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面子、关系
《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

«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陈资权(暨南大学㊀广东㊀广州㊀510632)作者简介:陈资权(1991.10 ),籍贯湖北,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暨南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ʌ摘要ɔ㊀«礼记»有云: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 仁义礼智信 为儒家的 五常 ,单单这一 礼 字就影响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持续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中国的人际关系内在逻辑究竟是怎样的?它是否与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本书针对以大多数欧美国家学生作为受试者,而构建出来的现代世界主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提出质疑,并指出用西方的 个人主义 作为预设的心理学理论,不适用于当下的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 差序格局 的特性,主张通过对华人本身研究,以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心理学.ʌ关键词ɔ㊀儒家思想;人际关系;民族心理学ʌ中图分类号ɔG 441㊀㊀㊀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9-9433(2019)11-0189-02㊀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西方的心理学并不是普世的心理学,它对个体的认识也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白人被试的结果,并不能无条件地推广到在其他文化背景下所成长的个体之间.[2]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偏重于情,讲究 人间处处有真情 和 千金难买真情义. 而西方则偏重于理,讲究往往对事不对人,法大于情.所以说要真正了解中国人,就不能以西方的理论作为依据,在这一点上我有着和作者相同的看法.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想要探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逻辑,就必须从我们自身找到答案.一㊁对 人情与面子 的理论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分类的看法本书中作者构建了 人情与面子 的理论模式,用以解释人类普遍的社会行为和华人特殊的社会行为.书中将人际关系由其中所含的情感性行为与工具性行为之比例来划分.以情感的多寡与工具性的强弱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类.当情感性成分居多时,即为情感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导;当工具性成分居多时,即为工具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以个人和陌生人所建立的关系为主导;当这两种成分势均力敌时,即为混合性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以个人和亲朋好友为主导.这三种关系也分别与书中提到的 需求法则 ㊁ 公平法则 和 人情法则 相对应.我认为作者所建立的这套 人情与面子 的理论模式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情感性关系中,作者提出中国式家庭的交易与分配法则式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的 需求法则 .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教导他们的责任,子女亦有在父母年迈时的赡养义务,从而达到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然而在当下中国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留守儿童 和 空巢老人 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父母并不能担负起抚养和教导子女的责任,而子女由于生活负担的增大和工作压力,也很难承担起老人的赡养义务.虽然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现实面前的无奈之举,但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一对独生子女夫妻需要承担起四个老人加至少一个孩子的赡养义务,在城市有着较好收入的白领尚且捉襟见肘,更不用说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人们了. 需求法则 的建立同时要考虑的应当有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更多的考虑到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否则很难建立如作者所说的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也不能完全满足个人在关爱㊁温情㊁安全感㊁归属感等感情方面的需要.在工具性关系中,作者提出这中国人与工具性人际关系交往遵循的是童叟无欺的 公平法则 .然而众所周知,对于陌生人,非亲非故者,中国人并不会以情感成分少的 公平法则 待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摆出一副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姿态,有事甚至还会欺负弱者,占陌生人的小便宜或者排斥陌生人.工具性关系的建立并不会因为情感成分少而产生绝对的公平,从而达到作者所阐释的互利互惠.相反,我认为它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即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可能接受这套理论体系,综合素质较低的人恰恰因为这段关系的不稳定性与个体的流动性,反而不会遵守作者所预定的这套游戏法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黑车司机㊁缺斤少两的小贩㊁倒卖高价票的黄牛等等.这些人往往不会顾及 公平法则 ,相反他们会更注重眼前的利益,不能做到真正的童叟无欺.下图是我认为在工具性法则中所对应的人际关系.工具性法则对应人际关系在混合性关系中,作者提出个人最可能以人情与面子来影响他人的人际关系范畴.这类人际关系的特色是: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大多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不像情感性关系那样绵延不断,长久存在.它的延续必须借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加以维系.我认为在混合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完全需要礼尚往来才能加以维系,也可以像情感性关系那样长久存在.在互联网四通八达的今天,一句暖心的问候,两个分隔两地好友的视频电话,都可以让人倍感欣慰,亲切许多.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精神的交流,精神上的契合往往比用礼物维持起来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持久.因此,这三种分类方式用情感成分的多与少来界定人际关系的分类,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下中国.我们的情感关系并不仅仅是由情感关系成分的多少来决定,还应考虑到情感的肯定程度到否定程度的变化来决定.否定的情感并不代表着情感成分少,反之肯定的情感也并不代表着情感成分的多.情感的否定与肯定和情感成分的多少并不在一个维度之间,当对方对你持有否定情感时,即便是至亲也会反目成仇,当对方对你持有肯定情感时,即便你们之前相互不认识,也会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因此我认为这种分类方式不应仅仅考虑情感成分的多与少,更应当考虑到在981实际生活中的情感的肯定程度与否.