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及其体系

合集下载

人民大2024法理学教程(第四版) 课件法律的体系结构

人民大2024法理学教程(第四版) 课件法律的体系结构

10.1 法律的内容体系
三、我国当代部门法体系
➢ (一)宪法部门 • 宪法是规定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制度,调整公民与国家和社会基本关系
以及国家机关的地位、组织和活动原则等重大社会关系的根本法,在 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我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生 活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生活的根本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相 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的宪法性法律规范的综合, 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基本工作制度的法;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 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律等。 • 部门法由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层级结构组成。宪法部门的下位法主要有: 关于国家主权及其标志的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选举法和代表法;国家机构组织法;立法法和人大议事程序法;居民、 村民自治法;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法等。 • 宪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在当代中国部门法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是整个部门法体系的基础。它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法的本质和基本原 则,而且涵盖了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原则。
10.1 法律的内容体系
三、我国当代部门法体系
➢ (五)社会法部门 • 我国社会法主要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失业保险条例》等弱势群体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增进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的法。 • 社会法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既有法律明确规定的,又有当事人依法自主决定的。社会 法部门无自身特定的责任形式,而是运用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制裁、惩罚社会法部 门的违法行为。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它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一般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

(二)法的实施1.法的实施中的相关概念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所谓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现法律的活动。

所谓司法,也称法的适用,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好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法律适用的要求和原则法律适用的要求:(1)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2)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3)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3.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3)法律关系的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结果;精神产品;人身。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违法行为、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1)违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行为。

构成:违法主体,违法客体,违法的主观要件,违法的客观要件。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由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具有法定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1. 引言法律法规是社会管理和人际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要理解法律法规,首先需要了解法律体系的基本概念。

本文将介绍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促进对法律法规的全面理解和应用。

2. 法律法规的定义及特点2.1 定义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管理社会事务和规范人们行为。

2.2 特点法律法规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全体公民和机构;法律法规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法定程序和权威性;法律法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设立的。

3. 法律体系的基本概念3.1 定义法律体系是指国家法律的整体系统,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3.2 分类根据法律的制定机关和效力范围,法律体系可分为:立法体系:由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组成,制定机关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法规体系:由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组成,制定机关是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司法解释体系: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司法解释组成。

3.3 特点法律体系是国家法律的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法律体系具有等级性和独立性,不同级别的法律具有不同的效力;法律体系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完善和更新。

4. 法律法规与法律体系的关系4.1 法律法规是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法律法规是法律体系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规范。

4.2 法律体系是法律法规的框架和依托法律体系为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

4.3 法律法规和法律体系相互协调和补充法律法规通过法律体系的框架和机制,实现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而法律体系也依赖于法律法规的内容与精神。

4.4 法律法规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性法律法规和法律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法律法规提供了具体和实际操作的规范,而法律体系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法典》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范的结构体系

《民法典》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范的结构体系

《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范的结构体系【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第143条-第157条,共15)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

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论民法中单方法律行为的体系化调整

论民法中单方法律行为的体系化调整

论民法中单方法律行为的体系化调整一、概述在民法领域中,单方法律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形式,具有独特的法律特征和体系化调整需求。

单方法律行为,又称为单独行为或一方行为,是指仅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依法成立的法律行为。

与双方法律行为需要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不同,单方法律行为无需他方的同意或承诺,仅需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法律效力。

单方法律行为在民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涉及到诸多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债务的免除、追认权的行使、遗嘱的设立等,均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的范畴。

这些行为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事交易的便捷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单方法律行为的特殊性,其体系化调整相较于双方法律行为更为复杂和困难。

传统民法理论往往将单方法律行为置于双方法律行为的框架下进行理解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单方法律行为的独特性和体系化需求。

对单方法律行为进行体系化调整,既是完善民法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功能,明确其与其他法律行为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还需要结合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设计,构建符合单方法律行为特点的规则体系。

