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反应与溶血试验

合集下载

第五章 补体参与的反应

第五章    补体参与的反应

第五章补体参与的反应内容一、溶血试验二、补体结合试验一、溶血试验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结合,在电解质存在时,可使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若同时加入新鲜动物血清,则血清中的补体可与红细胞及其抗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现象。

【材料】1、抗原:2%绵羊红细胞(简称SRBC)。

2、抗体:溶血素即(SRBC抗体)。

3、补体,新鲜豚鼠血清。

4、生理盐水。

5、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37℃水溶箱等。

【方法】1、取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均为ml)溶血试验加样表(表2—1)单位ml管号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结果1 0.5 0.5 0.5 0.52 0.5 0.5 - 1.03 0.5 - 0.51.02、将试管摇匀后置37℃水箱内:15—30分钟,取出观察有无溶血现象;3、结果观察:管底无血球沉淀,液体红色透明管为溶血。

注意分析结果及其意义,了解补体的性质与作用。

二、补体结合试验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分别是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与特异抗体结合的结果。

补体结合试验,则是基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的原理,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来检测抗原或抗体是否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有两个系统共五个成分参加:检测系统的已知抗原(或抗体)与持检抗体(或抗原)、补体、指示系统的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

依次加入检测系统成分与补体作用后再加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即为补体试验阳性,表示检测系统中抗原抗体相对应(待检标本中有相应抗体或抗原),形成抗原体复合物并结合了补体,指示系统因缺乏补体而不发生溶血;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试验阴性,表示检测系统的抗原抗体不对应(持检标本中无相应抗体或抗原),不能结合补体,游离的补体与后加入的指示系统结合,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

补体结合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检测梅毒,立克次体病和病毒感染等患者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以辅助诊断,还可用于某些病毒的分型。

免疫血清学技术

免疫血清学技术

直接凝集试验: 玻片法:鸡白痢玻片凝集 试管法:布氏杆菌试管凝集 间接凝集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猪瘟间接血凝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猪伪狂犬病乳胶凝集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SPA +
Ab
SPA-Ab +
Ag
SPA-Ab-Ag
2. 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毒素、病毒、细菌裂解液)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电解质 存 在情况下,产生可见的沉淀物。
补体结合反应的基本原理
Ag + Ab
Ag Ab +
C
Ag Ab C
Ag?
Ab
Ag+ Ab
C C
E E H
+ 不溶血
H
Ag-
Ab
Ag-
Ab 溶血
C
C
E H
E
H
五、
中和试验
抗原和相应抗血清按适当比例混合作用后可被中和而失去
毒力,接种实验动物、组织细胞、鸡胚而不出现致病作用。
1. 终点法中和试验(End-point neutralizing test):
Reed 法Muench 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
2. 空班减少试验 ( Plague reduction test):
应用空斑技术使空斑数减少50%的血清量作为中和滴度。
将已知空斑单位(PFU)的病毒稀释成每一接种剂量含 100 PFU,加等量递进稀释的血清,37 ℃ 1h 。接种细胞后, 覆盖琼脂,培养数天后,计算空斑数,计算血清的中和滴度。
(3)免疫电泳技术 琼脂双扩散与电泳技术结合而成。
包括: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
Ag Ab
Ag
Ab

血清学试验简介

血清学试验简介

血清学试验简介血清学反应是指:相应的抗原与抗体在体外肯定条件下作用,可消失肉眼可见的沉淀、凝集现象。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血清学反应来鉴定分别到的细菌,以最终确认检测结果。

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1)抗原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当有共同抗原体存在时,会消失交叉反应。

2)抗原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这种结合虽相当稳定,但是可逆的。

3)抗原体的结合是按肯定比例进行的,只有比例适当时,才能消失可见反应。

4)血清学反应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但其间无严格界限。

第一阶段为抗原体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速度很快,只需几秒至几分钟反应即可完毕,但不消失肉眼可见现象。

其次阶段为抗原体反应的可见阶段,表现为凝集、沉淀、补体结合反应等。

反应速度慢,需几分、几非常以至更长时间。

而且,在其次阶段反应中,电解质、PH、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血清学反应的结果。

习惯上将经典的血清学反应分三种类别: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

1、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电解质参加下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

其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在该反应中,由于单位体积抗体量大,做定量试验时,应稀释抗体。

