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江高考论语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

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不分版本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A组XXXX年高考题1.(XXXX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局部。

(2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2.(XXXX福建,9,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那么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分)B组XXXX—XXXX年高考题1.(XXXX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②(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2.[XXXX福建,二(二),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答复以下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2020高考语文浙江卷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2020高考语文浙江卷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注] 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孟子·滕文公上》)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说法。(2分)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
“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栏目索引
答案 (1)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2)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体现了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夫子”是主语,“道”可解释为“说,谈论”,故“夫子自道”的意思是“老师(先生)在说(谈 论)自己”。“夫子自道也”体现了子贡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我无能”体现了孔子一贯的谦 虚品格。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体现了发展辩证思维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仁者心忧天 下的传统文化。 分析孔孟说法不同的原因时,要理解材料的意思。“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表现在诸多方面, 如“仁者爱人”“仁者安仁”等,故“仁者不忧”并非“仁者没有忧虑”,而是仁者有高尚的 情操,能坦然面对苦难。“尧以不得舜为己忧”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 忧虑,尧的忧虑是家国之忧——怎样才能找到让天下大治的继承者。综上,我们要辩证地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孔孟说法虽不同,但二者并不冲突。
栏目索引
高考语文 (浙江专用)
专题十二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
五年高考
栏目索引
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1.(2019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回答问题。(6分)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诵背范围与默写训练(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诵背范围与默写训练(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诵背范围与默写训练(试题版)考点:1.《为政以德》:①2.1 ;②2.3 ;③ 13.6;④16.1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在萧墙之内也。

”2.《克己复礼》:①12.1 ;②3.1 ;③ 16.2;④13.3。

3.《知其不可而为之》:①18.5 ;②18.7中“子路曰:“不士无义。

……。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仁者爱人》:①1.6;②5.26。

5.《君子之风》:①15.9 ;②4.16 ;③6.11;④7.16 ;⑤7.19;⑥6.23;⑦8.7。

6.《周而不比》:①2.14;②16.4 ;③15.23;④12.24。

7.《诲人不倦》:①7.8;②11.22。

8.《高山仰止》:①17.4;②9.11。

9.《沂水春风》:①11.26中“‘点,尔何如?’…………。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0.《中庸之道》:①11.16 ;②13.23 ;③13.24 ;④17.13。

【考点研究】一、《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注意】1.字:“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共”、“道”“齐”2.词: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二、《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试题20题 (课件32张)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试题20题 (课件32张)

4、(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 面的题目。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 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 长》) (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 所描述志向的_______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_______ 之感。(2分)
神往 苦闷
(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 原因。(4分)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附【译文】 《墨子·节用》中说:“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成 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这种(财 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无用 的费用,因而足以成倍增长。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 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 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 正当; 《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 予都要合乎道义。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荀子 (2)孟子和荀子各自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4分) ①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 ②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试题总汇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试题总汇
•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 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 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 (2)根提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断。
• 13. (1)举一反三
• 12. (1)升(登)堂入室
• (2)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②教育特 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 ③评 析;略。
• 13, (2009 ·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脚,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 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 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 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 12, (2010 浙江省考试院样题)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 答问题。
• 10, (2011 ·浙江省考试院样题)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 答问题。
•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 姓不足,君孰与足?”
•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 相通的一句。
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 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 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 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 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 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 (示例二)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已之力来改变社会,这 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 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 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只要观 点明确,言之有据,且理由至少两点即可。)

(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考纲解读《〈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

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

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

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浙江省高三语文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2021年浙江省高三语文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2021浙江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一、名著阅读(2021·浙江五湖联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1. 根据对第二则材料的解释填空。

广居:最宽广的住宅,喻指“仁”,为立身的根本:正位:最正确的位置,喻指“”,为制度规范等;大道:最正确的道路,喻指“”,为行事的准绳。

2. “用舍行藏”精炼地概括了儒者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根据两则材料比较分析孔孟在这一问题上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性格和影响;(2021·浙江嘉兴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3. 两则材料都描述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形象。

“能近取譬”的意思是,指的是替别人着想。

4. 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如何在比较中阐述“仁”的思想内涵。

(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论语·学而》)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②,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③,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注)①枉:不正直,邪恶。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浙江论语高考题(一)【6月】(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25.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评分参考〗24. (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25.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月】(三)(4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论》)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评分参考〗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5.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6月(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浙江高中语文《〈论语〉选读》(11—15)同步测试卷(教师版)word版含参考答案及解析

浙江高中语文《〈论语〉选读》(11—15)同步测试卷(教师版)word版含参考答案及解析

《论语》选读综合练习卷一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狂狷.(juàn)粗犷.(kuàng)载.(zǎi)歌载舞强.(qiǎng)人所难B.讪.(shàn)上慰藉.(jiè)绿.(lù)林豪客翘.(qiáo)首以待C.窒.(zhì)息桑梓.(zǐ)锲.(qiè)而不舍自怨自艾.(ài)D.攻讦.(jié)愀.(qiǎo)然越俎.(cǔ) 代庖刚愎.(bì)自用1.B【解析】A粗犷(guǎng),载(zài)歌载舞;C自怨自艾(yì);D越俎(zǔ) 代庖。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和言悦色侃侃而谈怨天犹人欲罢不能B.用行舍藏因才施教无动于衷文质彬彬C.一隅三反一言蔽之仰之弥高举一反三D.既往不究色厉内荏门墙桃李理曲词穷2.C【解析】A和言悦色—和颜悦色,怨天犹人—怨天尤人;B因才施教—因材施教;D既往不究—既往不咎,理曲词穷—理屈词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5分)[甲]说到吴国灭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可不知为什么,在《国语》《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曾这样说:“西施之沉,其美也。

”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

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

[乙]《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此始。

《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

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留传..着。

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始作俑者....,始于后汉人赵烨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丙]“乃使相者国中,得宁罗山鬻薪之女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Word版含答案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Word版含答案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1.【20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2.【2010.浙江】(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3.【2011.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4.【2012.浙江】《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1) (2)(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完整word版)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

(完整word版)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

浙江《 <论语 >选读》练习优选(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 4 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为政以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为政以德》)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克己复礼》)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表现出孔子如何的治国思想?( 1 分)2.面对相同的问题,孔子为何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谈谈你的理解。

( 3 分)(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 4 分)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为政以德》)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能否相同?为何?(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边的问题。

( 4 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克己复礼》)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实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3 分)2、为何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分)(四)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回答下边的问题。

( 4 分)(《知其不可认为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以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语》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语》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语》含答案
(2019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分)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4分)
1.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学说(主张)有三个方面,我都没有能力达到:仁德的人不为苦难忧虑,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老师这是在说自己啊!”
(《论语·宪问》) 尧把没有得到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虑,舜把没有得到大禹、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虑。

(《孟子·滕文公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历年高考题练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3分)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

《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韩非子: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⑴⑵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⑴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⑵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2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1分)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

(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ī):醋。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观。

(1分)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_________。

(2分)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4分)23.⑴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⑵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23.⑴举一反三⑵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1分)评析:略。

对教学原则作简要分析给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评判给1分。

24.⑴升(登)堂入室⑵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

②教育特色:针对性。

(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略。

每点一分。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3.⑴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⑵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24.不正确。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者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23.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答出共同点,给1分)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答出1点,给2分)23.⑴贵人贱马⑵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3.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意思相近即可)24.不矛盾。

“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

(答出不矛盾给1分,答出含义给2分,答出区别给1分。

)23.答案:择友24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