这包括确定单方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法律效力、行使方式以及与其他法律行为的衔接与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对单方法律行为进行体系化调整是民法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O通过深入研究单方法律行为的本质和特征,构建符合其特点的规则体系,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单方法律行为,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1.单方法律行为的定义与特征单方法律行为,在民法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指仅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依法成立的法律行为。

这一概念与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要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单方法律行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效力并不依赖于其他当事人的同意或参与,而是仅仅取决于一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和意思表示。

单方法律行为具有显著的特征。

它体现了当事人的自由意志。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侵害按份共有人、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合同,均可有效
可撤销
类型 除斥期间 终局状态
表意自由受侵害型
欺诈 胁迫
相对人欺诈:可撤销 第三人欺诈:仅在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时可撤销 相对人胁迫:均可撤销 第三人胁迫:均可撤销
显失公平型
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 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
重大误解型
对行为性质、相对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所产生的重大错误认识
欺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
主观标准
显示公平: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
重大误解: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3个月
客观标准
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 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
有效
撤销权人明示或者默示放弃撤销权 撤销权的除斥期间经过
无效
撤销权人依法行使撤销权
效力待定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有效
实质要件
主体适格 意思真实 内容合法
特殊情形下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无论相对人善恶意,均可有效
无权处分的租赁合同,无论相对人善恶意,均可有效
一物多卖合同、一房多租合同,无论后来者善恶意,均可有效
法人签订的超出经营范围的合同
原则上有效 除非违反限制、禁止或者特许经营规定
终局状态
无效
权利人拒绝追认 善意相对人在权利人追认之前撤销
有效
权利人追认
无效
类型 特征 效果
主体不适格
无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意思不真实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法律法规体系就如同一张严密的大网,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正义。

它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层面,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到具体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在这个体系的顶端,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接下来是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法律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等多个领域,对各类社会关系和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行政法规则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旨在贯彻实施法律,解决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治理的需要。

此外,还有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律法规体系的丰富内容。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法律法规也需要随之更新和完善。

例如,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和修订,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同时,法律法规的制定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之一,法律法规应当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如何。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那么,法律法规体系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呢?它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

我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比如,交通法规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了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我们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

法律法规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当出现纠纷和冲突时,法律可以作为公正的裁判依据,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的混乱。

法律的法律行为

法律的法律行为

法律的法律行为法律是由国家或其他权力机构制定并正式发布的规范行为的集合。

这些规范行为被认定为法律,并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与法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需要依据法律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确保公平、正义和秩序的维护。

因此,法律行为是法律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法律行为的定义和特征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个人或机构通过自然人的意愿表达、协商、承诺或者签订合同等方式从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法律约束力: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且能够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否则,行为将无法得到承认或保护。

2. 自愿性:法律行为是基于自然人或法人的意愿进行的,参与者必须是自愿的,不能被强制执行。

3. 合法性:法律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准则。

4. 认定和证明:法律行为需要通过合法的方式得到认定和证明,例如合同需要签字或公证等形式来确保其真实性和法律效力。

二、常见的法律行为在法律领域中,有许多常见的法律行为。

以下是一些例子:1. 签订合同: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约定并签字的法律文件,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约束其行为。

2. 立遗嘱:遗嘱是个人在死后对财产分配进行规定的法律行为,确保个人的遗产能够按照其意愿进行分配。

3. 提起诉讼:诉讼是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的行为。

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司法机关的裁决。

4. 缔结婚姻:婚姻是指两个人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建立的家庭关系。

婚姻的建立需要依据法律规定完成程序和手续。

5. 签署授权书:授权书是自愿委托他人代为处理特定法律事务的书面文件。

签署授权书可以使他人代表自己进行一些法律行为。

6. 签署遗赠协议:遗赠协议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愿协商签订的可以进行财产转移和分配的协议。

三、法律行为的重要性法律行为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行为的存在和执行使社会能够保持公平、正义和秩序。

