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动因理论
浅析我国企业国际并购
我国企业国际并购探讨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一)并购动因的理论分析并购(M&A)是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on)的统称,是指任何一项由两个或更多个实体形成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
从理论上说兼并和收购的区别在于企业通过兼并,多个法人实体变成一个法人实体,被兼并企业的法人的地位消失,而收购专指收购企业控制了被收购企业的全部或多数股份,被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
而实际上,兼并与收购的区分并没有多大意义,有的学者把通过管理层取得企业控制权的行为称为收购,而把通过股权公开收购取得企业控制权的行为称为发盘收购(Tender offer),因此并购又可以分为兼并(含收购)和发盘收购。
并购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其区分标准是目标公司与并购公司从事业务活动的类型与生产活动的阶段,在此不再赘述。
1.并购的成本动因理论。
企业存在理论自科斯定律发表以来,经过后来学者的加工,在概念上日益丰富和完善。
关于企业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我们归纳为两类:(1)交易成本的有效性。
企业理论认为,与市场交易有关的成本导致了组织上的创新(即产生了企业)以减少这些成本。
市场在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交易是有效率的,成本是较低的。
但事实上市场不可能达到理论上的最优状态,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的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而人类大脑的有限理性导致了市场交易无法通过具有契约意义的语言或符号对交易特性成功地进行交流。
因此,市场交易带来的成本使得经营者努力把外部交易转变为内部管理,以降低成本。
只要市场交易的成本大于企业组织的管理成本,企业代替市场就是有效的。
因此在并购以后的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会采取并购。
(2)生产成本的有效性。
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采取市场和企业组织的方式经营,然而即使交易成本为零、管理成本为正,企业扩张也可能是有利的。
阿尔钦和德姆塞兹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与投入要素的契约性安排相结合的团队生产,即协同效应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能带来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的优势。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包括兼并和收购,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大发展,实业界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正如温斯顿说讲:“传统的主题已经扩展到包括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问题上,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并购(M&A)”。
并购在当今世界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施蒂格勒(G. J. Stigler)经过研究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适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
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
在该文中,主要总结并购动因方面的文献。
一、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难以用一种经济理论解释清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并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他进行并购活动的原因不同,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并购也有不同的原因。
对于并购动因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
Berkovitch 和narayanan(1993)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协同效应(synergy),代理问题(agency),管理者自负(hubris),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以协同效应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正的效应,以代理问题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负的效应。
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阐释
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阐释并购的动因是指促使并购产生的动力和原因。
并购的动因虽然多种多样,涉及的因素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类:1.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2.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3.取得充足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4.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获取超额利润;5.为实现公司发展的战略,通过并购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6.通过收购跨入新的行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散投资风险;7.股东因各种原因不愿意继续经营企业而转让所有权,或企业陷入困境,希望通过并购引进具有实力的机构谋求新的发展。
8.其他类,如投机性的转手倒卖,企业因价值被低估而产生的收购行为,合理避税,建立更大规模的企业集团等等。
对企业并购产生的动因,学术界也提出了许多种理论进行解释,因企业并购纷繁复杂导致并购动因理论多种多样,在此简单介绍几种最基本的并购理论:1.交易成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并购的发生是并购当事方权衡考虑交易费用带来的效率和成本问题的直接结果。
具体地说,并购是企业内的组织协调对市场协调的替代,其目的是通过扩张能带来成本的减少和效率的提高。
同时,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越高,不确定性越强,交易频率越大,市场交易的潜在成本就越高,纵向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时,纵向并购就会发生。
2.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并购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
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
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3.规模经济理论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国内外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战略目标,通过购买或兼并其他企业的资产、股权或业务来实现的行为。
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变量。
本文将对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进行综述。
1.经济效益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是企业并购决策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并和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壁垒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降低成本并增强竞争力。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性,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份额,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回报。
2.战略目标理论战略目标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源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
