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的变化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 课外知识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课外知识第四章变化的地形【概念与规律】一、火山与地震1、地形及其变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
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
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地球表面的地貌是指地球的表面在长时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岩石、地形、水体、植被等各种自然景观。
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是指这些自然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地形变化、气候变化、生态变化等。
这些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1. 地质变化地质变化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变化。
它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冰川活动等。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质构造的变化,包括山峰的隆起、断层的形成等。
地震是因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它通常是由地壳运动中的断层活动引起的。
火山活动是指地球上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地貌变化,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灰覆盖等。
冰川活动是指地球上冰川的运动和变化,包括冰川伸展、冰川融化等。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地球表面的另一种重要的地貌变化。
气候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条件恶化等。
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温室效应所引起的,这种变化会导致全球的海平面上升、气候条件恶化等问题。
气候条件恶化主要是由于人类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所引起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沙漠化、干旱等方面。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威胁。
3. 生态变化生态变化是地球表面的另一种重要的地貌变化。
生态变化主要包括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体污染等。
森林砍伐是由于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生态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空气污染、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
草原退化是由于人们进行习惯性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所造成的生态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贫瘠等。
水体污染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导致的水质污染所造成的生态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
综上所述,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是地球自然环境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密不可分,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们应认识到自己对地球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改善。
地形变化的原因知识点总结
地形变化的原因知识点总结
1. 内力作用可是地形变化的大功臣呀!就像板块运动,那家伙可猛了,喜马拉雅山不就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嘛!你说这力量得多强大!
2. 火山喷发也超厉害的好不好!那喷出来的岩浆冷却后能改变好多地形呢,就像庞贝古城被火山灰掩埋,这不就是地形的巨大改变嘛!
3. 地震呀,真让人又怕又无奈!但它确实能让地形大变样,比如会造成地面塌陷、出现裂缝,这不就跟变魔术似的把地形给变了嘛!
4. 外力作用也不能小瞧呀!风的力量可不小呢,你看那些沙漠里的沙丘,不就是风长年累月吹出来的嘛!
5. 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也超神奇的!峡谷不就是被水冲出来的嘛,还有三角洲,那可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呀,多有意思!
6. 冰川的作用也很大呀!它能像个大推土机一样推动石头啥的,改变着地形,想想都觉得好厉害!
7. 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形呢!挖个矿呀,建个大坝呀,不都改变了原来的地形嘛,这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呀!
8. 生物也能参与到地形变化中呢!像那些植物的根系能固定土壤,还能让土地有不一样的形态,是不是很神奇!
9. 温度变化也会让地形有点小动静呢!热胀冷缩嘛,一些岩石就会裂开啥的,这也算是一种改变吧!
10. 哎呀呀,这么多因素都能让地形发生变化,这世界可真奇妙呀!地形的变化就是这么丰富多彩,让人惊叹不已!