二、对儒家思想与人际关系的看法儒家思想根治于中华大地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和孟子二位圣人就已经构筑出了一副恢弘的蓝图用已传播儒家思想,用学术的教诲和诱导,来恢复诸如仁㊁义㊁礼之类的美德,以统一中国,并进而恢复传统上古帝国的光辉.在经历始皇时期的大一统和 焚书坑儒 事件后,儒家进入了短暂暗淡,但是当后来的统治者发现一个缺乏充分凝聚力与认同感的统治,即便有着强而有力的行政组织和执行力,也难以长久.儒家终于迎来了它在历史上的光辉时刻,即在汉武帝时期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人阶层在中国历史上由此崛起, 修身㊁治国齐家㊁平天下 也一直被古往今来的名士作为自己一身奋斗的目标.由此可知儒家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其他诸子百家无可企及的.因此,要想了解儒家思想与人际之间的关系,必先了解儒家思想是有那几个成分构成,儒家思想的构成可归为四类:第一类为义命分立的天命观;第二类为庶人伦理:仁义礼的伦理体系;第三类为修身之道;第四类为士之伦理:济世之道.作者在书中从第二类,庶人伦理:仁义礼的伦理体系出发来论述儒家思想与人际关系.我认为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同样与中国的人际关系紧密相连.首先第一类义命分立的天命观.«孟子»有云: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以为:人的本性是由天所决定的,人有在尽心竭力实践自己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 天性 是什么,也因此才能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 使命 是什么.儒家这种 义命分立 的天命观,将鬼㊁神等超自然力量划入 不可知 的范畴,对其抱持 存而不论 的态度,这也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成份.所以,马克思 韦伯将基督新教和儒教都划入理性主义宗教的范畴,但他却认为两者的价值取向存有极大的差异: 儒教的理性主义是对世界的理性适应;基督教的理性主义则是对世界的理性控制. 韦伯认为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中西社会发展走向不同道路的内在精神因素.[6]这也就是为何大到国家小到我们个人都倡导 以和为贵 ,因为无论是国际交往关系的和 还是人际交往关系中的 和 ,都与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对世界的理性适应密不可分.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7]这句诗出自诗经,为周王宴请诸侯时的诗,其意为:正和性柔能使酒美一样,人不傲,温和才能福禄不断.这种隐喻,是很有深意的.它说明儒家 和 的思想早在周朝就已出现.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遵循这一法则.儒家总是以乐观的态度设法调适人与世界的关系,去适应现实,而不是以分析的态度去驾驭现实,改造现实.这种延续时至今日依旧没有改变,中国始终倡导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是如此.其次,第二类庶人伦理:仁义礼的伦理体系.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之有所生也. [8]这段话说明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必要遵循尊卑和亲疏这两方面来衡量彼此间的关系;所以在中国的分配法则之中,也是由这两方面决定,先是从尊卑关系考虑谁是资源的支配者,再由亲疏关系决定资源的分配方式,其中仁㊁义㊁礼,也分别对应关系㊁法则和决策.这也是西方所言的 正义理论 即:个人的福祉及促成个人发展是共同目标时,需求将是主要正义分配法则.换而言之,只要妥善使用这些法则,人们便能将社会资源作出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整理的有利分配.[9]当下的中国分配方式也是依照这一体系,自上而下的分配,由国家统一宏观调控,个人则通过人际关系网络的运作来各取所需.第三类修身之道: 自天子以致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之本 [10];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天子乃至平民百姓,修身是第一要务.那么儒家的修身之道和我们的人际交往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自省是儒家所倡导的十分重要的修养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这种修养方法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辩察和剖析其中善恶是非,开展自我批评与自我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这就解释了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在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能够众志成城,很快就能动员到普通百姓加入到救灾的队伍中去,这与儒家中的自省与道德的自我约束是分不开的.因为重视自省,所以我们在陌生的环境下总表现的谨小慎微,因为我们怕自己做出不得体的举动,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因为自省,我们能够在他人需要帮助之时,慷慨解囊.这三者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当中,分别影响了了我们价值观㊁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即是合理,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根治与中华大地,并且长盛不衰,说明中国社会已经适应了这套系统,中国人的血脉当中蕴藏着儒家文化,所以说儒家势必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参考文献[1]㊀戴圣«礼记 曲礼»[2]㊀侯玉波张梦对中国人自我结构的理论分析心理科学2009(1)[3]㊀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版2010第11页[4]㊀孟子«孟子 尽心上»[5]㊀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㊁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心理出版社127页[6]㊀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㊁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心理出版社128页[7]㊀«诗经小雅 桑扈»[8]㊀戴圣«礼记 中庸»[9]㊀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㊁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心理出版社97页[10]㊀戴圣«礼记 大学»(上接第188页)1㊁出示资料袋(3张)这样的好总理怎么能不让我们感动和赞叹呢,但我们的总理也是一个需要关心的人啊!看,夜深了我们的总理办公室的还亮着.你们路过这里想不想对总理说点什么,劝劝总理呢?2㊁小练笔:«我想说.......»八㊁总结全文同学们,总理听不到你们的话了,他一定感到很欣慰的.总理也想过轻松的生活啊.但他知道此时的国家需要他,人民需要他啊!板书设计:13㊁这一夜的工作生活 简朴㊀㊀㊀㊀㊀激动,自豪工作 劳苦091。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一、引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情、面子与权力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换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特征。
人情指的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关怀和温暖;面子是指人们为了保持自身形象和声誉而需要维护的一种社会地位;权力则是社会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在情理社会中,人们通过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来进行社会交换,形成一种复杂的互动模式。
