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1读了《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感觉在本书中有两个词汇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一、实践“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也是平时常常使用的。

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才发现这里“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不尽相同,这里简单梳理自己学习后的粗浅认识。

书中提到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不同之处。

书中说:“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习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

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习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这里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

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都有闪光点,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我们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

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

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特别是那些平日表现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智力水平较弱的学生。

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杂言
从暑假的业务学习到现在,只能说是很匆忙的看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的《创建学习共同体》。

其实对于合作学习,从课改开始争议就没停止过。

任何一个教师都知道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想学习,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最大可能。

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的学习,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是行不通,显然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不错选择。

但是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怎么说呢?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为了合作而实行合作,不管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

其实很多的所谓“合作”都是无效的,无用的,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

本书的作者佐藤学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长发育水平,果断提出小组学习应当在小学(3年及以上)、初中、高中积极开展,小学1、2年级阶段不能实施。

【详见第10章】我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避免了我们在认识的误区里绕圈子。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其实自课改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尝试,总感觉收效甚微,或者说是学生的参与度,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

比如: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反馈讨论结果凌乱不堪等等。

我想这和我们这些教学组织者在预设讨论内容,何时开始实施小组学习,何时结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教学组织者,只有在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去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篇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篇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篇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篇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一)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

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

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

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

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

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

理解感悟思考——《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理解感悟思考——《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理解感悟思考——《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静静心心地读完了佐藤学的又一部力作——《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对于书中反复提到的学校重建“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哲学和方略,我这个正处于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线教师颇有感触。

于是,一放下书,便急于将心中的所感,所思倾注于笔头。

理解最初捧起书,读到绪论中提到的“改革的愿景”不禁心头一亮,是啊,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短短的一句话其诱人程度何以言表,这不就是我们如今课堂教学改革所追寻的方向吗?随着,佐藤学先生将一个个学校的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例一一展现于我眼前时,这种心仪与向往的程度更深了一层。

我倾心于课堂中低学历孩子为解决自身知识结构缺失而的主动的询问同伴后的飞跃;倾心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填平比一般水准更高的课堂与班级里最差学生的问题水准之间的鸿沟;更倾心于观摩者与提供课例的老师之间的那种平等互学的观念与态度……于是,“学习共同体”一词,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应该是建立在心与心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只是角色不同,却无等级差异。

校长也仅是其中的一员,不存在领导关系。

学习能力有上下的学生,处于共同体中,即是共同的学习伙伴,不存在我来教,你受教的关系,他们有的是讨论,是交流,是寻求。

其次,学会倾听是“学习共同体”建设中最初,也是甚为关键的一点。

从作者讲述的无数个案例中,我发现“倾听”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是自身修养的体现,是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教师组织探究活动的必备的能力。

可以说,没有真诚细微的“倾听”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最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其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构筑都是必不可少的。

佐藤学先生,提议低年级课堂的桌椅摆放应以U字型或扇状为宜,中高年级以U字型或四人小组为宜。

他还反复强调课堂上探讨的三个要素“活动”、“合作学习”、“分享表达”,而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注重依存于他人,应答于他人,而非我们时时强调的“主体性”。

郝洪妃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郝洪妃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郝洪妃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和专注昌乐外国语学校郝洪妃今年暑假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乍一看,这本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是学校的挑战,那是校领导才读的书,但是处于对书名-学习共同体的的好奇,于我是慢慢的品读起来。

以下是自己的点滴读书感悟:一、合作学习中的互学关系和互教关系这是一本学校改革的书,读后书中的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读到“合作学习的奇妙”一节,学习的风景,介绍一下合作学习的一个镜头,这种以讲故事的方式的文章,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我忍不住读下去,在四人小组里,只有一个男生的沉默寡言的高志和班级里英语最差的女生幸子的合作互惠学习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真正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神奇魅力。

这种合作学习是弱者的相互扶持,合作学习可以称为互惠学习,弱弱相帮令作者感动,也令我感动。

这种合作学习里互教关系可以说是其他两名学生-由美和雅惠“多管闲事般及其不自然的关系,互帮互学是若无其事的优势结成的关系。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

班里六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组长,一号教六号,6号是班里的学困生。

今年任教的班中四班学困生特别多,有3个学生英语特别差,给平常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我感到改变一个学困生是如此的困难,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点答案,怀着解决问题的想法继续读下去。

