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的尝试:苏联260工程IS-7重型坦克

合集下载

苏联279工程坦克方案

苏联279工程坦克方案

苏联279工程坦克方案苏联279工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研发的一款超重型坦克。

该坦克的设计概念是在遭遇德国超重型坦克“鼠式”时,苏联军方意识到自己没有类似的超重型坦克可以与之抗衡。

因此,苏联军方决定研发一款能够在战场上扮演关键角色的超重型坦克。

在经过多方面调研和讨论之后,苏联军方最终确定了279工程坦克的方案。

设计理念在设计279工程坦克的时候,苏联军方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机动性、防护力和火力。

这三个因素都是决定坦克在战场上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并发挥出最大作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设计279工程坦克的时候,苏联军方追求的是机动性好,防护力强,火力猛的综合实用坦克。

机动性在机动性方面,苏联279工程坦克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悬挂系统,以增加对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通过不同地形的能力。

此外,该坦克还采用了全新设计的履带系统,将传统的金属履带换成了橡胶履带,从而减少了对地面的磨损,延长了履带的使用寿命。

坦克的动力系统采用了一台强大的柴油发动机,能够为坦克提供足够的动力。

此外,为了提高坦克的机动性,还配备了新型的转向系统,使得279工程坦克在狭小地形中也能够快速转向,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

防护力在防护力方面,苏联279工程坦克采用了全新的装甲设计。

坦克的装甲由多层钢板组成,能够有效抵御敌方炮弹和火箭弹的袭击。

除此之外,坦克的装甲表面采用了特殊的凹凸设计,能够减少敌方炮弹的威力。

另外,在坦克的外部还安装了防护绳网,用来减少对坦克的直接打击,增加了坦克的生存能力。

此外,苏联279工程坦克还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摧毁敌方目标,保护自己免受敌方炮火的袭击。

火力在火力方面,苏联279工程坦克配备了一门口径更大的主炮,能够发射强力炮弹。

此外,坦克还配备了多管火箭发射器,能够迅速发射多枚火箭弹,有效摧毁敌方目标。

此外,坦克还装备了先进的导弹发射系统,能够发射制导导弹,对敌方目标进行远程打击。

在火控系统方面,坦克配备了先进的光电火控系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精确瞄准敌方目标,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命中率。

AV7坦克

AV7坦克

AV7坦克德国坦克发展可能要追溯回到1911 年, 当时的奥地利人 Gunther Burstyn 提出了一种带炮塔的"自行炮"。

" ("Motorgeschutz") 和塔楼相结合的新战争武器的概念。

1912 年德国给予了他专利的设计权但它最后还是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1916 年, 德国装甲车的研究又有了大发展孕育出了Marienwagen I 和II (亦称Bremer-Wagen), 1917 年随后了而来被称为Duer-Wagen 和,Treffas-Wagen 。

A7V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装甲车A7V的全名是Allegmeine-Kriegs-Department 7,意思是“第七统战部交通分部”1917 年1月由工程师约瑟夫·沃尔默1月1917 设计设计完成。

1916 年英国军队动用了Ⅰ型坦克,对德国军方的震动相当大。

在1916 年11月13 日, 德国军队被决定根据约瑟夫・Vollmer 的方向建立坦克的整体项目。

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采用现成的“霍尔特”拖拉机的底盘,因而设计工作进展相当快,在1917 年4月第一个原型车由Daimler Daimler-Benz 测试完成。

1917 年5月完成了最终版本的模型设计。

1917 年9月第一辆A7V生产下线,1917 年10月大规模生产随即开始。

所有坦克都有自己的绰号(即Mephisto、Wotan, Isolde 等。

) 并且被编组。

A7V反击英国的坦克的首演是在1918 年在3月21 日圣康坦战斗和4月21 日在Villers-Bretonneux/Cachy 。

原计划制造100辆最终只完成20辆归结于钢铁的短缺和帝国整体工业的优先级考虑。

A7V 是不稳定的和有非常粗劣的,A7V坦克高大笨重,机动性差,过堑壕的能力不足,容易托底,是它的突出缺点。

另外它的装甲质量差能难保护18人(在某些情况下22 个人) 乘员组。

全球主战坦克大盘点——2015年的《世界坦克地图》

全球主战坦克大盘点——2015年的《世界坦克地图》

全球主战坦克大盘点——2015年的《世界坦克地图》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9期季伏枥【编者按】本文编译自日刊《PANZER》杂志2015年第1期,其内容和数据不代表本杂志社的观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参考。

由于世界上装备坦克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原文的“地图”过于复杂,故原图上标注的仅装备几十辆或一二百辆坦克的“坦克小国”不再译出,其地理位置不难辨析,敬请谅解。

还要说明的是,原文各图中所列数据有的有微小差异,本刊不再做考证,谨此说明。

30年间世界主战坦克装备数量的变迁日刊《PANZER》(坦克或战车)杂志社,有关注世界各国坦克装备数量的传统,几十年来先后4次专文加以报道。

第一次是1980年第1期,第2次是1988年第1期,第3次是2006年第5期,这一次是2015年第1期。

所不同的是,前三次统计中,除了主战坦克之外,还包括轻型坦克和水陆坦克等,而这一次的统计数据中仅包括主战坦克。

毫无疑问,主战坦克是为大规模战争准备的重型陆战兵器。

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各国军队装备的主战坦克的数量也在相应地减少。

截止到2013年底,世界上115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65 248辆主战坦克。

尽管这一数字精确到个位数,但是,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动态的,有的国家还在生产主战坦克,更多的是许多国家军队装备的主战坦克因故障报废或性能落后而主动退役,总体数量在减少,大体有65 000辆。

2006年的统计数字是,各国装备主战坦克(含轻型坦克等)为108 600辆,大约10年间主战坦克的数量减少了40%,每年约淘汰4 000辆主战坦克。

再往上说,1986年时,各国装备的主战坦克数量高达157 400辆,为现装备的主战坦克数量的2.5倍!依车型现役主战坦克的装备数量依车型来划分,现役主战坦克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是T-72主战坦克,总数达10 016辆,是当今世界上装备数量超过10 000辆的唯一一种主战坦克,装备国家的数量达35个。

