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
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分析
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分析2003年第 1期中山大学叶勤提要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它正日益成为世界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
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跨国并购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连。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跨国并购是多动因推动、综合平衡的结果。
关键词跨国并购动因世界直接投资^ n 世纪 8><#004699'>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V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 9O,O1%。
跨国并购的兴起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且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研究仍然是跨国公司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其中,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现象背后所孕育的动因是任何理论研究所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跨国并购的动因是指跨国公司实施并购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跨国并购行为面临不同的东道国、行业和且标公司,其具体动因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因此,跨国并购是多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
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这种区别背后的共性,以寻求更大范围地推广、运用。
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然而影响国内并购的动因是否适用于跨国并购,却还有待进一步地实证检验。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 7个方面: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以及获取速度经济性。
一、目标公司价值低估由于东道国股票市场低迷、汇率下降引起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是推动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
Gonzalez,Vasconcellos和 Kish等学者发表《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假说》,分析证明了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是跨国并购的动因之一。
他fI]采用 1981—19<#004699'>90年外国投资者并购美国 76家企业样本,并利用 q比率研究价值低估学说对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学说的适用性。
20世纪末以来美国金融业并购的特征及其效应分析_徐涛
综观银行业的并购历史,主要有3次全球银行业的并购浪潮被大多数人认可。
第一次银行业并购的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中末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逐步过渡的阶段,随着工业资本总量的扩大,银行资本也开始集中,银行业产生大量并购形成浪潮。
第二次银行业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金融自由化逐步兴起,针对限制银行并购的创新形式日益出现,各国监管当局采取宽容的态度,逐步防宽了限制。
各银行之间并购活跃,形成了第二次浪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大型企业纷纷在国外设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利用资源进行配置,迅速发展的跨国公司对于银行的资本经营也产生了强烈需求,为开拓国外市场,增强资本运作实力等,各个银行也纷纷并购。
并购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形成了第三次并购浪潮。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美国金融业也进入了新的改革发展时期。
特别是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政府管制制度的放松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金融业扩张的步伐。
这一时期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加快了整个金融服务业整合的步伐,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战略联盟和相互参股等方式变得更加强大和具有竞争力。
90年代以来银行业兼并浪潮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完成了80年代末的治理工作后,银行业为降低成本已竭尽全力,要创造更为可观的利润必须开拓新的经营领域,这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扩张。
仅仅依靠降低成本而赚取利润已经不可行了,金融机构必须设法增加收益,而这并不是所有的银行经营者都能胜任的。
如同美国第一联合银行董事长爱德华·克鲁兹菲尔德所言:“其资产低于500亿美元的银行难以竞争,这样的银行无力进行必要的科技、产品开发和人才方面的投资。
”一、美国银行业并购的阶段性特征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因为并购后的企业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以及增强了持续的获利能力。
回顾9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金融业并购的历程,可以发现美国金融业并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综述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综述中外企业并购重组是指中外两国企业为了实现各自发展目标,通过并购或重组来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行为。
自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频率和规模也不断增加。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综述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趋势、动因和影响。
首先,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中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迅速获取对方企业的技术、市场、品牌等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中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呈现出多元化、高度专业化的特点。
例如,今年以来,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中外汽车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获取电动车技术和市场份额。
其次,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有多种,包括资源整合、市场拓展、品牌扩大等。
首先,中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
通过合并,企业可以整合双方的生产、技术、销售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中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收购对方企业,企业可以快速进入对方企业所在的市场,从而实现市场的快速扩大。
最后,中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品牌扩大。