“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

在互学关系中的沟通是借助“哎,这里该怎么理解?”之类的差生问话形成的,倘若差生不问,优等生是不会主动施教的。

我意识到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经常指示“1号帮6号”,这种合作学习是没得到发展。

在分小组时,1号和6号,坐在一块,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了标签。

六人的小组太多,有的孩子成了客人,不参与课堂活动。

在四班8组的小琪和鹏坐在一起,老师的用意是好的,想让棋帮助鹏。

可是每次进行完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自学或讨论时,我总是说,1号教6号,当我转到鹏跟前时,说让棋教鹏,可是棋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说他又不学,教上20遍也不会。

2022《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2022《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在全国都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我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

这是一名自身教育家在谈听一名资深教育家在谈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教学特色——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

书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细腻描写每所学校改革和活动的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课堂实例,令我耳目一新。

看到的第一个例子是神奈川县川崎市的南菅中学一年级的英语课,四人一组,其中男生高志沉默寡言,幸子是班级里最差的学生,而经过一节课的合作学习后,幸子的学习有了“一蹴而就”的转变,而高志也能很自然的开口说话,真的是非常神奇。

看到这个事例后,我在感到惊奇的同时,也想到了日本教师的用心,在每一堂课中教师都能虚怀若谷地“倾听”并细致入微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每一位教师必须“串联”每位学生的发言从而使得微妙的差异得以交响;教师在每堂课前都要深思熟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不仅教师用心,学生也团结协作,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落后而歧视他,这个事例中的由美和雅惠在整个学习中充当了“支持者”,就是因为她们若无其事的赞扬和支持才能让高志和幸子发生了惊人的转变。

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这个奇迹的出现,准备了舞台。

读到了这个在日本合作学习的例子,我又想到了在我国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境。

大部分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对教师分配的任务,不能及时的合理分配和领悟,造成小组合作过程中分工混乱,有些学生因无头绪而不能快速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去加以解决。

有时在实践过程中,小组内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程度较薄弱学生。

他们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而程度较薄弱的学生则始终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在合作学习时,前者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一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而后者则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1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1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篇1)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

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

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

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

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

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

走向挑战性学习——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后感

走向挑战性学习——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后感

走向挑战性学习——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后感“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这是在《走向挑战性》学习这一节开头的第一句话。

很多时候,我们都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而在合作之后的更大程度的收获与提升很多时候都忽略掉了。

书中也列举了一位中学老师引导学生们解决一个数学难题的例子。

虽然与我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段不一样,但说明的却是这样一个清晰的理念:合作学习应走向挑战性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

在阅读完这篇之后,我觉得在合作学习之后,孩子们也许会有更多的、更明显的语言、思维和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

如在活动《会游动的小岛》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们分小组合作,共同将三幅图打乱顺序重组,并且编成一个新的故事。

我们的集体活动按照1、2、3的顺序已经讲过一遍故事了,孩子们要不受原有故事框架的束缚,重新根据自己按意愿摆放的图片编个新的故事,我觉得还是有些难度的。

毕竟,三幅图要完整地兜回来、让每幅图都能串联、讲得通,还是需要一些思考的。

但是,孩子们最后的回答都很出乎我的意料。

按照自己组商定的顺序将图片摆好,然后一组一个代表上前讲述自己组的想法,都能成功地将故事编完整。

这就是孩子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的“冲刺和挑战”。

在同伴的相互讨论和述说中,彼此思维在快速地交换着,也在不停地吸收着同伴带来的新想法、新观点,也就让故事能不断地发展下去了。

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思维也是局限的。

而当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好朋友在一起交流想法时,彼此的讯息就更加丰富起来,自己吸收到的想法也就更多,也就能不断地快速提升和转换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冲刺和挑战自己,从而就有了更多的收获。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吴青“合作学习”这几年在我们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正以昂扬的姿势,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几乎在所有的优质课展示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常常,我们都沉浸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无比欣慰:老师一声令下,课前编排好的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找到满意的答案,全班交流、汇报,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整堂课华丽落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读了佐藤学先生编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才恍然大悟,对于“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实施,我们有太多的误读:一、关于组织学习小组我们在编排小组时,首先会考虑在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能力强的小组长以确保小组学习的顺利进行。

而佐藤学先生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小组学习中无需领导者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关键所在,他强调“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是人人平等,需要的是每一个人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参与。

我们在组建小组时,往往会好心地照顾学习困难学生,会给他们配备照顾的对象;佐藤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的组织最好是随意编组;宜采取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组形式。