二、传统社会中的人情交换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情交换是一种亲情、友情和深层人际关系的表达方式。
人们通过互相帮助、关心和照顾来维系彼此间的关系。
这种人情交换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也表现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农村社会中,邻里之间的人情交换尤为显著,人们互相帮助种田、建房、婚嫁等,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
而在城市社会中,这种人情交换则多体现为亲友间的互相照顾和经济上的支持。
然而,这种人情交换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人情交换容易导致“情义横流”的情况,即人们之间的人情债务会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内外界人情的压力。
这导致人们的情感逐渐被功利取代,人情逐渐沦为一种交换的手段而非真正的情感表达。
其次,人情交换往往也涉及到利益的交换,而利益的分配又会牵扯到权力的使用。
权力在传统社会中往往集中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他们可以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力来获得更多的人情和面子。
三、面子的重要性与再生产面子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面子可以增加个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可以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们常说“面子无价”。
因此,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失去面子,也期望获得更多的面子。
在这个过程中,面子的再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维护和增加面子,个人能够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进而拥有更多的人情资源和权力资源。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指的是中国人在社交和人际交往中所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和交往模式。
这种关系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关系导向:中国人重视社会关系,注重维护亲属和朋友之间的联系和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其他人际关系。
在中国的社会中,人们通常会通过个人关系来获取资源、发展事业、解决问题等。
2. 人情关系:中国人注重维护人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近感。
在亲属、朋友、同事和业务伙伴等不同关系层面上,中国人会相互帮助、互相照顾,并倾向于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3. 面子和尊重:中国文化中存在着面子文化和尊重的观念。
中国人注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通常不喜欢公开批评或尴尬的场面。
尊重长辈、上级和权威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4. 礼节和谦虚:中国人非常注重礼节和谦虚,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中。
传统的礼仪准则、正式的称谓和注意言辞都是中国人重视的方面。
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通常不夸大自己的成就或能力。
5. 团体意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在团队中,个人往往会牺牲个人利益来追求整体的利益。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重视人情关系、面子和尊重,注重礼节和谦虚,同时强调团体意识和集体利益。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理解与探讨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理解与探讨章伟(1)面子,关系,人情确实是我们社会一直遇到的,不可避免的话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讲到这些个词汇时,脑子中想到的很多都是互相狼狈为奸,走后门,托关系这样的事情,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人情与面子已经是我们社会按照一定秩序流畅地运行下去必不可少的机制了。
作者在书中也认为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下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2)在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图中,作者认为工具性关系的个人较容易改变成为混合性关系。
我认为尤其是在中国社会里很适用,工具性关系是为了获得个人所需要的目标和资源,但是一旦这样的关系成立以后,即使是短暂而且并不稳定的,总归是存在关系了。
Jacobs认为拉关系之所以有效,其先决条件是关系必须可靠。
这句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可靠这个词到底是怎样定义的需要考究。
不可靠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也很容易成为不可靠消息,我们的请客吃饭,胡诌聊天等等,可以把原先不可靠,不亲密的关系,甚至只是利用的关系转变成为包含有情感的关系。
尤其是中国人注重和谐和人际关系,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关系都是包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
但是应看到,如果先验地认为互动双方只存在工具性关系,那么转化为混合性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完成社会交易之后双方很难存在联系。
混合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之间的转化在作者看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家里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
我的一个小舅公原先和我们很亲,但是后来因为做生意一直不好,所以亲戚们一直得帮扶着他。
再到后来,因为借的钱很多,然后我们大家对他就是处于一种冷淡的状况,对小舅公又来借钱就很烦恼,有时候干脆就一口回绝。
所以这件事就让我对作者的说法感到怀疑。
情感联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随着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这种情感上的关怀正在逐步减弱,这可能与西方文化扩散也有关系,但人情的逐步冷淡确实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
中国人情世故宝典

中国人情世故宝典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情世故。
以下是一些中国的人情世故:
1. 礼貌和尊重:在中国,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并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尊重。
2. 面子和谦虚:中国人注重面子,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因此,人们在与人交往时通常会表现得谦虚,避免过于炫耀自己的成就或财富。
3. 人际关系:在中国,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和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确保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4. 礼物和礼物文化:在中国,送礼物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
