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用典

合集下载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

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

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曾即孔子弟子曾参。

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

《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

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

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

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

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的书法艺术形式。

对联字数不等,字数相等的为工整联,字数不等的为参差联。

一、对联的典故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用于驱邪避害的物品,由两块桃木板制成,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

到了汉代,桃符逐渐演变为春联,人们在桃符上写上吉祥的文字,用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二、对联的趣事
关于对联,民间流传着许多趣事。

1.苏小妹打趣苏东坡脸太长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有一次写了一副对联: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他的妹妹苏小妹看了之后,笑称:“哥哥的脸太长了,这副对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你的脸。

”苏东坡听了,哭笑不得。

2.乾隆皇帝的对联趣事
乾隆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帝,他也非常喜欢对联。

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来到一家酒楼。

他看到酒楼门口的对联写道:天下第一楼
乾隆皇帝觉得这副对联太过于狂妄,便提笔写了一副新的对联:
地下第二泉
酒楼老板看到乾隆皇帝的对联,顿时哑口无言。

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对联典故

对联典故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

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 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 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止。

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

”未等清照表态,明诚抢先应诺,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三多福寿子;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四诗风雅颂。

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明诚毫不谦让,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乌龟方姓乌,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

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老鼠亦称老,清照嫣然一笑,将明诚轻推一旁,提笔而书: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拉着明诚夫妻,连连干杯!至此,明诚也不得不服清照锦心秀口,机敏过人。

洗手间对联本来,洗手间有一对联,“来时匆匆,去也冲冲”3天后,第一小间门上贴有字条:“有小便宜,得大解脱”一星期后,旁边贴上:“有小便,宜。

得大解,脱”10天后第二小间门上贴有:“进去三步紧, 出来一身轻”两天后,旁边贴上:畅通上下, 集雅东西”,横批“新陈代谢”15天后,第三小间贴有:“来前百步紧, 出后一身松”,横批“愉悦身心”。

楹联对仗用典例释1

楹联对仗用典例释1

楹联对仗用典例释1漆园丁按:对联属于国学的范畴,写作对联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运用,学习文史专业尤其不可忽视。

写作或品评对联,须立足于寄托、意境、情感、气势等,绝不可以辞害意。

但对联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否则就不是对联。

对联的格律比较宽松,不必要求押韵,但须讲究平仄,最重要的是对偶。

宽泛的平仄以词组为单位,严格的平仄以音节为单位,即以每个词组或音节的末字为准,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对句与出句平仄相对,上下联的末字仄起平落。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形成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

对偶的基本要求是词性相对,有工对、宽对、流水对。

这里的例释材料从一位博友的博客中引过来,例释只是对偶的型例,并不是说非如此对偶不可。

有些型例显得死板,工而不巧,然多有工整灵巧者,可资观玩,亦可训练对偶用语习惯。

分韵排列只是一种排序形式,无关紧要。

且音律与时俱进,古韵可知而不可用。

文中用典奇多,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裨于增长知识。

引载于此,提供参考。

01、ong\eng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牛女:牛郎、织女二星。

河,银河。

参商:二星名。

《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有二子,长阏伯,季实沉。

兄弟不睦,日寻戈矛。

帝迁阏于商丘,主辰;迁沉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

斗:北斗七星。

戍旅:守边塞的兵卒。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日曈曚。

腊屐对渔篷。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叆叇(àidài):浓云蔽日之状。

曈曚(tóngméng):日初出将明未明之状。

蜡屐:晋代阮孚好蜡屐,谢灵运亦有登山蜡屐。

梅子雨:即黄梅雨。

五月江南雨,迎梅又送梅。

有历史典故的对联

有历史典故的对联

有历史典故的对联展开全文有历史典故的对联,你收集了多少个,那么,关于有历史典故的对联分享给大家,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有历史典故的对联,一起来看看吧!1、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

众无以相对。

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皆喝彩。

2 、刘贡父善属对。

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

刘对道:四诗风雅颂。

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3、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

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

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4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

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

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

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击破水底天。

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5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

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6、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

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7、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

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8、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

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

守令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

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9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有哪些运用了典故的对联?

有哪些运用了典故的对联?