法理学004之法律体系、法律行为及意识、法律关系

法理学004之法律体系、法律行为及意识、法律关系
法理学004之法律体系、法律行为及意识、 法律关系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或者“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 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法律体系的特点 三、与相关概念的差异 [法制体系、法学体系、立法体系]
四、法律部门释义 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对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所作的分类。它是法 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法律部门都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互相联系,协调统一,共同构成 一国的法律体系。
思考与分析
1.思考并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法律行为的可控性是指法律行为可以受到法律的控制,而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2)“法律行为是以需要为机制的,由行为人的需要所推动或引发的,是一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 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3)“不管行为者主观意图如何,其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或违反义务的行为,必然伴随着他人的相 应行为。”
问:甲乙各自行为的性质?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1.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2.法律行为具有法律关联性。 3.法律行为是能够为法律和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4.法律行为具有价值性。
三、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 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又可称之为“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就是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 方面。它包括外在的行动(行为)、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等要素。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所谓“主观要件”,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它们是行 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的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及认知能为的总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行为 意思(意志)。2.行为认知。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

刑法体系解释

刑法体系解释

刑法体系解释
刑法体系是指一国或地区规定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体系。

它由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种类与量刑标准、刑事责任与法定刑、刑事程序与证据规则等组成。

刑法体系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平等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与刑罚关系的原则、人权原则等。

这些原则确保了刑法的公正、合理性和可预见性。

犯罪的构成要件是判断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它包括行为要件、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行为要件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实施,客观要件指的是导致或可能导致社会危害的结果或危险性,主观要件指的是犯罪分子的故意或过失。

刑罚种类与量刑标准是指不同犯罪行为所适用的刑罚种类和量刑的标准。

刑罚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和剥夺政治权利等。

量刑标准则根据犯罪的危害程度、社会危害程度、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和犯罪分子的社会危险性等因素确定刑罚的幅度。

刑事责任与法定刑是指判决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并判处刑罚的原则。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分子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处罚、刑事制裁和刑事教育等。

法定刑是刑法规定的对特定罪行可以判处的刑罚范围。

刑事程序与证据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适用的程序规则和证据
的规定。

其中包括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和程序顺序,证据的收集、提交和审查等。

总之,刑法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它规定了犯罪行为的定义、刑罚的种类和量刑标准、刑事责任的确定、刑事程序的规则等,以保护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我国法律体系介绍及常用法律知识

我国法律体系介绍及常用法律知识

介绍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为什么可以有秩序地运转?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可以和平相处?这与法律密不可分。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作为一个公民,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有责任了解和遵守法律。

本文将介绍我国的法律体系,并探讨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

什么是法律?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一套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和制度。

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们的权益和利益。

简而言之,法律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它规定了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禁止的。

法律体系的层次结构在我国,法律体系有多个层次的结构,从上至下分别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及部门规章等。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一下这些不同层次的法律。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的最高法规。

它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权组织,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的制定和修订通常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公民投票,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是国家最重要的法律文件。

法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对全国范围内的人们都有约束力。

有些法律涉及到国家的基本政策和重大利益,需要经过全国范围内的公民投票才能通过。

而大部分法律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代表会议上通过。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文件。

它是对法律的细化和具体化。

行政法规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另一种是由各部、委员会发布的部门规章。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可以对特定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例如教育、环境保护等。

它们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具体细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文件。

它是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地方性法规通常是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的,例如城市交通管理等。