企业在制定并购策略时,通常会考虑到自身现有资源能力与目标市场的差距,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并加快实现战略目标的进程。
企业并购的战略目标包括国际化、多元化、垂直一体化等。
3.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理论认为,企业并购行为受到企业经验积累的影响。
企业通过一系列并购行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并购决策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企业在并购决策中会参考过去的并购经验,评估风险和机会,并选择最合适的并购战略和实施方式。
4.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谈判成本、合同监管成本、交易执行成本等。
通过并购可以消除市场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
5.市场势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行为主要受到市场势力的影响。
市场势力包括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市场结构等因素。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地位,改变市场结构,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6.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避免错失市场机会。
企业在制定并购决策时会考虑自身发展的机会成本,即如果不进行并购,可能会错失的机会。
2022中国企业并购案例_试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2022中国企业并购案例_试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分析摘要: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发生着各种类型的并购。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我国企业并购的特殊动因,阐述了我国并购市场上存在的种种不规范行为,以期能对规范我国并购市场的秩序,提高并购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问题研究一、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一)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认为,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的生产范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并购双方的优势互补,因此可以相应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并购前个别企业价值之和。
(二)财务协同效应。
该理论认为:通过并购可以降低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资本成本,可以使两家公司的财务结构互补,还可以使公司从边际利润率低的生产活动向边际利润率较高的生产活动转移,从而提高公司的资本分配效率,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客观上为混合并购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结构或边际利润率情况一般差异会比较大。
(三)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公司管理层与所有者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在签订和执行和约过程中产生成本,即代理成本。
通过并购可以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代理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代理成本。
(四)战略发展理论认为,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为了降低风险,企业应该实行多元化发展理论,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
这样大大提高了进入改行业的速度。
外部并购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进入障碍,获得时间优势,迅速达到多元化发展目的。
(五)管理协同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处在两个不同管理水平上的企业并购,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其管理水平将会得到提高,同时能够提高目标公司的资源效率,或者双方能够得到互补,从而能够提高并购双方的管理效率,创造价值。
企业并购绩效及动因理论梳理
企业并购绩效及动因理论梳理提要当前,财务学界对于并购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和企业并购后的绩效。
本文主要是对并购绩效理论和并购动因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关键词:财务学;并购绩效;并购动因一、并购绩效的界定对于公司并购绩效的界定,毛道维等认为,并购绩效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后是否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应、管理的协同效应,突出企业的主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
彭志刚等认为,企业的并购绩效可以分三个层次解读,即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主要分析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否有利于国有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盘活国有资产。
中观层次主要分析上市企业的并购活动对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影响和证券市场对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的影响两方面。
微观层次主要分析上市企业从事并购活动对自身产生的影响,例如企业主营业务的扩张、产品结构和资产结构的优化升级、管理机制的转变及经营能力的提升等。
李志学认为,企业的并购绩效应该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同时还应该包括“效率”、“效益”两个方面。
效率是指“是否正确做了事”,并购是否如预期那样产生了经济效应和管理效应;效益是指“是否做了正确的事”,即并购是否能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
笔者认为,并购产生的“效益”其实是企业通过并购后导致企业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各项“效率”的提升而获取的。
所以,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先产生“效率”进而获得“效益”。
笔者认为,企业并购最终的目的是获取效益,而且并购产生的“效率”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释放期”。
因而从事并购研究更应关注并购中长期的“效益”变化。
二、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并购动因是企业进行并购活动的起点,并购绩效是企业并购活动的结果。
研究并购绩效必须对于企业的并购动机有较为透彻的掌握。
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起到主要决策作用的是并购方的控股股东或者是企业的“内部人”——管理层。
本文从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角度对传统的并购动因进行梳理总结,再对当前我国并购市场主要参与主体的动机进行分析。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并购是指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途径,也是企业适应经济发展的自我调整。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企业并购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推陈出新,理论界一直进行着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企业并购动因,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合理,信服的解释。
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并购的动因的理论解释进行简单综合阐述。
标签:并购;效率;代理;多元化1 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1+1>2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
包括规模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