有哪些运用了典故的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是中华民族的独创。

是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此常用典故。

2005年,国务院把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让我们盘点下有哪些运用了典故的对联。

琅玕岁报平安竹锦绣春开富贵花琅玕(láng gān):传说中的仙树,典出《尚书》。

平安竹:典出唐代笔记小说《酉(yǒu)阳杂俎(zǔ)》。

这副对联脱胎于元代诗人郭钰的诗句“锦绣春明富贵花,琅玕书静竹平安。

”画眉喜仿张京兆点额欣谐宋寿阳画眉:典出《汉书.张敞传》。

点额:典出《岁时记丽》。

该对联寓意夫妻恩爱。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脱胎于唐李商隐的《乐游原》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上联和下联的后半句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千秋绝唱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孔姓人物典故。

上联:典出清代戏剧大家孔尚任所著《桃花扇》。

下联:典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

立志欲拿云,且邀来四壁琴书,五更灯火求知图报国,莫辜负门前立雪,座上吟风拿云:典出唐代李贺的《致酒行》中名句“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五更灯火:典出名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

门前立雪:典出《宋史·杨时传》:程门立雪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这副赞美老师的对联用了六个典故,西席:尊称老师。

典出清《称谓录》。

桃李:学生。

典出西汉《韩诗外传》。

桑梓:家乡。

典出《诗经小雅小弁》。

东坦:女婿。

典出南朝《世说新语》。

龙蛇:非凡人物。

典出《左传》。

楷模:典出清《广群芳谱》。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对联吧,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对联】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别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典故】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的发展阶段】1、对偶阶段2、骈偶阶段3、律偶阶段【对联的种类】按用途1、通用联——春联,例如;''堂绕紫气臻福禄,庭盈春光添寿禧''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对联的历史典故

对联的历史典故

对联的历史典故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我国的对联文化博大精深,它代表着古代传统文化的智慧,现在依旧充满魅力,那么你知道对联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下面小编就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吧!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1、宦官自讨没趣。

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2、唐寅嘲商人。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3、进退两难。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

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4、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春节,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

有个穷秀才因无钱,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5、郑板桥联辱知府。

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交忠朝庭因受百姓横批:前程金修。

对联中常用的典故知识

对联中常用的典故知识

对联常用典故1、元日花雪: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2)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因事下殿,积雪满衣冠,回殿奏陈,武帝以为祥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

花雪,即霰,亦即雪前先降下的雪珠,《诗经》中“有先集维霰”之句,《韩诗》解“霰”为“英”,英即花瓣。

沈约据以解作“花雪”。

宋明帝《帝图颂》“甘露降和,花雪表年”,梁简文帝《谢东宫赐裘启》“地卷朔风,庭留花雪”,均用此典。

(典见《宋书•符瑞志下》)2、立雪程门: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夜间适逢雨雪交加。

但他从师心切,不为所动,恭候不懈。

至天明,积雪已没及膝盖。

菩提达摩见其求道诚笃,终于收他为弟子,授予《楞伽经》四卷。

唐方干《赠江南僧》所云“继后传衣者,还需立雪中”,即咏此事。

我国古代崇儒,佛家故事流传不广,另有儒者立雪故事,则为世所广传,即宋代学者杨时事。

杨时被尊为龟山先生,通经史,能诗文。

早年中进士后调官不赴,远从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为师。

一日往谒程颐,程颐方暝目而坐,杨时与同学游酢侍立一旁。

及至程觉醒,二人鹄立多时,门外积雪已一尺。

谢应芳《杨龟山祠》诗,有“卓彼文靖(杨时死后谥“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句,正指此。

后遂以“立雪程门”喻尊师重道之诚。

(典见《景德传灯录》、《宋史•杨时传》)3、一字诗:古代文人重视诗文语句的锤炼,常常为了一句一字而反复琢磨,一再推敲。

杜甫诗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所谓“呤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均极能表明诗人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

晚唐诗僧齐己作《早梅》诗,前四句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暧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诗成后,自觉尚不满意,就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后人因称改一字而使全篇生辉者为一字师。

(典见《五代史补》4、笔扫千军:唐天宝十四载(755)春,杜甫曾作古风《醉歌行》,安慰落第归来的从侄杜勤“暂蹶霜蹄未为失”,并赞赏其文章和书法:“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有典故的对联