地方性规章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法律文件。

法理学课件

法理学课件

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具有 普遍性、规范性和可诉性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 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法 律行为是 指具有法 律意义的 行为,包 括合法行 为和违法 行为。
特征:
(1)具有 法律意义: 法律行为 对法律关 系产生影 响,具有 法律效力。
(2)以意 思表示为 核心:法 律行为需 要行为人 通过意思 表示来表 达自己的 意愿和目 的。
法治国家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完善法治国家建设的对策建议 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探索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添加 标题
逻辑结构: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添加 标题
特点:普遍性、可诉性、可预测性、可操作性
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的定义 和特点
法律原则的种类 和作用
法律原则与法律 规则的关系
法律原则在实践 中的应用
法律概念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具有阶级性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规范体系
法律渊源
法律
地方性法规
地方政府规章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国际公约
宪法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国际惯例
法律部门与法律关系
法律部门:宪法、行政法、刑 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程 序法等
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
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权力 与责任
法律关系的特征:主体、客体、 内容、变动性
法理学课件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民法典体系视角下的意思自治与法律行为

民法典体系视角下的意思自治与法律行为

第2页 。
〔6 〕参 见 汪 洋 :《私 法 多 元 法 源 的 观 念 、历史与 中 国 实 践 一 〈民 法 总 则 〉第 10条 的 理 论 构 造 及 司 法 适 用 》,载《中 外 法 学 》2 0 1 8 年 第 1期 :
〔7 〕民 法 典 第 2 条 规 定 ,“民 法 调 整 平 等 主 体 的 自 然 人 、法 人 和 非 法 人 组 织 之 间 的 人 身 关 系 和 财 产 关 系 ”,“民 法 ”调 整 什 么 问 题 是 由
民法典体系视角下的意思自治与法律行为
姚明斌#
内容摘要:随 着 民 法 典 竣 工 运 行 ,应 从 体 系 视 角 跟 进 观 察 、评估法律行为制度及其承栽的 意思自治理念所表达的体系价值、体系效应和体系发展。在 体 例 维 度 ,民法典作为典范性 法 源 ,开 放 出 了 法 律 行 为 的 准 法 源 地 位 ,具 有 落 实 私 法 自 治 之 宪 法 基 本 权 利 的 意 义 ;总分 则体例结构之下,法 律 行 为 制 度 的 体 系 价 值 可 结 合 “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权利”“法律行 为”三个关键词展开。在 构 成 维 度 ,民法典的规范分析表明,意思表示系成立法律行为的先 行 机 制 ;意思表示规范中,意思表示解释规则的体系效应尤其值得重视。在效果维度,民法 典并未就处分行为的效力配备具体规则,需借助类推予以补充和发展;动产和权利担保法 的体 系 重 整 ,会引发处分行为在物权变动公示对抗规则、所有权担保规则等局部新的解释 论问题。 关键词:意思 自 治 法 律 行 为 意 思 表 示 意 思 表 示 解 释 处 分 行 为 负 担 行 为 中图分类号:DF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039-(2021)03-0140-155

第十章法律行为

第十章法律行为

• 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1)与特定情景相关的 行为方式。指某些行为方式只在特定的情形下方能使用, 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2)与特定主体身份相关的行 为方式。指某些法律行为的成立只与具有特定法律资格的 主体(个人或机关)相关联,其他主体无权采用此种法律 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即使采用,也不能认定为该法律行为 构成的要件。(3)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关的行为方式。 指某些行为的实施以法律所规定的时间或空间作为条件, 故此选择时间和空间就成为法律行为方式的特定内容,如 入室盗窃等。(4)与特定对象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有些 法律行为所实施的对象是特定的人或物,其行为方式由该 特定对象的性质所决定,如挪用公款等。

• 著名法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在1840-1849年间 出版的八卷本《当代罗马法体系》(尤其第三卷)对此一 概念作了系统论述,被认为是法律行为理论的集大成者。 萨氏提出法律行为的“意思学说”,将“法律行为”与 “意思表示”相提并论。这一学说对后世民法理论及民事 立法影响颇大。1887年《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立法 理由书即采此论,1896年公布、1900年施行的法典文本 “总则”第三章第二节把“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之构 件予以规定。这一带有“意思自由”和“私人自治” (Privatautonomie)印记的概念,在民法学上推导出一系 列上位和下位的概念,如法律上之行为(juristische Handlungen 或 Rechtshandlung)、准法律行为 (geschaftsahnlichen Handlungen)、事实行为 (Realakt)、涉法行为( das rechtlich relevant Verhalten )等等,构成一个非常精密的法律概念体系。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大学考试资料】-法学导论重点