1)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消失的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on reaction)。

a.玻片凝集法。

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

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

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

如将含有痢疾杆菌抗体的血清与待检菌液各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种后若消失肉眼可见的凝集块,即阳性反应,证明该菌是痢疾杆菌。

此法快速、简便,但不能进行定量测定。

b.试管凝集法。

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

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

常用于帮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如肥达氏反应就是诊断伤寒、付伤寒的试管凝集试验。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一)凝集试验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二)吞噬试验(示教)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名解: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

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实验及注意点: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2、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若加A抗体出现凝集说明血清中有A抗原,为A型血。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一)凝集试验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二)吞噬试验(示教)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名解: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

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实验及注意点: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2、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若加A抗体出现凝集说明血清中有A抗原,为A型血。

体外溶血实验报告

体外溶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溶血现象的原理,掌握体外溶血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不同药物或化合物对红细胞的影响,评估其溶血性。

二、实验原理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溶解的现象。

根据溶血的原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和非免疫性溶血。

免疫性溶血是指药物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而引起的溶血,属于II型和III型变态反应;非免疫性溶血包括药物诱发的氧化性溶血、药物制剂引起的血液稳定性改变而出现的溶血以及红细胞凝聚等。

本实验采用体外试管法,通过观察药物或化合物对红细胞的影响,判断其是否具有溶血性。

实验中,将药物或化合物与红细胞混合,在一定条件下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溶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新鲜鼠血(2)生理盐水(3)实验药物或化合物(4)红细胞计数板2. 实验仪器:(1)三角烧瓶(2)玻璃棒(3)离心机(4)计时器(5)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1)取新鲜鼠血10-20ml,放入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10分钟或用玻璃棒搅动血液,除去纤维蛋白质,使成脱纤血液。

(2)加入生理盐水100ml,摇匀。

(3)1000-1500r/min离心15分钟,除去上清液。

(4)沉淀的红细胞再用生理盐水按上述方法洗涤2-3次,至上清液不显红色为止。

(5)将洗涤后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的红细胞悬液。

2. 体外溶血实验(1)取5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5号。

(2)在1号试管中加入1ml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

(3)在2-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1ml实验药物或化合物,并加入1ml生理盐水。

(4)在所有试管中均加入1ml 1%红细胞悬液。

(5)将所有试管放入37℃水浴中,计时60分钟。

(6)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解,并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1号试管:红细胞未溶解,呈红色。

(2)2号试管:红细胞溶解,呈淡红色。

(3)3号试管:红细胞溶解,呈淡红色。

(4)4号试管:红细胞溶解,呈淡红色。

溶血实验的原理

溶血实验的原理

溶血实验的基本原理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红细胞的抗原和抗体反应。

溶血实验主要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溶血反应。

它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血型鉴定、免疫学研究以及临床诊断等领域。

红细胞的特点在了解溶血实验的原理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红细胞的一些基本特点。

红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一类细胞,它们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带回肺部排出。

红细胞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表面覆盖着一种复杂多样的糖蛋白分子,这些分子被称为抗原。

不同个体之间的红细胞上所表达的抗原种类和数量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也是造成人类存在不同血型系统(如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的重要原因。

溶血反应的基本原理溶血反应是指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时,抗体与红细胞上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导致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其内部的血红蛋白。

溶血实验就是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来检测这一反应是否发生。

溶血实验通常使用两种方法来观察溶血现象: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直接法是指将已知抗体与待测红细胞混合,通过观察混合物中是否出现明显的沉淀或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溶血反应。

例如,在ABO血型鉴定中,我们可以将待测红细胞分别与A型、B型和O型抗体混合。

如果待测红细胞与A型抗体混合后出现沉淀,说明该样本为A型;如果与B型抗体混合后出现沉淀,则为B型;如果与O型抗体混合后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则为O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已知抗体和待测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

间接法间接法是指将已知红细胞与待测抗体混合,通过观察混合物中是否发生溶血来判断待测抗体是否与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

例如,在Rh血型鉴定中,我们可以将已知Rh阴性的红细胞与待测血清混合。

如果混合物发生了溶血现象,则说明待测血清中存在抗Rh抗体。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已知红细胞和待测抗体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

溶血实验的关键因素在进行溶血实验时,有一些关键因素需要考虑,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菌的血清学鉴定

细菌的血清学鉴定

细菌的血清学鉴定
细菌的血清学鉴定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用于准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