有典故的对联

有典故的对联一、什么是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是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对联是由两句话组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每句话称为一联,两联相互呼应,称为一副对联。

对联通常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用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祝愿祈福、展示才学风采等。

对联有许多讲究,如字数要相等、词性相当、结构对称、平仄相谐、内容相关等。

对联还有很多种类,如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

二、对联的典故对联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艺术,许多对联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故事典故。

这些典故既是对联的灵感来源,也是对联的魅力所在。

以下就举几个例子,介绍一些有典故的对联。

1、岳飞墓前楹联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因被秦桧诬陷而被赐死。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和忠义,为他建立了岳王庙,并在其墓前立了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副对联既表达了对岳飞的敬仰和怀念,也表达了对秦桧的愤恨和鄙视。

其中“白铁”指的是秦桧的铁券,即宋高宗赐给秦桧的一块铁牌,上面写着“永不加罪”,意思是秦桧无论犯什么罪都不会被处罚。

这块铁券是秦桧为所欲为、祸乱朝纲的保护伞。

后人将这块铁券与岳飞的忠骨相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讽刺。

2、弥勒佛像前楹联弥勒佛是未来世的佛陀,常被描绘成一个大肚子、笑容可掬的形象。

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内,有一尊高5.6米、重116吨的弥勒佛像。

在其前面悬挂着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一身转戾气为慈悲心,万缘放下后即是菩提路。

这副对联既表现了弥勒佛的慈悲智慧和超然境界,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其中“大肚能容”指的是弥勒佛能够包容世间所有的苦难和不平之事,“开口便笑”指的是弥勒佛能够以笑看世间所有的荒诞和可笑之人。

这两句话也寓意着人们应该学习弥勒佛的胸怀和心态,不要与世争斗,而要与世和谐。

适合写对联的经文

适合写对联的经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常用于庆祝节日、纪念活动或装饰门庭。

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并且韵律协调。

在创作对联时,可以借鉴许多经典经文,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

以下是一些适合用于写对联的经文:
1.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联:温故知新承古韵,为人师表启今贤。

2.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对联:道行天下德为贵,名扬四海善为先。

3. 《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对联:高山仰止心自远,景行行止步无疆。

4.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对联:关雎和鸣映河洲,淑女君子共好逑。

5. 《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对联: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

6. 《孟子·离娄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联:得道多助福星照,失道寡助祸难逃。

这些经文既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适合用于创作对联。

当然,在创作对联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场合和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经文,确保上下联的意义协调且富有美感。

谈对联中的用典

谈对联中的用典

谈对联中的用典摘自:互联网概述“典故”一词,一般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正如《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本文所说的用典,当然也包括掌故。

由于历代文学史没有将对联提到应有的地位,或者干脆将对联纳入诗之内,故“典故”后者的释义,仅仅涉及诗文。

其实,对联如诗文一样,是完全可以用典的。

不用典,虽然一样能写好对联,甚至成为杰作,但用典恰当,通过引用史实或现成语句,不仅可精炼文字,节约篇幅,而且可使联文更有气势、有力量,如虎添翼;铺陈文采,如锦上添花;切中要害,如画龙点睛;总之,能增加艺术感染力。

自唐宋迄今,对联艺术由逐步发展到兴旺,又经过一段沉寂,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全面繁荣。

千余年来,对联佳作纷陈,其中不少用了典故,特别引人入胜。

用典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大体可概括为三种。

第一种直借直借是直接借用史实或人物、地理等,阐扬联文的主旨。

最早直借用典,恐怕要算唐李商隐的出句:“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和温庭筠的对句“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两位诗人为撰联直借用典开了个好头。

因为召公辅佐周武王至成王历任宰相三十六年,功勋显赫,而郭子仪以战功卓著升中书令后,任内主持对官吏的考核二十四次,政绩斐然,以此为对仗,正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直借用典可分为四个方面。

(甲)用正面典型赞正面人物,前面所举的对句即是。

又如毛主席赠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联:侯季多肝胆;刘卢自苦辛。

此联用侯瀛与季布献策献力、卢湛与刘琨同心同德这两个典故,既概述了对方于公于私的忠诚,又衬托出两人老同学之间的亲密友情,堪称言简意赅。

再如侯竹愚题潮州韩愈祠联:苏学士前传谪宦;孟夫子后拜先生。

联中引用了两位历史名人——苏轼与孟轲。

它不是直写韩愈继孟子以后在弘扬儒家学说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苏轼一样博学多才而遭谪遣,而是委婉地说,在苏轼被谪岭南之前的三百年,就有一个人被贬来这里,而他却是儒家道统继承者孟子之后又一个令人崇拜的代表人物。

