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概念:

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性。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

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

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

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

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

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

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

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恰当地面对现实

(四)智力正常

(五)情绪适度

(六)热爱生活

(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三)社会文化

(四)个体因素

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

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第二,形成新的依恋。

第三,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第四,多与家长沟通。

二、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

(一)妥善处理分离焦虑

(二)敏锐觉察幼儿情绪

(三)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

(四)帮助幼儿了解死亡

三、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

(一)培养幼儿的移情

(二)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

(三)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

四、维护幼儿的自尊

为了维护幼儿的自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

(二)肯定和认可儿童

(三)尊重幼儿

五、爱护特殊儿童

(一)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

(二)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

(三)善待攻击性的幼儿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游戏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活动。

4.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方式,争取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儿童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接受。满足儿童好奇的求知欲,避免抽象生硬,切忌强制服从。针对儿童情绪性强、自控力差的特点,成人一方面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强化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从而提高儿童的控制能力。开展游戏活动,鼓励儿童与人交往,充分利用游戏中的多种成分,给儿童的心理发展以滋养。对于儿童显现出来的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给予充分的注意,教师在面向全体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一名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三、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

(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四)、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

(五)、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六)、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能力。

(七)、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八)、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

(九)、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

(十)、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幼儿园常见的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

一、吮吸手指:

(1):症状:婴儿吮吸手指极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会逐渐消退。但若随年龄增长,仍保留这种幼稚动作,并成为习惯,则应及时纠正,因为儿童吮吸手指的行为会收到非议,使幼儿感到紧张、害羞。这种不良习惯还易引起肠道寄生虫、肠炎等疾病,且可引起手指肿胀、发炎。若持续到六七岁换牙时期,则可导致下颚发育不良、开唇露齿等,妨碍面容的和谐,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牙齿的嚼功能。(2)原因:常因婴儿喂养不当,不能满足儿童吮吸的欲望,以及缺乏环境和爱抚。导致儿童以吮吸手指来仰制饥饿或进行自我娱乐。

(3)预防:要消除儿童生活环境中可能引起儿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因素,用玩具、图片等儿童喜爱之物,或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其注意力,冲淡其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改掉固有的不良习惯。不宜采用在手指上涂苦味药或裹上手指等强制方法。

二、咬指甲癖:

(1)症状:经常的、控制不住的用牙将长出的手指甲或脚上的指甲咬去,称“咬指甲癖”,这在3-6岁的儿童中常见。

(2)原因:大都出现于儿童精神紧张之时,如不原去幼儿园,家长管束太严,缺少小伙伴和游戏。情绪不安,低落时,以咬指甲自慰。养成顽固习惯后,有时终生难改。(3)预防和矫治:从消除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入手。良好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和游戏,使儿童情绪饱满、愉快、可逐渐克服惰性兴奋灶。另外,需养成按时修剪指甲的卫生习惯。用苦药或辣物涂指甲一般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口吃:

(1)症状:口吃为常见的言语障碍。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与心理状态有关。表现为正常的语言节奏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

(2)原因:1:患儿大都自卑、羞怯、退缩、孤僻、不合群。有的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及高度注意,终成心理痼疾,越怕口吃越口吃。发病率约占儿童的1/-2/,多起始于2-5岁,男多于女。2:儿童出于好奇,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口吃现象所致。3:发育性口齿不流利。值得注意的是,2-5岁的儿童是语言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词汇也渐丰富,但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一般到上小学前,就可口齿流利了。这种现象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不属于“口齿”。如果大人对幼儿的“发育性口吃不流利”,流露出担心、不安的心情,并时时提醒“别结巴”,或强迫幼儿“把话再说一遍”。幼儿在开口之前,心理先紧张了,就更张口结舌,可能真发展成“口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