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王振宇)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王振宇)

重庆市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草稿)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课程类别:必修课制定时间:2011年3月30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制《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8年制定)一、课程类型:必修课二、先修课程:无三、学时:68学时四、课程概述:《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幼儿心理的面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五、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根据。

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六、教学方式: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

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构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提高认知能力。

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心理学内容,采用课堂角色扮演、现场实验、观看心理实验教学片等教学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实验见习实习: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专业见习,多接触幼儿,熟悉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心理现象,使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和幼儿生活实践以及学前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的实质;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及对象;了解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心理的实质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概述一、什么是心理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第二节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方法一、实证研究法二、理论研究法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一、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二、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教学要求: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功用,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幼儿教育中发展幼儿感知觉应该注意的事项;记忆的概念、种类,记忆的过程,幼儿期记忆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基本特征,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六章第一节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第六章第一节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注意:常模,只是一个发展水平的平均数,绝对不是发展标准。)
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4岁儿童出现了情境化语言。
最极端的语境不合的情况表现在自闭症患儿的身上。
3.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象征性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结构性游戏能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
角色游戏和社会性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运用你已有的心理学知识,逐条分析一下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学含义。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九长牙十会走)
动作常模一一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
动作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外在指标,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志。
(4)社会性焦虑:跟着社会的风气走,没有主见,商业炒作的结果。
(社会性焦虑反映教育的浮躁)
在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最普遍的问题表现为保护过度和期望过高。
(三)社会文化(重要保障)
主要是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大众媒体;
社会文化的质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诱因。
(四)个体因素
是决定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5.年龄特征明显
6.很快适应环境变化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教养方式
生物性焦虑
成长性焦虑
目标性焦虑
社会性焦虑
(三)社会文化(重要保障)
(四)个体因素
作业:
1.请根据本次学习,完成课后思考题与练习相关习题。
2.完成本小节课程的堂堂清训练。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幼儿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认知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板书用笔、卡片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认知发展的实例,引起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问题。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典型案例,解释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幼儿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幼儿认知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幼儿,分析其认知发展状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确保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2.心理过程3.认知过程4.情感过程5.意志过程二、填空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的现象,但也是、、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和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和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过程。

8.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心理学称为。

三、选择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知和个性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8.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

()9.幼儿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

()五、简答在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节心理的基本特性一、填空1.人脑是的器官,心理是的机能。

2.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脑的越来越复杂,而越来越完善。

3.脑的进化过程不是强拆重建,而是不断、、和的过程。

4.神经信息传导的时速是公里,也就是每秒米。

5.大脑的主要机能是、、、和发布各种信息。

6.大脑分为四个机能区,其中枕叶与有关,颞叶与有关,顶叶与有关,额叶与有关。

7.大脑皮层上绝大部分部位不承担具体感觉和运动机能,集中用于处理,如。

王振宇版幼儿心理学试题1

王振宇版幼儿心理学试题1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五〕一、不定项选择题1.〔〕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

A. 思维B. 注意C. 记忆D. 想象2.注意是一种〔〕。

A. 心理过程B. 认识风格C. 心理现象D. 个性特征3. 根据我国现实通行的儿童心理开展阶段的划分,3~ 6 岁儿童属于〔〕。

A. 新生儿期B. 婴儿期C. 幼儿早期D. 幼儿期4. 以下哪一项为哪一项最好的依恋类型。

〔〕A. 回避型依恋B. 平安型依恋C. 矛盾型依恋D. 不平安型依恋5.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开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即〔〕。

A. 前习俗水平B. 中习俗水平C. 习俗水平D. 后习俗水平6. 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响又会增强,这叫〔〕。

A. 习惯化B. 去习惯化C. 深刻化D. 操作行为7.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A. 自我B. 态度C. 认识D. 年龄8. 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交往是在〔〕中发生的。

A. 游戏情境B. 语言情境C. 社会情境D. 家庭情境9.在整个幼儿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A. 无意识记B. 有意识记C. 机械识记D. 意义识记10.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4 岁 B.2 ~5 岁~ 6 岁 D.3 ~ 8 岁11.幼儿的想象有以下哪些特点?〔〕A. 主题与时间易变换B. 分不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C.缺乏方案性,没有预定的目的D. 想象的创造成分保存在具体形象水平上12.以下关于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正确的有〔〕。

A. 情绪是比拟简单的体验B. 情绪一般比拟稳定,带有情境性C.情绪没有情感强烈稳定D. 情绪比情感有较明显的外部表现1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开展进程是〔〕。