重达15吨巨炮,苏联炮兵部队服役的2S7式自行火炮,威力惊人

重达15吨巨炮,苏联炮兵部队服役的2S7式自行火炮,威力惊人

重达15吨巨炮,苏联炮兵部队服役的2S7式自行火炮,威力惊人苏联红军向来推崇大炮兵主义,其著名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也是将炮兵部队的使用放在重要位置,二战中,苏联炮兵不仅在火炮数量和威力上始终超过德军,并且具有非常成熟的炮兵作战理论,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俄罗斯都不曾改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冷战白热化时期苏联炮兵部队装备的一款重型火炮,它就是至今依然在俄罗斯陆军中服役的2S7式自行榴弹炮,观看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一波,谢谢您的支持,二战时期,在残酷的苏德战场上,苏德两国前后投入数百万军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厮杀,德军在绝大多数武器领域都对苏联红军保持着技术优势,但是有一个兵种却是例外,那就是苏联炮兵部队在对纳粹德国的大反攻中,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B-4榴弹炮更是被德军士兵称之为斯大林之锤。

这种重达15吨巨炮能塞下一个足球203毫米的口径,本来是安装在巡洋舰上,在攻打柏林的战役中几乎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直到战后,苏联依然在生产这种毁伤能力巨大的火炮,但是进入新时代后,苏军全面的机械化建设使得B-4型203毫米牵引榴弹炮很难跟上快速推进的新要求。

1967年,苏联陆军要求研制一种封闭式炮塔的大口径自行火炮,同时期,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装备美国制造的203毫米M10自行火炮在战场中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展现出相对灵活的机动性。

为应对新的战场威胁,苏联军方重新调整了新型自行火炮的技战术指标。

1970年7月,苏联部长会议批准了新型自行火炮的开发计划,并将新型自行火炮命名为2S7型自行火炮,要求必须能够发射低当量战术核炮弹,随后,该泡在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基础上开展研制工作,于1975年开始交附苏军方面军重炮部队,北约代号M杠1975自行火炮,绰号芍药。

2S7式自行榴弹炮由苏联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厂制造,采用T64重型坦克底盘为基础,战车全重43.6吨,全长10.5米,车宽3.38米,高三米,前段为密闭式驾驶舱,车长、驾驶员和两名套班组员乘坐于此,车长和驾驶员并列,其前方设有可下拉防护钢板的风挡板,两人各装有一具配备潜望镜的圆形舱盖。

世界坦克大全

世界坦克大全

世界坦克大全系列通用常用名军队装备型号科研生产代号/曾用名招标项目名出口型准确意译/音译/原文全长车体长本页为履带式坦克,包括变型车,改型车也列本表履带式车辆只要驱动轮、诱导轮着地,该轮就被计算入炮塔前装甲厚度包含防盾中国最早的坦克是1922年奉系张作霖从法国购入雷诺FT-17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中国坦克研究所:201所;总装厂:包头617厂、哈尔滨671958年,哈工院装甲兵工程系建所。

1959年,迁往北京房山坦克总装厂为包头617厂,始建于1954年,是苏联援华156个坦克炮厂为包头447厂,始建于1954年,是苏联援华156个工坦克发动机厂为大同616厂,原拟建于包头,苏联专家认为北京618厂始建于1946年,原为民国时期北平长辛店铁路南哈尔滨674厂始建于1950年,原是东北兵工局674厂,1951年重庆256厂始建于1941年,前身为豫丰纺织机械厂,1953年吉林636厂成立于1948年,原为东北机械管理局19厂,1951宝鸡虢镇615厂1941年始建于上海,1950年西迁宝鸡称总后中型坦克T-34T-34重型坦克IS-2IS-21950/5559式WZ120仿制T-54A3659-1式WZ120A 198436.39.23959-2式WZ120B198436.29.23559-2A式19883759-3式B59G BW120K BK1940美洲虎外贸42ZTZ 59D1WZ120C 1995ZTZ 59D WZ120C 199559P 外贸3759-120A 59-120A 36.559-120B 59-120B36.5ZTQ62式WZ13119.868.07WZ131-1未定型19.86WZ131-1A未定型62式改型WZ131改型197921.562式改进型WZ131改进型未定型WZ132是“二四会战”的5种车型之一轻型坦克WZ132WZ132未定型22.258.528 6.05WZ141拟装备空降兵,改革开放初期因国民经济计划调整而超轻型坦克WZ141WZ141未定型ZTS63式WZ21118.48.4357.15WZ211-163海改63式战斗全重t水陆坦克中国中型坦克59式轻型坦克62式尺研制国类型名称型号绰号定型/装备时间ZTS63A式2010ZTS63A-1式03式ZTS03P式229.2水陆坦克WZ212WZ2121963年,装甲兵在WZ111坦克技术任务书中,要求其性能要重型坦克WZ111WZ111未定型4610.63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缴获一辆T-62,在研的69式及时吸1973年,巴基斯坦赠送我国一辆缴获印度军队的T-55,海运69式的识别特征为:主炮管上有激光测距机:抽气装置后移69式WZ121197436.59.12569-Ⅱ69-ⅡMP外贸1969年珍宝岛冲突后,为落实“要准备打仗”的指示,12月“二四会战”研制的3种坦克为122(“三液”坦克)、13“二四会战”前后,中国坦克年产量:68年2珍宝岛冲突后,为对抗T-64,上马122坦克项目,是“二四1970年10月4日,6种“二四会战”样车在装甲兵北京南口试中型坦克122122“风暴”是122坦克重新启动研制的项目,识别特征为:121223122445.39.947122645.81226F279式的识别特征为:105mm主炮管上有热护套中型坦克79式79式79-Ⅲ式1985.737.59.2280式的识别特征为:6对轮;主炮管上激光测距机又加上了ZTZ80WZ1221988.2389.32880-Ⅱ式的识别特征为:主炮管上激光测距机去除:炮塔上80-Ⅱ外贸,未出口焊接炮塔型88式的识别特征为:主炮管上激光测距机去除。

轮式坦克的先驱:半人马座

轮式坦克的先驱:半人马座

轮式坦克的先驱:半人马“半人马座”的诞生开创了一个全新概念——轮式坦克。

除了防护,它的火力和机动性均与坦克相媲美,也为许多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陆军提出了“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的计划,用以取代已经老化的美制M47坦克。

计划要求车辆必须具有出色的行驶稳定性、高的承载能力、卓越的战术及战略机动能力,在保证机动性能的同时还要求车体能够抵御小口径步兵武器的攻击,另外车辆结构须适于车族化发展,并且所有车型应具有相同的机动性、后勤支持性以及防护性能,必须采用当时成熟的技术。

针对军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依维柯菲亚特公司和奥托梅莱拉公司首先联合开发出“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之后又演变出一系列的变型车,实现了车族化的目标。