这种方法依赖于细菌表面或内部的特异性抗原,这些抗原可以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从而产生可见的沉淀、凝集或溶血等现象,从而实现对细菌的鉴定。

在血清学鉴定中,常用的技术包括凝集试验、沉淀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

凝集试验,如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通过观察细菌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凝集现象来鉴定细菌。

沉淀试验则是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凝胶或液体介质中形成沉淀的原理,通过检测沉淀的形成来鉴定细菌。

补体结合试验则是一种更为敏感的血清学鉴定方法,它利用补体系统来放大抗原-抗体反应,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在进行细菌血清学鉴定时,需要使用标准化的抗原和抗体试剂,并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由于不同细菌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反应,因此在进行血清学鉴定时还需要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如细菌培养、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以实现对细菌的准确鉴定。

总之,细菌的血清学鉴定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它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

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细菌的血清学鉴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分析体内是否存在补体结合抗原或抗体。

该实验基于补体系统的特性,通过补体的激活和结合来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可以诊断疾病、研究免疫反应机制和评价疫苗效果等。

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酶解反应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

补体分子主要由补体蛋白C1至C9及其他一些辅助蛋白组成,其中关键的酶解反应包括:免疫复合物形成、补体激活、补体蛋白C3和C5的裂解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等。

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需要检测的抗原和抗体与补体体系相结合,利用补体活性变化的特性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主要可以分为免疫沉淀法和溶血试验两种方法。

免疫沉淀法是在试验体系中加入补体体系和待检测的抗原抗体反应物质,通过观察补体的激活和沉淀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一般使用的试剂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盐缓冲液(VERONALTAMATE)和尿话藤素盐酸盐(PORCIMAERIN HYDROCHLORIDE)。

实验中,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时,会激活补体系统并发生酶解反应,导致沉淀形成。

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成程度,可以判断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情况。

溶血试验是通过测量红细胞发生溶血的程度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在试验中,待检测的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加入补体体系和靶标红细胞,补体激活后会引发红细胞溶解现象。

通过测量补体激活所导致的红细胞溶解程度,可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的阳性与否。

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医学和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补体结合实验常用于检测体内的抗体水平,如乙型肝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定。

同时,补体结合实验还可用于评估药物或疫苗的免疫效果,通过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补体结合情况,来判断药物或疫苗的治疗效果。

此外,补体结合实验还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领域,用于研究免疫反应机制、筛查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等。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本科基础护理学】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本科基础护理学】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人卫第五版本科基础护理学】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会引起输血反应,严重者可以危及患者的全命。

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在输血过程中,护士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各种输血反应。

(一)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

1.原因(1)由致热原引起,如血液、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2)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3)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临床表现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先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1℃,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伴有血压下降。

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缓解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3.护理(1)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①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②反应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及时通知医生;③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臻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④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贮血袋一并送检。

(二)过敏反应1.原因患者为过敏体质,对某些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

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与患者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使机体致敏。

(2)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供血者在采血前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进食了可致敏的食物。

(3)多次输血的患者,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发生输血发应。

(4)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的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输血时,其程度轻重不一,通常与症状出现的早晚有关。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
在琼脂板上打孔,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到相 应孔中,二者自由向四周扩散,在比例合 适处形成沉淀线。若同时含有若干对抗原 抗体系统,可出现多条沉淀线。
可用于分析和鉴定标本中多种抗原成分
可编辑ppt
12
对流免疫电泳
材料
电泳仪 缓冲液 琼脂板1块/2人,打孔器2个/组, 抗AFP血清 —— 已知Ab AFP阳性血清 —— 阳性Ag 对照阴性血清 —— 阴性Ag 待检血清:标本1 —— 未知Ag
标本2 —— 未知Ag
可编辑ppt
14
对流免疫电泳
打孔:金属打孔器打两排孔,抗原孔与抗体孔间 距离为4毫米至5毫米。
加:抗AFP血清加于抗体孔内;病人血清、 AFP阳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分别加于抗原孔内。
电泳:将琼脂板置电泳槽,抗原孔置阴极端。板 两端分别用湿纱布与缓冲液相连,通电20分钟。
观察:在相应抗原、抗体孔间出现沉淀线。
可编辑ppt
20
可编辑ppt
17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
材料:玻片1张/1人,1号、2号菌液,诊断 血清,接种环 方法:取菌液3~4环,后加血清2环
1号菌液+ 诊断血清
2号菌液+ 诊断血清
轻摇玻片,1~2分钟后观察
结果判定:出现乳白色凝集块属阳性反应
*玻片扔在后面的玻片缸里
可编辑ppt
19
实验报告
三张图:单扩、双扩、火箭电泳 原理及结果:对流免疫电泳、玻片凝集 (结果可用图示)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见性
可编辑ppt
2
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可编辑ppt
3
凝集反应
概念:抗原 + 抗体