我的观点结论:地形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等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同塑造着我们生活的这个奇妙世界。
地形的变化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1. 喜马拉雅山的海陆变迁
2. 台湾海峡海陆变迁
海洋到陆地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陆地海洋台湾海峡、海底中有森林遗迹。
二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1)褶皱:岩层手机呀发生变形
(2)断层:岩层受挤压或拉伸过渡产生断裂错动
2 地震:岩层受挤压或拉伸断裂时,引起地面的震动
3 火山: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或地壳脆弱的地方喷出地表
4地震、火山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延安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山脉
三措施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海浪、风、流水、冰川等
四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主力是内部力量
外力作用:搬运、侵蚀。
地理教案探究地球上的地形变化
地理教案探究地球上的地形变化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2.了解地球上各种地形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地球上各种地形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地理实物模型、图片资料、实验材料。
五、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5分钟)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教室周围的地形,并描述观察到的地形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原因导致地形发生变化?3.导入教学主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Step 2 概念解释(15分钟)1.使用教学课件和实物模型介绍地形变化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地形变化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在时间上发生变化,包括地壳变动、地表测量变化和地表形态变化等多方面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一起讨论并列举出常见的原因,如地震、火山喷发、风蚀、水蚀等。
Step 3 地形变化的形成过程(30分钟)1.使用图片资料展示地球上的不同地形,并引导学生猜测地形形成的过程。
2.分组讨论并简要汇报各自小组的猜测结果。
3.使用实验材料和示范,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使用水模拟河流的侵蚀作用,使用砂土模拟风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形形成的过程。
4.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地形形成的常见过程,如河流侵蚀形成峡谷、风蚀形成沙漠、地壳运动形成山脉等。
Step 4 小结(15分钟)1.进行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解答他们的疑惑。
3.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Step 5 拓展延伸(1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地区地形的形成过程,并写一篇作文。
2.使用互动课堂、地理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地形变化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原因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地球上各种地形的形成过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自然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
《地形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的分类及特点。
2. 引导学生认识地形的变化原因,了解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地形变化的原因3. 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4. 地形变化的实例分析5. 实践探究:观察周围地形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 难点:地形变化的原因分析,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地形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新课导入:讲解地形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迁、人类活动等。
3. 实例分析:分析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5.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周围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地观察报告2. 评估内容: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地形变化的原因、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实地观察及分析能力3.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完成实地观察报告,并能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
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教案名称: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地形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理解地形的变化过程;3. 掌握地形变化的影响因素;4. 能够分析和解释地形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教学内容:1. 地形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地形变化的过程3.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4. 地形变化的原因和结果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可用一张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地形相关的知识,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步骤二:讲授地形的概念和组成要素1. 介绍地形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包括地形高度的变化、地势起伏的变化、地形特征的变化等。
2. 与学生一起观察一些地形图,并分析其中的高地、低地、斜坡等要素。
步骤三:讲授地形变化的过程1. 介绍地表的自然变化过程,如风化、侵蚀和沉积等。
2. 解释地形变化的中长期过程,如地壳运动、地球动力学、气候变化等。
步骤四:讲授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 介绍地形变化所受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活动、水力作用、重力作用、生物作用等。
2. 分析不同因素对地貌的影响,如河流的侵蚀和冲刷、地震和火山的地表变化等。
步骤五:讲授地形变化的原因和结果1. 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隆起或下沉、气候变化引起的沙漠化或湖泊消失等。
2. 探讨地形变化的结果,如新的山脉或河流的形成、土地的丧失和水资源的减少等。
步骤六: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地形变化原因和结果。
步骤七:概括总结教师总结地形的变化过程、影响因素和结果,并强调地形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
步骤八:作业布置布置与地理教材相关的作业,如完成习题、写小结或研究报告等。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和表达情况;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地形变化的理解程度;3. 参考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成果,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2. 地形图3. 地理教材和习题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初中地理地形变化典型例题
初中地理地形变化典型例题1. 研究灾害性地貌变化时,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答案:研究灾害性地貌变化时,我们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 请简要解释风蚀和水蚀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答案:风蚀主要通过风力将地表物质搬运和磨蚀,造成地貌的风化、侵蚀和堆积。
水蚀则是指水流通过剥蚀、冲刷和沉积作用,产生地貌的侵蚀和堆积。
3. 请解释地壳运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
答案: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动。
当地壳板块发生推移、抬升、下沉等运动时,会造成地形的隆起、下陷、地震等变化。
4. 什么是冰川侵蚀?请列举一个冰川侵蚀的实例。
答案:冰川侵蚀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切割、压碎和磨蚀作用,改变地表地貌的过程。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冰川通过冻融作用和滑移,形成了陡峭的山谷和锐利的山峰。
5. 土地沙漠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土地沙漠化是指土地逐渐退化为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原因包括气候干旱、地上植被减少、土地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等。
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气候干旱,并且遭受了长期的过度放牧和木材采伐。
6. 请列举一个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变化实例。
答案:一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变化的实例。
通过城市的规划、建筑、道路铺设等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地貌,形成了建筑物、道路、人工湖等人为地貌。
7. 河流冲刷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案:河流冲刷是指河水对河床和岸边的冲刷侵蚀作用。
其影响包括河道的扩宽、河岸的崩塌、临近地区的淤积等。
例如,黄河的河流冲刷导致了河道的频繁改道,河床抬升,周边地区的土壤肥沃度提高。
地形的变化
地形的变化地形的变化地形的变化教学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
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第三节 地形的缓慢变化
瀑布会 对岩石产生 什么影响呢?
