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核心内容与发展过程共20页文档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作者:李丹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09期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提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进一步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这成为中国“十四五”时期乃至中长期区域经济格局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演变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均衡配置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的影响,考虑到旧中国超过70%的工业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建国初期经济布局主要集中在东北以及中西部地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变化,“三线”建设启动,一系列新的工业基地在西南、西北、豫西、湘西等地建立,布局重心进一步西移。
转型阶段(1978—2001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提高沿海地区发展效率,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推进沿海城市开放。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良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区位、倾斜性的支持政策,率先提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为贯彻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精神,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区域经济布局开始由沿海经济特区拓展至内陆。
协同阶段(2001年至今)。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自加入WTO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飞速发展,并逐步拉开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差距,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
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国家开始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原则,在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推动下,协同发展、分工协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政策深化实施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政策深化实施在当今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这一战略的深化实施,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
过去,由于历史、地理、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率先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一条条高速公路、铁路在广袤的中西部大地上延伸,将各个地区紧密连接起来;一座座大型水电站、风电场的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不断完善的通信网络,让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地传递,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引导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同时,中西部地区也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例如,一些中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了现代化的矿业产业;一些地区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还注重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互动。
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不同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
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之间加强了产业协同创新,实现了优势互补;中西部地区通过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自身的发展能力。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给予了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最新文档】区域协调发展-范文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区域协调发展篇一:“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作者:肖金成汪阳红《光明日报》( 201X年09月23日 15版)“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总体缩小,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十二五”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进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发展阶段,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大部分地区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支撑了全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从全国31个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东北地区自201X年以后下降。
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受国内外环境影响,近年来,尤其是201X年至今,东北地区和山西省经济增速下滑明显,这些省份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深加工能力相对薄弱,受需求下降影响较大。
一些贫困地区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带、城市群经济支撑力明显提高,但要素跨区域流动仍存在障碍。
沿海地区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区域,经济总量仍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长江沿岸省份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40%以上,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全国 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支撑带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但受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人才、资本和技术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产权保护、市场体系、市场准入、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制度仍有待健全。
不同层次区域合作不断推进,但区域治理机制有待健全。
东中西、跨省市、省内跨市的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广泛开展,合作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区域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聚集效益和经济辐射能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推进器,是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牧业生产率、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加快解决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较为薄弱,老少边穷等地区脱贫压力较大,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健全地区间帮扶机制,加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旨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根本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具体实践政策将协调发展理念贯彻落实。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并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举措之一。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件-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就是指重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这条国际铁路通道,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杜伊斯堡,由沿途六个国家铁路、海关部门共同协调建立的铁路运输通道。
重庆出发的货物,通过“渝新欧”铁路线运输,沿途通关监管互认,信息共享,运输全程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战略示意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变化四大地区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西北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的亚热带、热带季风区和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
分布不均衡;东部多西部少。
东部地区 工业化、城市化和教育科技水平较高,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矿产资源不足,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洪涝、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优势:劣势:中部地区 雨热同期;能源、有色金属、水能丰富。
人口众多,开发较早。
水土流失严重。
人地矛盾突出。
劣势: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优势:平原面积广阔,人均产出粮食多;工农业基础雄厚.劣势:四大地区协调发展•东部面临新一轮的开放发展,需要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
•我国西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需要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强内外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中部崛起对于加强东中西互动、协调南北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壮大,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府和国企改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能的命题角度与例题例题1材料1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材料2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这次设立的成都市、重庆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战略层面上设立的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请回答:(1)结合材料1说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2指出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不同点。
(3)说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4)说明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新格局。
答案要点:(1)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与机制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与机制◎张可云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新时代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
但目前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内容存在多种看法。
本文在分析新时代区域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讨论区域问题的成因并指出未来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区域生命周期;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涉及到的空间范围包括老少边穷、四大板块、城市群与城市体系、京津冀与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地区、边疆地区以及海洋地区,因此,有不少人将凡是涉及空间的战略都纳入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中,这是值得商榷的。
所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指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并均衡区域发展格局的蓝图性谋划,是政府调控区域发展的策略与行动指南。
新时代的区域问题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1.从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两个方面考察(1)从区域内部看,主要的区域发展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贫困落后,可概括为“穷”。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仅仅在中西部地区存在,东部地区的环京津贫困带、海南的五指山地区等也相对落后;二是老化,或称为萧条问题,可概括为“老”。
2013年出台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 年)》划定的老工业城市合计120个,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东北地区27个,中部地区40个,西部地区34个,东部地区19个。
可见,老工业基地问题并非东北地区所独有。
三是城市病,或称膨胀问题,可概括为“堵”。
全国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一问题,人口与经济活动过于密集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从区域之间看,区域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差距明显。