而我们通常是根据班上学生数来分组,对每个小组的人数并没有进行这么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二、关于实施小组学习佐藤学先生认为小组学习的核心意义在于“为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能否抓住时机实施小组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致力于“冲刺与挑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正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但往往我们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却过多的关心结论地导出,而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

为了确保我们的教学进度,和有序的教学秩序,我们急功近利,忽略了太多的东西。

三、关于教师如何做以往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老师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及时地给予帮助和辅导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佐藤学先生却认为这个“桌间巡视”是个令人厌恶的词汇,他认为教师必须让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合作学习”,但正确的做法却不是单独帮助,个别辅导。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是本学期我们周小综合组老师们的共读书目。

在周一的沙龙活动时间,我们组的老师们围坐在四楼会议室围绕“…合作学习‟——课堂的风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学期我们周小的课堂教学正在进行着静悄悄地革命。

学校在尝试转变教育的模式,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的培养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为学校的体育专职教师,我在学校倡导的“自主快乐课堂”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明确了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

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最后要准中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让我联想自己的教学,要在平时的课堂上给每位学生多一点时间来展示他们,用优秀生帮助一些学困生,培养他们主动求教伙伴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不是象征性的在表演。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激励着我在实践奋进,追求卓越之路上越走越好。

读《学校的挑战》有感

读《学校的挑战》有感

读《学校的挑战》有感《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著的一本优秀的教育学著作。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书,一边读,一边把有感触的地方写下来,受益良多。

我通过总结和反思,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1.教师要明确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和挑战”沉默寡言的高志和学力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分在了一个小组。

高志不善沟通显得非常焦虑,而幸子则是连名词动词都未搞清。

但是为了能给高志提供帮助,幸子不断询问别人,把所有内容理解并记录了下来。

而高志感激幸子的好意,真诚肯定的回答她的问话,期望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帮助她。

这种弱者间的互相帮助,即互惠又感人。

通过合作,幸子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事实,而高志也在帮助幸子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了学习和沟通中。

两人在挑战了学习中的困境,并战胜了困境。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责任在于指导学力能力差的学生向同学请教。

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于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了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要想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控制小组的人数,小组人数最好不超过4个,这样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和交流,达到学习目的。

二是教师不要干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要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向小组内的同学请教。

三是对于教学课题的设置要有一定层次和难度。

如果题目过于简单,会使学生轻易完成,达不到“冲刺和挑战”的目标;如果过于高深,组内学生都无法完成,也不会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洁,每一次提问都能够引导组内学生进行讨论,而不是说与教学无关的话,诱导学生把组内讨论变成课堂闲谈。

2.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中自然会存在接受能力快和慢的区别。

合作的学习的根本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台上教,学生台下记的“一对多”教学模式,使每个同学都获得学习的权利。

所以,在实施教学计划中,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将他们的思考与遇到的挫折都视为精彩的表现加以接纳。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1最近几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

细细品味时,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育家在谈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教学特色——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

书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细腻描写每所学校改革和活动的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课堂实例,令我耳目一新。

书的作者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

认真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的教育活动充满思考的习惯,充满灵动的气息,充满辩证的味道。

作者在书中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所谓的“优质学校”是怎样的学校?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仅仅是比别的学校更能“上好课”而已?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最大限度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学生怕读书,不想读书,并不是因为教师不够努力,而是谁也没有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这种责任,为此,作者提出“合作”的概念,提倡年级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里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共同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

佐藤学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典型的方式是小班额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式学习。

区别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佐藤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强调渗透人文精神。

从人性的高度看的合作学习,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建立在深入心灵的倾听与对话基础上的合作,是一种自然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交响乐式”的和谐关系。

读《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读《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在书中佐藤学先生只例举了有一个有关幼儿园的研讨活动:以“画出记起的画”的题目,小松老师同十二名儿童进行了对话。

从一年的回忆中挑选出“最快乐的事”来交谈,把想像的事情加以形象化之后,进行绘画的具体指导。

当看完教学录像后,首先要求小松老师谈谈自己的感想,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讲的太多了,不必那么罗嗦可以直接进入绘画指导的。