通过收购对方企业的品牌,企业可以迅速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再次,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影响。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
首先,中外企业并购重组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其次,中外企业并购重组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整合资源,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最后,中外企业并购重组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国内外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战略目标,通过购买或兼并其他企业的资产、股权或业务来实现的行为。
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变量。
本文将对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进行综述。
1.经济效益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是企业并购决策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并和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壁垒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降低成本并增强竞争力。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性,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份额,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回报。
2.战略目标理论战略目标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源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
企业在制定并购策略时,通常会考虑到自身现有资源能力与目标市场的差距,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并加快实现战略目标的进程。
企业并购的战略目标包括国际化、多元化、垂直一体化等。
3.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理论认为,企业并购行为受到企业经验积累的影响。
企业通过一系列并购行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并购决策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企业在并购决策中会参考过去的并购经验,评估风险和机会,并选择最合适的并购战略和实施方式。
4.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谈判成本、合同监管成本、交易执行成本等。
通过并购可以消除市场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
5.市场势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行为主要受到市场势力的影响。
市场势力包括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市场结构等因素。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地位,改变市场结构,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6.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避免错失市场机会。
企业在制定并购决策时会考虑自身发展的机会成本,即如果不进行并购,可能会错失的机会。
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与效应分析近年来,中国对外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动因与效应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动因、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发展历程中国海外并购的起步较为早期,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尝试。
但直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海外并购才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主流战略之一。
2005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量达到了16亿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1559亿美元,增长了98倍。
2. 动因2.1 市场需求中国海外并购的首要动因是市场需求。
中国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企业需要海外市场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此外,借助海外并购,企业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在国际市场的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认知度。
2.2 资源获取另一方面,中国海外并购的另一重要动因是资源获取。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资源瓶颈问题,包括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
海外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取外部对自身经济发展有益的资源,包括原材料、技术和品牌等。
3. 效应3.1 产业升级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获取到外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有助于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此外,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来摆脱过剩产能,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3.2 中国品牌影响力提升中国海外并购还可以帮助中国品牌加强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品牌认知度。
此外,通过优秀的品牌和技术,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
4. 影响因素4.1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中国海外并购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在税收、外汇和监管等方面的管控对于并购的顺利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国家对于重点行业的引导和扶持也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
4.2 文化和商业环境文化和商业环境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需面对的重要挑战。
不同国家的商业模式、文化背景以及法律法规等差异,对于企业的并购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企业需要在并购之前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商务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企业并购绩效及动因理论梳理
企业并购绩效及动因理论梳理提要当前,财务学界对于并购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和企业并购后的绩效。
本文主要是对并购绩效理论和并购动因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关键词:财务学;并购绩效;并购动因一、并购绩效的界定对于公司并购绩效的界定,毛道维等认为,并购绩效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后是否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应、管理的协同效应,突出企业的主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