【大学考试资料】-法学导论重点

《法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法与法律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2、法的表现形态:制度法、观念法、现实法3、法的基本属性:1、法的特殊规范性2、法的国家意志性、3法的明确公开性4、法的国家强制性、5、法的普遍约束性4、法的本质:一、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的归属;二、法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三、法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第二章、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一国宪法作主导,由宪法在内的各个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1、法律体系是法律部门构成的统一整体2、法律体系由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法律部门的划分:1、依据:根本依据:法律所调整社会关系的性质;次要方法和辅助手段:法律调整方法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婚姻法部门、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部门、军事法部门法律体系的建构:内容上完备、结构上科学、形式上规范、价值上公正第三章、法律要素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法律规范也被称为法律规则或发的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的细胞,是法律的基本元素。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1、假定条件2、适用主体3、行为模式4、法律后果法律规范的种类:(不同分类方法)一、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指定一定主体可以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可以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义务性规范:规定一定主体应当或者必须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作出某种行为或者必须抑制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二、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三、确定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附加:法律要素(1)→法的要素由规则、原则和权利义务构成;一、法律规则(1)→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2)→法律规则与语言☆考点:法律规则的表述是否必须有道义助词?(3)→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①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直接规定法律规则的,也不是每一个条文都完整地表述一个规则或只表述一个法律规则;②第一,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第二,法律规则的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条文来表述;第三,一个条文表述不同的法律规则或其要素;第四,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的某个要素或若干要素。

法律行为在法学体系中的意义

法律行为在法学体系中的意义

法律行为在法学体系中的意义法律行为是法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类行为中与法律有关的行为,包括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律遵守等各个方面。

法律行为在法学体系中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关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法律行为在法学体系中的意义。

首先,法律行为是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础。

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法律行为的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是建立在人们对法律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人们不能正确理解法律行为,就无法制定出合理的法律制度,也无法有效地遵守法律制度。

因此,加强对法律行为的研究,对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法律行为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法律的实施则是建立在人们对法律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人们不能正确理解法律行为,就无法有效地遵守法律,也就无法维护社会的秩序。

因此,加强对法律行为的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法律行为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法治建设的基础是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建立在人们对法律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法律行为的正确实施更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加强对法律行为的研究,对于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法律行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法律行为不仅仅局限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它还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需要建立在人们对法律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加强对法律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法律行为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深入和拓展。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更好地推动法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法律行为在法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形成的法律框架。

它的建立和完善旨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并确保人民民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

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机构和政府的组织形式,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发展方向。

中国的宪法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宪法为其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基本框架。

二、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行为的法律体系,旨在规范政府机关的权力行使和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行政法包括行政法律和行政法规。

行政法律主要包括《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

三、刑法刑法是调整犯罪行为的法律体系,规定了犯罪行为及其责任的界定、刑罚的种类和适用等。

中国刑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相关的刑法解释。

四、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民事争议的解决方式。

中国的民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各个专门的民法法律,如《婚姻法》、《合同法》等。

五、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旨在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

六、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调整环境保护行为的法律体系,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国的环境保护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行政诉讼法》3.《行政处罚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释》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7.《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机构和政府的组织形式,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的法律行为与法律事实

法律的法律行为与法律事实

法律的法律行为与法律事实法律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和规范,它旨在维护正义、保障公平,并为各个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

在法律体系中,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分别涉及到了法律的执行和法律的适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法律的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的含义、特点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依法产生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和行动。

它是由自然人或法人通过意思表示或行动,追求某种法律目的而实施的法律行动。

法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和行政法律行为两个方面。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之间、法人之间或公民与法人之间,通过意思表示或行动,创设、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等法律关系的行为。

