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急性肝损伤临床实验诊断
急性肝损伤临床实验诊断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是指肝脏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功能异常、结构破坏或细胞死亡等现象。
临床上,急性肝损伤可以包括急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等。
在诊断急性肝损伤时,临床试验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能够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帮助确定诊断和指导治疗。
一、急性肝损伤的临床试验概述1. 客观指标的检测急性肝损伤的客观指标检测包括肝功能、肝酶谱、病毒感染标志物、肝脏合成功能等方面的指标。
其中,血清转氨酶(AST、ALT)和总胆红素常用于评估肝脏损伤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其他指标如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也有助于辅助诊断。
2. 炎症标志物的检测急性肝损伤时,肝细胞的破坏通常会引起炎症反应。
因此,检测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血沉等,可以帮助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同时对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3. 免疫学指标的检测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它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维持机体的内稳态。
在急性肝损伤中,检测免疫学指标如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能够更好地了解免疫炎症反应的过程和机制。
二、急性肝损伤的临床试验方法1. 血液检测血液检测是诊断急性肝损伤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来评估肝脏功能和损伤程度。
通过血液检测,医生可以获取血清标本进行常规生化指标、炎症标志物和免疫学指标等的检测。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肝损伤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这些技术能够提供肝脏结构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判断肝脏损伤的病因和程度,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3.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急性肝损伤的“金标准”,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明确诊断,同时也可以帮助确定病因和指导治疗。
但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需要进行组织活检,因此在实际临床中使用较少。
肝细胞损害的实验
23
0~14.0
凝血酶原时间16.3s(正常值12-14s), 活动度61.2%(正常值80%-100% )。 血氨:210μg/dl(正常值40~80μg/dl) 乙肝五项:表面抗原(+),表面抗体(一), e抗原(一),e抗体(+),核心抗体(+) 腹部B超:肝硬化,腹水少量。
分析思考
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病人出现意识障碍的原因? 病人的诊断是什么?
(三)血清酶学检查
肝实质细胞损害为主的酶类:ALT、AST 胆汁淤积为主的酶类:ALP、GGT 肝纤维化为主的酶类:单胺氧化酶(MAO)、β脯氨酸羟化酶(β-PH)
第二节 病例分析
病例一
病史
女,43岁。因黄疸、弥散性上腹部痛和 全身性瘙痒3周入院。尿液为暗褐色,粪 便为灰白色。
体检
病人有黄疸,右季肋部有触痛,肝大。
上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可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食管、 胃底静脉曲张,当门静脉或肝静脉阻塞, 可加剧门静脉高压,导致已曲张的食管、 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意识障碍的原因
这是肝性脑病的结果。肝功能衰竭时, 肝将氨合成为尿素的能力减退,门体分 流存在时,肠道的氨未经肝解毒而直接 进入体循环。
诊断
体征:皮肤、巩膜黄染,可见多处抓痕和 脱屑。肝、脾肿大表面尚光滑,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清结合胆红素,ALP及 GGT等微胆管酶明显升高,转氨酶正常或 轻、中度增高。血中抗线粒体抗体阳性, IgM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尿胆红素 阳性,尿胆原正常或减少。
病例四
病史
患者,男,50岁,因腹胀1周伴呕血、黑 便1d人院。该患者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 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伴烧心、反酸、恶 心、无呕吐、发热,未在意,未诊治,于 入院当日凌晨出现呕血,共2次。量约 1000ml,成形黑便1次,量约50ml,伴 心慌、乏力,意识模糊急来我院就诊。
肝功能实验报告
肝功能实验报告引言肝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合成和储存等。
肝脏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健康问题,因此对肝功能进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肝功能指标的检测,评估肝功能的健康程度和潜在风险。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多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生化指标检测、功能评估和影像学观察等。
生化指标检测为了评估肝脏功能的整体状态,我们对参与实验的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生化指标的检测。