A. 先快后慢B. 先慢后快C. 平均递增D. 平均递减14.幼儿情绪和情感开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成为儿童情绪和情感开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A. 社会化B. 深刻化C. 丰富化D. 自我调节化15. 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儿童,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对〔〕的孩子,应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山东省学前教育春季高考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练习题答案

山东省学前教育春季高考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练习题答案

2015-11-2,百度文库,做题,自己做,习题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2.心理过程:一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接受环境的刺激,在大脑中产生一个反映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心理过程。

3.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

4.情感过程: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5.意志过程:人在活动过程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二、填空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普遍、最熟悉、最真切的现象,但也是最复杂、最深奥、最难以捉摸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认知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情感过程。

8.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称为个性。

三、选择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知和个性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四、判断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N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N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N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N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N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Y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春季高考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版教材)分析论述2

春季高考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版教材)分析论述2

分析论述练习2一、研究者通过绘画、泥塑、折纸、舞蹈,创作的故事、儿歌,以及游戏中所搭的积木等,来分析、了解幼儿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请问:研究者所用的是调查法中的哪种研究方法?还有哪些调查法?二、小明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而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出现对小朋友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躲着他。

(1)攻击性行为可分为哪两类?(2)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三、妈妈在场时,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能够很容易的让陌生人带出去玩,第一次去别人家就能够自在的玩耍。

(1)这类幼儿属于哪种依恋类型?此类儿童所占的比例大约为多少?(2)还有哪几种依恋类型?(3)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是什么?(1)上面的表格体现了幼儿情绪情感的哪个特点?幼儿情绪情感还有哪些特点?(2)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三岁幼儿情绪动因发生了什么变化?(3)这说明幼儿情绪情感产生的最主要的动因是什么?五、一次活动时间,小朋友都在玩着各自的游戏,突然有两个人在那边扭打了起来,我走过去一看,只见王宁怒视着江浩,一下把江浩按在地上,接着把江浩的玩具抢了过来。

(1)上述案例体现了幼儿情绪调控的什么策略?(2)哪种策略是幼儿最常用的策略?(3)哪一种策略的出现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六、明明是个内向的孩子,他性格孤僻,有时候说起话来还会口吃,引得小朋友一阵发笑。

每逢这时,明明就更紧张了,双手不停地搓衣角。

带班老师经观察和走访家长,发现造成明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明明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值比较高,希望他每样事情都做得很出色,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长。

就是这个原因造成明明因紧张而口吃。

为此,老师与明明的父母沟通,并在平时的班级游戏中,让小朋友们多给明明机会,增强明明的自信心,让他变得勇敢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明明的口吃明显好转,在很多人面前表演节目也不紧张了,也爱和小朋友玩了。

(1)上述案例体现了家庭教养中的哪种焦虑?(2)教师应从哪些方面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七、一项研究表明:缺乏自卑感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有自尊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王振宇幼儿心理学试题1

王振宇幼儿心理学试题1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一)一、不定项选择题1.()年,德国心理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B.1882C.1897D.19232.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个性心理D.情感过程3.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

A.过程B.结果C.认识D.体验4.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

A.组织作用B.动机作用C.适应作用D.激发作用5.思维的特性不包括()。

A.组织性B.抽象性C.间接性D.概括性6.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

A.可知度B.感觉剥夺C.习惯化D.去习惯化7.()是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

A.视觉B.听觉C.嗅觉D.动觉8.()是指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时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

A.记忆潜伏现象B.记忆恢复现象C.记忆扩张现象D.记忆提取现象9.形状知觉是以()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

A.视觉B.听觉C.知觉D.肤觉10.喜悦时音调高昂、语调夸张、语速较快,语音高低差别较大,这是()。

A.面部表情B.体势表情C.外在表情D.言语表情11.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要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是()。

A.机械识记B.无意识记C.有意识记D.意义识记12.记忆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A.识记B.回忆C.再认D.强化13.()是指人的认识和知识。

A.认知B.听觉C.观察D.视觉14.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的影响,因而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A.行为B.心理现象C.遗传D.个人态度15.不是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

A.攻击B.合作C.分享D.助人16.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不包括()。

A.道德感B.恐惧C.理智感D.美感17.开卷考试的记忆活动是()。

A.回忆B.保持C.识记D.再认18.看同一部电视剧,人们的感受和看法却不一样,这说明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认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认知