比如购买商品、签订合同、婚姻登记等,都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范畴。

民事法律行为体现了公民和法人的意愿自由原则,也体现了法律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保护和调整的要求。

行政法律行为则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特定的法律规定,对行政对象采取特殊的法律行动的行为。

行政法律行为的特点在于它的一方面是公权力行使,另一方面是以法律形式表现的个别行为。

比如政府颁布的行政法规、批准的计划、决定、函告等都属于行政法律行为的范畴。

行政法律行为是政府行使行政职权的具体体现,它的目的是行政管理和服务社会。

【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与法律上产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客观事件或情况。

它是构成法律事实基础的事实,是法律规则的适用前提。

法律事实分为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两个方面。

自然事实是指与自然界发生直接关系的客观事实,如人的出生、死亡、疾病、自然灾害等。

这些自然事实直接影响着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社会事实则是指与社会生活中发生间接联系的客观事实,如合同的签订、违约行为的发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等。

社会事实通常需要依赖于证据的提供和证明,它们是法院审理案件和判决的依据。

法律事实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对于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认定、法律纠纷的解决和判决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规定和管理社会行为的所有法律的总称。

它是一种组织形式和规范体系,通过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适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个人在法律体系中存在诸多风险,为了预防个人法律风险,有必要了解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

首先,宪法是一国的基本法律,是国家政权组织的总章程。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利和义务等,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

个人在法律体系中需要遵守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防止个人权益受到侵犯。

其次,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行为的一种产物。

法律规定了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

个人需要了解和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违法行为,并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公民权利法律、刑事法律等。

第三,行政法规是政府行为的规范,由政府或具有行政权力的机关制定。

行政法规是根据法律的授权制定的,是法律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个人需要了解和遵守行政法规,避免因违反规定而导致的法律风险。

如《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

第四,司法解释是司法机关对法律意义的解释和适用。

司法解释可以进一步明确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规定,对于个人诉讼、合同解释等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在法律体系中需了解和遵守司法解释,确保个人权益得到保护。

如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最后,合同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形式,在法律体系中起到约束和规范各个主体行为的作用。

个人在与他人进行合同关系时,需要遵守合同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购房、租房、就业等合同。

个人在法律体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从而预防个人法律风险:1.了解法律法规和宪法的基本内容,遵守国家法律制度。