首先,我们检测了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此外,我们还检测了总胆红素的水平,以判断肝脏排泄功能是否正常。
功能评估为了评估肝脏对药物代谢和解毒的功能,我们使用了乙醇饮酒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对象在饮酒后对乙醇的代谢速度来评估肝脏的酒精代谢能力。
影像学观察为了观察肝脏结构和形态的变化,我们使用了超声波技术。
通过超声波检测,可以检查肝脏的大小、形状和结构,以判断是否存在肝脏肿瘤、囊肿等异常情况。
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定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生化指标检测:血清ALT和AST的水平较高,表明肝细胞损伤较为明显;总胆红素的水平正常,表明肝脏排泄功能良好。
2. 功能评估:实验对象在饮酒后乙醇代谢速度较慢,表明肝脏酒精代谢能力较差。
3. 影像学观察:肝脏结构整体正常,未观察到肿瘤、囊肿等异常情况。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实验对象的肝功能受损程度较为严重,存在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和代谢功能不良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建议实验对象应尽快就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结论肝功能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通过肝功能实验的一系列指标检测和评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肝脏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修复肝脏。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对象的肝功能受损较为严重,需要及时求医治疗。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肝功能相关的疾病发生机制,寻找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提高肝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
1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2
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白蛋白合成:常见肝脏疾病,如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血清总蛋白<60g/l或白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上常出现水肿及胸、腹水。
3
营养不良
4
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
消耗增加: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 血清水分增加:如钠水潴留、静脉补液过多
存在部位:组织细胞,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其次为心肌、脑、肾组织。 意义:ALT位于细胞质,其肝内浓度较血清高3000倍,血清半寿期为47±10h,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
ALT
存在部位: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型AST活性占肝脏AST总活性80%左右。 意义:同ALT,肝细胞损伤加重和(或)累及线粒体,则可明显升高。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HMWK K
[外源性途径]
组织损伤释放
组织因子(III)
IIa、IXa XIIa、K
XIII XIIIa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III、VII
Ca2+、PF3
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
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后6-8h,AST增高,18-24h达高峰,升高可达正常参考值上限4-10倍,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4-5d后恢复。
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肾梗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转氨酶轻度升高(50-200)
胚胎肝可合成一种结构与清蛋白相近的甲胎蛋白(AFP),胎儿出生后合成受到抑制,正常人很难检测到,HCC中AFP基因的表达失去遏制,血浆中可能检出此种蛋白,是HCC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实验报告
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含量,了解该酶在人体生物化学代谢中的作用及其在医学诊断与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血清谷丙转氨酶(AST)是一种结构较为稳定、活性较高的酶,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主要承担转氨作用,能将天门冬氨酸转化为丙酮酸,同时也能参与内质网蛋白的合成、转运和修饰等过程。
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含量与人体的肝功能状态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该酶的测定可以作为一项评估肝功能及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
实验步骤:1、将血清标本取出,加入0.9%氯化钠溶液并搅拌均匀;2、在洁净的試管中,加入5 ml的BSA溶液,然后加入0.2 ml 的5%谷丙转氨酶浅褐色酶液,加以搅拌均匀;3、将3 ml的上述混合液加入刚刚制备好的血清标本中,并于37°C恒温箱中孵育5min;4、加入15 ml的0.2%硝酸银溶液,用0.2N NaOH定量稀释至10ml,并稍微混匀;5、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加入比色盘中,测量其吸光值;6、根据标准曲线对目标物质进行浓度测定,计算样品的谷丙转氨酶浓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试验组的平均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为23.6 U/L,标准差为3.2 U/L,说明试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得出了试验样品的平均含量,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其肝功能状态与肝部疾病风险。