河流中的小岛是怎么长大的呢?
银子岩
芦笛岩洞
大海也会改变沿海地形
三、风的巨大力量
风 蚀 城 堡
风蚀蘑菇
四、人和生物也在改变地形
岩缝中生长的树木
(1)当地地面海拔4米,教学楼高度15米, 食堂高度20米,那么教学楼、食堂的绝对 高度各是几米?相对高度是多少?
(2)a、b两地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 各多少米?
a
800米 b 200米
等高线: 经过实地测量各地的高度,把 高度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 连起来,就成了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等高线向海 拔高处突出
山谷
300 250 200 150 100 50
山顶
山脊
等高线向海 拔低处突出
珊瑚虫“塑造”的珊瑚 礁 人为力量:修筑梯田、开挖河道、 修建水库、围海造地等。
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形时不能违 背自然规律,必须科学合理,处 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自 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五、等高线地形图
绝对高度: 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 直距离,也称“拔”。
相对高度: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的垂 直距离,也称“高差”。
地球内部
地形变 化的力 量来自
地震、火山、 崩塌、滑坡
地球外部 气温变化、流水、
冰川、海洋、风 力、人为因素
一、岩石的风化
风 化 的 岩 石
岩石在外界的作用下逐渐崩解、 疏松,变成岩屑和砂土,这种现象 叫做风化。这种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思考:是哪些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分 解为碎屑或细颗粒的?
小学生地形变化知识点总结
小学生地形变化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地形变化多种多样,包括地壳运动、地表风化侵蚀、河流湖泊形成、地震、火山
喷发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地形变化。
小学生在学习地理科目的时候,需要了解这些地形变化
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地形变化的知识点。
1. 地壳运动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硬壳,由岩石构成。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壳运动是地球上地形变化的重要原因。
2. 地表风化侵蚀
地表的风化侵蚀是指地面表层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包括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冰川侵蚀等,在地形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3. 河流湖泊形成
河流湖泊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形特征之一,它们是由地表水在长时间里的冲刷和沉积作用
形成的。
小学生需要了解河流湖泊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4. 地震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是指由地壳内部岩石裂变和错动所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震是
造成地形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5.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火山喷发造成的熔岩喷发和
火山灰的堆积,会对地表造成重大的地形变化。
6. 地貌特征
地球上的地貌特征多种多样,包括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峡谷等。
小学生需要
了解这些不同的地貌特征是由地质构造和地表风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总之,地形变化涉及地壳运动、地表风化侵蚀、河流湖泊形成、地震、火山喷发等多种因素。
小学生在学习地理科目的时候,需要了解这些地形变化的知识点,这有利于他们更好
地认识地球的地表形态和地理环境。
地理地形特征
地理地形特征地理地形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及其相关特点。
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与地球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地理地形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形态、地貌及其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一、地貌分类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可以根据其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高原:高原是指海拔较高、平坦宽广的地势,通常由长期的物质堆积和地壳运动等因素形成。
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
2. 山地:山地是指地形起伏较大、峰峦叠嶂的地带,是由地壳运动、风化侵蚀等因素造成的。
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3. 平原:平原是指地形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通常由河流冲积、湖泊沉积等形成。
世界上著名的平原有亚马逊平原、华北平原等。
4. 盆地:盆地是指地势较为平坦、四周被山脉包围的地带,多为地壳运动形成的凹陷地形。
著名的盆地有内蒙古草原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5. 河流及河谷:河流及河谷是水文地质作用的产物,河流在长期的侵蚀和冲击中形成了河谷,并对周围地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黄河、长江、尼罗河等著名河流都留下了深深的河谷。
二、地理地形特征影响地理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气候分布、生态环境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发展:地理地形特征影响了资源分布和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地形险峻的地区往往限制了交通和资源开发,而一些平原丰富的地区则更容易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
2. 气候分布:地理地形特征对气候的分布和形成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脉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拦截、升降和影响降水等方面。
地球上的不同地形特征导致了气候的多样性。
3. 生态环境:地理地形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形成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山地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河流流域则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
三、地理地形特征的变化与演化地理地形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和演化。
地形变化的原因
地形变化的原因
地形变化的原因
地形的变化可以由自然的力量或人为的行为而引起。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地形变化原因:
1、冰川作用:冰川作用是指冰川运动和冰川熔融,造成的地形变化。
冰川运动使地表山峰及山谷出现,冰川熔融使山河形状出现变化、洼地出现,造就了不同的地形景观。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火山喷发对地形的影响,火山爆发可以造成山丘、山谷、火山口等不同类型的地形。
3、海侵作用:海侵作用是指海洋侵蚀海岸及其周围的岸线,形成平原或地形梯度的变化。
4、地震活动:地震活动可以改变地形,可能会造成地面上出现断层、断裂等地形。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会改变地表及其周围的地形,例如挖掘、采矿、拆迁等,造成河流边缘及地表的不同形态。
- 1 -。
地理中的地貌变化
