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8泄泻39页PPT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泄泻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泄泻

注意保暖
保持腹部温暖,避免受寒,特别是在季节交 替时要注意增减衣物。
个人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感染病菌。
调护方法
起居有常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适 当进行心理调适。
中药调理
根据病情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病理机制
01
02
03
肠道炎症
感染、食物不耐受等因素 可引发肠道炎症,导致肠 道黏膜受损,影响消化吸 收功能。
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可 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 响肠道正常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调节异常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影响 肠道神经调节,导致肠道 蠕动异常,引发泄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 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泄泻 症状进行鉴别,如感染性 腹泻、炎症性肠病等。
检查方法
包括大便常规、血常规、 肠镜等检查手段,以明确 诊断和评估病情。
04
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
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
证候分类
实证
暴泻实证、久泻实证。
虚证
脾虚泄泻、肾虚泄泻。
寒证
寒湿泄泻、湿热泄泻。
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针灸治疗
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理脾胃
,止泻止痛。
中药治疗

脾胃病辩证论治ppt课件

脾胃病辩证论治ppt课件
13
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临床实践 整理提高
本虚标实
其人平素脾胃本虚,如常 有脘腹胀痛,饮食减少,或大便时溏,肢体倦怠 等症,近又伤于饮食,或感受寒邪而引发。
14
辨气血
1、脾胃气虚 2、脾胃气滞 3、心脾血虚 4、血瘀脘痛
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临床实践 整理提高 15
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临床实践 整理提高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脾胃病辩证论治的一些体会,主要从脏腑,阴阳、寒热、 虚实、气血五个方面分别予以讨论。在实际临证时,这五个方面是 密切联系的,不能把它机械地分开,应是整体地联系起来进行辩证。
16
谢谢大家
17
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临床实践 整理提高
辨寒热
对脾胃病之寒热,大致有脾胃虚寒、脾胃湿热、寒热错杂三种证候。
1、脾胃虚寒 2、脾胃湿热 3、寒热错杂
12
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临床实践 整理提高
辨虚实
由于脾胃病之病因不同,或病之新久差异,故而有虚实不同。
1、证实 2、若暑湿内侵者,可与藿香正气散加黄莲、黄芩以清湿热。 3、若因感觉寒邪,可引起脘 腹作痛,或呕吐清液,或腹胀泄 泻。 4、饮食内伤 4-1、脾胃虚寒而伤食者,治以辛温导宿食之剂,如保和丸,加 白术、枳壳、干姜等。 4-2、伤食而有热者,治以辛凉消导宿食之剂,如《丹溪心法》 之大安丸,再加黄连、黄芩。 4-3、若以痰湿内聚脾胃,胸脘满闷,恶心泛呕痰,甚或疼痛, 治法以化痰和胃,如二陈汤、外台茯芩饮,或小半夏加茯芩汤、 和胃二陈煎等。
9
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临床实践 整理提高
脾胃与肾阴
脾胃病有阴阳寒热之别。若脾胃阴虚,则当 整理提高
辨阴阳
中医阴阳学说从脏腑讲,腑为阳,脏为阴;从脾胃讲,脾为阴,胃为阳。 所以又称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泄泻PPT课件

泄泻PPT课件
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 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还可配伍枳壳、乌药、玫瑰花等疏肝健脾理气之品。
分证论治
五、辨证论治
六、脾胃虚弱
•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
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
• • • •
兼次症: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 舌象:舌质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为主; 扁豆、苡仁、山药、莲子——和胃理气渗湿之品; 砂仁——芳香醒脾,助四君促进中焦运化,畅通气机。
阐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三、类证鉴别
1. 泄泻与痢疾:两者均有大便次数增多,粪 质稀薄的病证。痢疾的特点以腹痛、里急后 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 泄泻与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 病 证,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 病情多凶险。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暴泻与久泻—虚实
实证--暴泻者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泄泻次数频多;
少阳病:半夏泻心汤证
太阴病:桂枝人参汤证,四逆汤证 少阴病:四逆汤证
泄泻可分见于六经 辨证诊治中
厥阴病:乌梅丸证 病因病机:实热,虚寒,寒热错杂

(二)历史沿革
王叔和---《脉经》---“湿多成五泻”
《普济本事方》--痼冷积滞立论 《丹溪心法》--主痰积为泄 《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王清任—因瘀致久泄
脉 象 濡缓
濡数 濡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4.辨证候特征 伤食泄--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 点; 气滞泄--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随情志而变化; 脾 泄---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 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 肾 泄--多发于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 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中医内科学PPT-泄泻