(三)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
它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婴儿在视知觉上有明显 的选择性,这些选择性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 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此外,物体轮廓对比度也是引起婴儿视 觉偏好的有效刺激。 (四)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判断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认识。
许多学者还发现,当需要解决的任务难度提高时,个体再认 能力更明显地表现出随年龄增长的趋势。个体的再现能力随 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在年龄大的儿童再现时对外在线索 的依赖,比年幼儿童要少。根据个体再现时所提供提示线索 的不同,分为线索再现和自由再现。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的物理世界中,但视网膜上的成像只是两维 的。深度知觉实际上是依靠其他线索将两维成像转译成三维图像 的能力。视崖实验是关于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
(五)方位知觉
儿童的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儿童左 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能比较固定地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5-6岁) 第二阶段:儿童能初别自己对面那个人的左右等。
一、早期认知的基础
(一)视觉
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 。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接近成人。 1、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视觉集中在物体上。 婴儿出生2个月表现比较明显,对鲜亮明亮的物体, 尤其是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表现为意味深长的偏好。 2、视敏度 视敏度(俗称视力)是指从一定距离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新生儿的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力对象进行有效聚焦
,因此,他们的视敏度比成人低。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像成人那 样对物体聚焦。6个月的婴儿视敏度达到20/100,2岁儿童的 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3、颜色视觉 一般认为,婴儿在4个月开始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 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其中红色物体特别容易引起婴儿兴奋。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概念: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1、心理健康的特征:(一)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悦纳他人(三)恰当地面对现实(四)智力正常(五)情绪适度(六)热爱生活(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一)遗传与疾病(二)家庭的教养方式(三)社会文化(四)个体因素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第二,形成新的依恋。

第三,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第四,多与家长沟通。

二、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一)妥善处理分离焦虑(二)敏锐觉察幼儿情绪(三)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四)帮助幼儿了解死亡三、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一)培养幼儿的移情(二)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三)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四、维护幼儿的自尊为了维护幼儿的自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二)肯定和认可儿童(三)尊重幼儿五、爱护特殊儿童(一)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二)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三)善待攻击性的幼儿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发展心理学6

发展心理学6
10
个月) (3)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4—9/10 个月) )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
典型行为:够物能力、 典型行为:够物能力、重复动作
婴儿兴趣
婴儿动作
动作结果
动作产生的某一种结果会强化婴儿的行为, 动作产生的某一种结果会强化婴儿的行为,对简单 行为多次重复,慢慢习得有目的的动作。 行为多次重复,慢慢习得有目的的动作。
13
B
2、前运算思维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 岁
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 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 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其思维更敏捷、 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其思维更敏捷、更 灵活、更有效,并且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共同使用。 灵活、更有效,并且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共同使用。这时思维 受自我中心化的影响(或限制) 即专注于直觉状态, 受自我中心化的影响(或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 外表而非潜在实体,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外表而非潜在实体,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12
经典实验之一: 位移群” 经典实验之一:“பைடு நூலகம்移群”实验
主观定位——>客观定位 客观定位 主观定位 示意图: 示意图:
A 婴儿 C
在“客体永久性图式”的基础上,进行“位移群”实验。 客体永久性图式”的基础上,进行“位移群”实验。 空间定位能力从主观到客观: 空间定位能力从主观到客观:开始只是简单复制的一种表象 动作更可靠) 后来可将表象与实际的情景结合起来。 (动作更可靠),后来可将表象与实际的情景结合起来。
(1)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 )自我中心化( ) 认知能力(思维发展) 自我中心化 儿童 : 认知能力(思维发展)的限制 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成人:道德上的自私 )成人: 自我中心化: 自我中心化: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 动作上的现象,而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 动作上的现象,而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 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能力:对他人的信念、愿望 )能力:对他人的信念、 和意图的理解能力。 和意图的理解能力。 心理理论能力的研究方法: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 心理理论能力的研究方法:错误信念任务、

山东省学前教育春季高考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练习题答案

山东省学前教育春季高考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练习题答案

2015-11-2,百度文库,做题,自己做,习题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2.心理过程:一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接受环境的刺激,在大脑中产生一个反映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心理过程。

3.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

4.情感过程: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5.意志过程:人在活动过程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二、填空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普遍、最熟悉、最真切的现象,但也是最复杂、最深奥、最难以捉摸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认知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情感过程。