人们通常会送一些礼物,以表达自己的感谢或敬意。
此外,中国还有一种独特的礼物文化,即在送礼物时要注意礼物的价值和意义。
5. 面子和社交活动:在中国,面子和社交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通常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聚餐、茶话会等,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并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得得体。
6. 面子和商业交易:在中国,面子和商业交易也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通常会在商业交易中表现得礼貌和尊重,并尽量避免让对方感到尴尬或难堪。
7. 面子和教育:在中国,面子和教育也是紧密相关的。
家长通常
会为了自己的孩子的面子而努力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总之,中国的人情世故非常丰富,涵盖了许多方面,如礼貌、尊重、人际关系、礼物文化、面子和商业交易等。
这些人情世故在中国的社交和商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
人情通常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恩惠和义务。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文化中,人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可以在困难时获得帮助和支持。
人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交换,即通过给予他人帮助或恩惠,期待在将来得到回报或回报他人。
这种交换关系建立在信任和互惠的基础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面子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它涉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名誉、尊严和声望。
面子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象征,对于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地位非常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通常会努力保护自己的面子,避免失去尊严或受到侮辱。
面子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规范,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人情和面子在中国文化中相互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了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框架。
人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义务,而面子则涉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考虑人情和面子的因素,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形象。
同时,人情和面子也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人情债和虚荣心理。
总之,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了解人情和面子的含义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人情与面子读书笔记

人情与面子读书笔记书名:《人情与面子》作者:王小波读书笔记:1. 人情和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关系和相互关心的情感,而面子则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
在中国社会中,人情和面子往往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特别注重这两个方面。
2. 《人情与面子》这本书详细地剖析了人情和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书中指出,中国人重视人情和面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个人的行为往往被视为集体的一部分,个人面子的损失可能导致整个集体的面子受损。
因此,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是至关重要的。
3.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情和面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尽管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化,但人情和面子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例如,一些人在工作中可能会追求面子而不是实际的利益,甚至会为了维护面子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企业中经常发生,被称为“面子工程”。
4. 书中还提到了人情和面子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
人情和面子的追求往往会导致人们陷入困境和痛苦之中。
例如,在婚姻中,一些人可能选择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家族的面子。
这样的婚姻往往缺乏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感。
5.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情和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概念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人们的行为。
尽管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化,但人情和面子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情理社会中的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以及它们在社会交换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情理社会,作为一个特定类型的社会结构,其运作逻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其中人情、面子和权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要素的内涵、功能以及它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运作机制,来揭示情理社会中社会交换方式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我们将对人情、面子和权力在情理社会中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
人情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情感纽带和互惠关系,它既是社会交换的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面子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尊严和尊重,它涉及到个体的社会地位、声誉和形象等方面。
权力则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个体或群体能够影响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它在情理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是社会交换的动力,也可能是交换的障碍。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些要素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运作机制。