1.1 规模效益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木,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并购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现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木的降低。
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
横向并购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并购,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木。
并购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并购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而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的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陈宏民(1994)从企业兼并行为对社会财富的增进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
吴健中、汤澄(1997)对企业横向控股兼并行为进行了经济学方面的分析,解决了横向兼并规模和企业横向控股兼并效益评估的问题。
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和我国目前较为流行。
但事实上规模经济在企业并购中的效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纽博尔德(1970)的研究表明,只有18%的公司在并购活动中承认并购动机与规模经济有关。
现阶段西方出现的许多超级并购案,动辄上亿美元,也是规模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1.2 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是指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的组合应用产生的合理避税,以及在证券交易中预期效应造成的股票投机的刺激作用,并购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种种效益。
企业并购行为、动因的理论分析
企业并购行为、动因的理论分析引言企业并购是当今商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多种目标,如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提高效率等。
然而,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来探讨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并尝试解释为什么企业会选择并购作为一种战略手段。
企业并购的定义企业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购买或合并其他企业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竞争力、提高效率等的行为。
并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企业购买或合并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以扩大市场份额和抢夺竞争对手的资源。
纵向并购是指企业购买或合并与其当前业务相关的上游或下游企业,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和垂直一体化。
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企业进行并购行为的动因可以归结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内部动因1. 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并购的一个主要动因是实现规模经济。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扩大规模,从而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更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此外,通过扩大市场份额,企业还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采购优惠和供应链协同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
2. 获取核心技术和知识企业并购的另一个动因是获取核心技术和知识。
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和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得其他企业的技术专利、研发团队和专业知识,从而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速度。
此外,通过并购,企业还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外部动因1. 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并购的一个外部动因是扩大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企业在特定市场中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收购竞争对手,从而快速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这可以帮助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销售收入,提高竞争力。
2. 获取资源和渠道企业并购的另一个外部动因是获取资源和渠道。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得其他企业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分销渠道等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企业并购动因原理
企业并购动因原理
企业并购的动因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两个或多个企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加收益。
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管理、经营、财务、资源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如市场份额、渠道、品牌等,从而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和范围。
2.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会随之降低,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利润。
3. 多元化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其他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并购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企业可以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增加收入来源,从而分散经营风险。
4. 获取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如土地、矿产、人力资源等,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
5. 提高市场份额: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从而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通过并购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企业可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6. 实现战略转型: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战略转型,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高科技、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转型。
通过并购新兴产业的企业,企业可以获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从而实现战略转型和升级。
总之,企业并购的动因原理多种多样,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并购动机和目的。
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在并购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评估并购的利弊得失,确保并购能够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并购的理论动因分析
(4)交易费用解释了企业的两个问题:
•企业存在的原因:比较市场与企业形成交易所需要的费用 •企业存在的规模:通过市场竞争比较企业后形成企业最优规模。
(并购的规模究竟多大?)