中医内科学PPT-泄泻

临床表现与分类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样,可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
分类
暴泻、久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泄泻的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原因、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需与痢疾、霍乱等疾病相鉴别。
02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等 邪气,导致脾胃运化功
03
现代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肠道运动异常
肠道中的肌肉收缩不正常,可 能导致腹痛、腹泻或便秘。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压力、焦虑和其他心理因素可 以影响大脑与肠道之间的相互 作用,可能导致腹泻。
肠道感受性增加
患者对正常的消化过程反应过 于敏感,可能导致腹痛和腹泻。
肠道感染
某些感染,如急性肠炎,可能 引发腹泻。
肠内菌群失调
某些细菌过度生长或外来细菌 的入侵可能导致腹泻。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可能的实验室检查来诊断泄泻 。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可能导致腹泻的疾病进行鉴别,如克罗恩病、溃 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治疗方法可能 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 改变等。
葛根芩连汤
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等中药 组成,具有解表清里、升清降浊的 功效,适用于湿热泄泻、腹痛下痢、 肛门灼热等症状。
常用缩尿、养血 止血的功效,常用于肾阳不足所 致的泄泻、尿频尿急、腰膝冷痛
等症状。
肉豆蔻
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的功效, 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脘

泄泻.ppt

泄泻.ppt

第一节泄泻概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虽有轻重之分,但总属脾胃受伤,湿邪无从分消,以致分利无权,并走大便所致,所以常混称泄泻。

《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

《难经》有五泄之分,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

泄泻多端,不离乎脾胃。

李中梓有治泻九法曰: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已将治泻诸法,囊括其中。

临床若能随证配合使用,则治泻之要领,思过半矣第二节泄泻医案一、秦伯未医案二、乔仰先医案三、蒲辅周医案四、施今墨医案一、秦伯未医案1 医者简介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号谦斋。

上海人。

早年继承家学,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从师丁甘仁,悬壶沪上,曾与章次公等创办中国医学院,掌管教务。

并主编《中医世界》,组织秦氏同学会,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函授中医学。

1938年起主持中医疗养院,设病床百余张。

建国后曾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兼北京中医学院顾问。

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医卫组副组长等职。

主张博取前贤精华,发扬光大。

临床上宗法丁甘仁,以治内科杂病见长。

晚年致力于撰写中医门径书。

著作多达五六十种,主要有《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

2 验案男,41岁,1961年10月以来,每日腹泄,有时失禁遗裤,初为水泄,一天20多次。

近变为鹜泄,一天4—7次不等。

便前肠鸣漉漉,无腹疼感,纳食尚佳。

脉细带弦,舌质红,苔黄白厚腻。

诊断为脾阳不运而湿不化,直趋大肠为泄,泻久伤阴,阴虚生热,且现水不涵木现象。

治法仍宜以温养中焦为主。

稍佐升清,如果因舌红而用苦寒,势必脾阳更伤而下陷。

方药:党参,黄芪,山药,诃子,炮生姜,炙甘草,红枣,葛根,升麻。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避免刺激性食品
如辛辣、油腻、生冷食 品,减少对胃肠道的刺
激。
起居调摄
01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潮湿 和污浊的环境。
注意保暖
避免腹部受凉,特别是晚上睡 觉时要注意保暖。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 疫力,促进肠道蠕动。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 度疲劳。
精神调养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病机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损,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传导失职,下,急迫暴注,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虚证
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按,大便稀溏,粪色淡黄或灰白,气味不重。
治则治法
治则
调理脾胃,分清泌浊。
治法
实证宜化湿导滞,清热利湿;虚证宜健脾益气,温中健脾。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 件
目录
• 泄泻概述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泄泻的中医治疗 • 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 泄泻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分类
急性泄泻、慢性泄泻、五更泄泻 、伤食泄泻等。
病因与病机
通过病因学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泄泻的发病过程,为开发新 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思路。
临床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临床研究是探索泄泻诊断、治 疗和预后的关键环节。
临床研究通过对照试验、随机 对照试验等方法,评估不同治 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还关注疾病的预后和 转归,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中医内科学》泄泻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  ppt课件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 健脾化湿,升阳举陷。
ppt课件 25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肾阳虚衰 证候: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脐 下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 喜暖,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疫软,舌淡苔白,脉 沉细。
急性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忌食 辛热、肥甘厚味、荤腥油腻食物;若泄泻而耗伤胃气, 可给予淡盐糖水、米汤、米粥以养胃气。 若虚寒腹泻,可给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阳,调 和胃气。
ppt课件 30
小结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 样为主症的病证。
其病因主要有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体虚久病。 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
ppt课件 21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方解:方中神曲、山碴、莱菔子消食和胃; 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解郁 清热。
可加谷芽、麦芽增强消食功效; 若食滞较重,院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 则,用积实导滞丸推荡积滞,使邪去则正自安;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6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方解:方中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吴 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
方中可加制附子、炮姜以加强温肾暖脾之力。
若年老体衰岁久泻不止,脱肛,为中气下陷,可加黄芪、党参、 白术、升麻益气升阳; 若久泻不止,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者,可改用真人养脏汤涩 肠止泻。 ppt课件
3.情志失调
4.体虚久病
ppt课件 7
病因病机—病机
1.基本病机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件
化。
完整版ppt课件
33
【结语】
泄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盛,治疗以运脾湿 为原则。临床分为久泻和暴泻
泄泻初起以湿盛为主,以祛邪为主 不可骤用补涩之剂。久泻以虚证为主, 首先应该健脾补气,不可过分分利。
完整版ppt课件
34
病案分析
赵某,女,53岁 患者自1992年起大便溏泄,时发时止,曾 服多种药物末愈,1998年冬季开始腹泻次数增 多,夹有末消化食物,白天大便2-3次,夜间 1-2次,食少神疲,在我院门诊服肠炎灵,腹 可安后,症状解除。今年7月份因吃快餐盒饭 ,腹泻复发,一日10余次,呈水样,泻下急迫 ,伴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查:舌质淡,苔
11
三·诊断
1、粪质便次的改变 2、伴随症 3、诱因 4、理化检查 5、排除有关病症
完整版ppt课件
12
【鉴别诊断】
1.痢疾
泄泻
痢疾
相 临床表现:便次增多,粪质稀薄
同 病位:均在肠
点 发病季节:夏秋季节
不 病机:脾病湿盛,
病机:气血邪毒凝肠
运化失常
腑,传导失司
同 主症:便稀爽利,无 主症:里急后重,便下
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 伤食
4.辨久泻的特点
久泻不愈,倦怠乏力,因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复