在情理社会中,社会交换往往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而是涉及到情感、面子和权力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
人情和面子在交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交换的媒介,也是交换的目标。
权力则在社会交换中发挥着调控和塑造作用,它既可以是交换的驱动力,也可以是交换的限制因素。
我们将总结情理社会中社会交换方式的特点,并探讨它们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情理社会中,社会交换方式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关系导向,它强调个体的情感需求和面子需求,同时也注重权力的分配和运用。
这种社会交换方式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也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
因此,我们需要对情理社会中的人情、面子和权力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交换方式的运作逻辑和影响。
二、人情:社会交换的情感纽带在情理社会中,人情是一种深厚而复杂的情感纽带,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社会交换中,塑造着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人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媒介,通过它来维系和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东西方比较的词语

东西方比较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东西方比较的词语:
1.东方:和谐、团结、稳重、传统、内向、谦逊
西方:竞争、个性、自由、开放、外向、直接
2.东方:面子、关系、人情、家族、集体主义
西方:诚信、合同、法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3.东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
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人文主义
4.东方:筷子、瓷碗、丝绸、茶叶、中药
西方:刀叉、红酒、面包、咖啡、西药
5.东方:京剧、昆曲、书法、国画、围棋
西方:歌剧、芭蕾舞、油画、交响乐、围棋(源于东方,但在西方发展出一套独特体系)
6.东方:龙、凤、麒麟、莲花、牡丹
西方:狮子、独角兽、天使、玫瑰、橄榄枝
7.东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
西方: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情人节、复活节
8.东方:孟子、孔子、老子、庄子、墨子
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庄子、孟子(在西方也有影响力)。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长久以来,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之一(Abbott,1970)。
许多社会科学家曾经注意到:在中国语文中有些本土性的概念常为人们用以定义人际关系之安排的合适性。
他们曾经试图阐释诸如“人情”(金耀基,1980),“面子”(Ho,1974;Hu,1944;King and Myers,1977),“关系”(乔健,1982;Jacobs,1979),与“报”(文崇一,1982;Yang,1957)等本土性概念的意义及重要性,他们的努力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确有所贡献。
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偏重于厘清其中一、二个概念,而未曾整合这四个概念。
本论文的目的,是以社会交易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理论架构来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动力关系。
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
许多研究“正义理论”(Justice theory)的学者主张:在群体里,人们经常根据三种法则来进行社会交易,或分配社会资源,它们是“公平法则”(equity rule)、“均等法则”(equality rule)以及“需求法则”(need rule)。
“公平法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依其贡献比例的大小,获得相当的报酬。
在“以经济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利益导向的情境中”(Deutsch,1975,p. 143),在“接受者的主要责任是有效率地完成工作”(Leventhal,1976b:P.216),或者当“互动双方不把对方当做个人,而只要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时(Lerner,1975;1977),此一法则最常为人所引用。
“均等法则”不管每个人客观贡献的大小,要求大家一律平均分摊利润及损失。
它适用于重视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情境下,强调“促进或维系和乐之社会关系”的场所(Deutsch,1975,P.146),当“接受者之间的和谐及团结十分重要”的时候(Leventhal,1975a:p. 218),或者当个人视对方为“人”,而不是某一社会地位之占有者的时候。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情谊和互相帮助的关系,而面子则指的是人在社交场合中维护自己的尊严、形象和声誉。
人情和面子在人际关系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发生冲突。
人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情谊和互相帮助的关系,这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基础。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情是一种维系关系的重要纽带,人们会通过互相帮助、关心和照顾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面子指的是人在社交场合中维护自己的尊严、形象和声誉。
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和个人形象的象征,人们会通过维护自己的面子来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会互相尊重、谦让、赞扬来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扬。
人情和面子在人际关系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发生冲突。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时候需要做出一些不利于别人的决策或者批评他人,这时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面子,而如果过于顾及人情,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或者形象。
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权衡人情和面子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彼此的情感和关系,也要保持适当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文化传统中,人际关系和社交交往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尊重、和谐和互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的特点。
一、以家庭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人际关系的起点和核心。