8.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称为个性。

三、选择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知和个性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四、判断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N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N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N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N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N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Y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一节第二节讲课文档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一节第二节讲课文档
展领域的研究结果。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刊物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有关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在数量上已接近甚至超过认知发展的研究。
1980~1988年,在我国公开发行的五种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探新》《心理学 动态》上,共发表95篇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文章,占
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如适应幼儿 园、学校的生活。
第20页,共40页。
第二节 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 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亲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
前提与条件,而亲社会能力的发展则会带动与促进幼儿的社 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交往能力、亲社 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社会能力的三个重要组成维度, 三者缺一不可。
利他、反社会、礼让
第14页,共40页。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二、社会性的分类 (二)内容上:
社会性品质:
同情心、责任心、意志力等
社会性行为:
合作、助人(积极) 打架、骂人(消极)
第15页,共40页。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二、社会性的分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某些
方面,出现了许多的量表、问卷和其他测量手段, 例如,气质测验;行为依恋行为;儿童的利他行为; 儿童的道德判断;自我概念及个体被社会接受的程 度;社会认知等。
第22页,共40页。
第二节 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二、社会能力的价值
其次,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人格的 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能力与幼儿积极情绪情感、良好人格 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高度相关。在社会活动中经常合作、友好、 助人的幼儿通常有较高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并 且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此外,社会能力还作为一种保护 性因素,减缓不利因素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所造成的消极 影响。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李桂忠小学心理学教学及复习知识要点第一部分说明本课程教学及复习要求的层次:[识记]是指学员通过学习能知道名词、概念、原理的基本内容,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包括必要的记忆,即能回答“是什么”。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为全面的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把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和联系,即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应用] 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单一的或能综合运用多项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方案,即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

本课程教学及复习的重点:第一章第一节一第二节一二第二章第一节一三第二节二三第三节一三四四第四节三第三章第一节一二三四第二节四第三节一二第四节五第四章第一节一二三四五第二节二第五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二第三节一二三第四节一第六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四第八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一二第九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二第十章第一节一二三第二节一第三节一三第十一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一二本课程建议参考书:《心理学教程》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二部分各章的知识要点李桂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识记: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 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2•心理过程 3. 认知过程 4. 情感过程 5. 意志过程 二、 填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_ 、 __________________ 、 的现象,但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的现象。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是研究 __ 及其 的科学。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 年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 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三类。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 的过程。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 过程。

8. ________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 —_____ ,心理学称为 ___________ 。

、选择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

四、判断 1. 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 )2. 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 )4. 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 )5.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2.心理过程3.认知过程4.情感过程5.意志过程二、填空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的现象,但也是、、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和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和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过程。

8.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心理学称为。

三、选择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知和个性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四、判断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8.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

()9.幼儿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

()五、简答在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认知的概述一、名词解释1.认知2.习惯化3.去习惯化二、填空1.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

2.认识是一个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

3.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都有的成分。

4.我们说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能力和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5.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采用和的研究方法,在婴幼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新成果。

第二节婴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感觉2.知觉3.视敏度4.深度知觉5.可知度6.自我效能感7.注意8.无意注意9.有意注意二、填空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指人脑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知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情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情感