对联之中的典故

对联之中的典故

对联之中的典故对联之中的典故对联运用典故,在对联理论学术研究中,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求正方家,并希望能起点抛砖引玉作用。

一、对联运用典故的要义•运用典故,本是文章的一重要手法和技巧。

《文心雕龙事类》谈到用典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

"这是说,写文章为证明某一意义,引用有关典故,是圣贤的大文章,经书的通用规范。

•那么,什么是典故呢?各种新旧辞书解释不一。

我认为,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比如有了丢羊补牢不算晚的生活经历,才会产生文字的"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典故。

•用典故,既然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引成事述故言"的技法,对联是文学中的另一文体艺术形式,它自然会大用典故。

•国华光夏甸;•民众乐春台。

•这副五言春联,就用了"国华"、"夏甸"、"春台"三个典故。

"国华"表示国家荣耀繁荣,语出《国语鲁上》"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夏甸"由"信彼南山,惟禹甸之"演化而来,禹建夏朝,故禹甸又称夏甸,用以表示中国。

"春台",指登高游乐的胜处。

词见《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再看一副古代倡导廉政的对联:•领郡愧难胜,愿闾阎俗变饮羊,人除害马;•同舟须共济,与僚寀政朝驯雉,节励悬鱼。

•联中几乎每个短句用了一两个典故。

这里就"饮羊"、"害马"、"驯雉"、"悬鱼"说说。

"饮羊"典出《孔子家语相鲁》:"鲁之贩羊有沈•氏者,常饮其羊以诈市人。

一副对联六个典故

一副对联六个典故

一副对联六个典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小编要介绍的是一副对联用了留个典故,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对联吧。

一副对联六个典故有这样一副对联: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

这副对联只有14个字,却巧妙地运用了六个典故,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语意丰赡,饶有情趣。

为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联意,本文对其中所用的典故略作如下分析:西席:尊称老师。

古人何以尊称老师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

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

故师曰西席。

”此事有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

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

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因为汉代室内的座次以“西席”(面向东方)为最尊。

“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的老师都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喻指学生。

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此话原来是谁对谁说的呢?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

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

在北方,他遇到个叫子简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

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

”接着子简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

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并渐渐地把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了。

著名对联典故

著名对联典故

著名对联典故1.金圣叹的生死诀别对:1.典故: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 被朝廷下令处死,金圣叹的儿子来送行。

临刑时,金圣叹见儿子悲痛,便出上联“莲子(怜子)心中苦” 让儿子对,儿子此时哪有心情对对子。

于是金圣叹自己对出下联“梨儿(离儿)腹内酸”。

2.原文:1.上联:莲子心中苦;2.下联:梨儿腹内酸。

3.解析:上联的“莲” 与“怜” 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 与“离” 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此联对仗严谨,一语双关,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2.纪晓岚巧对“文不如武” 联:1.典故:一次,纪晓岚乘船而行,遇一船与他并头而行,船上一个武夫人物出了一副对联后,拉帆快行,扬长而去,这副对联是“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纪晓岚马上明白了,这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古人的名字写的上联,鲁肃为东吴文臣,樊哙却是汉刘邦手下的武将,以此嘲笑文不如武。

纪晓岚苦思冥想之后,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箫和(萧何)”。

2.原文:1.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2.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3.解析:此下联中“笛清”“箫合” 与“狄青”“箫何” 是谐音,且也是一文一武。

暗示文官萧何能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显示了文官的作用之大。

3.蒋焘的拆字联:1.典故: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

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冻” 字拆开是“东两点”,“洒” 字拆开是“西三点”,十分巧妙。

蒋焘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我的下联对出来了,即‘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2.原文:1.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2.下联: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3.解析:此联巧妙地运用了拆字法,将文字的结构特点与生活场景相结合,既体现了文字的趣味性,又展示了蒋焘的机智和才华。