”幼儿园的老师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支持小松老师直率的反思。

同时大家也提出了小松老师课堂的精彩之处:孩子们言谈举止的温柔性与纤细性。

孩子们这种言谈举止的温柔性于纤细性说明了小松老师与孩子们日常关系的细腻和礼貌,表明孩子们在这间教室的日常经验中获得了满足。

小松老师之所以认为自己讲的太多,恐怕就是由于教师还没有真正确立起“以儿童的声音作为教师同儿童关系的基础”的缘故。

实际上,小松老师是面对会场的12个人进行的谈话。

从小松老师坐姿与讲述的方式来看,在小松老师同孩子们的关系中发现两种姿态:第一种姿态,小松老师完完全全地接纳了每一个孩子,然后同每一个孩子交谈的姿态。

第二种姿态,小松老师并没有在心里接纳每一个孩子,或是面向教室的“大家”,或是面向某,个人进行交谈的姿态。

前者的场合,每一个孩子都是肚子的存在,以小松老师为中心的坐姿也是众望所归的。

但后者的场合,小松老师关照每一个孩子的眼神是混沌的,应对的坐姿也是混沌的。

倘若要回应每一个孩子小松老师只能是左顾右盼了。

个通过小松老师的案例,作者阐述了教师应以“倾听”为基本对策构建同儿童的关系,解释了教师如何才能以教师的坐姿为中心对每一个儿童作出灵活的应对。

这就是以“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为基本的教师的“坐姿”与“关系”,是创建“合作学习”的课堂的最基本的态度。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的师与孩子们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组织活动的位置摆放也是比较合和适的,但如何做好“倾听、串联、反刍”,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教师都要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段提升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让孩子们在每节课上都能有收获,并能得到冲刺。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读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教授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以前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疑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一、为什么需要“合作学习”?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便滚瓜烂熟,也不能成为“学习”。

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

在同步教学中,学习往往仅限于“中层”学生。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教学内容首先必须设定在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以照顾“上层”学生的学习,但同时在教学中还必须针对最低水准学生的问题加以组织。

所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无非就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填平比一般水准更高的课堂与班级里最差学生的问题水准之间的鸿沟。

克服这个难题的,是基于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

二、互学关系与互教关系“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互教关系”和“互学关系”的差异,比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指示“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

在这种课堂中,“合作学习”是发展不了的。

我们应把指令改为:“不懂的学生不要老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邻座的同学”。

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同学往往在询问同学前,习惯于先向老师请教。

面对这种情形,老师不应当对这个学生直接作出回答,而必须要求其“问问邻座的同学”,让小组的同学之间展开互动。

帮助学生养成先同邻座的同学商量,如果解决不了再问老师的习惯。

如果教师一旦碰到小组作业中不懂的同学的提问便马上作答,这样只能妨碍“合作学习”的发展。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心得体会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心得体会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心得体会读书心得活动还在继续,这次我选择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所著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

本书介绍了日本现代教学的变化和进步。

从一个个经典的课堂案例中让教育实践者感悟学习共同体的真实与美妙。

如果你认为的课堂是这样的,课桌椅面向黑板和讲台排成行列,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使用黑板和粉笔进行讲解,教师提问学生作答,那你就落伍了。

一场“宁静的*”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课堂从“同步教学”向“合作学习”转换,就国内而言,这些转化通常是在*的教育政策支持下进行的。

但作者认为,课堂的变化与其借助教育政策推进划一的改革,不如借助教师们自发的、创意的挑战,作为“宁静的*”加以推进来得有效。

读过此书,你会发现“合作学习”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作为互惠学习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一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

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教授娓娓道来的一个案例,让我感悟颇深,才明白合作学习真正的含义与实施办法。

“课堂上沉默寡言的高志与学力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分到同一小组,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一句改变了学力低下的状况;高志为了回报幸子的对自己的一番好意,也轻声细语的回答了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帮助”,共同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合作课堂美景。

作者反复重申,学力低下的学生并不是一点一滴地转变的,而是跳跃式地一举成功的。

这句话听起来,不真实,但从幸子学习的变化的确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为这种机会提供了丰富的准备。

二、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最近去一年级上过两次汇报课。

对合作学习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刻。

学生不懂得合作,不愿意与对方交流,交流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看了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自己哪些方面出现问题。

小组学习应当在小学(3年级以上)、初中、高中积极展开,但小学一二年级阶段不能实施。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学校的挑战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的挑战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1假期里阅读了学校推荐的由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

这本书描述了2 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目的都是上好课。

然而,学校的责任就是在于上好课吗?教师的责任就在上好课吗?不是的,学校的目的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为民主主义社会作好准备。