儿童学会控制自身情绪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观察与学 习、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不断接受强化的过程。因此,成人 要做好社会规范作用。帮助儿童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儿童的情绪的控制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成人要 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体验,对于一些不良 的情绪反应要教导及时,对于儿童良好的情绪表现和转变要及时 表扬。
(二)痛苦与悲伤 痛苦是由于持续的、超水平的不良刺激引起的。痛苦的第一
表现形式是啼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方式。儿童啼 哭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 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儿童学习的失败也是引起痛苦的重 要原因。悲伤一般与痛苦同步发生,是痛苦的表现形式。 (三)焦虑和恐惧
二、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微笑 在出生后几个小时的新生儿脸上可以见到勉强称得上“微
笑”的反应。事实上,它并不是真正的微笑,因为这种反应只 局限在口部,不包括眼睛和眼睑等部位的活动。婴儿从第一 周通过抚摸他的皮肤等手段获得这种微笑反应,到第五周时 ,引起微笑的有效刺激成为视觉形象,如人的眼睛、面孔等 。婴儿微笑反应的是快乐的情绪。这是一种正向的情绪,对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应引起成人的重视。比如 ,让儿童参加游戏,同他人玩耍,都能引起儿童适时的欢乐 。这样的快乐对儿童来说是有益的。成人应该与他们分享快 乐。
幼儿离园焦虑
恐惧是一种有害的具有压抑作用的情绪。引起恐惧的原因很多 ,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后天习得的。凡强度过大或变异过大 的事件都可能引起恐惧。例如巨响、跌落、疼痛、孤独、无援等 都是引发恐惧的天然线索,还由这些线索派生出来的具体恐怖对 象,如怕黑暗、怕动物、怕陌生人、怕陌生环境等。
宝宝“怕生”
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生产劳动更使他们的情感的社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觉的发展
拓展内容
四、知识检验
10分钟
1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第84页的习题,请学生讲解答案
2小组讨论交流,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举例说明某些知识点,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案例分析:练习册14页
五、总结与答疑
5分钟
1、基本概念的理解: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观察力,等。
2、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和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适应:教师讲话时声音不能持续高声;把幼儿从亮的地方带到暗的地方要先适应一会再开始活动;冬天去室外要先热身
(2)感觉对比:制作教具或布置教室时注意色彩搭配;讲话时音调要有起伏
(3)知觉的选择性:使用活动的教具容易让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4)知觉的整体性:只呈现出图片的一部分,让幼儿猜测
3、感觉统合训练
二、讲授新课----6.1.2知觉的发展
45分钟
一、知觉的基本概念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
知觉
区别
个别属性的反映
低级阶段
整体属性的反映
高级阶段
联系
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用图片进行讲解说明
3、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特征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时间发展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和似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概念: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1、心理健康的特征:(一)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悦纳他人(三)恰当地面对现实(四)智力正常(五)情绪适度(六)热爱生活(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一)遗传与疾病(二)家庭的教养方式(三)社会文化(四)个体因素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第二,形成新的依恋。

第三,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第四,多与家长沟通。

二、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一)妥善处理分离焦虑(二)敏锐觉察幼儿情绪(三)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四)帮助幼儿了解死亡三、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一)培养幼儿的移情(二)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三)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四、维护幼儿的自尊为了维护幼儿的自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二)肯定和认可儿童(三)尊重幼儿五、爱护特殊儿童(一)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二)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三)善待攻击性的幼儿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游戏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活动。

4.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方式,争取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儿童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接受。

满足儿童好奇的求知欲,避免抽象生硬,切忌强制服从。

针对儿童情绪性强、自控力差的特点,成人一方面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强化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从而提高儿童的控制能力。

开展游戏活动,鼓励儿童与人交往,充分利用游戏中的多种成分,给儿童的心理发展以滋养。

对于儿童显现出来的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给予充分的注意,教师在面向全体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一名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三、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四)、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

(五)、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六)、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能力。

(七)、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八)、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

(九)、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

(十)、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幼儿园常见的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一、吮吸手指:(1):症状:婴儿吮吸手指极为常见。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会逐渐消退。

但若随年龄增长,仍保留这种幼稚动作,并成为习惯,则应及时纠正,因为儿童吮吸手指的行为会收到非议,使幼儿感到紧张、害羞。

这种不良习惯还易引起肠道寄生虫、肠炎等疾病,且可引起手指肿胀、发炎。

若持续到六七岁换牙时期,则可导致下颚发育不良、开唇露齿等,妨碍面容的和谐,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牙齿的嚼功能。

(2)原因:常因婴儿喂养不当,不能满足儿童吮吸的欲望,以及缺乏环境和爱抚。

导致儿童以吮吸手指来仰制饥饿或进行自我娱乐。

(3)预防:要消除儿童生活环境中可能引起儿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因素,用玩具、图片等儿童喜爱之物,或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其注意力,冲淡其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改掉固有的不良习惯。

不宜采用在手指上涂苦味药或裹上手指等强制方法。

二、咬指甲癖:(1)症状:经常的、控制不住的用牙将长出的手指甲或脚上的指甲咬去,称“咬指甲癖”,这在3-6岁的儿童中常见。

(2)原因:大都出现于儿童精神紧张之时,如不原去幼儿园,家长管束太严,缺少小伙伴和游戏。

情绪不安,低落时,以咬指甲自慰。

养成顽固习惯后,有时终生难改。

(3)预防和矫治:从消除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入手。

良好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和游戏,使儿童情绪饱满、愉快、可逐渐克服惰性兴奋灶。

另外,需养成按时修剪指甲的卫生习惯。

用苦药或辣物涂指甲一般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口吃:(1)症状:口吃为常见的言语障碍。