彭志刚等认为,企业的并购绩效可以分三个层次解读,即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主要分析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否有利于国有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盘活国有资产。
中观层次主要分析上市企业的并购活动对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影响和证券市场对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的影响两方面。
微观层次主要分析上市企业从事并购活动对自身产生的影响,例如企业主营业务的扩张、产品结构和资产结构的优化升级、管理机制的转变及经营能力的提升等。
李志学认为,企业的并购绩效应该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同时还应该包括“效率”、“效益”两个方面。
效率是指“是否正确做了事”,并购是否如预期那样产生了经济效应和管理效应;效益是指“是否做了正确的事”,即并购是否能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
笔者认为,并购产生的“效益”其实是企业通过并购后导致企业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各项“效率”的提升而获取的。
所以,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先产生“效率”进而获得“效益”。
笔者认为,企业并购最终的目的是获取效益,而且并购产生的“效率”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释放期”。
因而从事并购研究更应关注并购中长期的“效益”变化。
二、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并购动因是企业进行并购活动的起点,并购绩效是企业并购活动的结果。
研究并购绩效必须对于企业的并购动机有较为透彻的掌握。
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起到主要决策作用的是并购方的控股股东或者是企业的“内部人”——管理层。
本文从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角度对传统的并购动因进行梳理总结,再对当前我国并购市场主要参与主体的动机进行分析。
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1.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兼并与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从19 世纪末至今,西方国家已经历了六次并购浪潮。
企业并购动因是促成并购行为的发端,可以解释为诱发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
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并购动因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
一是协同效应理论。
Ansoff ( 1965 )最早提出协同效应理论,即指并购双方资产、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或协同从而提高公司业绩和创造价值,使合并后公司的整体业绩大于合并前各自原有业绩的总和。
Berkovitch和Narayana(1993)也将企业并购动因归结为协同效应或效率,并分析该动因对合并后企业收益的影响。
Sirower ( 1997) 认为如果并购后的业绩改进已经被市场预期,那么该预期将以并购溢价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归集到目标公司股东手中。
Hagcdoom、Duysters(2000)在对计算机行业的并购研究中证明,在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上相近的两个公司合并有利于发挥双方技术协同效应,促进技术资源的重新配置。
协同效应理论包括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以及管理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假定存在着规模经济,合并后可以对企业规模进行扩充和调整,达到最佳规模经济,使相关业务单元的成本降低。
Stigler(1950)认为公司间的并购可以减少竞争者,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从而导致市场垄断。
即使不能形成垄断,也可以由于并购扩大的规模效应构成潜在进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
Meeks(1997)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为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企业控股权的更迭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和证券交易而产生的。
此外,合并后企业将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融资风险与成本下降。
Hannah和Kay(1977)认为税收制度有时会鼓励企业参与并购,其一是营业亏损和税收抵免的延续,通过将利润向亏损企业转移,实现合法避税。
跨国并购的认识及动因
跨国并购的认识及动因摘要:全球性的制度变迁,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格局,也导致了跨国并购时代的到来。
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跨国并购这种内部化行为来替代外部市场,根本在于其可以有效节省交易成本。
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变迁,跨国并购越来越显示出企业家动机主导下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选择,这也为实证分析所验证。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跨国并购可以分为外生性动因和内生性动因,归根到底是:在制度变迁的外因诱导下,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家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两者交集共同促进的内部化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并购交易成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向国际进军以并购的手段进行海外扩张正成为中国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
早在2002年,中海油就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两块石油天然气田;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举跻身世界三大PC厂商;2005年7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2942.3万澳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蒙托煤矿25.5%的股权;而最近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又将这一趋势推向一个高潮,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业务。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大潮可谓风起云涌。
当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跨国并购,并且渐渐演变为一波浪潮时,人们不禁要问:应如何认识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动因是什么?一,跨国并购与交易成本冷战时代结束后,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重大制度变迁,一方面大大解放了世界生产力,全球企业竞争更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谋求以更快的速度整合与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企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信息不对称状况,促进交易成本总体趋于下降,然而企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更趋复杂。
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行为而进行的国际生产领域的扩张,也是一种组织结构的创新。