倘若一年之后,这人课堂哪怕有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没有得到保障,就会出现厌学的儿童,那么,这所学校就不能说是尽了责任,教师也不能说是尽了责任的。

”这段话听起真的很苛刻,但扪心自问,细细思考,又确实是字字珠玑,因为,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啊,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到最冠冕堂皇的理论支持。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

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

我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 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

我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 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

我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

我不仅看到了他为我们描述了课堂规范是如何解构与建构的,更看到了的是一场"课堂革命"。

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

在此对于"学习共同体"一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幼儿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看到这,我想到,我们南园幼儿园正是以"共同体"的团队理念引领幼儿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营造和谐、温馨的园文化氛围。

师幼在集体活动中承认差异,包容多元,平等对话、彼此尊重,有效合作,相互影响,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起参与一日活动的信心,对一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参与学习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形成良好的共同体。

全班孩子们共同生活中长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共同分享,获得道德成长,形成了共处、和处、乐处的班级共同体。

保教人员在共同的专业生活中不断提升专业意识,相互包容,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勇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日本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

共同体是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它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

如果是一般的理论,学生和学生在学习中是有阶层的,所以会被划分成不同的阶层,学生被划分成优等生和困难生,但是共同体是所有的孩子是平等的,这个是课堂当中的概念。

关于“学习”,佐藤学老师把它定义为三种对话,学习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及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对话,这种对话如何能变成一个共同体,变成对话的共同体,需要我们课堂进行转型,从一个老师独白的课堂,变成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思考共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协同的交响式的课堂。

所谓交响,就是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声音每个人发的不一样。

就像交响乐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但是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乐章。

佐藤学先生带我们走到一线课堂去观察、研究、研讨和反思,用这种方法发现儿童真实的学习情况。

书中针对日常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均有解析,作者针对“合作学习”娓娓道来了一则则课堂小故事,让我钦佩之余,也发现这里所指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些不同。

课堂故事中的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

书中学生之间“若无其事的关系”,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学生一帮一的活—动,是教师必须对学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这种“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和谐安全、连环思考、互帮互助的探究式课堂,这一切都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而倾听是需要练习的。

“培养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示范倾听,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当课堂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也能毫无顾忌地主动求助时,即使学生的学习力有很大差距,他们也能通过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拥有自己最大的收获。

课堂真正的精彩之处,是每一个儿童都能自由自在又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的交响曲。

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必须有一个载体,其实课后研讨是很好的载体,我们的经常进行的教研活动也有课后研讨,这种课后研讨,主要针对的是评价老师哪里教的好,那里教的不好,提出两点优点两点缺点。

这种方法主要是收获少,评价停留在表面。

怎么样把研究活动做扎实?其实就是最核心的问题点从评价老师教的好不好,转化成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真正的观察员,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以一个观察员的角色,就研究一个小孩,他的整个的完整学习状态记录下来,孩子的语言、动作、行为、身体姿态、表情、包括学习单,他跟其他孩子的互动,都要让老师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目的是告诉老师,真正知道孩子的学习困难点在哪里,它的学习困难就是我们课堂要改进的地方,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让老师细致地观察孩子的学习,就会知
道很多孩子的观点,他的学习方法其实是优于我们设想的,他们很多表现是非常惊艳的。

包括很多弱势的学生,老师经常叫他们学困生。

但这些同学在自主思考和同伴交流的过程当中,其实他们会有很多的与众不同的发现。

如果我们没有做课堂观察,这些发现往往因为这些孩子不出色,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而被忽略掉,永远觉得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好的表现。

但是如果我们经过了深刻的课堂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看问题的观点都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

这要求我们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要敬畏我们的孩子,对孩子观点的敬畏,对他们所处的发展状态的敬畏,不要以为孩子比我们小,所以他们永远要向我们学习。

不对的,其实越小的儿童,他们越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成人借鉴,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研课的过程,也就是课后研讨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从评价状态变成了一个研究状态,评价评的是谁,评老师,只能让老师更加不安全,其实一点其他作用都没有。

在我们以往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公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学困生进行指导,更多的是优等生展示的机会,时间长了,一部分学生就慢慢被边缘化,逐渐没了课堂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被边缘化的学生还会愿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吗?还会愿意自己发言吗?”于是,我们的课堂声音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最后只有一种语言——教师的独白”。

这是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大家面临的困惑是基本一致的,目标和方向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有正确的大方向,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学无止境,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最后逐渐向着理想的境地靠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