地理中的地貌变化地貌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自然地形条件和地貌要素,是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
地貌变化是指地形发生的演化和变动过程,通常包括地质作用、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地貌变化。
在地球历史上,地貌变化是一个长期而且广泛的过程。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正在逐渐成为地貌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1.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貌变化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其中地壳是人类活动和生命的生存空间。
地质力量是由地球内部热力、岩石变形和地震等因素产生的作用。
在地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地质力量的作用在各种地貌形态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比如露头、峭壁、峡谷、山脉和火山等。
地质作用是地貌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自然过程引起的地貌变化自然过程是指地球自身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现象对地形地貌的作用。
比如,自然风化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使地表的岩石、土壤、泥沙等发生分解、侵蚀和溶解的过程。
侵蚀是指通过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破坏。
地下水流是指地下水通过地层、岩石或泥沙等形成的水系。
这些自然过程对地表及其地貌造成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比如水系的形成,河流流域的变化,洪水、山崩、塌陷等。
3.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影响不断地超越了自然力量。
最终人类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自然与人文现象作用相互交织,成为地貌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3.1.人类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地貌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工业化的扩张,人类活动对于地形地貌与环境变化的影响的程度不断增深。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对于土地的大量开垦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地表的植被、土壤及地形形态,造成了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沉降等地貌变化。
3.2.人类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污染对地表地貌的影响长期以来,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大量的工业排放引起的污染已经成为地球自然环境的严重问题之一。
地壳下沉和地壳上升的判断方法
地壳下沉和地壳上升的判断方法地壳下沉和地壳上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常常发生在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
正确判断地壳下沉和上升的情况对于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介绍如何判断地壳下沉和上升的方法。
一、什么是地壳下沉和上升1. 地壳下沉指地球表层岩石向内部移动,导致地表降低的过程。
通常发生在大型构造运动、盆地形成等过程中。
2. 地壳上升指岩石从内部向外部移动,导致地表抬高的过程。
通常发生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过程中。
二、判断方法1. 地形变化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壳下沉或上升。
例如,当出现新的峡谷或湖泊时,很可能是由于附近的大规模岩石下沉所引起;而当山体抬高或出现新的火山口时,则很可能是由于岩石上升所引起。
2. 地震活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当地震发生时,可以通过观察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和幅度来判断地壳是否下沉或上升。
例如,当地震波从某个方向传播过来时,很可能是由于该方向的岩石下沉所引起;而当地震波从某个点开始向四周传播时,则很可能是由于该点周围的岩石上升所引起。
3. 大气压力变化大气压力变化也可以反映出地壳是否下沉或上升。
当大气压力突然下降时,很可能是由于该区域的岩石下沉所引起;而当大气压力突然上升时,则很可能是由于该区域的岩石上升所引起。
4. 地质勘探通过进行地质勘探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壳下沉或上升。
例如,在进行钻探时可以观察岩层的倾角和变化情况,从而推断出该区域是否发生了地壳运动。
5. 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整个地球表面进行观测,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地壳下沉或上升的情况。
例如,通过观察卫星图像可以发现地表的高度变化和变形情况,从而推断出该区域是否发生了地壳运动。
三、结论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初步判断地壳下沉和上升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能提供初步的判断结果,如果需要更加准确的判断,则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的变化教学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地形的变化”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
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述了地形变化的原因。
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只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知识,用了大量的景观图和示意图,通过形象和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要求上,主要有五个方面:①促使地形变化的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②力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等);③各种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为准,不必展开);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最后总结了陆地表面形态是两种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两点说明:第一,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教材在编排时,有意把有关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这里并未详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讲述,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中讲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讲述)。
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把褶皱和断层的内容安排为选学。
教师可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议“地形为什么变化”仍然结合学生已熟悉的实例,例如: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引出内力作用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这里可以以喜马拉雅山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为例,讲述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也可以选学课文“褶皱和断层”,讲解地壳运动对地形的作用。