对联的典故

对联的典故

对联的典故对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把两句话放在同一横幅或墙上,上句作为下句的补充,形成一种呼应的关系,它的语言简洁有力,可以容纳较为丰富的含义,让人们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与美感。

可以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它古老而有厚重的历史意义,身处于当今文艺发展的世界,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美态。

关于对联的起源从古至今,对联的起源以及传播历史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它在历史上拥有极其丰富的根基,它在许许多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极其重要的桥梁。

古代的对联出现于汉代,用来示对方权势的象征,加强对方身份的地位。

在此之前,古代的对联出现在春节等重要的祭祀庆典活动中,是一种欢庆和祝福的风俗。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联在成语、谚语、歌谣中形成一种以视觉形式表达情感的表现形式。

从清朝开始,对联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对联的设计和表达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对联的由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文化和艺术的精粹,而且还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曾经在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发挥过着重要的作用,流传至今仍然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对联的典故文化和历史中充满了着对联的传说和典故。

有朝将天下对联,有大唐盛世对联,以及宋朝出现的绝妙反问对联,还有明代清新琅琅的对联,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大唐盛世》中的“上有四音,下有三联”,最初指的是五代晋朝的皇帝都统治了四国,隋朝的皇帝统治了三国。

在宋朝,李清照发明了著名的“反问对联”形式,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新的写作形式。

比如上句是“最是人间留不住,又是聚散千年间”,下句就是“却道天地容易改,只有人心难转移”。

晚明时期,有传说苏轼把对联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他在《竹枝词》中写道:“芳草来去无定时,香雪浮动有阴娘”,表达了他对芳草的思念之情,而下句“小花落地萧条处,可惜娇只见行”,则表达了他对青春消逝的悲伤之情。

对联创作与用典

对联创作与用典

对联创作与用典对联创作与用典用典是对联中常用的一种构思方法。

联中用典,语意双关,丰富了对联的内容,使人迁思妙想。

而且以典故对照现实,加深了思想深度。

用典作譬,还使对联文义含蓄蕴藉。

用典的材料范围很广,有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用名人语录、典籍词句,还有用戏曲等等。

蒲松龄自勉联的用典就是两个历史故事。

黄冈赤壁一副题联的用典是典籍词句: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上联出自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学士指苏东坡,他游赤壁,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和《赤壁赋》,体现了他的豪放风格。

下联则是引自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

联中用典位置,以上下联对应为多,但也有的不在同一位置上,如题于岳阳周瑜墓的对联: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厚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上联“顾曲”,意指周瑜精于音乐,当时有民谣曰:“曲有误,周郎颐。

”典出《三国志·周瑜传》。

下联“生亮”引自《三国演义》,周瑜临死前慨叹:“既生瑜,何生亮!”《三国志》并无此记载。

这两个典故,在联中位置一前一后。

还有只在一联用典,也是正常的:闻鸡起舞;跃马争春。

上联“闻鸡起舞”典故源出《晋书·祖逖传》,指晋朝名将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啼就起床,拔剑对舞。

用典有明与暗之分,所谓明暗是指读者看得出在用典故和读者看不出在用典故。

广东珠江亭有一副对联: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表面上看去像是没用典故,实际上却是用了典故的。

上联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句子,下联摘自苏东坡《前赤壁赋》。

作者巧妙地把典故融化在联中,不露痕迹,即使读者不知道其中在用典,也不影响理解这副对联中含义,知道它在用典,更觉得意味无穷,这就是暗用典故的妙处。

用典忌贪多、冷僻,用得不当,或如雾里看花,或如猜哑谜,因典伤意,是不可取的。

用典难在有新意,贵在藏而不露。

姓氏对联中的典故

姓氏对联中的典故

姓氏对联中的典故在姓氏对联中,一般是以先人典故入联,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后辈能继承祖业,光耀门楣。

碧纱笼护诗人草;金带围开宰相花。

这是一副王姓典故联。

上联指唐代王播的故事。

《全唐诗话》载,王播少时孤贫,曾寄扬州惠昭寺,随僧斋餐。

后僧因厌之,便于饭毕而击钟。

王播乃愤而在斋壁上题诗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题诗至此,为众僧阻止。

后来,王播出任是邦,因访旧游,见原诗已被碧纱笼护,王播又题一绝句:三十年前此院游。

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题完此诗,又将原诗向续成一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下联则为宋代王歧公、王荆公的故事。