整个车族的底盘均由依维柯公司负责,武器系统则由奥托梅莱拉公司来负责。

1984年初,意大利陆军提出对“半人马座”的具体要求,装备一门北约标准的105毫米线膛炮,火炮配用计算机化火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公路速度、较远的行程和优良的越野机动性能,能够执行火力侦察、反侦查、反坦克等多项作战任务,同时还要能用C-130型运输机空运,进行快速反应部署。

“半人马座”的研制代号为B1,意为“装甲车”1号。

1987年1月,首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样车制成,第二辆样车于1987年年中制成,同年12月,共有4辆样车制成,并且参加了实验。

1988年,完成了第5辆到第9辆样车的制造,其中第7辆样车的车体比其他几辆车体略窄,以便于C-130的运载,而且还采用了V型底甲板,提高了对地雷的防护能力。

1989年4月,首批10辆预生产型车出厂,1990年底开始批量生产。

首辆正式生产型车于1991年完工,与样车不同的是,生产型对一些重要部位进行了改进,比如改进了存储空间和炮塔后部以及武器系统,车体尾部的跳板式门换成了向右开启的单扇门,并且改善了乘员乘坐的舒适性等。

在科索沃维和的半人马座1992年底,8辆车刚服役不久、装有105毫米炮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被部署在索马里,一试其锋芒,结果表现优异,军方十分满意,在最初的4个月里,8辆“半人马座”平均行使8400公里,没有出现任何重大问题。

最初的“斯大林” 从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进(上)

最初的“斯大林” 从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进(上)

最初的“斯大林” 从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进(上)作者:天火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11期天火斯大林重型坦克(IS)诞生于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但苏联红军正是驾驶着这种坦克攻克了柏林。

战后,斯大林重型坦克的各种改进型号,在苏军装甲力量中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最后的后裔——T10M重型坦克仍在苏军现役装备的名单上。

不过,就是这样一种至关重要的坦克,却并非是一种全新设计,而是以KV重型坦克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演进之后的结果,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原来的观点认为,苏联军队根据其战术原则提出要求,工业部门和设计局只是照此做出精确地反映文件要求的东西,但从KV坦克到IS-85的这个演变过程或许推翻了这种说法。

事实上,如果设计局忽视了战争中的经验,而只是机械地按照军队要求去作的话,最初的KV就会是一种平庸的设计,后来令人惊异的发展潜力也就无从谈起——大概与英国同时代的“丘吉尔”或是“十字军战士”不无区别。

可以说,科京及其设计局的行为是武器设计中成功的技术创新的卓越的体现——并有一种超越现实而预见到未来威胁的能力,其KV系列坦克设计就以此为基础。

从组织上来说,科京的设计局也有能力这么做,因为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被赋予了令人惊讶的自由度,那种由大清洗以及对实际坦克战特征认识不足所带来的麻木和无所作为并没有过分影响到他们。

结果,在评价未来的技术需求时,科京及其手下的工程师们反而比红军指挥员们更能有效地利用战争中的经验教训。

实际上,KV-85与IS-85的炮塔是通用的,不同之处在于底盘:KV-85采用了改进后的KV-1S底盘;IS-85则采用了改进后的KV-13底盘。

不过尽管比KV-85有所进步,但IS-85坦克仍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服役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

但不管怎么说,IS-85重型坦克是以KV-13的样车为基础研制出来的。

与命运抗争-50年代的苏联重型坦克

与命运抗争-50年代的苏联重型坦克

与命运抗争-50年代的苏联重型坦克当IS-8(后改名T-10)重型坦克投入量产之后,苏联的重型坦克设计师们都没有意识到它将为斯大林坦克伟大传说站下最后一班岗。

根据以往的惯例,他们在IS-8投产之后立即着手开发后继车型。

1955年,世界上最古怪、也可能是最具创新意识的坦克计划产生了。

首先是由著名的科京博士领导开发的“277工程”,于1957年试制完成。

“277工程”吸取了IS-7的失败教训,使用130毫米M65型火炮并配备先进的光学设备以供瞄准,但携弹量仅26枚;为了减轻装填手的负担而在炮塔内部加装了装填辅助设施,并试验性地安装了红外线夜视仪。

它的车体是由IS-7和IS-8的原设计混合而成的全铸造结构,但是由于加长而增加一组负重轮(达到8个)炮塔则和IS-7非常相似。

“277工程”拥有防核辐射装置和涉水设备,柴油引擎达到1090hp。

这辆4人操作的坦克非常灵活,但是仅仅在1958年制成了2辆样车就停止了进一步开发。

现在有1辆样车在库宾卡博物馆展出。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在地球上出现的怪物,但它确实存在。

“279工程”的创意来自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厮杀方式的探索。

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同时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

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试验,军方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于是由天才科学家L·S·托洛亚诺夫领导的小组开始研制“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它也被当作和“277工程”竞争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样品。

托洛亚诺夫面临着对抗核子风暴的难题,他在设计图上尽量加大履带接地面并考虑了一种完全不合规范的可以防止暴风侵害乘员的车体形状。

于是“279工程”装备了4条履带,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英国早在1916年就研制过4条履带的“飞象”超重型坦克。

但是“279工程”采用了当时很难想象的油压悬挂,使得在核爆来临时整车可以象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以使自己不至于倾覆。

参战俄军都损失了哪些重装备,型号和番号全公布(多图)

参战俄军都损失了哪些重装备,型号和番号全公布(多图)

参战俄军都损失了哪些重装备,型号和番号全公布(多图)据独立博客Oryx在推特上发布的消息,据证实的俄军重装备损失数量已超过800辆。

其中包括120辆坦克,79辆装甲战车,121辆步战车,49辆装甲运兵车,35辆工程车,255辆卡车,45门火炮,17门多管火箭炮,21套防空系统,10架飞机,2架无人机,10架直升机,2辆火车。

俄军的苏梅进攻轴线非常令人感兴趣,因为俄罗斯最好的坦克部队(第1近卫坦克军第四近卫坦克师,装备T-80U和BMP-2步战车)都集中在那个地区,也是俄军重装备损失最多的地区。

俄军的意图看起来是向乌克兰首都基辅进军,但却被附近的诸如苏梅,卡诺托普等乌克兰城市所停滞,不得不分成小部队绕过这些城市,因此出现许多T-80U,T-90,T-72最新改进型主战坦克被丢弃或被击毁的现象。