具体步聚如下:1.观察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让学生讲讲书页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讲清褶皱、断层的原因,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3.组织讨论“想一想”:(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所有这部分内容必须用形象直观的图帮助学生理解。
而这样的运动一直都在发生,但很难被我们感知。
世界上有哪些地壳运动我们能够感觉到呢?转入显著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火山、地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可让学生联系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地震、火山知识、来讲述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
通过两幅火山、地震的景观图,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并读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读图了解: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观察分析四幅图,了解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最后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力的表现形式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关于“地形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地形的形成;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阅读各类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地形的变化(导入):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就我们个人的人生的阶段,是不可能看到东海变成桑田的。
但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学生活动)请思考这几个问题: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海陆变迁实例证据海洋——陆地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陆地——海洋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板书)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第三节地形的变化(提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计算机演示)或(实物演示):书页受挤压变形,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皱和断层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表现为隆起和凹陷;断层,岩层受力断裂,表现为岩层沿断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讨论)p36 “想一想”(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
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
)(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
这种运动叫地壳运动。
(学生活动)这样的运动很难被我们感知。
但在小学我们却学过地壳变动的剧烈表现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读图片P35图火山爆发和图地震后开裂的景观图。
通过两幅图,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这些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都来自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作用。
(板书):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计算机演示)1)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提示:这种分布和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因为这些地方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2)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四幅景观图,这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是从那儿来的?表现为那几种形式?(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称为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流水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图1: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
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
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
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区最为强烈。
图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降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
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图3: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
图4:风沙堆积就形成了沙丘。
)(组织讨论):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
这是为什么?(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
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力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的内部来自地球的外部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流水、风、海浪、冰川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设计思想)本节的两个主要部分“地形的变化”和“地形为什么变化”,从知识的角度来看,都是难点,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还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新知识,较困难。
但这部分知识的结论(即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以后各章要广泛用到,是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之一,所以,这部分知识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讲的浅显些,可以在学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中,逐步的加深扩展。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举例,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说明海陆变迁的事实;用大量的示意图、景观图和分布图和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揭示地壳变化的规律规律。
第一部分地形的变化,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初一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内容,知识点多且难点集中,只能用大量读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先提出喜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由于岩层受力产生的基本运动,使板块之间的互相挤压,引起地壳巨大的褶皱和断裂,形成雄伟的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