据宋代周煇《清波杂志》载:有号金带围的药物,若开则城中当有宰相。

当韩琦为京城地方官时,一出四枝。

其中适逢家宴,韩琦自当一支,王珪当一支,王安石当一支,适陈太傅入门,又应一支。

后四人皆为宰相。

琴声字体中郎业;荔谱茶笺学士风。

这是一副蔡姓典故联。

上联叙述东汉蔡邕(伯喈)郎中的才艺,史实见《后汉书·蔡邕传》:“蔡邕,陈留圉人,字伯喈,性笃孝,博学,好词章、天性道在文章,深造自得;廉平称治绩,遗爱无穷。

联乃截取前半部而为之。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此联为诸葛姓典故联。

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是赞述诸葛亮隐居卧龙作《隆中对》,定鼎三分的故事,不赘述。

绛帷若族;铜柱后人。

此为马姓典故联。

上联的用典是:后汉马融,学博才高,授徒千人,尝坐高堂,施绛帐纱,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下联的用典是: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趾后,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遣兵十余家不返,居寿洽岸南,面对铜柱,全部以马为姓。

平阳世守三章约;子建才高七步诗。

此联为曹姓典故联。

上联出自曹参,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沛(今江苏沛县)人。

惠帝二年继萧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按照萧何制订的成法行事。

他委任属官,总是选择郡国官吏中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还经常宴请卿大夫和部下、宾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用典李岫春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

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

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曾即孔子弟子曾参。

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

《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

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

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

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

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民更始”出自《汉书·武帝》,这里是喻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改造旧的社会面貌,除旧布新。

下联的“开物成务”出自《易经·卜辞上》,这里是说毛泽东通晓万物之理,按理办事,从而得以成功。

“示我周行”,出自《诗经·大雅·鹿鸣》,这里是说毛泽东为全国人民指出了很好的建设新中国的方法和道路。

这些典故,一字不改,现成照搬。

整个对联对仗极其工整,气魄宏大,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既是用典之妙品,又是集成语联之佳作。

成都武侯祠联写得出人意料: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作者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

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致使岑后来迷路得返,当归功于此联之妙力。

此联作为墓祠联,不见悲寒之色,用典奇绝,笔法乃联中稀品。

毛主席当年游武侯祠时,对此联极为赏识。

下面谈谈用典的几种方式:拈用将古诗文中的原话照搬或稍加改动而成联,称拈用。

如杭州岳庙联: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上联引自岳飞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

”只将顺序颠倒一下,属拈来之笔,下联引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只改动几个字、即翻成新联。

掇合在一联里,将不同作品中的互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典故掇在一起,为同一主题服务,即称掇合。

如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此寥寥十字,便全面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

上联“生死一知己”,是说韩信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者,均为萧何一人。

世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理也。

下联是说,韩信在早年因家贫挨饿,幸被一洗衣妇人救助,才保全生命。

后韩谋反被捕,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之手,即是下联的含义。

出新即用原来的典故翻出新意。

如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庐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有何辩襄阳南阳据传此联为清代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府顾嘉衡所做。

有关部门对茅庐的所在地,多有争议,一说在湖北襄阳的隆中,一说在河南南阳。

顾嘉衡是清襄阳人,当时他正在南阳任职,地方人士要他证明茅庐的出处,顾颇感为难,于是便撰写一联于卧龙岗处。

意思是说既然诸葛亮对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扬名天下,又何必去为茅庐这一小事而争论不休呢?此联句显示了作者的大度胸怀。

脱化即用典用得不着形迹、使典故原来的风貌不易被人察觉。

例如湖南岳阳楼一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乍看不见用典,其实不然。

下联应是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脱化。

重在“忧乐”二字。

二字关情,用得极巧。

改造即对所用典故的内容做一番改动,以为己用。

请看下联: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传说此联为清代大学土纪晓岚所做,因他的府上人多次被庸医所误,故对不学无术的庸医恨之入骨。

为此,他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变成一幅嘲讽庸医的妙对。

按原诗的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华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因为身体多病,连老友也疏远了。