此外,也为该酶在医学诊断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 李克勤, 杨静, 吕南平,等. 血清谷丙转氨酶测定方法的比较[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1): 53-57.2. 王煥芳, 王淑文, 王孟妮,等. 谷氨酰胺与谷丙转氨酶的相关性[J]. 实验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14(6): 477-480.3. 张文丽, 于林花, 陈天舒,等. 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各组份关系的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8): 1549-1553.。
肝生化检查及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八)血清5'核苷酸酶(5'N)
• 是一种特殊的磷酸酯水解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仅作用于 5‘磷酸单核苷酸,正常人血清5’N活性为 2-15国际单位/升。 • 肝胆疾病病人的血清5‘N活性升高,但骨 骼疾病病人不升高,故对肝胆疾病的诊 断价值比ALP高。 • 正常妊娠者的5'N活性亦升高,对此应 加以鉴别。
㈨单胺氧化酶(MAO)
• 所测定的是血清中的结合胆红素,即直 接胆红素,正常值:一分钟胆红素 1.71 –7.0微摩尔/升,总胆红素为1.7117.1微摩尔/升 • 临床意义如下: • (1).诊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的疾病 • (2).早期诊断某些肝胆疾病。 • ( 3).协助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和 阻塞性黄疸。
2、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
• (3).如果血清胆红素增高,但是尿中 胆红素阴性,提示为高非结合胆红素血 症,因为只有结合胆红素才能经尿排出。 临床多见于溶血性疾病及一些先天性遗 传性疾病。 • (4).溶血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呈阴 性反应;阻塞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病人亦呈阳性反应。
二、肝脏功能的检测指标
• • • • (一) 胆红素测定 (二)蛋白质代谢的检测指标 (三) 肝脏脂肪代谢的检测指 (四) 肝脏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一)肝脏胆红素代谢的检测指标
• • • • 1、血清一分钟胆红素测定 2、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 3、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4、尿液尿胆原测定
1、血清一分钟胆红素测定
3、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 正常时为阴性。如为阳性有以下临床意义: • (1).怀疑有黄疸的病例,本试验可立即得 到结果,是快速、简便的肝胆疾病筛选检查。 • (2).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的病人, 在血清胆红素甚至一分钟胆红素升高前,尿中 即可查到胆红素,比尿胆原还早,故可用于早 期诊断。在肝炎恢复期病人,尿胆红素可在黄 疸完全消退前即消失,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肝功能损伤实验 - 副本
目的
通过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肝损伤后血 中转氨酶测定,熟悉赖氏比色法测定ALT的基 本原理和ALT标准曲线的绘制,熟悉肝损伤指 标变化的机制,了解赖氏比色法测定ALT的影 响因素及其评价。
(一)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
【原理】 向小鼠腹腔注射CCl4,导致小鼠肝脏损伤,当 肝细胞损伤后,细胞中转氨酶会外溢到血中, 致血中相关酶活力显著增高。同时设一对照组 (小鼠腹腔注射食用油)以作比较。
注意事项
1.摘除小鼠眼球采血,应让血滴自然滴入离心管, 尽量不要将小鼠头在管口刮取,否则易致溶血。最 好仅用一只眼球摘除放尽血,可减少血液损失。 2.离心时加速及减速不宜过快,离心速度为 3000r/min,10min 过快易致溶血。
(二)肝损伤相关酶指标测定 1.ALT测定(赖氏比色法)
(5)操作简便,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便于基层医疗单位开展
操作步骤
(2)标本的测定 ①在测定前取适量的底物溶液及中毒组和对照组血清, 37℃水浴预温5min后使用;具体操作按下表进行。
②混匀,室温放置10min,在波长505nm处以蒸馏水调 零,读取各管吸光度。
结果计算
测定管吸光度减去样本对照管吸光度的差值 为标本的吸光度。该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得ALT 的卡门氏单位 参考范围5~25卡门单位。
【原理】
ALT
L-丙氨酸+α -酮戊二酸 丙酮酸 棕色,λ =505nm)
丙酮酸+L-谷氨酸
碱性条件下
+ 2,4-二硝基苯肼
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红
a-酮戊二酸也能与2,4-二硝基苯肼生成相应的酮戊二酸一 2,4-二 硝基苯腙,但其在 505nm 等摩尔吸光度只有丙酮酸 -2 ,4- 二硝基苯腙 的l/3左右,根据此点可测出丙酮酸量。与丙酮酸标准品配制成的系 列标准液比较,求出样品中ALT活性 。
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肝损伤模型的建立:1. 四氯化碳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原代培养的正常大鼠肝细胞培养24h(贴壁良好)后,置培养皿于一密闭的塑料盒,内置四氯化碳0.4M容积,37度90min,造成肝细胞损伤的模型,后转入正常培养,进行下一步实验。