(5)并购与纵向一体化
• 一体化可以代替市场 • 一体化可以实现契约的完备性 • 一体化可以规避策略性虚假陈述风险 • 一体化可以节约信息交换成本 • 一体化可以降低制度调成本
案例:中集集团的并购
1、企业介绍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企业成立于1980年1月,由
招商局、丹麦宝隆海洋集装箱和美国海洋集装箱企业共同出资在蛇 口工业区成立,后美方退出,中丹双方各出资150万美元组建原企业, 1982年成立,1987年增资到400万美元,1992改为股份制,1994年 分别发行A、B股,到目前为止,中集集团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集装 箱生产企业。
(2)对于目标企业而言,其管理的非效率可经由外部经理人的介入 和增加管理资源的投入而得到改善,并购才是有意义的。
二、交易费用理论
1、交易费用基本理论: (1)交易
威兼姆森认为交易可以从技术上来定义,其观点是: 技术上不能分开的就是一个独立的活动,一个独立活动完成后 向下一阶段移交,这一过程就是一项交易的发生。 (2)交易方式:市场和企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3)交易费用包括:事前费用和事后费用
事前费用: • 寻找价格 • 协议的起草 • 谈判的费用 • 保障执行所需费用
事后费用 • 当交易偏离了“与契约转换曲线”相关联序列时所引起的错误应变费用;
• 当事人想退出某种契约所付出的费用; • 交易双方校正事后错误所引起的争吵费用; • 交易者发现事先确定的价格有误而需改变价格所付出的费用。 • 纠正发生需要诉诸某种规则的结构时,这种规制结构的建立和运转的费用 • 交易当事人求助于政府解决他们的冲突所花费的费用。 • 为了使承诺完全兑现而引起的约束费用。
第2讲企业并购的动因
第2讲企业并购的动因
1
一、国外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
1.效率理论
并购活动除了能给参加者带来收益外,还能带来社 会效益。
差别效率理论:如果A公司的管理层比B公司更有效率, 在A公司收购了B公司后,B公司的效率便被提高到 A公司的水平,效率通过并购得到了提高。
该理论可以发展为管理协同说。如果一家公司有一个 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能力超过了公司日常的管理 需求,该公司便可以通过收购一家管理效率较低的 公司来使其额外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第2讲企业并购的动因
9
三、基于资源过剩与短缺不均衡的企业并购动因
以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的资源观为基础,从企业在发 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过剩与短缺的不均衡出发,探讨 企业通过并购成长的原因。
(一)公司与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互求式相互制衡关系
谁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为什么是?
公司与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求式相互 制衡关系。
第2讲企业并购的动因
13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的资源的类型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作为公司资源的提供者,对公司来说是不可 或缺的。任何一个公司在建立后,能否正常运转,能否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一方面取决于公司经营管理 者与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公司经营管理者从 公司资源提供者那里获取并运用稀缺资源的能力。从动态的 角度看,一个公司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既是公司不断获得能 力更强的经营管理者和员工,或者是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员工 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司经营管理者从公司其它 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取并运用稀缺资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所以,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制衡对公司经营管理者来说, 不是包袱而是财富,是公司发展所需资本的来源。同时,能 否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取并有效运用公司发展所需的资源, 也是对公司和公司经营管理者能力的一种考验。
企业并购的动因及价值效应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因及价值效应分析
企业并购是指两个或多个公司通过合并或收购等方式,形成一个新的实体公司的行为。
企业并购一般有以下几个动因,包括市场扩张、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等。
企
业并购的价值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创造经济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
强创新能力、提升品牌价值等。
一、动因分析:
1. 市场扩张: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实现销售额的增长和利润
的提升。
通过并购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抵御竞争
压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2. 资源整合: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被并
购的企业可能会拥有一些稀缺的资源,通过整合可以使这些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提升企
业的竞争力。
3. 降低成本: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进而降低成本。
规模经济是指
企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可以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工作,以及更好的利用设备和设施等,降低
成本,提高效益。
4. 提高竞争力: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自己在市场上更具有优势。
并购还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链,增强企业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效应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效应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1、并购的效应动因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提出许多具体的并购效应动因。