改联不变一字,只调换了“才”、“明”、“病”、“故”四字的位置,意思则变成为由于庸医所致遭财主嫌弃,由于总出事,故病人都不来求医。

可称神来之笔,令人称奇。

此为改造典故的很好范例。

当然,对用典的改造,不仅在于动字,有的可用原意,有的反其意而用等等。

这要作者通晓典故,掌握好用典的分寸及典故的内涵及外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改出新意,不落俗套。

修饰修饰即摘取原文中、诗词中的句子加以修正,以符合对联的要求。

下联是清末秀才许经明为明诚学校所题之联:明以辩之,学以聚之诚者成也,校者教也联中四小句,形成字句对,集引对,联首二字藏“明诚”二字,以誉明诚学校之意,后半句首字冠“学校”二字,主语诚、校与谓语成、教分别构成叠词,妙趣横生。

上句“明以辩之”,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诚之”,在明辩之句中加一“以”字。

“学以聚之”语出《易经·乾卦》:君子“学以聚之”。

下句“诚者成也”,出自《礼记》,原文为“诚者,自成也”,删去一个“自”字。

“校者教之”出自《史记·儒林传》正文。

上句的意思是说,学者要对所学知识必须加以分辨以求其解。

学者以学而聚,亦学问之聚处。

下联的意思是说教育十分重视“诚”的,只有讲诚,方成大器,联语典雅自然,主意深邃,堪称奇绝之作。

四、用典要照应主题做对联,不仅形式上要对称,内容上更要讲对称,用典时特别要注意它的对称形式,即文与义的关系。

如上下句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典故,典故之间内容要和谐,性质要对称,不要生拉硬扯。

典故的引用必须服务于主题,这是关键。

因为用典的作用是让人们从典故中更深刻地领悟联语的旨意。

如果用典失误,文义错节,题典火调,必然使读者误入歧途。

如庐山白鹿升仙台(又称街碑亭)一联写的与内容十分贴切:故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史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时,有一名周颠的疯和尚,于南京处唱太平歌,歌词大意是说:“朱元漳当了皇帝,天下会得太平”。

朱听说后,派人将其招至军中,随军而行。

在朱元璋横渡长江时,狂风大作,兵马难行。

周颠立于船头,向天大叫数声风雨骤止,顺利渡江,后周颠告辞要走,朱元璋问去何方?周答:我是庐山竹林寺僧人。

后来人们传说他在仙人洞北竹村等处骑白鹿升天而去。

朱元璋为他在此建升仙台和御碑亭。

此联之妙,在于它全面地将故事化为联内,文辞紧扣主题,语言平中具奇,非大家所不能为。

五、用典要自然得体要明白用典不是点缀作品更不是炫耀文采,卖弄风骚。

用典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作品是给人看的,用典必须做到不生涩、不枯燥、不失度、不牵强。

中国历史典故浩若烟海,我们用典的范围毕竟有限,使用典故必须避免那些生涩、偏颇、繁乱、含义不清以及不称为典故的“典故”入联。

更不能随意串联一些成语、典故或者人名以成联,使人读之生厌或不知所云。

典故要给人以美感,要成为点睛之笔。

如蒲松龄的镇纸铜条联写的就十分成功: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联语中连用两个典故,上联借用项羽救赵过漳水后,沉船、破釜、背水一战,终获大捷的典故,无半点雕琢之感。

下联借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熬十年,绝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和远大志向。

六、用典要积极上进典故是几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但由于它产生于封建社会,有的典故有很浓郁的封建落后色彩,如“人生如梦,攀龙附凤、黄金屋、男尊女卑、黄道吉日、盖棺论定、金榜题名”等等,用这些词时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会陷入封建思想的团圆之中。

古为今用必须注意思想性和政治性。

毛泽东是用典的高手,在他的诗作中,典故屡见不鲜,像吴刚、嫦娥、孙大圣、唐僧、神女、湘妃、牛郎、盗跖、玉皇、五帝、孔子、陶令、曹操、霸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他的笔下运用得十分自如、自然。

例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联句。

如何做好对联,无捷径可走,必须平时多读一些名诗、名句、名联,久而久之,会得悟其真谛。

多写,首先应在多读的基础之上。

总之,在用典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创作出新的胆识,不要在别人的陈词滥调中爬行。

这是我们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所在。

(转自网友同心圆博客,来自“恶人谷珠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