卫坦克师)俄军T-80U坦克在利比迪恩被丢弃的俄军T-80BV坦克(第1近卫坦克军第四近卫坦克师)T-80BV坦克师)俄军T-80U坦克在苏梅丢弃的T-72B3M坦克(第2近卫摩步师)T-72B3M坦克在苏梅丢弃的T-90A坦克(第2近卫摩步师)俄军T-90A坦克被击毁的T-90A坦克在苏梅被击毁的T-72B3M坦克(第7近卫坦克师)T-72B3M坦克在俄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基辅,俄军伞兵部队是主力,不过在战事刚开始的数天之后,俄军调动了更多的重型坦克部队。

在赫斯托米尔被击毁的俄伞兵部队BMD-4M空降兵步战车(第1近卫空中突击旅)BMD-4M空降兵步战车在伊尔平被击毁的俄伞兵部队BMD-4M空降兵步战车(第31近卫空中突击旅)BMD-4M空降兵步战车在切尔尼赫维进攻轴线看起来是由俄军质量最差的部队负责,在那里可以看相当老旧的坦克型号,例如T-72A,T-72B(第一代复合装甲),这一进攻轴线应当是助攻方向,以歼灭部署在那里的乌克兰第1坦克旅,而作战能力更强的第1近卫坦克军可以从东面包围基辅。

俄军T-72A坦克俄军T-72B坦克在基辅东部被击毁的BMD-2空降兵步战车(第31近卫空中突击旅或者第76近卫空中突击旅)BMD-2空降兵步战车在卡尔哈夫轴线,有大量俄军,但损失装备最多的是俄军第200极地摩步旅(装备T80BVM坦克,2S3联盟自行榴弹炮,2K22M1 通古斯卡自行高射炮,虎式步兵机动车)。

坦克世界中打不动的坦克的弱点详解

坦克世界中打不动的坦克的弱点详解

坦克世界中打不动的坦克的弱点详解[多图] 日期:2014-2-21 作者:文章相关tags: 坦克世界各位坦克世界的玩家们好!在这个游戏中有不少车打起来很困难,这个是因为有些车打起来实在是太难打,或者是玩家没有掌握正确姿势,现在清风小编就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打法吧:车身角度以图片为准、角度不同的情况下装甲等效自然有差异,请酌考量。

以下数字单位均为毫米默认炮弹种类为AP第一辆: 110E31号区域-------------基础装甲厚度305。

中间部分等效348-350。

圈左右两边装甲等效依次递增,最大值389 [268金币弹也被砍了,土豪请自重]2号区域-------------基础装甲厚度152。

中间部分等效232-236。

边缘部分装甲等效依次递增,最大值260 [主流10级MT银币弹可以尝试]3号区域-------------基础装甲厚度152。

中间部分等效313-322。

边缘部分装甲等效依次递增,最大值3354号区域-------------基础装甲厚度152。

从中间至两边装甲等效依次递增等效范围为300-N/A(下图中准星部分的装甲等效仅为154-233.但是弱点太小,不建议瞄准。

)5号区域-------------基础装甲229 等效装甲229(弱点太小、很容易MISS)6号区域-------------基础装甲229 等效装甲N/A(正面击中角度太大,直接跳弹)7号区域-------------没有HITBOX 等效装甲N/A8号区域-------------基础装甲75 呈80°以上倾斜装甲 225毫米以下口径都会跳弹。

9号区域-------------基础装甲75 等效装甲7510号区域-------------基础装甲229 等效装甲270-450左右(机枪塔呈菱形,仰射情况时下半部分相对容易击穿,但是E3的炮盾会严重阻碍甚至完全遮蔽视线,不建议瞄准)综上所述,E3正面的弱点在于2号区域、5号区域和9号区域。

KV坦克——苏联重型坦克的鼻祖

KV坦克——苏联重型坦克的鼻祖

KV坦克——苏联重型坦克的鼻祖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11期从多炮塔到单炮塔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便成为世界上第一坦克大国,当时苏联红军装备的坦克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辆。

不过,当时苏联红军装备的坦克,主要是轻型坦克,以T-26轻型坦克为主。

对于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苏联军方也予以一定的关注。

在重型坦克方面,20世纪30年代期间,先后研制了T-35重型坦克、T-100重型坦克、SMK重型坦克和“突破”超重型坦克。

不过,这几种重型坦克,统统是多炮塔式坦克,有2~5个炮塔,而且,除了T-35重型坦克外,其余三种多炮塔式坦克均未定型,“突破”多炮塔式坦克仅停留在样车阶段;T-100和SMK坦克虽然造出几辆,也试验性地用到1939年的苏芬冬季战争中,但是,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不了了之。

就是T-35重型坦克,尽管它非常威武雄壮,但在苏德战争初期也未能发挥多大作用。

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一次红场阅兵式上,当一队“人高马大”的坦克车队像钢铁洪流一样通过红场时,苏联人民为见到如此雄伟、壮硕的坦克而欢呼,“乌拉”声响彻红场。

最高统帅斯大林却瞟了身边的军工生产负责人一眼,“漫不经心”地问道:“这是什么坦克”?对方答道:“是T-35重型坦克”。

斯大林马上提高嗓门说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搞到这个‘移动百货商店’的?这么多炮塔装到一辆坦克上,不是等着挨打么”?斯大林的一席话,点中了多炮塔式坦克的“命门”,等于宣判了T-35重型坦克的死刑。

这样,多炮塔式T-35重型坦克,仅生产了61辆便偃旗息鼓。

T-35重型坦克只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当作防御支撑点用,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倒是乌克兰游击队从战场上抢救出一辆抛锚的T-35重型坦克,在其车体上涂上“为乌克兰的荣誉而战”的标语后,频频打击德国军队,立下了战功。