(即熏蒸法)肝细胞培养12h后,吸弃上清,更换培养液并加入CCL4 8mM(事先用DMSO溶解,DMSO终浓度1%),作用6h后收集24孔板中培养上清检测AST以及肝细胞MDA含量盒GSHpx活性,评价损伤程度。
(常用方法)2.醋氨酚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肝细胞培养24h后,用清洗液洗2次,培养液洗1次,然后换以20mM醋氨酚的培养液,继续培养12h,取培养液,进行下一步实验。
3.过氧化氢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肝细胞培养24h后,吸弃上清液,更换培养液并加入H2O2 0.6mM,作用1h后,收集24孔板中的培养上清液检测AST活性和MDA含量。
4.氰化钾缺氧肝细胞损伤模型肝细胞培养24h后,贴壁生长良好的肝细胞中加入氰化钾2.5mM,继续培养2h,定量检测培养液上清中LDH活性,以及酶的活性反应肝细胞损伤程度。
本模型可以更好的模拟缺氧损伤。
5.硫代乙酰胺(TTA)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肝细胞预培养24h后,贴壁生长良好的肝细胞中加入TTA0.18mM,继续培养48h,肝细胞大量损伤和坏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升高,造成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
6.内毒素体外损伤肝细胞模型贴壁生长良好的肝细胞中加入内毒素70uL/mL,置37度,5%CO2培养此时上清LDH 活性升高造成肝细胞损伤模型,造成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7.半乳糖胺(GalN)体外损伤模型分离肝细胞,预培养12-24h后,待细胞贴壁生长均匀后,加入5mMGalN的肝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1.5h,测定培养上清液中ALT,ALT显著升高时,肝细胞造模成功。
2.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建立(CCl4和H2O2)1大鼠肝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大鼠4%戊巴比妥麻醉,门静脉插管,先以无钙灌流液灌流,继以37℃通入O2的Ⅳ型胶原酶灌流液继续循环灌流15 min。
急性肝损伤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急性肝损伤的实验方法及原理。
2. 掌握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3. 学习观察肝损伤指标的变化,评估肝损伤程度。
4. 探讨不同药物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二、实验原理急性肝损伤是指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肝脏急性损伤,如药物、毒素、酒精等。
本实验采用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观察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估肝损伤程度,并探讨不同药物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ICR小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试剂与仪器:CCl4、橄榄油、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试剂盒、酶标仪、离心机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药物高剂量组、药物中剂量组和药物低剂量组。
2. 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按20mg/kg剂量腹腔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橄榄油。
3. 给药:阳性对照组给予联苯双酯(200mg/kg),药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4. 样本采集:给药后24小时,各组小鼠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ALT、AST和TBIL。
5.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各组小鼠ALT、AST和TBIL水平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药物高、中、低剂量组ALT、AST和TBI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
2. 药物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药物高、中、低剂量组ALT、AST和TBIL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诊断学》 第一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第一节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为发现肝脏损伤及了解、评估肝脏各种功能状态而设计的众多实验室检测方法,广义上可统称为肝功能试验(1iver function test,LFTs)。
肝癌标志物、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基因检测因不属基本肝功能范畴,在其他相关章节中讲述。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除γ球蛋白以外的大部分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多种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在肝脏合成,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这些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尤其是清蛋白减少,导致低清蛋白血症。
临床上可出现水肿,甚至出现腹水与胸水。
γ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产生。
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刺激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γ球蛋白生成增加。