中国人重视家庭的和睦和亲情,承担着维系家族传承的责任。
在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存在着尊重和孝道的关系。
家族中的人们互相扶持、互相照顾,在困难时期会相互支持和帮助。
这种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影响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
二、尊重和礼仪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矩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和谦虚有礼的态度。
例如,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会主动向对方鞠躬,尊称对方的姓名,并且避免使用直呼其名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这种尊重和礼仪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影响了人们的社交行为。
三、重视人情关系和面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资本。
中国人注重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
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帮助、互相倾听和支持是非常普遍的。
此外,维护个人和家庭的面子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责任。
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常会尽量避免给人带来尴尬或丢面子的情况。
因此,他们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四、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中国社交交往中,人们注重合作和互助,强调集体价值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这种合作与团队精神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家庭、工作和社区等方面。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个体的利益通常被放在团队或群体的利益之上。
五、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人际关系和交往中表现出来。
面子与人情法则

面子与人情法则面子和人情法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两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影响着人们的相处方式。
这篇文章将讨论面子和人情法则的含义、应用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一、面子的含义及应用面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广泛用于社交场合的概念。
面子涵盖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尊严、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多方面。
在中国社交场合中,人们往往会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在和别人交往时需要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这种维护面子的行为,可以称之为“面子工程”。
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往往只愿意面对自己认同的、值得自己敬重的人。
面子不好,会造成失去社交圈,社交边缘化的风险。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在交往中往往会妥协或者放弃自己的原则,或者通过恳求或者压迫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工具性质,即为了维护面子而采取的行为。
如:有些人在开车时,不管路况如何,都会坚持自己有理,不肯让别人。
就是维护自己的面子。
有人会借钱消费的过度,是为了不丢面子。
二、人情的含义及应用人情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社交规范,也是中国文化中为亲戚朋友提供帮助的一个传统方式。
人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承认个人关系的一种方式,以礼尚往来的方式存在。
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帮助,你可能会依靠你的人脉,发挥亲戚朋友资源,让他们帮你一个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互助关系的重要表现。
对别人的帮助,不管大小,都应该以感恩的态度来回报,这是中国人情中的礼尚往来。
人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和普遍的,它不仅代表了个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注社交关系和尊重人世规范的传统。
在社交场合中,人情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它能够在人们之间建立信任和感情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用。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中没有人情,很可能会被社会孤立,进而走向社会边缘化。
三、“面子”和“人情”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面子和人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面子

“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对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面子”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面子”是一种中国人进行社会互动的社会交换资源,“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面子”能起到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
“面子”的个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一,“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二,“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三,“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的反映。
】:"人情、面子、关系"作为一系列本土概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每个人所熟知,有效地描述了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形塑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行动逻辑,也日趋成为一种解释中国日常真实社会建构的框架与视角。
笔者认为,"人情""、关系"是"面子"派生出的两个概念,而"面子"在中国的实际用法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语言结构能力。
翟学伟提出的"个人地位"(personal status)一词,可以较完整、准确、学术性地表达出面子、人情、关系这些日常生活概念的含义,本文借助"个人地位"这一概念探讨"面子、人情、关系"对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影响:认为中国人个体行动逻辑现如下特征:(1)遇事喜欢托关系、讲人情;(2)人情交往必须要面子、争面子;(3)未雨绸缪,善做人情投资;中国人群体互动逻辑具有个别化倾向。
【摘要】:面子是中华人之一重要的文化——心理概念,它大体包含着情面和体面两层涵义,又分别对应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和外王两方面的内容,如行义和隆礼。