1937年5月,担任列宁格勒伏罗希洛夫工厂、布尔什维克工厂和基洛夫工厂总设计师的科京,受领了研制新的重型坦克的任务。

生不逢时的IS-4重型坦克

生不逢时的IS-4重型坦克

传动装置后置的总布置方案,主动 轮在后,诱导轮在前。
长身管122毫米加农炮
IS-4重型坦克武器系统的最 大亮点是,采用了长身管的D-25T 型122毫米加农炮。这种火炮是 由地面炮兵用的D-74型野战加农 炮改进而成,身管长径比达到了 46.7(IS-3坦克的坦克炮长径比为 43)!身管加长,便可以充分利用 发射药燃烧爆炸时产生的能量, 使弹丸获得更高的炮口初速和动 能。要知道,80年代初列装的德 国“豹”2主战坦克的Rh120型120 毫米滑膛炮,火炮长径比也只有 44,IS-4坦克的火炮长径比要超过 “豹”2坦克炮的长径比。当然, “豹”2坦克的主炮为滑膛炮,加
其实,大约和IS-3重型坦克 同时研制的,还有另一款重型坦 克,这就是后来定型的IS-4重型 坦克。1943年7月,车里亚宾工厂 开始了新型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 新的重型坦克应具备更强的火力 和更坚固的装甲防护力,以适应 二战之后更恶劣的战场环境。总 设计师为L·特洛亚诺夫,后来的 总设计师为M·巴勒吉,工程代号 为K项目,1944年初改为“701工 程”。当年就生产出6辆样车供实 车试验,1945年,又生产出两辆 样车。由于二战结束,新的重型坦 克的研制工作一度停滞。不过,二 战后很快形成了两大阵营,冷战态 势加剧,新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又 重新开张。1947年,特洛亚诺夫一 下子提出了三套方案,即701-1、 701-2和701-6工程。其中,装新型 122毫米火炮的701-6工程项目获准 定型,定名为IS-4重型坦克,当年 就生产了52辆。到1951年,共生产 出IS-4重型坦克233辆,改进型的 IS-4M重型坦克25辆,总计为258 辆。
IS-4重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60 吨,车长(炮向前)为9.79米,车体 长为6.6米,车宽为3.26米,车高 为2.48米,在苏制坦克中,显得有点 “人高马大”。乘员为4人:车长、 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驾驶员位于 车体前部中央;炮塔内有3名乘员, 车长和炮长在火炮的左侧,车长在 后,炮长在前,装填手位于火炮右 侧,炮塔内的三名乘员都有各自的 坐席,但装填手装炮弹时似乎要用 站姿装弹,这样才能用上劲,而且 要用左手推弹入膛,只有在行军中 才能坐在自己的坐席上。

钢铁巨兽---盘点苏联重型坦克

钢铁巨兽---盘点苏联重型坦克

钢铁巨兽---盘点苏联重型坦克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

通常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52 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

其特点是火炮口径大,炮管长,攻击力大。

因为坦克火炮口径大,意味着攻击力大。

重型坦克火炮口径有90毫米、100毫米、122毫米几种。

同时,重型坦克车体装甲厚,防护能力强。

1960年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研制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先进的复合装甲和外挂反应装甲取代了传统的均质装甲,坦克已经不需要靠增加钢板厚度来提高防护性能。

各国更加注重坦克的机动性和通行能力。

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而不再采用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的称呼方式。

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

苏联是研制重型坦克型号最多的国家,重型坦克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T-35重型坦克(主炮口径76.2毫米,2门副炮45毫米/早期37毫米,生产总数61辆)被德军俘获的T-35现唯一存世的T-35,藏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KV-1重型坦克1940年型(主炮口径76.2毫米,焊接炮塔上螺接了装甲板)被德军缴获并装备使用的KV-1KV-1重型坦克1942年型(主炮口径76.2毫米,铸造炮塔)被德军缴获并装备使用的KV-1KV-1S重型坦克(减重的KV-1,缩小炮塔,增加车长指挥塔)KV-2重型坦克(主炮为152毫米榴弹炮,生产总数232辆)KV-85重型坦克(主炮口径85毫米,生产总数130辆)被德军缴获后研究的KV-85,车身炮塔上标有各部位装甲厚度和角度。

IS-1重型坦克(主炮口径85毫米)IS-2重型坦克(主炮口径122毫米)is-2未定型时的炮口制退器与批量生产的不同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IS-2IS-2M重型坦克(车首装甲改为全倾斜)IS-3重型坦克(主炮口径122毫米)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从埃及军队手中缴获的IS-3。

传奇猛犸中的王者 前苏联IS-7重型坦克小传

传奇猛犸中的王者 前苏联IS-7重型坦克小传

传奇猛犸中的王者前苏联IS-7重型坦克小传
佐藤慎之亮[日]; 王赫男(编译); 付征南(编译)
【期刊名称】《《国际展望》》
【年(卷),期】2007(000)021
【摘要】IS-7型坦克与IS-4型坦克一样,它的存在和设计相关信息直到2006年才得到俄罗斯的证实。

然而除了极具传奇色彩之外,它还是IS系列中的最强者。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佐藤慎之亮[日]; 王赫男(编译); 付征南(编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5
【相关文献】
1.IS-7重型坦克 [J], MARTIN RED KOVAC
2.流产的电动猛犸IS-6重型坦克幻梦一现 [J], 佐藤慎之亮; 王赫男; 叶晶
3.流产的电动猛犸 IS-6重型坦克幻梦一现 [J], 佐藤慎之亮[日]; 王赫男(编译); 叶晶(编译)
4.传奇猛犸中的王者前苏联IS-7重型坦克小传 [J], 佐藤慎之亮; 王赫男; 付征南
5.多能的通用猛犸 IS-8重型坦克 [J], 佐藤慎之亮[日]; 姜辉(编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上最厉害的坦克

世界上最厉害的坦克

世界上最厉害的坦克世界上最厉害的坦克:一炮能干掉军舰世界上最厉害的坦克八号坦克鼠式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的超重型坦克。

恐怕也是最著名的超重型坦克。

因此做重点介绍。

研发历史德国开发超重型坦克的历史从1941年克鲁伯(Krupp)公司以掳获的苏联T-35坦克作为研发蓝本为开端,所以到了隔年克鲁勃公司提出“虎鼠式”(Tiger-Maus, VK7001)重型坦克以及七号狮式坦克(PzKpfw VII L?we, VK7201)。

不过计划在同年3月初就被取消,但是研发的经验与技术却为后来的重型坦克做了准备。

1942年3月中旬后,保时捷车厂收到一份合约,要求制作新款100吨重的205型VK10001保时捷坦克(Panzer - VK10001 / Porsche Type 205)。

4月中旬的时候德国陆军补充要求新坦克载弹量应高达100发,5月时在阿道夫·希特勒的亲自要求下,斐迪南·保时捷教授(Professor Ferdinand Porsche)与克鲁伯公司的穆勒博士(Dr. Muller)开始合作进行整个计划;希特勒还要求坦克应重达120吨,坚不可摧,并且无坚不摧,搭配高性能的60或者72倍径的坦克炮。

研发的结果造就八号坦克鼠式(Panzerkampfwagen VIII Maus)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设计的最重型坦克,也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最重型坦克纪录保持者。

