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的条件。
2. 教学难点: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平衡的概念、条件和应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平衡的条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平衡的应用。
4.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平衡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平衡的魅力。
(2)提问学生:你们见过哪些平衡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1)平衡的概念 ①教师讲解平衡的概念: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②举例说明平衡现象,如:静止在桌面上的书、匀速行驶的汽车等。
(2)平衡的条件 ①教师讲解平衡的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②通过实验探究平衡的条件,实验步骤如下: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物体的状态。
在物体的一侧加上一个力,观察物体的状态。
逐渐增加力的大小,直到物体开始运动,记录此时的力的大小。
在物体的另一侧加上一个力,使物体再次处于平衡状态,记录此时的力的大小。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平衡的条件。
(3)平衡的应用 ①教师讲解平衡的应用,如:天平、跷跷板、塔吊等。
②组织学生讨论平衡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 (1)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衡的概念、条件和应用。
(2)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案(精选3篇)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立齐的平衡目标:通过游戏,使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进行物体的比较和平衡。
教具:天平(已正确校准)、若干物体(例如:铅笔、橡皮擦、书籍、水杯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呈现一张两侧物体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概念。
2. 引入:出示一些物体,通过让学生估计各物体的重量、使用天平进行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意识。
3. 游戏:将物体分成若干组,让学生依次选择物体放在天平的两边,并判断是否平衡,直到找到能使天平平衡的组合。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平衡的要点,以及使用天平进行比较和平衡的方法。
5. 拓展: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物体,用天平进行比较、判断平衡与否,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感想。
6. 游戏:分成小组进行“平衡大挑战”,每组选出3个同学分别选择一组物体进行平衡,比较哪个组平衡最好。
教案二:物体的平衡点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物体的平衡点与现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具: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卡片、书籍、积木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呈现一幅物体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平衡点在哪里。
2. 观察实验:给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物体平衡时的情况,并找出物体的平衡点。
3. 实验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物体,进行实验探究物体的平衡点,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4. 分享交流: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分享,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平衡点。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平衡点与物体形状的联系,以及如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
6. 拓展: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物体的平衡点,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感想。
教案三:平衡游戏目标:通过游戏,使学生巩固平衡的概念和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天平(已正确校准)、若干物体(例如:球、木块、石头等)教学步骤:1. 导入:呈现一个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平衡的概念和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方法。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
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师生互动,建立猜想,引出课题。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趣的平衡》
标题:《有趣的平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平衡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衡的概念2. 平衡实验3. 平衡问题解决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天平,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平衡?平衡有什么特点?2. 探究新知(1)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天平,理解平衡的概念:当两个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它们在天平两端保持水平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平衡。
(2)平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平衡的概念。
实验一:在天平两端分别放置质量相等的物体,观察天平是否保持平衡。
实验二:在天平两端分别放置质量不相等的物体,观察天平是否保持平衡。
实验三:在天平一端放置物体,另一端放置砝码,调整砝码的数量,使天平保持平衡。
(3)平衡问题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平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小华和小明分别拿着一袋苹果,小华的苹果比小明多3个。
如果小华给小明2个苹果,那么小华和小明谁的苹果多?分析:根据题意,小华的苹果比小明多3个,可以表示为小华的苹果数 = 小明的苹果数 3。
当小华给小明2个苹果后,小华的苹果数减少2个,小明的苹果数增加2个,此时小华的苹果数 = 小明的苹果数 1。
因此,小华的苹果仍然比小明多。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平衡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衡的概念和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平衡问题,让学生课后练习,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平衡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衡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衡的概念。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趣的平衡》做课人xx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反比例,知道了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知识基础上展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右边钩码数右边刻度数左边钩码数左边刻度数⨯=⨯”这一规律,能够用杠杆平衡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反比例关系,加深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原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习得探究方法,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4.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以及科学求实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教学难点构建杠杆平衡的数学模型教学准备课件、杠杆、钩码、学习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预设学生会出现方案或困难一、展示杠杆教具,引入课题。
1.看一看,摸一摸,引导学生认识杠杆。
师:同学们,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教具,你们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名字呢?师: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杠杆上有什么?师:每个小孔之间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师:这些小孔是用来挂钩码的。
再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师:我们把这个螺丝所在的点称为杠杆的“支点”。
师:大家可以动手摸一摸,这个杠杆摸生:认识。
杠杆。
生:有小孔。
生:每个小孔之间的距离相等。
生:杠杆和支架之间有个螺丝。
生:杠杆是可以活动认识教具,指导学生规范使用教具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活动的前提。
本节课以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手中的杠杆,并且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开展实验谈及作铺垫。
学生可能会由于好奇而对教具乱摸,教师应提出合理要求,注意维持课堂纪律。
起来有什么特点?师:没错,此刻我们把杠杆摆放在桌面上时,杠杆的左右两边保持什么状态?师:非常好,大家用到了“平衡”这个词,非常精准。
那如果我们用手指轻轻碰一下杠杆的左边,它还能保持平衡吗?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
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和动作技能。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
加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本次有趣的平衡教学活动将包括以下内容:平衡感和协调能力训练:学生将进行平衡感和协调能力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空间认知和动作技能培养:学生将通过空间认知和动作技能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空间意识和动作技巧。
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将通过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合作和沟通训练:学生将进行合作和沟通训练,培养自己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自信心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将通过活动的参与和反思,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教学步骤平衡感和协调能力训练:学生进行平衡感和协调能力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空间认知和动作技能培养:学生通过空间认知和动作技能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空间意识和动作技巧。