溶血实验实验报告(范文2篇)

溶血实验实验报告(范文2篇)

溶血实验实验报告(范文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溶血实验实验报告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溶血实验实验报告(1)溶血实验报告溶血试验实验报告补体溶血反应实验分析篇一:细胞渗透性实验姓名系年级组别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渗透性实验学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2.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3.掌握估测、比较各类物质进入细胞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通透性屏障,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透到细胞内,可使细胞胀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中,溶液由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由于溶质渗透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溶血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现象所用的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影响物质穿膜能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物质脂 1溶性的大小,因为膜骨架是有脂双层分子构成的,所以脂溶性物质易于穿过细胞膜;二是分子体积大小,较小的分子易穿过细胞膜;三是物质带电状况,因为细胞表面一般带电,不带电的物质易进入细胞。

判定细胞溶血不溶血的方法:溶血的溶液红的程度更高,且溶液发亮,透明度也更高。

二是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

细胞破裂后细胞形态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是膜结构上有一个小口,膜还是有结构的,只不过体积变小了。

需要说明的等渗溶液中细胞也会是破裂的,因为生活状态下膜两侧不断交换物质,代谢产物的积累使细胞渗透压的平衡破坏,同时有些代谢物质对细胞是有毒性的,所以长时间放置会使细胞破裂,所以做等渗实验时间不宜超过1h。

本实验选用红细胞作为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材料,将其放入不同的介质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变化。

三、实验材料试剂:鸡血,0.85%氯化钠溶液,0.0085%氯化钠溶液,0.8mol/L甲醇,0.8mol/L丙三醇,6%葡萄糖溶液,2%Triton X-1001姓名系年级组别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渗透性实验学号用具:显微镜、粗天平、载破片、盖玻片、滴管2支、离 2心管2支、离心机、9试管、磁力搅拌器。

溶血实验原理

溶血实验原理

溶血实验原理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溶血素对红细胞的溶解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溶血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定浓度的溶血素溶液,可以是天然来源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

然后,我们需要采集一定数量的红细胞悬液,通常是从动物或人体中获取。

接下来,我们将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验操作。

在溶血实验中,我们首先将红细胞悬液与不同浓度的溶血素溶液混合,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培养。

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的溶解情况。

如果溶血素对红细胞产生溶解作用,那么混合液中的红细胞将会发生溶解现象,使得溶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红色。

溶血实验的原理主要是基于溶血素对红细胞膜的破坏作用。

溶血素能够与红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渗透性增加,最终导致红细胞溶解。

不同类型的溶血素对红细胞的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有些溶血素是通过孔道形成而导致细胞内外溶质的平衡失调,有些溶血素则是通过特定酶的作用来破坏细胞膜。

通过溶血实验,我们能够评估溶血素的活性和浓度对红细胞的影响,进而了解其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作用机制。

此外,溶血实验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于诊断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在进行溶血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避免溶血素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同时,实验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总之,溶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溶血素对红细胞的溶解作用进行观察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溶血素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意义,对医学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免疫溶血活性实验报告

免疫溶血活性实验报告

免疫溶血活性实验报告引言免疫溶血活性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用于评估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程度以及抗体的溶血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抗体对细胞的溶血活性,评估抗体的强度和特异性。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猪红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检测不同抗体浓度下的溶血程度,来研究抗体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

本实验有助于理解免疫学中的溶血现象和抗体抗原反应机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材料准备1. 猪全血2. 猪红细胞抗体3. 溶血缓冲液(PBS)4. 0.9%生理盐水5. 96孔微孔板6. 离心机7. 恒温箱实验步骤1. 收集猪全血,使用离心机将其离心,得到红细胞沉淀。