鼠式坦克不仅仅是完成设计,并且到达产制完成的阶段,一共有两辆原型车问世。

经过设计后的八号坦克的车身为10.1米长,3.67米宽和3.66米高,重达188吨(最初设想重达100吨),可以容纳5至6个乘员。

它的主要武器为1门128毫米KwK 44 L/55大炮、75毫米KwK 44 L/36.5同轴副炮,并且以60-240毫米的装甲护身。

保时捷答应在1943年5月时会先生产出原型车辆,并且在交付原型车后每月生产五辆。

破解库宾卡“密码”——781、782与787工程

破解库宾卡“密码”——781、782与787工程

破解库宾卡“密码”——781、782与787工程作者:燕云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8年第5期坦克是英国人的伟大发明,但苏联才是最重要的坦克国家--从狭义的技术角度来讲,俄国坦克或许不是最先进的,但它们的战场适应性却普遍一流,站在广义的视野高度上,这或许才是对"先进性"最为本质的注释。

在库宾卡的"废车场"中,已经锈迹斑斑的781?782与787工程样车就为我们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

对摩托机械化部队合成化的早期关注有关摩托机械化部队的合成化问题,很早就在苏联军事领导人的脑海中进行着深度的思考。

比如,苏联工农红军前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在1931年撰写的《战争的新问题》一文中,就从战略高度阐述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作者称为航空摩托机械化系统的武器装备对未来战斗和战役样式的重大影响,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任务角色的"坦克"战术技术要求:"技术的饱和为军队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奠定了基础……国家汽车拖拉机工业的发展程度,基本上能够决定在战场上投入大量坦克的能力。

而坦克兵力的大小和其种类比例的构成,决定着军队组织的性质(从其机械化角度看)……首先需要能够与敌人炮兵斗争的快速坦克,也就是说,坦克自身要安装火炮。

考虑到坦克在行进间射击的效能比野战炮兵和反坦克炮兵小,应该在坦克上安装口径不小于76毫米的加农炮。

这样,对带防盾的野战火炮可通过弹片造成伤害,而要毁伤坦克却必须直接命中(弹片效果差);再次,为了克服人工障碍物,必须装备执行工兵勤务的快速坦克,这些坦克能够在人员不出坦克的情况下迅速清除遇到的障碍物;最后,需要装备快速的步兵坦克-输送车;最好拥有部分能够对付反坦克炮的火炮型坦克--遥控坦克。

其原因是这些反坦克炮对快速移动目标的射击具有极高的速度和精度。

遥控坦克即使被大量炮弹直接命中也不会失去战斗力。

而在普通坦克中,乘员组一旦受伤,坦克失去战斗力的时间要早得多……"虽然以今天的视角而来,《战争的新问题》一文的观点多少有些空洞的理想化,但摩托机械化部队必须是一个"合同化系统"的基本观点却是符合战争实际的,并为日后的机械化战争实践所证实。

三头六臂的“钢铁怪兽”——多炮塔式坦克全扫描(下)

三头六臂的“钢铁怪兽”——多炮塔式坦克全扫描(下)

三头六臂的“钢铁怪兽”——多炮塔式坦克全扫描(下)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9期徐志伟T-26/T-28系列坦克中的多炮塔式坦克T-26坦克和T-28坦克在苏联/俄罗斯百年坦克发展史上,乃至世界百年坦克发展史上,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T-26坦克是苏联乃至世界上第一种生产数量超一万辆的坦克;T-28坦克是苏联第一种中型坦克。

不过,在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系列坦克里的多炮塔式坦克。

T-26坦克是一种轻型坦克,1931年定型。

它有多种型号,主要是A、B、C三种型号。

西方的资料称:"苏联拥有12 000辆T-26轻型坦克"。

而俄罗斯权威的资料公布的各型T-26坦克的生产数量为:早期的双炮塔型T-26坦克的生产数量为1 626辆,单炮塔型T-26坦克为4 102辆,T-26PT指挥坦克为3 959辆,OT-130喷火坦克为1 220辆,CT-26架桥坦克为65辆,总计为10 972辆。

显然,俄罗斯方面的资料数据更准确一些。

早期研制的T-26 轻型坦克,也称为T-26A型轻型坦克,采用的是双炮塔式(实为双机枪塔)结构。

两个并列的机枪塔,可安装多种武器,一般为两挺7.62毫米轻机枪或者右炮塔安装37毫米短身管火炮,左炮塔安装轻机枪。

采用双炮塔的结构形式,无非是为了增强火力。

两个独立的炮塔,各自都可以做270度旋转。

不过,实战经验表明,对于轻型坦克来说,双炮塔式坦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对防护性能有严重影响。

这样,中后期生产的T-26B坦克和T-26C坦克,都回归到单炮塔式坦克的总体结构。

T-28坦克是苏联第一种中型坦克,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中型坦克的先行者",1932年10月正式定型。

研制的主要负责人金茨布尔格等三人获得了最高的列宁勋章。

T-28中型坦克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三炮塔(含机枪塔)式的总体结构。

中央炮塔为主炮塔,装一门KT-28型16.5倍口径短身管76.2毫米榴弹炮,主炮的右侧装一挺7.62毫米机枪,炮塔后部装一挺7.62毫米机枪,这两挺机枪都能独立操纵射击,可以做有限角度的转动;主炮塔的前下方两侧,各有一个圆柱型的小机枪塔,各装一挺7.62毫米机枪,这两挺机枪分别由一名乘员独立操纵射击,机枪塔可以作有限角度的转动。

俄乌军用车辆浅谈3:2S7M“核大炮”部署战区,俄呼吁基辅平民撤离

俄乌军用车辆浅谈3:2S7M“核大炮”部署战区,俄呼吁基辅平民撤离

俄乌军用车辆浅谈3:2S7M“核大炮”部署战区,俄呼吁基辅平民撤离根据社交媒体曝光的图片,官媒的推送消息,俄军已经在哈尔科夫和基辅近郊部署了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2S7和2S7M自行榴弹炮!根据早先俄乌冲突中乌军人的反馈,双方都曾使用这种火炮进行对轰!斯大林曾经说“大炮是战争之神”,也有作者称此次的俄乌战争是彼此对影子的作战!虽然在美帝的引领下,本世纪这前20年,各国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军改:数字化步兵、合成旅、机步旅等,尤其是师级向旅级转移,强调多兵种合组、根据任务类别合组......然而,在基辅、哈尔科夫久攻不下,面临城区巷战的时候,尤其是当现代化战争持续到一定时间后,似乎作战样式又回到了“大炮轰步兵冲,步兵冲完大炮轰”的地步!其实早在2月28日,俄国防部就已经呼吁基辅平民尽快撤离。