当患严重肝病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倾向。
体内氨基酸及核酸代谢产生的氨在肝脏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氨正常水平,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
由于肝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通过检测血浆蛋白含量及蛋白组分的相对含量(蛋白电泳)、凝血因子含量及血氨浓度,可了解肝细胞有无慢性损伤及其损害的严重程度。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STP)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albumin,A)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清蛋白是正常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肝脏每天大约合成120 mg/kg,半衰期19~21天,分子量为66 000,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运及营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蛋白含量减去清蛋白含量,即为球蛋白(globulin,G)含量。
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包括含量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及酶类。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临床意义
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 血液浓缩
总蛋白及清蛋白减少
肝细胞损害、营养不良、消耗过多、血清水分过多
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慢性肝脏疾病、M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炎症
临床意义
球蛋白减少 生理性、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 -球蛋 白血症
A/G比值 肝功能受损、M蛋白血症
尿液检查
结合型 (DBIL)
非结合型 结合型 / (IBIL) 总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正常人 < 6.8 1.7-10.2 0.2-0.4 正常 阴性
溶血性 轻度增高 明显增高 <0.2 明显 阴性
黄疸
增高
肝细胞 中度增高 中度增高 0.2-0.5 正常或 阳性
性黄疸
轻度增高
梗阻性 明显增高 轻度增高 >0.5 减低或 强
(二)α1抗胰蛋白酶(AAT) 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抑 制活力,能对抗以丝氨酸为活动中心的蛋白酶,胰蛋 白酶、胰凝乳酶、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纤溶 酶及凝血酶等。 (三)铜蓝蛋白 辅助Wilson病的诊断。
(四)血清蛋白电泳
参考值: (醋酸纤维膜法) (+) Alb 1 2 (-)
62-71 3-4 6-10 7-11 9-18 (%)
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肝脏疾病:早期无异常。随病情加重,电泳图可改 变, 增加
M蛋白血症: 区、β区或 β区与 区间 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 α2及β球蛋白↑, 结缔组织病 球蛋白↑
(五)血清前白蛋白
(prealbumin,PAB)
由肝细胞合成,电泳时出现在Alb之前,半寿期约2 天
降低:低蛋白饮食,贫血
三 胆红素代谢检测P358
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肝损害的诊断标准摘要:一、肝损害的诊断方法二、肝损害的诊断标准1.生物化学指标2.临床表现3.影像学检查4.组织学检查三、肝损害的鉴别诊断四、诊断肝损害的重要性五、总结正文:肝损害是指肝脏细胞受到各种原因引起的损伤,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肝损害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以及鉴别诊断。
一、肝损害的诊断方法1.生物化学指标:主要包括肝功能试验,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这些指标升高提示肝脏受损。
2.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体重减轻等。
此外,皮肤瘙痒、黄疸、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也可见于肝损害患者。
3.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发现肝脏大小、形态、密度等方面的异常,为肝损害的诊断提供依据。
4.组织学检查:通过肝穿刺活检,观察肝脏组织的细胞损伤程度、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从而确定肝损害的类型和程度。
二、肝损害的诊断标准1.生物化学指标:血清ALT、AST等酶学指标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2.临床表现: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影像学检查:肝脏大小、形态、密度等方面存在异常。
4.组织学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细胞损伤、炎症和纤维化。
三、肝损害的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与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
四、诊断肝损害的重要性准确的诊断对于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五、总结肝损害的诊断依据包括生物化学指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
诊断肝损害的重要性在于为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肝功能12项
肝功能12项肝功能12项是指通过对肝脏进行检测,综合评估肝脏功能的12个指标。
