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 浮躁啊。
-
14
活用作文素材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 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用在此处其 意是强调学习的功效。是的,学习者不是简单地 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 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人只有不断学习,改造 自己,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后世一般把“青出 于蓝胜于蓝”用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 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古义:金属制品 今义:黄金
-
4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 或某种事物上。
-
5
4、一词多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 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不译
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给
暴见于王
被
今王鼓乐于此
-
在
6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
不拘于时
被动句
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 道……吗?”
《劝学》《师说》课件

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聚细小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驾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 放弃奔跑。
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①锲:二个“锲”均意为“雕刻”②而:二个“而”均表假设关系,如果 ③舍:二个“舍”均为动词,放弃④镂:雕刻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都注意省查自己,那
么他就会聪慧多智,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1.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对人性改造的价值,学习可以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 重要意义
学习之道
学,教子也,就是用两只手辅佐学习者。
习,数飞也,鸟在白天反复练习飞翔,就启示 学习者要不断检验、反省自己的学习。
1.两篇课文中所指的“学习之道”是什么? 2.两篇文章中需要我们如何学习?
学习任务单1:自主归纳梳理两篇文章的 文言字词句
学习任务单2:绘制思维导图,理解文本 的论证思路
劝 学
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
学 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的
方 法 、
坚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骐骥”与“驽 马”对比
态 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朽木”与“金 石”对比
专心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假装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统编版语文高一年级教学ppt

4. C项:A “知”通“智”;B“生”通“性”;D“有”通“又”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
5. D项: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C“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上食埃土 D学不可以已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
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
—
提高。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 学习对于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
挺者,輮使之然也。
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借外界条件,能帮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要善于积累。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对比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 正/反面设喻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 功。
正/反面设喻 对比设喻
无以至千里( 没有……的办法 )而绝江河(横渡) 3. D项 :A B C 表示修饰;D表示递进 A吾尝跂而望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顺风而呼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 C项:A “知”通“智”;B“生”通“性”;D“有”通“又”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
5. 下列选项中没有出现活用用法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 D项: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C“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上食埃土 D学不可以已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
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
—
提高。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 学习对于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
挺者,輮使之然也。
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借外界条件,能帮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要善于积累。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对比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 正/反面设喻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 功。
正/反面设喻 对比设喻
无以至千里( 没有……的办法 )而绝江河(横渡) 3. D项 :A B C 表示修饰;D表示递进 A吾尝跂而望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顺风而呼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 C项:A “知”通“智”;B“生”通“性”;D“有”通“又”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
5. 下列选项中没有出现活用用法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0.《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梳理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四、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惑者也。 译文: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也欤! 译文:
(1)那些童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 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解析】 “非……者”,否定判断句。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君子)的见识竟然 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令人奇特啊! 【解析】 “不齿”指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第一个“其”指 “君子”;第二个“其”代词,“这”,指“智乃反不能及”。“乃”译为“竟然、反而”。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 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得璧,传之美人________________
④传送,传递。
⑤舍相如广成传________________
⑤招待宾客的馆舍。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
解释。
(1)而耻学于师
(1)意动用法,以……为耻。
(2)小学而大遗
(1)靛青,是从蓼蓝中取得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更深。 【解析】关键词“于”,第一个“于蓝”表示“取”的地方,第二个 “于蓝”表示比较,“于”相当于“比”。 (2)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检讨,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不 会有过失了。 【解析】 关键词“金”“就”“博学”“知”要译出,“日”活用为状语也要译出。
感谢观看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_________③__以__…_…_为_ 师。
④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
④学习。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 ⑤从师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李蟠
8、其
一词多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代词,他们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连词,表修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连用,相当于“罢了。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代词,道理
吾从而师之
代词,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特殊句式
重点语句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 水凝结而成的,但是比水更寒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直了,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 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 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 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 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智慧 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师说
通假字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受,同“授”,教授 • 2、或师焉,或不焉 • 不,同“否”
一词多义
•輮以为轮 •輮以(之)为轮,省略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判断,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者, …… 也”表示判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用“……者, …… 也”表示判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宾短语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介宾短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一词多义
结构助词,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这一类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这些,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3、吾从而师之
古今异义
从而,两个字,从,跟从;而,表承接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5、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一定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
• 1、輮以为轮 • 以为,把……做成 • 2、金就砺则利 • 金,指金属的刀类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博学,广泛地学习 • 4、蟹六跪而二螯 • 跪,脚 •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寄托,藏身
古今异义
1、而
一词多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
一词多义
4、惑 惑之不解
一词多义
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5、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表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表揣测或商量语气, 相当于“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表感叹语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劝学
• 1、輮以为轮
通假字
•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知,同“智”,智慧
• 4、君子生非异也
• 生,同“性”,天赋,资质。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词类活用 •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水,名作动,游泳 •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 4、用心一也 • 一,数词作动词,专一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名词作动词,学习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求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一词多义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连词,表修饰,地;连词,表转折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2、于
一词多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介词,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
3、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它,代靛青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助词,无实义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助词,无实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君子的天赋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 助外物罢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 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如果就放下不刻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 刻断;雕刻如果一直不停止,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介词,在;介词,比
6、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一词多义
连词,表承接,就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
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一词多义
连词,表并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连词,表转折
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而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连词,表修饰,可译为“着”;连词,表转折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地
一词多义
吾尝跂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连词,表修饰,地;连词,表转折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