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学生通过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合作和沟通训练:学生进行合作和沟通训练,培养自己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自信心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和反思,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教学资源平衡感和协调能力训练的相关活动和游戏。
空间认知和动作技能培养的相关指导和练习。
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相关活动和讨论。
合作和沟通训练的相关讨论和活动。
自信心和团队精神培养的相关指导和训练。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评价学生的空间认知和动作技能,以及思维发展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作品评价和讨论评价进行评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3《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3《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有趣的平衡》这一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使用平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衡的定义及其性质;二是如何利用平衡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衡的定义及其性质,难点是如何运用平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平衡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包括天平、砝码、木块等。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准备一些学具,比如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一些小物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实际情境,比如用天平来称量物品,让大家感受平衡的概念。
2. 讲解:接着,我会给大家讲解平衡的定义及其性质,通过讲解,让大家理解平衡的概念。
3. 实践:在讲解完平衡的概念后,我会让大家进行实践操作,运用平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平衡的定义、平衡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平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来描述平衡的概念。
答案:平衡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现象。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平衡来解决问题。
答案:比如在称量物品时,我们可以利用天平来找到物品的重量,这就是利用平衡来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大家对平衡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运用平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践操作中,有些同学对如何正确使用天平等教具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多加练习。
拓展延伸:大家可以尝试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衡现象,比如人体的平衡、车辆的平衡等,并尝试用平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六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平衡》的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并深入解析的。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平衡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利用平衡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堂六年级下册数学的课堂——《有趣的平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了解到平衡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运用平衡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99页的第116页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平衡的概念和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
我们将会通过实验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平衡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平衡,并能够运用平衡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平衡。
难点则是如何运用平衡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和练习,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平衡尺、小球、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平衡的概念。
我会拿出一个平衡尺,将它放在桌子上,然后放一个小球在平衡尺的一端,让学生们观察平衡尺是否保持平衡。
3.练习:然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练习,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
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平衡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主要包括平衡的概念和判断平衡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一个物体放在平衡尺的一端,另一端放一个小球,如何调整小球的位置,使平衡尺保持平衡?2.一个木块放在桌子上,如何放置木块,使桌子保持平衡?答案:1.将小球向远离物体的一端移动,使两端的重量相等,平衡尺即可保持平衡。
2.将木块放在桌子的中央,使桌子的两端重量相等,桌子即可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平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衡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我将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拓展延伸,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这就是我为大家设计的《有趣的平衡》教学内容。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会对平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平衡来解决实际问题。
2023年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精选3篇)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有趣的平衡》属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活动内容分为制作实验用具、体会杠杆原理、体会反比例关系三个部分组成。
教与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比例知识的巩固,而且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动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学情分析有趣的平衡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为此,重视有趣的平衡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乘刻度数等于右边的棋子数乘上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同时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教学目标⑴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体会所学的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⑵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抽象概括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会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5、教学难点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学时,可采用动手操作、直观发现、探究概括、应用升华等措施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的规律,真正对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三、说学法由于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在思维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综合考虑,本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人人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生2:两边的人重量相等时。
2、情感激发:师:跷跷板上两边的重量相等时,才能保持平衡。
那么,如果我们用别的东西代替人,还能保持平衡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有趣的平衡”,看看杠杆原理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
二)、探究过程(45分钟)1、学生自主探究:师:请大家组成小组,拿出实验工具,自行探究如何保持平衡。
学生自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2、小组合作:师:请同学们把探究结果汇总,讨论规律,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3、质疑交流:师:请各组代表报告实验结果和规律,其他组可以提出质疑和补充。
三)、归纳总结(5分钟)师: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发现什么规律呢?学生回答: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棋子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
)四)、拓展应用(7分钟)师:同学们,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杠杆原理的数学原理,那么你们还能想到其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吗?学生回答:开瓶盖、拔钉子、切苹果等。
)九、课堂作业1、回家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其中的杠杆原理,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2、预下一节课内容。
十、板书设计有趣的平衡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棋子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
在课程开始时,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谈论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入研究活动。
首先,学生检查了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并进行了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媒体展示了制作要求,包括使用1米长的竹竿,注意拴绳子的长度和平衡,并在中点处每隔8厘米做一个刻度记号。
学生还检查了棋子和塑料袋的大小是否相同。