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与心理状态有关。

表现为正常的语言节奏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

、(2)原因:1:患儿大都自卑、羞怯、退缩、孤僻、不合群。

有的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

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及高度注意,终成心理痼疾,越怕口吃越口吃。

发病率约占儿童的1/-2/,多起始于2-5岁,男多于女。

2:儿童出于好奇,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口吃现象所致。

3:发育性口齿不流利。

值得注意的是,2-5岁的儿童是语言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词汇也渐丰富,但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一般到上小学前,就可口齿流利了。

这种现象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不属于“口齿”。

如果大人对幼儿的“发育性口吃不流利”,流露出担心、不安的心情,并时时提醒“别结巴”,或强迫幼儿“把话再说一遍”。

幼儿在开口之前,心理先紧张了,就更张口结舌,可能真发展成“口齿”了。

(3)预防和矫治:应从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入手。

避免因说话不流畅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模仿以及家长、教师的指责或过分矫治。

大人不要当众议论其病态,或强迫他们把话说流畅,不许急巴。

需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心理障碍。

应安慰他们,使他们有信心克服。

大人要用平静、从容、缓慢、轻柔的语调和他们说话,来感染他们说话时不着急,呼吸平稳,全身放松,特别是不再去注意自己是否有结巴了。

可以多练习郎诵和唱歌。

四、遗尿症:(1)症状:幼儿在5岁以后,白天或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称“遗尿症(2)原因:引起遗尿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因素:主要指精神方面受到创伤,如突然受惊、大病一场、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

DougIas(1973)研究4500例儿童后发现,有精神创伤的儿童的发生率是无精神创伤儿童的两倍。

父母对儿童的爱抚不足或过度,都有可能引起儿童精神紧张,或因宣泄内心不满情绪而引起遗尿。

2:训练不当:排尿过程的自主控制,既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得程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

一般两三岁的幼儿旧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

如训练方法不当,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亦可发生遗尿。

3: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尿与遗传的关系密切,约有70/遗尿患儿的一级亲属中有遗尿史。

4:器质性遗尿症:因疾病所引起的遗尿症称“器质性遗尿症”,如蛲虫病、膀胱炎等等,均可使儿童不能主动控制排尿原因。

(3)预防和矫治:、五、多种行为模式:(1)症状:表现为儿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采取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方式,而且较为稳定。

如在幼儿园里的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一旦回到家里,马上就会变得非常任性,一切都得听他的,还富于攻击性。

这并不是儿童适应性强、灵活善变的表现,恰恰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行为问题,因为他有可能为儿童成年以后出现“双重人格”、导致精神分裂埋下隐患。

(2)原因: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加之儿童的年龄小、知识少、缺乏判断,但模仿力强,都是造成这种行为摸式的主要原因。

(3)预防和矫治: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都要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联系,及时沟通育儿的做法和经验,力求做到统一要求、目标一致。

家长要树立榜样,增加儿童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有的放地加以引导,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六、攻击性行为(1)症状:这类行为在儿童身上并不少见。

当儿童遭受挫折时,常会显得焦燥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掷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与别人争斗。

(2)原因:一些心理专家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别人的攻击行为摸式而学来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后果而得以维持,就是说“模仿”和“强化”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对于挫折的发应,常常是由于儿童想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受阻而引起的,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

(3)预防和矫治:成人要以身作则,不可采用武力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尤其不能在儿童情绪激动时强迫他接受教育,以暴制暴,而应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情绪平静下来时,耐心加以引导;多给儿童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感;组织儿童参加多项活动,如打球、下棋、绘画和音乐等活动,陶冶性情;对儿童自控能力的提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七、说谎(1)症状:这是指儿童编瞎话骗人,把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出现说和事实完全不相符合的情况。

(2)原因:原因比较复杂,成人应根据儿童说谎的情景和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般来说,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意说谎:儿童由于思维、记忆、想象和判断等方面出现错误,说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谎言”,如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这是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限而产生的,属于无意说谎。

2.有意说谎:儿童为了某种目的的说谎。

如希望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责备、惩罚等故意编造谎言。

(3)预防和矫治:说谎是一种不被社会所接纳的行为,且容易演变成习惯,应该引起成人的重视。

对儿童不同原因的说谎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A、对儿童的无意说谎,成人不必紧张,也不可过度的指责儿童。

一方面要在适当的时机进性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需求。

B、对儿童的有意说谎,成人也要主要区别其缘由,不要错怪了儿童善意的谎言,不仅要让儿童明白说谎的后果,还要创造宽容的气氛,允许儿童犯错误,鼓励儿童说实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