主要有:(1)韦斯顿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的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股票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2、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并购是企业在竞争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在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嗽
o sJ ,} f ce 、l a” 0
o f
Ea ns c ̄ t, c
7 2: 21 —243 5
坝 代 商 业 MOD R U I E S E NB SN S
一 一
三 其他 解 释
新古典理论和市场时机理论对并购浪 潮的解释显然是 不足的 , 还有很 多因素的 影 响没有被 包含 在这 两种理 论之 中。最 近 , 些 学 者 运 用 期 权 博 弈 方 法 对 并 购 建 一 立 模 型 , 现 了 驱 动 并 购浪 潮 的 其 它 因 素 。 发 L mb eh (0 4的研究发现 , a rc t 0 ) 2 在行业处于 繁荣期 时( 需求上升 ) 规模经济 驱动 了兼 , 并浪潮 的形成 。因为兼 并的协同收益 随产 品市场 需求的上升而增 加 , 因此在行业处 于繁荣期时 , 并购的协同收益也上升 , 兼并 发 生 的 概 率 也 非 常 大 ; 行 业 处 于 衰 退 期 在 时 , 并 的协 同收 益 非 常小 , 并 活 动 也 不 兼 兼 活跃 。 在解释兼 并浪潮形成的理论 中 , 新古 典 理 论 和 市 场 错 误 定 价理 论 是 两 个 主 要 的 竞争性理论 , 两种理论 也分别都获得 了经 验证据 的支持 , 但是二者对 并购浪潮 的形 成 都 不 具 有普 遍 的解 释 力 。在 期 权 博 奔 框 架 下建 立模型对 并购进 行的研究 , 并购 为 浪 潮 的 形 成 提 供 了新 的 洞 见 , 富 了对 并 丰 购 浪潮 理 论 的研 究 , 是 目 前运 用 这 种 方 但
一
,
传统 并购 动 因理 论
1 效率理论 2 0世纪 8 0年代早期 , J n e 和 以 e sn Ru ak 1 8 ) b c (9 3为代表 的一批学者认为 , 获 得效率增进是推动 企业并购 的主要原 因。 二 、并 购浪 潮 理论 在 对 并 购 进 行 了 大 量 的研 究 之 后 , 研 这种效率来源可 以是收购公 司和 目标公司 之 间存 在 的管 理 效 率差 别 。 当两 个 效 率 不 究者们发现并购活动总 是以浪潮 的形式出
第2讲企业并购的动因
基于对企业组织经验旳上述认识,我们能够把企业组 织资本界定为:组织资本是指企业和企业内部利益 有关者形成、积累和利用企业组织经验旳程度和能 力。一般而言,企业形成、积累企业组织经验旳程 度越高,利用组织经验旳能力越强,企业旳组织资 本也就越大越强;企业形成、积累企业组织经验旳 程度越低,利用组织经验旳能力越弱,企业旳组织 资本也就越小越弱。
24
2.企业资本旳类型及其流动程度 从利益有关者相互制衡旳角度看,企业资本具有共享
旳特征。按共享旳程度,能够把企业资本划分为下 列三种类型: 1.普遍共享型企业资本 普遍共享型企业资本是指对全部或部分行业旳企业都 普遍合用旳资本。这么旳企业资本涉及诸如组织资 本中旳一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中旳小区资源,政 府公共秩序方面旳资源如法规、宏观经济政策等, 对某些行业普遍合用旳顾客资源、供货商资源;投 资资本中旳金融机构,对某些行业旳部分企业合用 旳不安定旳自然人股东和机构股东等。
20
从企业旳角度看,企业旳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和企业旳内部利益 有关者经过与企业外部利益有关者旳联络获取并利用稀缺资 源旳能力。这里所说旳外部利益有关者,涉及顾客、供货商、 小区、政府等。社会资本涉及显现旳社会资本和潜在旳社会 资本两种形式。显现旳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和企业旳内部利益 有关者从已经形成旳与企业旳外部利益有关者旳联络中获取 并利用稀缺资源旳能力。潜在旳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和企业旳 内部利益有关者经过挖潜与既有外部利益有关者旳联络,或 经过扩大外部利益有关者旳范围和规模,来增长企业和企业 内部利益有关者获取并利用稀缺资源旳能力。企业旳社会资 本体现旳是企业内部利益有关者与顾客、供货商、小区和政 府等企业旳外部利益有关者之间旳相互制衡关系。
14
所以,从利益有关者旳角度看,我们所说旳企业资源 实际上就是指企业旳资本,而这里所说旳企业资本 是指企业从企业旳利益有关者旳相互制衡关系中获 取和利用稀缺资源旳能力。
并购的概念动因及流程
并购的概念动因及流程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或合并其他公司来扩大自身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或获取新技术、产品或市场的行为。
并购常常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其概念动因和流程是企业决策者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重要因素。
一、并购的概念动因:1.增加市场份额: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快速增加其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特别是当企业竞争激烈时,通过并购可以迅速扩大规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获取新技术或产品:一些企业通过并购来获得自身所缺乏的技术或产品。
这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上更快地推出新产品或服务,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竞争力。
3.降低成本: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在规模经济的效益下降低成本。
通过整合各个部门和流程,企业可以消除重复的工作和资源浪费,提高效率。
4.获得市场份额和客户渠道: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客户群体和渠道。
这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在市场中的渗透率,并为其产品或服务提供更广泛的市场。
5.实现战略目标:有时,并购是企业实现特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比如,企业可能希望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通过收购现有企业来快速建立自身在该市场的存在。
二、并购的流程:1.确定战略目标:企业决策者需要明确并购的战略目标,包括增加市场份额、获得新技术或产品、降低成本等。
2.搜寻并选择目标企业:企业需要通过市场研究和背景调查等方式来搜寻可能的并购目标。
然后,企业需要评估这些目标企业的合适性和价值,并选择最适合自身战略目标的目标企业。
