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合集下载

必修二《诗三首__涉江采芙蓉__短歌行__归园田居》课件

必修二《诗三首__涉江采芙蓉__短歌行__归园田居》课件
⑵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 什么作用?
芙蓉
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特点: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 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 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 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 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 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 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 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 静的意味。
陶 渊 明
归 园 田 居
作者
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于 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 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 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 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 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田园生 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田园 诗的开创者。
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理解性默写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理解性默写

是: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精选课件
7
16.《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 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7.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 18.《归园田居》中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 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 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 田的根本原因 的句子:
精选课件
6
1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
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3.《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
的句子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4.《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
适,有很多空闲时间的句子:户庭无尘杂,虚室
有余闲Biblioteka 15.《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精选课件
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古 诗 三 首 背 诵
精选课件
1
1、《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 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 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 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精选课件
2
4、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
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
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句子: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理解性默写1.在表现思乡怀人主题时,古代诗人常采用“对写”手法,此处思念,彼处着墨。

如:“,”。

2.《涉江采芙蓉》中,“,”两句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寂寞。

3.《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以乐景衬托了女主人公痛苦、忧伤的感情的句子是“,”。

4.《涉江采芙蓉》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创设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其所表达情感的纯洁与美好。

5.《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6.《短歌行》中,曹操引用《诗经》中的句子,用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来比喻自己渴慕贤才的句子是“,”。

7.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叹常见于文人墨客的文章之中,面对宴会上的美酒与歌舞,曹操也发出了相关的慨叹:“,”。

8.山的雄伟、海的深邃常常引起人的无限遐想,曹操在《短歌行》中借高山和大海来表达自己渴望贤才多多益善的句子是“,”。

9.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常言道:鸟择良木而栖,人择明主而居,曹操的《短歌行》中反映出贤才对自己归宿犹豫不决的句子是“,”。

10.孔子的精神导师是周公,他经常梦到周公,曹操在《短歌行》中也借周公表达了自己的希冀,这个句子是“,”。

11.古人面对月亮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短歌行》中,曹操看到了明月却产生了无限的忧虑,这个句子是“,”。

12. 《短歌行》中,作者借用《管子· 形势解》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13.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一致才可以走得更远,曹操在《短歌行》中直抒胸臆,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自己拥有众多人才的句子是“,”。

14.酒不醉人人自醉,借酒消愁是古代文人的常态,《短歌行》中,用借代的手法表达了曹操对酒的渴望的句子是“,”。

15. “君”在古代一般指君王、君子,是对对方的尊称,曹操在《短歌行》中把“君”的含义扩大化,用泛指来表达自己对贤才渴望的句子是“,”。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知识讲解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知识讲解

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2.掌握相关文言诗句和文学常识;3.体味诗歌表现的作者思想情感。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高清课堂:诗三首《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又一组最重要的作品集。

从此,中国的诗歌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始了它的五七言体式。

《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的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

】■诗作表现了动荡、和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知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方后,率军南下,败于赤壁。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

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文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课件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课件

2、为何而归?
提示:从作者自身和官场两个角度分析
(1)本性爱山川田园生活。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 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 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 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 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 “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 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 对自由的向往。
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
(以乐景衬哀情)
2.虚实结合
3.白描
拓展延伸: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 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 “还顾”者都是男子。 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 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游子思乡怀人。 2、女子思夫。
拓展延伸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 子,理由有三: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 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 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 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 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 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 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 情人之真挚。 主旨: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

归园田居》《短歌行》《涉江采芙蓉》情景默写题(含答案)

归园田居》《短歌行》《涉江采芙蓉》情景默写题(含答案)

归园田居》《短歌行》《涉江采芙蓉》情景默写题(含答案)1.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用鸟和鱼来表达对___和自由的向往,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了这种情感。

2.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深感悔恨,因为误入仕途生活长达三十年,他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话中表达了这种沉痛的心情。

3.诗人在《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他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___”这两句话表达了他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这也是他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5.诗人在《归园田居》中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

其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句话表达了这种心态。

6.诗人在《归园田居》中用“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话表达了他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7.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描写了乡村中常见的声音,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此外,他也表现了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心情,其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9.诗人在《归园田居》中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话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得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的沉痛心情。

10.在《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___”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只有狂饮才能排解忧闷。

11.___在《短歌行》___《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___。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了欢迎贤才的心情。