跨国并购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种组织创新模式,就在于其是一种可以节省交易成本的合约选择行为。
跨国并购的形式有以下三种:1.横向跨国并购。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探析讲解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探析1.企业并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与并购意义相关的三个概念是合并、兼并、收购。
合并(Consolidation)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成一个新的企业,特点是伴有产权关系的转移,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兼并(Merger)相当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A公司兼并B公司,A保留,B公司解散,丧失法人地位。
收购(Acquisition)指A公司通过出资出股,达到对目标B公司的控制,同时A公司的法人地位丧失或转移。
从经济意义上而不是法律意义上讲,这三种方式通常并无大的差别。
我们经常讨论的并购(M&A)系指上述三个概念的全部或部分含义。
企业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所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企业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或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
并购(M&A)按并购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可分成三类:水平并购(横向并购):并购企业的双方或多方原属同一产业,生产同类产品。
垂直并购(纵向并购):并购企业的双方或多方之间有原料生产、供应和加工及销售的关系,分处于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不同阶段。
是大企业全面控制原料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建立垂直结合控制体系的基本手段。
混合并购:同时发生水平并购和垂直并购,或并购双方或多方是属于没有关联关系产业的企业,通常发生在某一产业的企业试图进入利润率较高的另一产业时,常与企业的多元化战略相联系。
并购按出资方式,也可分为三种形式:现金并购,指并购公司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取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
目标公司的股东得到了所拥有的股份的现金支付,从而失去了任何选举权或所有权。
股票并购:指并购公司采取增加发行本公司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
第2讲企业并购的动因
基于对企业组织经验旳上述认识,我们能够把企业组 织资本界定为:组织资本是指企业和企业内部利益 有关者形成、积累和利用企业组织经验旳程度和能 力。一般而言,企业形成、积累企业组织经验旳程 度越高,利用组织经验旳能力越强,企业旳组织资 本也就越大越强;企业形成、积累企业组织经验旳 程度越低,利用组织经验旳能力越弱,企业旳组织 资本也就越小越弱。
24
2.企业资本旳类型及其流动程度 从利益有关者相互制衡旳角度看,企业资本具有共享
旳特征。按共享旳程度,能够把企业资本划分为下 列三种类型: 1.普遍共享型企业资本 普遍共享型企业资本是指对全部或部分行业旳企业都 普遍合用旳资本。这么旳企业资本涉及诸如组织资 本中旳一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中旳小区资源,政 府公共秩序方面旳资源如法规、宏观经济政策等, 对某些行业普遍合用旳顾客资源、供货商资源;投 资资本中旳金融机构,对某些行业旳部分企业合用 旳不安定旳自然人股东和机构股东等。
20
从企业旳角度看,企业旳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和企业旳内部利益 有关者经过与企业外部利益有关者旳联络获取并利用稀缺资 源旳能力。这里所说旳外部利益有关者,涉及顾客、供货商、 小区、政府等。社会资本涉及显现旳社会资本和潜在旳社会 资本两种形式。显现旳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和企业旳内部利益 有关者从已经形成旳与企业旳外部利益有关者旳联络中获取 并利用稀缺资源旳能力。潜在旳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和企业旳 内部利益有关者经过挖潜与既有外部利益有关者旳联络,或 经过扩大外部利益有关者旳范围和规模,来增长企业和企业 内部利益有关者获取并利用稀缺资源旳能力。企业旳社会资 本体现旳是企业内部利益有关者与顾客、供货商、小区和政 府等企业旳外部利益有关者之间旳相互制衡关系。
14
所以,从利益有关者旳角度看,我们所说旳企业资源 实际上就是指企业旳资本,而这里所说旳企业资本 是指企业从企业旳利益有关者旳相互制衡关系中获 取和利用稀缺资源旳能力。
腾讯海外并购战略动因与绩效研究——以腾讯并购RiotGames为例
腾讯海外并购战略动因与绩效研究——以腾讯并购RiotGames为例腾讯海外并购战略动因与绩效研究——以腾讯并购Riot Games为例引言: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国际化战略的发展。
其中,腾讯海外并购一直是其重要的战略举措之一。
本文将以腾讯并购美国游戏公司Riot Games为例,深入探讨了这一并购的动因以及绩效。
一、腾讯海外并购战略的动因腾讯海外并购战略的动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扩大海外市场份额腾讯是一家以中国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司,在国内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趋于饱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空间越来越有限。
因此,海外市场成为腾讯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寻求新的增长引擎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业务模式可能会面临瓶颈。
通过海外并购,腾讯可以获得新的增长引擎,推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3. 接触新的技术和创新腾讯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技术和创新的发展。
通过并购海外公司,腾讯可以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二、腾讯并购Riot Games的背景腾讯于2011年收购了美国游戏公司Riot Games,使得其成为腾讯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Riot Games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和运营多人在线游戏的公司,其旗舰产品《英雄联盟》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欢迎。
1. 市场占有率的扩大腾讯收购Riot Games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游戏市场的影响力。
《英雄联盟》是一款全球知名的游戏,通过收购Riot Games,腾讯进一步巩固了在游戏行业的领先地位。
2. 技术和创新的融合Riot Games在游戏开发和运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与其合作,腾讯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和创新理念。
这对于腾讯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可以推动其在游戏行业的发展。
三、腾讯并购Riot Games的绩效分析腾讯收购Riot Games不仅是为了巩固其在全球游戏市场的地位,更是为了拓展其游戏业务的边界。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西方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并购理论的发展也是围绕并购浪潮,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
1.关于横向并购和规模经济动因。
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随着美国国内铁路网的建成,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出现的。
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美国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这一阶段的并购被美国学者称为“垄断并购”(Stigler,1950)。