接下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了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他们通过媒体展示的问题,探索了在特殊条件下保持平衡的方法,并概括了规律: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然后,学生进行了活动二,探索了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趣的平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天平平衡的情况?”比如,在市场上称重时,如何通过调整物品的位置使天平保持平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衡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天平平衡原理和质量与距离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天平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天平平衡的基本原理。
4.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探索平衡原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敢于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5.增强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问题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交流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天平的平衡原理:重点讲解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掌握质量与力的平衡关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注重实验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有趣的平衡》这一课后,我深感学生对平衡原理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对质量与距离的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学生在理解天平平衡原理时,虽然能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在抽象出数学表达式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一般性规律,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有趣的平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平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有趣的平衡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平衡的教学材料和实例平衡的解释和演示相关的科学实验和活动教材和参考书籍平衡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工具教学步骤步骤一:平衡的概念和原理介绍教师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实例,向学生介绍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教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平衡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步骤二:平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学习学生进行平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学习活动,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并掌握平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教师可以示范平衡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平衡的原理和运用技巧。
步骤三: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活动,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平衡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步骤四: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活动,通过实践和创造,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平衡问题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平衡方法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观察学生对平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在平衡实验和活动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观察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展示评估学生对平衡问题和挑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平衡实验和活动的展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活动,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组织学生进行平衡问题的探究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5《有趣的平衡》教案2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5《有趣的平衡》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平衡》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发现并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的判断方法,并能应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平衡的数学含义和判断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平衡现象,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等活动,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的判断方法,能应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衡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2.难点:平衡的数学含义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平衡现象。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3.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平衡的判断过程。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衡尺、课件、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平衡现象,如平衡尺上的小球,引导学生关注平衡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天平、秋千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的特点。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平衡实验,如用平衡尺保持物体平衡,让学生亲身体验平衡的判断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板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板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板教学设计【第1篇】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练习,《有趣的平衡》。
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1.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
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这一规律。
2.2 教学难点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 教学用具自制的杠杆,棋子,塑料袋等实验工具,多媒体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多媒体展示】制作要求:(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200px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
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你们在玩跷跷板时,什么时候能够保持平衡?[3]建立猜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大胆猜测一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生1:两端一样长时。
生2:两端放的东西一样重时。
生3:重的一端短一点,轻的一端长一点时。
生4:支撑点放在中间时。
……【板书】有趣的平衡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师:介绍杠杆、钩码及正确的操作方法等。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5《有趣的平衡》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5《有趣的平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有趣的平衡》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平面几何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衡的概念,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以及如何找出平衡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和平面几何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平衡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本节课中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操作和实践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衡的概念,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以及如何找出平衡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衡的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以及如何找出平衡点。
2.教学难点:对平衡点的理解和寻找,以及如何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衡尺、天平、几何图形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平衡的定义、判断方法和实际应用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衡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天平、荡秋千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4.小组合作题:
-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如何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讨论成果以文字或PPT形式进行展示。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注意保持书写工整,表述清晰。
2.在创新实践题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家长可给予适当帮助。
4.注重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物理、化学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平衡现象的审美能力。
2.如果天平的两边力臂不同,如何保持平衡?