2. 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沉淀,重复该步骤三次,以去除血清中的抗体。

3. 加入适量的PBS,悬浮红细胞沉淀,并转移至96孔微孔板中。

4. 制备一系列猪红细胞抗体的浓度梯度(如1:2、1:4、1:8等)。

5. 在微孔板中的每个孔分别加入一定量猪红细胞抗体。

6. 将孔板置于恒温箱中,以37C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7. 恢复孔板至室温后,使用离心机将红细胞沉淀沉淀下来。

8. 观察每个孔的溶血程度,记录下溶血现象。

结果与讨论结果呈现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得到了不同抗体浓度下的溶血程度。

下图为实验结果的表格化呈现:抗体浓度溶血程度-1:2 强1:4 中1:8 弱1:16 极弱1:32 未溶血讨论与分析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溶血程度逐渐增加。

高浓度的抗体对红细胞的溶血作用更明显,即抗体的溶血能力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抗体浓度高于1:32时,未出现明显的溶血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抗原与抗体结合导致的凝集反应。

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互相粘附在一起,从而形成结构较大的凝集体,减弱了溶血现象。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评估了不同抗体浓度下的溶血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抗体的浓度和特异性对溶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抗体抗原反应机制,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机制,以及开发新型免疫诊断与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Coombs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溶血反应

Coombs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溶血反应

血型血清学部分名词解释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主要类型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溶血反应抗人球蛋白试验--IgG不完全抗体的Coombs试验人红细胞表面抗原与不完全抗体结合(常是IgG类抗体),即不完全抗体致敏红细胞由于该不完全抗体分子量小或和其两个Fab段扩张角度小,不能使相邻红细胞桥联,红细胞仍是分散状况,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针对该抗体的抗体,即抗抗体,该抗抗体Fab段结合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Fc段,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该试验称之抗人球蛋白试验。

也称Coombs试验,该抗抗体称之抗人球蛋白抗体或Coombs抗体。

抗人球蛋白试验--需要补体和抗补体的Coombs试验一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反应需要在补体存在时,才能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反应,如Duffy 抗体,与一些补体直接反应,而另一些需要只有在补体存在时才出现血凝反应Coombs试验分类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红细胞在体内被致敏,即红细胞在体内已结合了抗体。

直接加入抗抗体(Coombs抗体),红细胞发生凝集。

间接Coombs试验:红细胞在体外被致敏,即红细胞膜在体外试验时结合不完全抗体,然后加入抗抗体(Coombs抗体),红细胞发生凝集。

Coombs试验的应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1. 对新生儿溶血病(HDN)胎儿(婴儿)红细胞检测2. 输血反应3. 其它溶血性疾病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1. 检测体内不规则抗体a. 妊娠妇女b. 献血者c. 受血者或有过输血史的人d. 交叉配血试验2. 对已发现抗体鉴定3. 对一些血型抗原的检测,如D弱型,Kell. Duffy. Kidd 和其它血型检测。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Antibodies and Immunoglobulins)抗体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所有的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是不具有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不是抗体,即不是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溶血实验

溶血实验

溶血性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认识溶血现象,并掌握溶血性实验常规的体外试管法的基本操作实验原理: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溶解的一种现象。

药物制剂引起的溶血反应包括免疫性溶血与非免疫性溶血。

免疫性溶血是药物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而引起的溶血,为II型和III型变态反应;非免疫性溶血包括药物为诱发因素导致的氧化性溶血和药物制剂引起的血液稳定性改变而出现的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

溶血实验室观察受试物是否会引起溶血和红细胞聚集等反应。

有些药物由于含有溶血性成分或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原因,在直接注射入血管后可产生溶血现象;有些药物注入血管后可产生血细胞凝聚,引起血液循环功能的障碍等。

有些中草药含有皂苷等成分,具有溶血作用。

凡是注射剂和可能引起免疫性溶血或非免疫性溶血的药物制剂,均应进行溶血性实验。

实验方法1.2%红细胞悬液的制备取新鲜鼠血10 ~ 20ml,放入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10分钟,或用玻璃棒搅动血液,除去纤维蛋白质,使成脱纤血液。

加入生理盐水100ml,摇匀,1000~1500r/min离心15分钟,除去上清液,沉淀的红细胞再用生理盐水按上述方法洗涤2~3次,至上清液不显红色为止。

将所得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2%的混悬液(红细胞2ml,加生理盐水至100ml),供试验用。