还表示在基辅以西,为平民确保一条安全撤离的公路。

这显然是准备拆家前的最后通牒!关于俄军在乌克兰作战要考虑的城市作战问题,笔者早在相关文章中就援引了日本专家的数据;仅是顿巴斯所在的顿涅茨克州,就有近28座相对较大的城市,而农业县只有18个;这点远高于俄乌类似的其它行政区,所以城市战是避免不了的!面对一个相对倔强,如厕所的石头般又臭又硬的对手,为尽量避免本方军人的伤亡,基本的作战方式就是把城市炸回到“石砾时代”!古有著名的君士坦丁堡之战;近现代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柏林之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及之后围绕“禁飞区”,美英展开的战争虽然没有将巴格达夷为平地,也是断水断电;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更是把贝尔格莱德的基础设施、电网等炸的一塌糊涂;俄军对格罗兹尼的作战也是如此……炸烂炸平,估计还是城市战的最有效手段;唯一的不同在于美英军队用飞机,俄德军队用大炮!例如德军在1943年研发的“拆楼神器”——380毫米“突击虎”!据说在镇压波兰起义期间,“突击虎”只打了两发炮弹,一发哑弹,一发直接端掉了起义军指挥部的大楼!于2020年4月装备俄军的2S7M“马尔卡”自行榴弹炮,其实就是苏联1975年服役的2S7“芍药”自行榴弹炮(又称M-1975火炮)的改进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1945年末,苏联科京设计局就开始着手制定一项代号为“260工程”的重型坦克研制计划。

总设计师虽然仍由科京担任,但实际的项目设计IS师则由IS-2主任设计师,在苏联有着“天才坦克设计师”之美誉的尼古拉·沙什穆林担任。

在研制-7的过程中,他一直将KV系列的失败作为反面教材,旨在生产一种集重装甲、重火力、高机动等特点于一身的新式重型坦克,以超越以往的重型坦克。

据现有的资料显示,他在IS-7开发期间,在莫斯科红军装甲兵军事学院进行了装甲钢板和装甲防御相关的研究,并提交了以此为题的博士论文。

在论文中,他对以往单纯的“厚装甲=装甲防御力“的传统设计构想进行了尝试性的挑战。

他认为,通过增加坦克装甲板硬度导致坦克重量大增,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动能力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1946年,沙什穆林回到列宁格勒。

凭借着超人的大脑和该市海军研究所的各项资源,他开发出全新的“260工程”。

同年9月8日进行了成功的样车测试,12月25日,第2号样车顺利通过45公里行驶测试,它拥有倾斜外形的车体和由怪异曲面组成的炮塔,另在炮塔上带有小型机枪塔。

1947年,他对整体外形又进行了重新设计:大而扁平的新式炮塔和具有斜面的车体大大改善了它的避弹性能。

样车最终于1948年初完成,不久,苏军将其正式命名为IS-7。

性能数据技术数据战斗全重68吨乘员5人前苏联的IS-7坦克全长(炮向前)10000毫米车体长7380毫米宽3400毫米高2480毫米车底距地高450毫米主武器1门С-70 53.7倍径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穿甲弹丸重30.7千克,初速10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8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弹药基数第一次设计26发最终30发辅助武器2挺14.5毫米КПВТ机枪备弹1000发6挺7.62毫米СГМТ机枪备弹6000发装甲防护车首前上装甲192毫米倾角60度车体侧面182毫米倾角45度炮塔正面305毫米倾角30度发动机M - 50T 12缸V型水冷4冲程柴油机功率1050马力(772千瓦)最大公路时速59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300千米过垂直墙高1.5米最大爬坡度30度单位压力0.9千克力/平方厘米电台10-РК-26基本构造IS-7的基本构造与苏联传统重型坦克的相差甚远,沙什穆林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能设计完成这种近70吨重,集“高机动,重火力和重装甲”于一体的重型坦克,其高昂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令人感到惊讶。

在IS-7的研制过程中,科京设计局也得到了当地海军研究所的大力帮助,其中IS-7由海军1050马力船舶柴油引擎提供强大动力,而由海军130毫米驱逐舰主炮改制的大口径坦克炮的威力在苏军坦克炮中无人可比,因此IS-7的研制成功,与列宁格勒州、市党委之间的友好关系密不可分。

IS-7的成品现存只有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里唯一的一辆,苏联当年究竟生产了多少辆IS-7,如今依然是未解之谜,但根据一些资料,仅最初的1946年设计样车就有3辆。

从研制工作一开始,沙什穆林便将坦克的车框和炮塔等外装甲部分,列为增强坦克装甲防御力的研究重点。

研制过程中,由于战争结束后研发时间颇为充裕,样车的外装甲部分曾被反复多次制作修改,设计人员颇为奢侈的制作了数个车体及炮塔用于击穿实验来检验其防护效果并选择适当的加工工艺,实验中苏军使用了自己和缴获的德军各型反坦克炮,一辆样车在完成测试任务之后也被用于击穿测试。

最终选择了箭簇车首,车体侧装甲采用船型构造,侧下主装甲向下倾斜,外部用薄钢板焊接构成三角形横截面的储物结构来放置随车工具等杂物,而真正的车体侧面垂直面则几乎全被履带和负重轮挡住,这种车体设计在击穿实验中效果良好,由图中可见正面装甲承受了多发穿甲弹攻击而没有被击穿,但这种设计的缺点是占用车内空间较大。

发展由来发展尽管IS-3已经拥有了比较完美的坦克三项指标,只要解决了初期生产批次的质量便可以保持战后初期苏联坦克部队的技术优势。

但是苏联人依然遵循技术装备发展的原则,一边解决新车的问题,一边研制其下一代替换车辆,各个设计局又开始加班加点,为红色钢铁军团注入新的毁灭之血。

一系列的坦克或者怪兽由此诞生。

成也萧何败萧何的主炮:尼古拉·沙什穆林的团队当时研制的,就是这群怪兽中的王者。

海军的56-SM型舰炮弹丸重达25.6千克,初速800米/秒,发射被帽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03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除了威力惊人之外,作为舰炮特有的高精度也让设计师十分向往。

实际上这并不是这种炮唯一一次“上岸”,其更著名的后代便是大名鼎鼎的“远射能手” M46加农炮,这种冷战时期和AK步枪,T-55坦克齐名的大口径加农炮以其出色的射程和精度转战全世界,至今依然是许多国家陆军的炮兵中坚。