随着美国经济的工业化,许多公司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企业经营上的协同。
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占有销售额的大部分,这些企业将趋向“合谋”。
结果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
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
2.纵向并购和协同效应目标。
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
无线电技术使得各种产品可以通过全国性广告进行宣传,而汽车业的发展使货物运输变得更方便,从而大大节省了产品的销售成本。
除此之外,整个生产链条中对各种部件质量要求的提高,共同引发了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热潮。
经济学家们(Arrow,1975;Alchian,Crawford and KlEin,1978;Williamson,1975)对这次并购做出了解释,主要观点是企业纵向联合,将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家兴起并购以来,已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浪潮,使得企业并购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注重的重点1。
每次并购浪潮中,企业的并购动因各不相同。
西方经济学者通过对并购浪潮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并购浪潮理论,通过企业的并购行为与其他经济因素相结合来解释并购浪潮的发生。
主要包括新古典综合理论、协同效应理论、托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和实行调整的一种手段。
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也是企业并购的驱动因素之一,认为随着机构持股比重的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进展使得企业的并购的防碍减少,这些因素都为企业实行并购提供了有利因素。
新古典综合理论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追求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获得经济利益。
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通过横向并购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如使用新的技术、新的分工与协作等等。
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企业相关人员的综合利用、营销成本的节约、融资成本的节约等途径来实现。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能使得资源向该企业集中,使企业获得市场份额,提升了市场集中度从而获得了相对应的市场势力,以此来提升产品价格,获得垄断利润。
同时企业的并购能够实现企业跨地区经营,突破本地市场规模的限制占据另一市场地区达到垄断的目的。
税负效应理论认为猎取税负减免是企业实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一些亏损的企业因为亏损能够在若干年内补充,所以有一些大的企业想并购一些亏损企业以此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
同时该理论还认为通过实行并购还能够为资金充裕的企业找到出路。
该理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大于两个企业分产出之和。
其主要体现在治理的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的协同效应等。
治理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当两个企业治理水平有差异时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将会表现出治理水平的综合大于两个单个企业治理水平之和。
公司并购动机与效应分析
管理协同假说。 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一个高效率的管理团队,其管 理能力超过了公司日常的管理需求,该公司便可 以通过收购一家管理效率较低的公司来使其额外 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A公司的管理效率优 于B公司时,A、B两公司合并能提高B公司的效 率。 公司并购可以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因为并购活动 使目标公司非管理性的组织资源与收购公司过剩 的管理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经营活动效 率得到提升。
吸收股权并购,被并购企业股东没有得到现金收入和 资本收益,这样并购企业可以在不纳税的情况下,实 现资产的流动和转移。
三、并购的作用
1、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减少市场 竞争。 并购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控制能力, 包括对价格、生产技术、资金筹措、客户行为 等各方面的控制能力。
三、并购的作用
海尔公司在发展的道路上,并购整合是其重要特征 ,海尔充分发挥了海尔的管理优势,在企业兼并方 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 海尔的总裁张瑞敏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
他认为国际上兼并分成三个阶段,当企业资本存量占主导 地位、技术含量并不占先的时候,是大鱼吃小鱼,大企业 兼并小企业; 当技术含量的地位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时候,是快鱼吃慢 鱼,像微软起家并不早,但它始终保持技术领先,所以能 很快的超过一些老牌电脑公司; 到 90年代是一种强强联合,所谓鲨鱼吃鲨鱼,美国波音 和麦道之间兼并就是这种情况。
(2)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
由于公司股权过度分散或者有能力的管理者稀缺 等原因,股东难以直接通过“用手投票”的方式 更换无效率的管理者,只能通过外部接管来解决 这个问题。 公司并购动因:通过并购来更换无效率的管理者, 认为另一个管理团队可能会更有效地管理该公司 的资产。
欧盟银行业并购的进程、动因与绩效评估
欧盟银行业并购的进程、动因与绩效评估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发展、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政府管制的逐步放松以及现代科技的迅猛进步,共同推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业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欧盟银行业并购活动成为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一系列大规模并购,欧盟银行业中银行数目大量减少、资产与负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
欧盟银行业并购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欧盟地域局限以及欧盟银行业激烈竞争促使欧盟银行业向外扩张,实现跨境并购;二是单一金融市场建设下的放松管制、欧元启动、金融全球化等外部环境均有利于欧盟银行业开展并购活动。
通过并购,欧盟银行业逐渐形成泛欧银行、国际化银行、全能制银行、控股银行等特点。
为了检验欧盟银行业2004-2007年并购新高潮期间的并购效率,本文选取该阶段欧盟15国中发生并购行为的77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这77家银行的总资产占欧盟15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80%以上,通过利润函数模型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而得出最新的欧盟银行业并购浪潮产生正效应。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欧盟银行业以稳健著称。
但近年来,受美国金融业发展模式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欧盟大型银行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盟银行业也遭受巨大损失。
但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也为欧盟银行业并购带来良机:一方面,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个银行之间的并购资产要求不断提高,风险日益加剧,银团并购将成为欧盟银行业未来并购的新趋势;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东欧国家面临着经济衰退、货币贬值、资金外逃等问题,东欧国家逐渐成为欧盟的“次贷”新发源地,因此欧盟银行业的下一步并购目标有可能将大规模转向亚洲新兴市场。