2.取10ml干净玻璃试管7支,编号,1至5号管为供试品,6号管为阴性对照管,7号管为阳性对照管(完全溶血对照)。

按表1所示,依次加入2%红细胞悬液。

0。

9%氯化钠溶液或蒸馏水,混匀后,立即置(37±0。

5)℃的恒温水浴中进行温育,观察并记录各管的溶血情况。

开始每隔15分钟观察1次,1小时后,每隔1小时观察1次,一般观察3小时。

表1 溶血实验设计表表2 溶血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全溶血溶液澄明,红色,管底无红细胞残留部分溶血溶液澄明,,红色或棕色,底部有少量红细胞残留;镜检红细胞稀少或变形不溶血红细胞全部下沉,上清液体无色澄明;镜检红细胞不凝聚红细胞凝聚溶液中有棕红色或红棕色絮状沉淀,振摇后不分散当阴性对照管无溶血和凝聚发生,阳性对照管有溶血发生时,若受试物管中的溶液在3小时内不发生溶血和凝聚,则受试物可以注射使用,若受试物中的溶液在3小时内发生溶血或聚集,则受试物不能注射使用。

溶血效应实验报告

溶血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血现象的原理。

2. 掌握溶血效应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学习溶血素和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4. 分析不同溶血效应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破裂、溶解的一种现象。

溶血效应实验主要包括溶血素和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溶血素是一种能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溶解的蛋白质。

补体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质,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可激活红细胞溶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新鲜鼠血、生理盐水、溶血素、补体、绵羊红细胞、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小试管、移液器、离心机、显微镜等。

2. 仪器:水浴锅、振荡器、微量滴定板、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取新鲜鼠血10 ~ 20ml,放入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10分钟,或用玻璃棒搅动血液,除去纤维蛋白质,使成脱纤血液。

加入生理盐水100ml,摇匀,1000~1500r/min离心15分钟,除去上清液,沉淀的红细胞再用生理盐水按上述方法洗涤2~3次,至上清液不显红色为止。

2. 溶血素和补体的添加取小试管6支,分别编号为1、2、3、4、5、6。

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溶血素、补体、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溶血素+补体、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各0.5ml。

3. 绵羊红细胞的添加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绵羊红细胞悬液,摇匀。

4. 观察与记录将试管置于37℃水浴锅中,观察30分钟,记录溶血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生理盐水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2)溶血素组:红细胞明显溶解。

(3)补体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4)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5)溶血素+补体组:红细胞明显溶解。

(6)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2. 实验分析(1)溶血素对红细胞具有溶解作用,溶血素组红细胞明显溶解。

(2)补体在溶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溶血素+补体组红细胞明显溶解。

(3)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对溶血反应无影响,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实验
实验二沉淀反应
一、概述
沉淀反应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条件适宜时(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有适量电解质存在等)出现肉眼可见沉淀物的反应。

利用沉淀反应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的是沉淀试验,沉淀试验是抗原抗体检测方法中的一个大类。

沉淀试验有琼脂扩散试验、免疫电泳试验、环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等。

琼脂扩散试验分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用于检测抗原的含量)(示教试验)
1. 原理:在单向琼脂扩散试验中,形成沉淀环,沉淀环直径与抗原浓度成正比,因此可根据沉淀环直径对抗原进行定量。

2. 结果:注意观察所形成的沉淀环,了解作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求抗原含量的方法。

三、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检测甲胎蛋白AFP)
1. 原理:抗原抗体在琼脂中可自由扩散,若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在相遇且比例合适处形成大抗原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沉积出现沉淀线。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可用于抗原抗体纯度的检测、滴定抗体效价以及未知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2. 方法(检测甲胎蛋白AFP):。

制备琼脂板→根据需要在琼脂板打孔→分别在对应孔加入待检标本、AFP阳性血清(阳性对照)和抗AFP抗体→37℃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

3. 结果判断
在AFP阳性对照孔和抗AFP孔出现白色沉淀线,为阳性对照线。

待检标本孔和抗AFP 孔也出现白色沉淀线且与阳性对照线衔接成一线,表明待检标本AFP阳性;若待检标本孔和抗AFP孔不出现白色沉淀线,表明待检标本AFP阴性。

四、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检测甲胎蛋白AFP)
1. 原理: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将双向琼脂扩散和电泳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试验。