以下是对各项指标的简要介绍。
1. 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AST和ALT 是肝脏细胞损伤时释放的酶,其水平的升高可能意味着肝细胞损伤。
2. 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这些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其中升高的水平可能表明肝胆排泄功能异常。
3. 血清白蛋白(Alb):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其水平的降低可能意味着肝脏合成功能不良。
4. 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些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5. 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o):TP和Glo是评估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指标,其中降低的水平可能表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6. 碱性磷酸酶(ALP):ALP是一种肝脏外泌酶,其水平的升高可能意味着胆汁淤积或肝胆损伤。
7. 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GGT是另一种肝脏外泌酶,其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肝胆疾病有关。
8. 总胆汁酸(TBA):TBA是评估肝胆系统功能的指标,其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肝胆排泄功能异常。
9. 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α-L-Fucosidase是一种肝脏酶,其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肝脏疾病有关。
10. 右旋乳酸脱氢酶(D-LDH):D-LDH是一种肝脏特异酶,其水平的升高可能意味着肝细胞损伤。
11. 胆碱酯酶(CHE):CHE是评估肝脏合成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功能的指标,其水平降低可能意味着肝功能异常。
12. 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这些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对氮代谢的影响,其中升高的水平可能表示肝功能异常。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全面评估肝脏功能的状况,辅助诊断肝疾病或监测肝脏健康状态。
这些指标的异常水平可能表明肝脏受损或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细胞指标分布、损伤相关血清指标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细胞指标分布、损伤相关血清指标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
AL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胞浆,肝内浓度较血清高3000倍,是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AS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线粒体,少数分布于胞浆,如肝功能试验中发现AST浓度升高,说明肝细胞损伤的比较重,或者说主要损侵犯肝细胞的线粒体为主。
测定血清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有利于肝功能异常的诊断和鉴别。
参考范围
对于血清ALT和AST的正常值上限(ULN),目前尚无一致意见。
正常情况下,血清ALT和AST的浓度低于30-40U/L。
一般按照国际惯例,ALT ULN:男40U/L,女35U/L。
临床意义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轻型:肝细胞虽有损伤,但细胞内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主要是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和AST,以ALT的升高为主,AST/ALT<1。
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内的线粒体也遭到了破坏,AST从线粒体漏出,表现出AST/ALT>1。
但当肝脏损伤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症状恶化时,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ALT枯竭,而胆红素进行性升高,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即出现“酶胆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破坏,预后不佳。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线粒体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AST升高更加
明显,AST/ALT>1,甚至>2。
酒精性肝病患者:AST升高明显,ALT可正常,AST/ALT常>2,可伴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
自身免疫性肝炎:ALT、AST明显升高,同时γ-球蛋白或IgG≥1.5倍正常值上限。
肝细胞实质损伤、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肝脏合成功能、肝纤维化等肝功能指标参考值、临床表现和疾病指示
肝细胞实质损伤指标、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指标、肝脏合成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等肝功能指标参考值、临床表现和疾病指示❶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ALT(正常参考值为 0-40 U/L)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以肝细胞为最,其次是肾脏、心肌和骨骼肌。