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论,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生理想、精神价值、道德境界深层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家族伦理型的传统心态文化和即伦理即宗教的内在超越性的道统传承是中华人,尤读书人面子观念凸显的主要原因。
人情与面子

浅谈人情和面子人情指的是感情关系来往,比如说今天你帮了我很大的忙,我欠你一个人情。
面子指的是体面,一个人的尊严或名声,比如说今天我被老板当着同事的面训斥了,我会感觉没面子。
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
而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人情高于一切,面子高于一切。
而受文化制约而成的这种社会机制,中国人可以对家庭以外的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权利,可以操弄自己在别人心目的形象,可以改变别人的态度和动机或者行为,使其顺从自己的意志,还可以闪避掉别人权利的影响。
①因此,我们可以将这套由文化制约而成的社会机制视为一种“权利游戏”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中国社会素有看重“人情面子”的传统,林语堂曾经说“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
为此,人情面子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逾越的媒介。
人们在与熟人的正常交往时彼此送点小礼物给对方,这本是人之常情,于是,人情就可以用指称“人们在正常交往时送给对方、用以表达彼此情意的馈赠品”。
可见,用以指称“以物相馈赠或馈赠品”的人情,通常是在一个人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即附加于馈赠品之上的一种情感性义务。
收礼方一旦接受了某人的馈赠品,也就同时欠下了对方一份人情。
尽管人们在与熟人的正常交往时彼此送点小礼物给对方本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将“人情”与“送礼”等同起来,在合乎人情的人际互动中,“送礼”并不是必要的,而是要根据“人之常情”来决定:若是合乎人之常情的礼,就可以送给对方;如果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礼,就不可以送给对方。
在与熟人互动过程中,若礼物送得不当,如送得太重,或送得太频,不但会给对方造成莫大的人情压力,还容易让人产生你必有求于他或是在“贿赂”他的错觉。
礼物过重以及其他东西事物造成的人情,不管是故意还是无心,这些都会造成接受者的负担,“知恩图报”“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等心理会处使收受者给予给予者某些便利,也就是“后门”。
因此,“人情”本只是用来表示人的自然情感的一个术语,可是,由于种种机缘,人情随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人情成为用来调节中国人际关系的准则,由是,人情便有了伦理化、人际关系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人情也成为衡量一个中国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由是,人情又具有了社会文化规范的约束机能。
《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

《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
《人情与面子》一书探讨了人际关系建构法则,这本书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它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如何建立人际关系,教会了人们如何处理社会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帮助我们更好地和别人相处,从而获得自身的荣耀和尊重。
《人情与面子》强调了要善于注意人际关系,以免犯下社会中不被接受的行为。
为保护人际关系,书中提出要有尊重,友爱,求和,道德规范等。
一方面,对待相对者要彬彬有礼,表达拥抱,尊重对方的权利,但另一方面也不应有过度的客气,而是要有分寸,控制自己的言行。
因此,尊重双方的权利和尊严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另外,《人情与面子》还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求和,做到面子地和。
当双方有分歧时,对对方要客气,不要蛮不讲理地强硬,去彼此的行为变的更加恰当。
而当双方处理事情已经不可避免时,要坚守道义,为了事情的皆大欢喜而多接受变通,而不是以自身的利益凌驾于让步,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要给对方留一点面子。
此外,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受到《人情与面子》影响,要按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保持礼节,根据社会习俗来表达情意,要表示尊重,不能卑劣投下,要传达充满爱心的态度,不能只看自己的利益。
总之,《人情与面子》的观点告诉我们,要善于保护人际关系,建立必要的沟通,学会求和,遵守道德规范,表达尊重,以及尊重他人,这些举止能够让人们维持良好的相处,从而使自己获得社会的尊重。
关于人情与面子的老话

关于人情与面子的老话咱们中国人啊,讲究的是个人情味儿,还有那张看不见的“面子”。
老话儿说得好,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这面子啊,可不是单单指脸蛋儿上的那点皮儿,它是咱出门在外,和人打交道时,那份尊严、那份荣光,还有那份“我懂你,你也懂我”的默契。
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奶奶总是吩咐我们要有礼貌,见人就叫,笑脸相迎。
为啥?还不是为了那张面子嘛。
客人夸咱们家孩子懂事,奶奶脸上就有光了,那笑容啊,比花儿还灿烂。
这就是老话儿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然了,这里的“得道”可不是真的成仙,而是说家里有个出息的孩子,全家人的脸上都跟着沾光。
长大了,工作了,这面子的事儿就更复杂了。
公司里,你得和同事处好关系,不然啊,万一哪天有个啥事儿,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那多没面子啊。
就说上次,小王因为工作上的一个小失误,被领导批评了几句,本来也没啥大不了的,结果他自己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觉得在同事面前丢了面子,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
最后还是老李看不下去了,拍着他的肩膀说:“兄弟,咱们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谁能不犯错呢?别往心里去,面子是靠自己挣回来的,不是靠别人给的。
”这话一出口,小王这才恍然大悟,慢慢地又找回了自信。
说到挣钱挣面子,这可真是个大学问。
你看那些成功人士,哪个不是风光无限,出门前呼后拥的?可他们背后的辛苦,又有谁知道呢?老话儿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要想在人前显贵,就得在人后受罪。
就拿老张来说吧,他年轻时就是个普通的工人,可人家有志气,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成才,后来还开了自己的公司。
现在啊,一提起老张,谁不竖个大拇指?那可是咱们这儿的风云人物,面子大得很呢!不过啊,这面子也不能太当回事儿,不然就成了负担了。
有的人啊,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明明自己没钱,还要硬撑着请客吃饭;明明自己做错了事,还要死鸭子嘴硬,不承认错误。
这样一来,不仅伤了和气,还让自己活得累。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放下身段,该低头时就低头,该道歉时就道歉。
人情与面子的读后感

人情与面子的读后感先说这人情吧,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所有人都给网罗在里面。
在咱们生活里,人情无处不在。
今天你帮我个忙,这就欠下个人情。
这人情就像一笔看不见的债,得找个机会还回去。