2.遵守行政法规,避免违反规定,造成法律风险。

3.了解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规定,确保个人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4.在签订合同之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5.在与他人进行法律关系时,积极了解法律法规的适用情况,选择可靠合法的合作对象,减少合作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呈现出来的瑕疵 # 虚假表示,外部表示而内心不希望实现 # 伪装表示,以通谋行为掩盖真实意思 # 隐藏表示,表示虚假而真意另有图谋 # 错误表示,因认识缺陷而作表示 # 误传,因传达人无意识错误传送
四、意思表示的状态与效力
2)意思表示的不自由
即因他人的不当干涉致使表意人的意 思表示存在有瑕疵
一、法律行为制度的产生发展
1、法律行为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意义
(1)法律行为制度源于罗马法
要式交易
(2)法国民法典奠定法律行为
制度基础
(3)德国最早提出系统法律行为理论
(4)德国民法典首次确立法律行为制度
一、法律行为制度的产生发展
2)法律行为制度设置的意义
(1)有利于区分不同
类型的民事活动
上后果的意思要素 (3)表示行为,即行为人将内心意思
表达于外部并为外部所理解的行为要素
三、法律行为的形式与要素
3、意思表示的分类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的意
思表示 2)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
示 3)对立的意思表示与非独立的意思
表示 4)健全的意思表示与不健全的意思
表示
四、意思表示的状态与效力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4)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
(1)特征
# 成立时效力不确定
# 效力取决与第三人的意思
# 可能生效,也可能无效
(2)辨析
效力待定与无效、可撤销行为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3)类别 # 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 # 欠缺处分权的行为 # 欠缺代理权的行为 # 欠缺债权人同意的法律行为 (4)效力待定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 # 追认有效 # 否认无效
1、意思表示的状态 意思表示的状态即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是
否自由,它决定意思表示的效力。 2、意思表示真实,即内心意思与外部表达一
致,它包括 1)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与外部表示为一致的
状态 2)行为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进行意思
表示的状态
四、意思表示的状态与效力
2、意思表示的瑕疵 1)不真实,即内心意思与外部表达不一直
1、法律行为的形式
1)口头表示
简便、自由,适用于小额交易,但
不易取证。
2)书面表示
有文字凭据,适用于大额交易,重
大法律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般书证、特别书证
三、法律行为的形式与要素
3)推定方式 以特定行为根据一般社会经验推知其
意思表示。 4)默示方式 既无行为也无语言表示,根据法律特
别规定判定其沉默状态具有的意思表示。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3)撤销权人及其撤销权的行使
# 撤销权人须是重大误解、显失公
平的受害人
# 撤销权人自愿决定行使撤销权
# 如撤销则须通过法院、仲裁机关
# 如不主张也不放弃则视为放弃
# 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1年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4)可撤销法律行为的撤销后果 # 自始无效 # 恢复原状 # 赔偿损失 # 追缴违法所得 # 不得对抗第三人
第5讲
法律行为
主讲人:邓河
法律行为
1、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与法律关系发生
联系的重要方式
2、应掌握的重点问题:
1)法律行为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意义
2)了解法律行为的特征及分类
3)了解法律行为的表现形式与核心要素
4)了解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5)了解法律行为效力的不同类型
重点讨论法律行为的体系
三、法律行为的形式与要素
2、意思表示及其构成 1) 概念 是行为人为使特定目的 意思发生特定效果意思 而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 的行为,它是法律行为的 核心要素
三、法律行为的形式与要素
2)构成(三要素) (1)目的意思,即指明法律行为具体
内容的意思要素 (2)效果意思,即行为人欲引发法律
(2)反映了立法技术
的进步
(3)丰富了民法的
调整方式
二、法律行为及其分类
1、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主体意欲设立、变更、终止法律 关系的表示行为
2、法律行为的特征
1)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2)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表意行为
3)是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
行为
二、法律行为及其分类
3、分类
1)身份行为与财产行为
为 #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
为 # 内容缺乏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行为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3)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后果 # 返还财产并孳息 (恢复原状) # 赔偿损失 # 追缴违法所得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3)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1)概念,已发生效力但缺乏要件可作 撤销的法律行为 (2)分类 # 因重大误解导致的法律行为 # 结果显失公平的法律行为 # 因受欺诈导致的法律行为 # 因 受胁迫而为的法律行为 # 被乘人之危而为的法律行为
2)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
(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3)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4)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
5)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二、法律行为及其分类
6)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7)主行为与从行为 8)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 9)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10)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
三、法律行为的形式与要素
2)生效要件 (1)一般要件 # 行为人具备相应行为能力 # 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 # 内容是确定的和可能的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2)特殊要件 即基于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行政法的规
定,对法律行为的效力除一般要件外还 须具备的特别生效条件。 如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如亲自实施 法律行为。
(1)被欺诈表示
(2)因胁迫导致
的表示
(3)被乘人之危的表示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1、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有当事人
2)有完整意思表示
3)有意欲达到的
法律后果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2、法律行为的生效及其要件 1)生效 已成立的法律行为具备了 生效要件就发生特定法律效力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3、法律行为的效力类型 1)生效的法律行为 即为民事法律行为 2)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1)欠缺有效要件、不能发生法律
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 自始无效、确定无效、绝对无效
五、法律行为的效力
(2)具体类别; # 不具备相应行为能力的行为 # 意思表示不自由而侵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