3.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平衡现象的应用。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鼓励,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一些关于平衡的陈述是否正确,以加深对平衡原理的理解。
2.应用题: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平衡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天平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使用天平进行物体的质量比较,能够准确、快速地得出物体的质量关系。
3.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衡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掌握用代数方法解决平衡问题,如列方程、解方程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题需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每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案设计_1
二、探索规律
1、平衡(一)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诗平衡?
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课 题
有趣的平衡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个体设计
一、活动准备
1、选一根粗细均匀的竹竿,或一根细空心管(长约1m)
2、在竹竿中点的位置个小孔并拴上绳子
3、从中点开始每隔8cm做一个记号(或刻小槽)
②演示: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右边的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平衡(二)
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课后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课题:《有趣的平衡》【教学内容】⼈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1页—第112页。
【教学⽬标】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2、体会当“左边的棋⼦数×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棋⼦数”与“刻度数”成反⽐例关系,加深对反⽐例关系的理解。
3、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学⽣抽象概括能⼒,积累动⼿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培养学⽣思维的周密性、全⾯性。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和理解杠杆原理。
【教学难点】体会质量与距离之间的反⽐例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简易称、钩码、⼩组活动记录单。
学⽣:以⼩组为单位准备平衡实验学具。
【教学过程】⼀、情境导⼊。
1、投影课本这两幅图。
提问:这两幅图都共同反映了⼀中什么样的现象【平衡】2、导⼊探究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知道它在⽣活的应⽤吗可能⼤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例关系。
下⾯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体验它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以图⽚的形式引⼊平衡,不仅培养学⽣从图⽚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能⼒,⽽且引出杠杆原理中隐藏的数学原理,让学⽣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使⽤价值。
⼆、互动新授。
1、制作平衡秤。
选⼀根粗细均匀的⽵竿(长约1m),在中点的位置打个⼩孔并拴上绳⼦。
然后从中点开始每隔8cm做⼀个记号(可以刻⼀个⼩槽)。
2、活动⼀:探究在特殊条件下⽵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投影出⽰探究的问题:①如果塑料袋挂在⽵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怎样放棋⼦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同样多的棋⼦,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持平衡③发现的规律是:探究的⽅式:⼩组合作,分⼯明确。
(2)⼩组汇报如果塑料袋挂在⽵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放的棋⼦数相同才能保证平衡;如果左右两边的塑料袋⾥放⼊同样多的棋⼦,把塑料袋移动到相同的刻度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3)教师引导学⽣概括规律。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的塑料袋放相同数量的棋⼦,⽵竿就能保持平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板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板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板优秀教案【第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板优秀教案【第2篇】《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4—115页《有趣的平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右边的勾码数×刻度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发现当“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勾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挖掘,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
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3、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
通过小组合作与分享,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感悟差异,丰富学习经验。
重点难点平衡规律的寻求和抽象。
教具学具课件、简易称、勾码、小组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感悟影响平衡的因素1.初始经验调动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几幅图都共同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跷跷板、天平等图片)生:平衡。
……(教师板书课题)师: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
你觉得平衡与什么有关?(质量)(板书) 2.加深经验感悟。
师:那么质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标准呢?我们来看一个跷跷板游戏(出示动画课件),怎样做,才能使跷跷板平衡?生:轻的一端加重,轻的一端小朋友往后坐,重的一端小朋友往前坐。
师:往前坐或往后坐实际上改变了什么?(与中点的距离)由此可见平衡还与什么有关呀?生:平衡还与距离有关。
(板书:距离)师:那么,在平衡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同学们应该在操作与实验中去寻找“平衡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114、115页内容)
课型:
综合应用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实验, 使学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方法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教具、学具准备: 简单杠杆,棋子,塑料袋等实验工具.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
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
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平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想使竹竿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板书)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三、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1、提问: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
右边刻度:
1
2 3 4 6
对应的棋子数:_____
2、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对应的棋子数:12、6、4、3、
2 3、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4、拓展延伸。
如果左边刻度2上放6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的棋子数可以是几?那么对应的刻度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做实验有趣的平衡,了解了杠杆原理。
今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附: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学习平衡的原理知识,由于这个知识较为有趣,加上适当的实验操作,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这节课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解性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平衡的原理。
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可以看出回答问题的完整性、逻辑性越来越强了,他们回答的问题主要是讲述实验中观察到竹竿的刻度、棋子数情况。
经过实验一步步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另外,从学习效果来看,还可以适量增加一些应用型问题,通过应用平衡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只重视原理的推导而忽视对原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