就好比邻居大妈给你送了自家种的菜,你心里就总惦记着得给大妈回点啥,哪怕是送点自己做的小点心呢。
这种人情往来,有时候还挺温馨的,就像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小确幸,传递着一种暖暖的情谊。
可这人情要是玩过了头,那就麻烦了。
就像有些地方办酒席,结婚办、生孩子办、孩子升学办,啥事儿都能办个酒席,其实不就是为了收人情嘛。
你去参加吧,心疼钱;不去参加吧,又怕伤了人情。
这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左右为难。
而且啊,有时候人情还会变成一种负担。
比如说你有个朋友找你帮忙找工作,可你能力也有限啊,但因为人情的关系,你又不好意思拒绝,只能硬着头皮上,结果可能还把自己给弄得焦头烂额。
再说说面子,这面子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感觉每个人都像是戴着一个面具,这个面具就是面子。
为了面子,好多人那是打肿脸充胖子。
我就见过这样的,明明没多少钱,非要买名牌衣服、名牌包,就为了在别人面前显得自己过得好,有面子。
出去吃饭的时候也是,抢着买单,哪怕自己心里在滴血,也要摆出一副“我很豪爽,我不在乎这点钱”的样子。
而且这面子还和人情搅和在一起。
比如说在家族里,为了面子,在人情往来上就得比别人大方。
亲戚之间要是送个礼,你要是送少了,就感觉没面子,好像低人一等似的。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行事,而是被面子和人情牵着鼻子走。
不过呢,这人情和面子也不完全是坏东西。
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讲人情、给面子,还是能让关系更加融洽的。
就像在职场上,如果领导给下属留面子,不在大家面前严厉批评,而是私下里指出问题,那下属肯定会很感激,工作起来也更带劲。
朋友之间也是,互相给个面子,偶尔帮个忙,这友谊的小船才能稳稳当当的。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后我就觉得,人情和面子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不能把它们看得太重,被它们绑架了自己的生活;但也不能完全不顾,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人情和面子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
人情世故的词语解释

人情世故的词语解释人情世故,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情事故,需要用一些词语来解释和表达。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词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情世故。
一、面子面子是指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和尊严。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面子往往代表着他的社会地位、人格魅力和个人尊严。
因此,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面子,他就会感到非常难受。
在人情世故中,很多事情都与面子有关。
例如,送礼、请客、道歉等等,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或他人的面子。
二、关系关系是指人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中国社会中,关系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人脉关系可以决定他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
因此,人们经常会利用自己的关系来解决问题或获得资源。
在人情世故中,关系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找工作、办事、交朋友等等,都需要依靠关系。
三、利益利益是指人们在行动中所追求的实际利益。
在人情世故中,利益经常是人们行动的动力。
例如,一个人送礼或请客,往往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支持或帮助。
同样地,一个人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要求,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人际交往中,利益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四、交际交际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互动和沟通。
在人情世故中,交际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需要通过交际来建立关系、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
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往往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人们经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例如,参加社交活动、学习社交技巧等等。
五、信任信任是指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
在人情世故中,信任是建立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缺乏信任,就很难在社会中立足。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建立信任。
例如,遵守承诺、保密、尊重他人等等。
六、虚荣虚荣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在人情世故中,虚荣往往是人们行动的动力。
一个人送礼、请客、炫耀财富等等,往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虚荣心往往会让人们失去理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对个人经济事务的处理上,人情、关系和面子作为根深蒂固的传统因素,仍然从潜意识中左右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重关系,人情高于一切,面子高于一切,关系高于一切。
中国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理财方式、投资目的特别是外在的投资行为等等,都同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情、关系与面子,是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中介、平台和润滑济。
在人情的作用下,每个中国人有一张自己独有的关系网,网中有家族血亲,有人情世故,有各种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来往关系。
在中国社会中,人情、面子、关系三者紧密联系,人情是关系的基础,关系是人情建立和发展的手段,面子是人情和关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目标[1]。
人情、关系、面子”是一系列很本土化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它形象地描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
探讨“人情、关系、面子”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把握中国人社会交往的范式。
一、“人情、关系、面子”的构念化综述“人情、关系、面子”这三个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时时提及的概念,从80年代初到现在,一直是社会科学各领域中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然而,正由于这些概念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当研究者试图对其加以界定,并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时,才发现异常艰难。
其原因在于这三个概念的应用甚广,含义丰富,加之人们普遍不假思索地惯用之,使得难以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