在各种急慢性肝脏疾病中(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或非酒精性硬化等),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等,ALT 大量释放入血中,因此 ALT 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
肝细胞受到损坏都可以引起 ALT 的升高,一般以 ALT 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 2.5 倍,持续异常超过半个月,作为诊断肝炎的标准。
但 ALT 升高程度与肝细胞损坏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关系,急性重症肝炎时,由于肝细胞短时间内大量坏死,胆汁代谢异常,胆红素水平升高,转氨酶因大量消耗而迅速下降,出现酶-胆分离现象,提示预后不良。
❷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AST(正常参考值为 0-40 U/L)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
在肝细胞中,大约 80% 的 AST 存在于线粒体内。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或心肌细胞受损时,由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 AST 释放入血浆,致使血清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清 AST 活性明显增高,一般为正常参考值上限的 10-30 倍,当血清 AST 活性增高持续超过 ALT 活性时,提示肝炎病变呈慢性化和进展性。
另外,肝硬化、肝癌、肝淤血、胆道梗阻也可出现轻度增高现象。
❸AST/ALT 比值各种致病因素所致肝病均会引起 ALT 和 AST 不同程度升高,对ALT 和 AST 活性及 AST/ALT 分析可用于疾病诊断、鉴别及评估病情。
1)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虽有肝细胞损伤,但肝细胞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主要是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 ALT,所以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 ALT 升高,AST/ALT 的比值 < 1。
肝功能试验的评价
・述评・作者单位:510300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肝功能试验的评价徐克成 近年来,肝功能试验的品种和数量并无增加,相反,有些试验己被废弃,有些则限于研究或特殊情况下应用,但对一些常用试验的认识和解释有发展[1]。
现对常用肝功能试验作一评价。
1.血清转氨酶: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 T )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迄今仍被认为是肝细胞损害的“金标准”[2]。
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3]:①肝病时酶活性升高幅度越高,相对特异性也越高;大于正常上界10倍仅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药物性)肝坏死和缺血性肝炎;②虽然酶活性水平反映肝坏死程度,但与病理改变之间不一定相关;酶活性下降可以是疾病恢复的表现,也可提示预后严重,后种情况见于肝细胞坏死殆尽,无能力产生转氨酶;③酒精性肝病时AL T 无明显升高,此与乙醇引致的吡哆醇缺乏有关;④急性胆道梗阻早期酶活性可升高至正常的8倍以上,但不论梗阻有无消除,24~72h 内均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⑤约20%的转氨酶升高一时找不到原因,应检查有无血色病、Wilson 病或α12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以及某些非肝性疾病,如乳糜泻、Addison 病、神经性厌食、肌炎或过度运动后肌肉损伤。
有报道40%以上的乳糜泻病人肝活检显示不同程度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
计算血清AST/AL T 比值有助于鉴别肝病,比值>2.0提示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时常小于1.0;病毒性肝炎时比值小于1.0,如向肝硬化发展,则比值逐步增高[4]。
血清线粒体AST 升高主要见于酒精性肝病,监测此种AST 可作为病人是否戒酒的指标。
但在急性肝坏死时线粒体AST 也会升高。
2.碱性磷酸酶(AL P ):该酶为胆汁淤积的经典标志。
判断结果时需注意:①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均可明显升高,无助于两者的鉴别;②由于AL P 升高是肝、胆细胞在胆汁诱导下合成增加所致,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早期血清中该酶活性可不升高;③肝癌和某些浸润性肝病时血清AL P 升高,系局限性胆道梗阻诱导酶合成所致,但在霍奇金病、肾细胞癌等肿瘤时,虽无肝受累也可升高;④败血症、艾滋病伴全身感染时AL P 可显著升高,原因不明;⑤AL P 活性降低可发生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锌缺乏和先天性低磷酸酶血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一、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检验指标(表10-18)表10-18肝细胞损伤时蛋白质、糖、脂类代谢变化的检测指标
续表
二、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检验指标
能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的因素有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药物及化学毒物中毒)、乙醇等。
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检验指标有:血清酶类的测定,血清铁的测定,F抗原等。
(一)血清酶活性的测定
常用来反映肝细胞损伤以及判断损伤程度的酶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酸脱氢酶(GLDH)、腺苷脱氨酶(ADA)、鸟嘌呤酶(GU)等。