他表示一旦有___才光临舍下,就会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感到十分欣喜。

12.___在《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来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他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___来,不可断绝”这几句话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诗三首-- 归园田居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备课资料

诗三首--  归园田居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备课资料

诗三首-- 归园田居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备课资料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内容赏析】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1.字音辨识青衿(jn) 掇取(du) 譬如(p)三匝(z) 契阔(qi) 暧暧(i)吐哺(b) 樊笼(fn) 狗吠(fi)2.通假举要契阔谈(通宴)3.一词多义(1)顾(2)当(3)故4.词类活用(1)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2)鼓瑟吹笙(名词用作动词,弹奏)(3)天下归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5.古今异义(1)同心而离居古义:感情深厚。

《氓》、《短歌行》、《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归纳

《氓》、《短歌行》、《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归纳

2、比喻 比喻人生:“譬如朝露”将人生喻为朝露, 感叹时光易逝。
比喻贤才:明月、乌鹊。
比喻自己:鹿、山、海、周公。
《归园田居》
1、以动衬静、远近结合(动静 结合、试听结合) 2、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3、白描 4、比喻
1、以动衬静 草屋、榆柳、桃李、炊烟——静 狗吠、鸡鸣——动 更显宁静、平和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近 远近结合 远村、炊烟——远
《 氓 》 、 诗 三 首 知 识 梳 理
一、诗文回顾
1、《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 的句子: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 2、《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 句: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鸟的句子,如曹操《短 歌行》中的“月明星稀, 。 ,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樊笼、尘网——污浊官场 羁鸟、池鱼——被羁绊的诗人
紧接的“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一句空间突然转换, 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子,而是那身在 “远道”的丈夫了。仿佛心有灵犀,正当女子独自思夫之时, 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和思念,回望着妻子所 在的故乡。虚实结合。
“对写法”,它是从思念对象的角度落笔,来衬写诗 人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3、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和婚后在生活、情意、性 格上有强烈对比。
《涉江采芙蓉》
1、借景抒情 2、虚实结合
3、白描Βιβλιοθήκη 4、“对写法”——思妇 调《涉江采芙蓉》虽旨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但 “芙蓉”在江南是“夫容”的谐音,由此可见前四句是女子口 吻(“对写法”)且此处女子采花之时思忆远方的丈夫,以乐 衬哀,借景抒情!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三、用典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 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 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 诚态度。
主题:
在这首诗中,作者感 慨光阴易逝、功业难 成,抒发了作者求贤 若渴、共图大业的急 切心情。表现出作者 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
世外桃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迷,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园田生活
近景 远景
“旧林” “故渊”
所见 所闻
土地、草屋 榆柳、桃李 村落、炊烟 狗吠、鸡鸣
恬静幽雅、
清新和谐
(远近、动静 相结合)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归去如何?
无尘杂/有余闲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怎样的喜恶 和怎么样的精神追求?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全文
说说曹操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 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 曹操勾成白脸(白脸代表坏人),这与历 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 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 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 作为政治家(丞相)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 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 作为军事家(统帅)的曹操:讨董卓、灭袁 绍,统一北方。(指挥“官渡之战”;著有 《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 作为文学家(诗歌领袖)的曹操:“建安风 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 曹”。(作品集《曹操集》、代表作诗歌 《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短歌行》)
把握诗歌的情感主线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从诗中寻找线索,试用一个字 概括出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意象分析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短歌行》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主题;《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三首诗与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三首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和三首诗的相关知识点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同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

【重点难点】激发想象,学会思考,融入诗歌,品味诗歌。

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知识链接】简介《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的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

其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悲壮,如揭露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蒿里行》,写远征将士征战之苦和思乡之痛的《却东门行》,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短歌行〉〉。

其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成为领导一代风气的著名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家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后因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

其诗多为五言诗,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深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0
【作业】 1.(A级)完成《诗三首》的配套检测和固学案。 2.(B级)认真阅读课本53—55页《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21
2.寓情于景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5
3.触景生情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6
4.用典抒情
南乡子 辛弃疾 (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7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7
类 借景 型 抒情
寓情 于景
触景 生情
景 有景
有景
见景
情 有情雨知时节, 床前明月光,
小桥流水人家, 当春乃发生。 疑是地上霜。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用典 抒情
典故
有情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
1