3.进行尽职调查:在确定目标企业之后,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包括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团队、法律事务等方面的全面调查,以确保并购的可行性和成功。
4.协商和签订协议:在完成尽职调查之后,企业需要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并最终达成并购协议。
并购协议需要详细阐述双方的权益、支付条件、管理安排等。
5.融资和付款:企业需要安排资金来支付并购所需的款项。
资金可以通过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或其他方式来筹集。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欧阳静波摘要:兼并与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
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并购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理性及有限理性行为角度,以及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视角对国内和国外并购动因理论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并购;动因;价值创造;价值转移1.公司并购动因国外研究综述兼并与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
从19世纪末至今,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随着并购浪潮的席卷,在国外对公司并购动因的研究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动因理论体系。
(1)价值创造动因理论作为理性行为,并购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动因理论有:协同效应理论、价值低估理论、公司控制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一是协同效应理论。
Ansoff(1965)最早提出协同效应理论,即是指并购双方资产、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或协同从而提高公司业绩和创造价值,即合并后公司的整体业绩会大于合并前各自原有业绩的总和。
Sirower(1997)认为如果并购后的业绩改进已经被市场预期,那么该预期将以并购溢价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归集到目标公司股东手中,也就是说,收购公司股东实际上能获得的并购净现值是:净现值=协同效应-溢价。
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以及管理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是指由于规模经济,合并后相关业务单元的成本降低;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合并后公司的资本成本下降;管理协同效应是指合并后,收购公司更优秀的管理技能注入目标公司以提升目标公司的绩效。
二是价值低估理论。
Weston等(1998)指出在并购时应考虑目标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总额与其全部重置成本的大小,如果后者大于前者,表明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此时可以通过并购刺激市场对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重估,从而为并购双方创造价值。
Holderness and Sheehan (1985)认为收购公司通过在低位上购入目标公司股票(即使是付出高出现有股价的溢价),而后整合双方业务、并促使市场发现目标公司在整合后的新价值,将目标公司股价提升到其应有的高位,便可从前后价差中获利。
企业并购的理论动因分析
(3)交易费用包括:事前费用和事后费用
事前费用: • 寻找价格 • 协议的起草 • 谈判的费用 • 保障执行所需费用
事后费用 • 当交易偏离了“与契约转换曲线”相关联序列时所引起的错误应变费用;
• 当事人想退出某种契约所付出的费用; • 交易双方校正事后错误所引起的争吵费用; • 交易者发现事先确定的价格有误而需改变价格所付出的费用。 • 纠正发生需要诉诸某种规则的结构时,这种规制结构的建立和运转的费用 • 交易当事人求助于政府解决他们的冲突所花费的费用。 • 为了使承诺完全兑现而引起的约束费用。
2、企业简介 (1)戴姆勒-奔驰:
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பைடு நூலகம்国南部的斯图加特,拥有员 工30万人。该企业定位于中高车型,主要包括迈巴赫、奔驰系列的 高档车,企业主要的市场在欧洲。企业产量并不高,但按销售额计 算排在全球十大汽车生产厂商之内。1997年高档车、休闲车共计销 售71.5万辆,商用车销售41.7万辆,共计113.2万辆,销售收入689 亿美元,利润24亿美元,销售利润率为3.3%。
六、其他理论
1、市场势力理论 2、信息信号理论 3、避税考虑理论 4、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运营协同效应 交易费用效应 科技进步效应 企业发展动机
财务协同效应 组合协同效应 市场份额效应 管理层利益驱动
一、运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
运营协同效应: 主要是指并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所谓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 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内。
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 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购动因理论并购动因理论概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存在许多具体原因。
经济学家从多个角度对并购活动加以解释,形成多种并购理论。
Brouther(1998)认为,并购动因可以分为经济动因、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
Weston等(1998)将现有文献中的并购动机分为战略驱动的并购、管理层无效驱动的并购、管理层利益驱动的并购以及股市无效驱动的并购四类。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将企业并购动因归为:实现管理协同、追求市场控制能力、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增加管理特权等。
现有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了分析,为正确认识企业并购动因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这些理论适用于理想状况下的并购,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越演越烈的并购浪潮。