这些酶中常用的重要的酶仍为ALT和AST,它们能敏感地提示肝细胞的损伤及损伤的程度。
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时,以ALT为最敏感,而反映损伤程度时AST较为敏感。
一般认为AST大部分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ASTm),当肝细胞损伤较严重时ASTm 释放入血液循环中,AST/ALT>1。
有人主张当AST、ALT活性增高(达正常20倍)情况下,AST/ALT的比值不同类型的肝细胞损伤其比值不同。
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时AST/ALT<1;重症肝炎、乙醇性肝炎时AST/ALT>1;正常人血清AST/ALT比值平均为1.15;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或轻型肝炎时比值降至0.56,至恢复期比值逐渐上升;肝硬化代偿期AST/ALT比值为1.5-0.7,失代偿期为1.8-0.7;肝癌时比值明显上升,半数病例>3.0。
AST同工酶的测定有助于判断肝损伤病变程度。
AST同工酶包括细胞质AST(ASTc)和线粒体AST(ASTm),当肝细胞通透性增加时表现为ASTc的增高;当肝细胞坏死或线粒体崩解时,血清中ASTm明显增高;慢性肝病时若发现有ASTm升高则提示有活动性肝细胞损伤。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亦可作为肝细胞损伤的诊断指标,急性肝炎时LDH同工酶谱的特点是LDH5增高,LDH1、LDH2降低。
酒精性肝炎有γ-GT增高,认为酒精可造成肝细胞微粒体损伤,导致血清中γ-GT的活性增高。
(二)血清铁测定
急性肝炎时血清铁增高,一般认为是由于肝细胞坏死而导致铁从肝细胞中逸出,引起血清铁增高。
(三)F抗原
F抗原又称F蛋白,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中的蛋白质。
正常人血清中F抗原水平很低(10ng/ml),肝细胞损伤时血清F抗原浓度升高,是一项较灵敏的细胞损伤的指标。
有报道F抗原在药物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时反映灵敏,药物损伤肝小叶中心的肝细胞,而这一区域F抗原浓度高。
肝癌时F抗原亦升高。
三、慢性肝细胞损伤的检验指标
(一)慢性肝细胞损伤的酶学指标
γ-GT在反映慢性肝细胞损伤及其病变活动时较转氨酶敏感。
γ-GT活性75%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当慢性肝病有活动性病变时,诱导微粒体酶合成增加。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ALT活性已正常,如发现γ-GT活性持续升高,即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即使ALT正常,如γ-GT持续不降,在排除胆道疾病情况下,提示病变仍在活动;慢性持续性肝炎(CPH)γ-GT轻度增高;慢性活动性肝炎(CAH)γ-GT明显增高;肝细胞严重损伤,微粒体破坏时,γ-GT合成减少,故重症肝炎,晚期肝硬化时γ-GT反而降低。
此外,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CT)、腺苷脱氨酶等的活性在慢性肝细胞损伤时可以增高,而卵磷酯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胆碱酯酶(ChE)活性则在慢性肝病时因酶合成减少而降低。
(二)慢性肝细胞损伤时血浆蛋白的变化
血浆白蛋白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代表肝的储备功能。
此外前白蛋白(PA)及抗凝血酶Ⅲ(AT-Ⅲ)亦能很好地反映肝脏的储备能力,藉以判断慢性肝细胞损伤的病变程度。
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及预后,慢性持续性肝炎的γ-球蛋白正常或基本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时γ-球蛋白呈轻、中度升高,若γ-球蛋白增高达40%时提示预后不佳。
γ-球蛋白增高的机制是枯否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抗原物质,后者刺激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IgG,以致γ-球蛋白增高。
ICG 排泄试验测15分钟滞留率可用于筛选慢性职业中毒肝损伤、追踪慢性肝病的恢复和急性肝病的慢性化过程。
四、肝纤维化的生化诊断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前期的必经阶段,目前常规的肝功能试验无法诊断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
因此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物在临床上有重要诊断价值。
肝纤维化的实质是细胞外间质的结缔组织增生,其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还有各种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
肝组织中肝实质细胞约占78%,肝窦壁细胞约占6%-7%,由上述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占肝的5%左右。
在肝硬化时细胞外基质成分较正常肝增加2-20倍。
细胞外基质成分中的胶原蛋白、有关的代谢酶、代谢产物等有的作为肝纤维化的标志物,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现将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肝纤维化标志物列于表10-19。
表10-19 肝纤维化的诊断标志
五、肝癌的生化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志见表10-20。
表10-20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志
续表
应当指出:上述肝癌诊断标志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敏感性,但有的还难以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
因此,进行几种肝癌诊断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互补而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阳性率,减少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