欧盟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以间接投资为主,这与中国金融体系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状态十分相似。
通过多年改革,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初具现代化特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是中国银行业深层次的问题依然突出,与世界先进银行仍存在差距。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1 引言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
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2 国内学者对并购理论的研究由于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发生的企业并购,是在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我国的企业并购及其理论早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理解中国的企业并购动因,应先了解中国企业的并购历史。
严格来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应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
依据这一定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可以看成不同的两组市场合约的对接和叠加过程。
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起源和产权结构是因战时的动员经济体制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品经济体制对私人工商业的私有产权的剥夺、赎买和分封的结果”。
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企业的并购动因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企业并购的过程分为起步阶段(1984-1987)、第一次并购高潮(1988-1989)、低落阶段(1989下半年-1992年初)、第二次并购高潮(1992至今)。
由此可以的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有如下:2. 1 消费亏损理论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消除亏损的一种机制。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受着长期的、涉及面广的、规模庞大且不断膨胀的企业亏损问题的困扰,并购是消灭亏损企业的一个有效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一、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西方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并购理论的发展也是围绕并购浪潮,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
1.关于横向并购与规模经济动因。
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随着美国国内铁路网的建成,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出现的。
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美国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这一阶段的并购被美国学者称为“垄断并购”(Stigler,1950)。
随着美国经济的工业化,许多公司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企业经营上的协同。
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占有销售额的大部分,这些企业将趋向“合谋”。
结果企业的价格与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
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
2.纵向并购与协同效应目标。
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
无线电技术使得各种产品可以通过全国性广告进行宣传,而汽车业的发展使货物运输变得更方便,从而大大节省了产品的销售成本。
除此之外,整个生产链条中对各种部件质量要求的提高,共同引发了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热潮。
经济学家们(Arrow,1975;Alchian,Crawford and Klein,1978;Williamson,1975)对这次并购做出了解释,主要观点是企业纵向联合,将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与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许多公司还利用本公司拥有的所在行业的专属管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企业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企业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公司管理间的协同。
(发展集团先以发电为主业,进一步进入运输业、再进一步控股矿山)3.混合兼并与多元化经营动机理论。
第三次大的并购浪潮发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这次并购浪潮发生的背景是西方财务计划与管理体系及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多元化经营动机理论。
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与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与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与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既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完成,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完成。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元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
企业可能仅仅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或其潜力已超过了行业容量而缺少内部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混合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潜力。
财务协同效应也对这一时期的并购做出了解释。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
有大量内部现金流与少量投资机会的企业拥有超额现金流。
有较低内部资金生产能力与大量投资机会的企业需要进行额外的融资。
这两个企业的合并可能会得到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
Nielsen and Melicher(1973)的实证研究发现,当收购企业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收购企业该比率较小时,作为兼并收益近似值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溢价比率较高。
这意味着从收购企业到被收购企业的所在行业存在着资本的再配置。
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并后企业的举债能力大于兼并前两个企业举债能力之与,这就提供了投资收益的税收节约。
这一观点也常用来解释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活动。
这一时期基于管理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从管理学角度来解释并购的诸多理论,Mueller(1969)建立了最全面的混合兼并的管理主义解释,这种理论认为管理者往往采用较低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反映了管理者与公司股东间出现的代理问题。