以2017年为例,人均GDP全国为59660元,北京最高,为12.9万元,贵州最低,为37956元,北京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贵州的3.4倍;GDP增速全国为6.9%,贵州的最高,为10.2%,天津、甘肃的最低,为3.6%,贵州与天津、甘肃的增速差为6.6%。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讲解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第 1期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上个世纪 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新概念。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 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发展新问题的凸现 , 这一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如早期的研究注重区域协调、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新的历史时期 , 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更重要的是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 注重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益 , 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是区域中人地关系的协调 , 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 ; 其次是区域中人的协调 , 涉及同代人之间与代际之间的关系 ; 再次是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利益的追求和分配 , 即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1]笔者比较认可上述观点 , 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和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依赖于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促进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 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当时 , 改革开发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先富带动后富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有意扶持 , 使大量的资源和要素向东部沿海聚集 , 并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经济总量大幅扩张 , 而且新的区域合作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但是 ,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 亦存在一些病灶 , 主要是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对不足 , 资源和环境难负其重 , 双重约束已显端倪。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时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的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发展上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效率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旨在打破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各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方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短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资源流动的效率。
例如,不断完善的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让中西部地区能够更便捷地与东部沿海地区连接,促进了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通。
另一方面,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协同创新,能够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东部地区可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让不同区域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各区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共同保护好生态环境。
区域协调发展PPT课件
一 、 京 津 冀 的 发 展 条 件
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
2020/2/16
6
2013年京津冀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京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GDP总量 (亿元) 人均GDP (亿元)
2020/2/16
0.80 22
76.2 19500 93000
津
1.3 50 48.7 14370 99600
4%。 材料二 下图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 水系图。
(2(1))促张家进口区发域展钢经铁济工发业对展京,津增地加区就环境业机会,带动 相的(关2影)分产响析。业河发北省展发;展加钢剧铁水工业资的源利短弊。缺,造成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加大能源、交通压力。
2020/2/16
9
二、京津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B、C
(4)缓解人口压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改1)善固环安境县承质接量北(京可市替产换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
(2)产业迁入对固安县地理环境的影响。
(3)固安工业园区建设应采取哪些的措施 ?
(4)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给北京市带来的好处。
2020/2/16
24
谢 谢 !
2020/2/16
25
命题猜想
试分析解决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 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①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城市化进程,作为京 津人口疏散地; ②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 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 ③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 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④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 快一体化进程; ⑤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发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的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作者:臧天宇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落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再度成为一个热词。
但学界对这一政策性概念并没有清晰统一的认知,也较少有研究对其内涵进行系统性梳理。
本文基于既有的政策文本和学术文献,从目标、内容和政策三个层次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深入剖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内容政策调控引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并由相关领域学者提炼阐发的一个政策性概念。
其早期论述见于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及李鹏在会上就该纲要所做的报告。
而学界的早期研究可追溯到1993年刘再兴发表的《九十年代中国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及次年出版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近20年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在政府文件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而经济学界也一直将之作为热点进行深入研究。
但由于其突出战略性和目标性的特点,对概念的论述相对零散,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不少研究就政策论政策,忽视对内涵和机制的分析。
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概念的有效性也渐渐受到学者的质疑。
因此,本文从相关的政策文本出发,结合学术文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阐述。
具体的,从目标、内容和政策调控三个角度进行剖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框架(一)政策制定的战略初衷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出的特定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战略初衷。
事实上,协调发展战略是我国第三代区域发展战略。
在此之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一:“一五”期间以“沿海-内地”为主线进行工业布局。
五年间,东中西三地区的投资配比为36.9%、28.8%和18%,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布局过分集中在沿海少数点上的缺陷,推动了总体工业产值增长,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这一战略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内涵、实践举措和政策体系等方面,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理论内涵1. 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区域间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全国一盘棋,推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 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差距逐步缩小。
城乡融合发展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
二、实践举措1. 区域协调发展(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根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划分国土空间,确定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优化生产力布局。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区域间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3)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区域间产业合作新格局。
(4)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5)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区域间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均等化。
2. 城乡融合发展(1)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在东南沿海结成反华同盟
26
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和完善
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中西部地 区的工业基础得以奠定,造车、军工、 金属冶炼等工业开始不断壮大,经济 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 内地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差距缩小, 基本实现了生产力均衡布局的区域发 展目标。
50
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略
10年
全国重要的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51
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略
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
52
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略
大交通 大物流
国家骨干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53
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略
2.建立有效机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54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视频: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49
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略
“一带一路” 贸易额占地区对外比重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48.1%
41.7%
35.1%
33.3%
东部地区
比重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
2017年西部地区与“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 总额为1434.2亿元,占国 家进出口总额10%。
55
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略
职工在本区域城市之间工作调动后,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可跟随至现工作地。以前 住房公积金缴存的年限、金额可以累计使用,贷款额度与本地缴存资金同等计算。
如在长沙工作的武汉人,以前没有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在武汉购买首套自住住房 时,就可以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款或偿还商业贷款。
把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把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和不平衡状况,而区域发展战略则是针对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发展。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一些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种区域差距,促进整体发展,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把握区域发展战略需要深入理解区域的特点和发展潜力。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需要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
只有准确了解了区域的特色和潜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其次,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中,需要注重各地区的特色和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发展重点,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应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而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需要突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还需要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
各地区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因此,区域发展战略要考虑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间的联动效应,避免单一地区的发展对其他地区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区域发展还需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技术、人才、资金和资源等要素的流动性,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各地区应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和成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最后,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区域发展战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地区的发展也存在不断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