我国仿制型号为59式加农炮系列,至今依然是解放军的重要炮兵装备之一。

然而130mm炮弹却不是一个容易伺候的主儿,同样采用分装式弹药的IS-2按照射击条例操作只有2~3发左右的射速,虽然根据一些战场纪录片,有时IS-2两次炮击间隔只有十几秒,但这明显是车组在战斗中违反条例的应急行为,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致命事故。

因此苏联人给IS-7装备了弹夹式半自动装填机,2名装填手只要把药包和弹丸放进装弹机弹药架即可,因此IS-7的射速达到了8发每分钟。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受制于1945年的技术水平,IS-7的的自动装填机远比后辈T-64,T-72的全自动装填机庞大,且无法很好的整合进炮塔,为此IS-7的炮塔变得奇大无比,炮塔顶部专门开了一个大型舱盖供拆装和维护装填机使用,再加上厚重装甲所需的重量,IS-7注定会是个庞然大物。

实际上,如图所示,IS-7内部空间其实一点都不小,但庞大的130毫米炮弹和装填机占据了太多地方,最终定稿的IS7备弹量30发,而尺寸和IS7相近,主炮及炮弹规格也相近的德国猎虎式重型坦克歼击车备弹量也只有40发,这还是取消了炮塔才达到的,由此可见对于使用传统穿甲弹、被帽穿甲弹的线膛坦克炮而言,120~122毫米已经是其装车上限,弹重28千克~34千克的128~130毫米规格火炮的炮弹规格及重量都过高,对于手动装填来说困难重重,只有提弹装弹一体的全自动装弹机才能满足需要,而即使在21世纪初这也属于高精尖技术,尤其是120毫米炮整装弹装弹机在现代主战坦克上也没有被广泛接纳,美国的M1和德国的豹2主战坦克依然是手动装填,这还是重量较轻的高压滑膛炮炮弹。

因此20世纪40·50年代各国那些装备更重的长身管152~155毫米级别加农炮的装甲车辆无一例外被否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动力:众所周知德国的虎王坦克曾饱受发动机动力不足的困扰,为了避免重蹈德国同行的覆辙,也为了更好的打动重视机动能力的苏联军方,为此必须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

沙什穆林依然打起了邻居列宁格勒海军研究所的主意——最后他的决定是海军轻型舰艇使用的1050马力的柴油机虽然这种引擎技术上比较成熟可靠,但由船上车也需要面对其体积过大的问题,再加上所需的散热设备,需要的车体空间更加庞大。

不过反正炮塔已经很大了,车体大点似乎也理所应当……大型车体配上厚重的装甲,相同的情况我们在德国重型坦克上看到过,技术原理不分国界,IS-7当然不能免俗:虽然没有战前计划中KV-5那100吨体重般夸张,但也接近了虎王的体重——IS-7自重68吨。

拜1050马力(772.2KW)发动机所赐,IS-7的单位功率11.3KW/T,与以机动性著称的T-34-85中型坦克的11.5KW/T相差无几,应该说IS-7的动力是相当充沛的,达到了中型坦克的标准,但设计组给IS-7定下了令人咋舌的机动性目标:时速70KM/H!虽然稍后该指标降为比较实际的60公里/小时,这是个颇为玩味的数据,因为首先苏联军方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当然,IS-7的火力和防护指标也不是苏联军方要求的),而且对于重型坦克来说,其能伴随中型坦克部队机动已经足够,快得能甩开中型坦克在战场上除了使自己陷于被动之外毫无战术意义。

而众所周知,坦克车辆的极速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单位功率高低,更主要是取决于变速系统与悬挂系统的设定,而后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定的使用环境和需求而非机械本身。

事实上许多坦克在实验阶段都跑出过不错的极速,甚至一贯被诟病为机动能力不足的虎王也是如此,单位功率比IS-7低许多的虎1更是几乎能和T34,4号赛个车!但正式服役时无一例外,都必须对变速系统进行限制,德国人甚至给已经服役的虎1坦克补加限速器以降低车辆故障发生率。

这些都是因为战场环境和练车场完全不同,必须给动力系统留出足够的余量,使其在一个安全负荷下工作,否则必然会故障连连。

苏联坦克长期需要面对严重泥泞的恶劣路面,动力储备通常都较高,更不会在实际使用中如此透支动力系统。

动力测试的目的是验证动力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动力分配设定是否合适,在完全发挥发动机和变速系统能力的条件下跑出的极速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数据,但和最后进入部队的正式生产车辆却几乎毫无关系,因为最终量产车型的最大速度取决于最后变速器等设备的设定和使用手册的规定,并且各国军队出于装备寿命和经济性考虑以及场地条件限制,在实际操作中极少使用最大速度(就好比许多轿车实际上能开到170码以上的高速,但大部分汽车直到报废也很可能从来没开出过这个速度)图为1946年在测试场上的1号样车向军代表展示1946年9月8日1号原型车抵达测试场开始测试,2号和3号稍后抵达,同年12月2号原型车开始接受打击测试,虽然装甲在缴获的德军各型反坦克炮(主要是128毫米炮)和IS-7自己预定使用的130毫米炮的打击下表现出色,但整体上260工程的初期实验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130毫米炮弹和装弹机使得内部空间太挤了,弹药摆放位置也不合理。

遥控机枪塔和同轴机枪占用了不少空间,装填非常困难。

极速测试时更发生了严重事故导致一辆原型车损失:加速到59KM/H 时负重轮胶圈不堪重负自燃导致试验终止,火灾波及了测试用其他设备并最终导致油箱起火,措不及防的实验人员没有事先安排救火车跟随,结果车组只能跳出坦克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样车焚毁,IS-7能否跑出设计团队最初理想中的70码时速(哪怕只是个实验数据),恐怕没人知道了。

由于IS-7并没有进入装备序列,也没有正式的使用手册,因此设计团队最后决定的实用最大速度也无从得知了。

故现存资料都选取IS-7极速测试中发生自燃时所达到的最大速度59.6KM/H 为IS7的最大速度,但需要注意这只是试验数据,并非通常T-34,黑豹等坦克资料中所采用的实用最高速度!考虑到当时苏联中型坦克的最大速度为50~55公里/小时,后来苏联研制的几款重型坦克,例如T-10M , 770工程等的最大速度也在50~55公里/小时左右,IS-7如果进入部队服役,实用最高速度应该也在这个范围之内1图为1946年方案线图我们看看苏军对初期260工程样车的评估报告:1)车内过于狭窄致使乘员不得不“前胸贴后背”地工作,严重制约坦克战力的发挥2)弹药架设计不合理,乘员在搬运炮弹时多次被砸伤3)机枪太多,机枪盒位置放置不当,战时装弹难如上青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