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西方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并购理论的发展也是围绕并购浪潮,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
1. 关于横向并购和规模经济动因。
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随着美国国内铁路网的建成,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出现的。
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美国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这一阶段的并购被美国学者称为“垄断并购”。
随着美国经济的工业化,许多公司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企业经营上的协同。
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
这种观点认为假如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占有销售额的大部分,这些企业将趋向“合谋”。
结果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
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
2.纵向并购和协同效应目标。
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
无线电技术使得各种产品可以通过全国性广告进行宣传,而汽车业的发展使货物运输变得更方便,从而大大节省了产品的销售成本。
除此之外,整个生产链条中对各种部件质量要求的提高,共同引发了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热潮。
经济学家们对这次并购做出了解释,主要观点是企业纵向联合,将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许多公司还利用本公司拥有的所在行业的专属治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企业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企业的治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公司治理间的协同。
3.混合兼并和多样化经营动机理论。
第三次大的并购浪潮发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这次并购浪潮发生的背景是西方财务计划和治理体系及治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多样化经营动机理论。
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治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
多样化经营既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完成,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完成。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
企业可能仅仅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或其潜力已超过了行业容量而缺少内部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混合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潜力。
财务协同效应也对这一时期的并购做出了解释。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企业拥有超额现金流。
有较低内部资金生产能力和大量投资机会的企业需要进行额外的融资。
这两个企业的合并可能会得到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
NielsenandMelicher的实证研究发现,当收购企业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收购企业该比率较小时,作为兼并收益近似值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溢价比率较高。
这意味着从收购企业到被收购企业的所在行业存在着资本的再配置。
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并后企业的举债能力大于兼并前两个企业举债能力之和,这就提供了投资收益的税收节约。
这一观点也常用来解释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活动。
这一时期基于治理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从治理学角度来解释并购的诸多理论,Mueller建立了最全面的混合兼并的治理主义解释,这种理论认为治理者往往采用较低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反映了治理者与公司股东间出现的代理问题。
4.金融创新与潜在价值低估理论。
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随着新的融资工具的创新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这次并购浪潮扭转了上次并购浪潮跨行业并购的趋势,转而注重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原因是,金融创新工具,非凡是垃圾债券的使用,使杠杆融资被广泛应用,企业很轻易筹集大量现金进行并购,任何企业,只要经营表现稍微不善,则就有可能成为被收购的目标。
同时在这一阶段,分拆作为收购的一种形式占到了80年代并购总额的45%。
杠杆交易的滥用最终导致了反接管法、联邦新税制、破产法的实施和对银行监管的强化。
对这一阶段并购活动的理论解释主要是Tobin的q值理论和Jensen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
Tobin的q值理论主要阐明了在不考虑资本利得税的条件下,当企业证券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时,并购将更可能发生。
之所以如此,源于在股票市场上,许多机构投资者由于强调短期的收益而往往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缺乏投资爱好,导致这些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同时,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较高,也使得许多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远高于其历史账面价值,使得这些公司成为有自由资源的公司兼并投资的对象。
这些都证实了Tobin关于公司价值的论述,也从另一侧面表述了企业并购的动因。