脾虚
久泻不愈,平时精神抑郁,因情志不遂或紧张复

肝郁
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膝肢冷 肾虚
完整版ppt课件
17
二、治疗原则
总的治疗原则是运脾化湿。 寒湿 温化寒湿 湿热 清化湿热 暑湿 清暑祛湿 脾虚 健脾化湿 肝郁 抑肝扶脾 肾虚 补火暖脾 食滞 消食导滞
暑湿 人体,困阻脾胃,运化失常 水谷相杂而下 泄泻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泄泻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泄泻PPT课件

-
5
治泻九法——《医宗必读》
1、淡渗:利小便而实大便(初期腹泻,使水 邪湿邪从小便而去)——车前、茯苓、泽泻、 猪苓、西瓜等;
2、升提:升阳除湿法,用于脾虚湿盛(使脾 气得升)——升麻、柴胡等;
3、清凉:用苦寒药物治疗热性泄泻——葛根、 黄芩、黄连等;
4、疏利:瘀血伤络而致的泄泻(通因通 用)——少腹逐瘀汤;
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属肾阳不 足。
-
18

4.辨病情的轻重
证 要

轻——指一般泄泻,若脾胃不败,饮食如常,多 属轻证,预后良好。
重——指泄泻不能食,形体消瘦,泄泻无度,或 久泻滑脱不禁,致津伤液竭,则每有亡阴亡阳之 变,多属重证,可见能食与不能食,对于权衡泄 泻的轻重有重要意义。
-
45


肝郁犯脾,水湿内停
乘 脾

抑肝扶脾
养血柔肝 ———白芍
理气醒脾 ——— 陈皮
痛 泻
升清止泻——— 防风 要 方
健脾补虚 ———术白
-
46


加减:
乘 脾

1)若肝郁气滞明显,胸胁脘腹胀痛者,可加 柴胡、枳壳、香附。
2)若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黄芪、党参、 扁豆;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品,如乌梅、 诃子等。
-
6
5、甘缓:急则缓急,以甘性药缓其挛急——甘 草、山药、人参等;
6、酸收:散者收之,以酸性药物得到收敛作 用——白芍、五味子、乌梅等;
7、燥脾:健脾,虚则补之,脾虚湿盛者——白 术、苍术等;
8、温肾:脾虚及肾,命门火衰,阴寒极盛—— 肉蔻、补骨脂、 吴茱萸等;
9、固涩:用涩肠的药物治疗滑泄不止——诃子、 赤石脂等。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PPT课件
8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PPT课件
9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症的病证。
PPT课件
10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3.情志不畅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郁 滞,失于和降,而发胃痛。或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 健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 络,可致胃络血瘀。
叶天士对温病学派的创立与奠基,人们多熟知,然作为内科临床大 家,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深为后世称道,对脾胃病,他补充了李东 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 肯协和”,主张柔养胃阴,并提出胃痛“久病入络”的新观点《临证指 南医案》是后人学习叶氏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8泄泻共41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8泄泻共41页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1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8泄泻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