4.金融创新与潜在价值低估理论。
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随着新的融资工具的创新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这次并购浪潮扭转了上次并购浪潮跨行业并购的趋势,转而注重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原因是,金融创新工具,特别是垃圾债券的使用,使杠杆融资被广泛应用,企业很容易筹集大量现金进行并购,任何企业,只要经营表现稍微不善,则就有可能成为被收购的目标。
同时在这一阶段,分拆作为收购的一种形式占到了80年代并购总额的45%。
杠杆交易的滥用最终导致了反接管法、联邦新税制、破产法的实施与对银行监管的强化。
对这一阶段并购活动的理论解释主要是Tobin(1977)的q值理论与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
Tobin(1977)的q值理论主要阐明了在不考虑资本利得税的条件下,当企业证券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时,并购将更可能发生。
之所以如此,源于在股票市场上,许多机构投资者由于强调短期的收益而往往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缺乏投资兴趣,导致这些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同时,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较高,也使得许多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远高于其历史账面价值,使得这些公司成为有自由资源的公司兼并投资的对象。
这些都证明了Tobin关于公司价值的论述,也从另一侧面表述了企业并购的动因。
这一时期用以解释杠杆收购行为的另一种理论是Jensen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他认为企业要使效率及股价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就必须支付给股东,但是公司的管理层往往没有积极性向股东支付这些剩余现金流,这时只有为公司寻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降低管理者所控制的资源数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当为额外的投资寻求新资本而进行融资时,管理层也会受到来自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使其行为决策更符合债权人或股东的利益。
因而,并购成为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工具。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许多企业还利用并购进行合理避税,如可以通过并购一些没有或只有较小股利支出的成长型企业,并在其进入成长期后再将其出售,从而以资本利得税来代替一般的所得税。
另外,一个盈利能力强的企业,通过与一个有累积亏损的企业的合并,可以达到少交甚至不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5.全球化与外部冲击理论。
全球化,信息技术,管制的放松及产业结构的变迁要求企业做出迅速调整,从而导致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全球战略并购浪潮。
这一浪潮在2000-2001年高技术领域的并购浪潮中达到了高潮。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竞争的加剧,竞争的加剧又迫使世界各国普遍放松监管政策,这就给并购创造了较有利的企业内部压力与外部环境。
跨国公司在这一次并购浪潮中成为领导力量。
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东道国获得经营收益,是因为他们拥有多种所有权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如管理、技术知识、品牌或商标优势等。
跨国企业研究专家(Caves,1982)对跨国并购进行了总结:“纵向的跨国企业将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而横向跨国企业将无形资产的市场内部化。
”Mitchell and Mulherin(1996)提出了并购的外部冲击理论,阐述了并购的发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技术革命、全球化、政府监管的放松等变动而引起的。
Weston(2002)也提出了当今跨国并购产生的七大推动因素,它们分别是:技术进步,全球化与自由化贸易,监管松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经济互补推动的技术赶超,产业组织的变迁,企业家个人的才能以及股价的上升、利率的降低与经济的持续增长。
由于实践中存在着过高的兼并失败率,使得西方学者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兼并的动机上。
他们通过对荷兰等许多国家大量兼并案例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追求市场控制力、增加利润、增加股东价值、增加销售额、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等经营目标的经济动机,仍然是企业兼并的主要动因。
K.D.Brouthers等(1998)认为,兼并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与战略动机三类。
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
这些研究,为购并动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并购发生以来,并购金额占一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一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学家从研究并购动因转向更多地以实证方法来研究并购效应。
1.并购与产业集中。
许多研究并购的文献对于并购会引起垄断表示了担忧。
美国经济学家Mitchell and Mulherin(1996)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被并购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目标公司都集中于某些产业,表现出被并购产业集聚的特征。
同时,研究还发现,并购事件的发生呈现出很明显的波浪性。
An-drade and Stafford(1999)在对1970-1994年并购公司的研究中,也发现并购公司有类似的并购产业集聚的特征。
Andrade,Mitchell and Stafford(2001)按并购金额对近几次并购浪潮中并购企业所在行业进行排列,然后对这些行业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这些行业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这说明,在某一次并购浪潮中处于并购高峰的行业在下一次并购浪潮中并不一定就是并购发生的主要行业。
如果并购企业长期经营状况不佳,则它就不对市场形成威胁。
但是,许多数据显示并购企业在长期中虽然销售额较低,但利润却比较高。
人们认为其中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企业通过市场垄断力量获得了超额利润。
但是,Healy,Palepu and Ruback(1992)研究发现,产业利润率的提高来源于运营资本投资水平与工厂、设备管理能力的提升。
Pautler(2001)通过大量的数据也说明了在1974-1998年间并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集中的趋势。
相反,Weston的研究表明,为适应全球市场的调整,衡量行业集中度的指标平均集中比率下降到约25%。
Gowrisankaran and Thomas(2002)以动态垄断公司模型为基础对兼并在长期中是否会引起垄断做了一次实证研究。
模型假定,存在合理的代理费用,兼并在行业内部进行与规模收益不变。
结果发现,并购只有在这一行业的供给相对无弹性,而需求相对有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这表明垄断公司借助垄断力量提高市场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
产业组织理论也认为,产业集中并不能与缺乏竞争划上等号。
一个产业内的公司可以在产品质量、品种、耐用性、售后服务及服务支持等各个方面展开竞争,旧的理论所认为的高度的产业集中将导致垄断或少数大公司合谋的观点并不适用当今异质产品成为消费主流的社会。
大公司市场份额的增加得益于他们的高效率与良好经营。
2.并购与资源配置。
并购在经济中主要发挥两种作用:扩张与收缩(Jovanovic and Rousseau,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