这一时期用以解释杠杆收购行为的另一种理论是Jensen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他认为企业要使效率及股价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就必须支付给股东,但是公司的治理层往往没有积极性向股东支付这些剩余现金流,这时只有为公司寻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降低治理者所控制的资源数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当为额外的投资寻求新资本而进行融资时,治理层也会受到来自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使其行为决策更符合债权人或股东的利益。
因而,并购成为解决公司股东与治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工具。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许多企业还利用并购进行合理避税,如可以通过并购一些没有或只有较小股利支出的成长型企业,并在其进入成长期后再将其出售,从而以资本利得税来代替一般的所得税。
另外,一个盈利能力强的企业,通过与一个有累积亏损的企业的合并,可以达到少交甚至不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5.全球化与外部冲击理论。
全球化,信息技术,管制的放松及产业结构的变迁要求企业做出迅速调整,从而导致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全球战略并购浪潮。
这一浪潮在2000-2001年高技术领域的并购浪潮中达到了高潮。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竞争的加剧,竞争的加剧又迫使世界各国普遍放松监管政策,这就给并购创造了较有利的企业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
跨国公司在这一次并购浪潮中成为领导力量。
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东道国获得经营收益,是因为他们拥有多种所有权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如治理、技术知识、品牌或商标优势等。
跨国企业研究专家对跨国并购进行了总结:“纵向的跨国企业将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而横向跨国企业将无形资产的市场内部化。
”MitchellandMulherin提出了并购的外部冲击理论,阐述了并购的发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技术革命、全球化、政府监管的放松等变动而引起的。
Weston也提出了当今跨国并购产生的七大推动因素,它们分别是:技术进步,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监管松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经济互补推动的技术赶超,产业组织的变迁,企业家个人的才能以及股价的上升、利率的降低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由于实践中存在着过高的兼并失败率,使得西方学者把注重力大量集中在兼并的动机上。
他们通过对荷兰等许多国家大量兼并案例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追求市场控制力、增加利润、增加股东价值、增加销售额、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等经营目标的经济动机,仍然是企业兼并的主要动因。
K.D.Brouthers等认为,兼并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
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治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
这些研究,为购并动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并购动因理论的类型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一般涉及到四种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协同效应假说、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并购的理论,下面将分别加以综述。
一、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
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并购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现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
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周整:横向并购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并购,将各生产流程纳人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
并购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并购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的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
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规模效益的达成,只有在横向或纵向并购中,优势企业既增加了市场占有率,又达成了规模经济,这一假说才能够成立。
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
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
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二、协同效应假说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
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2+2>4。
对于并购公司而言,2+2>4的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并购方式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的生产范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在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并且在企业并购活动之前,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规模都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
范围经济指企业能够利用现有产品的生产销售经验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相关的附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