和双扩相比,具有试验时间缩短、试验敏感度提高的优点。

2. 方法: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

3. 结果判断与分析:
在AFP阳性对照孔和抗AFP孔出现白色沉淀线,为阳性对照线。

待检标本孔和抗AFP 孔也出现白色沉淀线,表明待检标本AFP阳性;若待检标本孔和抗AFP孔不出现白色沉淀线,表明待检标本AFP阴性。

实验三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
一、溶血反应
1. 原理:绵羊红细胞在溶血素(绵羊红细胞的抗体)、补体均存在的条件下出现溶血。

此溶血反应是补体结合试验的指示系统。

2. 方法: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

3. 现象观察与分析:观察溶血现象;分析第3、5管为何未出现溶血,分别缺什么成分。

二、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1. 原理:补体结合试验是补体参与,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的试验。

以检测抗原为例,若待检系统有抗原,和已知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消耗补体;此时,再加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不出现溶血(补体全部消耗)或部分溶血(补体部分消耗)。

若待检系统无抗原,只有已知抗体,无抗原抗体复合物,不消耗补体;此时,再加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出现溶血且溶血最完全(补体没有消耗)。

最后根据溶血现象判断抗原的有无并可定量。

免疫实验
实验四免疫标记技术
一、概述
免疫标记技术是指将已知抗体或抗原用放射性核素、酶、荧光素、胶体金、化学发光物质或电子致密物质等标记物标记作为试剂,检测相应抗原或抗体的一类免疫实验技术。

根据标记物不同,免疫标记技术分放射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金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等。

二、双抗体夹心法ELISA(以检测HBsAg为例)
1. 原理:ELISA全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属以酶作为标记物的酶免疫技术。

ELISA用于标本中抗原或抗体测定。

ELISA分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竞争法等不同方法。

双抗体夹心法ELISA用于标本中的抗原测定。

2. 方法(以检测HBsAg为例):
已知抗体(抗HBsAg)包被酶标板→洗板→封闭→洗板→加待检标本,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洗板→加酶标抗体(抗HBsAg)→洗板→加底物→观察结果。

3. 结果判断
肉眼观察:阳性对照显色,阴性对照未显色。

待检标本显色为待检抗原(HBsAg)阳性,待检标本不显色为待检抗原(HBsAg)阴性
三、斑点免疫层析试验(以检测HCG为例)
1. 原理:斑点免疫层析试验属金免疫技术,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

在斑点免疫层析试验,所有试剂预先组合在一个试剂条上。

以检测HCG为例,所用试剂有金标抗体(金标抗HCG,为小鼠IgG)、测试区固相特异性抗体(抗HCG)、参照区固相抗小鼠IgG抗体。

检测时,若待检标本HCG阳性,在测试区、参照区均出现红线(两条红线);若待检标本HCG 阴性,仅参照区出现红线,测试区不出现红线(一条红线)。

2. 方法:
将试剂条一端浸入待检标本,5秒后取出;3分钟内观察结果。

3. 结果判断
在测试区、参照区均出现红线(两条红线),待检标本HCG阳性;参照区出现红线,测试区不出现红线(一条红线)待检标本HCG阴性;参照区不出现红线,试剂条失效。

实验五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
一、概述
获得高纯度的免疫细胞是许多免疫实验基本前提。

可根据免疫细胞的不同特点应用相应方法分离纯化免疫细胞。

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密度梯度离心法)
1. 原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PMNC比重比红细胞和粒细胞比重小,利用比重介于两者之间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PMNC。

2. 方法:。

抗凝血稀释→在离心管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将稀释的抗凝血叠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水平离心→吸取单个核细胞层移入另一干净试管→洗涤单个核细胞→将单个核细胞重悬于淋巴细胞培养液,备用。

实验六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一、概述
对免疫细胞进行功能测定,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

二、E玫瑰花环试验(示教试验)
1. 原理:可根据T细胞可以与绵羊红细胞形成E花环而B细胞不能形成E花环区分T 细胞和B细胞,计数E花环细胞(T细胞),计算E花环形成率。

活性E花环形成率可反映对绵羊红细胞高亲和力的T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

总E花环形成率可反映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

T细胞缺失患者该比例下降。

2. 结果:注意观察E花环形成细胞和未形成E花环淋巴细胞。

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示教试验)
1. 原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反映T细胞(或B细胞)的应答能力。

PHA是刺激T细胞转化的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在PHA刺激下T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B细胞不发生转化。

计算转化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转化率)反映T细胞应答能力。

2. 结果:注意观察典型淋巴母细胞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