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原文及翻译1、《涉江采芙蓉》-东汉时代无名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2、《短歌行》-东汉时代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3、《归园田居》(其一)-晋宋时代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教学设计主备人:章明星张明童孝文审稿人:袁厚霞时间:2013年12月2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背诵诗歌(重点)(2)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涉江采芙蓉》(一)作品介绍《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

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

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吊起学生好奇心,询问同学们可知道)。

想听么?若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我才能讲这个故事。

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理解性默写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理解性默写
法,以明 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 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9、曹操在《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 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 ,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 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 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 恩。
杜康。
6、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 郑风· 子衿》 中的诗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 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 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 对人才的一片深情的句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7、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 》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 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 宾客,不甚欣喜的句子: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4、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 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 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句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 多。 5、《短歌行》中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 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 ?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的句子: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
16.《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 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7.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 18.《归园田居》中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 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 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 田的根本原因 的句子:
10、曹操在《短歌行》中写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 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 有它们栖身之所?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 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 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的句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 ,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 ,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 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 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的句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高中语文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逐字稿教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逐字稿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3、了解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

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

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

如:菊花代表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元稹(zhěn)【唐】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李商隐:【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朗读诗歌,思考问题: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种理解1、采芙蓉者为何人?她为何要采芙蓉?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

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明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

“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明确:是男子。

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心上人。

——从此种角度分析,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第二种理解1、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

“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2.分析三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涉江采芙蓉”这一意象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短歌行》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短歌行”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首以“短歌行”为题的诗歌。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归园田居”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表现《归园田居》意境的画。

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二、整体感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高考语文第8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国田居(其一)〗专题1

高考语文第8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国田居(其一)〗专题1

高考语文第8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国田居(其一)〗专题12020.03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性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棣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帐?村桥原树似吾乡。

(1)山峰本不能语,是客观事实。

有人认为“数峰无语”是诗中拙笔,你同意吗?为什么?答:(2)诗贵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全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答:2,下列对诗句中的叠字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句是()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叠字“迢迢”写出了牵牛星的遥远,让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皎皎”是写织女星的明亮、灿烂。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形、声生情。

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写水之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含情的样子,情景交融。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形容昏暗、模糊的样子,“依依”写炊烟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

3,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

(不超过18个字)一项新的研究认为,许多人希望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达到预防心脏病的目的,但结果却并非像他们想象得那样好。

约有75%的患者表现出对阿司匹林的血液稀释作用的拮抗。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血栓素A2形成。

血栓素A2是一种增加血小板黏性及促进血栓形成的生化物质,而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则是血栓的形成。

研究发现,一些人服用阿司匹林并不能有效地阻止血栓素的形成,这就使得这一部分人死于心梗的概率大大超过对阿司匹林反应敏感的人。

药物学家建议,人们可以继续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到达预防心脏病的目的,但在用药之前,最好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对这种药物的作用产生反应。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采之欲为谁________ (2)长路慢浩浩________ (3)越陌渡阡________ (4)榆柳阴后檐________ (5)暖暖远人村________ (6)鸡鸣桑树巅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感受诗句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小结
全诗着眼点
忧(功业、人才)
志(一统天下)
全诗落脚点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
心境由狭变阔, 情绪由低沉到高昂。探究综合,迁来自评价古 诗 十 九 首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梁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 古涉 诗江 十采 九芙 首蓉 》
诗歌鉴赏品味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 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 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 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了解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
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 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 提倡?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 方的“同心”者)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 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 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 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 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 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 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 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短 歌 曹 行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赤壁之战后, 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 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 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 ,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 心广泛廷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
比喻 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 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 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 情感上照应第一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 应第二层,仍是想象贤才归来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 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参考:
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 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 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 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英雄的 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 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诵 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陶 渊 明
归 园 田 居
作者
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
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

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 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它重在事物的相 关性。 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 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为何而归? 联系作者、背景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 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 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 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 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 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 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 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 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 心情,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 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 能体会到什么?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4、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 的话描述。
例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 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 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 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 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 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归园田居
官场:
尘网
田园: 幽雅恬适
厌 弃

土地 草屋 榆柳 桃李
樊笼

村庄 烟
狗 鸡
总结
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 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表达了自己 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 总结和赞美,同时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
运用典故: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 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 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 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 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 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 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 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 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 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 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 《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 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 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 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 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 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 ?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 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 ,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 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 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 之语,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 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 像海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 广纳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